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医的生活方式:增强疾病抵抗力的自然养生法-慢性病要慢着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每年有近3000万人非正常死亡,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糖尿病等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在这里专家提醒人们:其实完全有办法使这些“瘟神”远离我们。

    1.抵御慢性病是一场永久的战斗

    我认识一个朋友,他有25年的心脏病与高血压病史。在刚开始患病的第一年里,他曾经一度因多次急性发作心动过速和早搏,经医院动态心电图监测显示:心脏停搏2.2秒,房性、室性早搏达3000多次。医生警告:如果心脏停搏2.5秒就会有生命危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那时真是与死神擦肩而过!

    当时他从医院拿回来很多药,坚持用药半年后,病情并无好转迹象,反而有恶化趋势,表现为心悸和眩晕的次数增加,每次间隔时间缩短,医生建议加装心脏起搏器,同时配合药物治疗。这个朋友对医生的建议顾虑重重,他认为他的病虽然严重,但应该还有别的办法可以想,并不至于到非借助心脏起搏器不可的地步。于是他找到我,问我是否能通过一些比较平和又有效的治疗方案。

    我给他介绍了一下安装心脏起搏器后的情况:

    一是如果装了心脏起搏器后,生活从此不再自由,人的生命就由这小小的起搏器控制。

    二是代价昂贵,效果却是未知数,有成功的例子,也有失败的教训。

    因此不到万不得已,我不建议他走这条路。

    他听完后,满怀忧郁地问我:“我也是这样想的,可是现在我该走哪条路呢?”

    我说:“对你来说,现在最好的治疗就是一边服用一些基本药物,另一边呢,就是在你病情不恶化的基础上改变你原有的不良生活方式,采用健康自然疗法,也就是我常说的自然养生。”

    他马上怀疑地说:“可是我在查出有病到现在的一年多里,一直都在注意生活保健啊!到现在也没有什么起色!”

    我说:“自然疗法与手术不同,自然疗法的效果并不能立竿见影。保健是一场持久战,坚持最重要!”

    在我的指导下,我的这位朋友开始了他长达25年的保健之路。

    在这25年中,他每天坚持清晨空腹喝一杯400毫升的水,每天九点前喝完一杯纯果汁,从来不吃垃圾食品。

    被他列为垃圾食品的有:油炸食品、罐头类食品、腌制食品、加工的肉类食品(肉松、香肠等)、肥肉和动物内脏类食物、奶油制品、膨化食品、烧烤类食品等等。为此,他还改变了多年的饮食习惯,坚持以低脂、低糖、低盐类的食物为主。

    另外,对一些健康食品的摄入,他从未间断。如山芋、谷类(糙米、燕麦、荞麦、小米、黑米、玉米等)、菌菇类(黑木耳、香菇、草菇、蘑菇、猴头菇、榛蘑等)、豆类(黑豆、赤豆、绿豆、云豆和黄豆及其制品)、蔬菜类(如西兰花、花菜、番茄、胡萝卜、萝卜、山药、芹菜、土豆、海带、紫菜等)、干果类(黑芝麻、核桃、胡桃仁、腰果、杏仁、葵花籽、黑红枣、莲心等)。

    除此之外,他还每天坚持运动。因为我对他说过,饮食结构的改变仅是迈向健康之路的第一步,而加强锻炼则是极其重要的第二步,就好像人只有两条腿走路才不至于摔倒,缺了任何一条腿都无法前进。

    心律不齐、心脏搏动时快时慢,必须通过适当运动,促使心功能逐步恢复正常。而我觉得,散步是最理想的有氧运动,是降低患心血管疾病可能性的最佳方法。散步能增强心脏肌肉的力量、降低胆固醇、增强骨骼、改善睡眠、增强免疫功能、减肥、降低血压。总而言之,散步的好处多多,人人皆宜。

    他按照我的建议,每天坚持散步半小时,骑车一小时,原地跑步2000次,双脚弹跳200下。经过长时间的调理,他的生活方式终于纠正了过来,健康状况也一天比一天好。现在,他已经能够彻底脱离药物而健康自如地生活了。只不过,他仍然每天坚持这些良好的健康习惯。

    大多数慢性病,都是由于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所造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慢性病的治疗,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的,不能指望灵丹妙药和所谓特效药物或保健品将其根治。

    通过总结我身边一些慢性病患者的治愈病例,我总结了一些作为慢性病患者应该坚持的自然养生治疗法。

    上文所说的这个朋友的事例,我经常讲给身边其他的朋友听。每当朋友抱怨戒烟一个月后,慢性支气管炎没见丝毫好转时,我就对他们讲:“抵御慢性病的最根本办法,就是依靠自然养生,用健康的方式去生活,所以坚持最重要,这是一场永久的战斗!”

    2.心血管疾病——慢性病中的杀人快手

    在世界卫生日首都医学专家座谈会的侧记上,心脏病专家们这样评论:心血管病是全世界流行最为广泛的慢性病、人类健康的头号敌人。

    许多人天生就患有心脏病,这使他们将来的生活非常困难,甚至天亡。幸好现在诊断和治疗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治疗得当,他们会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然而那些先天健康状况不错的人,他们中有很多人在后天挥霍健康,其具体表现有吸烟、酗酒、少运动、高脂肪饮食、保健意识差等,他们或者具备其中一项,甚至兼而有之。

    (1)动脉硬化。

    有一位年仅30余岁,但资产已逾千万的青年,被诊断为全身动脉硬化。这位年轻的富商完全接受不了这一事实,他大叫:“这太不公平了,老天爷!我才30来岁啊!”他的夫人是这样说的:“这没有什么不公平的,你平时一点也不注意爱护身体,而且每天早晨都要吃两个猪蹄,不得病才奇隆呢。”

    动脉硬化是包括由于血管壁增厚并失去韧性而导致的~系列疾病。最典型的是动脉粥样硬化,它是由于血管内壁上附着了许多脂质等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可能萌发于孩提时代,它的发展过程比较缓慢,但有一部分人在30岁左右则开始迅速发展,像这位富有的年轻人则属于这种情况。但有些人却由于保健措施得当,而大大延迟动脉硬化的发展,甚至年逾百岁也免受其害。在《健康文摘报》上,有一篇名为《百岁铁老汉》的文章,其中记述了河南省方城县城关镇一位名叫铁文魁的老寿星,活到108岁时,仍然耳聪目明,思维敏捷。有医生给他体检,发现他的心脏跳动几乎与20多岁的小伙子无多大差别。而他的心脏之所以如此健康,就是因为他的饮食多以粗粮蔬菜为主,而且生活十分规律。

    这是两个对比鲜明的例子,我们当然还是希望做后者——像铁文魁老汉那样。

    其实,动脉粥样硬化也不是不能治疗,像前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那么严重,医学家们还是用“心脏搭桥术”使他重新恢复健康。不过你最好不要与叶利钦总统相比,因为这种手术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了的。当叶利钦做手术时,俄罗斯还是从美国请的顾问。

    (2)高血压。

    据《健康报》载:我国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妇婴保健中心季成叶教授在其完成的中国学龄初期儿童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中指出,高血压一级预防应从学龄初儿童开始。

    季教授利用获得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监测数据,以6至8岁汉族儿童为对象,从全围部分省会城市及直辖市的男女学童中随机选取了23434人,分析了不同类型血压偏高比率、学龄初儿童血压的地区分布特点及血压对体格发育影响因素后,得出的结论是:既无症状又无明显病因的血压偏高情况在儿童中普遍存在,检出血压偏高的儿童较集中的华北地区,恰是成年人高血压病的高发区。大家也都有目共睹。现在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裕,脑力活动多而体力活动少,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胖墩”。所以,高血压的预防从儿童开始是有积极意义的。

    事实上,在心血管疾病中,高血压不仅数量最多,而且危害也巨大,它是脑中风、冠心病、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的最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这种能致人死地的疾病我们平时往往是感觉不到的,正如有人喝上一瓶高度白酒也毫无醉意,而有些人则抿上一小口就面红耳赤、恶心呕吐一样,人对高血压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对它很敏感,血压稍一增高便头痛心慌,急急忙忙去看医生,这是一件好事,这样往往能使病人得到很及时的治疗。

    但有一部分人就算血压很高也毫无感觉,这往往会妨碍他们获得及时周到的治疗。

    在高血压等诸多慢性疾病逐渐呈泛滥态势的今天,平均每11个人中就有1名高血压患者,医学家们已经指出:只要早查早防,就能大大减少高血压病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甚至包括癌症在内的一切疾病,其关键就是要提高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

    如果做好高血压的提前预防和早查早治,便能大幅度降低其发病率。研究表明,一级预防(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滔、心理平衡等科学的生活方式)可使高血压发病率下降55%,而早查早治(早查指正常人每年至少测血压两次,以及时发现疾病;早治指早期患者,1日服用1片降压药,血压恢复正常后可逐渐减量;中期患者则需几种药物合用,不能停药;晚期患者,尽可能采取各种治疗方法,以延长其生命),又能使高血压病人中的脑中风、心肌梗塞发病率下降50%。所以,系统地抓好一级预防与早查早治这两个环节可使高血压病的患病几率减少一半。

    李宗浩医生曾在《健康报》写了一篇题《假如早一点……》的文章,文中谈了他抢救因冠状动脉硬化心脏病急性发作而猝死的原北京市副市长李润五的感慨。他当时年仅56岁,早已确诊为冠心病,因繁重的工作使他不能好好休息和就医。在猝死前几天,反复出现过明显的症状:心前区疼痛、憋气。尤其在猝死前夕,一天内他出现多次心绞痛,口含硝酸甘油及口服药物,在汽车上反复吸氧。但是,他仍未及时就医或提早住院,所以导致最坏的结果——猝死。

    从李润五猝死事例中,李宗浩医生告诫大家要“防患于未然”。

    我在医院实习时,也遇到过类似事件。有一天,正在讨论病例时,医院突然接到市委领导打来的电话,让速派有经验的医生赶去,那儿有急症病人。当时,内科主任和一位相当有经验的心血管医生迅速动身随救护车去了现场。那是一位刚刚上任不久的某局局长,年仅40岁,在搬动家具时,突感心脏不适而倒地。赶到后,富有经验的医师马上对其进行抢救,但是没有效果,他还是死了。

    有许多人年轻力壮时并不爱惜自己,往往是疾病妨碍正常工作与生活时才四处求医,这种情况是很多的。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朋友,他们怀着沉重的心理负担求医问药,大把大把的药片吞进自己的肚腹,满怀希望早日恢复健康,但是,他们对于该采取怎样的生活方式却认识不足。

    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条件和行为习惯对一些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很大影响。所以,我们绝不能坐等到冠心病、脑中风暴发后,再耗费巨资用于治疗和抢救。现在每一例心肌梗塞和脑中风的医疗费用已高达数万元,而预防的费用与此相比则微不足道。最重要的是,预防能使人过上有质量的生活。

    所以,我常劝告我的诸多朋友:最好的妙方莫过于预防。为了保护自己的身体,力求做到未雨绸缪,要他们注意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世人公认的良好生活方式。对此,许多医学专家也各抒己见,最后的总结不外乎加强锻炼、合理饮食、不吸烟等。这些方面的内容在本书前几部分都已涉及,故不再赘述。

    3.癌症——极少失手的恶魔

    在常人的心目中,得了心血管疾病并不可怕,而患了癌症则意味着被判了死刑。是否真的如此?癌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怎么对付它?

    肿瘤有良性与恶性之分,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癌症指的是恶性肿瘤疾病,而且患了癌症并不等于判了死刑,有些恶性程度较低又发现及时的癌症,经过治疗,往往能化险为夷。不过,如果已患了癌症,但疏忽大意、浑然不觉,直等到癌魔扼得他喘不过气来时,才大叫,继而恐慌,与之相搏,必败无疑。

    有一位企业家,40多岁,精力过人,体格强壮,饮酒海量,管理有方……可以说他几乎是一个完美的人,但就有一点不足:忽视健康。正是这一点对他进行了“一票否决”。

    他正在商海中奋力搏击时,癌细胞也悄然地在他肌体内滋生开来,直到他感觉不适时,他还在坚持工作——认为只要咬紧牙关,什么困难都能克服。当他明白患的是癌症而且是晚期时,毅然接受了这一事实,忍受着放疗与化疗的副作用,大口地喝着苦涩的中药汤,这位企业家凭着他坚强的意志力与癌症抗衡了近一年,但癌细胞又重新反扑回来,在他日渐衰弱的肌体中疯狂无情地繁殖、生长。他一度情绪消沉,他曾用枯瘦的手抚摸着几乎掉光了头发的脑袋低声对我说:“早知是这种下场,真后悔以前那么拼命,为的是什么?”我也好奇地问过他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你真的恢复了健康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你是否会更重视自己的健康?”

    他想了很久说:“不,还是得拼命干,把损失的时间补回来。”

    这么看来,他的死是必然的,虽然他在治疗疾病上花费了几百万元,但在预防疾病与自我保健的投资上几乎是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不幸的患者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只有注重自我保健,才能够健康长寿,事业有为。

    不过要防癌抗癌,我们要先了解一下癌是怎么来的。

    癌症并不神秘。癌细胞就是从正常细胞转变而来的,只不过是诱发因素不同罢了。不过,正常细胞并不会无缘无故就变为癌细胞,而是必须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才会癌化。其中有许多原因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如吸烟、酗酒、心绪不佳、贪吃少动、过度劳累等等。所以说,我们老是强调防“癌”于未然,意思就是预防正常细胞变为癌细胞。

    现在,患癌的人们正在遭受折磨;健康的人们也有相当一部分正分别处在诸如剧烈气候变化、放射线辐射、毒物污染或机械损伤等不利环境下,随时也可能患癌。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在致使人类死亡的诸多癌症中,第一名是肺癌,第二名是胃癌,第三名是直肠癌,第五名是乳腺癌。

    肺癌,大家公认吸烟是引起它的罪魁祸首,所以,全世界人人都知道“吸烟有害身体健康”。但是,仍然有为数众多的烟民。如果劝其戒烟,他们却有一个非常令你哑口无言的反诘:“某某从来不吸烟照样患了肺癌,而我吸了这么多年也没得任何癌症。”这个现象的确存在,像毛泽东、邓小平等人也烟瘾很大,但他们无一人得肺癌。而许多一支烟也没吸过的人患肺癌的有特别多。这看似予盾却很好解释,如果你体内有可导致肺癌发生的遗传基因,那你再常常吸烟则易诱发肺癌;如果体内没有肺癌遗传基因,即使经常吸烟也不会致癌(但不一定不患其他病症,因为香烟内含多种致癌物质)。可是,你做过基因检测吗?现在基因检测的准确性又有多高?所以,我经常警告这些吸烟而又抱有侥幸心理者:你不要拿你仅有的一次生命去冒险!

    另外,目前越来越糟的大气污染,还有你家中电视机或电脑的荧光屏所释放的一种叫“溴化二苯并呋喃”的气体也是致癌的诱因。所以专家建议电视机等经过几个小时的使用后,要对房间进行一次通风。

    胃癌亦有诸多诱因,如多吃用盐腌制或熏制的食品,或者胃内感染了一种叫幽门弯曲杆菌的微生物,且这种细菌可以通过消化道而互相传染。

    如果注意饮食,则会大大降低其发病率。比如我国河南林州是有名的食管癌高发地区,医务人员在林州调查时发现某些粮食和副食品中含有一定量的亚硝胺——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为了解除当地人们的痛苦,在中央领导的关怀下,大批医务人员奔赴林州,广泛宣传防癌治癌知识,协助当地人改善不良饮食习惯,结果成绩斐然。现在的林州食管癌的发病率已非常之低。

    为防止癌变,劝那些患有萎缩性胃炎的朋友在饮食上不喝酒,少吃辛辣食物,不吃存放太久的蔬菜,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遇有胃部不适,就勤于治疗,对症治疗的药物是香砂养胃丸等,另外还要经常服用补中益气丸,有专家认为这种药物能预防癌变。如遇有胃炎急性发作者,则令其服用羟氨苄青霉素胶囊等来杀灭细菌。像按摩治疗胃病的穴位、拔火罐等也有效。再就是不要怕痛苦——做胃镜检查。希望有胃病的朋友要极早培养正确的生活方式,积极而有效地预防胃癌,早日解除痛苦。

    直肠癌虽然排在第三位,但是它在青年人中呈日渐上升趋势,特别是在办公室工作的人员检出率较高。医学专家分析这可能与人们缺少活动有关,因为久坐不动易致肛周血液循环不畅,加上粪便中有毒物质的刺激,易诱发直肠癌变。专家们的分析有道理,另外,应多吃蔬菜使大便通畅,因为粪便在体内越久,则毒性越大。再就是要多饮水,尤其是早晨起来后要饮一杯凉开水,极易刺激胃肠蠕动,使大便顺利排出,这也利于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台湾人早晨起来喜欢饮尿,而且饮尿人数越来越多,达20万之众,很多人看来匪夷所思,现在有研究证明,尿液既能补充体内水分,又清胃火排粪便,而且非常经济。

    肝癌素有“癌中之王”的称号。经证实,乙肝病毒是诱发肝癌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位传染病专家撰文说,98%的原发性肝癌是由乙肝病毒诱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乙肝患者都最终一定得肝癌。我国在十几亿人口中,约有6亿人感染过乙肝病毒,但其中有5亿人因身体抵抗力较强,把病毒消灭掉了。还剩下有1亿多人没能把乙肝病毒消灭掉,他们成了携带者。而大部分乙肝病毒携带者亦不发病,呈“健康”状态,但是能传染给别人。只有一少部分人发病,或急性发作,如治疗不当可使人死亡;或呈慢性发作,时好时坏,这样容易使肝细胞受到损害,长期迁延不愈者,则可形成肝硬化,甚至癌变。全世界每年约有50多万人因肝癌而丧生。

    乳腺癌虽然排在第五位,但年轻妇女的患病率也日渐递增。原因尚不清楚。虽然乳腺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但是它极易被查出,可以说它是在诸多癌症中最易查出的一种。即使这样,仍然有许多妇女到了晚期才来就诊。《健康报》上曾报到一位年仅30岁的妇女在出国之前的例行体检中,富有经验的医师一触摸便判断她有问题,建议她做手术,果然是乳腺癌。如果不是这次出国,这位妇女还不知要到何时才来就医。

    癌症还有许多种,没有必要人人都成为肿瘤专家,只要恪守科学的生活方式,积极保健,早查早治,就会使身体保持健康或相对健康。

    这些年来,我一直都在收集防癌抗癌的方法,经过总结,我把这些方法归为两大类:饮食防癌;运动防癌。

    (1)饮食防癌。

    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通过饮食来防癌是最实用且最有效的。但是防癌的食物有很多种,具体的吃法也有多,如果要一一道来,恐怕会多到你不想看。因此,我把这些饮食防癌的方法按照其各自的特点总结为以下几点:

    (2)运动防癌。

    国外资料显示:对40岁以上坚持运动的人和不运动的人各650名进行跟踪调查8年后发现,长期坚持运动者比不运动者患癌率少90%。可见,运动是防癌的最佳方法。

    运动时肌肉产热量高,癌细胞对热的耐受力远不如正常细胞,容易被杀伤,尤其在有丝分裂期脱氧核糖核酸合成期更容易被杀死。

    另外,运动使人体吸氧增多,呼吸频率加快,血液循环加快,增加体内气体交换,有利于致癌物质排出体外,降低癌症的发病率。

    除此之外,运动还能增加免疫细胞,从而使癌细胞在形成之初就被消灭。运动本身也会刺激体内某些激素的分泌,加快骨髓生成白细胞的速度,增加吞噬细胞的能力,对体内出现少最的癌细胞,很快就会被众多的白细胞围攻歼灭。运动增加一倍以上的干扰素分泌,而干扰素有确切的抗癌作用。运动可减少人体脂肪,使体内的铅、锶、镍和铍等致癌物质随汗水排出体外,从而起到防癌的作用。运动可减少与癌症密切相关的生殖激素,甚至停止生产。

    最后,运动可改善人的情绪,消除忧愁和烦恼,抑制不良情绪的侵蚀。

    4.糖尿病——“富贵病”不富贵

    解放前,很多人都吃不饱饭,只有富人才能吃得白白胖胖,因此人们对胖的别称是“富态”。而肥胖和饮食不当,是引发糖尿病的重要因素。对于吃饭都不一定能吃饱的穷人来说,得糖尿病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只有“富贵”人才能吃喝成糖尿病。而且,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现象,穷人家根本养不起。因此,人们习惯把糖尿病称为“富贵病”。

    其实,这种富贵病一点都不“富贵”,反而会让人越来越穷——在经济上越来越穷,因为治疗该病在吃的方面要很讲究,而且药物也很贵,治疗时间漫长,花费很大;在健康上越来越穷,因为糖尿病的危害非常大,并发症非常多,因此会影响身体的各种功能,使人的健康每况愈下。

    现在,糖尿病虽然是人类的常见病,但在发达国家却呈下降趋势。而一些正由贫变富的国家糖尿病发病率正呈现骤增的状况。据近年来大量的流行病调查材料证实,在早已富裕起来的国家和地区,糖尿病发病率继续增高的趋势已开始逆转。如瑙鲁的糖尿病流行高峰已经过去,在美国的肯塔基州,糖尿病的患病率与人均经济收入成反比。这些情况表明,通常人们对糖尿病冠以“富贵病”的称谓并不十分准确,有人预测,在不久的将来,糖尿病这种“富贵病”将成为一科,“贫困病”。

    这种说法有道理,因为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科学养生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如提早对糖尿病采取预防措施,处理好饮食结构、合理的体育锻炼,都能使糖尿病的发病率下降。

    我国现在正处在由贫变富的时代,故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之势。北京市对中小学生尿液检测结果令人忧虑:葡萄糖、蛋白质两项阳性率高于国外学生公布指标的两倍多。在这次由北京市教委体卫处等单位具体实施的检测活动中,对约1万名中小学生进行了包括尿糖在内的诸多指标做了检验,结果证实其中有223名中小学生可能已不同程度地患有糖尿病肾炎,而他们自己还全然不知。

    连小学生都如此严重,那么成人们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有一个故事颇能说明问题:某局检查团下基层巡视,时值盛夏,接待人员端出冰镇汽水款待,不料一位检查团成员抱歉地说:“对不起,我有糖尿病,不能喝含糖饮料。”第二位也以同样的理由婉拒。这使招待人员很为尴尬,不禁问道:“有几个人患糖尿病?”检查团团长自嘲地说:“你应该这样问,你们有几个不是糖尿病人?”通过这个故事不难看出我们国家患糖尿病人员数目之多。

    糖尿病属于内分泌系统的疾病,是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它急性发作时常使病人死于酮症酸中毒而造成的代谢紊乱。但更多的则是死于其慢性病变,如引起心脏、血管、肾病变等。

    糖尿病诱因有很多,肥胖、吸烟、嗜酒及心理压力过大、遗传因素等都有可能诱发糖尿病。

    在针对摄入热量过多而致肥胖以诱发糖尿病时,许多专家赞同这样一种观点,即人类在以前食物不充足时,体内形成一种善于储存能量的机制,以利人体把食物以脂肪形式更好地储存起来,使其具备很强的耐受饥饿的能力。但是,进入现代社会后,食物非常充足,人们摄入的热量无疑增多了,而人们体内良好的储存脂肪的机制并未消退,于是使人们一个个肥头大耳、红光满面且大腹便便。

    要防止脂肪过多引发糖尿病,唯一的对策便是合理搭配饮食,并增加运动量,以减少和消耗体内的过多脂肪。所以,这也是许多减肥产品现在十分畅销的原因。

    另一方面,心理压力也是导致糖尿病的另一大因素。因此,人们还会因心理压力过大而诱发糖尿病。因为现代社会正给人越来越大的压力,这些压力能使人处于紧张、焦虑、恐惧或受惊吓等应激状态。而这种应激能使交感神经兴奋而直接作用于胰岛细胞受体,抑制胰岛素的分泌,从而引起血糖升高,久之则可导致糖尿病。

    总的来说,一般人要想最大限度地避免患糖尿病,就要尽可能地多了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预防方法;避免过量摄取热量,戒烟限酒,增加体力活动的时间和运动量,力求做到开朗、豁达、乐观,避免过度紧张和劳累。

    这是国际上公认的预防糖尿病的措施,而且对绝大多数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都有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