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功能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总目标

    从广泛和根本意义上说,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就是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然而,教育的总目标是要通过一系列具体目标才能够实现的。就心理健康教育而言,中学阶段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应包括形成、维护和促进三个方面。也就是说,其具体目标是形成、维护和促进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从而为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基础。具体来讲:形成,主要是指培养塑造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维护,是指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不利的各种因素;促进,就是根据中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不断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具体目标

    1.初中阶段各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

    (1)初中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使学生能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与学习要求,了解进入中学后所面临的一系列变化,并为此作好心理上的准备;了解青春期的身心变化,并能以良好的心态去顺应这种变化;学会恰当地表达及调控情绪,富有责任感和进取心;知道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了解自己努力的方向,初步形成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坚持不懈的品质,形成良好人际交往能力;能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休闲活动,能够正确处理兴趣爱好与学习的关系。

    (2)初中二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了解学习心理的知识,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尝试自学,在此基础上提高学习效率;接受自己的性别特征,并努力塑造健康的性别形象,能够进行积极的异性交往;正确对待父母教师的爱护和教导,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和技能;使学生主动地调节自我情绪,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能够针对自己的人生发展任务,确立自己的兴趣爱好;帮助学生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善于调节自己的行为,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坚韧性。

    (3)初中三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培养正确的自我认识,并能够采取有效的方法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掌握情绪的调适方法,提高对挫折失败的认识,形成健康独立的人格培养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生活目标,了解择业常识,在升学与就业方面做出合适的决定。

    2.高中阶段各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

    (1)高中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尽快消除学生对新环境的陌生感,形成和谐的、融洽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完成新旧角色的转换,主动适应高中学习环境与学习要求;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并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初步掌握高中的学习方法;学会主动与别人交往。

    (2)高中二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使学生认识到挫折的普遍性与必然性,增强主动战胜挫折与失败的心理能力,具有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引导学生探索,找出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培养正确的交友观,掌握异性交往的分寸;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与途径;使学生正确对待学习成绩的分化,找出分化的原因,并对自己充满信心。

    (3)高中三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使学生对自己的个性和能力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较准确的认识,确立升学和就业志向,能对自己的前途作合理的设计;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内、外部各种压力的态度,掌握调节情绪的一些基本方法,善于调控考前情绪与行为;使学生了解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掌握科学而有效的应试技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掌握自学的基本原则和有效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使学生了解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功能

    (一)促进和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运用现代心理科学的成果,针对中学生心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咨询辅导、心理训练等,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或矛盾,使其处于心态平和、情绪稳定、思维灵活、爱憎分明、举止适度的有利于正常成长的态势之中,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二)开发智力,促进能力发展

    中学阶段是人生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其可塑性大,应及时给予他们心理指导或训练,有利于开发其智慧潜能,形成正常甚至超常的智能,并促进能力发展。

    (三)提高德性修养,培养良好品德

    把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看作德育的途径是不恰当的,把学生心理问题当成道德问题更是常识性错误。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促进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个体良好品德的形成不但与学生的理想、信念有密切关系,而且与其社会道德认识、情感、态度和行为评价等心理因素紧密联系。心理健康教育从学生的具体心理需要入手,强调针对性、主体性和自我内化体验等思路和方法可以迁移到品德教育之中,能提高学校德育的效果,有利于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四)培养学生主体性,形成完善人格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尊重、理解、信任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优点与短缺、现实与未来,能更有针对性地确定人生目标,选择自己的成才道路,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学会处理与社会、他人的关系中,使人格得到升华和完善。

    (五)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和行为是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总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人的心理素质一旦形成,在相应情境中会产生条件性反应,进而表现为一定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据学生行为中的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辅导或训练等方式,提高中学生相应的社会适应能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