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学体育的内容、目标与特点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中学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一、中学体育的涵义与内容

    中学体育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它是以身体练习为其主要内容来进行教学、锻炼和训练的,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传递体育文化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过程,是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和活动性均较强的一种体育教育活动。

    中学体育由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两大部分组成。体育课教学是中学体育的核心内容与主体价值体现,也是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课外体育也是中学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包括课外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和课余体育竞赛等几个方面。课外体育既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课外教育活动的内容与表现形式。此外,中学体育还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与主要手段。

    中学体育教学内容既包括体育与健康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原理,也包括了各种各样的体育实践活动,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几乎涵盖了人类所创造的全部体育文化。中学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在整个学校体育过程中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一方面是因为该阶段是整个学校体育的基础阶段;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该阶段学生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这一阶段的体育将不仅仅关系到他们在这一时期的身心健康,而且对他们将来一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初中阶段体育教学内容在小学高年级的基础上,以学习各种运动技能为主,包括一些生活、生存的基本技能,同时加大了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运动常识、锻炼身体的方法等内容的学习。从教学方法上看,到了初中阶段,讲解、分析、讨论、自学等方法的运用逐步增多,并注重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高中阶段在初中阶段基础上对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和锻炼身体的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初中阶段偏重实用知识介绍,高中阶段则加强了原理的阐述。在体育活动内容上,主要是各种各样的竞技、娱乐及休闲等运动项目。这一时期,学生不仅要涉及各个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和比赛方法,而且还要对各运动项目的发展历史、比赛规则、比赛礼仪等深层次的体育文化内涵有所了解。从教学方法上看,运动技能的教学还是以传统的讲解与示范法为主,但同时也采用自学、同学间的互帮互学,以及讨论式、领会式的教学方法,而教师更多地是起到一种引导、启发、帮助和管理的作用。

    二、中学体育的教育目标

    (一)中学体育教育目标

    增强中学生的体质,增进学生的健康;传授体育运动、卫生保健、健康生活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素养;培养中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促进中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二)初中体育教学目标

    初步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自觉地参与体育活动;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和机能的影响,能对健康的营养食品进行简单的选择,在运动中注意安全问题;了解所学运动项目的简单技战术知识和竞赛规则,发展运动技战术能力,发展速度、有氧耐力和灵敏性;学会调节控制情绪的基本方法,通过体育树立自尊、自信和团结协作精神;理解并担当不同的运动角色,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行为,并能作出简单评价。

    (三)高中体育教学目标

    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并能对体育锻炼效果作出简单评价;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掌握运动创伤时和紧急情况下的简易处理方法;提高1~2项运动项目的技战术水平,认识多种运动项目的价值;发展肌肉力量和耐力;自觉通过体育活动调控自己的心理状态,在体育活动中与同学友好交往;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增强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三、中学体育教学特点

    (一)体育教学环境的开放性

    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是体育实践课,体育实践课主要在室外操场进行。相对于其他文化课主要在封闭的教室内,集中安静地听课学习而言,体育课的教学环境是开放和变化的。在操场上课受到的干扰因素较多,如气候变化、其他班级人数,以及教学条件与教学环境的影响等,这就必然给体育课的组织教学提出了不同于室内听课的特殊要求。由于体育教学过程是动态的与开放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处在不断变化、多种形式的运动之中,因而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来讲,一个体育教学班级的人数较多,大多又实行男女分班或分组教学,再加上大多数学校的场地器材条件较差,因而使体育教学的组织管理工作更加复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步骤、教学手段需要精心设计、统筹安排。

    (二)运动技能学习的重复性

    在新的体育课程标准中,运动技能作为五大学习领域目标之一,对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学习领域目标的完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体育教学目标上讲,掌握运动技能是体育学科的主业,如果教不好、教不会运动技能,体育教学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就变成了一种单纯的身体活动,失去了课程应有的地位。因此,运动技能不但要教,还要教好、教会。由于运动技能需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练习才能够熟练地掌握,因此,运动技能的形成具有阶段性规律。无论是较为复杂的篮球、足球运动技能的掌握,还是田径中的跑、体操中的滚翻技能的学习,都要经历一个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由简单学习到复杂学习的发展过程。因而,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条件,根据不同运动技能的特点,恰当地安排教学内容、练习形式和练习时间,通过反复多次的不同程度的练习,达到掌握、提高运动技能的目的。

    (三)承受身心负荷的双重性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以学习运动技能为主要内容的体育实践活动,体育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身体直接参与活动,而且还伴随着大量的思维活动及多种的情感体验。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完成大量的身体练习,并由此产生疲劳与不适,使学生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同时,体育活动还需要经历不同的心理过程体验和思想意志的磨炼,甚至在学习某些运动技能时,还要遭遇比平时更多的困难、挫折与失败,需要团结奋争、斗智斗勇、坚持与忍耐等心理活动。因此,在体育活动中学生还需要承受一定的心理压力与心理负担。也正因为这一特点,使得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同时,对学生正确思维方式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具有特殊的价值,并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协调发展。

    (四)人际关系的多边性

    由于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复杂多变性,使得体育教学过程中人际交往呈现多边性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在单人、双人、小群体、全班之间不断地进行着转换,并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内完成不同的身体运动,不断地变换各种角色地位,经历着各种不同的人际交往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换信息、交流感情,也使学生间相互协调、相互鼓励、相互评判,在体育课堂中初步感受一些社会交往体验。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小群体之间的人际交往不但十分频繁,而且形式多样,人际交往在课堂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这不仅体现体育人际交往的特点,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五)教学效果的综合性

    由于体育活动的多种功能和体育教学目标的指引,体育教学在教学效果上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较全面的综合教育作用。大中小学的体育教学活动,为实现体育教学的多元化目标,分别要完成传授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掌握体育运动技能与技术,促进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的任务;同时,体育教学还要担负培养学生符合时代精神的道德情操与文明修养,以及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任务。因此,我们认为,体育教学明显体现出既练体、又学技、又育心的多重教育效应,有“增知识、强体魄、强意志、调感情、调精神”的综合教育作用。而其他文化课教学的作用则主要体现在对学生智力、心理、品德的促进与完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