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0-7岁教养困惑90问-尊重生命本能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如何用好安慰物?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孩子有很多行为使我们百思不得其解。当我们的不理解变成担心时,就可能会对孩子采取一些行动,或者担心的情绪影响了家庭的氛围,最终对孩子造成深层的不良影响。

    我们必须懂得孩子,才能正确评价孩子的行为,知道孩子的哪些行为是令我们欣慰的,哪些行为是值得我们担心的,并清楚地知道我们可以怎样对待孩子、怎样帮助孩子。

    在本章中,我们来看看孩子与所谓的“安慰物”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该如何在安慰物问题上去帮助孩子。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孩子有很多行为使我们百思不得其解。当我们的不理解变成担心时,就可能会对孩子采取一些行动,或者担心的情绪影响了家庭的氛围,最终对孩子造成深层的不良影响。孩子是感觉动物,这种不舒服、不愉快、担心的氛围会使孩子以为这个世界或者自己是不安全的。

    所以,我们必须懂得孩子,才能正确评价孩子的行为,知道孩子的哪些行为是令我们欣慰的,哪些行为是值得我们担心的,并清楚地知道我们可以怎样对待孩子、怎样帮助孩子。比如孩子到哪儿都要带着他的小花被,这是为什么?这对孩子是好事还是坏事?

    在本章中,我们来看看孩子与所谓的“安慰物”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该如何在安慰物问题上去帮助孩子。

    第一节 安慰物在0-2岁

    需要安慰物,在孩子的成长中具有积极作用。1岁前,孩子刚出生不久,从母亲的身体里来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环境的突然变化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就像我们正在睡觉,突然被绑架带走,等醒来时发现自己在水底下,这时我们会有怎样的感觉?肯定恐惧到了极点。这时我们的感觉是极其不舒服的,尤其是还不能用肺来呼吸,只能用耳朵呼吸,那我们不是会恐惧得快要窒息了?如果突然听到一个熟悉的人在说话,然后有人把我们在家里盖的被子披在我们身上,这时恐惧会不会减轻一些?慢慢地,我们会不会适应了用耳朵呼吸?这时,如果有人要求我们到别的地方去,我们会不会紧紧抱着被子?

    当有一天我们完全适应了这个水下的世界,还需要无论走到哪里都紧紧地抱着那床被子吗?被子就是我们称为安慰物的东西,它在我们的心理健康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请大家把这个在幻想故事中遭遇困境的人换成我们的孩子,孩子遇到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由此看来,孩子需要安慰物一定不是孩子出问题了,也不见得是件不好的事情。儿童心理研究者称安慰物为“过渡客体”,即孩子从依赖母亲走向独立的过渡桥梁,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好事。弄清楚了安慰物对孩子的作用,我们就能区分各种案例中孩子的状况和帮助方法了。

    11.宝宝睡觉时用浴巾当安慰物,正常吗?

    儿子10个月大了。今天中午,我下班回到家看见孩子时,他已经一脸睡意。我给他换好纸尿裤后往房间走,刚走到门口,他就开始哭了。我哄他说“妈妈拿水给贝贝喝”,才让他安静下来;往床上放时他又要哭,这回倒没哭出来,怎么回事儿?我很奇怪,看了看他,他嘴里发出哼哼声,眼睛看着平时睡觉盖的浴巾。我就想,难道他要浴巾?顺手将浴巾递给他,他一把抓过去,用两手抱着,然后上眼皮就开始往下掉。我就顺势抱起他喂奶,很顺利,没过5分钟他就睡了。放到床上时,他突然哭了,我顺手将浴巾塞进了他在空中挥舞的小手中,他立马安静下来,简直神了。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安慰物?是不是我平时给他的安全感不足,才导致了他寻找安慰物?

    大李老师来帮忙

    在母乳喂养的孩子中,10个月大时就需要安慰物的孩子很少,但是在孩子早期的秩序建构中,睡觉时只要有那个熟悉的浴巾在眼前,他就会把睡觉的模式和浴巾整合在一起,于是睡觉时就需要浴巾。可能妈妈以前没有注意到孩子与这个浴巾的关系,一般来说,孩子不会突然如此依恋一件物品。

    对于10个月大的孩子,这种需要是出自生命的本能,无论是出于安全感还是别的什么,只要他需要就给他,对孩子没有什么不好。妈妈要考虑的是,一个10个月大的孩子,在妈妈怀里睡觉时不要妈妈而要安慰物,这是为什么?有几种情况可以考虑一下:

    第一,妈妈有时候在家,有时候不在家,当妈妈不在家时,孩子不能依偎着妈妈安全舒服地睡着,于是创造了依恋浴巾的习惯,因为浴巾是一直在的,只要想要就能得到。

    第二,妈妈身上有种气息,不够让孩子舒服而柔软地依附,如妈妈比较忙,身上老带着一种因为忙而造成的粗糙感,不能跟孩子需要的微细和合,所以孩子转而去寻找可以与自己感觉相投的浴巾。

    孩子在睡着前就离开母亲的身体陪伴,而选择独立拥着浴巾睡着,对孩子、对家长都是很好的选择,应该鼓励孩子这样的选择。

    10个月正是孩子口和手的敏感期,在孩子醒着的时候,父母要多给孩子一些适合用嘴啃和用手抓捏的物品,让孩子沉入工作中。

    同时,妈妈也要反思自己的心境,如果有不良情绪就尽快调整。妈妈要全身心地去感受孩子,发现孩子的需要,给予满足。孩子所需要的安慰物,在孩子需要时一定要递给他;当孩子不需要时,则不要用这个物品去刺激他的注意。如果孩子身心愉悦,又能获得发展的满足(即工作的满足),成人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可以任凭孩子去喜欢任何一件物品。

    12.宝宝喜欢摸着衣物的边儿睡觉,这样正常吗?

    我家宝宝1岁3个月大,睡觉时喜欢摸着枕头、床单、衣服的边儿,边摸边闭着眼。晚上醒来时,如果摸不着边儿,就哇哇大哭。有时会闹上一两个小时,严重影响了睡眠。

    我该怎么帮她改掉这个毛病呢?

    大李老师来帮忙

    本来孩子依靠安慰物睡觉是没有问题的,如果孩子是抱着枕头、床单、衣服而不是非要摸着它们的边儿,事情就不会那么麻烦。半夜睡得懵懵懂懂的,要找到这些物品的边儿,对孩子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在养育孩子时,发现孩子的某个行为会给成人和他自己带来没有意义的麻烦时,一定要及时调整,这就是所谓的“成人要敏感”的含义。要敏感地感觉到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还是没有意义的事情,然后再思考怎样去调整比较有利。

    像案例中的这个孩子,每当半夜醒来找不到那些物品的边儿,会让他以为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因焦虑而大哭。由于摸不着物品的边儿而造成的焦虑对孩子是不值得的,如果因此而不能踏实地睡觉,危害就更大了。这种安慰物起到了负作用,父母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给孩子做一个跟他的枕头外形相似的更舒适的枕头,让它没有边儿。把这个枕头介绍给孩子,可以这样介绍:妈妈先抱着这个枕头,每天在孩子面前演示出很舒服的样子,然后再给孩子抱。妈妈抱过之后,枕头上会留有妈妈的气息,孩子会喜欢。如果需要更强化一点,妈妈可以在一段时间内用一种味道温和淡雅的香水,使孩子每天扑到妈妈的怀里就闻到这种味道,然后在枕头上也喷上这种香水,再把它介绍给孩子。这种味道会使孩子依恋于嗅觉,而淡化对边的触觉。

    其次,孩子醒来后摸不到枕头、床单、衣服的边儿,成人就应该平静地将衣服边儿递到他手里,千万不要因为孩子打扰了成人睡觉而对他产生不良情绪,态度很不好地将那些边儿塞给孩子。否则,孩子就会更加依恋那些边儿,而不依恋人。这是混乱型依恋,是不好的依恋模式。

    最后,可以做一些宽的布条给孩子,白天当作玩具,晚上放在枕边,孩子一把抓起发现什么地方都是边儿,就不会存在摸不着边儿而焦虑的问题。

    总之,才刚刚1岁的孩子,当妈妈在身边的时候,还严重地依恋物品而不依恋妈妈,这是需要妈妈思考的。

    13.宝宝一分钟都离不开我,怎么办?

    我家宝宝从12天开始是奶奶带着睡,母乳吃到五个月就断了。

    孩子1岁6个月时,被带回了老家。我、奶奶、宝宝都回去了。回去后,宝宝特别黏我,看不到我或奶奶就哭。在这期间,我们跟他说了,让宝宝和奶奶留在老家,小家伙应该是听懂了,那几天生怕我溜走似的,很不开心,不活泼,还生病。看到这种情况,我最后没敢让宝宝留在老家。

    但这还是对宝宝造成伤害了,回到家后也比以前黏我,连我上厕所都不行。原来我去上班时,他开开心心地跟我再见,回来后将近两个星期都不行,总是哭。第三个星期才开始好转,我去上班时他能跟我说再见了。

    一个月后,我婆婆有事要回去,我只好带他到姥姥家,这次他没怎么哭闹。之前做了很多工作,在婆婆回去之前的几天,我跟宝宝说,奶奶的爸爸病了,奶奶要回去看爸爸,过几天就回来。小家伙很懂事,自己也这样跟着说。我婆婆回去后,我跟宝宝说,这两天妈妈在家陪宝宝,星期一就要上班了。小家伙就说妈妈上班买牛奶、买鸡蛋,也接受了。以前,我妈、弟弟和他女朋友经常来看宝宝,我上班后他跟其他人也玩得很开心,但只要我一下班回到家,就黏我黏得不行。虽然宝宝从小我就没带他睡过,但我发现这两个多星期带宝宝睡时,宝宝睡得很好。

    我想这次宝宝虽然受影响不大,但还是有的。因为回来以后,问他去不去姥姥家,他说不去了,也不要姥姥来。在他心里,如果去姥姥家,他的奶奶就要走。

    在姥姥家时,有两件事对宝宝有影响。我弟弟的女朋友带他时,说宝宝不听话就打屁屁。有一次,宝宝要玩电脑,我弟弟骂了他,说要拿走他的毛毯。毛毯是宝宝的心爱之物,睡觉时一定要带着毛毯睡,还经常啃毛毯,如果睡醒后没有摸到毛毯就哭,也不让别人动他的毛毯。结果宝宝总是在梦中说起这两件事:不打屁屁,不要拿毛毯。我要怎么修复呢?宝宝特别黏这条毛毯,是不是表示宝宝没有安全感?是不是跟从小妈妈没带他睡有关?

    宝宝胆小,可能跟我婆婆老吓他有关。以前,婆婆动不动就说宝宝不听话,奶奶要走;晚上宝宝哭的时候,婆婆会说树叶飘飘。宝宝有时听了就不哭了。婆婆认为,小孩都是吓大的。昨晚又是这样,被我制止了。

    我们有几个经常一起玩的宝宝,有时家里有点事,就叫其他妈妈帮忙照看宝宝。其他宝宝都不会哭,开开心心地玩。但我家宝宝就不行,跟他说好了,妈妈回去拿点水就下来,你跟姐姐玩会儿。他说好,但我一走开就哭。最后我还是没走成,而是抱着他去拿水。这种情况下,我是应该让他哭,还是回来安慰他?

    大李老师来帮忙

    在案例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呢?

    首先,妈妈很敏感,孩子一有点情况就会顺藤摸瓜寻找到很多自己猜测的理由,让事情带上一层更加具有伤害意义的色彩。比如在老家,想把孩子留下来,说话被孩子听懂了,孩子就变得极其焦虑。这样大的孩子,如果从出生到1岁6个月大都没有去适应开放性养育环境,孩子就比较容易固守已知的环境。从自己的家到奶奶家,环境的变化会使敏感类型的孩子感到焦虑,即使不敏感的孩子也会由于谨慎变得不那么开放了。如果这时,妈妈跟奶奶商量要留下孩子,即使还没商量,只是有了这个想法时,妈妈透露出的纠结、忧伤、担心也足以影响到孩子,使孩子更加有不安全的感觉。当感到有危险时,孩子如何才能消除恐惧呢?一定是紧紧缠着妈妈。如果妈妈的身体也在散发忧虑的话,孩子离妈妈越近,就会感受到越多的忧虑。妈妈如果认为是自己说的话伤害了孩子,自己就会变得更加难过。

    其次,孩子的舅舅和他的女友,既没有从自己的父母那里获得对待孩子的正确方式,又没有自己养育孩子的经验,于是随便地用糟糕的方式来对待这个还不到2岁的孩子,这是不人道的。从他们的行为可以看出,他们没有在爱孩子,对孩子连起码的尊重都做不到。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妈妈的身体里散发着不愉快的信息,再加上舅舅等人不好的做法,孩子可谓是深陷泥潭。

    一个1岁多的孩子,怎样去应付这样恶劣的环境?他除了哭,除了不相信环境和他人,还有什么办法?这时可以安全依靠的只有自己的妈妈,而妈妈要在白天离开那么长的时间(孩子无法准确感知这个时间是长还是短)。如果在妈妈离开的这段时间里,孩子一直在思念着妈妈,再加上以前奶奶的恐吓,那么妈妈下班回来,孩子紧紧地黏着妈妈,就是他生存的真理了。

    父母要考虑的是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时刻体察自己的内心是不是舒服,是什么在影响着内心的平静,内心的快乐还在不在?我们能不能把快乐带给孩子?我们养育孩子,就应该为他提供适合成长的土壤,在这片土壤中,内心的快乐是最重要的。

    像案例中的这个妈妈,应该赶快去学习有关孩子发展规律方面的知识,赶快为孩子重新营造成长环境。从案例中可以看出,这位妈妈在孩子问题上不去寻找自己的原因,而是对孩子担心,这种担心孩子是能感觉到的。这会使孩子更加黏妈妈,妈妈不在时,找一个物品来替代妈妈也是理所当然的。

    在平时,家长还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一定要不计任何代价、全身心地去爱孩子。不要怕孩子麻烦自己,也不要为了自己省事而去恐吓孩子。

    第二,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比。倒是可以研究一下那些状态好的孩子的成长环境,取他人之长,补自己的不足。

    在案例中所说的情况下,孩子对依恋物的依恋有利于孩子心理的安稳和平和,对孩子是有好处的,不必强行断掉。

    第二节 安慰物在2-3岁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依恋的是整个环境,因为孩子把熟悉的环境当作一个整体来认知,这个整体使孩子认为是安全的。绝大多数的小动物都无限信任自己的窝,因为生命的特点使得哺乳动物的母亲都有一种本能,那就是在孩子降生之前建造一个最安全的窝。当孩子降生后,孩子会坚决地信任这个“窝”,信任的方式就是记住家的整体状态。慢慢地,孩子在这个环境中注意到一些个别的物品,当某种危机出现时,某一物品对孩子恰巧起到了安慰的作用,孩子就会认准了这个物品,把自己的内在平衡建立在与这个物品的连接上。

    通过这个物品,孩子会练习到不只依恋妈妈或其他第一依恋人,所以这个物品成为孩子由母亲走向世界的桥梁。依恋物被心理学家称为“过渡客体”,客体就是指孩子之外的物体。在婴儿早期,孩子每天跟母亲或第一依恋人的身体近距离接触,基本不需要依恋物。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有越来越多的机会与身边的物体发生关系,遇到困难的机会也多起来,所以依恋物在孩子走向独立的初期容易成为被注意对象。由此看来,家长不必因为孩子有依恋物而担心,但我们还是看看让家长们感到担心的到底是什么。

    14.孩子为什么喜欢扯毛衣上的毛?

    吃手是个坏习惯,但我从来没有阻止孩子吃手。让我没想到的是,她居然又染上了坏毛病:拉自己毛衣上的毛,然后放到鼻子边,感受那种痒痒的感觉。刚开始,我以为只要不去阻止她,不加强她的感觉,她就不会继续。每当她这么做的时候,我就对她微笑,然后抱抱她。结果情况愈演愈烈,最后发展到要拉所有有毛的东西。我开始着急,暗暗想办法、看书、向他人请教。

    大家都说可以为孩子找一个替代物,以此来缓解问题。我就买了一个毛比较牢的大鱼玩具给孩子,没想到她不喜欢,扔在一边。后来,我发现孩子偏爱一件羊羔绒的小背心,那个小背心的毛很粗很长,一团一团的,不容易吸进鼻子里,我就把这件背心给她,让她专门用这个。毕竟这个比毛衣安全,毛衣的毛太细,很容易吸入鼻子,还不能及时发现。

    我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健康,怕她把毛吸入肺里,那就麻烦大了。我也想过孩子是不是有心理问题,也许是因为保姆有时要做饭什么的,无法自始至终地陪着她;也许1岁多的孩子最需要妈妈,而妈妈总是要上班,无法时时在她身边。所以,我一直希望给她一定的时间,让她自己去调整和改正。

    可是现在,我的父母强烈地谴责我,怪我没有在毛病刚发现时制止,现在也不阻止。按他们的意思,这是个原则问题,一定要逼孩子改过来,不然以后是个大问题。我开始焦虑,担心孩子的健康,也不知道自己这样做对不对。难道真要用时间和孩子的健康来作赌注?

    过年时走亲访友,孩子看到大量的陌生人,安全感严重受挫,一分钟都不肯离开我,还要我抱着,一步也不肯自己走。我也尽力地满足她,但她拉毛的毛病还是变得越来越严重,我经常看到一地的毛毛团。有一次,我发现她吸入了一块毛团,最后是打喷嚏打出来的。我开始担忧了。

    叔叔来过我们家后,在电话里严肃地向我提出了这个问题,要我一定不能心软,一定要坚持原则。他还说,不能硬来,可以用别的替代物来引导。于是,我又找出了那个大鱼玩具,把背心收起来,并告诉孩子,背心被小猫带回家当被子了。孩子很伤心,也很烦躁,一直哭!这个时候,我把大鱼拿来,奇怪的是,这次孩子接受了大鱼,一直用到现在。

    现在孩子的安全感很好了,但她还是吃手,还是要大鱼。我开始告诉她,毛毛吸到鼻子里不好,会生病,生病就要打针,如果实在想拉毛,拉完就扔掉,只要不放到鼻子边就好;如果喜欢把毛毛放到鼻子边,那就直接把大鱼放在鼻子下面,不要把毛毛拉下来。孩子听懂了我的话,但她还是不能完全做到,不过已经好多了。现在,她只在睡觉时这样,平时根本不会想到了。这要感谢保姆给了她无尽的爱和宽容,从来没有为这个事强迫过孩子。

    这段时间,我发现孩子又开始拉大鱼的毛放到鼻子下面闻了。于是,我在她睡觉时坐在一边盯着她,一旦发现情况,马上轻声制止。后来,孩子就开始背对着我睡了,我还是会偷偷观察她。最后,她发现了,开始赶我走。我就开个小灯,轻轻关上门,悄悄走开,过10分钟再去看她,她已经睡着了。

    我真的很矛盾,不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也很担心她一个人的时候会不会吸进毛毛。为此,我在她睡着后检查过,并没有发现问题,但我还是担心。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件事居然让孩子养成了一个人入睡的习惯,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大李老师来帮忙

    看了案例中的描述,感觉孩子是因为没有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工作机会,把拉毛毛当成了一种工作,类似于吃手的行为,并非是当成依恋的对象。家人对孩子的行为非常焦虑,妈妈反复说自己没有制止孩子,但全家给妈妈的压力和妈妈时刻的担心都会给孩子带来一种威慑,使得孩子对继续做这件事产生危机感和不安全感,而妈妈又把孩子的这项工作当成了依恋那个毛毛,没有花时间给孩子介绍新的工作,或者找安全的可拉的毛毛使孩子获得满足,并加入其他元素将孩子引向发展性的工作。有可能家长只是试图制止孩子,而带着紧张感去制止,使得孩子终于把一项工作变成了坚固的癖好。

    所有的动物从一出生起,首先依恋的是自己的母亲,当对母亲的依恋不能满足时,才会用身边其他的物质来替代母亲。一个婴儿总是将他的忧伤全部反映在基本生活方面,除了吃喝拉撒以外,就是对母亲的安全依恋。如果母亲无法让孩子依恋,孩子就会依恋身边的另外一个养育人。

    我们通过对孩子的成长过程进行观察,以及对上百个入园的孩子进行观察,发现孩子在身心舒畅的情况下,会在某一时间段内专注于某种工作材料,在专注的期限内,孩子也会搂着这些工作材料睡觉。但这跟案例中的情况是不同的,他们对这些工作材料的喜好,并不能替代对母亲的依恋。我们在观察中发现,依恋安慰物的孩子一般都是内心焦虑的孩子,他们一旦接纳了新的环境,获得了持续的关怀,有了令他们神往的玩伴和丰富的工作环境,很快就将依恋物丢在了一边。

    有些成人过分“需要”孩子的身体,在带孩子时,喜欢把宝宝一直抱在怀里,不停地感受来自孩子身体的舒适感。这样容易使孩子内心非常软弱,面对他自己的环境时会产生退化现象,这种“退化”是指退到比现在更弱更小的状态。但即便是这样,在成人恰当的关怀和持续的工作兴趣培养之后,孩子也会走出那种退化心态,开始热爱对周围环境的探索。随着探索日渐丰富,孩子的内心充实起来,他们的精神逐渐有了力量,用来发展的力量也得到了充分的消耗。这样的孩子既吃得香,也睡得香。

    这样看来,当孩子出现某些不良习惯时,成人只把精力用在怎么制止这些不良习惯上显然是不够的,因为这样会使一种不良行为被制止后又出现另外一种。就拿案例中的孩子来说,如果她拉毛毛是出于心理需求,那么就意味着她需要工作,这说明保姆和妈妈以前为孩子提供的工作自由和工作材料没有使孩子获得满足。

    可以试试这样解决:

    首先,家长要想办法搞清楚保姆在一天里是怎样跟孩子互动的,是否为了让主人满意而把孩子圈在一个不能动的地方,然后自己去做家务,是否因为怕孩子受伤不让孩子活动?如果是这样的话,孩子天生用来发展的内在生命力就不能获得释放,长久的压抑会使孩子发展出一个固定的、重复的模式替代生命本能所需要的探索工作,如啃指甲、咬衣服角,案例中的拉毛毛就类似于这种情况。家长可以培训保姆,为孩子准备一些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喜欢的探索材料,让孩子自由地玩耍。

    其次,孩子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需要不同的工作材料,如果不能获得工作材料,孩子身上需要发展的力量就会无处可施。如果强烈地遏制这种动,时间长了,孩子就会用挖鼻孔、揪头发、揪眼睫毛、啃指甲这样的行为来满足动的欲望,这也就是大家所看到的焦虑。这样的焦虑并不只是由于恐惧或等待母亲等需求造成的,因此,让孩子在白天醒着的时候获得发展的满足是非常重要的。给孩子多准备一点工作材料,引领孩子去工作。保姆可以不做或者尽量少做家务活,把精力和心思多用在引领孩子工作上,具体方法请看我的另一本书《关键时期关键帮助》。

    在孩子的问题还没有找到根源,还没有很好地解决时,先不要急着断掉孩子的依恋行为,同时不要在孩子身边散发出担心、焦虑的情绪。比较好的办法是找到不容易被拉掉和被吸入鼻子的针织物给孩子,并鼓励孩子去做,不要打扰孩子,让孩子安心地拉毛毛;在孩子身边准备好诸如倒水的玩耍材料,或者用和面做饼干等其他可做的事去吸引孩子,有一天孩子的注意力就会从拉毛毛的工作转移到别的工作上去。

    当看到孩子做有危险的事情,要第一时间排除危险,如看到孩子把毛毛塞进鼻子,家长要直接把毛衣拿走,带孩子去做别的事情,不要因害怕孩子哭而眼看着孩子把一件危险的事情固定为习惯。

    另外,对一个2岁的孩子,还是少用语言为好。因为在孩子的经验库里,还无法把语言和行为匹配在一起,孩子的意志力还不足以将答应的事情付诸实施。而成人在对孩子进行语言教育时,说话的氛围、心境都会使孩子感觉到不舒服。成人以为孩子听懂了,但发现孩子答应了却没去做,成人可能因此产生不良情绪。在下一次重复对孩子进行语言教育时,就将情绪带了出来,使孩子更加注意那件不让他做的事,于是他就会想尽办法去做那件事。到那时,孩子发展的力量已经被扭曲了。所以,对3岁以前的孩子,越少使用语言教育越好。

    15.儿子喜欢摸我的乳房,正常吗?

    儿子2岁3个月了,一次晚上睡觉时迷迷糊糊的,他的手偶然伸进我的睡袍里,摸到了我的乳房,从那以后就开始了。以前,我没有限制他,并且认真地告诉他这是乳头,这是乳晕……

    但是,最近儿子不但晚上睡觉前摸,半夜迷迷糊糊时也要摸“那个”(他对我乳头的称呼)。白天我如果在家,他也要笑眯眯地说,我要摸“那个”。

    请问,这正常吗?我该怎么应对呢?

    大李老师来帮忙

    对于2岁多的孩子,这样是不利的。因为身体是妈妈的,乳房完成了喂奶工作以后,属于妈妈的“私有财产”,孩子得学会尊重别人的身体,同时也得了解别人对待自己身体的态度。孩子偶尔碰到父母的隐私部位,问起来时可以告诉他名称;如果孩子不问,也不必当学术问题告诉给孩子。如果孩子在3岁以内,属于探索性地想摸一下是可以的,在这种探索目的面前,母亲的态度也应该是学术的,而不要将探索的氛围与亲昵的氛围混为一谈。在孩子下一次再要求探索时,可以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他。当孩子一再要看时,可以提供图画等学习材料。总之,将孩子探索的注意力引向教科形式比较好一点,对他人身体的探索,尤其是对隐私部位的探索,可以用孩子自己的身体或模型来替代。

    当孩子偶尔发现乳房,问这是什么时,可以告诉孩子这是乳房。如果孩子碰到了又没有问,妈妈就不用说你刚才碰到了我的乳房,并把乳房的构造都告诉孩子。在孩子非探索式触摸时,妈妈应该制止,因为孩子已经2岁多了,不必再通过依恋母亲的乳房获得安慰。

    如果是4岁以前的孩子,要求看乳房时可以答应,并告诉他,这是他小时候给他提供奶水的器官,他就是吃着里边的奶水长大的。然后穿好衣服,带孩子去找裸体的图画让孩子观看。如果能去性教育馆就更好了,可以带孩子在模型上进行研究。

    父母是孩子心目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孩子内心永远的依靠和心灵的家园。由于人的身体在成年前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同的,孩子如果突然对人的身体感兴趣,需要探索的话,父母大可不必将自己全部的身体奉献给孩子,可以给孩子提供多方面的研究素材。

    实际上,如果工作材料丰富的话,孩子很少会持续地对成人的身体感兴趣。因为他们从出生开始就不断在与父母的身体密切接触,到了4岁,对他们来说,父母的身体就像家里的桌椅板凳那样平常;而这个身体却是某种精神的标志,对孩子有着非凡的意义,所以孩子很少会把父母的身体当物质去探索。但在3岁左右,他们有可能问及父母身体与自己不同的某些部位,父母只需要平静地告诉他们,这一关也就过去了。如果在探索中造成了孩子对父母某一器官的依恋,这就比较糟糕了,因为身体属于另一个人,而不是孩子。严肃地讲,拿人的身体做安慰物,对孩子来说是错误的选择,因为孩子不能自由使用这个安慰物,这会给孩子带来很多痛苦,也会给成人带来很多烦恼。

    案例中的孩子才2岁3个月,可以用替代物来解决这个问题。父母可以在家里给孩子准备一些半成品的工作材料,和孩子一起去工作。尽量让爸爸陪孩子一起工作,使孩子爱上爸爸给他介绍的工作。如果孩子在工作之余来找妈妈,要求摸乳房,妈妈可以拒绝。如果孩子哭闹,妈妈可以平静地看着孩子,等他不哭了,再带他去工作。

    每当孩子无意识地将手伸进妈妈领口时,妈妈不要直接对孩子说“不可以摸乳房”,可以抓住孩子的手,说:“走,我们去做面包(或者别的工作)。”尽快地使孩子注意其他的工作和材料,让孩子的手感受那些材料,用这些工作来吸引孩子。只要持续14天,孩子就会戒掉这一行为。

    16.女儿每天都要带着一块布上幼儿园,怎么办?

    女儿差1个月就3岁了,已上公立幼儿园10天,每天都要带着自己的“小被”上幼儿园。晚上她跟我说老师不让带了,我要听老师的吗?

    “小被”是一小块布,从女儿出生就跟着她,当时是她盖的一张小被子的被面,后来拆了。孩子对小被是不离手的,出门的时候都要带着,她对从小就玩的洋娃娃、毛绒玩具都没有这么长时间的兴趣。前几天看到过关于安慰物的一篇文章,对照以后觉得都不怎么沾边,特摘抄如下:

    “当孩子需要安慰物的时候,父母不妨多多审视一下自己:(1)孩子很小就和父母分开,长期见不到父母;(2)平时主要是老人或保姆带,孩子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太少;(3)与孩子身体亲密接触的时间太少;(4)孩子缺乏工作的引领,太多时间处于无聊状态;(5)孩子与外界接触太少;(6)不懂得或不注重孩子精神力量的培养;等等。”

    孩子在1岁半之前,我带得最多,之后跟我的时间也最长,所以很依恋我。我经常抱着她,而且她从小就跟附近的孩子玩,也没有常处于无聊状态。最后一条不知道怎么理解,孩子跟我亲子阅读的时间也很多,我对孩子算是放养的,约束不那么多。

    我的疑问是:她对安慰物的依赖是否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前一阵子开始爱吃手)?幼儿园老师不让她带小被是否恰当?是否应该引导她逐渐摆脱安慰物?

    大李老师来帮忙

    其实,孩子依恋安慰物对孩子自身没有什么伤害。孩子由于临时的生活变故或生活模式、环境的改变,如断奶、妈妈上班、上幼儿园、搬家、换保姆等,都会造成对某个特定物质的依恋。由于孩子无法控制令其不愉快和不安全的外部因素,为了获得内心的安全和舒适,排除痛苦,孩子就会选择一个让自己能够获得安慰感的物品,紧紧地抓在手里不放。这个物品使孩子获得了可控制感,只要抓住这个物品,就觉得自己控制了环境。所以,孩子一旦依恋了某个物品,就说明孩子有这个需求。

    对于6岁以前的孩子来说,他的需求都是来自生命的本能,所以这些需求对他是有意义的。如果能够理解孩子成长所需的环境,就不应该剥夺孩子对安慰物的需求,所以幼儿园老师不让孩子带安慰物是不恰当的。如果老师能给予孩子恰当的关注和安抚,又能让孩子结交到可以依靠的小朋友,孩子渐渐地就会将安慰物忘在一边,转而去依恋灵活的、可运用的人,这才是对孩子发展有利的。所以,安慰物只是孩子某一时期用以渡过危机的临时用品,成人要做的是使孩子自然地放弃安慰物,而不是强迫孩子放弃安慰物。

    案例中的妈妈说,她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非常多,对孩子的关怀也非常充分,孩子怎么会没有安全感呢?妈妈对孩子的恰当关怀是为孩子营造一条走向独立的道路,从孩子会爬开始,天然的使命让他们不遗余力地要去试验独立。妈妈给的爱如果适合于孩子的这一生命特征,那么孩子就会发现,离开了妈妈他仍然是安全的,他的生命力一定会投注在安全以外的事物中。也就是说,孩子不再把精力全部投入到获得安全感上。

    当吃、喝、睡、拉、安全这些基本的生活需求获得满足后,人类唯一需要的是获得精神愉悦。如果一个人把精神愉悦定位在吃上,那么他就会不停地吃;如果一个人把精神愉悦定位在被别人照顾上,自己什么都不做,那么他就会成天躺在那里想入非非。但儿童并不存在这些情况,儿童天生就要利用肢体与环境互动,使自己获得精神愉悦。在基本生活条件获得满足后,儿童一定会追求精神愉悦,也就是不停地工作(活动)。

    如果一个孩子不活动了,只抱着安慰物不愿意放手,我们就得思考一下:是我们使孩子把精神愉悦定位在对安慰物的需求上,还是孩子没有安全感而需要安慰物?

    注意:成人担心孩子没有安全感而过度陪伴,也会造成孩子安全感虚弱。

    从人的自然生命状态来看,如果成人从孩子出生开始为他建构的工作模式是,无论何时、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有某个特定的成人陪同,而这个成人又给予孩子过多身体上的依恋,造成孩子只要离开这个特定的人和他身体的气息,就会感觉非常失落。那么,这种失落感是孩子无法排遣的,所以他只能找一个带有自己所需要的气息的物品,来替代那个人和那种环境。这个替代品一般是孩子从小就搂着睡觉的绒毛玩具,妈妈的内衣或者睡袍,自己的枕头、枕巾和被子,常用的手绢等。

    案例中的妈妈要反思自己和孩子互动时是不是破坏了孩子独处的需求,反过来说,是不是由于过分的照顾,反而给孩子造成了失落感,也就是没有安全感。除此之外,长期的身体不适也会造成孩子依恋安慰物,如便秘、身体瘙痒、发烧、大病过后等。所以,当孩子焦虑时,依恋安慰物对孩子是有利的,成人要做的是找到孩子依恋安慰物的原因,为孩子解决困难,让孩子不再需要安慰物。

    另外,家长不要关注孩子对安慰物的依恋,更不要劝说孩子放弃安慰物,要对孩子进行游戏倾听,给孩子介绍工作,使孩子沉入到工作状态中。

    家长要引导孩子与班里的几个小朋友扎堆、互相串门。可以先请小朋友到自己家里来玩,等熟悉后再带他到小朋友家里去,使孩子有固定的朋友。当他的注意力完全被小朋友的活动所吸引,并投入到这些活动中去时,安慰物就退之其后了。

    在安慰物依恋的后期,孩子会将安慰物丢到各种地方,并请身边的人替他保管。成人在孩子暂时放弃安慰物时,一定要注意他把安慰物放在了什么地方,当他找时,尽快地递给他,不要让他为寻找安慰物投入过多的心力,否则会让他已经转移开的注意力又重新集中到安慰物上。如果孩子只抱着安慰物,就会影响他对其他事物的探索。在前期是心理的需求,问题不解决就会成为习惯,这时需要成人帮助孩子逐渐断掉对安慰物的依恋。可以在孩子很忙时建议他暂时把安慰物放在某个地方,或为他代为保管,等他要时再还给他;等安慰物成为孩子的累赘时,再建议他放弃安慰物。

    第三节 安慰物在3-4岁

    孩子3岁后,家长觉得孩子已经长大了,不应该再出现安慰物的问题。其实,如果孩子需要一个安慰物,而家长又没有用正确的方式去专门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孩子对安慰物的依恋保持到3岁之后也是很正常的。只是按照孩子的发展规律来看,到了3岁,可探索世界的范围扩大了很多,也深入了很多。另外,3岁的孩子开始进入一个友谊的需要期,如果环境能够支持孩子的发展,那么此时的孩子大多会自动放弃安慰物,因为他们太忙了。有些孩子直到3岁都保持着对安慰物的依恋,这时安慰物大都变成了象征符号,只是习惯而已。我们发现他们常常把安慰物随便地扔在一边,但在睡觉时会偶尔想起,这时,如果成人不担心,忽视孩子的这种行为,很快孩子和家长就都会忘记安慰物曾经在他们心中的重要性。

    17.孩子多大才能戒掉安慰物?

    儿子从断奶后就把我的胳膊肘当成安慰物,尤其在睡觉时不能少,甚至经常要闻一闻、亲一亲、咬一咬,好像很享受的样子。这样正常吗?要不要想办法给他戒掉呢?如果顺其自然,要到几岁才能改掉这个习惯呢?

    大李老师来帮忙

    案例中孩子的情况是很正常的。只是别人的身体没有其他物质那么容易受孩子控制,比如当妈妈出差或生病时,孩子就不能再依恋妈妈的身体了。还有,当孩子需要这个依恋物时,会给另外一个人带来感受,这种感受无论好坏都会影响孩子。所以在孩子需要安慰物的时期,成人可以试着为孩子介绍安慰物,尽量不要让孩子把成人的身体当成安慰物。

    孩子在早期寻找安慰物时有一个形成和固定的过程,如断奶后,孩子内心感到非常孤独和痛苦,而妈妈每天又不得不离开孩子,这时可以给孩子绒毛玩具、妈妈的枕巾、漂亮的丝绸睡衣等让孩子抱着;也可以试着给孩子精神的依恋,如给孩子讲故事、表演玩偶游戏,把孩子抱在怀里安抚好后建议孩子躺下来睡觉。如果发现孩子开始探索安慰物,就可以给他介绍一个安慰物。

    有的孩子在睡觉时需要搂着某个安慰物,这完全不影响他的发展和活动,所以不必干涉。案例中的孩子才3岁,如果母亲不会离开孩子,也不在意孩子的触摸,就暂时不必戒掉。等孩子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可以慢慢地试着用其他物品代替,如给一个枕巾让孩子抱着先睡,告诉他妈妈现在要去做别的事情。每天让他先和安慰物待一会儿,然后妈妈再来到他的身边,接着立刻用故事来分散孩子的注意。在这一时期,妈妈可以把孩子搂到怀里,让孩子全身都获得妈妈身体的气息,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安慰。这时,他心里获得了同抱妈妈的胳膊一样的舒适感,但怀里的物品却是枕巾,不再是胳膊。

    这个过程需要一些时间,家长要判断一下是否值得。一般在5岁之后,孩子有了一定的自控能力,在成人的要求下,慢慢就会放弃对妈妈身体的依恋。一般在6岁之后,就会自然放弃,所以家长不必着急。

    如果孩子——尤其是男孩——在4岁之后过多地依恋妈妈的身体,可能会产生心理年龄的滞后,内心深处无法获得力量。当遇到困难时,会自居为婴儿,试图退回到紧挨着妈妈身体的那种被保护感、舒适感和柔软感中,于是在冲突面前表现为退缩和放弃。另外,还会因对母亲的独享欲而对父亲产生妒忌,并导致进一步的仇恨和负罪感,这对孩子心理的发展是不利的。所以,尽量不要让孩子过久地依恋母亲的身体。

    18.孩子喜欢抚摸布制品,怎么办?

    我女儿现在已经3岁5个月了,她有一个从小养成的习惯——抚摸棉、毛、丝制品。这个习惯从几个月大开始就养成了,只要她一哭,姥姥就会把被单盖在她脸上,她就不哭了。我每次都会制止,并说明其危害,无奈姥姥个性太强,不愿接受,加上我要上班,孩子大部分时间和姥姥待在一起,导致她最终形成习惯。

    现在,她在睡觉前必须抚摸她的“被被”,把玩很久,而且一边抚摸,一边紧紧吸住下嘴唇。更严重的是,她只要看到任何丝、毛制品都要上前抚摸一阵,并吸下嘴唇。我看到她已经养成了习惯,不赞成强行制止她,就想用别的东西分散她的注意力,但她对这些制品最敏感,宁愿排除万难也一定要摸摸,除非看不到。

    这是恋物癖吗?我知道很多宝宝都喜欢抚摸毛绒制品,但她这么上瘾,好像太严重了吧?这样对她的记忆力等智商方面有没有影响?需要解决吗?怎么解决?

    大李老师来帮忙

    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孩子依恋物品的各种可能原因。目前还没有看到专门针对恋物会不会影响智力的研究,但根据对一些恋物孩子的观察,如果家长、老师能够正确地向孩子提供帮助,孩子很快就会自然放弃所依恋的物品。强行阻断会使孩子更加依恋物品,而严重依恋物品的孩子的工作时间会比不依恋物品的孩子少,依恋越严重,工作时间和探索空间就越少。

    案例中的孩子不见得是恋物,很多孩子对一种物品的喜爱会持续很久,像男孩喜欢玩具车,白天玩,晚上还要搂着睡觉,这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培养起将来需要的生存能力。案例中的孩子不是几年只喜欢同一件物品,而是喜欢那一个类型的物品,并去感受和用它们工作。在触摸这些物品时,孩子的感官获得不同的刺激,这种刺激对孩子的大脑发展或许会有积极作用。因为针织品对感官的刺激一样会经由右脑把感觉信息传导给左脑,左脑一样会去统合和加工来自不同针织品的不同信息,最后形成孩子的个人经验。这个过程会促成孩子大脑的工作和神经元的连接,这就是发展。案例中,孩子由依恋一个物品发展到探索一类物品,不能不说孩子的行为是有建设性的。但案例中的老人解决孩子哭的方式却不可取,孩子哭一定是因为不愉快或者有需要,我们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不能用某种方式让孩子不哭就算了,否则孩子得不到帮助时会感到无助和困难。

    孩子爱好丝绸和棉布是很好的现象,一些幼儿园会专门放很多不同质量的布、纱和绸供孩子感受、玩耍。建议给孩子准备一些这样的物品,再配上布娃娃和过家家用的其他物品,引领孩子工作,拓展孩子对这些物品的使用空间,慢慢使孩子从单纯探索物品到使用它们。只要工作,孩子就会发展。

    妈妈要找机会学习了解孩子,学会判断孩子的哪些行为对她的发展是有利的,哪些是不利的,不至于把孩子某个敏感期行为当成不好的行为。

    孩子对一种特殊物品感兴趣的阶段是很疯狂的,在这个时期,成人一定要给予配合,并给孩子这个自由。

    19.孩子喜欢把异物放到嘴里咬,怎么办?

    我儿子有个毛病,什么东西都喜欢放到嘴巴里,比如捡到的小圆塑料子弹、小玩具,或者其他捡到的不认识的东西,或者自己的玩具,总喜欢放到嘴巴里咬。1岁前,他咬玩具我们没阻止过,但他为什么一直都喜欢咬呢?现在阻止也不管用,告诉他这个有细菌,他就故意咬。如果耐心地跟他说,甚至很严肃地说,他就不咬了,但一会儿又忘记了。

    按理说,小时候在口的敏感期得到了充分的满足,长大了不应该再这样,但他为什么一直都没有中断过这个习惯呢?

    某晚睡觉前,孩子从嘴里吐出个小塑料子弹给我——这种事他经常做。我没忍住,吼了他一通。以前我也吼过两次,但根本没有用。

    他不爱吃零食,但喜欢吃口香糖,有两次不小心吞下了木糖醇口香糖。他并不是想吞咽,而是喜欢那种放在嘴里咬的感觉。他对吞咽的东西选择得相当仔细,比如瘦肉,即使已经嚼了5分钟,我们认为已经嚼烂了,可以吞下去了,但他不肯,反而吐出来。只要是这类纤维大的东西,他都不肯吞咽。他喜欢吃肥肉,喜欢吃瓜果类的蔬菜——比如黄瓜、丝瓜之类的。

    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呢?我在宝宝口腔敏感期的时候已经很注意了,可是宝宝还是有这样的情况。是孩子继续在用口感受事物吗?是内心有压力吗?还是有其他的原因?

    大李老师来帮忙

    案例中的情况有几种可能性。孩子从口的敏感期发展到手和腿的敏感期,以及更深入的事物探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不是一项结束了另一项才开始。如孩子6个月时,正是口的敏感期,但同时孩子对来自手的新鲜感也非常着迷,当碰到了沙子或打破了鸡蛋时,他会不停地用手去抓捏,最后才试图送到嘴里去啃。到了手的敏感期,也就是9个月到1岁半时,当孩子抓到没有见过的事物,不知道怎么处理时,还会先习惯性地送给嘴去啃,啃一下再决定怎样去探索这个物品。与此同时,孩子还经历着腿的运动关键期。如果成人非常刻板地看待这些发展过程,就会在自认为下一个时期到来时阻止上一个时期的行为,这就破坏了孩子自然的发展状态,使孩子把注意力不自然地投入到成人关注的事物中去。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孩子在肛门期也会利用口腔去获得一些触感,这会持续很久,但最终都会消失。

    如案例中,孩子不断需要咀嚼一些东西,这不会影响到别人和他自己,就不必给予关注和制止。这样大的孩子知道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为了保险起见,家长可以提供一些安全的东西专门给孩子去嚼,然后忽视孩子的咀嚼行为。

    家长不必担心,不必计算到什么时候是口敏感期,孩子应该去啃;什么时候不是口敏感期,孩子不应该去啃,并为此朝孩子发脾气。这就像我们对着延迟开花的花朵或一棵奇特的植物大喊大叫,因为它们没按照我们认为的那样生长而生气,这样对孩子不公平。这种做法的唯一作用就是家长生气时的不良气息会损害孩子的健康,而对树上的花蕾提前开放还是延迟开放不会起到任何作用。但对孩子而言,这样的关注和指责会使他更加注意咀嚼东西这件事,使他把发展和探索的力量过多地投注在咀嚼上,我们管这叫强化。看案例中的情形,应该是这位妈妈强化了孩子的咀嚼,所以问题在妈妈而不在孩子。

    对于喜欢咬异物的孩子,我建议家长:

    第一,试着不再去注意孩子咀嚼的事,为孩子介绍其他的工作材料,引领孩子以其他的方式去探索。

    第二,不要因为孩子自然发展的方式与成人想的不一样而朝孩子发火,并干涉孩子。这等于剥夺了孩子发展的自由。

    第三,相信孩子是一个人,一定会按照人的方式去发展自己,所以不必太在意孩子细节性的行为,而是给孩子发展的自由。

    第四节 安慰物在4-5岁

    一般来说,4岁的孩子就不会成天抱着安慰物了,如果孩子到了4岁还成天抱着一个安慰物,什么都不肯做,那么孩子就需要帮助了。有时成人过分认为孩子软弱,担心孩子受到伤害,孩子就有可能变得敏感和内敛。如果孩子一直没有完成从对家的同化走向对幼儿园的同化,从对家人的依恋走向对伙伴和老师的依恋,那么孩子在离开家的环境时,就会退回到某种自己创造的虚拟的家庭环境中。在幼儿园时,这个孩子有可能成天什么也不做,只等着回家,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知如何面对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因此也就不会获得很好的发展。这时孩子抱在怀里成天不放下的安慰物,就成了他克服困难走向强大的障碍。所以,孩子如果是白天在自己的环境中奋斗,晚上睡觉时用一块毛巾安慰一下自己,就没有什么大问题;但如果孩子成天抱着安慰物,不进入社会群体,不工作,不探索,当安慰物不在身边时表现得很焦虑,那就说明他需要我们的帮助了。当然,帮助的方法不是教训孩子,而是看看我们自己哪里出了问题。

    20.女儿迷恋安慰物,该不该刻意戒掉?

    女儿从2岁左右开始恋上我夏天穿的一件圆领衫,每到睡觉时就要拿着,小手指揉搓着并放到鼻子上嗅。

    3岁半的时候,女儿插班进了一所公立幼儿园的托班,也是带着“妈妈衣服”去的,只在睡觉的时候拿。上幼儿园之前,在家里也是睡觉时才要。一个月后,女儿转园到小区里的一所私人幼儿园。这里的老师和蔼,小朋友相对较少,离家又近,女儿很愿意去,照样带着“妈妈衣服”。而且,从早上去到下午放学,能拿的时候都拿着,老师一点也不勉强她。

    就这样过了一学期,女儿又转入我朋友当老师的那个班。刚开始半个月也是整天拿着“妈妈衣服”,后来老师说上课时她老是把衣服放在鼻子下嗅,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建议给她断掉或者睡觉时才让她拿。于是,我每天送她到幼儿园去时,鼓励她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枕头底下,睡觉时再去找,她也这样做到了,可午觉起来后又拿着不放了,有时下午我去接她,看到她手里就拿着衣服。

    早上送女儿去幼儿园的时候,她就开始黏着我说“要妈妈衣服”了,我跟她说衣服会在教室里看着宝宝的,晚上回家再拿。不知道为什么女儿会那么需要安慰物,我们家和老人住一起,平时都有人陪她玩或在她旁边,我工作时间也很松,一回家就和她在一起,晚上也一直是我带她洗澡、睡觉。

    她平时不太跟小朋友一起玩,喜欢自己玩,自己看书、讲故事、唱歌,在室内室外的地上爬,在小区里的戏水池趟水,在床上跳蹦床,趴在窗边看月亮、看灯、听音乐。在她小时候,我把她带到小朋友多的地方,她也只是喜欢摸摸别人的推车,然后就自己玩去了。她不大理会别人问她的话,像没听见一样。跟大人提要求时很急切,性急,脾气上来爱扔东西。现在我有时问她在幼儿园玩了什么,她回答得也很简单:“画画。”问她画的什么,要么说不知道,要么嘻嘻笑。在幼儿园学的儿歌,她还是经常在家里唱。看幼儿园发在网上的照片,我经常觉得她不跟老师的思路走。我对她一直宽容有加,限制较少,近一年不断学习才明确了一些规则。

    请问,是不是应该帮她逐渐戒掉对安慰物的依恋?怎样让她学会描述自己的生活呢?

    大李老师来帮忙

    我们前面说过,孩子被过分护养后,会感觉到内心比较软弱,不敢面对自己的环境。看案例中母亲的描述,这位宝宝是一个快乐的孩子,能够很自由地活动,但却不跟小朋友来往,宝宝的父母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有时候,孩子的家人对孩子过于顺应,孩子很少有机会去顺应别人,很少有机会锻炼孩子跟别的孩子互动,想办法加入别的孩子的游戏。

    孩子在还没有获得一项能力时,面对要使用这项能力的局面,会感到非常困难。第一,孩子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可能成功;第二,孩子从未有过成功和失败的经历,可能都想不到要去克服这些困难。于是,孩子没有兴趣去做困难的事,因此就留在不困难中,不能前进。对一个孩子来说,不前进就是不发展。我们成人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发展。如果孩子止步不前,那我们的帮助就是无效的。从这个角度去看案例中妈妈的疑问,我们就知道该如何做了。

    强行戒掉对安慰物的依恋会导致两种可能,一种是孩子会无聊,没有了妈妈衣服这个依托物,慢慢地,她就开始观察别人、模仿别人,进入到别人的群体中,开始跟别人一起工作,由此开始能够注意别人的语言、别人的思想、别人的感情,为未来上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上学实际上就是听别人讲,思考别人的思想,搞懂别人的发现。所以,如果孩子不能在幼儿期练习关注别人,未来的学习就会有困难。另一种可能是强行断掉对安慰物的依恋会造成孩子对环境的看法变得不好起来,孩子从此更加防范环境、防范老师。当然,这取决于在断除安慰物时,成人采取的态度和方式。

    建议可以试试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在班里找几个性格与自己孩子相近的同性别的孩子,经常请这些孩子到家里去玩,周六周日可以与这些孩子的家长联合搞一些活动。这样,在班里时,虽然孩子还不会很快地跟那几个孩子来往,但在她内心深处已经有了几个比较亲近的人。当那几个孩子活动时,你的孩子就会注意他们,时间长了,对他们有了一定的认识,你的孩子就会试着进入他们的群体。当她被群体接纳后,就会慢慢地减少对安慰物的依恋。

    第二,这么大的孩子成天拿着安慰物,的确会造成对其他工作的影响,如果不停地抱着安慰物去闻,就会使孩子拒绝其他活动的体验。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应试着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专门给这个孩子,对孩子进行工作引领,介绍她进入群体,慢慢孩子就会把安慰物丢在一边。

    第三,如果孩子只是睡觉时需要安慰物,那么即便她到了老年后仍然抱着妈妈的衣服也没什么不好,所以不必戒掉。

    21.孩子捏了4年毛毛,怎么办?

    我家的宝宝从4个月开始吮自己的下嘴唇,1岁4个月开始捏毛毛。她3岁的时候,我试过跟她说明后果,鼓励和表扬她把最爱的毛毛裤藏起来,用了很多种办法,她的表现反反复复。每一次我以为她已经将捏毛毛的习惯戒掉了,过不了多久就又反复了,而且欲望更加强烈。直到她3岁时,我看了《爱与自由》,并反省自己:软硬兼施地逼她改这个习惯到底为了什么?是为了将来那个未知的不良后果?我们母女正在互相折磨、较劲。再退一步说,即使我努力修正她,是否那个不良后果就一定不会发生?算了吧,不就捏个毛毛吗?又不碍别人什么事儿。于是,我告诉她想捏毛毛就痛痛快快地捏,不必在意我们,因为那是她的事情,她自己做主。现在,她4岁了,照样捏毛毛,但我们真的不介意,全家气氛轻松愉快。

    我倒一直没担心过她将毛毛吸到肺里,因为有时刚进嘴巴了,她自己就试图弄出来,毕竟不舒服。

    大李老师来帮忙

    案例中妈妈的举动让人非常欣慰。其实,人天生就是一个感觉动物,在身心健康的情况下,从婴儿起,人就对不舒服极其敏感。所以,如果孩子把毛毛吸进鼻子和嘴里,会非常难受,他们一定会及时表达出自己的不舒服,并引起别人的关注,这是人的生存本能。但当人的内心痛苦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肢体感受就变得麻木了。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可能对不舒服的感觉就不那么敏感了。像那些失恋的女人,在吃东西时胃部没有饱的感觉,才会暴饮暴食。那些不断被母亲限制零食的孩子,才会在吃零食时将自己吃坏。这就如同快要饿死的人在得救之后,一旦获得食物就一定会将自己撑坏,这是因为他们内心对食物的需求大于身体对食物的需求,身体要慢慢地逐渐接纳食物,而心理要一下子接纳所有的食物,这样身体就会受到损坏。在案例中,妈妈采取了放松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使孩子捏毛毛的行为逐渐地不再是心理需求了,再加上很好的工作引领,相信孩子捏毛毛的时间会越来越短。

    在放松地对待孩子“捏毛毛”的同时,也要给孩子介绍其他的工作材料,对孩子提供各方面的帮助。我们希望孩子通过对环境的探索,获得大脑的发展,获得思维模式的建构、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行为模式的建构、意志力的成长。一个捏毛毛的工作无法承载这些内涵,所以在宽容地对待孩子捏毛毛的同时,一定要给孩子准备更加丰富的工作材料,并引领孩子对它们感兴趣,能够深入工作。这样,我们就真的不必担心孩子捏毛毛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