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细节,成在执行-思考力:具备超前的眼光才能完善细节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 超前预见细节问题

    有些时候,我们缺少的未必是精湛的技术、广博的学识、良好的机遇,而是一个可以俯瞰的良好视角,一个好的思考力。当别人还在仰望和平视时,我们要先人一步,洞悉全局和未来,这时你会发现你比别人先做出了精准的判断,找到了目标,在别人还没有行动的时候先一步出手。

    超前的眼光体现在对未来细节的考量。人们常用“神机妙算”来形容一个人有惊人的智慧和巧妙的计谋。世间没有人能够遇见未来,更多的成功者只是心思细密,能够根据目前的形势对未来做出判断。

    自古以来,科学的预见性在人们处理各类事务和作决策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人们能取得卓越的成绩,都有科学的预见在起作用。在工作中,注意预见性思维的切实运用,有助于获得更好的效果和更高的效益。

    以前,一则有关“青岛下水道”的事情在网络上被竞相转载。在青岛市原德国租界区,由德国当初建造的下水道出现了小故障,工作人员检修后发现是零件老化了。然而,这个下水道系统已经使用了百余年,当年那家建筑公司早已不复存在。

    青岛城建公司咨询了其他的德国建筑公司,其中一家发来一封电子邮件:“根据德国企业的施工标准,在老化零件周边3米的范围内,可以找到存放备件的小仓库。”青岛城建公司在下水道里搜索后,果然找到了小仓库,里面全是用油布包好的备用件,这些零件依旧光亮如新。

    100年后的备件,依然能照常使用,“这大概是德国人的传奇”。德国人这种超前的预见性思考力,体现了一个民族严谨的细节执行力。

    在青岛市博物馆的展室里,有一段出土的德占时期的下水道,它已经在青岛的城市街道下静静躺了一百多年。100多年前,德国人在占领青岛期间,为这个沿海小渔村构筑出了最初的城市雏形,同时也设计了当时在中国尚属新鲜事物的现代排水系统,有很多路段的管道一直沿用到现在,其中雨水和污水分流的模式即使到今天也还有很多城市没能做到。那截下水道从横断面来看,高约80厘米,上大下小呈蛋状而不是现在通用的圆形,上半部分简单地以水泥抹面,下面大约二分之一高度的部分贴了白色的瓷瓦,现在依然釉面光亮。

    下半部分呈“V”型,确保了在污水流量比较小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比较高的流速,使污水中所夹杂的泥沙污物被冲击得没有沉淀的机会,减少了日后的养护。而贴上了光滑的瓷瓦,又能确保污物垃圾不会被毛刺挂住,减少了污水堵塞冒溢的可能。上半部分呈半圆形,直径比较大,又能在水量比较大的时候确保过水面积。上大下小的蛋形结构,还可以让管道拥有尽可能大的承压能力,因为埋在城市街道下,管道所承受的压力主要来自上方,横向方面的压力相对来说就要小得多。

    正是这样巧妙的设计和很高的建筑质量,才让100多年前建设的排水管道一直使用到现在,让人为之赞叹。

    实际上,这截贴上了德国制造标签的管道,完完全全是中国制造,采用的材料是地道中国生产的,施工的工人是地道的中国人。当时在青岛的德国人,除了住别墅就是住军营,基本上没有什么做基础工作的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他们所带来的,只是认真而又富有远见的设计理念和为达到设计目的而严格坚持的施工质量,仅此而已。这也许就是现在的我们和一百多年前的德国人之间存在的差距。

    德占时期的排水管道,是为三四十万人口的城市规模而设计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从改革开放以后,青岛早成了几百万人口的大城市,这座数百万人口的大都市,依然沿用着100年前设计的排水系统,德国人的佳作不得不让我们叹服。

    德国人的超前眼光和未雨绸缪的远见,可以省去了100年后的巨大隐患,这种长久的预见性思维,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好好思考的。

    意识力强化

    1.预见细节是决策者思维

    预见性思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和灵性,很多时候是人们凭借经验,对现实缜密分析和判断得来的。事物的发展往往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序的,是有规律可循的。事物的发展规律决定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因此人们不但可以认识过去,还可以对事物的未来进行科学的预测。同时,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具有前后相继的特点,人们可以由此及彼多角度地看待事物,从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南半球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一下翅膀引起的气流,几星期后有可能演变成席卷北半球的一场龙卷风,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南北半球相距遥远,蝴蝶的翅膀和龙卷风更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只要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紧密的分析,还是能够找到两者相关的蛛丝马迹,所以能够预见未来的人并不是有特异功能,而是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有一颗善于思考的心。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超前的眼光和预见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反映。然而,有些人并不重视提高预见能力,在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拿不出有效的办法和措施。这些人要么思想懒惰,不善思考,工作上过于依赖别人,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要么作风不实,浮在面上,对工作的情况了解得不深,对基层的问题研究得不透,预测、判断缺乏前提和基础。

    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是增强工作预见性的有效方式。我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有真有伪,有表象有本质,只有对感性认识进行科学的筛选和去伪存真的辨析,才能提炼概括出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

    “一叶落知天下秋”的本领建立在对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事物的充分认识上,“见微知著”的能力建立在对规律的普遍性深入研究上。掌握了规律,我们做事就可以分清轻重缓急,知道下一阶段的重点和难点,使工作具有提前量。把握了事物的特点,我们就可以针对新情况拿出新思路,面对新问题采取新措施;研究透了普遍性,我们就可以判断事物什么时间易出什么问题,什么情况易导致什么后果,从而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而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做全面、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而不能走马观花;需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而不能蜻蜓点水。

    2.决策者思维可以后天培养

    这种超前的预见性不是天生的,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

    管理者可以根据自己工作经历所积累下来的直接感觉、经验对未来做出预见。经验性预见缩短了从认识到实践这一转化过程的时间,在日常生活和低层次管理中占有重要位置。但它具有表面性的特点,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仅仅看到外在的现象或事物的一部分,不能洞察其本质,不能顾及其整体,或者忽略一些新的变动因素,因此,在领导工作中,很难做出最优决策,难免带来损失,它属于一种初等的、低层次的预见。

    还有一种叫创造性预见,它是一种能预见到前人所未能预见到的思维品质,是预见性思维中较高层次的预见。由于事物未来走向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必然的结局,而是随着客观现实的变化而出现不定的状态,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管理者必然面临大量的新情况、新形势,从而需要解决领导工作中不断涌现的新问题、新矛盾,这就要求决策者要以灵活和发展的眼光考察未来,创造性地估计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变化前景,以便来规划未来或对现在的管理模式、管理手段进行调整,使领导工作按比较优化的方式向前发展。

    自我管理充电站

    预见细节能力的培养

    1.培养敏锐的预感能力

    成功人士往往拥有非常精准的预见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反映。然而,有些人并不重视提高预见能力,在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拿不出有效的办法和措施。所以,我们要克服思想上的懒惰和工作上对他人的依赖,培养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加深对工作情况了解,对问题研究透彻,这样将有助于培养自己的预感能力。

    2.根据经验判断

    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常常遭遇失败,这不是坏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积累了经验,也总结了教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是增强预见性的有效方式。我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有真有伪,有表象有本质,只有对感性认识进行科学筛选,才能概括出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这是培养精准预见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3.创造性预见

    事物的发展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要以灵活和发展的眼光考察未来,创造性地估计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变化前景,以便用来规划未来,使工作按比较优化的方式向前发展。创造性思维在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时候它会决定一个人的成败,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第二节 洞悉未来,果断执行

    能够对未来做出准确的判断,还要及时拿出行之有效的决策,并当机立断地执行。商场上风云变幻,机会往往转瞬即逝,如果不能及时抓到并果断执行,再准确的判断也都是空谈,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有些时候,我们缺少的未必是精湛的技术、广博的学识、良好的机遇,而是一个可以俯瞰的良好视角,当别人还在仰望和平视时,我们要先人一步,洞悉全局和未来,这时你会发现你比别人先做出了精准的判断,找到了目标,可以在别人还没有行动的时候先一步出手。

    对准目标迅速行动,这不仅是生存原则,也是制胜的关键。得来不易的机遇,往往在瞻前顾后中丧失效力,因此只要条件适宜,就应该尽全力地付诸实践,别让机会在短暂的犹豫中错失。

    被称为福建省首富的陈发树儿时家境贫寒,甚至小学都未能够读完,但就是这样一位可能当时还无法写出自己名字的人,却缔造了一个商业神话。

    都说隔行如隔山,但福建商界名人陈发树,这几年来却涉足了不少行业,而且游刃有余,令许多同行羡慕不已。从卖杂货起家,到现在进行黄金开发,参股旅游,陈发树的生意越做越大,这些都与他超前的眼光不无关系。

    陈发树超前的眼光让各界人士刮目相看。早在1997年,他就斥资6000多万购买了一批水电站设备,成立了建设工程公司,寻找各种适合的建筑项目,自己做起了工程。他先是接了几个在浙江、江西开采土方的业务,之后找到了紫金矿业。此后,陈发树正式开始了在紫金矿业的扩张。1997年,他又投资成立了新华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进军矿山产业。2000年9月,陈发树再出奇举,调集大量资金干脆直接入股福建紫金矿业。

    紫金矿业2003年在港上市,陈发树直接和间接持有的股份,是紫金矿业自然人持股中最多的。

    而近些年金价的飙升,更是让陈发树的超前眼光得到体现。2002年,紫金矿业的利润已经从1996年的1000万元上升为2亿元。短短一年时间,陈发树就从紫金矿业获取数千万元的利润。

    上市半年后,紫金矿业销售收入达到7.34亿元。陈发树的过人胆量和超前目光,又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经过数年的稳健发展,陈发树创办的企业开始进入高速扩张期,并进军房地产业。

    2003年5月,新华都联手外资,成功地完成了对“华城国际”项目的收购,其中新华都占有51%股份,在福州的CBD建设10万平方米旗舰式酒店建筑群——“华城国际”。

    陈发树称,进军房地产,实施多元化战略,可与商场百货业形成互补,共同发展。

    此外,中国加入WTO后,中外旅游业进一步合作,给本地旅游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巨大商机。陈发树又先人一步,进入旅游业,将目光瞄准了被评上双世遗的武夷山,斥资入股武夷旅游股份。2003年11月18日,福建武夷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总股本5400万股,净资产8100万元,由福建新华都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发起设立,而陈发树是首届董事会的副董事长。

    颇具潜力的武夷旅游股份一旦上市,具有前瞻性的陈发树,无疑又先人一步,捷足先登。陈发树对未来市场的预见能力,让他通过一次次的资本运作收入丰厚,如果他不是在做出判断之后果断出手,可能机会就丧失了,如果他看到旅游行业的兴起后稍作犹豫,他也很可能失去了这个金娃娃。

    当然做出果断决策的前提是对未来市场的洞若观火,否则也可能会给自己和企业带来很大风险。洞悉未来才能把握未来,并果断执行,才能赢得先机。

    意识力强化

    1.领先一步,占尽先机

    20世纪末,计算机虽然已经比较普及,但是移动存储在当时仍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那时候软盘是很普遍的移动存储工具,不仅容量小而且存储不便,又非常容易损坏。这时候,有人发明了一个新型的移动存储工具——“移动硬盘”,即后来的“U盘”。但是接下来的是数年有关知识产权的纠纷,“朗科”和“华旗”两家企业为“发明人的身份”争执不休。就在“朗科”还纠结在官司中,无暇顾及自己的资金缺口,等到想办法融资的时候,华旗却已经迅速行动,大规模投入到更多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当中。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问起到底是谁先发明了移动硬盘了。占得先机的华旗也已经迅速成长壮大,并且研发了“爱国者”、“妙笔”等一系列自己的产品和品牌,在中国的IT业小型数码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这就是华旗在洞悉移动存储产品在未来的市场后,以雷霆万钧之速度投入产品研发,出奇制胜,抢得市场的结果。

    我们每个人同样要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有些机会往往就会在犹豫的瞬间失去,或者因为比别人慢了一步,而导致步步错过,最后满盘皆输。

    微软有一句口号叫做“领先不止一步”,盖茨凭借惊人的预知未来市场的能力,在微软的鼎盛时期,提出“微软离破产只有18个月的时间”,要想继续生存下去,就要不断地领先他人,抢占市场。微软没有因为自己已经成为市场的老大而停下更新的脚步,而是果断地投入新产品的研发。

    任何一个新产品上市的时候,市场总会有一个空档期,这是大家都在观望和接受的阶段,这些观望的人中包括以后的“学习者”甚至“剽窃者”,如果领先者单纯认为自己“先人一步”而一味等待市场的接受及消费者的认可,却不注重巩固成果,不断更新,或者执行力不够强大,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快就会被别人后来居上,用不了多久,就会自尝苦果了。

    因此,洞悉未来,还要掌控未来。未来靠什么掌控,靠的就是雷厉风行的作风和执行到位的力度,以及全体人员上下一心的干劲。

    2.果断执行不代表盲目冒进

    想要预见未来,要有思考力,能做到有计划,有根据。要盯好自己也要抬头看路,盯好自己是要对自身的条件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做到心中有数;抬头看路是要对竞争对手的现状及其未来的发展做到心中有数。要多调查,多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在制定计划的时候,要靠主观判断,更要靠客观的数据,主观判断的来源只能是直观数据和行业经验。要注重实事,而不是感觉,人的感觉往往没有数字和实事更准确。

    果断执行不等于盲目冒进。做出决定后,执行前需要想好、做稳,并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果断执行的前提是计划正确无误,切不可在计划尚未完善的时候就立即实施,这样只能造成事倍功半的结局。盲目冒进的后果有时比原地不动更坏,不但损失人力、物力,影响团队士气,更容易将你带入无法掉头的窘境,让别人后发先至。

    自我管理充电站

    执行前的“三忌”

    1.忌视角狭隘

    要扩展自己的视野,眼界有多远,路才会有多远。有些时候,你缺少的未必是精湛的技术、广博的学识、良好的机遇,而是一个可以俯瞰的良好视野,当别人还在仰望和平视视时,你要先人一步,洞悉全局和未来。

    2.忌决策犹豫

    无论做什么事,犹豫都是要不得的。要么不做,要么当机立断。如果有了目标,就要迅速行动,这不仅是生存原则,也是制胜的关键。机遇来之不易,只要有了机遇,就应该尽全力地付诸实践,别让它在犹豫中溜掉。

    3.忌盲目冒进

    做事切忌盲目冒进,果断执行的前提是计划要正确无误。切不可在计划尚未完善的时候就立即实施,这样只能造成事倍功半的结局。盲目冒进的后果有时比原地不动更坏,反而会让别人后发先至。

    §第三节 从细节中发现机会

    一个小青年到北京打工,凭着一身力气,成为一名送奶工。很快,他靠自己的努力,成立了一家送奶公司。他诚实守信,服务周到,经过几年的打拼,公司很快发展到拥有20万家庭订户的规模。

    一天,他与一名从事广告业的朋友聊天时受到启发:我的公司现在拥有20万家庭订户,这不就是一个庞大的网络吗?这个网络只用于送奶实在太浪费,为何不以此为载体,在送奶的同时兼做广告投递业务呢?于是,他又成立了一家广告传播公司,让送奶工兼做广告投递工作。

    初战告捷,他决定以客户网络为载体,兼营更多的业务。随后,他与一些商场合作,进行电子商务配送,还创办广告杂志。这些新业务都依托公司的客户网络展开,其利润远远高于送奶的利润。

    订奶客户很快发展到30万户,公司员工从最初的3个人发展到2800人;公司资产由最初的2000元猛增到1.5亿元。这名已成为亿万富翁的年轻人叫吴作仁。2001年,他的公司获得“第三届全国文明社区贡献”大奖,他本人也获得“北京市十佳外来青年”称号。

    机会对于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它在我们身边的时候,不是打扮得花枝招展,而是普普通通毫不起眼。我们要有智慧的眼光,在细节中发现机会,并牢牢把握机会,从而让成功之花开得格外绚丽。19世纪90年代,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彬彬有礼的日本人到美国之后没有选择到旅馆居住,他以学习英语为名跑到一个美国家庭里居住。奇怪的是,这位日本人除了学习英语外,每天都要做笔记,连美国人居家生活的各种细节,包括吃什么食物、看什么电视节目等,全都记录下来。

    3个月之后,这个日本人回国了。也就在他回国不久,日本丰田公司就推出了针对当时美国家庭需求而设计的价廉物美的旅行车,因而大受美国人的欢迎。该车最大的特点是在汽车设计制造的每一个微小细节都考虑到了美国人的需要。

    日本丰田公司正是通过上述故事中的“卧底”,掌握了美国汽车消费的第一手材料,然后设计制造出了美国人需要的汽车。经过努力,日本丰田公司在美国市场上获得了辉煌的业绩。到了20世纪80年代,日本丰田车就已经占了美国进口车总额的25%。

    日本丰田公司在美国家庭中“卧底”的故事告诉我们,日本人研究市场,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日本作为物资非常匮乏的一个弹丸岛国,能够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是有其必然性的。这种必然性表现在他们在做生意时为了贴近顾客,不惜采取对客户“卧底”的方法,了解他们对每一个微小细节的需求,使产品越来越人性化,这是我国一般的企业想不出来,更做不到的。故事虽小,但是对我们启发很大。看到差距,我们才能迎头赶上。

    意识力强化

    1.发现机遇是一种能力

    许多人在追求机会的道路上,虽穷尽心力,但终究得不到幸运女神的青睐,对于这种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另辟蹊径从细节中找寻机会。

    机会虽然比比皆是,但追求机会的人更是多如繁星。在人们所熟知的行业中,机会和追求机会的人之间的比例是严重失调的,可惜,许多人虽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却还是拼死要往里钻,结果不但没能得到命运的垂青,反而浪费了自己的大好青春。

    事实上,在每一个地方,都有机会的存在,善于抓住机会的人,就懂得往人少的地方走,如果某个地方只有你一个人,那岂不是意味着这里所有的机会都只属于你一人吗?

    学会独辟蹊径,并从人生的细处开始经营,将使你的人生柳暗花明。

    一些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换个角度去看去想,往往会发现其中隐藏了许多机遇。

    机遇是那样广泛地存在,它又是那样公平与客观。当你失去机遇时,你不能怪谁,只能怪自己。它一直在那儿,你却没发现。别人发现了,那是因为脑筋转得快,要知道机遇可不会主动投怀送抱。

    2.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

    当所有人不断地告诉你要竭尽全力抓住那转瞬即逝的机会时,或许让你苦恼的是:成功的机会究竟在哪里?成功为什么都是别人的?好运气怎么都与我无缘?我又该如何才能够抓住这转瞬即逝的大好机会呢?

    许多人总是抱怨说,我之所以一事无成,就是因为一直没能找到机会。没什么了不起的,只要有了好机会,我也会为成功一搏。但实际上,机会虽说是无处不在,但机会却又并非是一桌美妙的宴席,可以很轻易就能享用。

    我们常说“见缝插针”,指的就是抓住那转瞬即逝的机会。“见缝插针”的本质就是抓住时机,尽量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机会,采取行动,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倘若把“缝”看做是一种机遇的话,“见缝”就是要善于发现机会,捕捉机遇,然后不失时机地“插针”,充分利用机遇,实施自己的宏伟蓝图。

    在商业领域里,“见缝插针”便一直是那些精明的生意人信奉的成功之道。

    同时,你也应该明白,别人的不成功或许也正是你的机会所在。

    世上总会有这样一些人,当他们碰到一点困难的时候,有时甚至就只有那么一步之遥,他们却半途而废,从而使自己的事业功亏一篑。

    对于一个正在建功立业的人来说,必须秉持着自己坚定的决心,深入开掘,锲而不舍,从而最终走向成功。

    自我管理充电站

    培养发现机遇的能力

    1.另辟蹊径

    有时候,同一个办法用得多了,取得的成绩也就大同小异相差无几。事实上,在每一个地方,都有机会的存在,善于抓住机会的人,就懂得往人少的地方去。如果意识到了这一点,你采用的做事方式就会有想法,有新意,取得的成绩也会令人刮目相看。

    2.主动积极

    许多人总是抱怨说,我之所以一事无成,就是因为一直没能找到机会。其实,这种想法大错特错,机会只青睐于有准备敢行动的人,它不会呆在一个地方一动不动,等待着你去发现。要积极主动地挖掘机会,机会自然会浮现在你面前。

    3.坚定信念

    世上总会有这样一些人,当他们碰到一点困难的时候,有时甚至距成功就只有一步之遥,他们却半途而废,从而使自己的事业功亏一篑。对于一个正在建功立业的人来说,必须秉持着自己坚定的决心,深入挖掘,锲而不舍,从而最终走向成功。

    §第四节 开启细节的创新功能

    “创新”这个在企业界非常时髦的字眼,备受宠爱。但现实工作中,一些员工错误地认为创新是始于宏伟的目标,终于倍受瞩目的结果,认为管理创新是现代化大企业的事情,技术创新则是专家、科技人士的任务,与我们这些普通的员工关系不大。其实不然,创新在于关注细节,创新常常蕴含在我们最普通的工作细节中。

    1952年前后,日本东芝电器公司积压了大量的电扇卖不出去。为了打开销路,公司领导和7万多名职工想了不少办法,但是效果依然不明显。

    有一天,一个细心的小职员闲暇逛商场时突然发现,商场内所有电扇的颜色都是黑色的,东芝公司生产的电扇也不例外。他认为,如果将公司的颜色改为浅色,看起来应该比黑色要舒服一些。于是,这个小职员便向领导建议把电扇的颜色改为浅色。这一建议引起了公司领导的重视,经过研究,公司采纳了这个建议。

    第二年夏天,东芝公司推出了一些浅蓝色电扇,大受顾客欢迎,市场上还掀起了一阵抢购热潮,短短几个月内卖出了几十万台。从此以后,在日本以及其他国家,电扇的颜色越来越多,越来越鲜艳,越来越漂亮。

    东芝公司只是改变了一下产品的颜色,就推出了一种面貌一新,很畅销,且使公司渡过难关的新产品。这一改变颜色的设想,让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增!而提出这一想法,既不需要渊博的科学知识,也不需要有丰富的商业经验。为什么东芝公司其他的几万名职工就没有想到,没有人提出呢?为什么日本以及其他国家的成千上万的电器公司,在以往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竟都没有人想到,没有人提出呢?原因就在于,那个细心的员工善于留意生活中的细节,并且善于思考创新。

    创新并不单纯是惊天动地的重大发明,很多时候,创新的灵感只源于某个细节,创新本身就是开发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小细节。

    历史记住的往往不是那些发明家,历史记住的是那些发明家的后来者——那些善于创新的人。以互联网为例,没有会记得第一个发明了电脑的人,但是比尔·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这些名字却为人所熟知。他们找到了细节的创新功能,通过对电脑、互联网的创新赢得了时代的尊敬。开启细节的创新功能需要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多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意识力强化

    1.体验式创新更具人情味

    在细节处创新更多的是体验式的创新,这种创新更具有人情味,实用性以及操作性都很强,更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要摒弃一种思想,不要认为创新只能在实验室才实现。其实创新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做的,而且往往比实验室里的创新更简单,也更容易转化成商品和财富。

    创新不一定是“以大为美”,绝不能忽视我们工作和活动中那些既不相同却又相互关联的细节。我们的经营管理,只有重视细节,并从细节入手,才能取得有效的创新。记住,创新始于关注细节。

    在企业中,最受欢迎的员工往往是这样一些人,他们对工作勤勤恳恳,细致入微,真正做到“眼里不容沙子”。不仅如此,他们还善于观察并能够抓住那些对于工作有利的细节,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做出意想不到的成绩。这不仅使他们的工作更上一层楼,也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动力。

    对于企业和员工来说,创新是一个不老的话题。因为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员工不断地创新,才能不断取得新的工作成绩。要想在职场获得好业绩,善于创新是一个主要的途径。创新不是少数几个天才的权利,而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潜在素质,只要善于培养创新意识,大胆施展,就能得到发挥。在细节中创新,就是要敏锐地发现其他人未注意到或未重视的某个领域中的空白、冷门或薄弱环节,改变思维定势,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经济利益。创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创新藏于平凡之中,只要你善于留意工作中的细节就能有所发现。

    创新成果始于关注细节,注重细节,从细节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会成为对企业有价值的人。

    2.创新思维是可以培养的

    通常情况下,两种事物功能合并,并很容易做到创新,被称为组合创造法。在中国,邦迪一度成为创可贴的代名词,创可贴就是该公司一名生产工人将胶水、纱布结合发明的一种家用包扎伤口的产品。还有很多组合创造法的案例,如在音响设备上加上麦克风的功能出现了卡拉OK机,彩电设备中加上录放装置产生了录像机,洗衣机中插入了甩干装置,出现了全自动漂洗与甩干的功能等。

    我们也可以尝试一下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创新,逆向思维也是创新的好办法。英国摄影师巴尔特,特别擅长拍团体照,他与别的摄影师一样,在准备拍照前都是喊“一、二、三”,所不同的是:别的摄影师要求大家先做好准备,拍出来的效果却不能让人满意,因为上百人之中,难免有人忍不住眨了眼睛;而巴尔特在未拍照前却要求大家先闭上眼睛,待喊过“一、二、三”后再睁开眼睛,结果拍出来的照片个个目光炯炯。

    倒过来,就是这么简单!逆向思维的创新,常常简单又奇妙。但在生活中许多人想不到,原因就是受惯性思维的束缚,因而扼杀了创造力。解决难题的办法,有时候就像瓶底的水,当你喝不到够不着的时候,只要倒过来就能畅饮了。

    自我管理充电站

    培养细节创新的能力

    1.关注细节

    有人认为创新和我们普通员工毫无关系。其实不然,创新在于关注细节,创新常常蕴含在我们最普通的工作细节中。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不要总是一成不变地做着同样的事,要学会关注细节,懂得创新,那样你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都会大大提升。

    2.学会组合创造

    上文说过,组合创造法是培养细节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将两种事物功能合并到一起,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创新,比如在音响设备上加上麦克风的功能出现了卡拉OK机,就这么简单。其实,组合创造很容易我们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一件事情摆在那里,我们要想,有没有另一件事情可以和它相搭配呢,说不定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3.培养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很奇妙,常常能产生好的效果。但在生活中许多人想不到,原因就是受惯性思维的束缚,因而扼杀了创造力。解决难题的办法有很多,有时候需要反常规去操作。逆向思维就是反常规思维,但就是因此才常常有惊喜。

    §第五节 见微知著,才能有先见之明

    我们知道,世界上不存在什么“先知”,但是为什么有人能够提前预料到未来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们在获得成功后,喜欢赞美那个能够提前预见的人有先见之明。

    其实只要我们肯用心,仔细观察事物、掌握规律、了解现实,做到预见未来,做到未雨绸缪并不难。难在能不能持之以恒地注意细节,积累经验,并对规律和经验条分缕析,总结规律。

    中国新闻网曾报道过一则新闻,标题是“武汉村支书预测干旱,两千多亩耕地不喊渴”的报道,讲江汉平原第一峰——武汉市蔡甸区九真山脚下的杨新村,在众多丘陵地区人畜饮水和农业生产受到影响的时候,因村支书成功“预测”干旱,并下达“蓄水令”,2000多亩耕地依靠蓄水,成功解决了该村的干旱问题。

    报道说,这个村的自然条件并不好,它位于海拔200多米的江汉平原第一峰——九真山脚下,地势较高,全村12个村民小组2600亩耕地的灌溉全部依靠一座叫陈福岭的小型水库和79口当家塘。时年52岁的村支书朱清国上一年12月从报纸上看到气象专家预计2011年可能出现旱情,他没有放过这个小细节,当即开始对陈福岭水库和另外79口当家塘蓄水,并安排专人值守,严禁随意取水。经过4个月蓄水,成功蓄水2000立方米,让全村800亩水稻如期下田,800亩棉花、玉米和1000多亩苗木花卉无一受灾。

    这位朱书记并不是传说中的什么“半仙”,只是他很细心,善于思考,以至于挽救了可能会在大旱中受灾的乡亲。

    坐过上海地铁的人,一定都知道上海地铁一号线的故事。

    上海地铁一号线是由德国人设计的,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直到中国设计师设计的二号线投入运营,一号线的特别之处才被发现。

    上海地处华东,地势略微高出海平面,一到夏天,雨水就会使一些建筑物受困。德国的设计师在建造地铁一号线的时候注意到了这一细节,所以,他们在地铁一号线的每一个室外出口都设计了3级台阶,要进入地铁口,必须踏上3级台阶,然后再往下进入地铁站。

    就是这不起眼的3级台阶,在下雨天成功地阻挡了雨水的倒灌,有效地减轻了地铁的防洪压力,一号线内的那些防汛设施几乎从来没有被动用过。而地铁二号线就不同了,地铁二号线因为缺了这几级台阶,曾在大雨天不幸被淹,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不仅如此,德国设计师还根据地形地势,在一号线的每一个地铁出口处都设计了一个转弯。这个转弯,看起来好像增加了出入口的麻烦,并且好像也增加了施工的成本,这在当时也引起了较多议论。直到地铁二号线投入使用后,人们才发现,这一转弯的设计恰到好处。想想看,如果你家里开着空调,同时又开着门窗,你一定会心疼每月多付的电费。根据这个现象,如果在一条地铁的合适位置增加点转弯出口,那么无疑就会省下许多电,运营成本自然也就降低了。

    另外,每一个坐过地铁的人都知道,当你距离轨道太近的时候,机车一来,你就会有一种危险感。在北京和广州的地铁站里,都发生过乘客掉下站台的危险事件。德国设计师们针对此种现象,在设计上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他们把靠近站台约50厘米的地方铺上金属装饰,又用黑色大理石嵌了一条边,这样,当乘客走近站台边时,就会有了“警惕”心。而二号线的设计师们就没想到这一点,二号线的站台地面全部用同一种颜色的瓷砖,乘客一不注意就靠近了轨道,为此,地铁公司不得不安排专人来提醒乘客注意安全。

    每次我到上海的时候,都会体会到两条地铁在舒适度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一号线的站台设计宽阔,上下车都很方便,而一转入二号线后,就感到窄窄的让人难受,尤其是遇到上下班高峰期,就更加不自在了。在上海这样繁华的大都市,在二号线站台上下车,多少会使人失去一些风雅。

    德国设计师在设计一号线时,为了防止乘客掉下站台,每处都设计了相应的站台门,车来打开,车走关上。而二号线的设计师可能是出于“节省成本”的考虑,居然没安站台门。然而,二号线的运营成本却远远高于一号线,直到今天,二号线也没有实现收支平衡。

    现在,中国很多新建的地铁线路,像北京的10号线、4号线,很多都是借鉴了德国人上海一号线的设计。德国人这种设计的理念,就是一种先见之明。这种先见之明主要是靠对现有的细节进行引申的判断得来的。因此,见微知著才能预见未来。

    意识力强化

    1.拥有第一手资料,判断才会准确

    学会在每天接触的信息中筛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并加以分析,进而变成你的先见之明,这是一种很强的能力。这真的能帮助你预见未来,在小问题演变成大灾难前解决问题。著名的政治家丘吉尔在一生中的很多关键时刻,他都能做到未卜先知,防患于未然。他似乎很早就能发现危机。他一次又一次提醒自己的国家要预防威胁,并提出预防措施。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丘吉尔就预言,德国军国主义势力要抬头,应该小心应对。同样,20世纪30年代,他也曾预言要小心提防希特勒,他会对英国产生威胁。但是可惜的是,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并没有重视他的警示,对此充耳不闻。除此之外,丘吉尔还提出要谨防苏联扩张带来的威胁,并于1946年3月在著名的铁幕演说中加以阐述。

    丘吉尔为什么能够在问题处于萌芽状态时提前发现危机?他是如何培养自己这方面能力的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曾经在英国政府的很多部门工作过,他认真地对待每一份工作,潜心研究,收获颇多。按理说,大部分时间他应该和最亲密的顾问一起待在伦敦,但是丘吉尔并没有这样做。他不想浪费时间,他希望自己时刻都在行动中。他连续访问很多地方,和很多人进行广泛的交流。他表现得非常好学,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而且喜欢和工作在第一线的人交谈。

    2.找到规律,多些思虑

    有一句话常被人们提起,那就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海外,因为很多事物的规律是相通的,经验可以作为我们判断事物的依据。在工作中每时每刻总结经验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关键,当然还要细心地观察世界的变化,因为规律会因时因地有所差异,在变化中总结规律,在规律中总结经验,才是最难得的。

    要多观察多思考,像丘吉尔一样尽量去掌握第一手资料,很多时候人云亦云,会影响你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可以走出去和一线的员工聊一聊天,可以随机地去拜访一些客户,也可以定期地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尽量用事实说话,而不是凭直觉或一味盲从。

    在工作之前,要预见到可能会发生的问题,然后以自己以往的经验做出分析,提醒自己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要注意什么问题,方方面面都要想清楚,以免发生错误。工作中应该善于去发现问题,以便把事情做得更完美。总之,一定要多动脑筋,多点思虑,不可对细节吊以轻心。

    自我管理充电站

    “见微知著”的三项训练

    1.发现类似事物的规律

    有一句成语叫做“触类旁通”,这说明大多数事物的规律是相通的,而这些相通的经验可以作为我们判断事物的依据,所以,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对于个人的成长具有极大的意义。

    2.搜集有价值资料

    毛主席说“没有调查权,就没有发言权”,如果我们做出判断的依据只是他人的道听途说,那么,整件事情都将显得异常滑稽。所以,掌握第一手的资料,身体力行,尽量用事实说话,这样才能避免直觉和盲从的低端错误发生。

    3.发现问题并判断问题

    拥有敏锐、精准的判断能力,对于我们来说也是极其重要的,只有我们准备判断出接下来的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一定不可以做,才能避免工作中出现太多的错误。所以,多动脑筋,多点思虑,这样才能多一点先见之明。

    §第六节 本章所得

    即使是很普通的一件工作,也蕴藏着巨大的机会,不是吗?只要把工作做得比别人更迅速、更正确、更完美,调动自己全部的精力,从中找出新的方法来,就能得到别人的认可。而这些都需要你积极主动、用心去做。积极主动的人才能把心思全部用在工作上。在工作中他们往往能发现问题,并通过认真考虑,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这就看怎么去把握了。

    ●通过阅读本章,在细节执行中要认识到:

    1.工作中要超前预见细节问题;

    2.要有洞察力,然后果断行动;

    3.细小环节也需要思考创新;

    4.见微知著才能预见未来;

    5.要善于发现藏于细节中的良机。

    §第七节 至理箴言

    ⊙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巴尔扎克

    ⊙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

    ——柏拉图

    ⊙凡善于考虑的人,一定是能根据其思考而追求可以通过行动取得最有益于人类东西的人。

    ——亚里士多德

    ⊙一分钟的思考抵得过一小时的唠叨。

    ——托马斯·胡德

    ⊙把时间用在思考上是最能节省时间的事情。

    ——卡曾斯

    ⊙你可以从别人那里得来思想,但你的思想方法,即熔铸思想的模子却必须是你自己的。

    ——拉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