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洗心禅5-悟道在无常,我思且无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爱智慧/找到通向答案的路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不是什么繁难的知识或者深奥的道理,而只是想从佛法的角度谈谈思考问题和做事的思维向度。

    我们聚集在这里,并不被任何强求的动因所牵系,大家来到这里,与其说是因为某种共同的信仰,毋宁说是因为我们能够在思维方式上能够对接与认同。正是相似的磁场将我们联系到了一起。那么,来仔细讨论一下思维方式的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从佛教的角度来讲,一个人之所以能有成就,正是由于他考虑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与普通人不同。这就是“差异性造就成功”。我们把某一类人称作智者或者“爱智慧者”,也正是因为其殊异的思维模式所造就的,而不是因为他们生而具有某种神通。

    人类本来就在很大的程度上具有相似性。比如你去观察市井中的泼妇骂街,会很奇怪地发现,无论是在浙江、江苏还是在云南,她们骂人的姿势和语言都是非常相似的。这当然是个不恰当的例子,但事实就是,大部分人在生活中遇到某一类问题所做出的反应或是应激反应都是相似的。我们遇到困难就自然会想到退缩,遇到挫折就自然会想到放弃,遇到令人难过的事情就自然会垂头丧气。只有极少的智者可以在遇到问题的最初时刻便做出异于常人的、睿智的反应,这就是思维模式所起到的奇妙作用了。

    智者思考问题的角度与常人很不相同,那么最终他所成就的人生也是异于常人的。正像尼采善于在孤独中思考人生的真意一样,他清楚地知道懒惰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可怕的一种流行病;更加知道婚姻对于常人是好的,然而对于思想家而言,无异于自杀。

    沦陷于自我思维之囹圄的人,一旦遇到超出习性之外的事,就将陷入一个固有的窠臼之中无法自拔,这是十分可怕的事情。譬如祥林嫂遇到人生的悲剧就一定要引之为悲剧,一再向人申述:“我的阿毛被狼叼走了。”这样的思维模式就会使她自己的一生都沉沦于悲痛之中,变为行尸走肉,一无所用了。老子所讲到的塞翁就不是这样的人,他知道自己的马不见了,未必是坏事;马回来了,未必是好事;儿子的腿摔残了,还不一定就是坏事。最后,当其他的年轻人都被抓去打仗了,他的儿子却因为腿上的残疾而逃过一劫。这就是福祸相依的道理。这个道理是只有智者才能够懂得的,这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世界的本质就是流动的,因此一切以痛苦面对痛苦的做法便是不智慧的。

    人们将佛教的思想认为是这个世间最究竟的终极智慧,这种终极智慧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它究竟胜在什么地方呢?今天我们就简单来讲一讲。

    无常/永恒神性的破碎

    佛教宣说“无常”之理,一般人碰到问题时也会用“无常”这个词语去解释,但就是无法真正在人生中洞见“无常”。

    我们说,概念之为概念本身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正如你知道这是桌子,但是理念的桌子却不为你所用,实际上你没有桌子,那么桌子对你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首先,你就必须要理解“无常”的真义。

    佛教所说的无常来自于怎么样的一种思维方式呢?我们认为,宇宙当中所有的东西,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一切都是因为因缘和合所生,因缘一旦离散,事物就消失不见了。没有一种法是孤立的、固定存在、永恒不变的。

    首先,这个世界不是孤立的。比如一个人如果妄想在世间单独存在,那是不可能的,很多因缘和条件促成了我们在这个世间上存活的可能性。我们早上要吃饭,就得有人提供米,有人煮饭,有人准备碗筷,这一切都是促成这餐饭的因缘,缺一不可。所以你不能完全孤立地活在这个世间,那我们就要珍惜身边每一个人。我们要学会感恩,学会尊重,学会赞叹。

    其次,世界不是固定不变的。既然我们所行的每一件事,都需要因缘和合才能做成,那么就自然会有因缘不足或者因缘离散的时候,这个时候会怎么样呢?我们身边的一切,包括我们自己的色身就会消失坏灭。因此我们知道,那个生病的衰弱的自己当下就住在你健康的身体里面,期待着在某一个瞬间,有某种因缘将它激发出来,使你变成一个病人。

    健康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当我们生病的时候,这正是另一种因缘在作用。这时如果抱怨天、抱怨地、抱怨家人、抱怨社会、抱怨医院,那你的烦恼就会无穷无尽。烦恼究竟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你认为自己的身体会永远健康的错误认识。你所追求的永恒本来就是虚妄的。

    对于敬信无常的人,他会深知那个病人、老人、死人,都是本来就存在于他年轻、美貌的身体里的。身体其实和衣服是一样的,衣服穿破了,就要换掉。自然不会去强求健康的长存,便不会憎恨、烦恼。

    人最大的障碍,就是“我”:我执、我见、我爱、我慢、我痴。抓住了就无法放下。“爱”慢慢就变成一种自私的执着。

    很多人结婚之后,都希望他的家庭永远是幸福的,永远是美满的,永远希望以他心中理想的那种状态存在。人们习惯性地认为家庭建立以后,我们要一起来完成人生的某个梦想,两个人一定能白头偕老,爱一定能永恒。但可惜,无常告诉我们,这种想法是荒诞的。

    世间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天地在变化,我们的家庭、事业所有你能想象的东西都不断在变化。除了“变化”这种状态之外,世上几乎一无所有。大家如果理解了这样一种思想,为什么碰到问题以后不能从痛苦的状态里面“变化”出来呢?这就是我们所讲的,一个人固有的思维方式会使他把自己束缚在某一点走不出来,会限制着他人生的幸福。

    当你追求的是“永远”的时候,你所追求的其实就是“不可能”。一样东西到了某种高度以后肯定就会下落,下落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又会往上长,这是事物最基本的规则。这个规则在自然界中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就是月盈而亏。那么为什么沉降到人生的层面上,我们反而就没有办法理解这个道理了呢?

    规律带来事物生成变化的可能性,当你明白这种可能性,才能理解无常的道理。也只有理解了无常的道理,在生活当中所碰到的任何一件事情,你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内涵。我真的希望你们经常会观照自己,经常会写“无常”这两个字,写在自己每天可以看到的地方,每天去面对它。

    无常不是嘴巴上说说而已,它必须刻印成我们的思维习惯。我们禅修,就是当我们的心静下来之后,去观想无常遍布着整个身心,遍布着我的工作、我的家庭、我所交往的朋友。

    “观天地,念非常”(《佛说四十二章经》),这个世界的一切人事变迁,命数的流转,乃至日月星辰的运行,它们无不在向我们昭示着无常的义理。

    没有无常,怎么新生

    “有和无”的辨证,归结起来依然是“无常”的思想。如果了解无常,能以空的思想去面对一切,那么没有什么事情是你不敢面对的。不敢面对困难,就是因为我们心中有一个渴望永存的愿望,而这个愿望其本身其实是“如梦如幻”的。

    佛教里面经常讲一句话:当你晚上把鞋脱掉上床的时候,就要想一想明天不一定还有机会起来穿它。

    有一种瑜珈叫观死瑜珈,就是每天晚上上床的时候观想现在我死掉了。如果明天我又能活着,那我就要好好珍惜。这样观想的人每天都会活得很快乐。

    《香海日诵警策文》里面的第一句话就说:“我要用全身心的爱来迎接今天;我赞美敌人,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我每一次想到自己要用全身心的爱来迎接今天的时候,原来乌云密布的心一下子就打开了,太阳照进来,心中敞亮了,所有的问题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没有什么不能面对的,没有什么不能解决的,没有什么不能过去的。

    人一世能活多长时间,纵使你活100岁,也太短暂。我们的生命算得了什么呢?如闪电,如泡沫,如影子那样无常。

    实际上死亡可以让你的灵魂更年轻地活着,如果抱着残弱的身体死死不放,新的生命怎么重生。你能这样看待生命,你就能坦然地面对降临的一切。这个平静、清明,如同渊然而深的灵境。那是佛的境界,那是菩萨的境界,那是修行者证得的境界。所谓的修行就是要不断通过阴暗,走入光明,从染污走向清净,从负面走向正面。

    那么什么是正面的东西呢?乐观、积极、阳光、微笑、赞美、友善、和谐、喜乐等等,这些状态几乎都是飘然若举的。轻的东西会往上升,而重的东西则会往下坠,所以地狱在下面十八层。当你烦恼的时候,心就像沉重的铁。因此,我们的心要保持一种轻安,而这样的境界正来自于你对无常的深刻认识。

    我们所得到的东西,是锁不住的。正如要吸引另外一个人,不要想着他是我的专属物,他走到哪里我都应该监督他,还要美其名曰“爱的枷锁”。这副锁链其实是十分沉重的。我听过一种说法:“丈夫,丈夫,一丈以内才是你的夫。”以这种画地为牢的方式经营婚姻是十分不可取的。在你的另一半成其为你的配偶之前,他首先是自由的,首先是他自己。所以你要放开,去欣赏他,赞美他,当你与他各自保持一定的审美距离,保持一定的空间时,他反而会长久地被你所吸引。

    认识你自己

    我经常用“静照忘求”的思想来修正自己,不管今天在什么样的场合,有多少人来奉承我,我都会时时提醒自己的心要平和;同样的,不管今天有多少人在打击我,我的心也要不被外在的言论所左右。

    古希腊的先哲早说过,要“认识你自己”,这个能够被自己的心所认识的本性,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不会因为他人的赞美或者毁谤而动摇,这门学问可以说就是“反求诸己”。

    这个“自己”就是事物的本来面貌,它高高地隐藏在某处,等待理性去观想、照耀,从而显示出澄明。但是它自身却具有某种不变的位格,是稳恒的。

    我们建造这个寺院,不是只为了让别人来烧香磕头。寺院最大的功能是教育。教育产生理念,这些理念经由不断地培养、改变、提升、进化,可以最终完成对四众的教化。

    鸟巢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就体现了一种化育万有的教育理念。如果我们要带领大家共同完成这个提升和教育,我们自己首先要有走在他人之先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如果教育者本身是混沌不清的,我们就不能带领别人去实现自我成长和自我超越。

    过去禅师参禅,最常问自己的问题就是——“我是谁?”这个问题看上去是非常荒诞的。但实际上,绝大部分的人并不知道自己是谁。不要认为这个名字就是你自己,否则你就会像《西游记》里的金角大王一样,被孙悟空收伏到宝瓶中,化为一滩水。这个情节是有象征意义的,它告诉人们,执着于自己的名号之人,最终必连色身也失去。名字只是代号,用于指称,真正的你,其实是不可名的。

    有一个小和尚问自己的师父:“当您圆寂以后是否接受祭祀呢?”师父说:“祭祀也是可以的。”小和尚问:“那么我去哪里祭拜您呢?”禅师说:“长江无断处,聚沫任风飘。”小和尚又问:“如何祭拜您呢?”老禅师说:“渔歌举棹,谷里传声。”

    这里就表现了老禅师对于生命归属的究竟认识:人化育于自然,而最终归于自然。如果想要纪念逝者的话,那还不如去祭拜衽席群生的自然呢。

    很多讲师习惯在讲台上接受掌声和鲜花,他们很难在日常生活当中面对真实的自己。生活中人家稍有不敬,他就会有受挫感。人需要一份清醒的自我认识,你的内心当中才会有一份自足和丰满,有一份自在和超脱。人家所有的赞美,或者所有的诋毁,对你来讲都是不起作用的。

    香海飞信里面有这样一句:当别人赞美你还这么年轻,正说明你已经老得不行了;当别人说你现在还这么漂亮,说明你已经丑得不可想象了。因为人家赞美你,是因为你有这方面的需要,而需要恰恰证明了你缺乏的东西。

    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这正说明了哲学家意识到了自己在智慧上的缺憾。苏格拉底的名言是:“我自知我一无所知。”这就是大智者的态度。

    星星太多,就看你要摘哪一颗

    前几天有人问我,结婚好还是不结婚好?我跟他做了这样的分析:在遥远的母系氏族时期,每个氏族都以女性为中心,实行男性走婚制度。而进入农耕文明以后,有很多农活需要男人来干,所以就以男人为主,女人为辅了。那么,现在社会中的婚姻又发展成什么样子了呢?一个女孩子可以自己买一套房子,一个人生活,可以自己开公司,请她的爸爸妈妈帮她带孩子,完全一个人独立地生活。即使没有通过夫妻关系,她同样可以通过医院的精子库获得一个孩子,而且能找到非常优秀的种子。以前,当你找不到合适的对象的时候,有很多人都在纠结,社会舆论似乎强迫他一定得结婚,他不结婚就不知道如何去面对后面的人生。但是当文明发展到现在这个时候,已经不再以前那种生活方式了。作为父母应该要重新审定孩子的生存方式,用更为豁达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婚姻。现在,每一个人都可以独立生活,不需要依靠另一半,传统的家庭模式也必将有所改变。

    师父这样说,并不是鼓励大家不要结婚,而是希望大家理智地看待婚姻,不要因为舆论的压力而盲目跟风,盲目进入没有爱情的婚姻。这样的婚姻是不道德的。

    世界不断地变化,人们对于婚姻的看法也在不断地变化,所以大家不必以陈俗的观念来强迫自己。

    昨天一个朋友跟我讲,他从湖南农村里面出来,现在在上海的一个公司做高管,在上海买了房子、娶了媳妇,安家落户。他就很想尽一份自己的孝心,把湖南农村老家的父母接到上海来。但是他的父母来了以后,上海的媳妇和他们在生活观念上分歧很大,而他爸爸又是一个主观意识很强的人,弄得家里鸡飞狗跳的。他现在巴不得逃离这个家庭。

    经常有人问我:师父,A和B两种选择,选择不同的项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怎么办?我就会问他,你真的考虑好A和B的结果了吗?其实当你现在选择A或B的时候,A里面又产生A和B,B里面又会产生A和B,要这样延伸推理,思考到七八步之后会产生哪一种结果。你问问自己,更愿意接受什么,那你就选择什么。

    这是我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推理,而且还要尽可能详细地把它标出来。这样你会发现,其实无论选择哪一个,其中都会碰到种种问题和困难。因此,这个世间再好的东西也有坏的一面,再坏的东西也有好的一面,就是这么一个道理。从没有一样东西,它是绝对好,或者绝对的坏。如果你的心很安静,不断推理下去,就会发现每一个事物推理到最后都无所谓好或不好,只是在于你现在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结果。

    自净其意,独照大千

    很多人跟我讲:“师父,你们送书一下子就送掉几千本,要花那么多钱,你会不会穷得没钱花,你建设寺院,付工资、水电费什么的都要花钱,怎么还花那么多钱买书印书呢?”对于这个问题,我并不这样想。我们建设寺院,最关键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优秀的思想、理念影响到身边的每一个人,让他们从生活的困惑和局限里面解脱出来。我们致力于通过佛教文化去影响这个社会,为社会道德良知的建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就是我们的目的。

    我经常说,这个寺院建设得再好也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更不是我的私有财产,它是社会资源,这个道场是大家共有的,每一个人都有权利来这里修习,每一个人也有义务将这里当作自己的家。

    我有时候出去十几天,都不管寺院里面怎么样。回来就有人报告我说,某某不遵守寺院共修和生活制度。我就会说,每个人都应该自己要求自己,当你的心不在这里的时候,你是修不成佛的,打坐一百年也是枉然。

    学习不是降伏烈马,不是别人要你怎么样你就可以怎么样。学习是出于自己内心的需要。有了求学的动机,别人才能影响你,才能够帮助你点燃灵性的火焰。

    佛教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佛陀有一次去给他的母亲摩耶夫人讲经说法。他回来的时候,众弟子争相迎接。为了第一个见到佛陀,一个比丘尼就变化成转轮圣王的样子。她以为变成转轮圣王就可以第一个见到佛。事实上她的确第一个见到了佛,但是佛告诉她说:“你并不是第一个迎接我的人,第一个迎接我的人是舍利弗尊者。他知道以我的法身为我的本尊,将我的思想贯彻到他的生命存在中去。所以他只是在房里观察我所说的空相,沉浸在定境之中,所以随时随地都和我在一起。”

    只有“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才真正悟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也就是说,只有把佛陀的思想真正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才可以得到正果。

    佛不是上帝,不可以决定你的命运,或者把你拎到天堂去。生命的改造需要你们自己去努力。你如何解读禅的智慧,如何把禅修贯彻到生活当中,这需要你自己去作决定。

    我们的清净本性之于我们,正如对镜自照。每个人在镜中都能看见,那种喜乐,那种慈悲,那种庄严相好。但是当你走开时,镜中便不再有你了。

    如何打开思维的魔盒

    有一个人对我说,要开一个餐厅,应该怎么经营?我没有开过餐厅,但是我教他这样思考:弄清楚自己的经营定位,针对什么群体,他们的消费能力怎样。其实餐厅所在的区位以及餐厅的定位就已经决定了以后的经营状况。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你在餐厅中放了多少的爱心。如果你是想着要把天下的美味精心烹调出来,以合适的价格提供给客人,把客人当成是家人一样,那么餐厅就能够做好;反之,你如果只是为了赚钱,敷衍了事,客人自然敬而远之。

    一人生 一电影

    无对错

    无得失

    一场经过

    何苦执着

    记住,无论做什么,都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不要把“我”的利益无限放大。“我”就是魔鬼,它不仅不会帮助你,反而会戕害你,障碍着我们自我超越、自我解脱,它让我们把自我当作是世界的中心来供养,这是十分可怕的。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要反省的是你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而不是别人的,这就是打开思维僵局的一把钥匙。

    禅修就是要训练自我转换的能力。一点一滴都是修行,只有把禅修精神贯彻到生活的每一件事情中,禅修才能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洗脸的时候要感觉水洒到面庞那种冰凉或者温热的感觉,感受湿气浸润自己的皮肤,直达你的内心;睡觉的时候要把杂念统统清除,把心放平、放松,让它来感受你的疲劳;吃饭的时候,要感受饭菜在你的口中咀嚼、变碎,以及吞咽的每一个动作;与人交谈,要看到对方是你生命当中见过的最美的人,你愿意付出全身心去跟他分享……如果你能如是而行,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真的很美。

    所有的丑完全是我们用小人之眼看待别人,用污浊之心去看待问题,用排斥和抵触的心去理解外在事物。实际上就是因为心念没有转变过来。心念能够能转变,世界就海阔天空了。

    不要去羡慕比你更成功的人,也不要去鄙视乞丐。阳光和雨露都是平等的洒向大地。

    高,高处苦;低,低处苦。苦之于人,并没有阶级的差别,只在于你用怎样的思维来面对它。要感谢我所拥有的,也感谢我所没有的。当你拥有了某些事物,相应的你就会失去什么;而当你失去了什么,你反而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这就是生活。

    每天对着无常,每天想着无常,每天用无常来观照自己,你就会获益良多。因为无常正是教我们齐同万物,不起分别之心。所以要“此刻拿起,此刻放下”,“彼处示现,彼处消弭”。否则,你会在今天记挂着明天,明天又记挂着后天,心永远不会活在当下。

    真正的聪明人会好好把握当下,快乐地面对每一天,能做的事情把它做好,把负面的东西转换成正面的来面对,你会发现每天都可以喜乐地活着。

    讲于香海禅寺第十期《禅三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