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
道教的宇宙生成论是道教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教认识和理解宇宙天体本质属性及人类活动内在规律的起点。英国物理学家、思想家史蒂芬·霍金认为:"关于宇宙是否并如何启始的争论贯穿了整个有记载的历史。基本上存在两个思想学派。许多早期的传统,以及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认为宇宙是在相当近的过去创生的。"(英)史蒂芬·霍金著,杜欣欣、吴明超译《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62-63页。"上帝创造自然、人类灵魂和天使。"(美)梯利著,武德增补,葛力译《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01页。"在元旦节庆的架构里,象征性的重演创世纪,这种作法至今仍见于伊朗与伊拉克的摩得安教徒。"M·耶律亚德著,扬儒宾译《宇宙与历史永恒回归的神话》,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版,第57页。"重演宇宙之开辟,重建造宇宙之时间,在婆罗门教兽祭的象征里更明显。婆罗门教的每次兽祭都标示世界的一次新创造。"M·耶律亚德著,扬儒宾译《宇宙与历史永恒回归的神话》,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版,第68页。"另一方面,还有诸如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一些人,他们不喜欢宇宙有个开端的思想。"(英)史蒂芬·霍金著,杜欣欣、吴明超译《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62-63页。"整个天既不生成,也不可能被消灭,而是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是单一和永恒的,它的整个时期既无开端也无终结,在自身中包含着无限的时间。"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12页。道教认为宇宙天体生成及人类社会的开始,是由于天体运动演化的结果,而这种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由于天体运动产生了天地万物和人,从而形成了天人合一、生命运动及人类自身行为的社会实践等自然而然的"本然"运动,这种天体宇宙演化的"本然"属性及固有的运动"规律"被道教称之为"自然",其内容包含许多辩证合理及朴素自然主义因素,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天体宇宙及人类实践活动本质属性和客观规律的基本出发点。但是,由于道教的宇宙生成论是建立在"老子神创论"等宗教化的宇宙认识论基础之上的宇宙生成论,加之受"当时"的科学技术影响和制约,其建立在对于天地人"本然"属性及客观"规律"认识基础之上的"自然"观,将不可避免地存在"本心"与"神秘"主义倾向,使道教宗教化的自然观对于宇宙生成"本然"及"规律"的认识难免带有"神创论"烙印与不彻底性。
§§§第一节宇宙天体的起源和演化
道教的天体起源思想成为道教认识宇宙生成和演化的基本规律的出发点。道教关于天体的起源和演化是道教具有"自然"特点的宇宙生成观,是道教神秘主义认识论在天体起源方面的重要体现。"由于宇宙自然界在空间上是无限大的,所以事实上并不存在整个宇宙的所谓"起源"问题,即整个无限的宇宙是永远存在着的,并没有一个开端或者起点,而只是小至一个个天体、大至一个个星系等等才有它们时间上的起源问题。"刘立群《超越西方思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页。道教的宇宙生成论是基于生成"天人"之宇宙天体而言,是无限宇宙中的一个个"天体"、"星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而存在着天与人的起源问题。关于天体的起源有许多观点与学说,1755年康德在《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论》一书中提出了"星云"说,但是为康德的宇宙起源论创造了哲学上的历史条件的,是德谟克里特、伊壁鸠鲁、笛卡尔和牛顿。德谟克里特和伊壁鸠鲁从他们的原子学说出发,对于宇宙的产生、形成和变化作出唯物论的解释,他们的学说的基本思想对康德起了积极的作用。1796年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出版了《月亮的系统叙说》一书,奠定了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由于这两种星云假说在基本原理和许多个别论据上有共同之点,所以德国物理学家亥姆霍兹就将这两种天文学说等同起来看待,并名之为"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就其对于当时科学发展的影响来说,不仅仅支配了19世纪的天文学,尤其重要的是推动了后来自然科学迅速地向前进展。1948年伽莫夫和弗里德曼在美国《物理评论》杂志发表了大爆炸宇宙学模式的文章,提出了宇宙"大爆炸"说。1948年后期英国科学家邦迪·戈尔德和霍伊尔建立了一种"宇宙永恒"模型,认为"宇宙是无限的,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而且一直保持同样的状态。"张超编著《人类未解之谜新探索神秘的宇宙今昔》,朝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1979-1981年美国科学家古思、温伯格和威尔茨克三人提出"暴胀宇宙学"理论,认为宇宙在大爆炸以后迅速膨胀,并形成了今天的宇宙世界。在天体起源和演化方面,道教则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独特思想和范畴的天体起源和演化学说,并在宇宙的生成和演化的顺序、阶段、过程等方面具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和描述,体现了道教在不同的时期和发展阶段上对于天体生成、演化和发展的不同认识和理解;反映了道教在认识宇宙天体的生成、演化"自然"方面所具有的多样性、统一性、差异性、阶段性和渐进性的特点,在世界天文宇宙演化思想史上具有突出的特点和重要的地位。
一"玄元始气于始初之劫"
--天体起源于"气"之说
道教宇宙生成论虽然是宗教化的,并带有某些"神创"性,但包含有许多"科学"与"自然"的宇宙生成论思想,其中天体起源于"气"之说就是一例。道教认为天体起源于"气",天体演化和宇宙生成"惟一气耳",并认为"一气既分,轻清者为天,重浊者为地,是生两仪也",这是道教宇宙生成论"气始之说"的重要思想。"在中国的思想中,世界物质的起源被认为是"气"。天地形成以前所谓的元气,就是未分化的浑沌状态。元气后来分化为阴阳二气。这个阴阳可以理解为二元的物质的势。"(日)桥本敬造等《自然观的演变--宇宙·物质·生命》,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页。东汉时期王充就提出了"天地,含气之自然也","天地合气,万物自生"。道教在继承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各种"气"之说的基础上,发展和形成了天体起源和演化的宇宙生成"气"之说。
第一,"天地万物,无不须气"。"气"论在道教自然哲学、各类修持方术和各种"自然"运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气的概念范围甚广,包括自然界云雾之气、人体呼吸之气、阴阳五行之气、生命运动之气、精神灵秀之气以及先天的精气、元气、道气,而"自然祖炁"、"一气"、"三气"、"九气"等都是不同"气"的转换的结果。"我国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一向认为"气"是最根本的物质。从战国时代的宋钘、尹文(公元前四世纪)开始,就提出,宇宙万物的统一是气。"郑文光、席泽宗《中国历史上的宇宙理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0页。《老子想尔注》认为:"道气常上下,经营天地内外,所以不见,清微故也。"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8页。《太平经》则认为天地万物是由元气组成的,元气是原初的极细微的物质,纷纭复杂的宇宙物质世界的本原和起源则是"气",即:"夫物始于元气。"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54页。由元气而后生天,生地,生人,生万物。道教认为,元始者,乃先天虚无,自然祖气,而天地万物和人则是这种气演化之结果。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认为:"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4页,以下同。"天地人"三才万物生成与演化乃源于"气",生生化化而"无不须气",生者气之所为,离开了"气"天地万物则无以生。
第二,"先天虚无,自然祖炁"。"先天虚无,自然祖炁"是本身就存在于宇宙运动演化之中,具有"本然性",又称之为"元始者",其作用具有"劫化生诸天",并表现为"未经成败",是宇宙运动演化之"始劫者"。道教在《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经法》中认为:"元始祖劫化生诸天,祖始也,玄元始气于始初之劫,欻然化生,五亿诸天。始劫者,世界初生未经成败也……元始者,乃先天虚无自然祖炁,在人谓之自己曩劫不壤元神。"《道藏》第2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第482页,以下同。其"妙气"在宇宙演化中的特点又体现为"以自然为本",即:"禀元始妙气之自然而化成人道之法身。夫道以虚无为宗,以自然为本,以道为身,无复先祖也。"《道藏》第2册,第483页。唐代吴筠认为,"气"乃天地万物的生成之根,是元气自化之结果,具体则表现为"无中之有,有中之无,旷不可量,微不可察",表明气在宇宙万物生成演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他在《宗玄先生玄纲论》中说:
太虚之先,寂寥何有,至精感激,而真一生焉,真一运神,而元气自化。元气者,无中之有,有中之无,旷不可量,微不可察。氤氲渐著,混茫无倪,万象之端,兆于此,于是清通澄朗之气浮而为天,浊滞烦味之气积而为地,平和柔顺之气结而为人伦,错谬刚戾之气散而为杂类。自一气之所育,播万殊而种分,既涉化机,迁变罔穷。然则生天地人物之形者,元气也。《道藏》第23册,第674页。
这里的"天"、"地"、"人伦""杂类"全为"一气之所育","元气"乃表现为"混茫无倪,万象之端",生天地人物之形者也。"把元气、自然这一切,都看作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其相通都是并力同心的。这完全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神秘主义思想。"卿希泰《中国道教思想史纲·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3页。"天地万物包括人类在内,都产生于氤氲之气,而又最终归本于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归根结底,一切都是自然产生或形成的。"卿希泰《中国道教思想史纲·隋唐五代北宋时期》,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08页。
第三,"元气恍惚,自然天地"。"西汉后期的春秋家,通过阴阳五行思想,而加固了自然天道和政事人道相联关系的思想基盘,并在追究天人宇宙的始元性设定了"元"的概念。同时阴阳说基础中的生成万物之二元气,随着重视"始元",把"元"当作"气之始",在具象世界的阴阳二气所拥有的活源力的根源中假想了气之始元的"元气"。"(日)户川芳朗著,姜镇庆译,李德龙校《古代中国的思想》,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30页。唐末道士闾丘方远节抄《太平经》而成的《太平经钞》则进一步认为"元气"乃具有"三生万物"之作用,而"气"乃万物生命力的体现:"元气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为天也;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太平经钞》,《道藏》第24册,第338页。"失气则死,有气则生,万物随之。"同上,第339页。道教将"气"看作构成天、地、人和万物的始基,成为万物生成之源。认为"万物之根"为"九气",九气之始在"三气",三气乃为"一气"所分。《云笈七签》引《灵宝经》曰:
一气分为玄、元、始三气而理三宝。三宝皆三气之尊神,号生三气,三号合生九气。九气出乎太空之先,隐乎空洞之中,无光无象,无形无名,无色无绪,无音无声。导运御世,开辟玄通,三色混沌,乍存乍亡。运推数极,三气开光。气清高澄,积阳成天;气结凝滓,积滞成地。九气列正,日月星宿,阴阳五行,人民品物,并受生成。天地万化,自非三气所育,九气所导,莫能生也。三气为天地之尊,九气为万物之根,故三合成德,天地之极也。(宋)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8页,以下同。
这里表达了天体起源于"气"三个主要方面的思想,一是由"一气"之源乃先天虚无"自然"之气,经"三气"再到"九气",九气出乎太空之先,成为天体"太空"之源;二是这种"气"的特征与构成为"无"即无"关象、形名、色绪、音声"等;三是由"三气"而成"天地"、"人民"、"万物",天地万化,非"三气"莫能生育,从而形成"天地之极",体现了具有道教特点的天体起源于"气"之说。而其中"妙气之自然"、"自然之气"等则体现了道教对于天体"本然"意义上"气"之本质属性的认识。"从宇宙论的角度,发挥《老子》、《淮南子》及汉代谶纬神学的天地万物生成说,以道为万物始原元气或元气之根,以道为气、元气、祖炁、混元一气、真一之气者"陈兵《道教之道》,今日中国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以下同。是道教天体起源于"气"之说的重要内容。
第四,"气清成天,滓凝成地"。"元气"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一般指超越时空的先天之气,宇宙的生成,万物的化生皆被看作元气变化的结果。"和气和太初,初气终归一,和气和者,天地元和之一气也。能生万物,故天乾地坤受元气也。"《道藏》第4册,第361页。在道教的宇宙生成图式中,元气被看作是天体生成之源,即"无上大道"的化生物,混沌无形,由元气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互相结合,摩荡相推,万物化生。"道教将宇宙本原--元气,同宗教神灵相结合的观念,也是受儒家纬书的启示而产生的。……在纬书中,元气既是宇宙万物之本原,又是神灵之根本。道教将"一"解释为"道",把"元气"、"道"、"神"三者结合起来,构成它关于宇宙本原与"最高主宰者"的神学观念。"李养正著,张继禹编订《道教经史论稿》,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331页。《云笈七签》卷二《混元混洞开辟劫运部·空洞》篇说:
元气于眇莽之内,幽冥之外,生乎空洞。空洞之内,生乎太无。太无变而三气明焉。三气混沌,生乎太虚而立洞,因洞而立无,因无而生有,因有而立空。空无之化,虚生自然。上气曰始,中气曰元,下气曰玄。玄气所生出乎空,元气所生出乎洞,始气所生出乎无。故一生二,二生三,三者化生,以至九,玄从九返一,乃入道真。气清成天,滓凝成地,中气为和,以成于人。三气分判,万化禀生,日月列照,五宿焕明。上三天生于三气之清,处于无上之上,极乎无极也。《云笈七签》第17页。
这里从四个方面表达了"元气"经"三气"到"九气"从而"万化禀生"、"日月列照"的过程,并体现出"元气"在天体起源与演化中所具有的"自然"作用:一是"元气"本身就具有对于天体"空洞"产生和存在方式上的作用,"元气于眇莽之内,幽冥之外,生乎空洞";二是"元气"对于天体有"太虚"到"无"、"有"、"空"等不同演化阶段上的作用,即"生乎太虚而立洞,因洞而立无,因无而生有,因有而立空";三是"元气"开始对于天体"上中下"、"始元玄"构成上的作用,"上气曰始,中气曰元,下气曰玄。玄气所生出乎空,元气所生出乎洞,始气所生出乎无";四是"元气"在天体演化的作用上还具有"自然"意义上的规律性,"气清成天,滓凝成地,中气为和,以成于人":使道教"气"之说,在天体演化中的作用更为具体化、形象化和阶段化,体现了道教自然观作为认识论对于天体演化基本规律的认识,发展和丰富了中国传统思想中"气本"说的内容。
二"夫混沌元始本一气"
——天体起源"混沌"之说
道教将"混沌"之说作为天体起源与演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观念在道教宇宙生成论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道教具有"气"特点的宇宙生成认识论,是道教对于天体演化过程"本然"及"规律"的又一基本认识。"按照伊利亚德的说法,人必须生活在有秩序的空间里。这个空间或者是被一种创世说规定的,或者是由一个宇宙轴定位的。被秩序化之前的空间是混沌。老君创世说和昆仑神话都包含了这种宗教内涵。"王宗显《〈道教义枢〉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页。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无数劫来,混沌自然"。道教认为混沌元始本一气,二者均为天体起源与演化之源,是宇宙生化的重要前提条件。英国史蒂芬·霍金在《时间简史》中认为:"宇宙初始态的选择纯粹是随机的。这意味着,早期宇宙可能是非常混沌和无序的。"(英)史蒂芬·霍金著,许明贤、吴忠超译《时间简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59页。"混沌"概念最早见于《易纬·乾凿度》:"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混沦。混沦者,言万物相混成,而未相离。"这里的"混沦",即"混沌",是万物混然一体而未分离的状态。《无上秘要》引《洞玄五称经》曰:"太上灵宝,常先天地,始生从本,无数劫来,混沌自然。"《道藏》第25册,第100页。对于"混沌"之说《无上秘要》又曰:"元始洞玄灵宝赤书五篇真文生于元始之先,空洞之中,天地未根,日月未光,幽幽冥冥,无祖无宗,灵文晻暧,乍存乍亡。二仪待之以分,太阳待之以明,灵图革运,玄象推迁,垂机应会,于是存焉。天地得之而分判,三景得之以发光。"同上,第68页。这里的"天地未根"、"日月未光"、"幽幽冥冥"、"无祖无宗"、"灵文晻暧"、"乍存乍亡"等说法是道教对于"混沌"元始状态形象而具体的解释。葛洪在《葛稚川真人校证术》中对于"混沌"在宇宙生成演化中的作用认为:"夫修大丹与天地造化同途,故太易在太素之前,虽含虚至妙则未立兆萌,太极在太乙之先,故有昆成乃混沌也,中有太乙之精,为天地之母,为万物之始。一气既分,二仪斯判,然后有乾坤焉,有阴阳焉,有三才五行焉,有五金八石焉。"《道藏》第19册,第66页。"混沌"在宇宙生成与演化中所具有的作用则表现为"天地之母,万物之始",然后才有"乾坤"、"阴阳"、"三才五行"、"五金八石"等天地万物之宇宙世界。
第二,"混混沌沌,溟涬无形"。道教六朝《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进一步解释认为:"天地未分之时,混混沌沌,溟涬无形,元始妙化,运转开张,清气上澄,浮而为天,浊气下凝,结而为地,阳精为日,阴精为月,日月之精为星辰。和气为人,旁气为兽,薄气为禽,繁气为虫。"《道藏》第6册,第125页。天地起源于"混混沌沌,溟涬无形",通过"元始妙化"使"清气上澄,浮而为天";"浊气下凝,结而为地",从而产生"日月"、"星辰"、"人兽"、"禽虫"。同时,道教认为天体起源于"混沌"还在于"混沌"所具有的本然之规律性,又称之为"自然之道",即《紫元君授道传心法》中所说:"天地齐毕,皆是凭自然混沌之气而成道焉,其混沌之气在天为雾露,在地为泉源,沈如碧潭之色即是自然之道也。"《道藏》第4册,第315页。这里的宇宙天体演化之"本然"规律性,即自然之道表现为"混沌"-"道"-"天"-"雾露"-"地"-"泉源"等组成的宇宙生成链,从而形成"天地"、"雾露"、"泉源"等物质世界,其宇宙生成及演化的本质特点及其内在规律被道教称之为"自然之道",并认为现实的物质宇宙天体世界乃起源于"混沌"。《云笈七签》卷二《混元混洞开辟劫运部·混沌》中引《太始经》详细描述了"混沌"所具有的形状与特点:
昔二仪未分之时,号曰洪源,溟涬濛鸿如鸡子状,名曰混沌。玄黄无光无象,无音无声,无宗无祖,幽幽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弥纶无外,湛湛空虚,于幽原之中,而生一气焉。《云笈七签》第18页。
这里《云笈七签》将"混沌"所具有的"自然"形状与特点作了三个方面的叙述:一是"混沌"的形状,"混沌"如鸡子状"溟涬濛鸿";二是其特征为"无",即无"光象"、"音声"、"宗祖","混沌者,厥中惟虚,厥外惟无,浩浩荡荡,不可名也";同上,第16页。三是"混沌"虽然"幽幽冥冥",但其具有"精"、"真"而生一气之功能。其中"洪源"又称"洪元",为"混沌"的另一名称,是道教所指天地未开、虚空未分之际的宇宙"本始"、"本然"状态。
第三,"未判混沌,包藏元气"。宇宙创生于虚无,虚无之中,寂寞无表,无天无地,无阴无阳,由虚无之中渐化生出洪元,由洪元之中进一步分化,产生了更具体化、物质状态的宇宙世界万物。至于"混沌"所具有的本然内容,道教认为"混沌"乃为"包藏"元气,元气"聚"而生水:"天地未判混沌,包藏元气聚而生水也。盖水者气之始也,丹之祖也。五行之主也,万物之根也。"《道藏》第36册,第294页。天体起源于"混沌"之说包含了道教关于天体起源于"气"之思想,是天体起源于"气"之说的进一步深化。"夫混沌元始本一气,化散三万六千神气者,皆流约为其数。"《云笈七签》第1191页。道教认为"混沌"作为天体的起源还在于由"混沌"起经"三一"、"六一"、"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太一"而成"天地",其"形气有质"、"质变有气"、"气未分形"、"结胚象卵",从而形成生命之状态,并认为"混沌"使天体宇宙、大道、元气皆本一,在"一"的基础之上由于"混沌"而形成"太一"、"本一"。杜道坚注《道德玄经原旨》曰:"原旨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天地之先,无物也,而曰:有物混成,是何物耶?天地之先有五太,太易、太初、太始、太素而不言太极,又言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浑沦而未相离也。非太极乎。"《道藏》第12册,第735页。对此,《元气论》曰:
混沌之先,太无空焉!混沌之始,太和寄焉!寂兮寥兮!无适无莫。三一合元,六一合气。都无形象,窈窈冥冥。是为太易,元气未形。渐谓太初,元气始萌。次谓太始,形气始端。又谓太素,形气有质。复谓太极,质变有气。气未分形,结胚象卵。气圆形备,谓之太一。元气先清,升上为天;元气后浊,降下为地。太无虚空之道已生焉!道既无生,自然之本,不可名宣。乃知自然者,道之父母,气之根本也。夫自然本一,大道本一,元气本一。一者,真正至元纯阳一气,与太无合体,与大道同心,与自然同性,则可以无始无终,无形无象,清浊一体,混沌之未质,故莫可纪其穷极。《云笈七签》第1215页。
"可以肯定道教的宇宙演化论,是以宇宙的自然的混沌状态为起点。"刘仲宇《道教法术》,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第96页。"道教哲学在叙说太上老君或者三清尊神的时候基本上是从"道"与"气"的关系进行自然主义的论证,体现了宇宙混沌的理念。"詹石窗"宗教哲学新论"一文,收入《道教教义的现代阐释》一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217页。"本一"思想体现出"混沌"之属性即"与大道同心"、"与自然同性"、"无始无终"、"无形无象"、"清浊一体",说明"混沌之未质"。即混沌没有自己特有的属性,乃与太无合体,与大道"同心",与自然"同性"、"一体";没有时间先后"无始无终"、没有自己的形状"无形无象",这种状态称之为"混沌",乃为天体宇宙之本然,即"自然之本"、"自然本一"、"自然同性"均体现出宇宙天体的"本然"之属性,体现了道教自然观在理解宇宙生成演化之"自然"所具有的本质特征。
三"天地未分,先有太极"
--天体起源"太极"之说
道教天体起源的"太极"之说是道教宇宙生成观的基本概念。道教的"太极"来源于儒家的《易传》:"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系辞》上)其中具有世界万物本源意义的范畴或概念,称"太极"。"《易传》认为"太极"(气)是宇宙的本源(元),世界的一切,空间、时间、物质(天地、四时、八卦)由此而发生。"崔大华《〈易传〉的宇宙图景与三个理论层面》,《中州学刊》1994年第1期。"太极"不但是天体起源与演化之源,而且是整个宇宙生成化生运动的开始,是宇宙天体起源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一,"能造天地,强名太极"。"道首先是一个宇宙论上的发生学起点,它是宇宙的原始创生状态。于是,一种普泛的生命力(元炁)生成了。这种普泛的生命力成就了最高的本体(太极)。"牟钟鉴、胡孚琛、王保玹主编《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750页。道教认为"太极"作为天体的起源是宇宙生成和存在的原始本体,是"混沌"的"元气"形成"天地"过程的一个阶段。"宇宙是一个无极而太极,太极而无极的整合系统。"王大有《宇宙全息自律》,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版,第103页。无极除了表达太极宇宙的前身之外,还表达了宇宙的无始无终、无边无垠。邵雍在《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中说:"心为太极。又曰道为太极。"《道藏》第23册,第444页。所谓心为太极之心即为"无心"、"无名",充分显示了道教关于"太极"思想的基本内涵,是道教具有"本心"内涵的宇宙起源之说,即:"谁能造万物者,天地也;能造天地者,太极也。太极者,其可得而知乎?故强名之曰:"太极"。太极者,其无名之谓乎!"《无名君传》,《皇朝文鉴》(四部丛刊本)卷一四九。梁陶弘景在《真诰·甄命授》中从元炁(气)开始明确表示了"太极"在天体起源与演化顺序中的地位,即"道-元炁-太极-天地",其中太极在天地生成与演化中居于中心阶段,是道教对于宇宙天体起源思想的重要体现:"道者混然,是生元炁,元炁成,然后有太极。太极则天地之父母,道之奥也。"《道藏》第20册,第516页。"晚唐以来,内丹学还有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的生成程序说,成为理学宇宙论的主要渊源。在这一生成模式中,无极一般被理解为道的同义语。"陈兵《道教之道》,今日中国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道教的宇宙生成论从"太极"开始,展示了从"太极"-"太素"至"阴阳"-"天地"-"万物"-"百川"-"四方"-"八极"-"风雨"-"雪霜"-"成人"-"男女"-"精血"整个宇宙生成与演化的过程。
第二,"天地未分,先有太极"。道教关于"起初在混沌之间"、"变化于鸿濛之内",是表示"太极"在天体演化运动中所处的时间和空间,其运动所具有的功能为"成万物于恍惚之中,化千灵在有无之外",即"成万物"、"化千灵",使"太极"作为天体起源与演化的本源之一,在宇宙生成运动中发挥着许多重要作用,并认为"太极"乃为"天地之用"、"天地之固",在宇宙演化过程中"皆与天地阴阳同用也"。南宋时期的《太上长文大洞灵宝幽玄上品妙经》认为:
天地未分,先有太极、太素,位立元始之名,才定阴阳之位。阳即轻清而为天,阴即重浊而为地。阳升上而圆,阴降下而方。起初在混沌之间,变化于鸿濛之内,三阳相会,六气交通,成万物于恍惚之中,化千灵在有无之外,或含胎抱卵,或幻化生湿,发万象于高天,滋百川于厚地者,造化耳。既然天地判,冲和之气应用,阳精成而红日辉曜,阴精结而皓月明朗,四方八极,施布风雨润泽。四序应时,雪霜移物,发新迁旧,暮更朝改,是以变化成人,或男或女皆合天地而生,男子为阳,应天之道;女子为阴,应地之道。方可天阳,而清轻下应男子,地阴重浊亦应女人。天地以日月为真,男女以精血为宝,皆得似天地之用,必能如天地之固也,长生久视之道皆与天地阴阳同用也。《道藏》第20册,第1页。
《周氏太极图》则从运动发展的角度具体表达了"太极"在天体起源与演化中的作用,即从"无极而太极"开始展示了"太极动而升阳"经"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到"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的顺序和过程:"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成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道藏》第3册,第130页。这里表达了"太极"在道教天体起源与演化之中所具有的"本然"的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由"太极"分阴分阳,两仪立;二是太极本无极也,"无极之真"则具有五行之生即"水火木金土";三是无极之真成男女,化成万物。从而形成了由"太极"-"阴阳"-"五行"-"万物"这样一个天体演化宇宙形成过程。
第三,"两仪既分,是生四象"。南宋彭耜《道德真经集注》引用北宋道士陈景元关于"太极生天地"的相关论述,认为"太极、阴阳、万物"等是宇宙天体万物生成演化的基本秩序,"太极"则是这一过程的起源,指出:"碧虚子陈景元曰:天门者,自然之门也。自然生太极,太极生天地,天地生阴阳,阴阳生万物,死万物。生死由之而往来。"《道藏》第13册,第129页。使"太极"之说成为万物生死变化的主要起源之一。而其中"自然之门也"、"自然生太极"则以"自"和"然"的结合表达了"太极"在宇宙生成所具有的"本然"内在规律性。《太极图》则将"太极"与"一气"结合起来,认为:
太极未有象数,惟一气耳。一气既分,轻清者为天,重浊者为地,是生两仪也。两仪既分,则金木水火四方之位列,是生四象也。水数六,居坎而生乾;金数九,居兑而生坤;火数七,居离而生巽;木数八,居震而生艮:是四象生八卦也。《道藏》第3册,第130页。
道教认为"太极、两仪、四象、八卦"成为宇宙生成的基本过程,而"太极"则"未有象数"为天体宇宙生成演化之源,这种认识论对于道教宇宙生成论及道教自然观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易学与道教思想融合的最高境界就是"易道合一"理论的产生。它以《周易》的象数义理为主干,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内容,以人类的生存为宗旨,像一根长轴穿过道教的"先天太极"思维圈。"詹石窗《易学与道教思想关系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88页。
四"太上老君乃为元气之父母"
——天体起源"老君"之说
道教天体起源与宇宙演化"老君"之说是其宗教化天体起源演化论的重要体现,是一种神秘化的宗教世界观。作为一种宗教,道教无可例外地和其他宗教一样,都曾为宇宙天体的形成和演化设定一个造物主。詹石窗先生认为:"道教神创论建立在两个主要的基点上,一是以太上老君为"道"的形象代表,从而形成了太上老君创世说;二是以盘古神话和劫运思想为基础,建立了天尊创世说。"詹石窗《道教文化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6-147页。德国伟大的理性主义哲学家康德认为:"人们用宇宙的美和完善安排来证明有一个最高的智慧创造者存在,我也承认这种证明的全部价值。"康德《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宇宙简史》,线装书局2003年版,第235页。老君之体"自然而然",其浩浩荡荡不可明是其神秘性和神圣化的具体体现。太上老君作为道教的"造物主"在天体起源和演化的过程中显示了惊人的作用和影响,其思想体现了老君在宇宙生成中所具有的神圣和至高无上性。
第一,"太上老君,混成天地"。牛顿是英国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他认为:"没有一种自然原因能使所有的行星和卫星都朝着一个方向和在同一个平面内运动,而不发生任何显著变化,这必然是神的智慧所产生的结果。"牛顿《上帝与第一推动力》,《宇宙简史》,线装书局2003年版,第22页。道教天体起源的"老君"之说,即是道教神化老子的过程,又是其作为一种宗教对天体起源的宗教化认识,具有"本国化"的宇宙生成之特点。"生万物者,道也;成至道者,人也。圣人所以建天地,施德化,修性命,定人物,此阴符所以作也。以世法言,万物皆有形曰阴,万物皆有性命曰符,万物皆有自然之道曰经。"《道藏》第2册,第834页。六朝时期的《太上洞玄灵宝天关经》认为:"演自然之道,以化天地。经大劫一交,天地崩沦,又积气御运,重立乾坤,号曰无上玄老,开道兆人,经大劫之周,天地復坏,又造化二仪,号太上老君,秉持仙录,以度十方,至一劫运,终天地复沦,又托生玄妙号高上老君,而混成天地焉。"《道藏》第19册,第925页。"太上老君"的产生乃由于"演自然之道,以化天地","经大劫之周,天地复壤"。其思想既反映了道教对天体起源的认识和理解,又表现了道教对天体老君所具有的神圣崇拜。《太上洞玄灵宝天关经》又认为:
太上老君乃为元气之父母,为天地之本根,为阴阳之祖首,为万神之帝君,为先王之柄蒂,为万物之魄魂。陶冶虚无,造化应因,衿带八极,载地悬天,游驰日月,运走星辰,呼吸六甲,御制乾坤,改易四时,推移寒温,驱使风雨,鼓奋雷云,分别青黄,历数虚盈,君臣父子,礼仪备焉。同上,第926页。
《圣经》认为,宇宙是上帝创造的。"起初神创造天地。"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编《圣经》,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第1页。《古兰经》认为:"一切赞颂,全归真主,全世界的主。"马永真译《古兰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道教将"太上老君"分别比喻为"父母"、"本根"、"祖首"、"帝君"、"柄蒂"、"魄魂"等,并认为其在宇宙生成演化方面具有"陶冶"、"造化"、"游驰"、"运走"、"呼吸"、"御制"、"改易"、"推移"、"驱使"、"鼓奋"等功能,是天体生成与演化之源,其本质是将老君作为天地万物之神,作为宗教化的崇拜对象而加以奉祀。老君作为天体起源"元始者"在天体生成与演化中为"万道之先"、"元气之祖",其"生于无始"、"起于无因",具有创造天体起源之属性。
第二,"大道之身,即老君也"。杜光庭在《道德真经广圣义》中对太上老君特点的描述,更能体现出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对"老君"所表现的自然崇拜的特色,是道教具有自身特点的宇宙生成演化思想:
无始者,所言老君也。老君生于无始,起于无因,为万道之先,元气之祖也。无光无象,无音无声,无色无绪,幽幽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弥伦无外,故称大道。大道之身即老君也。万化之父母,自然之极尊也。《道藏》第14册,第316页。
道教将"大道之身"与"老君"等同起来,"道"之属性乃为宇宙天体"本然"老君之属性。"太上老君"、"无光无象"、"无音无声"、"无色无绪",乃为"万化之父母,自然之极尊也",是天体起源与演化之源。关于太上老君"自然"之属性,由唐明皇御利序《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品》认为:"老子体自然而然,生乎太无之先,起乎无因,经历天地,终始不可称载。终乎无终,穷乎无穷,极乎无极,故无极也。与大道而伦化,为天地而立根,布气于十方,抱道德之至纯,浩浩荡荡不可明也。"《道藏》第13册,第1页。"老君"作为天体起源与演化之源,"与大道而伦化,为天地而立根"。这里的"立根"是天体之起源,而"伦化"则表明天体之演化,说明天体起源和演化于"老君"。老君之体"自然而然"乃为宇宙天体本质属性,其浩浩荡荡不可明是其神秘性和神圣化的具体体现。太上老君作为道教的"造物主",其具有的宇宙生成演化之用在天体起源和演化的过程中显示了惊人的作用和影响。
第三,"太上老君,元气之祖"。宋代谢守灏在《太上混元老子史略》中描述了老子作为天体起源与演化之源所发挥的作用:
太上老君乃元气之祖,万道之宗,乾坤之根。本天地之精源,混沌太无之中,凝自然之真而为体,广大无边,应化莫测,非阴非阳,能微能彰,不古不今,不存不亡,常于无量劫运之端,太初太易之前,肇布玄元始而生太极,判太极于三才,互劫终于六合,俱消混沌为一,又复分判凝轻清以为天,积重浊以为地,阳精为日,阴精为月。日月之精为星辰。运行四时八节,安镇名山大川,二气交会,则动植万汇,更相产化,初自一气而生,三气合生九气,是为九天。《道藏》第17册,第895页。
这里表达了"太上老君"在天体起源与演化中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凝自然之真"而为体,即太上老君之体为宇宙"本然"之真;二是对于宇宙起源与演化将起到"常于无量,劫运之端"作用;三是太上老君"判太极于三才","互劫终于六合",从而形成"天地"、"日月"、"星辰"、"山川"等宇宙万物,天地万物与人类社会才有今天五彩缤纷、共荣共生之世界。所以,道教认为"老君"为天体形成与演化之源,这种起源与演化表现为道教自然观对于天体演化规律所具有的宗教化的本然认识。""太上老君"概念的提出,在中国道教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只神化老子其人,也神化《老子》其书,树立道教的无上权威,对巩固道教的思想和组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此,道教同其他宗教相区别有了无可争议的权威标志。"唐明邦《〈老子想尔注〉--道教祖师宣道的金科玉律》,《宗教学研究》1995年第1期。"老君"造天地"的神话,把道教所谓天上有三十六天,地中有三十六洞天,以及日月星辰,风雨雷云,四时寒暑,礼义人伦等,都说成是老君所施为,赋予老君以创世主的尊荣,老君运道气以化生宇宙万物,是道教创世说的显著特点。"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二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20页。当然对于造物主之说,英国物理学家、思想家史蒂芬·霍金在《时间简史》中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只要宇宙有一个开端,我们就可以设想存在一个造物主,但是如果宇宙确实是完全自足的,没有边界或边缘,它就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它就是存在。那么,还会有造物主存身之处吗?"(英)史蒂芬·霍金著,许明贤、吴忠超译《时间简史》,第130页。说明道教关于宇宙生成演化"老君"之说不过是其宗教造物主说的一种表达形式而已,其内容是很难加以"证实"的。
五"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
--天体起源"虚无"之说
道教天体起源与演化的"虚无"之说,是道教宇宙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教宇宙生成与演化认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东汉时期的"张衡深化了把宇宙生成根元置于"太极·元气"之中的既成构造,进一步在形而上的本体"无"(虚无)中寻求宇宙生成根元。这是与此有关的最早、最清楚的论说。"(日)户川芳朗著,姜镇庆译、李德龙校《古代中国的思想》,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34页。天体起源与演化的"虚无"之说,既反映了道教关于宇宙天体形成和演化之源的基本认识,又反映了宇宙天体运动具有"自然"的存在状态,是道教对于宇宙天体演化规律及存在状态"朦胧"化的认识。
第一,"虚而不屈,动而愈出"。道教的"虚无"思想来源于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太始生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有涯根,清阳者薄糜而为天,重滞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生成而地后定。"《淮南子·天文训》,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老子想尔注》在注释《老子》"天地之间,其犹橐籥,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时认为:"道气在间,清微不见,含血之类,莫不钦仰。……清气不见,像如虚也。"《老子想尔注校笺》第9页葛洪则进一步认为天地造化同途"含虚至妙"。《道教义枢》认为:"《灵宝经》云:虚无常自然,强名字道。"《道藏》第24册,第805页。道教著名经典《西升经》云:"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道藏》第2册,第202页。这里对于道教"自然"的理解应该区别于"自然界"或"大自然",而应该理解为二个方面的含义:"本然"与"规律"。即宇宙的本然状态为虚无,万物由虚无而生,生生宇宙世界其源之于"虚无",没有"虚无"就没有宇宙万物。"自然"则和"道"具有同等意义,体现着宇宙天体形成与演化之规律性,而非现代意义的"大自然"或"自然界"。
第二,"太虚太无,太空太玄"。陈景元在《西升经集注》中认为,"虚无自然"具有三个方面的内容:"虚无者,无物也;自然者,亦无物也。寄虚无生自然,寄自然以生道,皆明其自然耳。一者即道之用也。天地万物皆从道生,莫有能离道者,复谓之一,一之布气,二仪由之而分,故曰一生二也。万物莫不由天地氤氲之气而生,故曰天地生万物也。"《道藏》第14册,第586页。即第一,道教认为虚无与自然一样为"无物",其意义等同于"无";二是"虚无"、"自然"与"道"皆"明"其自然耳,这里的"自然"表示了构成宇宙天体之"本然"属性;三是"自然"表示了天体演化之规律性,即天地生万物,而天地皆从道生,道由自然而生,自然则生之于虚无。使"道"、"自然"、"虚无"具有天体演化之规律本质属性,从而形成天体生成与演化之源于"虚无"的思想。至于"虚无"是如何成为天体生成与演化之源,南宋白玉蟾在《海琼问道集》中说:
虚无生自然,自然生大道,大道生一气,一气分阴阳,阴阳为天地,天地生万物则是造化之根也。此乃真一之气,万象之先,太虚太无太空太玄,杳杳冥冥,非尺寸之所可量;浩浩荡荡,非崖岸之所可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大包天地,小入毫芒。上无复色,下无复渊,一切圆明干古显露,不可得而名者,圣人以心契之,不获已而名之曰道。《道藏》第33册,第142页。
道教将"虚无"作为天体生成与演化之源,由"虚无"开始逐渐形成了本然之"大道"、"一气"、"阴阳"、"天地"、"万物"等宇宙万物世界,"虚无"作为"真一之气""万象之先"将成为天体形成与"造化之根"。而由"虚无"起源所表现的天体则称之为"太虚"、"太无"、"太空"、"太玄",其所具有的"本然"之特征则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不可测量,即"杳杳冥冥,非尺寸之所可量","浩浩荡荡,非崖岸之所可测";二是没有大小,即"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大包天地,小入毫芒";三是不可重复,即"上无复色,下无复渊";四是不可命名,即"不可得而名者"。并最终将"虚无"归于"道",充分体现出道教"虚无"思想在天体演化中所具有的功能与作用。
第三,"盖言虚无,道在其中"。宋徽宗赵佶注《西升经》将"虚无"、"自然"、"道"视为相生相依的同一事物,认为:"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何也?盖言虚无则自然在其中矣;言自然则道在其中矣。"《道藏》第11册,第502页。"虚无生自然"表达了"自然"在"虚无"之中,即宇宙天体具有虚无的本然状态;"自然生道"表示了"道"在"自然"之中,即宇宙天体的本然演化具有规律性,这种规律性乃为道。从而使"虚无"、"自然"与"道"作为宇宙天体之"本然",在宇宙天体形成与演化之中彼此相依相生,共同构成天体宇宙万物运动之规律性,成为宇宙天体形成与演化之源。元陈致虚在《上阳子金丹大要》中说:"道之体者,自然也;道之用者,虚无也。虚无者,先天地也。"《道藏》第24册,第10页。道教认为"虚无"的本质乃为"自然",这种"自然"所表现的"本然"属性乃为"虚无之自然",并为人所不能"皦"、"昧",其具有的持续变化为"无首""无尾",其形态则"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由唐明皇御制序《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品》认为:
虚无自然之图,其始无首,其终无尾,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者,乃虚无之自然。《道藏》第6册,第706-707页。
天体起源与演化的"虚无"之说所具有的根本属性乃为老子的"道法自然"规律,这种规律乃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道法自然规律被道教称之谓"虚无"即"道法自然者"。使道教的"虚无生自然"思想与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合而为一,成为"虚无"天体形成与演化的本然性的基本规律,并在天体形成与演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由于人们对于宇宙自然生成与演化规律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宇宙是否最终可以认识,不仅取决于广泛地包括发散现象的自然规律有多少,而且还取决于我们在理解这些规律时是否具有理智的能力。我们关于大自然规律性的表述确实取决于脑的结构,而且在一种重要的程度上,还取决于宇宙的结构。"萨根著,金吾伦译《布鲁卡的脑对科学传奇的反思》,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22页。道教关于"元气"、"混沌"、"太极"、"老君"、"虚无"、"道"等天体起源与演化的思想,在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天体起源与演化思想由"气"、"混沌自然"之说,经历"宗教化"的"老君"之说之后,再到"虚无"、"道法自然"说,是道教对于天体起源与演化本然规律性的认识,是道教从不同的角度,对于天体起源与演化所作的不同理解,展示了道教天体起源与演化思想所具有的同一性与多样性,体现了道教先哲们在认识天体起源与演化方面的执着追求与不懈努力。
§§§第二节宇宙生成与演化的顺序和过程
宇宙生成是否是有顺序的并且被认为是经过多次演化的过程,不同学派和不同宗教有着不同的认识和观点。道教以自己特有的思想和方法,对宇宙生成顺序和过程作了富有独创性的论述。其思想和观点是对宇宙天文学的一大贡献。如果说道教"天体起源"是试图探讨道教关于宇宙生成之"源头",其重点在寻找其开始之"本源"的话,那么,道教关于宇宙生成顺序和过程的探讨,则重点在于寻找宇宙天体形成的"顺序"和"程序"。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其实质都是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和探讨道教宇宙生成"自然"之内涵。当然,如果我们将两个问题比做"头"和"体"的关系,那么,我们在探讨和研究道教生成之源"头"之后,必然要探讨和研究道教宇宙生成之"体"即宇宙生成的"顺序和程序"。这好比我们在寻找一条"河"的"源头"之后,要继续研究"河"的"流向"和"流经路线"一样。当然其"头"和"体"又是连在一起的,很难将其截然分开。有时需要"寻源探体",有时又要"寻体探源",甚至要将"头"即宇宙形成之源与"体"即宇宙生成之流相互参照和对比。道教关于宇宙生成"顺序和过程"的研究和探讨,对于我们认识和研究天体宇宙本然的形成和演化规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道生天地,始无名分"
——宇宙生成与演化"道"之说
道教将"道"作为宇宙万物生成与演化的根本动因,贯穿于道教的一切思想与观点之中,离开了道教"道"之基础,道教宇宙观就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失去赖以建立其认识论与宗教观的客观基础。"不仅在西方的逻各斯中,而且在中国的"道"中,都有一个词在力图为那不可命名者命名。"张隆溪《道与逻各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9页。"在夏、商、周三代,人们都以"天"为世界的最高主宰。殷代崇信天命,周代提出了"天命靡常"的新观点,但仍以天为最高的主宰。春秋时代,很多人谈论天道。其所谓天道指日月星辰的变化及其与人间祸福的联系,既有天文学的意义,也包含占星术的迷信。老子第一次提出天地起源的问题,认为天不是最根本的,还有先于天地的最高存在,称之曰道。"张岱年著,邓九平编《张岱年哲学文选》(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第502页。"道"既是道教宇宙生成与演化规律之体现,又贯穿于其天体生成演化秩序的全过程,是道教关于天体演化本质思想的重要体现和必然反映。"万物乃有"道"在连续不断的运动中自然而然的化生出来。"卿希泰《道教文化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6页。天体生成与演化"道"之说是道教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教宇宙天体起源、生成与演化多样性与统一性的体现,反映了道教自然观对于天体起源的根本认识。
第一,"道出无形,万殊之源"。"道是唯一永恒的,因而是绝对宝贵的;它既是秩序,也是生万物的实在根基,也是一切存在的永恒原型的总体。"(德)马克斯·韦伯著,王容芬译《儒教与道教》,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32页。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塞难》中认为:"道者,万殊之源也。"《抱朴子内篇校释》第138页。首先,"道出于无形"。《太上妙始经》说:"道出于无形、无名、无声、无色、无味,淡然以虚无为宗,自然为生,以清微玄元之气为本,有无极之功。无表无里亦无上下,无有前后。"《道藏》第11册,第431-432页。其次,道具有自己的特征。"静为一体,先天地而生,其要妙广远弥漫,不可得名,故字之曰道。合则为元气,散则天地。天地三千六百亿万岁一合,会数穷于三五七九而天地寿尽。寿尽之时,阳精化为火,阴精化为水,先以火烧,其上至六天,下至九地,然后以水平之,混而归一。"同上。其三,道具有重要功能。道教认为:"复三千六百亿万岁一开,方复分别元气清者为天,浊者为地。天玄而清,地本而黄,太阳之精为日,太阴之精为月。复分日月之精为星辰,二十八宿。天有四时五行六甲十二时,天地之气交合,然后人民、禽兽、草木、蝖行、蠕动,森然皆生。乃有五岳四渎三十六山,兴云布雨,置立三皇五帝,胤胄百姓。"《道藏》第11册,第431-432页。
第二,"道为源本,陶冶百氏"。道具有天地万物之源,能"陶冶百氏,范铸二仪,胞胎万类",体现了其所具有的本源之地位。"道之为源本"。《抱朴子内篇校释》第187页。《抱朴子·明本》曰:"凡言道者,上自二仪,下逮万物,莫不由之。……道也者,所以陶冶百氏,范铸二仪,胞胎万类,酝酿彝伦者也。"同上,第185页。道教的重要著作《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认为:"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道藏》第2册,第944页。这里指出了"道自虚无",即天体宇宙的生成与演化是"道"之运动规律所决定的,而"道"之本然则源于虚无,又称之为"自"之然,由虚无产生"道"之运动,而道则生一气,一气产阴阳,阴阳合"天地人"三体,"三体"生万物,从而形成万物生生不息循环运动,形成宇宙世界千姿百态、生机勃勃之本然。道虽然来自"虚无",但又体现出道之固有本然之性,如果没有道之存在,就没有天体演化之本然。
虚无自然道之固,虚无恍惚道之无。自然不存,俯仰自睹,常守玄素,须臾为早,知雄守雌,魂魄不离身也。物有自然道不烦,自然者,天地大神。不存不想,气自往来也。《云笈七签》第293、294页。
所以"虚无自然"是道固有的本质属性,是道"无"之体现,这种"无"乃为"道"之本然的存在状态,没有虚无之"无",就没有天体存在之"自""然"。"道"只有在"自"之"然",即自身固有的本然属性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其自身所具有的运动规律,并成为"天地大神",使天体按照其本然所具有的规律"往来"运动,使天体演化循环往复、宇宙天体生生不息。
第三,"道无形色,自然化育"。对于天体生成与演化的"道生天地"之说,体现了道教"道化论"的思想。詹石窗先生在《道教科技与文化养生》一书中认为:""道化"论是关于"道体"外化为宇宙及其发展变化的学说。"詹石窗《道教科技与文化养生》,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道本身是一个正统儒教的概念:宇宙的永恒秩序,同时也是宇宙的发展本身,一切非辩证地完成的形而上学往往认为秩序与发展一样是同一的。"(德)马克斯·韦伯著,王容芬译《儒教与道教》,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32页。北宋张继先在《明真破忘章颂·道生天地》中从"道生天地"、"天地生人"、"人禀阴阳"、"一气生三""人身三宝"五个方面对"道"生"天地人"的顺序与过程作了更为详细的论述,体现了道教自然观对于天体生成与演化发展规律性的基本认识。道教认为"道"作为天体生成与演化的基本规律,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混沌未分,先有道,道无形色,亦无情,自然化育生天地,天道轻清,地道宁。"《道藏》第19册,第848页。道教的"道生天地"思想是道教天体生成与演化思想的重要部分,其内容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一是"道"在存在的时间上处于"混沌"之先,即天体还未分"混沌"之时,就已经有"道"的存在;二是"道"所具有的属性与特点为"无形色","亦无情";三是"道"所具有的功能为"化育生天地",表现的形态则为"自""然",即自身固有的内在属性;四是"道"作为天体起源与天体演化的过程,具有自身的规律,并通过天体演化运动使"天地"各表现为自己的不同状态,即"天道轻清","地道宁"。"道生天地,始无名分,分判阴阳,立五行,人位其中灵万物,人从天地,道生成。"《道藏》第19册,第848页。
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宇宙生成与演化"三生"之说
道教继承和发展了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思想,并运用其具有宗教化特点的"神化"老子的过程,表达了道教对于天体生成与演化过程的认识,这种认识是道教宇宙生成"三生"之说的重要内容,是道教自然观作为宇宙演化认识论在天体起源与演化方面的具体体现。
第一,"乃命之道,乃成之故"。道教在《太上老君太素经》中对于宇宙生成"三生"之说,作了如下论述:"道太素之时,神往营之,道乃生之,生之形之道,乃命之道,乃成之故。天地成形,道德成经,道莫大于自然,德莫大于长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天地。天地充满,满则损,损则反其本,故天一无不覆,地一无不载,日月一无不照,故知之一不知也,不一之一无一之知。"《道藏》第34册,第462页。其对于"三生"之说的"本然"认识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宇宙生成与演化"三生"之说的本然本质乃为"生之形"、"命之道"、"成之故",是道教对于万物"生"与"命"本质属性认识的集中体现,"营之"、"生之"、"形之"、"命之"、"成之"等运动变化,则体现为道教宇宙天体生成与演化"三生"本然规律性所具有的运动特点,是宇宙天体和生命运动的重要体现;二是宇宙天体形成与演化的"三生"之说是道之本然的本质要求,"天地成形"、"道德成经"所体现的本然规律性,被道教称之为"自然",其内在属性所体现的本质乃为"道德",即"道莫大于自然,德莫大于长生"。道教对于宇宙天体"三生"的认识,表现了"道"、"天地"、"人"生生不息而"长生"的本然规律性,这种生是"德"之规律;三是宇宙天体生成与演化"三生"之说体现了道教对于宇宙运动"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认识,即"天地充满,满则损,损则反其本","满"与"损"、"反"与"本"是一个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表达了道教对于宇宙天体运动变化基本运动规律的本性认识。万物由"一"而生"三",最终将由"三"返回于"一",表达了道教天体形成与演化的"三生"之说在宇宙生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三一混合,名曰混沌"。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经典《太上老君虚无自然本起经》中通过"为一"、"为二"、"为三",展示了由于"太初"、"太始"和"太素"的不断变化而使宇宙天体形成发展演化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道家"三生万物"思想的延续与"神化",是在道教天体起源"老子"之说基础上逐渐形成与演变的,是道教宇宙生成"三生"之说思想的重要体现,体现了道教关于宇宙生成与演化的顺序与过程。"道者,谓太初也,太初者,道之初也。初时为精,其气赤盛,即为光明,名之太阳。"《道藏》第34册,第620页。
道之初,藏在太素之中,即为一也。太素者,人之素也,谓赤气初变为黄气,名曰中和,中和变为老君,又为神君。故曰黄神,来入骨肉形中,成为人也。故曰人之素,藏在太始之中,此即为二也。太始者,气之始也。谓黄气复变为白气,白气者,水之精也,名太阴,变为大和君。水出白气,故曰气之始也。此即为三气也。故三始之相包也,气包神、神包精。故曰白包黄、黄包赤。赤包三、三包一,三一混合,名曰混沌。故老君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曰:混沌若鸡子。此之谓也。同上,第620页。
道教根据"三生万物"展现出了宇宙生成演化的三个主要阶段,"为一",即"道之初也。初时为精,其气赤盛,即为光明,名之太阳";"为二",即"太素者,人之素,藏在太始之中";"为三",即"太始者,气之始,水之精也,名太阴"。使"太阳""太素"、"太阴"即"道之初"、"人之素"、"气之始"通过"三始相包"、"三一混合"而成"混沌",表现了"道"、"人"、"气"三者渐进形成与演化的顺序与过程,使道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思想,具体体现于宇宙生成与演化的顺序与过程中。这个过程是道教对于宇宙天体演化"三生"之说的深入认识,是道教宇宙天体生成之说的重要内容。
第三,"三一之中,有数无量"。道教在《太上洞玄宝元上经》中(又名《自然经》)表达了"三生"之说三个方面的认识,即"应乎万物"、"周流六虚"、"有数无量"等。道教认为:"自然源一,应乎万物为三,万物作复由乎四气、五行,周流六虚,同归宗一。一为道子生二,二生三,三一之中有数无量。"《道藏》第6册,第253页。使道教宇宙天体生成与演化的"三生"之说在宇宙天体形成与演化方面表现为"有数无量",其功能与作用是巨大的。对于天体宇宙形成与演化的"三生"之说,宋徽宗赵佶注《西升经》则更为具体和形象地表达了宇宙天体生成的顺序与过程,即"天"为一,"地"为二,"人"为三。从而使"万物"按照"一二三"的顺序和程序生成与演化,使宇宙天体形成与演化的过程"有象"、"有精",即具有形成与演化的顺序性和规律性,又使宇宙天体形成与演化的顺序与过程表现为"玄之又玄",体现了其宗教化的神秘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浑沦既判,清轻者为天,道生一也;浊重者为地,一生二也。冲和气者为人,二生三也。以至万物盈于两间,皆自道而生,出于太素,无质之先,恍惚之中有象,窈冥之中有精,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藏》第11册,第496页。这里通过道家的"一二三"表达了宇宙天体生成与演化的顺序与过程,即宇宙天体生成的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清轻者为天,道生一也";第二阶段,"浊重者为地,一生二也";第三阶段,"冲和气者为人,二生三也"。这种"三生万物"思想又具有"玄之又玄"之神秘性,是道教自然观对于宇宙天体形成与演化顺序和过程的本然规律性的宗教化认识。
三"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宇宙生成与演化"三始"之说
"道教的宇宙生成论,基本上本于儒学纬书之宇宙生成论。"李养正著,张继禹编订《道教经史论稿》,第331页。道教将宇宙生成的顺序和过程划分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等几个阶段,这个序列出于《易纬·乾凿度》:"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武英殿聚珍板丛书本。对此,道教《太上洞玄灵宝天关经》则认为:"大道妙用也,有太易未见气也,太初气之始也,太始形之始也,太素质之始也。且气、形、质三具而未相离散曰混沌,是万物未分判也。轻清为天,重浊为地。"《道藏》第19册,第925页。这里将天体起源的顺序与过程通过"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等几个阶段清楚地表现出来,认为在"太易"阶段天体"未见气",只有到了"太初"阶段才成为"气"之始,"太始"阶段"形"之始,而"太素"阶段则"质"之始。由于天体起源之时"气"、"质"、"形"未分,又称之为"混沌",并由此而形成了宇宙万物世界。
《乾元子三始论》在论天地生成之序时说:"天地者,起于太易,太易者不可见也。"《道藏》第4册,第19页。以太初为气之始,太始为形之始,太素为质之始,故名"三始"。使宇宙生成的"气"、"形"、"质"建立在"三始"基础之上,并实现"顺序和过程"的有机结合。道教《乾元子三始论》通过"太初"、"太始"、"太素"论述了宇宙天体形成与演化的具体顺序与过程,从而形成了宇宙天体生成的"三始论"之说。
第一,"从坎而生,易变为一"。天体形成的第一阶段为"气之始"。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将"气"作为构成宇宙物质世界的基本单位,道教则认为"气之始"在"太初"。"太初者,气之始也,从坎而生,故易变而为一,一者阳之始也,天地之元气也。"《道藏》第4册,第912页。这里将"太初"、"气"、"一"、"阳"、"元气"等同于相同的事物,是宇宙天体演化的基本起始阶段,没有"太初"的"气之始"就没有宇宙天体的生成与演化,只有宇宙世界产生了"气",才会有天体的"形质",才会存在生命生态系统的运动。
第二,"名之曰器,一变为七"。天体形成的第二阶段为"形之始"。在天体起源与演化进程的初级阶段,"气"是"无关无象"、"无形无名"、"无色无绪"、"无音无声"的一种存在方式。只有到了"太始"阶段,宇宙天体才具有"形",是宇宙天体"形之始"。道教认为:"太始者,形之始也。名之曰器,一变而为七,七者,南方火位也。阴阳交泰,万物长养矣。"同上,第913页。宇宙天体由"气"而进入"形",是宇宙生成与演化的第二阶段,该阶段的重要意义在于使天体演化开始有了"形"之状态,并在这种"形"的基础之上"一变而为七",使天地万物长生长养,"阴阳交泰"而进入天体演化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第三,"形质具名,三始熙育"。天体形成的第三阶段为"质之始"。宇宙天体的形成与演化除了需要一定的形态和外在之"象"以外,还需要内在的"质"之要求。"太素者,质之始气也。形质具名曰大象而未相离,故曰混沌涵不散也,万物莫不因此三始而熙育焉。"《道藏》第4册,第913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形质具名",因而称之为"大象"。使天体所具有的"形"与"质"未相离,并通过"形质"变化而使万物不断地作"质量"互变运动。宇宙万物的演化按照"三始"所具有的顺序与阶段孕育和发展。
道教《太上老君开天经》详细描述了宇宙从"太初"、"太素"成"混沌"到"天地"、"山川"、"日月"、"人民"形成发展的过程,反映了道教自然观对于从"天"到"人"的宇宙生成顺序与过程本然规律性的基本认识:
太初一治,至于万劫,人民之初,故曰:太初。是时,唯有天地日月人民,都未有识名,太初既没,而有太始。太始置立天下九十一劫,九十一劫者,至于百成,百成者亦八十一万年。太始者,万物之始也。故曰太始。流转成练,素象于中而见气实,自变得成阴阳。太始既没,而有太素。太素之时,老君下降为师,教示太素,以法天下,八十一劫,至于百成,亦八十一万年。太素者,万物之素,故曰太素。太初已下,太素已来,天生甘露,地生醴泉,人民食之,乃得长生。死不知葬埋,弃尸于远野,名曰上古。太素既没,而有混沌,混沌之时,始有山川。老君下为师,教示混沌,以治天下,七十二劫。混沌流行,成其山川,五岳四渎,高下尊卑,乃其始起也。《道藏》第24册,第618页。
《太上老君开天经》表达了宇宙生成演化、万物运动变化的渐进过程,这个过程是客观的并具有宇宙运动演化本然的内在规律性。其中第一阶段为"太初",即"太初是时,唯有天地日月人民,都未有识名";第二阶段为"太始",即"太始者,万物之始自变得成阴阳";第三阶段为"太素",即"太素者,万物之素天生甘露,地生醴泉,人民食之,乃得长生",并使天体演化达到"太素既没而有混沌",这种"混沌"使天体演化进入宇宙生成阶段,即"混沌之时始有山川,混沌流行,成其山川,五岳四渎",并使人类社会"始起"出现"高下尊卑"等尊贵卑贱差别,从而形成完美的从宇宙天体生成演化到人类社会运动变化的整个过程。
四"混沌既没,而有九宫"
--宇宙生成与演化"三分"之说
道教《太上老君开天经》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宇宙万物生成与演化"五劫"之说的思想,即认为宇宙生成与演化分为五个阶段,即延康、龙汉、赤明、开皇、上皇。"古代的宇宙划分的模型使我们想起了在自然与超自然之间的类似划分,那就是尘世的身体和宇宙的灵魂。正如人类学家约瑟夫·坎贝尔喜欢指出的,我们仍然在为接受宇宙的统一而斗争,通过所有与宇宙有关的暗示来了解我们怎样在宇宙中来看待自己。"(美)唐纳德·戈德史密斯著,安重义译《连接宇宙》,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116页。道教宇宙生成与演化的"三分始有"之说,描述了宇宙从"混沌"以来由"天地"万物到"人类社会"三个重要的形成发展阶段,展示了道教对于宇宙生成和人类自己的认识。
第一,"混沌以来,始有识名"。宇宙生成发展的第一阶段,即由"混沌"到"天地人"的"本然"运动过程:"混沌以来,始有识名。混沌号生二子,大者胡臣,小者胡灵。胡臣死为山岳神,胡灵死为水神,因即名为五岳四渎,山川高下。混沌既没,而有九宫。九宫之时,老君下为师,口吐《乾坤经》一部。结其九宫,识名天地,清气为天,浊气为地。从九宫以来,天是阳,地是阴。阳者刚强,远视难睹,在天成象,日月星辰是也。在地成形,五岳四渎是也。在人成生,心肝五藏是也。分别名之有异,总而名之是一也。取三刚名也"《云笈七签》第28页。并进一步认为:"清浊已分,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沉为地。三纲既分,从此始有天地,犹未有日月。天欲化物,无方可变,便置生日月在其中,下照暗冥。太初时,虽有日月,未有人民。渐始初生,上取天精,下取地精,中间和合以成一神,名曰人也"《道藏》第34册,第618页。《太上老君开天经》又认为:"天地既空,三分始有,生生之类,无形之象,各受一气而生,或有补气而生者,山石是也;动气而生者,飞走是也;精气而生者,人是也。"《道藏》第34册,第618页。这里描述了宇宙生成与演化的第一阶段,即有"混沌"-"九宫"-"天地"-"阴阳"-"日月"-"星辰"-"五岳"-"四渎"-"心肝"-"五脏",并成为道教对天体生成与演化精辟之说。
第二,"九宫没后,而有元皇"。由宇宙生成到"人"出现的第二阶段,则是在"天地人"等"自然人"基础之上,由"元皇"经"太上皇"、"地皇"到传说中的"伏羲"、"燧人"等"人皇"的过程。"九宫没后,而有元皇。元皇之时,老君下为师,口吐《元皇经》一部,教元皇治于天下。始有皇化,通流后代,以渐成之。元皇之后,次有太上皇。太上皇之时,老君下为师,教示太上皇以治天下。太上皇之后,而有地皇。地皇之后,而有人皇。人皇之后,而有尊卢。尊卢之后,而有句娄。句娄之后,而有赫胥。赫胥之后,而有太连。太连已前,混沌以来,名曰中古。尔时天生五气,地生五味,人民食之,乃得延年。太连之后,而有伏羲。生于一源之始,继天而生,调习阴阳,以定八卦。自伏羲已前,五经不载,书文不达,唯有老君,从天虚空无亿河沙,在太清之外,不可称计。大道既分天地以来,开置皇化,转佐天帝,通流后世,以自记之。"《云笈七签》第27页。"伏羲之时,老君为师,号曰无化子,一名郁华子。教示伏羲,推旧法、演阴阳,正八方,定八卦,作元阳经,以教伏羲。伏羲已前,未有姓字,直有其名。尔时人民朴直,未有五杀。伏羲方教以张罗网,扑禽兽而食之。皆衣毛茹血,星臊臭秽。男女无别,不相嫉妒。冬则穴处,夏则巢居。伏羲没后,而有女娲。女娲没后,而有神农。神农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大成子,作太微经,教神农尝百草,得五杀,与人民播植,遂食之,以代禽兽之命也。神农没后,而有燧人。燧人时,老君下为师,教示燧人,钻木出火,续日之光,变生为熟,以除腥臊。燧人没后,而有祝融。祝融之时,老君下为师,号广寿子,教修三纲,齐七政。三皇修道,人皆不病,作《按摩通精经》。次有高原、高阳、高辛三世。次有仓颉仲说教书学文。三皇之后,而有轩辕黄帝。黄帝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力牧子,消息阴阳,作《道戒经》、《道康经》。黄帝以来,始有君臣父子,尊卑以别,贵贱有殊。"《云笈七签》第27、28页。宇宙生成与演化进入"人类"则经历了一系列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发展阶段,即"元皇"、"太上皇"、"地皇"、"人皇"、"尊卢"、"句娄"、"赫胥"、"太连"、"伏羲"、"女娲"、"神农"、"燧人"、"祝融"皆体现了道教在"宇宙中来看待自己"的思想和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宇宙演化观。
第三,"黄帝以后,次有少昊"。宇宙生成后的第三阶段,即由传说中的"伏羲"、"燧人"等"人皇"再发展到"夏禹"、"殷汤"等"皇帝"的"人类社会"的过程。"黄帝之后,次有少昊。少昊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随应子,作《玄藏经》。尔时升平,嘉禾生,醴泉出,麒麟至,凤凰来,景星照。少昊之后,次有帝颛顼。颛顼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元阳子,作《微言经》。颛顼没后,而有帝喾。帝喾之后,而有帝尧。帝尧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务成子,作《政事经》。帝尧之后,而有帝舜。帝舜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尹寿子,作《太清经》。帝舜之后,而有夏禹。夏禹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直宁子,作《德诚经》。夏禹之后,而有殷汤。殷汤之后,而至周初。周初时,老君下为师,号曰郭叔子,作《赤精经》。"《云笈七签》第28页。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更替虽然具有"作德诚经"等某些人为因素,但"女娲"、"神农"等"超人物"的提出,证明道教仍然将其具有自然崇拜属性的"神创作"作为宇宙自然生成与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宇宙生成与演化不但影响到"天"与"地",而且影响到宇宙条件下的"人类社会","古代中国人对于大宇宙与小宇宙之间"同源""同构""互感"的确认和确信,很多学者已经指出,古代中国人很早就都相信,天地人之间是一种对应关系。"葛兆光《宇宙、身体、气与"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中国哲学》1999年第2期,第67页。人类社会同样是天体宇宙变化的产物。"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帝舜"、"夏禹"、"殷汤"等"人皇"的传承与更替不但是人类社会自身发展变化的产物,更重要的是宇宙天体运动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体与人都具有"自然"所具有的客观规律,反映了道教宇宙自然观在天人演化同源方面所表现出的睿智与超人智慧。
§§§第三节宇宙生成与演化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特点
道教自然观对于宇宙生成与演化本性规律的认识,在道教自然哲学思想,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多样化的宇宙生成理论和观点。通过这些观点和思想,我们可以从中找到蕴涵在道教宇宙生成论中的自然哲学范畴和系统理论观点,这包括宇宙生成的规律性、宇宙生成的阶段性、持续性、系统性等方面,从而使道教宇宙观表现出惊人的自然辨证的系统思想。美国天文学家、物理家萨根认为:"人类在可理解的程度上是有明确目的地去寻找自然规律的规律性。寻找规律,理解这巨大而复杂宇宙的唯一可能方法,那便是科学。宇宙迫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去理解宇宙。"(美)萨根著,金吾伦等译《布鲁卡的脑对科学传奇的反思》,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20页。探讨道教宇宙生成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对于我们辨证地理解道教自然观关于宇宙生成"本然性"的合理定位,客观、积极地认识和研究道教关于宇宙形成与演化的规律性,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自然观,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道以妙无生成万物,谓之自然"
——宇宙生成与演化的必然性
道教认为天体宇宙演化与生成规律主要体现于"道"之自然规律。这种"自""然"规律虽然是道教对于宇宙天体演化"本然"性的合乎本教化的解释,但其表现的"道"则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其运动变化乃为宇宙天体本身内在本质属性的体现。
第一,"天地之性,独贵自然"。《太平经》对于宇宙天体所具有的这种必然性作了具体的论述,并认为宇宙天体生成与演化是由于万物"独贵自然"的结果:"天地之性,独贵自然,各顺其事,无敢逆焉。道与无为虚无自然。"《太平经》,《道藏》第24册,第351页。宇宙万物的生成与演化均是按照"各顺其事"这种"本然"的运动必然性而"无敢逆"所决定的,是宇宙演化"道"之客观规律性的必然结果。道教认为:"自然之法乃与道连,守之则吉,失之有患。"同上。宇宙万物的生成与演化都必须遵守道之自然之法,这种"自然之法"乃与道之本质规律性相连,这是宇宙万物运动发展与演化的客观必然,而"守"与"失"则是表达了宇宙万物运动变化是否符合"道"之客观本然规律性,凡是"守"即符合这种本然规律性的运动变化则"吉",宇宙万物的生成与演化就会"进化";凡是"失"即违背客观运动所具有本然规律性的则"患",万物的生成与演化就会"退化"。反映了宇宙生成与演化所具有的两种不同的运动与演化之结果。
第二,"道以妙无,生成万物"。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对于这种宇宙天体生成与演化规律作了非常形象的概括:"道以妙无生成万物,谓之自然。物之生物,形之生形,谓之因缘。言物之形兆,大若天地,微若昆虫,皆资自然妙道,气化而成,然而因形缘类,更相生、更相成。"《道藏》第14册,第472页。杜光庭从四个方面表达了宇宙天体生成与演化的本性特点及基本规律:一是万物的生成与演化源于"道"之运行规律,这种规律是"道"通过"妙无"而进行,并称之为"自"之"然",即宇宙天体生成演化具有内在的本然属性;二是宇宙万物生成与演化的"本然"特点体现于"物之生物"、"形之生形",这个特点是由于"因缘"即宇宙天体运动内在必然性所决定的;三是万物不论大小皆受资于"道"之客观运动规律,使万物按照客观运动所具有的本质必然性而生化与演变;四是万物因天体演化运动规律而成为"本然"所具有的状态和属性,即道教称之为"自然",万物因内在所具有的必然性而运动、发展与变化,使万物各自在"本然"运动规律的条件下"相生""相成"而生生不息。
第三,"天地含精,万物化生"。道教在《太上养生胎息气经》中对于宇宙生成与演化的"必然性"又做了如下解释:"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天地含精,万物化生。道不可以情求,不可以语诘,万物任天归,自然矣。"《道藏》第18册,第402页。道教认为立"天地人"之道,是由于"天地人"内在本然规律所决定的。即宇宙天体演化所具有的客观规律是不能"情求"与"语诘"的,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归结于天体所具有的客观本然属性,并称之为天地之"精",成为宇宙万物生成与演化的客观本然,即"自然"。道教认为这种"自然"是天体演化本然规律性的体现:"天地未分混沌一气,一气充溢分为二仪,有清浊焉,有轻重焉。轻清者上为阳为天,重浊者下为阴为地矣。天则刚健而地则柔顺而静气之自然也。"《无能子》,《道藏》第21册,第708页。"天刚建"、"地柔顺"是天地本然所具有的本质属性,是天体宇宙运动变化和发展所具有的必然性所决定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的重要体现。
第四,"故用与名,皆道之命"。周固朴在《大道论》中认为,宇宙天体生成与演化"皆道之命",并将这种客观必然之"命"作了四个方面的划分:"天地日月,星辰万物,若不得道用,道无以灵通。轻举隐奥,覆载照临,生长者也。又道与天令覆,与地令载,与日月令照临。凡有用之物,皆道与之用也。又道与天名清、地名宁、谷名盈、物名生。故用与名皆道之命也,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矣。"《道藏》第22册,第901页。这四个方面的划分包括:一是没有"道"之运动规律的客观必然性,就没有"天地日月"、"星辰万物"之运动变化,其相互之间也"无以灵通";二是宇宙万物的生成与演化均是由于道用,即"道与天令覆,与地令载,与日月令照临";三是宇宙万物的生成与演化均是由于"道与之用",即"道与天名清、地名宁、谷名盈、物名生";四是这种宇宙天体生成与演化的客观必然性表现为"皆道之命",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规律性。
二"经历无穷,千变万化"
——宇宙生成与演化的多样性
道教关于宇宙生成与演化的思想除了具有客观必然性以外,还体现了其多样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一变为三"、"三变为五"、"五变为七"、"七变为九"、"九者究也"、"极后变为一",以及"经历无穷,千变万化"等方面。
第一,"易变为一,一变为三"、"一变为三"、"三变为五"、"五变为七"、"七变为九"、"九者究也"、"极后变为一"等是对于宇宙天体演化多样性的一种体现,"一、三、五、七、九"是道教关于宇宙天体运动演化多样性的概括与总结,体现了道教关于宇宙天体演化的所具有的客观运动本然属性。道教在《太上老君太素经》中论述:"易有太极,太极谓太易,太易者,大晓易无有先之者。谓皓皓白气也乃有太初,初者气之始也。有太始,太始者形之始也。有太素,太素者质之始也。故谓易,易变为一,一变为三,三变为五,五变为七,七变为九,九者究也。极后变为一,一者谓天也。故轻清者即上为天,重浊者即下为地,中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合精,万物化生。"《道藏》第34册,第463页。
第二,"九变者究,复变为一"。道教关于"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等运动变化的几个阶段,表现了宇宙生成与演化所具有的多样性,即"未见气"-"气之始"-"形之始"-"质之始"从而形成宇宙天体的"气形质",其万物相"浑沦"思想表现了宇宙天体运动演化多样性特点。唐《冲虚至德真经》认为:
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道藏》第11册,第526页。
这种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宇宙的生成与演化是由"无形"到"有形"的过程,这个过程为"气形质"的初始运动变化,而运动变化的多样性则具体表现为"一"到"九","九"归"一"等相互之间的循环转换。通过宇宙万物多样性的运动转换,从而实现宇宙生成与演化的"万物化生",即"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之目的,是道教辩证宇宙演化观的重要代表。
第三,"经历无穷,千变万化"。《云笈七签》卷二《太上老君开天经》中假托"老君"论述了宇宙自然"经历无穷,千变万化",最后实现"合有四十五"、"各有九算"、"体成八卦"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表达了道教关于宇宙生成所具有的多样性思想,是道教宇宙观对于天体多样性的基本认识:
老君曰:秘化之初,吾体虚无,经历无穷,千变万化。先下为师三皇已前,为神化之本。吾后化三皇五帝为师,并及三王,皆劝令修善。天一、地二、人三、时四、音五、律六、星七、风八、州九、合有四十五。子午卯酉中央,各有九算。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中有五龟,体成八卦。水流归未,分八至丑,叶落归本,分六至亥;金刚本强,分二至未,土王四季,分四至巳。坎怨独走,离明数四,艮八高掺,三纵坤位,乾当城坤,与一相遂,巽吁天门,从乾贷一,震雷动泽,从兑所减。晨午酉亥,自刑之卦,各内其八卦以成,余有九算成易字。《云笈七签》第29页。
道教表达的宇宙生成与演化多样性的认识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老君"作为宇宙天体运动演化的象征,"经历无穷"、"千变万化",体现了多样性的特点;二是道教通过"天一、地二、人三、时四、音五、律六、星七、风八、州九"等,表明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运动变化属性;三是道教通过象征天道运行和人事变化的八种不同性质类型的八个基本单位--"八卦",表示了天体演化所具有的多样性特点;四是道教通过表示时间运动变化的"子午卯酉丑亥巳"等,体现了运动的多样性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并进一步认为这种宇宙形成与演化的多样性是建立在宇宙运动变化所具有的客观必然性基础之上的,"四者谓乾坤坎离,即金木水火之谓,四者浑合,自然生成,虚无无心为喻。"《道藏》第20册,第79页。其中"自然生成"是其宇宙天体"本然"所具有的生成与演化属性的基本体现。"浑合"、"浑沦"均是由于宇宙天体运动多样性所带来的结果。这种结果的出现是万物"自然生成"的"本然"客观规律性的必然要求而非人"心"为之,表现了道教自然观对于宇宙生成与演化多样性的认识是建立在客观必然性基础之上的,因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三"非道不生,非道不立"
--宇宙生成与演化的统一性
道教认为宇宙生成与演化的多样性是宇宙天体"本然"运动变化客观必然性的反映,但在宇宙运动多样性的背后却体现了宇宙生成与演化的统一性,这个统一性就是"道"。即"天畏道者,天以至行"、"人伦命物,非道不生",其内容则具有"理之自然"之特征。
第一,"天畏道者,天以至行"。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认为:"天畏道,道畏自然。夫天畏道者,天以至行也。道废不行,则天道乱毁。天道乱毁,则危亡无复法度。故自然使天地之道守,行道不懈,阴阳相传,相付相生也。道乃主生,道绝万物不生,万物不生则无世类,无可相传,万物不相生相传则败矣。何有天地乎?天地阴阳乃当相传相生。今绝灭则灭亡,故天畏道绝而危亡。道畏自然者,天道不因自然,则不可成也。"《太平经合校》第701页。这里的"道畏自然"、"自然使天地之道守"、"天道不因自然,则不可成也"等之"自然"所表达的基本思想,乃道之本然及规律性,说明宇宙生成与演化统一于道性的实质乃为宇宙天体本然之属性。
自天有地,自日有月,自阴有阳,自春有秋,自夏有冬,自昼有夜,自左有右,自表有里,自白有黑,自明有冥,自刚有柔,自男有女,自前有后,自上有下,自君有臣,自甲有乙,自子有丑,自五有六,自木有草,自牝有牡,自雄有雌,自山有阜。此道之根柄也。阴阳之枢机,神灵之至意也。《太平经合校》第728页。
《太平经》中关于宇宙生成与演化的各种运动形态与运动结果,均反映了"万物"生成演化统一于"道之根柄",这种"根柄"乃宇宙生成与演化之"枢机",宇宙万物运动神灵之"意",反映了宇宙运动演化多样性所具有的"道"之统一性。
第二,"人伦命物,非道不生"。玄元真人在《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注解》中认为:"夫道育天地之根,气补五行之用。物盗天地之灵以成茂,人盗万物之精以求安。故三才五行,人伦命物,皆非道不生,故非道不立。"《道藏》第17册,第56页。道教将宇宙万物生成与演化归于"非道不生,非道不立",并认为"道"成为天地之根,万物之"茂",人生之"安","三才五行"、"生命伦理"离开了道之运动规律及属性,宇宙生成与演化是不可能的,万事万物"皆顺天道而为",并在道的作用下生成与演化。关于如何理解宇宙生成与演化统一于"道"之属性,道教认为这是由于道在宇宙生成与演化中所具有的"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本然本质属性,以及道在宇宙天体生成与演化中"生生成成"的功能所决定的。
第三,"生生成成,今古不移"。唐代吴筠《宗玄先生玄纲论》认为:"道者何也,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其大无外,其微无内,浩旷无端,杳冥无对,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至静无心而品物有方。混漠无形,寂寥无声,万象以之生,五音以之成。生者有极,成者必亏,生生成成,今古不移,此之谓道也。"《道藏》第23册,第674页。道之所以成为宇宙万物生成与演化之"本源",是由于万物"以生之"、"以成之"统一于"道","生生成成"宇宙万物的生成与演化其根本动因是由于道之作用的影响,这是一条基本的宇宙形成与演化规律,并且"古今不移"。道教认为"天地之灵,孕日月之精,否极泰来,阴尽阳生,皆顺天道而为也。"《云笈七签》第1401页。宇宙生成与演化所具有的"灵"、"精",各种运动表现形态"阴尽阳生"和各种宇宙生成与演化的属性"否极泰来",均是由于"天道"而为之,是道所具有的运动本然属性所决定的,反映了宇宙生成与演化运动皆统一于"天道之性"的客观事实。
第四,"三生于一,理之自然"。三生万物则是"道"所具有的本然统一性的基本体现。"道有本末,本者万物之所生也;末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本者出之自然,不假乎人之力而万物之所生也。"《道德真经集义》,《道藏》第14册,第298页。对此,南宋彭耜在《道德真经集注》中说:"万物生虽有万不同,而莫不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盖物生于三,而三生于一,理之自然也。"《道藏》第13册,第189页。万物的"生"、"成"皆因道之"本末","本者万物之所生","末者万物之所以成",宇宙万物的生成是由于"本",这种"本"乃为道本身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又可以称之为"自然"。但这种"自然"与"人立"的"生"与"成"皆是由于道而为之,万物的生成所具有的规律性均统一于道之本然属性。
四"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见其终"
——宇宙生成与演化的持续性
道教认为宇宙的生成与演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这种过程表现为"不知其始"、"不见其终",使宇宙万物生生不息,周而复始。道教将宇宙生成与演化之持续性具体体现于"承负"、"因穷还反其本",以及"恒"与"常"、"历劫长存"、"因穷还反"、"不生不死"等几个方面。
第一,"因穷还反,故名承负"。《太平经》认为:"元气怳惚自然,共凝成一,名为天也;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三统共生,长养凡物名为财,财共生欲,欲共生邪,邪共生奸,奸共生猾,猾共生害而不止则乱败,败而不止不可复理,因穷还反其本,故名为承负。"《太平经合校》第305页。宇宙生成与演化在这里表现为"三统共生",即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于人。万物的生成与演化得于"长养",只有"长养"才可实现"复"万物生成与演化之理,达到"因穷还反其本",使万物生成与演化保持其所具有的持续性。宇宙万物的这种持续性是通过宇宙所具有的规律之一"承负"来实现的,即"物之自微至著,变化之相因袭也"。
第二,"不知其始,不见其终"。唐代吴筠在《宗玄先生玄纲论》中认为:"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见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未,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道藏》第23册,第674页。这里表达了宇宙天体生成演化持续性的几个主要内涵:一是道教认为"通而生"、"畜而成"是宇宙运动与演化的本然固有的规律,称之为"道德";二是宇宙万物运动与演化的持续性是"自""然",即宇宙本然就具有非道不生、非德无成的特性,其"道德"之内涵乃为宇宙运动规律的基本体现;三是宇宙万物的生成与演化的持续性具体表现为"不知其始"、"不见其终",四是宇宙万物生成与演化持续性的本质则为"自然",即本身所具有的内在属性,并认为这种宇宙生成与演化的持续性是宇宙万物所具有的基本运动属性。
第三,"春生秋实,阴阳之恒"。《南华真经注疏》郭象注认为:"夫春秋生气皆得自然之道,故不为也。"成玄英则疏为:"春生秋实,阴阳之恒;夏长冬藏,物之常事。故春秋岂有心施于万宝,而天然之道已自行焉。"《道藏》第16册,第558页。道教关于宇宙生成与演化之持续性体现于"恒"与"常",即"春生秋实阴阳之恒","夏长冬藏物之常事",是宇宙生成与演化"本然"具有的"自然之道"、"天然之道",宇宙万物在"恒"与"常"的作用下,可以"自行"实现其生成与演化,表现了道教宇宙自然观对于宇宙生成与演化持续性的认识。
第四,"虚空同体,历劫长存"。道教在《元始天尊说太古经注》中通过宇宙生成与演化所体现的"历劫长存"、"不为老"、"不生不死"等特点,表现了宇宙生成演化所具有的持续性。道教认为:"太古者,无名无象,不变不迟,虚空同体,历劫长存。先天地而不为老,后六极而不为下。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经阴阳而不殆,不生不死,无往无来,卓然安静也。"《道藏》第2册,第594页。宇宙生成与演化持续性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运动特点,"不变不迟,虚空同体,历劫长存";二是时间特点,"先天地而不为老";三是性质特点,"独立而不改,经阴阳而不殆";四是状态特点,"不生不死","无往无来"。黑格尔在其《自然哲学》中认为:"自然必须看作是一种由各个阶段组成的体系,其中一个阶段是从另一个阶段必然产生。"黑格尔《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8页。道教宇宙生成与演化持续性的特点在运动上"不变"、时间上"不老"、性质上"不改"、状态上"不生死"等,正是这种"一个阶段从另一个阶段必然产生"宇宙运动持续性的形象体现。
总之,"中国人在解决现实问题时,通常要"正本清源"。这种文化特征反映在哲学上,就是本源论哲学,即从生成过程中把握宇宙整体,老子哲学是中国本源论哲学最初的杰出代表。"卢国龙《中国重玄学理想与现实的殊途与同归》,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228页。道教的宇宙生成论"气"、"混沌"、"太极"、"老君"、"虚无"、"三始"、"道"之说,道教所描述的宇宙从"混沌"以来由"天地"万物到"人类社会"三个重要的形成发展阶段,具有宇宙生成演化"本源论"之特点,是道教认识和理解宇宙天体起源与演化、宇宙生成与演化的顺序和过程、宇宙生成基本规律与本质特点的系统思想与观点,对于现今天文学的研究以及对于人们认识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哥白尼是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因提出"日心地动说",突破了基督教所奉行的"地心说"教义的桎梏,从而揭开了近代科学的序幕。他在其代表作《天体运行论》第一卷引言中认为:"由于天空具有超越一切的完美性,大多数哲学家把它称为可以看见的神。因此如果就其所研究的主题实质来判断各门学科的价值,那么首先就被一些人称为天文学,另一些人叫做占星术,而许多古人认为是集数学之大成的那门学科。"哥白尼等著,文池编《宇宙简史》,线装书局2003年版,第3页。道教的宇宙生成论作为中国民族化的"天文学",具有哥白尼所说的"集数学之大成的那门学科"的内容特点,反映出其所包含"天文学"的"学科的价值"。其内容所体现的"道"之自然规律,"非道不生,非道不立"则是宇宙天体运动演化客观必然性的重要反映。道教的宇宙生成论还体现了其对宇宙生成与演化认识多样性的特点,即"经历无穷,千变万化",其内容则具有"理之自然"之特征。同时,道教认为宇宙的生成与演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这种过程表现为"不知其始"、"不见其终",从而使宇宙运动演化表现为生生不息、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道教还通过"承负"、"因穷还反其本",以及"恒"与"常"、"历劫长存"、"不生不死"等观点表现了宇宙生成与演化之持续性,是道教自然观对于宇宙生成演化本质内涵的基本认识,对于今天人们深入探讨天体的起源与演化,以及对于丰富和发展宇宙天文学的内容都具有重要借鉴和参考意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