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中说生灭等有,又说生灭等无,因而容易产生一种疑问:有无二者原互相矛盾,竟如何会通,才能把它统一起来。如前《中论·观四谛品》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此颂显示诸佛说法是随众生智慧大小不同,所说之法亦异,但说有、无,皆就二谛体性分别而说,并不是在某一种体性上既说其为有,又说其为无,而是就世俗谛说生灭等有,就胜义谛说生灭等无,因此说有说无皆无自语相违的过失。此义在《大智度论》中亦说:“佛法中有二谛,一者世俗,二者第一义谛;……为世谛故说有众生,为第一义谛故说众生无所有。”此中之“有”是指“缘起有”,不是指“自性有”;“无”与“无所有”是说“自性无”,不是说“完全无”。诸佛既依二谛说法,故将二谛简介如下:
二谛,指真谛与俗谛。谛,谓真实不虚之理。真谛,又作胜义谛,第一义谛,即出世间之真理。俗谛,又作世俗谛、世谛,即世间的真理。《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谓,世俗之事乃覆蔽世间之真理者,故俗谛又译作覆俗谛、覆谛。二谛之意义,于大小乘诸经论所说不一,兹将其较具代表性者胪列于下,以供研究参考。
小乘之说
原始佛教之经典《阿含经》中,所说之四谛(苦、集、灭、道)颇多,然甚少论及二谛,仅于《中阿含经》卷七《分别圣谛经》中举出“真谛”一词,然未与俗谛并用。《增一阿含经》卷三载有“二谛”一语,惜其内容不明。
但至部派佛教,《俱舍论》卷二十二不仅举出真俗二谛之名,且举例说明其意义。例如瓶、衣等物,其外形、状态一旦毁坏,则不能再称为瓶、衣等。又如水、火等,若以胜慧分析之,即成为“色、香、味”等各种之要素,故亦不能再称为水、火等。凡此,给予假名(施没有),而为世间一般常识所认可者,称为世俗谛。对此,色、香、味等乃构成万物存在之要素,其形态纵然碎至极微,或以胜慧分析之,其本质恒常存在而不变,故被视作出世间佛教真理,称为胜义谛。
据《成实论》卷十一《立假名品》之说,色、香、味等法与涅槃俱为真谛;反之,由色等各种基本要素形成的瓶,水等,以因缘和合,仅有假名而无实体,故称俗谛。例如,“人”系由五蕴和合而成,故亦属俗谛。
经量部主张,依无漏之出世间智及后得之世间正智所认可之诸法,称为胜义谛;反之,依有漏智所认可之诸法,称为世俗谛。
《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七说,以世间常识所能理解之事物,或世间一般约定俗成之道理等,称为世俗谛;依无漏之圣智之所彻见的真实之理,称为胜义谛。
至于苦、集、灭、道四谛与真俗二谛的关系,小乘各部派之看法亦极纷歧,有主张苦、集为世俗谛,灭、道为胜义谛;亦有主张苦、集、灭为世俗谛,仅以道谛为胜义谛;有主张四谛均为世俗谛,而以“空”、“非我”为胜义谛。《大毗婆沙论》则主张四谛各具世俗谛与胜义谛二谛。
大乘之说
大乘经典有关真俗二谛之说甚为丰富,历来诸家亦各创新义,互别门户,颇有兰菊竞美,相得益彰之妙:
《北本涅槃经》卷十三《圣行品》谓,一般世人所能知者为世谛;出世之人所证知者为第一义谛。复次。“有名有实”者为第一义谛,“有名无实”者为俗谛。如四谛之理为第一义谛;旋火之轮、热时之炎、乾闼婆城、龟毛兔角等为世俗谛。
中观学派之根本论典之《中论·观四谛品》中说,一切事固定不变之本性(即实体、自性),为无生无灭之空;了知此等空无之理,是为第一义谛;一切事物之空性,为保持空性之作用必须假现之事物上显现,而由其相依相待之关系产生认识作用,了知此等假名之法,是为世俗谛。世俗谛虽为不究竟之法,然可借之探索、趋近胜义谛。例如,我们之言语、思想、观念等,均属世俗谛,然若不借言语、思想、观念等世俗谛,则无从向众生解说超越世俗谛之第一义谛;而无法了知第一义谛,即无法证得涅槃。
《仁王般若经》卷上《二谛品》中,更进一步举出“二谛相即,真俗不二”之说,亦即谛理而言,有真俗二谛之别;但若以真实智慧观照之,则二谛之理昭然自现。
中国佛教各宗派之关于“二谛”的各种解说,三论宗之二谛义,待下章专述,其他各宗派简介如下:
法相唯识宗之说 窥基大师所著《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将《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所举之四种世俗谛,与《成唯识论》卷九所说之四种胜义谛归纳成“四真四俗”(四胜义四世俗)之四种二谛,可作表解之:
四重二谛
《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
世间世俗谛(有名无实谛)——
家、瓶、我、有情等
道理世俗谛(随事差别谛)——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世间胜义谛(体用显现谛)
证得世俗谛(方便安立谛)——
圣果、四谛——道理胜义谛(因果差别谛)
胜义世俗谛(假名非安立谛)——
二空之真如——证得胜义谛(依门显实谛)
真谛——非安立之一真法界——胜义胜义谛(废诠谈旨谛)
据表解详言之,①《瑜伽师地论》举例谓,“瓶”与“我”等并无实体存在,但由凡夫之迷情视为实有,遂依照世间一般之见解给予假名,称为世间世俗谛。相对于此,《成唯识论》谓,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系由因缘所生者,虽坏崩(故称世间),但因有实体与作用,圣者依后得智即可了知,则称为世间胜义谛。窥基乃归纳以上二说,而以二谛之体之“有”、“无”立二谛之别,称为名事二谛。名,指有名无实,如幻化存在;事,指有名有实之现象存在。②《瑜伽师地论》谓,五蕴等事乃本来之道理,因有差别,故其相可以判然别之,称为道理世俗谛。对此,《成唯识论》谓,四谛之理虽有迷悟因果之别,但依无漏智即能了知,称为道理胜义谛。窥基乃依“事”与“理”立二谛之别,称为事理二谛。③《瑜伽师地论》谓,四谛之理能令修行者趋入涅槃,但须借言说以说明迷悟因果之差别,始能了知其相,称为证得世俗谛。对此,《成唯识论》谓,“我空”与“法空”之二空真如须由圣者之智慧观照始能彰显其真实之理,而非凡夫所能了知者,称为证得胜义谛。窥基乃依道理之“浅”、“深”立二谛之别,称为浅深二谛。④《瑜伽师地论》谓,二空真如超越一切有为法,仅由圣者之智慧所证知,故须假借二空之名,而以言语表诠其道理,称为胜义世俗谛。对此,《成唯识论》谓,非安立之“一真法界”系超越言语思虑之绝对境界,乃圣者之根本无分别智所证悟者,称为胜义胜义谛。窥基遂依“言诠”与“超言诠”立二谛之别,称为诠旨二谛。四世俗谛中之世间世俗谛是“唯俗非真”;四胜义谛中之胜又胜义谛是“唯真非俗”。其他之三世俗谛、三胜义谛本为同一,但由于自真俗两面观谛,故有所别。
地论宗之说 慧远(净影寺)于所著《大乘义章》卷一,判立立性宗、破性宗、破相宗、显实宗等四宗之名,以说明二谛之义有深浅不同。①立性宗,系指研究有部教说之毗昙宗。毗昙宗主张事理相对,而以“事”为世谛,以“理”为真谛。例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事彼此隔碍,是为世谛;无常、苦等十六圣谛彼此相通,是为真谛。此宗以事理相对立其教说,故又称因缘宗,属于小乘中之浅说。②破性宗,系指成实宗。此宗以“因缘生之假有”为世谛,以“无处自性之空”为真谛,又称假名宗,属小乘中之深说。③破相宗,系指三论宗。此宗以“一切诸法妄相之有”。为世谛,以“无相之空”为真谛,又称不真空,属大乘中之浅说。④显实宗,系指净影慧远自身所属之地论宗。其要旨可分为依持与缘起二义。自依持之义而言,以妄相之法为能依,乃妄有理无之世谛;以真如为所依,其相虽空,然有实体之存在,故为真谛。自缘起之义而言,真如之自体即为真谛,其依缘起所显之迷悟世界则为世谛。以此宗辨明真如之体,故称真宗,属大乘中之深说。
天台宗之说 天台大师智者于《法华玄义》卷二下,就化法四教及三种被接,判立“七种二谛”之说:①藏教之二谛,以“诸法为实生实灭之实有性”为俗谛,以“灭了此实有法而归于空无之理”为真谛。系指小乘教之说,又称生灭二谛。②通教之二谛,以“诸法为因缘所生之幻有法”为俗谛,以“既非实有,故即是空”为真谛。系指通于声闻、缘觉、菩萨等三教之说。又称无生二谛。③别接通之二谛,以“诸法为幻有”为俗谛,以“幻有即空、不空”为真谛。此系别教接于通教所说之二谛,又称含中二谛,单俗复真二谛。④圆接通二谛,以“诸法为幻有”为俗谛,以“幻有即空而不空,诸法趣入空而不空”为真谛。此系圆教接于通教所说之二谛,与别接通二谛同称含中二谛。⑤别教之二谛。以“幻有、幻有即空”为俗谛,以“不有不空之平等法界”为真谛。此系别受大乘菩萨教说之二谛。又称复俗单中二谛,无量二谛。⑥圆接别之二谛,以“幻有、幻有即空”为俗谛,以“不有不空、诸法趣入不有不空”为真谛。此系圆教接于别教所说二谛。与别教二谛同称复俗单中二谛。⑦圆教之二谛,以“幻有、幻有即空”为俗谛,以“诸法趣入有,趣入空、趣入不有不空”为真谛。亦即有空之外,别立中道,有空中三谛隔历,是为俗谛;不偏有空中,三谛相即,圆融无碍,是为真谛。此即天台圆教之二谛,又称无作二谛、和合二谛、不可思议二谛,其真俗二谛,互为一体,圆融不二,其体的中道,此乃历来各家所未能论及者。
《末法明灯记》转用二谛之意义,称佛法为真谛,王法为俗谛。日本净土真宗袭承此说,谓宗教之信仰(安心)面为真谛,世间之道德为俗谛,此二者具有相依相资之关系。
(第二节)三论宗之二谛义
二谛,为佛法中极根本的论题。佛法的目的,在乎引导众生转速启悟而引导的方法,即以二谛为本,故对二谛应求得恰当的了解。上节是对大小乘及中国佛教各宗派,对二谛的见解,本节专述中国中观学派之三论宗之二谛义。从佛教教义说,佛以二谛的方式为众生说法,故对二谛不能正确辨别,即对佛法也不能了解。《十二门论》说:“若不知二谛,则不知自利、他利及共利。”修学佛法,不外为了自利、利他、俱利,这可见修学佛法,应该对二谛有彻底的理解。
我国自从《成实论》与《中论》之讲习开展,有关二谛之论究极为兴盛,三论宗之祖吉藏大师于所著《二谛章》卷下详述古来对于“二谛之体”之十四异说,其中最具代表性者为如下三家说,即:①二谛之体为一,②二谛之体个别,③二谛之体的中道。其次,吉藏于《二谛章》与《大乘玄论》卷一揭示出“于教二谛”与“四重二谛”之说,以赅摄于教二谛即指“于之二谛”(于谛),与“教之二谛”(教谛)。分别言之:①“于”即“所依”之义,系指诸佛说法所依之六尘境界(即现实之世界)。同一六尘境界,凡夫见之,视为实有称为“于俗谛”;圣者灼鉴,知其为空,称为“于真谛”。于谛复又分为本末二种,诸佛未出世以前即存在,诸佛乃依之而宣说教法者,是为“所依于谛”(本);听闻诸佛说法,而众生得以理解者,是为“迷教于谛”(末)。②“教”,即“能依之义”,系指诸佛依六尘境界所说之教法。宣说真实妙有之教,称为“教俗谛”;超越言语思虑而宣说无所得之理者,称为“真教谛”。此外,又有说明毗昙、成实及大乘(二种)之四种二谛,此即“四重二谛”。本节专门讨论我国三论宗关于二谛的论说。
空有二谛
缘起性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可以说就是真俗二谛。但缘起性空为矛盾的统一原理,真俗二谛是佛法的纲要。真谛,即所说的第一义谛或胜义谛;俗谛,又称世谛或世俗谛。真谛说空,俗谛谈有,因此又叫空有二谛。三论宗认为,解释二谛有两种不同:一是以真谛为理,即诸法皆空的实相之理;以俗谛为教,即世间缘起假名的语言文字。世间的语言可以表达法性真理,如来借此缘起事物说法,以表达真如法性真理,都是从世俗谛法说,所以俗谛是教。二者非空非有是中道,说空说有,空有二谛都是教,叫做言教二谛。仍然是真谛说空,俗谛说有,真空俗有是佛所说,故二谛是教。
《般若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批判自性,建立缘起,所以空有二谛也是无自性的,对空说有,对有说空,所以空有都没有自性,只是相对而言安立的假名。言教二谛的空和有,乍一看名相是对立的,但同时又是统一的。如《心经》里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空。”色空不二就是二者的统一。“色即是空”,指事物是缘起无自性;“空即是色”,指本性空的事物才能随缘生起,性空不碍缘起。因此说有,是不离开空的有,言空是离不开有的空,这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空有不二,虽然对立而又是统一的,对立是相对的,统一是绝对的。所以经中说“一切世谛若于如来即是第一义谛”,客观事物就是这样的。具有中观见解的人,看见空有常常是统一的,没有观见解的人,看见空有总是相对应。中观见就是佛菩萨的中道正见,中道正见就是经中所说的般若智慧。如果看见有就认为是实有,说无就以为什么都没有,那就是执空有二边是实的偏见,是生死的根本。现在说的二谛的空有,是相对缘起的空有,相对空而说有,针对有而说空,说空不住空,说有不著有,空有圆通,相即无碍,不同于一般人定性对立的空有。这是我国中观学派三论宗空有二谛的基本内涵。
于教两种二谛
我国中观学派三论宗有二种二谛,就是于谛和教谛。于谛和教谛这两个名词,是三论宗所专有的,在其他各宗派著作中很少见,甚至见不到。三论宗把真俗二谛分为于谛和教谛,并且主张二谛是“教”,这是其特点。
三论宗把真俗二谛分为于谛和教谛,是根据“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是世俗谛,二第一义谛。”青目解释这个偈颂时说:“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间颠倒谓有,‘于’世间是‘实’。诸圣贤真知颠倒性故,知一切法性皆空无生,‘于’圣人是第一义谛名为‘实’。”三论宗根据这段长行和这段长行中的二个“于”字而在教谛之前建立了“于二谛”。其于二谛的大意思,诸法实相,非空非有,世间诸法,也非定有定无,本来是不二相的。但是说它是有,“于”世人是实,世人认为是“实”,所以叫做“世谛”;说诸法是空,“于”出世二乘圣人是实,出世圣人认为是“实”,所以叫做“真谛”。诸法实相,既是非实非有,但是对“于”凡圣二种人来说,就成为是“空”、是“有”的两种谛实,这两种谛实,就是空,有二谛,这种二谛,就称之为“于二谛”或者“二于谛”。显而言之,“于”的意思就是指“于”诸法实相上而有凡圣不同的理解,各自认为是实,不合乎诸法自身真实的真实,就叫做“于谛”。
青目解释“于二谛”后接着说:“诸佛依是二谛而为众生说法。”三论宗据此句而建立“教谛”。吉藏的《中论疏》对有关于“教二谛”说:“问:云何是二于谛?云何是教谛?答:所依即是二于谛。以‘于’凡圣皆是‘实’,故称二于谛,亦是于二谛。谓色未曾空、有,于二解是实,故云于二谛。能依即是教谛,诸佛依此二谛为众生说法,皆是诚谛之言,故称为实。”三论宗虽然建立于谛和教谛两种二谛,但其主要的还在说明和主张二谛是“教”,而二于谛只是说明其是两种不究竟、不合中道的两种偏执,都是佛陀说法遣破的对象,教谛是言教的手段。
《大乘玄论》卷一,为了建立二谛是教,提出五点理由:第一,对不二中道是理实,所以说明二谛是言教。因为真理只有一个,不二中道既是理实,二谛是假施设的差别名相,所以是方便言教。又非有非无是中道,为了破除众生执空执有的毛病,而说有说无,这自然是言教。所以说二谛是教。第二,诸佛如来观照缘起的事物,并不一定把他看作是有或者是无,因为缘起的事物并非是实有或者实无,纯粹是以中观实智,直契诸法实相。诸佛了解众生执有执无,不能理解真如法性的真实性;以方便力,说空破有,说有破空,令众生悟入非空非有的真如实相。以说为教,借教显理,所以二谛是教。第三,很多学佛的人,都认为二谛是理,既然是真理,就不能违反,不能动摇,这样便成了定性二见,不能反映缘生事物无常变化无自性的真相,反而障蔽中道实相的启悟。现在要想拔除二见的病根,故说有无都只是方便,有无都不究竟,不应住在有无中,所以说二谛是教。第四,有无是众生多邪见的根本,经论中强调批破有无二见。有和无是两种偏见邪见,如凡夫执有,二乘执无;贪爱多的人执著有,邪见重的人执著无,九十六种道所执都不出有和无。诸佛出世,如果再说有无两种定理,反而增加众生的执著。现在明白地学习有无二谛,就能通达不二正理,所以说二谛是教。第五,学佛的人,听说二谛是方便教,便作不定解,免于执著。又能由此通达正道,超凡或圣,有这些利益,所以说二谛是教。
《摩诃般若经·具足品》说:“菩萨住二谛为众生说法。”龙树解释说:“菩萨为著有的人说空,为执空的人说有。”《中论·观四谛品》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既依二谛说法,说法即是说教,说教实际上是为了利益众生,真实不虚,所以叫教谛。三论宗自摄山僧朗以来,即主张二谛是教,而不是从嘉祥大师才开始的。《大乘玄论》卷一说:“山中兴皇和上(尚),述摄岭朗大师言二谛是教。”这里说的山中、兴皇,指的是僧诠和法朗。法朗没有见过僧朗,所以没有传述,是经过僧诠辗转述说才可以转述,故说:“山中兴皇和上,述摄岭朗大师言二谛是教。”《二谛章》卷上说:“自摄岭以来,并明二谛是教。所以山中(僧诠)师于本疏说:‘二谛者,乃表中道之妙教,穷文章之极说,道非有无,寄有无以显道,理非一二,因一二以明理。”故知二谛是教,在我国中观学派之三论宗相传,由来已久。
四重二谛
真俗二谛,有时也叫作有无二谛。中国中观学派三论宗根据经典中的不同说法,建立四重二谛。但真俗二谛的名称出于经论,为佛教各宗所共用,那么三论宗所说的真、俗、空、有与其他宗派有什么不同?这须要用《初章义》来检别。所谓初章,即初学入门的第一章。初章是三论宗用来论证和区别是自性还是缘起的一种方法。《初章义》说:“他有有可有,则有无可无,故有不由无,即无不由有,有是自有,无是自无,此种有无名自性有无,即定性的有无。今无有可有,则无无可无。无有可有,由无可有;无无可无,由有故无。由无故有,有不自有;由有故无,无不自无。有非自有故非有,无不自无故非无。非有非无,相对缘起,假名有无。”这是显示自性与假名的不同。所以《初章义》是破除自性的利器,彰显缘起的假名,入中道之要轨,显示无碍的圆融。通过初章可以认识其他宗派以二谛为定理,便落在实有自性中。三论宗所说的二谛是相待缘起假名,名称虽同,而含意迥异。依这相对的假名为基础,建立四重二谛。
中国中观学派三论宗为说明毗昙、成实及大乘(二种)之四种二谛,建立四重二谛。第一重以“有”为俗谛,“空”为真谛,此系毗昙家之说。第二重以“空,有”为俗谛,“非有非空”为真谛,此系成实家之说。第三重以“有空、非有非空”的二、不二为俗谛,以“非有非空、非非有非非空”的非二、非不二为真谛。第四重以前三重为俗谛,而以“言亡虑绝”之绝对境界为真谛。第三重与第四重系指大乘之地论家、摄论家。
吉藏大师评论历来之二谛,说为“鼠喽栗二谛”(犹如老鼠食栗,尽食栗肉而残余栗皮;即指真谛为空,俗谛为假有之说)与“案苽二谛”(犹如探水取瓜,复将瓜沉入水中;即指与俗谛为假有,其“假有原来即空”为真谛之说)二种。
这四重二谛,如果从教理上分,都可以说俗谛为教,真谛为理,辗转随缘,灵活运用。虽然有四重二谛,但早朝的中观学派多用第一重,后来三论宗多用第二重,所以三论宗常说《般若》若空若有都是教,非空非有是中道第一义谛,说二谛是教,就是根据第二重二谛说的。如其他宗派说,“三论”、《般若经》是通教,虽谈二谛,不说中道,三论宗讲第二重二谛,已说非空非有为中道。第三重中,若二谛,若中道,空、假、中三谛都是本宗的俗谛,非三、非不三方是真谛。摄论师说,三性(三谛)是安立谛为俗,三无性非安立谛为真。现在讲明,凡是有言说的都是世俗,言亡虑绝才是真谛。
建立四重二谛者,因为众生的根性不同,接受悟解有所不同,为适应根性不同的有情,所以建立四重二谛。又为了解释经论,建立四重二谛,经论中或说有为世谛,空为第一义谛。如《摩诃般若经·具足品》说:“菩萨住二谛为众生说法,空为第一义谛。”这就是第一重二谛的意思。《道树品》说:“若有若无,世谛故说,非第一义。”就是第二重二谛的意思。《华严经·性起品》说:“不著不二法,以无一二故。”《摩诃般若经·十善品》说:“不以二法,不以不二法。”这是第三重二谛的意思。《华严经·十住品》说:“谛了分别诸法时,无有自性假名说,悉欲分别世谛义,菩萨因此发初心。一切诸法言语断,心行寂灭如虚空;悉欲分别真谛义,菩萨因此发初心。”这是第四重二谛的意思,因为经典中说二谛不同,为了解释经典里的含义,今学者易于理解,所以建立四重二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