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孩子一生好不好,良好家教不可少
是父母听到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声啼哭,是父母教会孩子发出人生的第一个音符,是父母教会孩子辨认蓝天大地,同样是父母教会孩子仁爱慈悲,教会孩子树立理想,教会孩子确认“我”的存在等。可以说,孩子从出生到心智逐渐成熟的这个阶段,多半是同父母一起度过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导师,孩子对于世界的认知和价值观念的形成,都与父母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孩子一旦出生,对于父母来说,最大的心愿莫过于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快乐的人。在中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根深蒂固,渴望孩子收获一个健康的人生、健全的人格,这几乎是中国所有父母的朴素心愿。所以,父母自身的修养以及对孩子的引导,将决定着孩子走上什么样的成长之路。
在良好教育下“设计”孩子的未来,对于父母来说是一项事业,而且这项事业长久不衰,并要与自身的提高、时代的发展相得益彰。作为父母,提高自身的教育修养水平十分必要,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急剧发展的情况下,父母不能再用守旧、老土的教育理念去教育孩子,而是应该顺应时代,更新教育理念,把家教的过程当做一次对自己的重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与孩子一起体会其中的快乐与忧愁。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因材施教不只是学校老师的职责,更是父母的责任。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第一个模仿和依赖的对象,对于孩子个性的形成、人格尊严的维护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有和谐个性的人。在孩子的世界里,不仅仅只有学习,比学习更重要的是生活,以及生活中的道德感和创造力。因为一个孩子不光是一个学生,最重要的前提他首先是一个人,而且是一个有着多方面需求、兴趣和愿望的人。可以说,这才是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之前最应该思考的问题。
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人性更复杂、更丰富的东西了。孩子刚开始接触世界的时候就像一张白纸,父母就是拿画笔的人,父母如何执笔作画,决定着孩子将收获怎样的人生。因此可以说,孩子单纯的世界离不开父母的引导。如何教育孩子,是摆在父母面前最迫切的问题。
当前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很多父母都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宝贝疙瘩”,不论在家里还是在社会上,看不得孩子受一点的委屈,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生怕一阵风都会把孩子刮跑。给孩子最好的东西、花最多的钱、进最好的学校,几乎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但是,父母只是按照社会大众化的趋势对孩子进行塑造,却没有进入孩子的内心让孩子做最正确的选择,最后反而让孩子丧失了最基础的家庭教育而养了一身的坏毛病。作为父母,要知道生活中最好的不一定就是最对的。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父母,很少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孩子适合怎样的教育和引导,他只是墨守成规地按照老套的思维模式去框定,却从来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在这样简单划一的教育模式中,孩子的个性得不到充分的发展,无法获得纯粹的快乐。对于父母来说,看似付出了很多却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最终还会不时地埋怨孩子不懂事,不能理解自己等。这样一来,问题就出来了,你给的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要想有理想的效果,首先就是要明白孩子的世界,知道什么是孩子需要的,补其所需,方能立竿见影。
传统思维模式的父母,经常把僵化的语言和行为施加于孩子身上。例如,孩子刚开始进入校园生活,父母会说:好好听老师的话,别调皮,要做个乖孩子。当孩子遇到人生重要转折的时候,父母又会说: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听我们的没有错。当孩子走向工作岗位时,父母又会说:要好好工作,照顾好自己,有什么需要就跟我们说。
不强调精神的独立和丰富,不强调快乐,不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只一味地以最常规的要求来规范孩子,仿佛重要的不是孩子本身,而是周围的环境。
随着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孩子生活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也很快。对于父母来说,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不应该总觉得孩子不懂事,总认为孩子不按照自己老套的“教子方法”去执行,他有他独特的“世界密码”。对于父母来说,应该做的就是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及时了解孩子心理,同时总结经验教训,这才是当下社会合理的家庭教育观念。
金玉良言
良好的家教,会影响孩子一生。父母要注意,家庭教育应该多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让孩子的内心变得独立和强大,学会做人,这是培养健康人格的必要前提。
二、父母“每天”都要努力
孩子有时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每天是如何努力体察孩子内心的,又是如何规划合理的教育方法的,都决定着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教育界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就是没有时间做人”。父母每天要花时间用心去做教育的功课,认识自己、认识孩子,完善自身、提高孩子素质,这是一项细微却长久的功课。父母用心和孩子一起成长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成果。
每天都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家长应该意识到,孩子在形成自己的认知之前,首先就是向父母学习,“照猫画虎”一样地主动接受影响,包括好的品质和坏的品质。所以要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首先要保证自己是合格的父母,营造健康的家庭氛围,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有这么一个事例:
慧慧的妈妈经常在饭桌上说:“真是累死了,每天都给这么多任务,领导真是没人性,怎能让我们受得了?”爸爸有时候也会抱怨说:“我们公司的体制分明是有问题的,领导却坐视不管。”谁都没有注意到慧慧一个人在默默地低头吃饭,待吃过饭之后,她想看会儿动画片,父母就说:“看什么看,成天就是看,我们累死累活地为了谁呀?快写完作业去睡觉!”有的时候,父母还会当着慧慧的面吵架,他心里不痛快的时候还会训斥慧慧几句。每当遇到父母冷战,饭桌上都是一片寂静,甚至连往日的抱怨都没有了。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慧慧渐渐变成了一个内向、自卑的小女孩,对生活提不起兴趣,有一回她甚至在日记本里写道:“活着真是没意思。”
孩子的世界十分单纯,在无法分辨利害的时候,父母的言行对于他来说就是最直接的影响。慧慧的父母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一味地抱怨生活,只顾自己情绪的肆意发泄,而对孩子幼小的心灵却造成了如此消极的影响。这些错误的引导和无意识的呈现,本身就是错误的教育范本。父母的不自知是最可怕的,孩子在生活中看不到父母相亲相爱,就无法获得战胜困难的信心,反而会产生自卑情绪。对于孩子幼小的心灵来说是很大的伤害。
爱孩子的最高境界,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相亲相爱、健康和谐的良好氛围,留下父母积极努力、互相促进的快乐时光,同时留下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的幸福瞬间。
每天都要与孩子沟通
在跟孩子相处的一天中,要时刻体察孩子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动作所表达的意思。那么,最重要的就是沟通,可以说饭桌是十分重要的教育重地,用智慧和梦想引导孩子,不要给他呈现社会的消极因素,更不要遏制孩子的话语权,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让孩子发出自己的声音是沟通的前提。
要想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首先应该将孩子看做是朋友,而不是用家长的威严去管制。因此,在孩子跟你讲发生在他身边的事情时,你要学会倾听,满足他享受自己作为一个“演讲者”的小小的“虚荣心”,同时也可以把自己在这个年龄阶段的一些相关事情像朋友一样地拿出来与孩子分享。
沟通的时候应保持平等,不应是居高临下的语气,例如想让孩子帮忙给你倒杯水的时候,应该礼貌地说:“孩子,可以给妈妈倒杯水过来吗?谢谢宝贝儿。”这样孩子就会有一种受到尊重的感觉,同时会满怀感恩之心,在孩子倒完水之后如果再加上一句“孩子真乖”的话来作为奖励,那么这样的语言就是一种积极的、带有鼓励性质的“平等式语言”,会给孩子带来愉快的心情。
每天都要学习“现代家教法则
所谓现代家教法则,也就是符合现代不断更新的教育理念的法则。对于父母来说,每天学习一点儿童心理学,学习一点家教法则,是现代家长教育孩子的必备良方。好父母是需要学习的,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孩子,寻找更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多元化的社会,物质极其丰富,再加上独生子女的出现,家庭对于孩子的关注从原来的担心温饱变成更多地担心孩子的未来。
在这种变化之下,家庭教育也从以前的“多子女家庭教育”转成“独生子女家庭教育”,这种不同,改变的不仅仅是家长的心态,更是对孩子教育理念的认识。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也不再像以前一样把能为家庭出力作为一种荣耀,而是更多地关注自己,对于个人主义和孤独的感受也极其强烈。
所以说,现代家庭不再需要“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而是对症下药。这个“症”就是孩子的心理和性格,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父母要做的就是了解现代社会环境之下孩子所受到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同时,现代家庭也不再需要那种时时刻刻强调“家长权威”的保守观念,而是走向更现代化、更平等、更互相尊重的道路。
父母应该了解一些“现代家教法则”,对于孩子内心的认知,是了解更是学习。下面是一些简单的现代家教指南,我们可以一起来学习:现代家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更大。现代家教更提倡素质教育和智力教育两手抓。独生子女背不起父母太多的愿望。孩子内心普遍渴望与父母沟通。现代家庭的孩子不是温室花朵。有时孩子的拒绝恰好是为了获得。从与孩子的聊天中,了解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对当下时事的看法。多了解了解儿童心理学。
每天都要反省自身教育中的问题
家长并不代表权威,不代表在孩子面前任何决定和做法都是正确的。为人父母,也应该反省自身,孩子不好一定有父母的原因,家长要学会自我修正,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在家会把父母的行为举止作为模仿的对象,但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开始接受学校教育,慢慢会形成自己的认知和辨识能力,就会有自己的取舍,对于父母的言行就不是完全地“照抄”了。有的时候孩子甚至还会指出我们为人父母的不恰当之处。这个时候该是我们向孩子学习了。
有一项调查显示,孩子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因为看到父母做出与他的认知和学校教育完全不同的行为,而且这也是父母与孩子沟通出现的最大障碍。例如,调查中一个孩子说,有次他考试回家,吃饭的时候跟父母说有一道题不会做,就放下没写,但是其他同学都作弊抄上了。这时他的父母就说,你傻呀,别人抄你不会也抄吗?要想获得好成绩有时候就得投机取巧。这个孩子心里就开始犯嘀咕,不是说做人要诚实吗,爸爸妈妈怎么会这么说?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很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因为他发现父母的生活态度消极、不健康,他的想法也不总是对的,所以孩子的认知就很可能混乱并且受到这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例如,家长明明在家,却让孩子撒谎对外人说“就说我不在”,而童言无忌的孩子就会闹出“爸爸说他不在”这样的笑话。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做到诚实守信、积极乐观,那么孩子的生活态度一定也是健康的。所以,这种情况的出现,就需要我们做家长的能经常反省自身,看看自己是不是在孩子面前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说了什么不适当的话。当然,最重要的是及时向孩子道歉,对孩子来说长辈的一句“对不起”胜过一遍又一遍的说教。如果父母能够放低姿态,与孩子朋友一样相处,知错并改,孩子一定会接受并亲近你的。
做父母的更要“活到老,学到老”,在检讨和自省中与孩子共同成长,每一个爸爸妈妈都是在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中慢慢摸索出“教育捷径”的。
金玉良言
现代家庭中,教育观念的更新要落实在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上。父母也应该根据孩子不同阶段的表现调整教育态度和方法,别墨守成规。父母每天进步一点点,便可成就孩子一点点。
三、孩子的眼睛你有吗
父母生下了孩子,一定要记住,孩子能用自己的眼睛看到五颜六色的花朵,能听到树叶沙沙作响、蜜蜂嗡嗡的声音。成人的世界经常是模式化的,眼光和视角也经常是固定化的,很少用孩子的眼睛再去看看这个多彩的、丰富的世界。所以父母经常会用自己的思维去衡量孩子,甚至就这样在无意间打压了孩子的积极性,用自己的思维模式限制了孩子的兴趣点。教育孩子的基础是平等交流,而所谓平等的基础是了解。着想了解,只有先进入孩子的世界,进入这个小小世界的方法之一,就是让自己用孩子的眼光和视角看待这个世界,抛开成见,站在这个“小人儿”的立场去思考。有一个故事,可以带给我们为人父母的一点启发,希望我们都可以从中有所收获。
有一个小孩子,有一点轻微的自闭症,整天什么话都不说,就穿一身黑色的雨衣举着一把花雨伞蹲在家里的屋檐下一动不动。父母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说让他回家去他也很听话,默默地回去,但是一有机会又会打着花雨伞蹲在屋檐下,谁也不搭理。父母尝试各种办法,买很多玩具、好吃的来吸引他的注意力,想让他回到屋里,但是仍然没有用。小孩的父母也很苦恼,没有办法就清了一个心理学方面的专家来到家里,心理学家看到这种状况之后什么都没说,只是也穿一件雨衣,打着一把雨伞跟他蹲在一起,而且什么话也不说,就蹲在他的旁边,看他在看什么,猜他在想什么。终于这样过了一个星期,那个小孩儿凑过来跟个心理学家说话了,轻轻地问他,你也是看蘑菇吗?心理学家终于明白,原来这个孩子每天蹲在屋檐下看树周围的那些野蘑菇有什么变化,一直在用心和那些蘑菇说话。父母为什么没有办法了解孩子心里在想什么?就是因为父母不能体会孩子的世界,而且拒绝用孩子的方式去了解,只是一味地用外在的东西(如好吃的、好玩的)去诱惑孩子打开心扉,这是不明智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视角和想法,父母不应该用成人的思维去要求孩子,对待孩子每一个天真的“为什么”,父母都应该静下心好好体会,用孩子的语言、用孩子的思维去仔细解答,这是对孩童世界的尊敬,更是对孩子认知的正确引导。
生活中孩子爱问一些天真无邪的问题,例如像“向日葵为什么老朝着太阳”或者“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样的问题,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这样的疑惑时,要么是不耐烦,会说“哪有这么多为什么”,要么是自己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就胡乱敷衍过去。这样的父母从来没有真正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没有用孩子的思维去做出一个美丽的解释,哪怕是温柔地问一句:“孩子,你觉得呢”?从而在孩子无法领悟的时候慢慢引导,或者在自己也不知道的情况下,鼓励孩子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激发他寻求解答的兴趣,或者也可以给孩子说“妈妈得先想一想怎么跟你这个小家伙儿解释”,继而在自己进行思考之后给出孩子一个可以理解的答案,当然用孩子的语言和孩子的语气,这是孩子的世界里可以接受的东西。
所以说,了解一个人的前提就是尽可能地成为他。对于父母来说尤其如此,面对孩子要用孩子的视角,要尽量成为孩子,用孩子的思维去思考。这样孩子才能把父母当朋友,让你进入他的世界。父母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有多深,就会有多少意想不到的收获。
现在的社会,很多父母并不懂孩子,经常拿一些严苛的条件来要求孩子,自己却不努力进入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想要的究竟是什么。父母这一方不明事理地施加,孩子那一方就一定会产生想要反抗的逆反心理。这时的父母却还觉得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苦心,心生惆怅。在父母看来,“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啊”,但是孩子却不这样认为。所以,父母如果用孩子的思维去理解他,丢掉成人的陈规,和孩子一起成长,就一定能够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好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从来都不是“我要你怎么做”,而是问孩子“你想要怎么做”。用孩子的眼睛看这个世界,而不是用老套陈规去框定,这才是有智慧的父母应该努力做到的。
有这样一个事例:
曾经有一个调查团队,随机采访过100个小朋友,问他每天早上出门会看到什么。大部分孩子的回答和父母的回答大相径庭。父母经常在带孩子出门的时候会用孩子的口气给他说,你看天空多蓝,太阳多好看,树上的鸟儿也睡醒了,诸如此类的话。但是对于孩子的调查显示,他对于那么高、那么远、那么宏观的东西没有太多兴趣,因为他身高就那么高,关注的多是脚下的、大地上的东西,调查中的大部分孩子说他在出门的时候会看路上的蚂蚁、爬行的昆虫,水面上的鸭子,地上的影子、脚印,地板的花纹等,他注意脚下太多的东西,没有时间去抬头看那么远、那么高的东西。所以很多时候,都是父母将自己的视角强加在孩子身上,在父母看来很喜欢的东西,孩子不一定感兴趣。
也就是说,要想知道孩子的心理,就应该弯下腰,用孩子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知道他想什么,而不是你给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接近真实,接近孩子的领域,从而给予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舒服、最用心、最温暖、令孩子最快乐的关怀。
金玉良言
这个世界对孩子来说,有着无穷的乐趣和未知,而这些未知影响着孩子看社会的角度,所以父母应该弯下腰来倾听和观察,在孩子的世界里去解答未知,才能与孩子共同成长。
四、身教大于言传
父母要善于创造家庭生活中宝贵的财富,即相互爱恋,这也就是说要在家庭中创造有利于教育子女的气氛。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母自己教育自己时,孩子才能产生自我教育。没有父母的光辉榜样,一切关于儿童进行自我教育的话题都将变成空谈;没有父母的榜样,没有父母在相互关心和尊敬中所表现出来的爱的光和热,儿童的自我教育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盼望孩子成龙成凤的愿望几乎每个家长都有,但是孩子心里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和方向,只有父母像一面镜子一样,时刻能够模仿和参照,而这样下来,父母的行为很可能影响孩子一生。成龙成凤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而成为像父母一样的人却轻而易举。
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说,“社会就是模仿”。更何况在一个家庭中,模仿的力量对于社会认知尚且不够成熟的孩童来说,有着多么大的作用。所以说,家庭教育是培养和完善孩子健康人格的关键。父母做到言传身教,需要的是恰到好处的语言和以身作则的行为。
父母之间要互相关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应该深知其言行在孩子成长中所起的作用。所以,在一个健康的家庭中,父母之间互尊互爱是孩子看在眼里、学在身上的正能量。如果家庭中父母经常争吵、谩骂甚至打闹,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就会时时刻刻处于一种紧张焦虑、厌恶甚至仇恨的状态中,这样又怎么能要求孩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呢?
试想一下,父母回到家中,营造的是一种温馨和谐的环境,在孩子的眼里,爸爸妈妈十分恩爱,互相关心体贴,爸爸经常给妈妈捶背揉肩,而妈妈经常跟爸爸说:“亲爱的,你今天上班辛苦了。”即使当着孩子一的面也不掩饰自己的关爱,在餐桌上给孩子夹菜的时候,也不会忘了给自己的爱人夹,同时言‘谈举止温文尔雅,说话也多是商量而不是暴力相向。出门的时候也会互相叮嘱,经常拥抱孩子,拥抱爱人。可以说,这样的家庭给了孩子心灵得以健康成长的优良土壤。父母无言的行为就这样在无形中有力地传达出做人的真谛。
当然父母之间的关爱也应该渗透到社会中,这样孩子的关爱也就不仅仅只限于父母,而是更好地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社会,这样的关爱才是孩子应该学会的。
我们看看下面事例中的父母是怎么做的:
小光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十分清楚父母的言行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所以他们一直身体力行,用正面的形象和教育原则来教育孩子。他们孝顺长辈、关心朋友,同时与邻里之间关系融洽,经常会一起聚会聊天,互相解决难题,在小光面前也从来不议论别人的长短,同时让小光也对亲朋好友表达自己的关爱。在有重要节日的时候,他们会让小光参与进来发表意见看给老人买什么样的礼物。在遇到困难的陌生人面前,父母也会给予帮助。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小光从小就知道想着别人,尤其是自己的长辈。小光的父母看到孩子把自己的压岁钱攒下来,分成了好几份,一边分一边还与他说,奶奶腰老疼,这个给奶奶买按摩椅,这部分给爸爸妈妈,这部分给爷爷,还有这部分给需要帮助的人。虽然那点钱买不了什么东西,但是小光的父母看到孩子这么懂事,这么知道关心别人,并且能与别人分享,都十分感动并且欣慰。
夫妻两个人如果不能够互相关爱,那么孩子就不会感觉到被爱。父母吵架的时候,有时孩子还会责备自己,一定是自己不够好他才会吵架。所以说,有时父母的和谐相处、相互关爱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真的爱自己。有一句话说得十分准确:学会当好父母之前,先要学会当好夫妻。
父母要说话算话
父母有的时候经常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教育学家也承认,威信有时是必要的,但是要合理,要以与孩子的平等对话为前提。有些父母在生活中,一味地树立自己的权威,对孩子施加威严,但是自己做得却很糟糕,在孩子眼里,这点所谓的威信就慢慢消失殆尽了。
例如,很多父母说话不算数,就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经常见小朋友抱怨,“我爸说话不算数,说好了做完作业带我去公园的,可是做完了又说没时间去。”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看来稀松平常,而父母也可能会说,都快要考试了,我这也是为他好,抓紧时间学习总好过去玩浪费时间。父母这是盲目地决定孩子该快乐、该放松的权利,“为孩子好”却不按照孩子的天性去引导和发展,一味地树立威信却失信于孩子,这是父母做得十分不明智的地方。
因此,要想取信于孩子,要想跟孩子像朋友一样去交流,首先就要把孩子当做朋友一样去尊重,要说话算话,答应孩子的一定要做到,这样才是合格的父母,这样树立起来的威信才能够受到孩子的尊重。一次又一次地失去孩子的信任,也就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信。那么父母就应该反省自身,不能一味地抱怨:“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我的良苦用心他怎么不理解?怎么老是跟我对着干?”家长一旦说话不算数,时间长了,孩子必然会出现一些逆反的心理,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所以父母应该时刻反省自己,若想重新获得孩子的信任,首先就要做一个说话算数的人。家长威信得以树立的基础就是注重自己的言行,从言传身教的各个细节来规范自己,才能树立威信。
父母如果一次次地说话不算数,这样的言行会在孩子心中形成十分不好的影响,而且孩子也很可能学着父母一样说话不负责任,他会觉得原来答应的事情可以不用去办,继而慢慢养成轻率的坏习惯,长大以后也会因为“失信”而失去亲朋好友对他的信任。
说话算数、说到做到的家长,会使孩子重视他说过的每一句话,而且也会在父母良好的影响下使自己的行为更优秀,获得父母认可,同时从小就养成“有令必行”的好习惯。
当然,孩子有时的要求不一定全都是像“逛公园”一样简单和符合实际,做父母的一定不要随意敷衍,对于自己无法兑现的,一定不要答应,应该耐心地与孩子一起研究可行的办法再做决定。对于父母来说,重要的是不要轻易许诺,不要为了达到自己眼前的目的就随便答应孩子的要求。当孩子提出要求时,父母要想一想这样的要求是否合理、能不能兑现。只有是合理的、能够兑现的要求,才能承诺孩子,然后去兑现。
让孩子深入生活
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在当前物质生活十分丰富的形势下,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多是爸妈的心头肉,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宁可自己吃亏也不愿怠慢自己的子女,任何苦头都不舍得让孩子吃,把所有好的、现成的都尽可能地往孩子面前推。长此以往,社会上便多出来很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和因孩子的这种情况而苦恼的父母。
父母一方面想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坚强的人,同时又做着阻止他成为这一类人的事情,这样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需要我们去深思。很多父母都认为生活的艰辛让我们体尝就够了,孩子还小,不懂这些,也承受不了。这就错了。因为孩子必须在深入生活的时候才能够理解父母的辛苦,父母一味地说自己有多苦多累,对体会不到的孩子来说没有这样的概念和印象,所以根本不会理解。而身教大于言传,父母应该把孩子当做一个大人一样带人生活去体验真实的情况,而不是总把孩子用厚重的保护膜包裹起来,却又要求他瞬间长大。
当父母将孩子当做大人一样带人生活,孩子也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爸爸妈妈把自己当大人看待了,他也会由此生出一种成就感,更加体会到父母的感受。做父母的有时候就是太小看孩子了,但是大部分孩子在经历过父母每天劳顿的生活之后都会看在眼里,有十分明显的进步。所以说,父母要想孩子获得独立的品格,首先就得戒掉娇惯,让孩子深入生活,在生活中进行身体力行的教育。
父母生活中有什么样的喜怒哀乐,也应该跟孩子分享,让孩子去体会和承担一些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我们总提倡与孩子建立一种朋友关系、平等关系,那么就应该让孩子深入生活去了解和体会,而不是在孩子面前保持镇定,生怕自己的情绪会给孩子造成什么不好的影响。要知道苦难和挫折才能练就一个人,孩子只有设身处地地去触摸才会了解真实的生活,才会实现父母期望中的成长目标。所以父母在孩子面前,有的时候不用刻意地隐瞒,让孩子参与进来,了解生活的不易,放手让孩子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行动中获得进步。
看看我们从下面的事例中能获得什么样的启示吧:
小建刚,上小学的时候,妈妈每天都很费劲地将他从被窝里拉出来,因为要送他去上学,自己也要去上班,所以时间很紧。但是小建刚开始很不情愿起床,总是又哭又闹。有一天妈妈就对他发泄了一通,将自己的情绪、工作生活的不顺全都告诉了他,说:“谁都想睡懒觉,但是生活不允许,妈妈得去上班,得挣钱才能让你有学可上。”发泄完之后,她刚开始还有点后悔,觉得吓着孩子了,但是小建从那天之后就开始很懂得体谅家人,早上起床也没有那么费劲了。有时候她加班回来,孩子也会很懂事地帮忙拿拖鞋。现在妈妈经常会把生活中的艰辛讲给他听,甚至跟他一起商量,问他如果遇到这种问题该怎么办,同时也告诉孩子遇到特殊情况之后的一些应对方法,教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自己动手去解决生活上的一些难题。这样的方法是很有成效的。现在当小建的爸爸妈妈累了一天回到家,吃饭的时候小建会帮忙盛饭、放置碗筷,餐后会将碗盆收到厨房,睡懒觉的毛病更是彻底改掉了。
所以说,家长有时候得反省自己,得不断地进行总结,进行自我教育,看看孩子在什么样的激励和挫折之下才能成长。因此家长不要刻意去掩盖生活的真实情况,要让孩子伸出手去触摸,让孩子学会分担和理解生活的不容易,这样才能够学会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才会在力所能及的行为中学会关心和爱。
金玉良言
行动的力量永远胜过语言,对于孩子也是如此,父母的一万句说教比不上身体力行的实践,要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