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情商课:培养优秀孩子的99件小事-培养孩子爱心、责任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30.短时间看家:克服分离焦虑症

    台湾资深文案赖致良说:“世界上有一种专门拆散亲子关系的怪物,叫做‘长大’。”孩子总要长大,幻想孩子一直偎在身边是不现实的。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紧张不安、烦恼、害怕、恐惧等不良情绪反应,这种焦虑不仅孩子要克服,父母同样要克服。

    (宝贝趣事)

    经过亲朋好友的推荐以及各方面对比挑选,终于为丫丫挑好了幼儿园,打算秋后就送丫丫入园。之前有意无意的进行过入园前训练,包括自己穿衣、穿鞋、吃饭、如厕等,计划定下之后,入园准备正式提上日程。实在是看太多孩子因为上幼儿园天天哭成泪人,提前打打预防针。

    送孩子入园,最重要的是克服分离焦虑症。离开父母的怀抱,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对孩子来讲真是很大的考验。丫丫出生后几乎没离开过我,整天像个小跟屁虫,怎样让她轻松点儿克服分离焦虑呢?我想到的好办法是让丫丫短时间看家,来一个相似情景模拟训练。

    刚开始时,我推说有事情要做,出门不带丫丫,将她留给奶奶照顾,并逐渐延长不相见的时间。有天我一进家门,丫丫就扑到我怀里边哭边问,我是不是不要她了?看着她伤心的小脸,我忍不住也哭了,说妈妈怎么会不要丫丫呢,妈妈最爱丫丫了。奶奶在旁边说,丫丫都哭了好半天了,哄都哄不住。我更是泪水涟涟了,需要克服分离焦虑的何止是丫丫,我也是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丫丫,把她送进幼儿园,我更不适应。奶奶劝我别试验了,说看着心疼。

    等情绪稳定了,丫丫又开始活蹦乱跳,我也平静下来,有些懊恼刚才的“脆弱”行为。育儿书上讲教导孩子养成良好习惯时,即使遇见困难也最好不要反复,坚持下去,孩子反而会少遭些磨难。所谓长痛不如短痛就是这个道理,我决定继续狠心。

    接下来每次出门前我都会花很长时间告诉丫丫,妈妈很爱她,虽然不能所有时间都陪着她,但会永远保护妈妈的小宝贝。丫丫还是会伤心,但渐渐就习惯起来。随后计划让丫丫自己看家,奶奶很不放心,我劝慰她,丫丫总要经历这一步。

    一天,丫丫看《智慧树》正着迷,我跟丫丫讲,奶奶和我要去楼下取东西,需要她看会儿家。我一面保证尽快回来,一面夸丫丫长大了真能干,丫丫被我半忽悠半强迫留在家里了。踱步到楼下,奶奶和我没呆一会儿,就跑回家了。丫丫像只鸟儿飞进我怀里,嗫嚅了两下,我赶紧夸她真坚强真勇敢,这才把泪给憋了回去。

    有了第一次之后,接下来就简单了。经过数次锻炼,留丫丫看门时,她会爽快答应,没了惊恐与不安。丫丫终于克服了分离焦虑症,开始步入独立的人生道路。

    (丫妈啰嗦)

    不仅孩子有分离焦虑症,父母同样有。正因如此,克服分离焦虑需要父母与孩子的共同努力。丫妈建议如下:

    父母坚定信念

    孩子的心理、生理决定了其对父母的无限依赖,短暂分离也会让孩子伤心不已。这时,父母要坚定信念,否则不但前功尽弃,还会加深孩子惊恐、害怕的情绪,更难适应一个人去幼儿园。

    不要偷偷离开孩子

    家长不与孩子说明,偷偷离开,孩子发现后会产生强烈的被抛弃感。这种做法过于激烈,不宜于小孩子的身心发展。

    (专家点评)

    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紧张不安、烦恼、害怕、恐惧等不良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克服分离焦虑,也是孩子的“心理断乳期”。

    给予孩子安全感

    孩子的分离焦虑症归根结底来源于内心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害怕和恐惧。父母应通过生活细节、语言、行动,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孩子拥有安全感后,自然就会克服分离焦虑症。当然,使孩子获得安全感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父母持久的全方位的培育。

    适当焦虑有好处

    因为人是情感动物,完全摆脱分离焦虑不大可能。对于孩子偶尔出现的焦虑,父母不必太紧张。科学证明:适当的焦虑,可以让孩子保持清醒与活力,还能提高身体的应激能力,也是很有好处的。

    31.保管钥匙:“小管家”既要有热心,也要有责任心

    比尔·盖茨的父亲写了一本如何将儿子培养成世界首富的书,在书中老盖茨告诫天下为人父为人母者:“作为父母,你什么都能做,就是不能贬低孩子。”让小娃娃保管钥匙,很多人认为只是笑谈。此时父母应做的是信任孩子,不妄自贬低孩子,在需要热心与责任心的钥匙保管行为中,实现小小的个人价值。

    (宝贝趣事)

    有段子,社区替居民保管钥匙的新闻常见报端,我一边看一边感慨什么时候自家小区也这般“为人民服务”一把。对于保管钥匙,我有顽固的强迫症,每次都要紧张兮兮检查好多遍,生怕忘带进不了家门,虽然那样的惨剧一次也没出现过,但有可靠的人保管钥匙,起码每次保管钥匙时会轻松很多呀。

    丫丫凑到身边说,出门要帮我保管钥匙。我当时也没在意,直接说,让你成为“钥匙儿童”,我就更神经质了。丫丫很不服气离开了,我突然意识到,我的不信任,伤害到人家啦。我赶紧跑去跟丫丫讲,保管钥匙是很重大的责任,钥匙若是丢了,家里就不安全了,等你长大了,就可以保管钥匙啦云云。丫丫嗯嗯回应着,但没有甜甜冲我笑!我知道这丫头对这事上心了,可我真不放心她保管钥匙。

    周末一家人出门游玩,我看到丫丫跟爸爸愉快的交谈,然后丫爸放心的把车钥匙递给她,丫丫收起来郑重地放进她的衣服口袋,我震惊了!偷偷拉住丫爸,责问他怎么能让丫丫保管钥匙,丫爸说这几天跟丫丫在一起都是她保管钥匙,我简直要晕过去了,如此不靠谱的父女俩!

    一路上我是相当的担心,不停问丫丫,要不要把钥匙放我口袋里,丢了就麻烦了。丫丫想了想,翻了一下自己的裤子,指着裤兜说,她也有口袋,还是放她的口袋里吧。我相当无语,丫爸拉住我,向我亮亮他手中的后备钥匙,让我放宽心,不要扫丫丫的兴,我只有作罢。

    丫丫保管钥匙,我依旧不放心。直到有天晚上,我送丫丫回房睡觉,看到丫丫脖子上挂根红绳,上面吊着个小钥匙,我问是哪的钥匙?丫丫骄傲的说是奶奶让她保管的衣柜钥匙。我无奈笑笑,让她摘了钥匙睡觉,丫丫不愿意,说丢了就麻烦了,非要戴着睡觉。我这才意识到丫丫保管钥匙不仅有热心,更有责任心了,这是我之前所没有料到的。我终于放心把钥匙交给丫丫保管,还封她为“小管家”呢。

    (丫妈啰嗦)

    大人总是想当然认为小孩子什么也干不成,不添乱就已经天下太平了。实际上,孩子的学习能力非常强,有时只是需要父母给予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丫妈建议如下:

    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孩子作为家庭的一员,为家人做小小的贡献,不但学到知识和技能,更实现了其自身价值。家长所要做的,就是提供给孩子一个展示的舞台。

    做好相关防护措施

    孩子保管钥匙,终归存有风险,父母提前做好相关防护措施。比如,准备后备钥匙,小心钥匙扎伤宝宝,提醒孩子注意保管等。

    (专家点评)

    犹太人的家教理论认为:“几乎所有的孩子其实都会有所建树,父母们需要的不过是放松一点,更有耐心一点。”放轻松信任孩子,孩子会令你大吃一惊。

    信任孩子

    成功家教的重要因素在于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信任,尤其是父母的信任,对孩子来讲意味着重视与鼓励,是真正触动他们心灵的动力。心理学家认为,追求信任是每个正常人的普遍心理。赢得父母信任是孩子积极向上、奋发进取、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驱动力,对孩子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具有积极的鼓励作用。

    提高孩子的责任感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美国品德教育联合会主席麦克唐纳也曾说:“能力不足,责任可补;责任不够,能力无法补;能力有限,责任无限。”提高孩子的责任感,有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完善,能力的催化以及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32.出门自己走:自己的路自己走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孩子的行为表现只由他的欲望指使,他就会对生活享受产生异常狂妄的要求,但对自己却几乎没有任何要求,长此以往,他就会成为贪得无厌、为非作歹的坏人。”自己的路自己走,对于孩子的无理要求,父母不要轻易妥协。

    (宝贝趣事)

    丫丫刚学会走路的时候,摇摇晃晃跌跌撞撞,不放心抱在怀里,她却总想着挣脱。当时,还特意买了防走失的学步带,丫丫自顾急匆匆向前走,可也逃不出为母的手掌心。

    但走的稳稳当当并能来个急速奔跑时,丫丫就犯懒了,开始恋抱。装可怜,献殷勤,使性子,各式耍赖法宝轮番上阵。常常恍惚间,丫丫就已经得逞,或挂在我的脖子上,或骑在丫爸肩头。不由纳闷,当初的新鲜劲哪去了?

    诉于姐妹听,她责怪我意志不坚定,连个小孩子都搞不定。我万分委屈,我已经严防死守了,可丫丫一声“妈妈抱抱”,好不容易伪装的冷酷就瞬间瓦解,立马就想到孩子这就长大了,现在不多抱抱,以后想抱都没机会了。唉,可怜天下父母心。姐妹停止打混,严肃告诉我,在走路这件事上,父母定要硬起心肠,要让孩子清楚自己的路要自己走,父母不能永远代替他走那茫茫人生路。我非常赞同这点,暗暗下定决心。

    这天从饭馆出来,没走几步,丫丫就闹着要抱,被我拒绝后,转而找爸爸,我示意丫爸不许,丫爸指着唱黑脸的我对丫丫无奈摆摆手,丫丫就去缠奶奶。我生气地对丫丫讲,奶奶腿脚不好,不能抱她,今天必须自己走,以后也必须自己走。因为家里人都很少在丫丫面前生气凶她,看到我严肃的样子,也没敢继续反抗,乖乖牵着爸爸的手走在一边。

    回到家里,丫丫还是不敢向我身边靠,我也继续端着架子。小丫头不自己走路是被宠坏了,小树已经长杈,修剪行动要硬。过了好一会儿,丫丫讪讪走来问我还生气吗?我说自己的宝贝不心疼家人,这么大还要抱,我很生气。丫丫低头考虑了一下,说自己再不让抱了,让我不要生气了。我蹲下来,对丫丫说,我们都喜欢抱她,因为我们都非常爱她,正是我们这样爱她,我们才更坚持让她自己走路,因为我们希望她成为独立坚强的孩子。丫丫使劲的点点头。

    后来,丫丫偶尔会耍赖,我就会提醒丫丫“要做独立坚强的好孩子”。丫丫马上就精神起来,看着她前进的身影,我多么希望人生路上,她也能独立坚强的前行。

    (丫妈啰嗦)

    不会走时,挣扎着要走,学会走后,想办法让抱,孩子的这个怪习惯让众多父母无奈。抱孩子抱到胳膊抽筋,最终却是勤父母养个懒孩子。丫妈有几点建议:

    选择合适鞋子

    孩子的脚弓还未发育成熟,父母应为孩子选择合适的鞋子。尤其是孩子学走路时,一定要购置质量上乘的学步鞋。拥有合适的鞋子,孩子不但走路舒服,安全少摔跤,而且有利于脚弓的健康发育。

    适量合理运动

    孩子毕竟只是孩子,游山、玩水等长途的跋涉绝对吃不消,此时,不应勉强孩子继续,过度劳累易引发身体疾病,父母要学会将孩子的运动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专家点评)

    孩子自己走路,不但能促进大腿肌肉的发育,改善消化功能强身健体,而且能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坚强刚毅的良好品质。

    不要轻易向孩子妥协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女一高兴,爸爸妈妈就高兴,越往后,儿女就越认为自己的行为合理。如果孩子的行为表现只由他的欲望指使,他就会对生活享受产生异常狂妄的要求,但对自己却几乎没有任何要求,长此以往,他就会成为贪得无厌、为非作歹的坏人。”遇到孩子哭闹耍赖,父母不要轻易妥协,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平衡新鲜感和持久度

    学走路对孩子来讲更像是好玩的新游戏,到处是新鲜的玩意儿,但学会后,走路就沦为负担重任。父母应引导孩子在新鲜感和持久度之间找到平衡,可以采用说教讲理、鼓励、走路竞赛小游戏等办法。

    33.挑选衣服:缓慢觉醒的自我意识

    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身心状态以及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认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层次。儿童自我意识的觉醒虽处于低层次的自我认知状态,但对未来自我控制、调节思想和行为、形成完整的个性意义重大。

    (宝贝趣事)

    宝宝的皮肤特别娇嫩,为宝宝选衣也有特别多讲究。比如说衣服质地要柔和,接缝处越少越好;颜色要尽量浅,花衣含铅量较高;穿脱要方便,便于使用尿布;尺寸要合适,太大要折会硌伤皮肤,太小会影响血液循环;旧衣在舒适性、柔软性上更有优势,且已消除衣服上的甲醛、铅等安全隐患等等。购置衣服,父母需多加留意。

    丫丫的衣服一直由我把关,我也考虑到小丫头爱穿花衣,尽量平衡健康与漂亮。丫丫还没到臭美的阶段,对我选的衣服也没啥意见,一般是我递给她哪件,人家就乖乖穿哪件。在她眼里,衣服只有保暖功能,还没发现装饰功能呢。

    但1、2岁之后,小丫头的自我意识就慢慢觉醒了,有些难缠了。她的玩具、图书,别人不许乱摸乱动;我前脚摆好的家居用品,她后脚就要再摆弄一番;对我们的善意提醒,总要先反对一番等等。看过育儿教材,我知道丫丫现在进入认知自我的阶段,此时不要过于管制孩子,但要把握一定程度,以防小儿乖张任性。

    这段子天气很晴,温度也直线上升,似乎都要嗅到夏天的气息。我招呼丫丫换上单衣,丫丫非要穿棉衣。我对此种突发状况已较熟悉,不急不躁,和和气气跟丫丫讲,天气很热了,穿棉袄玩起来会满头大汗。平时听我教导后,丫丫会小声反对,但考虑后认为我说的对就会接受。今天丫丫不干了,我看看丫丫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就答应她穿棉衣出门,约定觉得热的话再回家换,丫丫穿上她的小棉衣,高高兴兴出了门。

    走在小区里,熟识的邻居都惊讶,丫丫怎么穿棉衣呀?我就说,丫丫要求这样穿,我尊重她的决定。他们一个个摇摇头,说这样可不行,热到孩子就麻烦了。我笑笑说,还不至于,她太热自然会脱滴。碰到我这种“不靠谱”的父母,他们只有无奈。

    小伙伴们也问丫丫为什么穿这么厚?丫丫只说自己要穿的,就跑去玩了。蓝天下,我跟妈妈们拉家常,丫丫跟小伙伴嬉闹,幸福就慢慢溢上心头。不一会儿,丫丫就满头大汗跑来找我回家换衣,我也不“冷嘲热讽”,告诉她,回家要等汗落了才能换薄衣,不然会感冒。

    后来丫丫越来越爱自己选衣服了,我一般不阻止她的“独特”意见,有时太离谱时也会说说提提意见,丫丫大多时候也会采纳,毕竟她还是很信任自己的老妈滴,可我不想滥用父母的威权,我希望丫丫有自己独立的个性与人格。

    (丫妈啰嗦)

    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有很多明显症状,父母需细心观察并小心保护。当孩子会使用人称代词“我”时,说明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心理活动的过程和内容,是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一次质变和飞跃。对此,丫妈建议如下:

    了解孩子自我意识觉醒的症状

    宝宝开始不愿被父母随意摆布了,不愿意穿父母挑选的衣服,不愿意听从父母的安排;开始坚持自己事要自己做了,自己吃饭,自己走路;开始喜欢照镜子;开始反抗顶嘴等,都是孩子自我意识觉醒的症状。此时,孩子不停说“这是我的”,“那是我的”,并非自私的表现,而是儿童必要的自我成长,是一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感觉与需要,行使自己人生的计划,支配自己的行为。

    教孩子学会用人称代词“我”

    代词具有很大的概括性,幼儿掌握人称代词比掌握名次困难的多,很多孩子3、4岁仍分不清“你”、“我”、“他”,父母可采取将代词与具体的事物相联系,比如用宝宝名字代替“我”,学习自我与他人、自我与他物的区别,再逐渐实现转换。

    (专家点评)

    自我意识作为人类特有的反应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主要特征。个人的自我意识是在其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非一生下来就有的。儿童自我意识的觉醒,对其认识自己、设计自己、安排自己、控制自己意义重大。

    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作用巨大

    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作用巨大,具体表现在:首先,认识外界客观事物必须拥有自我意识。其次,人的自觉性、自控力、自我教育的发展要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前提。再次,自我意识能使人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重要途径,甚至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

    父母擅于引导孩子的自我意识

    大概在一岁左右,宝宝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作为父母,引导幼童的自我意识觉醒,责任重大。宝宝要独立吃饭、走路,要自己决定穿哪件衣服、看哪本图书,宝宝的自我意识和判断能力就在这些过程中慢慢培养起来。父母最好不要替孩子做决定,尊重孩子的意见。比如孩子冷天不听父母规劝非要穿薄衣,父母提前备上暖衣即可同意要求,孩子的亲身体验胜过父母的千言万语,同时保护了孩子的自我意识。

    34.给妈妈捶背:妈妈的“小棉袄小知心小体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建立和巩固家庭的力量是爱情,是父亲和母亲、父亲和孩子、母亲和孩子相互之间的忠诚的、纯真的爱情。”家庭里浓浓的爱,不仅单向的来自父母,也要双向的来自孩子。子女给父母捶捶背,不仅是孝顺,更是爱与感恩。

    (宝贝趣事)

    年轻时,腰椎就不好,生过丫丫后,更是容易腰酸背疼,甚至夜里无法翻身,疼得龇牙咧嘴。这时,丫爸一边替我捶捶,一边担心我齿摇发疏成为老太婆时该怎么办,我一边指挥捶这里那里,一边贫嘴说到时就天天去按摩房,花钱享受去。丫爸贫不过我,只有装作生气,狠狠的捶我两拳。

    丫爸不会嘴上花言巧语的功夫,但总会把事情做到实处。平时在家里,有什么活尽量做;看我在电脑前呆久了,就拉我出门散步;即使夜里翻身不顺畅,也会为我捶两下。有夫如此,妇复何求?更可贵的是,女儿丫丫耳听目见,看我累了,也要上前给我捶背。

    记得第一次给我捶背时,丫丫才20个月,说话别人还听不清楚。我当时刚购物回来,坐在地板上歇息,丫丫跑过来说给妈妈捶背,两只小手就在我的背上晃动,轻轻的,柔柔的,但我差点儿感动的落泪,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做母亲的幸福。后来,丫丫几乎成了我的“捶背机”,每次我还打趣丫丫是高级人工智能版,可快可慢,可轻可重,方便又好用。有次丫爸也想享受下特殊待遇,跟丫丫商量,丫丫当时还没吃饭,小声说“捶背机”没电了。家里人大乐,敢情我们成虐待儿童的了,只让做工不给吃饭啦?我赶紧给丫丫准备吃的,丫丫饕餮一番后,就匆匆找爸爸复命去了,丫爸终享殊荣,激动了许久。

    捶背时丫丫会问我,疼吗?那爱怜的小眼神直接穿透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每次我都会幸福的摇摇头,说不疼,一点儿都不疼。

    (丫妈啰嗦)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建立和巩固家庭的力量是爱情,是父亲和母亲、父亲和孩子、母亲和孩子相互之间的忠诚的、纯真的爱情。”孩子为父母捶捶背,多么深情多么温馨的场景。丫妈建议如下:

    亲子双向交流

    杰出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说:“一家人能够相互密切合作,才是世界上唯一的真正幸福。”亲子交流不仅是单向的父母给予孩子,更是双向的孩子回馈父母。

    和睦的家庭氛围

    美国小说家德莱塞说:“和睦的家庭空气是世界上的一种花朵,没有东西比它更温柔,没有东西比它更适宜于把一家人的天性培养得坚强、正直。”孩子的捶背行为,大大促进了家庭的和睦亲密氛围。

    (专家点评)

    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说:“丑恶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儿女那样可怕。”母慈子孝是中国传统美德,子女若不孝,父母也有很大责任。

    孝顺父母

    很多人对于陌生人给予的些许帮助,千恩万谢,感激不已,对父母和朋友的关爱却习以为常,满不在乎,这是极大的错觉。唐代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中写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孝经》也写道:“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孝敬父母,不在雄厚的钱财,不在华美的承诺,只在一颗心,只在一双手。

    懂得感恩

    感恩是美好的情感,是健康的心态,是宝贵的良知,是勃发的动力。一个懂得感恩并知恩图报的人,才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这种幸福源自内心,使得整个生命闪耀着无比动人的光彩。

    35.分享食物:最后一块鸡翅夹给爸爸

    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说:“悲伤可以自行料理;而欢乐的滋味如果要充分体会,你就必须有人分享才行。”给父母夹菜是中国的传统礼仪,孩子从中不但锻炼了肢体运动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与人分享。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分享让人获得更多的快乐。

    (宝贝趣事)

    家里吃鸡时,丫丫只爱吃鸡脖、鸡翅、鸡爪,奶奶还说她有富贵命,专拣肉嫩骨酥的地方。不管富贵不富贵吧,起码吃穿没亏欠过。

    这天奶奶为丫丫做了可乐鸡翅,小家伙吃得有滋有味,我见了也拿筷子夹一个尝尝。丫丫说你怎么吃我的鸡翅?我一听愣了,回问谁说这是你的鸡翅,说着就把鸡翅往我碗里夹。丫丫反应过来,手忙脚乱也跟我抢,可她怎么抢得过我?丫丫看着空掉的盘子,哇哇就哭起来了。奶奶赶紧过来哄,说我不该跟孩子抢吃的,好好说就行了。我说,现在家里不缺吃喝,可就是不能教孩子学会吃“独食”。

    晚上送丫丫回房睡觉,跟她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她好东西要与人分享才快乐,自己一个人独吞是很自私的行为。丫丫点点头,说要学习小孔融。我就跟丫丫约定,家里若是买了烧鸡,两只鸡翅一次丫丫和奶奶吃,一次爸爸和我吃,轮换进行,不许耍赖。

    刚开始时,面对丫爸和我碗里的诱人鸡翅,丫丫垂涎不已,可怜巴巴看着。丫爸还有些不忍,想把鸡翅夹给丫丫,我用眼神制止他,然后父母俩就在孩子面前自顾吃掉鸡翅。后来,丫丫渐渐习惯,轮到自己时,开心进餐,轮到我们时,也不再巴望。看到分享食物对丫丫不再是难事,也就不那么苛刻了,遇到丫丫特别喜欢吃的东西时,也会推说牙齿不好不能吃,让她多吃点。

    直到那次家里做红烧鸡翅,丫丫很自然的将最后一块鸡翅夹给爸爸吃,丫丫的分享行为彻底深入内心。丫爸感动的稀里哗啦的,我说,这都是你那次狠心不给丫丫吃鸡翅的伟大成果。

    (丫妈啰嗦)

    现在物质生活丰富多了,孩子大多吃喝不愁,要啥有啥,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孩子爱吃“独食”,“护食”严重?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却易将孩子惯成自私贪婪之徒。丫妈建议如下:

    提前约定,严格照办

    台湾女作家张晓风就曾写过夫妻俩跟儿子轮换吃鸡腿的故事,即使儿子眼巴巴望着,夫妻俩泰然自若吃掉属于自己的鸡腿,让孩子等下次再吃。现在的家庭或许不缺这两只鸡翅,但孩子从中学会了克制与分享。

    父母身先力行做表率

    童话大王郑渊洁的教子经是:“闭上嘴,抬起腿,走自己的人生路,演示给孩子看。”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教育孩子习得好习惯的过程中,父母的言传身教效果最佳。父母尊重长辈,与人分享,身先力行处处做表率,孩子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就学进心里。

    (专家点评)

    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说:“悲伤可以自行料理;而欢乐的滋味如果要充分体会,你就必须有人分享才行。”学会分享,快乐才会更持久更深刻。

    不过于宠溺孩子

    现在家庭条件好,任由孩子吃喝不成问题。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让孩子多吃或少吃两块鸡翅,而在于孩子是否能跟大家分享。过于宠溺孩子,无限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孩子的胃口只会越来越大。

    让孩子学会分享

    古语讲:“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分享带给人快乐,使人从内心上得到满足。若是孩子学不会分享,会认为所有一切都是应得的,不但不会开心,甚至被别人分掉哪怕一小口食物都会生气,容易养成贪婪自私的性格,贻误终生。

    36.排队买票:抓住儿童的秩序敏感期

    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认为:“秩序是生命的一种需要,孩子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真正的快乐。”儿童的秩序敏感期大约出现在2-4岁,3岁左右表现最为明显。此时,若实现幼儿内在秩序与外在秩序相配对,结果是造就了秩序的人和秩序的环境,然后这个秩序的人又会创造一个秩序的社会,形成一个完美的循环。

    (宝贝趣事)

    丫丫在2岁左右出现“秩序敏感期”的症状,因为育儿书上讲的很清楚,这时孩子正在建立自己的安全感,正在努力实现内在秩序与外在秩序的和谐共处,父母不但不应去扰乱、阻止孩子,还应主动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秩序的环境。

    丫丫此时的症状有:下午每次读书必须是我读,而且要坐在阳台的躺椅上,一次我不舒服换奶奶读书,她哇就哭了;出门穿的衣服和在家穿的衣服必须严格分开;有些游戏只能跟爸爸玩,其他人参与绝对不行;出门必须他走前面,别人超过他立马哭;家里的拖鞋严格区分,各穿各的,不许混穿;以及一大串先干什么、再干什么的极端固执行为。对于不合她要求的事,我们会尽量按她要求再来一遍,但有时客观条件限制,没法更改再来一遍时,只好尽力抚慰,下次谨记。

    有时也会被丫丫繁琐古怪的“秩序”逼得发疯,但更多时候,我们会顺从她的心意,并巧妙为我们所用。因为对秩序敏感,所以此时教她规矩、习惯效果很好。比如过马路时,丫丫甚至会等五、六个绿灯,她要保证没有一辆车才会通过。

    排队难在我国一直是个难缠的社会问题,坐公车不排队、买东西不排队、上厕所不排队等等。有次丫丫和我去电影院看《史莱克3》,在排队买票时,一个十几岁的年轻男孩嗖的一下就夹进前面的队伍,丫丫一下子就哭了,她不能明白为什么有人会不排队,她心中的秩序感遭受冲击。我走向夹队的男孩面前,礼貌的请他去队尾排队,说我的女儿正处在“秩序敏感期”,对秩序有坚定的维护行为。那男孩满脸通红,不好意思的跑向队尾,丫丫才止住哭泣。

    后来,丫丫排队时,对于插队行为又出现过几次大哭抗议,再到后来,丫丫渐渐不再有过激反应。我想,她的“内在秩序”终于还是屈服于“外在秩序”,她长大了,我却觉的有些悲哀。

    (丫妈啰嗦)

    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认为:“在儿童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快乐就是在适当的地方找到物品。”当孩子处于“秩序敏感期”时,父母应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并充分利用这个天然的时期。丫妈建议如下:

    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

    秩序的破坏会给儿童带来不安全感,思维的混乱、感觉的混乱、情绪的混乱、心理的混乱,会令儿童出现失控行为。此时,父母应有足够的耐心,保护儿童、理解儿童、尊重儿童、协助儿童,尽可能给儿童提供一个有秩序的外在环境,顺利度过“秩序敏感期”。

    充分利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利用孩子“秩序敏感期”的特点,对孩子进行秩序、规则习惯的培养,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若是孩子的这种秩序感得不到父母的重视,甚至认为其是“调皮、固执、教条、无理取闹”而加以干涉破坏,会对孩子的行为发展造成极大的伤害。

    (专家点评)

    我国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说:“认知是以逻辑的秩序表现的,精神是以法则的秩序表现的,心理是以规律的秩序显现,统合起来可以说内在的秩序是以智慧表现的。”秩序是大自然的定律,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讲意义重大。

    为儿童树立规则

    秩序即为规则,儿童需要秩序即儿童需要规则,因为规则带来安全感。曾有两个着名的测试:围栏测试——孩子只在围栏附近玩耍,说明孩子需要生活中存有明确的疆界;纸墙测试——孩子对于一推即倒的纸墙毫无完全感,说明孩子需要严格执行的规则,特别是父母这堵规则的“墙”,必须在坚定之上给予孩子温暖,保护孩子幼小的心灵。

    实现内在秩序与外在秩序的和谐

    儿童的成长有其天然的内在秩序,外界的环境形成所谓的外在秩序,如果两者和谐共存,即内在秩序与外在秩序相配对,结果是造就了秩序的人和秩序的环境,然后这个秩序的人又会创造一个秩序的社会,形成一个完美的循环。

    37.剪指甲:圆圆指甲不伤人不伤己

    指甲就像身体的显微镜,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关于剪指甲,老一辈人传下了诸多禁忌,俗语就有:“早不剪手,晚不剪脚。”对于此类传统,新新父母不应盲目听从,要学会批判地继承。小孩子勤剪指甲,不仅免于伤人伤己,且消除潜在的疾病传染源,安全又卫生。

    (宝贝趣事)

    丫丫还是小奶娃的时候,剪指甲要趁她熟睡,丫爸和我齐上阵,一个负责固定,一个负责操剪,小心翼翼、谨小慎微地完成一个大工程。

    等到丫丫2、3岁时,剪指甲就要事先商量、要求配合,剪完后再给予鼓励和表扬。遇到丫丫不乐意时,也只好作罢,下次再找机会。小孩子似乎都不爱剪指甲,或许明晃晃的指甲剪让他们觉得害怕吧。

    这天丫丫在玩蒙氏教具,玩一会儿就看看手指,我就问怎么了,丫丫举起手说指甲断了,我一看原来是小拇指的指甲断裂了,就告诉她需要剪指甲了。丫丫不很乐意,我劝她只有剪掉断甲,玩耍时才不会被刮伤,丫丫才答应。

    等我拿来指甲剪,丫丫又反悔了,不愿剪了。我哄了半天都没用,正要鸣金收兵,丫丫要求自己剪指甲。换我不乐意了,我说你要伤到手指怎么办?但丫丫执意要做。我沉思想了想,罢了,孩子总得学会料理自己,要是学会了,我也摆脱了一件难缠事,就把指甲剪递给丫丫。

    丫丫捏着指甲剪,离指尖远远的,生怕剪到小手,倒挺谨慎的。但用力了好久,也没听到剪掉指甲的“咔咔”声,我指导丫丫握住指甲剪后部,这样能用上力。丫丫换了姿势后,终于“咔”的一声成功实现“第一剪”,我赶紧表扬了丫丫一番。接下来丫丫就做得比较顺手了,我在旁一边小心“观战”,一边跟丫丫介绍指甲的故事,比如为什么剪指甲不会疼?因为指甲和头发相似,里面没有活细胞。指甲生长速度是多少?差不多半年就会长出一个全新的指甲等等。剪好后,我以修理之名,替丫丫将指甲修圆,说这样子就安全了,不会伤到自己或其他人。

    后来,让丫丫剪指甲不再难缠,在我的监督下乐呵呵的自己操剪,小手越来越灵活了。

    (丫妈啰嗦)

    有一些孩子从小爱“啃指甲”,用“啃”解决“剪”问题,这是很不可取的,指甲是藏污纳垢的地方,勤剪指甲做好清洁,有益于健康。丫妈建议如下:

    破除剪指甲的迷信

    很多人认为晚上不可以剪指甲,问之为什么,吱吱唔唔一堆迷信说法,完全没有科学道理。靠谱的解释可能是以前晚上灯光暗,剪指甲易伤肉,才流传下来晚上不剪指甲的规矩。还有家长认为小孩子不能剪指甲,可能是因为小孩剪指甲困难大,干脆不剪。这些传言,父母应坚决破除。

    剪指甲的注意事项

    小孩子修剪指甲,应选用专门的婴儿指甲钳或指甲剪;指甲不要剪得太短,露出指尖嫩肉,不仅疼痛,且易造成“嵌甲”;指甲边长出肉刺,忌用手撕扯,用指甲剪齐根剪断即可;父母可用手指肚沿宝宝指甲边缘摸一圈,修圆不平滑的地方;对藏在指甲内的污垢,采取用水冲洗,不宜用尖硬物挑;剪完指甲后涂抹油脂含量高的护手霜,保护指甲光亮、坚韧等等。

    (专家点评)

    一双干净清洁的手,是给人留下良好印象的最低要求。小孩子勤剪指甲,不仅免于伤人伤己,且消除潜在的疾病传染源。

    看指甲,测健康

    指甲就像身体的显微镜,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健康状况。指甲的光泽、颜色、特殊的斑点、纹路都与特定的身体状况相对应。特别是指甲根部发白的半月形,学名甲半月,又叫健康圈,顾名思义,与个人的健康密切相关。平时应注意观察指甲,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早就医。

    勤剪指甲,安全卫生

    宝宝指甲的生长速度大概是每周长0.7mm左右,可宝宝的手指头那么小,按照如此的生长速度,指甲超过指尖不费多少功夫。勤剪指甲,不但防止幼儿划伤自己或父母,保证安全,而且清除污垢做好清洁,消除了潜在的疾病传染源。

    38.帮伙伴擦鼻:用正确方法帮助他人

    十九世纪英国小说家狄更斯说:“世界上能为别人减轻负担的都不是庸庸碌碌之徒。”人最大的渴望就是被别人需要,帮助他人不但解决了对方的燃眉之急,而且实现了自身的社会价值。帮小伙伴擦鼻,做到不嫌不恶,热心真诚,方法正确,闪现人性的光辉。

    (宝贝趣事)

    天气陡然降温,丫爸老鼻炎就犯了,对丫丫加强防护,还是不幸中招,随之流起清水鼻涕,看过医生说是着凉,没啥大碍,这才放心下来。

    丫丫也没啥症状,就是抽抽搭搭流鼻涕,我前脚后脚跟着帮忙擦鼻。小丫头觉得烦,搞得我要斗智斗勇才能成功,最后只好采用老法宝,让丫丫自己擦鼻。我发现小孩子特别喜欢自己动手,父母放手,反而效果极好。

    我教丫丫擤鼻涕时的一些注意事项,如身体要前倾,易于引流;先擤一侧的鼻涕,一侧擤完,再擤另一侧,不可紧捏两侧鼻孔用力擤,不但憋得很,还会造成鼻涕回流;擤鼻涕不要用力过猛,不要太频繁等,丫丫学得有模有样。我还把家里的加湿器打开,保持空气湿润,同时让丫丫多喝水,防止水分缺失。

    下午童童来家里玩,因为感冒,幼儿园劝其回家治疗。童童妈生气道,有家长怕自家孩子被传染,逼着幼儿园让童童回家,一群自私的家伙。我劝她莫生气,不去上学病好得还快些,大家都是护雏的母鸡,理解理解,童童妈还是忿忿不平。

    虽然童童和丫丫俩人都拖着鼻涕,还是玩得很提劲。刚开始童妈还照看着,隔一会儿喊童童过来擦下鼻,跟我聊开了就忘了那档子事儿。等要起身离开时,看到丫丫正帮童童擦鼻呢,童童听话的欠着身,听丫丫口令用力,小家伙俩配合默契。童妈很惊诧,说丫丫比童童小呢,都会帮哥哥擦鼻了,夸丫丫真是个好姑娘,顺便把我也夸了,说我真厉害,养了个好女儿。我乐呵呵的,被人夸感觉还真挺美的。

    晚上我将丫丫的光荣事迹讲给丫爸听,丫爸很激动,抱着丫丫亲了两口。我打趣道,俩人都是鼻涕大王,谁都别嫌谁。丫爸说,怎么样都不会嫌弃宝贝女儿。丫丫赶紧也说,丫丫不会嫌弃爸爸。我急问,那我呢?丫爸说,你也别急,就算你成了老太婆,老公和女儿都视你如宝。顿时我心里暖暖的,幸福就是如此简单。

    (丫妈啰嗦)

    小孩子多不会自己擦鼻,更不要提帮小伙伴擦鼻了,家长定会惊呼阻止,又嫌恶又担忧,岂不知,就此断送了孩子乐于助人的好品质。丫妈建议如下:

    事前不嫌不恶

    每个孩子最初都像一张白纸一样纯洁,但为什么有些人就染上自私冷酷、骄奢淫逸之恶习呢?父母的教育失责首当其冲。小时候能帮小伙伴擦鼻,不嫌不恶,热心真诚,长大后多能保有那一份善良。反之,父母总有一天会衰老生病,邋邋遢遢,从无菌暖室长大的子女能够做到贴心照料,不怕脏累吗?恐怕只会令家长唏嘘伤心不已。

    事后做好清洁

    家长勒令孩子远离鼻子抽搭的伙伴,也是一片苦心。孩子抵抗力弱,万一被传染怎么办?其实提前做好相关保护措施,让孩子事先戴上口罩,事后清洁双手,短暂的擦鼻行为,并不可怕,增强孩子自身的免疫力才是根本之道。

    (专家点评)

    十九世纪英国小说家狄更斯说:“世界上能为别人减轻负担的都不是庸庸碌碌之徒。”小时候帮伙伴擦鼻,乐于助人,长大成人后也多不会庸庸碌碌。

    培养乐于助人的品质

    俗话讲:“欲望乃烦恼之源,助人乃快乐之本。”举手之劳,解他人之忧,何乐而不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帮伙伴擦鼻是个小善,也能孕育出心地善良、无私奉献的大品质。

    帮助他人方法要正确

    帮助他人不是只靠蛮力热心就成,擦鼻涕如果没用正确的方法,可能会导致很多不良后果。比如紧捏双侧鼻孔,用力擤鼻涕,反而会将部分鼻涕挤入鼻窦引起鼻窦炎,或者挤入泪管引起眼膜炎,甚至挤入咽鼓管引起中耳炎等。正确的方法是:令小伙伴上身前倾,先擤一侧的鼻涕,用手指压住一侧鼻孔,让伙伴配合稍用力向外吹气,即可擤出对侧鼻孔的鼻涕,然后再用同样的动作擤另一侧。不要用力过猛,轻轻擤鼻涕既能保护鼻子,又能保护眼睛和耳朵。

    39.洗澡:我们和爸爸长的不一样

    “性”并非洪水猛兽,面对孩子的性疑问、性好奇,父母粗暴阻止或随口敷衍都是不可取的。越是捂着掖着,孩子越是好奇,所谓“愈不得见而愈想见”就是这个心理。正确的做法是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性启蒙教育”,宜疏不宜堵,宜实不宜骗,对孩子的性心理正常、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宝贝趣事)

    丫爸与我都支持让孩子自由玩耍,丫丫不负厚望,每次都糊弄成小花猫,洗澡就比较勤了。小孩子本身又爱玩水,时间合适时,我也陪丫丫在卫生间多玩会,有时候拖太久,小脚丫都泡得皱巴巴的。

    蒙氏教学碟里有孩子自己洗澡的画面,丫丫看了很兴奋,也要自己洗澡,我欣然同意。丫丫搬出自己的小澡盆,放热水,学着我们的样子试水温,然后脱衣服坐进盆里,先低下头洗头发,可怎么努力也只能弄湿前面的头发,也顾不上那么多,只管抹上洗发液,搓巴两下就冲掉,我看她后面的头发还是干的,前面的又没洗净,想帮下忙,丫丫还不同意。接下来洗澡,就拿自己的小毛巾擦擦脖子,擦擦腋窝,象征性抹下肚皮和腿,就大功告成了,我递给她浴巾,她裹着浴巾就跑去跟爸爸炫耀:“我会自己洗澡了!”

    有趣的是,有次丫爸在洗澡,丫丫不小心闯了进去,看着光光的爸爸,丫丫新奇极了,叫到:“爸爸长得好怪呀!”丫爸也没呵斥她出去,微笑解释:“爸爸是男人,所以跟丫丫和妈妈长得不一样。”我在门外很感动丫爸没“嗷”的一声,羞愧裹浴巾或夺门而逃,并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向丫丫谈论“性”的时机,于是我凑过去问:“爸爸和丫丫的身体有什么不一样呀?”丫丫就像个认真的学者在观察一件标本,很快发现爸爸撒尿的地方长长的,还找到爸爸跟妈妈的不同之处:爸爸的咪咪小小的,而妈妈的咪咪大一些。我肯定了丫丫的“观察很仔细”,向她解释原因:世上的人分为男人和女人,男人撒尿的地方长长的,而女人就像我们一样,我小时候也像丫丫一样,咪咪小小的,到了十几岁,就慢慢长大了,丫丫到时候,也会长大,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丫丫似懂非懂,只是以后碰到爸爸洗澡不惊讶了,笑笑就跑开了。

    (丫妈啰嗦)

    很多父母视“性”为洪水猛兽,对待孩子的性疑问、性好奇,或粗暴阻止或随口敷衍,这些都是不可取的。丫妈建议如下:

    性教育不止是性器官的教育

    有些家长对性教育的理解仅限于字面,教孩子认识一下性器官完事,其实还涉及情感、婚姻等,家长可以通过绘本、卡片循循善诱,对孩子以后的交友、婚恋都很有好处。

    宜疏不宜堵,宜实不宜骗

    孩子的心灵是纯净的,对于他们来说,赤裸的身体就像一棵树、一朵花,他们不会带任何色情的眼光去看待。面对孩子的性疑问时更需要家长坦诚相待、落落大方,让孩子正确认识性。

    (专家点评)

    幼儿性心理发育有两个特点:自发性与好奇性。大人越是捂着掖着,孩子越是好奇,为了更好地对小孩进行早期性启蒙教育,父母应做到以下几点:

    进行适当的“性启蒙教育”

    对学龄前期的孩子一般不主张主动进行“性启蒙教育”,主要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没有能力理解详细的科学知识,但也不主张对性问题讳莫如深,父母可以通过有趣、简化的方式解释孩子的疑问。

    塑造孩子健康的“性心理”

    对于孩子的性问题,父母应采用自然轻松的方式予以解释,这种积极的外在环境,对孩子的性心理正常、健康发育非常重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