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去哪儿了——今天怎样当父母-父母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爱与责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爱与责任,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罗兰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将变成黑夜。而责任感也是一个孩子应该从小进行锻炼的,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是不可信赖的。所以对于孩子来说,关于爱与责任的教育应该从小开始进行,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也是父母能够送给孩子的最珍贵的礼物。

    一个懂得爱与责任的孩子,具有很强的独立性,思维开阔有自信心,而且记忆力好,在陌生的环境中更容易建立安全感。可以说,爱与责任的教育是孩子的人格、心智、道德等各方面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因此,爱与责任应该成为孩子各方面成长的一个教育背景,只有在这个大前提下,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勇于担当的孩子。

    一、爱人如己——发从自身做起

    爱意味着用心灵去体会别人最细微的精神需要。这种心灵的感受能力来自父母,但不是什么言语和解释而是榜样。所以说,父母要想教会孩子如何爱别人、爱自己,首先自己要做到爱别人、爱自己。父母只有从自身学会爱,学会承担责任,孩子才能在父母的启发下变得善待自己和他人,才能懂得爱的真谛。

    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他甘愿为孩子付出一切,宁肯自己吃尽苦头,也会把好的留给孩子。但是有的时候这样的爱很容易走向误区,认为自己付出了一切,孩子就必须理解和领情,否则就是大逆不道,而忽略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独立自我的形成,以及说“不”的权利。父母给孩子的爱应该是自由的,而不应附加很多沉重的条件。

    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因为父母本身缺乏对爱的感知,为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更多的是为自己。孩子如果不能按照他的要求来进行的话,他还会跟孩子对着干,这样的父母不能作为一个成熟的大人去教会孩子宽容与爱,无法去容纳和理解孩子。这样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大多都没有安全感。所以,要想教育好孩子学会爱与责任,首先父母要学会爱,要从自身做起,做到真正地爱孩子、爱他人。

    爱人也是一门艺术,是需要去学习的,每位父母都是需要通过学习并付出努力才会懂得爱的。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给予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为孩子的发展和每一个生活细节提供条件和帮助,而且这些都需要建立在父母对孩子生命发展了解的基础上,这就是爱。这里的爱包括独立,包括对孩子自信心和承受力的培养,而不是把孩子像“小皇帝”一样地宠溺着,以为这就是爱。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反思,认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什么,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而对孩子的成长以及他的心路历程毫无了解,他更多是从自己的成长经验或自己的利益出发,从来没想过从孩子的利益出发。这样就把孩子大量的自发行为给制止了,并且限制了孩子成长的权利,所以孩子心智发展的机会就越来越少,结果孩子变成了父母手下的“小木偶”。当孩子离开家庭走向学校生活时,父母就会发现,孩子不会自己上厕所,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穿衣服,似乎什么都需要依靠别人做。其实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正好是需要自己动手锻炼以培养独立性的阶段,而父母把这样的锻炼机会给剥夺了,所以给孩子的爱全都变成了负担。

    在生活中,父母爱孩子的最佳表现应该是精神上的理解和关照,而不是对生活上的过分照料。印度泰戈尔曾经说过一句话,爱是理解的别名。一位优秀的父母,他的爱的能力首先表现在他对孩子的了解上。孩子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平等对话,心灵上的理解和沟通,也就是关心他内在的成长。这才是父母爱孩子的关键所在。

    父母的爱不是任何经验可以代替的,儿童一旦得到爱的满足,在轻松和自由的状态里,他的本性就会表现出来,他的心理素质、人格素质、道德素质和智力素质就会快速地向前发展。因为他的周围充满了爱、安全、公平、宽容,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会变得美好,发展得快,有创造力,热爱生活。我们知道孩子都是因为别人爱他,他才爱你,他是看着父母的行为从中获益,而不只是父母的说教。

    有这样一个事例:

    叶子的妈妈向朋友哭诉,说孩子年龄这么小,就说话刻薄,不懂得团结同学,对她奶奶说话也没大没小的,不知道关心父母长辈。看着她一脸愁苦,朋友想起了之前她对叶子的奶奶说话一脸不耐烦的样子,还有一次她当街训斥孩子,踢了孩子一脚,当着别人的面说自己的孩子有多不懂事之类的情景,而且也从来没有见过她对孩子有过抚摸、拥抱等亲昵的动作。朋友就跟她说:“你先想想自己,是不是做到了对别人都满怀关爱的人,你想想你是怎么跟叶子奶奶说话的,又是怎么将不满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的。你每天都在埋怨她、责备她、训斥她,一多半的语言和行为都是对孩子的否定,根本没有爱的成分,你怎么要求孩子在一个没有爱的环境中成长为一个会爱的人呢?”

    当父母爱孩子时,孩子就学会了爱一切,爱是儿童成长最好的精神食粮,有爱的能力是最美好的品质。德国的格林贝说,“不被任何人爱是巨大无比的痛苦,而无法爱任何人则生犹如死”。所以说父母要学会爱孩子,孩子才能学会爱一切,用爱的智慧去拥抱任何人。

    想要让孩子学会爱与责任,父母就要先从自身做起,正确地做到爱孩子、爱别人。给孩子做好榜样,才能促使孩子养成独立的人格,并且在独立的自我中提高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金玉良言

    父母不要用成人的角度去误解孩子,而应该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精神构建过程,发自内心地爱孩子、理解孩子,孩子在有爱的环境里才能成为一个会爱的人。

    二、别忽视孩子的付出,别纵容孩子的“零回报”

    任何成功都需要付出努力,有一句名言相信大家都记得,那就是“成功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可见付出的重要性。任何成功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都是在付出了努力和汗水之后才有可能得到的。社会里,随着竞争的日益残酷,很多时候付出了努力也不一定能够得到成功,但是不努力就一定不会取得成功。父母应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强调孩子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成功,而不要想着依靠任何人,即使是自己的父母,不要想着坐享其成,否则这样的孩子是没有独立人格的。

    当然父母也要给孩子各种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让孩子在付出的劳动中体会成功的甜蜜和失败的痛苦,这样孩子才能成长。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已经为孩子安排好一切,孩子的成长不是自己的,而变成了父母计划中的步骤,只需要孩子按部就班地走就是了。我们看到很多父母给孩子报孩子根本不喜欢的各种培训班,大学志愿也帮孩子填好,大学毕业工作也替孩子安排好了,甚至当孩子触犯了法律,父母也是想尽办法让孩子免受法律制裁。所以更多的社会问题出来了,很多富二代在社会上犯了错误,还高呼叫嚣像“我爸是李刚”这样的声音。这种现象的不断出现,难道不能给我们做父母的带来些反省和警示吗?

    父母不应该剥夺孩子靠自己努力赢得尊重、赢得成功的机会,只有在付出自己的努力之后得到的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俗话说,自己跳起来摘到的果子才是最甜的:这就是付出劳动的力量。

    孩子的付出不仅包括上面所提到的对于自己的成功方面,还应该学会对父母的付出予以回应,也就是说对父母也要付出自己的爱,对父母的爱怀有一种感恩之情。父母在孩子想要付出自己爱的时候千万不要拒绝,反而要享受、尊重孩子的付出。这样才能让孩子懂得生活的辛劳,同时也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在以后的生活中才能战胜困难。

    当孩子付出对别人的关爱时,他才能感觉到自己是被需要的,才能感受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孩子会在付出的过程中获得一种价值认定。那种对父母付出爱的成就感能够使孩子感到快乐。现在很多父母只知道自己要爱孩子,无条件地为孩子做各种事情,但是却忽略了对孩子的爱的教育。殊不知,平时应该多给孩子付出自己爱的权利,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才能真正地长大。

    看看下面的事例,做父母的应该反省一下,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忽视了什么。

    小聪正在家写作业,这时听见妈妈下班回家的声音,于是兴高采烈地去给妈妈倒了一杯水,高兴地递到妈妈面前说,“妈妈快喝吧,上班很累吧”。谁知妈妈不耐烦地说,“你作业写完了吗?怎么又找机会偷懒,我自己会倒水,你能把书念好,不用我操心你的学习就是对我最大的孝敬了”。小聪高兴的心情顿时跌落低谷。

    孩子心中刚刚萌生的对父母爱的付出,想要付诸行动就被一大盆冷水浇灭了。这种隋况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父母的这种做法很容易让孩子心灰意冷,对父母关爱的热情都被打消了,那怎么会对别人怀有关爱之心呢?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比考试成绩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让孩子懂得付出自己的爱,懂得对别人常怀感恩之心。

    所以父母面对孩子的关爱时,应该表现出惊喜,进而把自己的势态放低点,给孩子付出爱的机会,让孩子体会到一种“为他人奉献”的自豪感。

    以上说的是当孩子付出的时候,父母不要拒绝。但是,还有一种孩子,享受惯了父母长辈给予自己的厚爱,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是做父母的责任。孩子有了这种想法的时候是十分可怕的。因为这样孩子就会把自己的一切所得认为是自己应该得到的,对一切不懂回报、不懂感恩。这样的孩子步入社会之后一定是会受挫的,因为除了父母之外没有谁会无偿地为自己做任何事情。

    父母之爱是无私的,是不要求回报的,但是中国的一句古话很有道理,那就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是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让孩子在步入社会之后能够常以一颗回报之心、感恩之心来与人相处,来获得朋友,也使得孩子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现代父母应当教会孩子如何回报,尤其是现在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独生子女越来越没有回报意识的时候,教孩子懂得回报更重要。

    爷爷奶奶过年给压岁钱,孩子不但不知感谢,还会说:“真抠门,才给这么点儿。”爸爸妈妈辛苦了一天回家,还要给孩子做晚饭,孩子不知道体谅,还说:“今天的晚饭真难吃,我都咽不下去。”孩子不懂得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随便地浪费食物、浪费钱。不知道这些东西来之不易,只知道自己对一切的享用都是理所当然的。

    那么父母如何培养孩子懂得回报和感恩呢?

    父母应该多与孩子聊聊孩子当年是怎么出生的,出生的时候父母经受了怎样的苦难,让孩子知道父母在抚养孩子长大成人的过程中付出了怎样的心血,以及周围的亲朋好友给予了多么深厚的关心和爱。让孩子明白是每一份关爱汇合起来,才有了他今天的幸福生活。

    要对孩子讲清楚,在步入社会以后,是跟家庭截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象,每个人都没有义务无偿地为自己付出,而对于给过自己关心和爱的人来说,都是应该感恩的,因为孩子的成长,不仅离不开父母的关怀,也离不开老师的教导、同学的帮助,甚至陌生人的热心。父母应该教育孩子要把这些爱牢牢地记在心里,好好学习,努力长大,然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回报所有人。

    父母不应该溺爱孩子,这样容易让孩子陷入任性,自私、不考虑别人感受的消极情绪中,更何谈对他人怀有关爱之心和感恩之心。所以父母应该在对孩子的关心和爱中,一点一滴地教他去回报别人。

    有这样一个事例:

    娇娇的妈妈平时总是给孩子说,你要记得你周围帮助过你的人,正因为他的出现,你才会变得像今天这么优秀。娇娇也总是看到妈妈跟那些曾经帮助过妈妈的叔叔阿姨保持着很好的联络,家里有什么好东西都会与别人分享,而且别人家里有什么麻烦,妈妈也会很乐意去帮忙。这些娇娇都看在眼里,有一次娇娇抬头告诉妈妈:“妈妈,看到你对每个人都这么友好,我以后也要同你一样,做一个会感恩的好孩子。”妈妈抚摸着娇娇的头,告诉她:“你说得好,希望你能做到。现在因为你还小,各方面能力还不成熟,爸爸妈妈有义务照顾你,但是你要知道你臼己迟早有一天会长大,父母会变老,你不可能依赖父母一辈子,父母也没有义务一直这样,所以你要明白自己的责任,要变得独立,在独立之中感悟父母、朋友、老师对你的无限关爱,希望你能够反省自身,知道自己要以什么样的爱这些关心过你的每一个人脸上挂上一丝微笑。”

    孩子想要去回报别人,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因为他能看到自己的爸爸妈妈在做什么。所以说,爱的种子是需要良好的氛围培养的。孩子只要能够明白爸爸妈妈的不易,就一定会热爱家庭,从心底里感恩每一个帮助过自己的人。

    金玉良言

    懂得付出和回报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巨大财富,父母要给予健康正确的引导,给孩子付出爱的机会,循循善诱孩子、不随意打消孩子积极性是关键。

    三、小肩膀也要扛起大责任

    如果一个国家的孩子没有责任感的话,那么这个国家是没有希望的。责任感对于孩子来说十分重要,爱国或才,首先应该成人,如果没有责任感,即使有再大的能力,也很难取得别人的信任,别人也不会把重要的任务交给你。

    可见,责任感是立人的基础。具备一定责任感的孩子,才能自觉地勤奋学习、工作,做各种有益的事情,掌握各种技能,使自己变得强大。长大之后才能尽可能地适应社会、照顾家庭、成就自我价值,才能力所能及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进而有能力被委以重任,成为优秀人才。

    每个人都将成为社会公民,身上都有着或大或小的责任。我们每一个人不但对国家、对家庭,更对我们自己负有重大的责任,需要在生活的历练中培养自己的责任感,这至关重要。

    但是现在中国的情况是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责任感差,他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关心国家大事,不关心父母亲情,不关心别人甚至也不善待自己。并且很多孩子还经常抱怨,一点不顺心顺意就大发脾气,而且家庭里的各个成员都宠爱着这惟一的独苗,让孩子没有义务可言,享受着长辈给予自己的宠爱,所以慢慢地责任感缺乏,性情冷漠。这些现象在我们的当前社会里十分常见,而与现在不同的以前的家庭中,很多子女一起生活,兄弟姐妹间的责任感随处可见,哥哥姐姐觉得自己年龄大些,会发自内心地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料理家务的责任,时间久了就慢慢地培养出责任感。

    责任感的定位

    曾经有一位教育学家,给孩子的责任感定位为三个方面,即对国家的责任感、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自己的责任感。

    1.对国家的责任感。俗话说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我。国家是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必须尊敬的,国家的建设离不开我们的努力,建设好一个更强的国家是我们每一个中国公民的义务和责任。父母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家国情怀,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务院也颁布了相关文件,文件提出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看到中国现在的发展越来越好,对未成年孩子责任感的呼唤就更加重要了,因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只有当每一个孩子心中怀着一个中国梦和对国家责任无条件履行时,祖国的未来才会更强盛。

    2.对家庭的责任感。对于父母来说,孩子不仅仅是国家的希望,更是家庭的希望,家庭未来的蓝图靠孩子去描绘,家庭的幸福也取决于孩子能否带给别人幸福,所以说孩子在家庭里不断成长,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强大自己的内心,然后应该负起把家庭维护得更加和谐的责任。

    3.对自己的责任感。在对国家和家庭的责任维护之下,有着对自己的责任,因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己对自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个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能对国家负责。孩子应该在父母的教导下找准自己的定位,对自己所做的每一个决定、每一件事情负责到底。要教会孩子不要想着逃避责任,要勇敢面对自己该承担的责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杰出的优秀人才。

    国家需要人才,更需要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心的人才,每一个孩子都是国家的栋梁,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着重强调对孩子责任感的培养,有了责任感,才能有担当,才能成大事,有大作为,才能在时代的呼唤下取得辉煌的业绩。

    对孩子责任感的培养势在必行

    对孩子责任感的培养,父母应该提供一个氛围,即不要给孩子提供一个什么都现成的环境,因为父母为孩子做得越多,孩子就越无事可做,父母把理应是孩子的责任范围内的事情都做了,照顾得太周到,孩子就越不会料理自己的事情,越没有职责的划分,就慢慢地变得只有依赖性,没有独立性,当然责任感就更无从培养。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首要条件就是必须给孩子创造属于他自己的小天地,让他明白什么事情是必须自己做的,让他能行使自己的权利,尽自己的义务,负自己的责任。父母能做的是提醒孩予什么是父母也帮不了的,是必须自己动手去做的,这就是责任。

    父母不能包办孩子的一切,但是可以营造氛围培养孩子的责任感。那么父母该怎么做呢?

    1.营造家庭的民主氛围,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平时要让孩子参与到父母的谈话中来,让孩子接触国家和社会中的信息和问题,鼓励孩子发表意见,尽可能地将家国意识根植在孩子的头脑中,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话语给孩子讲解生活中常见的、涉及社会问题的事例,或者一些道德伦理方面的案例,来引导孩子对这些社会现象作出独立的解释和看法。父母应该耐心地等孩子说完之后,再做引导和评价,而不要随意打断孩子。

    2.强调孩子对自己负责的主体意识。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绝不是完全被动的角色。但是这种主体意识需要父母的启发,例如父母要让孩子明白上学是自己的事情,爸爸妈妈没有义务替孩子做好一切,学生的责任就是要按时起床、准时上学、不准迟到,一旦迟到的话是孩子自己的责任,跟父母没有关系。这份主体性的责任是父母必须教给孩子的,让孩子在这种认识的熏陶下养成对主体性责任的承担,继而具备独立性。

    3.父母在家要给予孩子参加劳动的机会。父母要求孩子主动参与到家庭事务中来,也是对孩子责任感的一种培养,孩子能在这些家庭事务中感到自己受到重视,慢慢就会强化自己的责任感。父母如果不给孩子活干的话,孩子就不会对这个家表示关心,时间长了就会像局外人一样,更不用说培养责任感了。许多孩子的责任感都是在家庭生活的熏陶下培养出来的,都与生活环境有关,这样即使以后孩子遭受挫折,也不会影响日后的正常生活。

    只有在责任感的不断培养下,孩子才能锻炼出不断坚强的心性,勇敢沉稳的性格,才能在挫折面前不气馁,勇敢分析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才走得更顺利。

    父母应该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跟孩子分享日常生活中的家庭收支情况,了解社会新闻和人际关系,给孩子讲解每个社会成员应负的责任,例如交警负责维护交通秩序,如果交警不负责任,那么就会带来生命危险等。让孩子从日常生活中了解责任感的重要性,继而告诉孩子自己的责任是什么,并且对孩子的行为多给予指导,使其慢慢走上自立的道路。

    心理学家很认同从家庭事务的劳动分工中来培养和树立孩子的责任感。我们中国的父母,可以以别的国家对于孩子在家里的责任分工为借鉴,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来。例如德国家庭中孩子的家庭劳动是这样被安排的:

    6岁以前的孩子可以尽情地玩耍。

    6岁到10岁要帮助洗杯盘碗碟,购买小物品。

    10岁到14岁要整理草坪,洗刷鞋子。

    14岁到16岁要参加宅旁园地的劳动。对不愿干和不完成父母交办的家务的孩子,按违反百年来约定俗成的法规论处,双亲可以请求市监管委员会给予帮助。

    父母要让孩子从小形成意识,那就是让孩子明白自己是这个家庭中的一个成员,自己跟爸爸妈妈一样对这个家庭负有责任,应该尽到一份义务,如果做不到,是可以适当批评和处罚的。

    在素质教育中,责任感极为重要,父母对孩子责任感的引导更为重要。如果孩子没有责任感,那么他就难有克服力,家庭难有向心力,集体难有爆发力,社会难有凝聚力,国家难有生产力。可见,父母必须认清自己的责任,用自己的爱和智慧去了解孩子、引导孩子,慢慢培养他的责任感。

    金玉良言

    父母对孩子责任感的培养势在必行,一个孩子如果对国家没有责任感,会不讲奉献只知索取;对家庭没有责任感,会只知享受爱不知爱人;对自己没有责任感,会失掉自我麻木不仁。

    四、在爱与责任中形成优良品格

    当一个孩子有爱与责任的时候,他就会从对他人的爱和责任中,使自己不断强大起来,并且体会到快乐。这个时候,孩子会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多,为家庭、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父母应该在爱与责任中,引导孩子形成更多的优良品格,在孩子渴望发挥自己的能力来履行责任的时候,父母就要开始引导孩子树立更为远大的理想,继而为理想而努力。

    孩子在爱的浸润下,学会了爱别人,继而明白了责任的重大,那么孩子会从爱与责任中走向独立,在自我独立的引导下,孩子会更加清楚自己的方向,希望能在更多的事情中完成自己的人格确立,这时就需要更伟大的事情在前面指引孩子去做,而这“更伟大的事情”就是理想。理想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它会带领着孩子向更高的目标进发,去爱更多的人,去履行更多的责任。

    父母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孩子理想的树立应该起到引导作用,可以保证孩子的理想切合实际,在实现的时候可以点燃孩子的积极性。父母应该注意因势利导,引导孩子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时要引导孩子实事求是地树立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而不能逼迫孩子去实现父母年轻时没有实现的理想。

    责任感是前进路上的灯塔,能帮助孩子长大,并且让孩子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怎样去做。理想的树立也是与孩子身上日益强大的责任感相关联的,当孩子意识到自己对这个家庭负有责任时,就会通过努力学习,渴望通过考上大学来增强自己的能力,而父母不应该给孩子增加更多的负担,不要逼迫孩子去承担更多的压力,否则会使孩子好不容易树立起来的对学习的兴趣变得枯燥起来。所以说,不管以后孩子能够成就什么,父母应该首先使孩子懂得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是什么,这才是现代家庭教育的第一意义。

    在学会爱与责任的时候,孩子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与此同时,孩子在明白了爱与责任的时候,也就增强了自己的心智。爱是针对他人的,在与他人的接触中,孩子会对他人充满爱意和关怀,也就意味着孩子学会了尊重他人。

    孩子对他人表示出尊重,可以在父母爱的教育之下慢慢引导出来,父母可以教育孩子:尊重他人,才会得到尊重;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而且还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结合孩子所能看到的一切来进行体验化教育。例如在生活中碰到不同的人,城市的“美容师”清洁工阿姨、公交车司机、学校的老师同学、德高望重的教授、平平凡凡的工人、质朴的农民等,都会出现在孩子的生活中,给孩子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象。父母应该在孩子看到他的时候跟孩子说,虽然他做的工作各不相同,但是他都是靠自己的劳动获得价值的人,没有高低之分,都值得尊敬。这样的教育应该从小进行,给孩子爱的关怀的同时,让孩子也爱每一个人,在爱中发自内心地尊重每一个普通人,孩子的好品质就会因此而形成。

    有这样一个事例:

    在公交车上,小女孩看到了正在扫路边树叶的清洁工,因为是冬天,那个清洁工没有戴手套,手冻得有些开裂,于是小女孩就对妈妈说:“妈妈,冬天这么冷,那个阿姨没有戴手套,一定很冷吧。”妈妈跟小女孩说:“她没有戴手套是因为她没有好好学习,没考上大学,就没钱买手套,就只能光着手去扫大街了,你以后要好好学习,知道吗?要不然以后你也是个扫马路的明白吗?”小女孩没有说话,想不明白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父母对孩子的这种教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常听见父母大声对孩子呵斥“再不听话就让你去当农民”、“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只能收废品”等。从来没有意识到这类话语传达给孩子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不良信息,那就是说那些农民、工人、收废品的都是地位低下的,是不应该得到尊重的。这就容易让单纯的孩子戴着有色眼镜去看这些用自己的双手获得劳动果实的人,从而可能小看他、嘲笑他们。这对于孩子自身道德素养的形成十分不利。

    对于孩子单纯的心性来说,父母爱的启发和挖掘永远有着无穷的力量,而父母不当的语言和行为对于孩子的扭曲也相当可怕。所以父母应该反省,自己是否做到对人人都保持敬意,是否做到对孩子进行健全的爱的教育,是否做到对劳动人群保持该有的尊重。只有父母是一个可以尊重别人的人,孩子才能做得更好。

    面对生活里的每一个人,父母教会孩子真诚地去爱,在爱与责任的浸染下,孩子会自觉地去尊重别人,尊重劳动果实。父母要在爱与责任之中对孩子优良品格的形成进行引导和塑造。

    金玉良言

    当孩子学会爱,学会承担责任,就会在父母的关怀之下自觉地树立起自己明确的人生理想,同时对每一个人保持起码的尊重,而自己也将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最终会创造奇迹。

    五、在与人为善中体会助人的快乐

    孩子学会爱的过程中,也会体晤到与人为善的快乐。在与人的接触中总要与他人产生关联,而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都希望能够成为彼此的朋友,好让自己显得不那么孤独,而渴望融人群体的愿望,在孩子中是最为强烈的。群体的形成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集体主义,而助人为乐是集体得以形成的基石。所以父母要在爱的教育中,帮助孩子树立一种助人为乐的精神,让孩子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得到一种乐趣。

    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可以说都没有机会去体验这种助人的快乐,而且随着时间的变化,孩子成长到一定年龄,已经没有了这种想要帮助人的欲望。因为在他的周围,父母已经为他做好了一切,没有谁需要谁的帮助,这种快乐也就没处获得。所以父母有的时候需要放手,给孩子创造帮助别人的机会。

    让我们看看以下事例中的妈妈是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的:

    四川雅安地震的时候,枝枝的妈妈回到家里,看到枝枝在翻看一本新买的漫画书,而且又看到她的小书柜里已经有很多各种各样的书籍,她忽然有了一个想法。于是她打开电视,招呼枝枝过来:“快来宝贝,你看电视上的这些小朋友。”这时电视上放的正是雅安地震的现场报道,房屋倒塌,一片狼藉,很多孩子、老人和受难群众无法安置,看着他哭泣的画面,失去家园的痛惜之情在他脸上显露无疑。枝枝看得很投入,还不时地吸溜一下鼻子,妈妈看着枝枝,温柔地对她说:“你想不想为他做些什么?”枝枝忽然兴奋起来说:“真的可以为他做点什么吗?我真的好想给他寄过去一些我看过的书还有不穿的衣服,他好可怜啊,相比之下,我好幸福。”妈妈很欣慰地说:“宝贝,你当然可以给他寄了,妈妈真为你的助人为乐感到高兴。”妈妈觉得这次爱的教育达到目的了,而且孩子的表现也很令她高兴,对她说:“我们枝枝真棒,以后也应该经常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样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才会有人来帮助你。”枝枝很高兴地点了点头。她在给灾区小朋友寄的东西里面夹了一幅画,是枝枝自己画的与灾区小朋友在一起的图画,令妈妈觉得惊喜又温暖。过了几天,看到电视报道中说全国各地的捐助物资陆续到达灾区,看到灾区小朋友们的脸上重露笑容,枝枝高兴地对妈妈说:“那么多东西里面肯定有我的,真高兴给他带去了快乐。”

    孩子爱帮助人,爱做好事,这是人类善良的本性所致。父母应该让孩子充分发扬,而不应该埋没。父母在孩子心灵的这片土地上,要从小播下“助人为乐”的种子,长大后他就会关心他人的疾苦,才能多为人民做好事,体会到纯粹的快乐。助人为乐这种人世间至真至善的品质,可以让孩子从对别人的帮助和付出中得到快乐,使对方的困难得到化解,这其中显示了孩子自身的价值,令孩子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所以十分快乐。

    父母不应该对孩子“助人为乐”的天性产生误解,更不能因为现代社会里有一些因为助人为乐而被人讹诈事件的存在就封闭孩子的内心,就不让孩子去帮助别人,而对孩子的天性予以抹杀。这种自私和功利主义,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

    金玉良言

    虽然孩子帮助别人的能力微不足道,但这是孩子能力和善良天性的体现,只要父母能够正确引导,孩子就有能力去实现更大的梦想,为参与道德建设而付出努力。

    六、好父母如何让孩子感受到爱

    父母如果用爱的行为和态度来对待和理解孩子,这个孩子一定会在爱的环境下成为一个快乐、自信、勇敢的人,更重要的是会让孩子对生活充满爱意,继而能在这种爱的浸润中为自己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未来的生活需要独立的孩子,而孩子只有在爱的环境中才能慢慢变成独立的人,在独立中走向更幸福的生活。有一位老师说,爱是孩子独立的前提,独立是孩子被爱的结果。

    对于孩子来说,爱的感受十分细微,是一种细微的情感,一种心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这些温暖的东西都是父母能够给予孩子的,因为孩子曾经在父母那里感受过爱,知道被爱的感觉,所以才会给予别人关爱。当一个孩子有了给予别人爱的能力时,就已经具备独立的资质。

    对于父母来说,对孩子爱的教育也是教育中最重要的力量,对孩子的影响是终生的。父母对孩子的爱该如何定义呢?给孩子安排好一切算不算真的爱,对孩子严格要求不露出一点笑容是不是为孩子好呢?给孩子多多的爱却忘了让孩子自主去爱算不算健全的爱呢?爱也有不同的表现,有的能让孩子感到温暖,而有的却让孩子感到沉重,有的让孩子变得宽容善良,有的让孩子却变得冷漠自私。其中父母有着十分重要的责任,那么父母如何去做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真的爱呢?

    1.多对孩子笑一笑。父母一笑,对孩子来说整个世界都亮了起来。爸爸妈妈的表情对于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微笑能带给孩子温暖,即使不说话,光看到一个微笑就已经传达了很多内容,一个微笑说明爸爸妈妈是爱着孩子的,是很高兴见到孩子的。这种从小在父母微笑的目光注视下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乐观、积极的心态。因为微笑是爱的语言。

    2.多从细节上关注孩子。孩子有时候心里会有一些小心思,希望自己不说能被父母发现,然后心里就会充满了被爱的满足感,所以父母从细节上关注孩子更容易感染孩子的内心,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给予自己的爱。细节是需要父母去挖掘和感悟的,从细节之处给孩子关爱,就会让孩子多一些生活的体验,继而对他人怀有关爱之心。

    3.多尊重孩子的意愿。对于孩子恰当的意愿,父母应该放手去让孩子实现,而不是去压制,令孩子痛苦。父母以为是为孩子好却给孩子带去痛苦,所以不如在恰当的意愿里尊重孩子的请求,不要过多地担心,即使孩子受了挫,对于他来说也是一次历练,未必不是好事,当孩子受到父母尊重的时候,才是感受到爱的时候。

    4.多与孩子沟通,听听孩子的心声。孩子从心底里渴望父母与自己平等对话,所以沟通的时候父母应该放低姿态,放下权威,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聊聊天,听听孩子内心深处的渴望,并且对孩子抱有更多的理解。这样孩子才能敞开心扉,在父母平等的关爱中塑造自由的个性和真实的自我,只有当孩子感受到自由和轻松的时候,父母爱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5.多给孩子爱的权利。孩子也需要在对父母的爱中来确认自己的价值,因为孩子只有在被需要的时候,才能感受到自己幼小生命的重要性,在懂得爱人之后才能更加深切地了解被爱的感受和滋味。所以,父母不应该只是一味地给孩子爱,如果孩子没有反过来爱父母的权利,那么这些爱都是一些“负担”,他无法在其中感受到深深的爱意,而且时间长了会变得理所当然,慢慢丧失爱的能力,变成一个自私冷漠的人。

    父母要给孩子对的爱,而且是针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对的爱,而不是父母自己主观上认为的正确的爱。好父母都希望让孩子感受到爱,希望自己的付出对孩子是有价值的,那么就要耐心地观察孩子的变化,体悟孩子的需求,感受孩子的渴望,然后给孩子需要的,而不是强加给孩子你的主观感受,这才是真的爱。因为孩子在这样的爱里感受到了自由、独立、尊严,这些是他一直渴望的。

    金玉良言

    爱孩子,要给孩子自尊、自立的能力,父母应该在对孩子的关爱中,开启孩子探索世界的窗口,让孩子按照自己的生命要求和天性去发展。这是智慧父母掌握的诀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