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洗心禅5-香海禅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十方来,十方去,共成十方事

    万人施,万人用,同结万人缘

    据《桐乡地方志》记载:香海禅寺本名福善寺。元至大二年(西元1309年)濮院镇濮氏先祖濮鑑(字明之)舍宅建寺,占地28亩。建寺之初,元代书画大师赵孟頫曾题款于正殿左右二梁。之后,福善寺从明永乐年至清乾隆年间盛极一时。清顺治(福临)赐额“香海禅寺”,更名后便沿用至今。明、清两朝间,僧人不断修葺扩建,至乾隆时期,福善寺拥有殿堂七座及钟鼓二楼,楼置一口重达1300斤的巨钟,素有“钟声传千里”之说。大殿两侧僧寮拥簇,四周碧水环绕,蔚为壮观。

    清咸丰年间,香海禅寺被大火焚毁。光绪年间,寺僧在寺基东边建僧房数间,名为秀野堂。清代以后,屡遭兵燹,日趋式微。上世纪中期,在十年浩劫中,寺庙被移作他用,面目全非。

    斗转星移,岁月流转,香海禅寺只剩下地方志泛黄的纸页,和坊间老者口中的传说。

    21世纪之初,盛缘具足,古刹重辉。2001年香海禅寺开堂接众安僧,恢复宗教活动。2004年邀贤宗法师前来住持寺院,开发扩建。自重兴以来,硬件建设渐具规模,已陆续完成四座殿堂、两栋客寮、一栋僧寮,以及禅修中心、客堂、斋堂、厨房、办公室,及寺院整体绿化等工程建设。总建筑面积达18600多平方米,总绿化面积80亩。其中,高42米,广盈1260平方米的万佛殿主体工程已经完成,并上装4000多尊佛像,令十方信众得以参礼朝拜。

    香海禅寺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正知正觉,共证菩提”的兴教宗旨;以“建精舍,创特色,树典型”为建寺纲领;本着“十方来,十方去,共成十方事;万人施,万人用,同结万人缘”的美好心愿,力争将香海禅寺建成融人文、历史、宗教、艺术、园林于一体之特色景观,树立起中国佛教道场之绚丽典型。

    香海禅寺是一个禅宗道场。荷担如来家业、继承祖师心法,使古老的佛法在新的世纪焕发出时代的活泼与生机,是香海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我们有信心把香海建设成一个融传统宗教理念与时代精神的新型佛教道场,使之既能为四众弟子提供一个修行解脱的场所,也能够广摄群机、利益世人,以包容的心态,真正投入到人间的利生事业中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