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学校体育对学生智力发展的影响

    智力也称智能,一般认为,智力是指个体聪明程度。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学校智育工作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核心任务,这是由智力本身的特点和它们在现代社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智力不仅是完成学习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完成其他一切领域实践活动的根本保证。

    体育学科究竟能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智力,对学生智力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作用,人们一直存在争议。在以往的学校体育学教材和一些学术论文中,大致反映了这样三种观点。

    第一种是“调节观”。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学生从事体育课教学或课外体育活动可以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在连续的脑力劳动后,体育课教学或课外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学生脑部血液循环,不仅使大脑得到较多的血和氧的供应,而且可使思维的左脑得到积极性的休息,消除疲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智力的发展。

    第二种是“基础观”。这种观点主要认为体育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基础手段。主要观点是:学校体育为智力开发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是一种增强智力的手段。人的智力发展是建立在大脑这个物质基础之上的。坚持经常性的体育锻炼,能保证大脑能源物质与氧气的充足供应,促进大脑神经细胞发育,有利于提高大脑皮层细胞活动的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以及分析综合能力,为智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理条件。通过体育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全面的观察能力,良好的记忆能力和灵活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等,能使学生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学习效率提高。

    第三种是“综合观”。这种观点可以说在认识上比较深入一些,但总的来看,还未能离开上述两种观点的范围。这种观点认为,学习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与运动技术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学生智能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发展智能的过程;②对体育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创造性运用又是一个培养智能的过程;③通过学生运动技术学习产生的直接效益——体质的增强,可改善脑的营养功能,提高大脑皮层的活动效率,从而为智能的提高营造良好的生理条件。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体育可以发展人的运动认知能力,这种认知主要是在运动体验中通过人体本体感受形成的。还有一些零散的观点认为,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等,通过这些能力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从以上观点中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在论述体育在发展学生智力方面这一问题时,总是认为体育起到一种辅助作用,具有间接功能。虽然目前对体育学科功能的认识比以前在范围上有所扩大、理论上有所深入,从一维体育观走向多维体育观,但在体育与智育的关系上,认识还比较肤浅,认为体育只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的手段与方式。

    这种观点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再加上我国大多数人把“教育”等同于“智育”,导致体育学科在学校众学科中处于末端的地位,因而也对体育促进智力的发展心存疑惑。

    当代智力理论的发展为解释体育学科对学生智力的促进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虽然智力理论还没有形成共识,但多元化的理论给人们揭示智力发展的本质提供了多维的视角和方法,也为探讨体育学科培养学生什么样智力的问题提供了理论支点。

    在智力研究中,国外不少心理学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智力的核心包含两种能力:语言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Sternberg,1981)。前者包括语言的流畅性、阅读理解能力、会话能力和词汇;后者包括掌握问题的核心、抱乐观态度处理问题和从事决策的能力。而且,认为智力概念包含三种能力:抽象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的能力(Pbares,1984)。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于1985年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结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于1996年提出了成功智力理论,在心理学界乃至全社会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斯腾伯格认为,成功智力由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个方面组成,它们是相互联系的。分析性智力用来解决问题和判断思维成果质量;创造性智力可以帮助我们从一开始就形成好的问题与想法;实践性智力则可以将思想及其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加以实施;只有在分析、创造和实践智力三方面协调、平衡发展时才最为有效。

    美国心理学家沙拉维和梅约在1990年提出情感智力,用于描写对成功至关重要的情绪特征。1995年戈尔曼出版了《情感智商》一书,该书涉及了情感智力的内涵、生理机制、情感教育内容,以及情感对成功的影响等,初步形成了情感智力的理论体系。

    以上这些智力理论为人们揭示智力的本质奠定了基础,也为教育界提供了教学的基础理论。但是作为教育一部分的体育学科却一直对智力的研究比较落后。其中主要原因是这些智力理论未能很好地解释体育学科能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智力,体育对智力的发展到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为解答体育学科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智力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理论依据。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教授和该院《零点项目》研究所所长霍华德.加德纳(Hwaord Gardner)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多元智力理论》一书中提出的。这一理论在当前美国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并且已经成为许多西方国家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该理论认为,智力并非像我们以往认为的那样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着的一种智力,而是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着的一组智力。加德纳在大量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彼此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一组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流——交往智力等。加德纳认为,人的每一种智力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每个人与生俱来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这些智力的潜能,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力得到开发和培育有重要影响。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体育学科主要培养学生身体——动觉智力。在西方国家,许多学者已把多元智力理论作为体育学科的基础理论,并将此理论与体育教学实践结合进行实验研究,来揭示体育学科对学生智力发展的影响以及体育学科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多元智力理论为学校体育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一个突破口。其实从体育学科的特点和性质来看,体育学科主要是培养学生多元智力中的身体——动觉智力,另外对视觉——空间智力、交流——交往智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

    构成身体——动觉智力有三个核心要素:①有效地控制身体运动的能力;②熟练地操作物体的能力;③体脑协调一致的能力。视觉——空间智力的核心要素是准确感知物体的能力,并把个体的感知通过平面或立体的形式表现出来。自知——自省智力的核心要素是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及其原因;理解他人的思想、情绪和情感;依据对自己的认识和对他人的理解指导自己的行为。交流——交往智力的核心要素也有三个方面:①辨别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的能力;②以恰当的方式对他人的语言或行为作出反应的能力;③说服他人、影响他人或推动他人做事的能力。

    从以上构成各智力的核心要素来反观体育学科的性质,会发现学习体育学科所需要的和体育学科所培养的正是这些能力。如在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过程中,需要学生有空间感知能力,对方向的判别能力,对器械的速度、重量的感知能力等;而这些空间的感知又和良好的视力和视野相联系的。如果没有精细的辨别能力和开阔的视野,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是会受到一定影响的,这种需要和培养的能力就是学生的视觉—空间智力。

    多元智力理论为体育教育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观点提供了理论依据。从多元智力理论给体育学科的启示来看,说明体育学科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智力,尤其对学生身体——动觉智力的培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身体——动觉智力在多元智力中所处的地位非常重要,它是人类生存于这个世界并认识这个世界的所有智力活动的核心。人正是通过观察和模仿环境中他人的动作,通过与环境中的人或物的相互作用,通过改变环境中物体的位置和形状等身体动作方式来获得各种信息,并适应和改造周围的世界的。而体育学科对学生智力的促进作用也正是从这些认识与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

    二、学校体育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影响

    情绪和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部分组成的。其中,主观体验是个体对不同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每种情绪都有不同的的主观体验,他们代表了人们不同的感受,构成了情绪和情感的心理内容。

    历史上,情绪与情感通称为感情,用它们表示人的特定的主观愿望或需要相联系的心理状态。后来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为了准确地表达,开始使用情绪和情感来表达感情的不同方面。情绪主要表达感情过程,即个体需要与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如高兴时就大声笑。因此,它具有情境性、激动性、短暂性等特点。人和动物都有情绪。情感则常常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如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它是一种感受、体验,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的特点。情绪和情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它又通过情绪表达;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含着情感。

    情感教育是一个与认知教育相对应的概念,它是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是以培养学生积极、成熟的情绪和情感为主要教育目的的教育。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观点来看,情感教育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和增强其情感调控能力。情感教育对促进学生品德、认知的发展,维护学生良好的心境,以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学校体育对学生情绪情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体育活动对情绪具有调节作用。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标志,也是人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体验。情绪几乎参与人的所有活动,对人的行为活动起到很大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通过参与体育活动与体育比赛,可以合理宣泄不良情绪,消除心理紧张,放松身心,调节心理状态,从而维持人的心理平衡,促进心理健康。

    (二)体育活动能有效地改善情绪状态,陶冶情操,培养个体的自信心。体育活动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控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有研究人员发现,具有中等以上运动负荷的体育活动可以减少情绪上的负担,甚至能减轻或消除人的情绪障碍。

    (三)体育锻炼能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合理形式的宣泄,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达到平衡,使人保持良好的心境,从而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疲劳,预防或缓解某些心理疾病的产生。现代心理学、生理学和医学的研究都证明,情绪对个人的身心健康具有直接的作用,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而人的不良情绪能瓦解人的正常行为。一个人如果长期处在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下,神经系统活动会失去平衡,持续的失调还会导致各种神经官能症;不良的情绪还能导致身体方面的疾病。当代心身医学研究证明,除意外伤害之类的疾病外,几乎所有慢性疾病都是由不良的情绪长时间累积所致,至少多数病因如此。而体育活动具有预防、缓解与改善某些心理疾病的功效。

    (四)体育活动能改善自我概念,有利于培育学生的自信心,并能陶冶学生的社会性情感与高尚的道德情操。实践证明,体育活动能带来流畅的情绪情感体验,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活泼愉快、积极向上的精神;同时,体育运动还有利于进行爱国教育,培养学生的高级社会情感。体育的这些功能来自体育运动的特点及持续参与体育锻炼所产生的心理影响。如自信心就是对自己成为胜任者能力的确信。由于个体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容和形式绝大多数是根据自身的兴趣、能力和条件来选择的,他们一般都能够很好地胜任体育锻炼的内容,这有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

    三、学校体育对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影响

    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光靠智力不行,光有学习的热情也不够,还得有坚持到底的意志,才能克服大的困难,使学习获得成功。

    意志是指明确目的并选择手段以克服困难,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往往是通过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反映。这个心理过程的发生发展与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是相统一的,它们是互相促进,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意志是人在实践活动中的重要心理因素,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良好的意志品质主要表现为原则性、自觉性、勇敢性、坚持性、自制性和果断性等方面。然而,近年来,我国学生的意志品质呈现下降的趋势,这不得不引起教育者的担忧。研究发现,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好坏受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然而,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也在影响着校园里的学生,如学生盲目追求物质享受,不讲艰苦奋斗,缺乏进取精神等。这些都是造成青少年学生意志品质下降的主要因素。而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使多数家庭摆脱了贫困,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加上实行计划生育以后,大部分学生在家里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成员对其宠爱有加,除了强调子女功课以外,什么事情都由家长包办,甚至连洗衣、扫地等小事都不让孩子操心,以至于孩子们在这种娇生惯养的环境中没有得到基本的意志锻炼,造成意志品质薄弱。

    一般来讲,学校教育,尤其是学校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意志品质的关键,特别是中、小学阶段,更是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形成的最好时机。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与体育的现象较为严重,一些学校盲目地追求升学率,片面地抓智育而忽视了学生德育、体育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

    体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材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育与意志培养关系密切。早在1917年,毛泽东同志就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明确指出“体育之效,在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情感,因而强意志。”可见,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意志的一个很好的途径。而毛泽东同志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的名言,更是指出了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除了身体素质教育外,体育还可进行心理品质教育。

    研究发现,体育运动与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通过体育运动可培养学生勇猛顽强、坚韧不拨、积极进取的精神,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而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同学,其意志品质较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同学要强,尤其在顽强性、自控能力、果断性、坚韧性和自信心等方面明显优于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同学。

    体育活动是以克服一定的困难和障碍为特征的身体活动,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体育活动常常意味着竞争,意味着达到某一级水平,而在竞争与达成目标过程中则要求学生付出努力与汗水。体育活动的激烈与艰辛,使参与者必须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和心理压力,能磨炼人的意志,因此,体育运动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长期坚持进行体育锻炼,能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并能有效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果断勇敢、持之以恒等优良的意志品质。

    四、学校体育对学生个性品质发展的影响

    所谓个性教育从社会学角度解释是指:人的尊严、价值的道德品质的总和;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个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各项比较重要的和相当持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一般包括性格、气质、能力等内容。总之,个性涵盖了人的一切内在的品质,犹如人的灵魂。

    个性教育就是对人的一切内在品质的教育,塑造完美的个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的营养知识等。以上几点都可以概括为在体育教育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与人格。

    体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础教育中,体育对学生个性的塑造具有特殊的作用。其原因有两点:①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正处于发育的敏感生理期,通过体育教育不失时机地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练就强壮的体魄,为他们人格的健全与发展奠定良好的载体基础;②在此阶段,青少年学生的性格、气质、能力、价值观、道德观尚处在稚嫩的待发展阶段,可塑性强,而体育教育过程具有寓教于乐,模拟社会的特点,对人格的健全与发展发挥直接的作用。因此,可以说,体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对身心两方面均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学校体育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一)体育运动中蕴涵着丰富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体育活动本身的内在精华包括:参与的意识、交际的能力、生活的态度、竞争的意识、合作的精神、真善美的价值观,以及各类法规意识等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尽管其技术手段、比赛规则、胜负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的内在的精华却是相同的。我们的个体在投入到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就已开始接受体育内在精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改变和塑造着自己的个性。

    (二)体育活动集体性的特点有利于塑造学生的个性。学生通过参加学校或班级组织的体育活动,与他人交往,可以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并能发现他人良好的人格品质,抑制自己不良的人格品质,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中获得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自信,从而及时调整人格结构,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人格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社会发展和成功的先决条件。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不仅关系到学生本身的健康和成长,也关系到教育、体育深化改革的成效,甚至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因而,体育活动集体性的特点对学生人格塑造的作用不容忽视。

    (三)体育教学有利于从学生个体入手,进行个性教育。体育教学的内容与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着深刻的寓意和趣味,富有挑战性的魅力,最适合生命力旺盛与好运动的青少年儿童的口味,满足他们好奇、探究、体验,甚至“冒险”的心理。竞争意识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之一。敢不敢竞争,善不善于竞争,是一个人能否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关键一环。体育运动的各种游戏与竞赛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这种机会,并“煽”起他们竞争的欲望,去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乐此不疲地参与竞争,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竞争能力。此外,体育运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及人际交往能力,并能初步培养学生的法规意识。

    五、学校体育对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个体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它是指由生物的人变成社会的人的过程。人的社会化对个体对社会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在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不论是作为内容还是作为手段,体育都是不可缺少的。学校体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起到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体育教导基本生活技能。人是本能比较缺乏的动物,刚出生的人在生理上几乎完全不能自理,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差,连最简单的坐、立、走都不会(许多动物一出生就会走),因此,人的基本生活技能都是靠后天学习获得的。体育运动是人们获得基本活动技能的重要途径。

    (二)教导社会规范。社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存在和发展,都有管理自己社会成员的行为和指导成员工作的章程,以作为理想的活动准则或社会规范。社会通过各种媒体,教导青少年遵守社会规范,目的在于促进个人对社会的义务感、责任感,培养未来社会角色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体育运动是一个有章可循的、有一定约束力的社会活动。体育运动中有各种明确而详细的行为规范,如奥林匹克精神和原则、体育道德规范、比赛规则、竞赛章程等,这些规范是体育运动得以开展的必要条件,而规范的培养是学生进入社会前必不可少的社会化过程。这一过程可以视为社会法规和伦理道德的模拟学习过程,有助于他们理解遵守社会规范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一个人要符合社会的要求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就必须学会接受适当的社会角色。而各种体育运动的场合,则有机会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角色和“做什么、怎么做”的社会意义,为他们走向社会打下基础,从而体验出人的主观努力可以改变社会地位这一重要道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