杜甫-悄然长逝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知交零落

    杜甫在成都草堂的这段时间,生活安逸和谐,但外界依然战乱不休,武臣得势,恣意跋扈。

    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四月,梓州(今四川三台)刺史段子璋驱走驻绵州(今四川绵阳)的东川节度使李奂,自称梁王,改绵州为黄龙府。五月,成都尹崔光远同西川牙将花敬定攻克绵州,斩段子璋。花敬定觉得自己杀段子璋有功,在东川任意抢掠,侵扰人民,崔光远竟无法制止。杜甫曾作诗讽刺花敬定的跋扈横行及纵酒丝竹。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赠花卿》

    十月,崔光远卒。十二月,朝廷以严武为成都尹,兼剑南两川节度使。这时高适仍为彭州刺史。杜甫因和严武是故交,常有诗作互相唱和。当他获悉严武执掌蜀地的消息后,兴奋得几夜都睡不着觉。

    严武在肃宗、代宗年间是独当一面的将帅,年轻时便平步青云于宦途。他是华州人,父亲严挺之是睿宗、玄宗两朝的名臣,曾做过汴州等地的刺史,与杜甫的父亲杜闲也是好朋友。两家可谓世交,严武比杜甫小14岁,但他与杜甫情意真挚,感情深厚。

    安禄山叛乱之前,严武是太原府的参军事,后迁殿中侍御史。至德元年(756年),严武一人奔赴肃宗所在。那时的宰相是房琯,房琯因严武出生于世家,允文允武,于是荐他为给事中。至德二年,长安收复之后,严武做了京兆少尹。后来,房琯被罢相,严武被认为是房琯的同党,于是被贬为巴州刺史。不久又擢升为东川节度使,适逢花敬定事件,朝廷遂废东川节度使,转令严武为成都尹。

    虽然严武一直是位军事家,但因其出身于书香门第,深受父亲的影响,所以对于诗文也很有才华。他和杜甫虽很少见面,但彼此书信来往频繁,严武一直对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作态度的杜甫感到无比钦佩。当他被贬为巴州刺史时,杜甫在长安曾寄诗安慰他,他也做了一首诗回赠给杜甫,诗中流露出对杜甫的浓烈的思念之情。诗曰:

    卧向巴山落月时,两乡千里梦相思。

    可但步兵偏爱酒,也知光禄最能诗。

    江头赤叶枫愁客,篱外黄花菊对谁。

    跂马望君非一度,冷猿秋雁不胜悲!

    ——严武《巴岭答杜二见忆》

    由此可见杜甫和严武之间存在着一段真挚而深刻的感情。杜甫在至德二年(757年)时,曾有一首酬赠严武的诗,当时因为长安刚收复不久,严武官拜京兆少尹,地位非常重要,为台阁之首,因而杜甫称他为阁老。这首充满亲昵知己之情的诗便是《奉赠严八阁老》。

    扈圣登黄阁,明公独妙年;

    蛟龙得云雨,雕鹗在秋天。

    客礼容疏放,官曹可接联;

    新诗句句好,应任老夫传。

    ——《奉赠严八阁老》

    虽然严武一直官运亨通,仕途如意,而杜甫却潦倒穷困,辗转流徙,彼此在命运上有着完全相异的遭遇,一是绚烂,一是黯淡,但严武却没有半点瞧不起杜甫的意思,反而对年长的杜甫十分敬爱,而杜甫也很珍惜与严武的友谊,两人之间很有默契,故而杜甫会有“新诗句句好,应任老夫传”的轻松语调。

    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冬末,严武来到成都,第一件事便是亲自到草堂拜访阔别已久的杜甫。当严武看到简陋的草堂以及被光阴摧折的老迈的杜甫时,不禁感到一阵心酸,倒是杜甫满脸喜色,因为严武一来,他不但多了一位好友可以倾诉衷肠,可以论诗饮酒,而且一家人的生计也有了指望。

    果然严武到任之后,不但时加馈赠,帮助杜甫一家解决生活问题,还时常在公余之暇,抽空来看望杜甫。有时严武还偕同高适带着酒食,与杜甫一起论诗饮酒,三人共度了许多美好的时光。有时严武和杜甫相约在浣花溪钓鱼,一个拄着竹杖的老者,拖着沉重的脚步,和一个面色红润、春风得意的中年人,有说有笑地垂钓溪边。

    杜甫是善感的诗人,因此对于严武的来访和照顾,他既高兴又感激,为此他写下了很多诗句,为他和严武之间的友谊做下了记录。

    元戎小队出郊坰,问柳寻花到野亭;

    川合东西瞻使节,地分南北任流萍。

    扁舟不独如张翰,皂帽应兼似管宁;

    寂寞江天云雾里,何人道有少微星。

    ——《严中丞枉驾见过》

    竹里行厨洗玉盘,花边立马簇金鞍。

    非关使老征求急,自识将军礼数宽。

    百年地僻柴门迥,五月江深草阁寒,

    看弄渔舟移白日,老农何有罄交欢。

    ——《严公仲夏枉驾草堂兼携酒馔得寒字》

    雨映行宫辱赠诗,元戎肯赴野人期;

    江边老病虽无力,强拟晴天理钓丝。

    ——《中丞严公雨中垂寄见忆一绝奉答二绝》其一

    何日雨晴云出溪,白沙青石洗无泥;

    只须伐竹开荒径,倚杖穿花听马嘶。

    ——《中丞严公雨中垂寄见忆一绝奉答二绝》其二

    严武知道杜甫喜欢喝酒,所以不时地送酒给他,不拘形迹的杜甫有时在接过酒后,就举杯痛饮,豪迈之气尽显。

    严武不但对杜甫特别关切照顾,他对蜀地百姓的疾苦也很关怀。当地百姓知道严武世家出身,有拨乱之才,因此对他寄予厚望,期望他能保障蜀地不卷入战事。有一天,杜甫和一位很熟的老农一起夜饮,老农不断地赞美严武,尤其是严武将长期当兵的男子放归帮助农忙一事,更使得那位老农神采飞扬,夸赞之声不绝于耳。原来老农的大儿子最近被放归务农,减轻了他的负担,无怪乎他高兴地说严武这样的官吏鲜见少有。

    听到蜀地百姓如此赞扬严武,杜甫心中也觉得很骄傲,他把这件事以诗歌的形式记载下来。

    步屧随春风,村村自花柳。

    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

    酒酣夸新尹,畜眼未见有。

    回头指大男,渠是弓弩手。

    名在飞骑籍,长番岁时久。

    前日放营农,辛苦救衰朽。

    差科死则已,誓不举家走。

    今年大作社,拾遗能住否?

    叫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

    感此气扬扬,须知风化首。

    语多虽杂乱,说尹终在口。

    朝来偶然出,自卯将及酉。

    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邻叟?

    高声索果栗,欲起时被肘。

    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

    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

    ——《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

    有严武这样的知己,杜甫无疑度过了许多洒脱宽怀的日子,这对杜甫的生命可以说是一种补偿。自从杜甫成年后,这样集知己、幽静美景于一时一刻的光阴,真是绝无仅有。

    可惜良辰美景总是最易消逝,严武到成都的第四个月,肃宗崩,太子代宗即位,是为宝应元年(762年)。七月,严武奉召回朝,临行的那一天,杜甫前往相送。严武这一去,他又要落得寂寞无依,因此越发地依依不舍。

    虽然离别多恨,但杜甫知道严武这次回京,朝廷会倚重他,因此他叮咛严武要尽心尽力,忠于国君,保卫家邦,还隐约透露出恨不得随之回京的愿望。出了绵州,严武要杜甫不必再送,他不是不愿与杜甫多聚片刻,而是担心杜甫老迈的身体受不了长途跋涉。但杜甫却坚持再送他一程。

    善感的诗人最不愿面对离愁别绪,但没有人能将时光倒流,也没有人能驻足不前,终于到了不得不挥手作别的时候,杜甫望着严武一队人马渐走渐远,最后消失在苍茫的夜色里,一时惆怅难遣,轻轻吟出了他的怆然。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严武离开成都后,蜀地宛然无主。他曾经的部属为争权夺利不惜起兵作乱,一向宁静的蜀地竟陷入烽火满天的乱局。

    老来残病的杜甫眼见战乱临身,不得不设法逃难。他先把妻儿暂时安置在原处,自己一个人先到梓州想办法筹措经费,打听路线。由于此时是深秋时节,梓州一带显得特别凄凉,更加深了杜甫的悲愁。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

    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悲秋》

    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

    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

    圣朝无弃物,老病已成翁。

    多少残生事,飘零似转蓬。

    ——《客亭》

    杜甫伤感自己像无根的浮萍,漂泊半生,转眼之间,已是51岁的老翁,再无法报效朝廷,只能叹一声“飘零似转蓬”。

    内乱方平

    杜甫到梓州去投靠一些老朋友,希望他们能助自己一臂之力,好举家迁出纷乱的成都。不久后,妻子写来家书,杜甫反复读着信,感伤得夜不能眠,因为他依然没有接走全家的能力,只好希望妻子能够谅解他的难处。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

    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

    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客夜》

    重阳节后已是深秋,杜甫终于将妻儿设法接到梓州。一家人总算又团聚在一起,虽然日子依旧清苦,但家人都在身边也算是一种安慰了。偶尔杜甫也会四处走走,十一月,他曾到陈子昂故居凭吊。十二月,又到邻县去拜会朋友。这时的杜甫虽然闲居山野,与友宴饮,但他的心情依然是抑郁的,时常回忆起一生飘零的离苦岁月,不时借酒消愁一番。

    冬去春来,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杜甫从邻县朋友处回到梓州,忽然听到一个好消息,唐军已经收复了河南、河北。杜甫特别高兴,不禁喜极而泣,涕泪满襟,他想也许不久后就可以回故乡了,平日的忧愁都一股脑抛到了九霄云外。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其实早在去年冬季,洛阳、郑州(今河南郑州)、汴州(今河南开封)等地就已经被收复,不过由于交通不便,消息断绝,杜甫直到次年春天才知道这个消息。不久后,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缢而亡,他的部将纷纷归降,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平定。战火消弭,天下逐渐呈现出和谐的景象,杜甫的心绪也日益安宁,他依然过着交游论诗的生活,有时在梓州家里看书,有时到别处去探望朋友。

    八月,房琯病逝,杜甫前往吊祭。当年杜甫为左拾遗时,房琯曾照顾过他,两人也算好友,而今房琯长眠地下,但他依然像流云般飘飘荡荡,居无定所。杜甫难免感伤欷歔,写下一首悼念房琯的诗。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别房太尉墓》

    在梓州住了一年,杜甫感到梓州也不是久居之所,且归乡之心十分强烈,于是决定离开梓州,先到阆州(今四川南充一带),然后沿嘉陵江东下。这时是代宗广德二年(764年),严武奉命为成都尹,将再次镇守蜀地,消息一传来,杜甫高兴地放弃了东下的打算,携着妻儿一起回到成都。途中,杜甫一直兴高采烈,他不但渴望和故人把盏言欢,更牵念浣花溪畔的草堂。杜甫在途中写了五首七言律诗给严武,那种迫不及待的心情流露无遗。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其四

    锦宫城西生事微,乌皮几在还思归。

    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

    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

    共说总戎云鸟阵,不妨游子芰荷衣。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其五

    杜甫一路上在猜想着草堂的风貌,不知如今已变成了什么样子,是否周围已经荆棘满地、藤蔓乱攀?是否药圃已经损毁?当年手植的松树有多高了?一种近乡情怯的情绪萦绕在杜甫的心间。同时,诗中也表现出对严武的感激,以及两人真挚的情谊。

    二月时,杜甫已身在草堂。只见绿苔覆满门前,当初他种下的四棵松树依然挺立,邻居们携来酒菜表示欢迎。虽然一切都洋溢着喜悦和希望,但杜甫心中却有一丝淡淡的哀愁,他自忖时日无多,而盛世不再,是否能在平静的岁月中安度余年,实在难以预料。

    杜甫想要在浪漫的春光里舒散郁闷的心怀,于是便时常到溪畔走走,或登高望远,可是,身旁的景物越是美好,杜甫越不禁要感叹世情多艰。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登楼》

    六月,严武推荐杜甫为节度使署参谋及工部员外郎。杜甫就任后,严武对他关怀备至,完全没有以上对下的威严,故而引起了同僚们的嫉妒。杜甫心中也十分愁苦,他并不是攀关系或依靠逢迎才得到这个官职,可是同僚们哪里肯相信?在这样的环境下,杜甫的心情可想而知。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宿府》

    虽然安史之乱已经平定,但代宗即位后,吐蕃又大举入侵中原,长安一度沦陷。后来郭子仪率军击退吐蕃,但西南边境依然岌岌可危。严武到任后,整顿军纪,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巴蜀之地才算安定下来。严武击败吐蕃后,加拜吏部尚书,这时他才39岁,便已功业彪炳,如日中天。杜甫自然也为他的成功而高兴,但因杜甫在节度使参谋任上十分不愉快,且身体衰弱多病,所以再三请辞想回草堂休养,严武也只好勉强答应。杜甫担任这个工部员外郎的职位还不到半年,但是后人尊称他为杜工部,这是杜甫一生中的最后一个官衔。

    自从安史之乱以来,杜甫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这些年里,王维、李白、房琯、郑虔、苏源明等相继去世。代宗永泰元年(765年)正月,高适又病逝于长安,杜甫眼见旧日好友一一凋零,心中感伤万分。没想到五月间,正值春秋鼎盛的严武竟然一病不起,死于任所,这更使得杜甫伤痛哀悼不已。

    严武的棺椁被置于船中,归返洛阳安葬。杜甫赶到江边送这位朋友最后一程。他看着船上随风飘扬的白幔渐渐远去,不禁潸然泪下。

    素幔随流水,归舟返旧京。

    老亲如宿昔,部曲异平生。

    风送蛟龙雨,天长骠骑营。

    一哀三峡暮,遗后见君情。

    ——《哭严仆射归榇》

    寂寥残年

    严武去世后,杜甫沉湎于回忆中,常常触景伤情。之后各武将飞扬跋扈,蜀中大乱,边关少数民族又时常侵犯边境,局势的不稳逼得杜甫不得不离开成都。五月末,告别草堂,告别淙淙细流的浣花溪,杜甫一家乘舟东下,经过嘉州(今四川乐山)、戎州(今四川宜宾)、重庆至忠州(今重庆忠县),在江边一座寺庙住了两个月后,九月间到达云安(今重庆云阳),疲累困顿的跋涉使得杜甫旧疾复发,于是便留在云安养病。

    几经烽火流离,杜甫觉得一片茫然,54岁的他,这时已消退了热情,磨灭了雄心,名利对他来说已没有任何意义。他常茫然地望着江面,无可奈何地接受这终生飘零的命运。此时又赶上旧病复发,于是杜甫便在病榻上将旅于舟上的感慨宣泄于诗句。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

    次年春天,杜甫觉得身体好一些了,便举家迁往夔州,暂时居住在城内的西阁。夔州都督对杜甫颇有资助,夔州境内的东瀼溪两岸有公田百顷,据说公孙述曾在这里屯田,所以叫作东屯。杜甫在这里租到一些公田耕种。夔州是三峡中的一处山城,背山面水,风景绝佳,且三峡之一的瞿塘峡又在附近,极尽山光水色的旖旎。夔州城东就是著名的白帝城,此城建在江边险峻的断崖上,登城瞭望可见江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时期,杜甫写下许多著名的诗句。他潜心创作,刻苦经营,暮年飘零、羁旅异地、面对满目萧条的秋景而引起的家国之思,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悲叹等都一一融入诗句中,所以这一时期杜甫的七言律诗大放异彩,不仅有丰沛的情感内容,且创新了诗歌的形式,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这类的大型诗组,都在杜甫笔下一一呈现。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其一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秋兴》其二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秋兴》其三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震,征西车马羽书迟。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秋兴》其四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秋兴》其五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秋兴》其六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秋兴》其七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喙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秋兴》其八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生平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咏怀古迹》其一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咏怀古迹》其二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其三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象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礼同。

    ——《咏怀古迹》其四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福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咏怀古迹》其五

    杜甫不仅在《秋兴》八首中隐寓出思君怀乡的愁绪,在《咏怀古迹》五首里,更表露了他对为国尽忠的向往,以及半生凄凉,终不为朝廷所识的遗憾。杜甫自比庾信,有“暮年诗赋动江关”的自信,他敬佩孔明为国而死的忠贞,这些情绪其实都是因为郁郁不得志,在慨然怀古思今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如此气象恢弘!诗作表面上是伤怀遗迹和古人,事实上是感叹自己营营一生竟落得漂泊无依的境地!另外还有更为凄怆悲凉的词句,倾诉余年的萧索。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阁夜》

    老态龙钟的杜甫已知道残年不可恃,想要回到故乡的欲望日益强烈,他殷切地盼望能和弟妹团圆,然而战乱未定,始终未能成行,他心中一直觉得遗憾。杜甫搬到瀼溪草堂不久后,竟意外地接到弟弟杜观的书信,信上说不久即到夔州看望杜甫,这个消息使杜甫兴奋了很久。可惜兄弟相聚几日后,杜观便起程前往蓝田(今陕西蓝田)。兄弟二人不得不再次分别,不过杜甫对这次离别并没有惆怅感伤,反而觉得很安慰。晚年寂寥,还能与兄弟见上一面,他已经觉得很满足了。

    湘江水逝

    自大历元年(766年)到夔州,杜甫一家在生活上虽然还过得去,但是当地潮湿的气候使得杜甫不能适应,他想要离开这里。大历三年(768年)正月中旬,杜甫一家自白帝城起航,出三峡,首先到了荆州(今湖北荆州),秋季又到公安县(今湖北公安),岁暮时抵达岳州(今湖南岳阳)。

    在安定的土地上求温饱对杜甫来说本就艰难不易,更何况是漂浮无定的水上生活,杜甫年已老迈,无法营生,只能依靠儿女们偶尔捕鱼卖鱼勉强度日。杜甫也曾想去投靠各地亲友,但依赖别人生存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因而这里停一个月,那里停数十天,以船为家,不知道哪里才是彼岸。

    在岳州,杜甫登岳阳楼见水势辽阔,天地悠悠,沧海一粟,想到飘零半生,亲朋零落,不禁老泪纵横,悲从中来,遂有《登岳阳楼》的感伤。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

    这时的杜甫耳朵已半聋,手臂很不灵活。第二年三月间,杜甫先到潭州(今湖南长沙),后来又到衡州(今湖南衡阳)逗留了些时日,夏季又再回到潭州。

    大历五年(770年)春,杜甫在潭州靠着在渔市摆摊卖药来维持生计,有一天他竟然遇见了玄宗时的乐师李龟年,他也流落到潭州。杜甫昔年常到岐王李范或崔涤家里听李龟年的演奏,如今乱世他乡,竟能再度遇到故人,杜甫心中既欣喜又感慨,转而吟哦成诗,短短的四句诗道出了幽幽的叹息和无奈。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

    回想起昔日长安的繁华,至今已十数年了,如今的长安残破不堪,连当初受玄宗宠爱的乐师如今也落得漂泊四方,靠卖唱为生的境地,时移世易,怎能不令人叹息再三。

    杜甫摆摊卖药的收入根本不足以维持生计,时常入不敷出,这时他听说舅父崔玮在郴州任录事参军,于是放弃了卖药生涯,溯郴水入耒阳(今湖南耒阳),没想到遇江水大涨,小舟无法前行,只得停泊在方田驿。这一困就将杜甫围困了五天之久,他与外界断了联络,粮食也逐渐告罄。幸亏耒阳县令聂某听到这个消息后,修书慰问,并馈赠了许多酒肉,使得杜甫一家免于被饿死的命运。杜甫当时还写了首诗作为答谢。

    江水一直不退,杜甫无奈之下只得北上回衡州。等水势退去后,聂县令派人来迎接杜甫,却找不到他的踪迹,他以为杜甫一家已死于江中,聂县令以敬悼的心情在耒阳城北为杜甫筑了一座空墓,作为纪念。当时曾有一传说,杜甫因为十多天没吃东西,当耒阳县令来迎接他,并带来牛肉白酒时,他由于饿得太久,于是猛吃猛喝,却不料因此一夜之间暴毙。

    事实上,当杜甫胀死的谣言流传甚广时,他已经回到衡阳。倦极思归,贫病交迫的杜甫因长年逐水而居,宿疾转剧,风湿缠身,卧倒船中。悠悠江水都承载不了他的乡愁。杜甫知道自己的病体拖不了多久,想祈求诸位亲友资助他返回故乡,于是作了一首《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诗中除透露意欲返乡的愿望外,还表现了杜甫不忘国难、关切民生的悲悯胸襟。

    秋末,杜甫已病入膏肓,小舟静泊于水流之上,江岸秋叶一地,江面寒雾笼罩,满目的凄凉萧瑟,仿佛在为杜甫的病危而哀叹。秋天过后,寒意更浓,杜甫抵抗不了死神的召唤,终于带着一生的愁怀和未竟的心愿,遗憾地与世长辞了。

    这位伟大的诗人在冬风乍起的时节悄然病逝于湘江舟中。江面一片寂然,白雾茫茫,只听得水流呜咽和家人们的哀泣声。由于家贫无力安葬,杜甫的灵柩暂时厝在岳州,可怜这位伟大的诗人半生飘零,死后魂魄亦不得归返故土,时为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杜甫享年59岁。

    直到43年后的宪宗元和八年(813年),杜甫的孙子杜嗣业才有能力赴岳州移柩返回偃师(今河南偃师),葬之于首阳山下杜预与杜审言的墓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