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学概论-佛性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佛性概说

    佛性,又作如来性、觉性。即佛陀之本性,或指成佛之可能性、因性、种子,佛之菩提之本来性质。为如来藏之异名。据《北本涅槃经》卷七载,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凡夫以烦恼覆而无显,若断烦恼即显佛性。在印度佛教中,佛性思想的范围及地位是很受限制的。在佛陀住世时代,释迦与弟子共住,释迦亦在僧数,佛性问题根本不存在。所谓“吾在僧数”,说明释迦也是众比丘之一,差别仅在于他比一般比丘更有修养,更有学问,能力更高一点。佛陀涅槃后,其肉身不在了,但他说的法还在,弟子们出于崇敬、景仰的心情,一方面把释迦牟尼佛法化,一方面把佛说的法人格化,于是二者的结合产生了“法身”。《增一阿含经·序》说:“释师出世寿极短,肉体虽死法身在。”可以说原始佛教是无佛性说的。到部派佛教时期,不同部派的思想各有殊异,大体而言,上座部主历史的释迦牟尼,大众部则把释迦牟尼佛神化;故尔小乘部派产生了对佛性解执的不同。世亲在《佛性论》说:“若依分别部说,一切凡圣众生,并以空为本,所以凡圣皆从空出,空是佛性,佛性即是大涅槃。”又说:“若依毗昙萨婆多部(即说一切有部)说者,则一切众生无性得佛性,但有修得佛性。”进而又把众生分别为三:一定无佛性永远不得涅槃,是一阐提犯重禁者。二不定有无,若修时即得。三足有佛性,即三乘人:声闻从苦忍上即得佛性,独觉(缘觉)从世法上即得佛性,菩萨从十回向以上是不退住于佛性。

    在对佛性来源之一的“心性本净”说上,小乘诸部亦解执不一。大众部、分别部主“心性本净”说。《异部宗轮论》说:“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本宗同义……心性本净,客尘随烦恼所杂染,说为不净。”这是说众生心性本净,只为客尘烦恼所污染,故为不净,若能去掉烦恼染污,即可呈现清净本心,得到解脱。这可以说是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先驱思想。与此相反,说一切有部否定“心性本净”说。《阿毗达摩顺正理论》说:“分别论者作如是言……圣教亦说心性本净,有时客尘烦恼所染。……故不应说心性本净,有时客尘烦恼所染。若抱愚信,不敢非拨言此非经,应知此经违正理故,非了义说。”说一切有部虽未敢言“心性本净”说为非经,但已将其降为了“非了义”的地位。

    大乘佛教也不是一开始就有佛性思想的,以龙树为代表的中观学派,般若经论的思想,以“空”为核心,此“空”乃非一无所有之空,而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之谓,这种思想承接了早期佛教之缘起性空、无常无我的思想,另一方面为后期之妙有思想打开了大门,铺开了道路。《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说:“般若波罗蜜多中,或时分别诸法空是浅,或时说世间法即是涅槃是深。色等诸法即是佛法。”也就是说,观察诸法是空,乃系浅义,肯定世间诸佛即同于寂灭的涅槃,才是深义。所以,色等一切万法,皆是佛法。空理是指诸法无自性,非是要否定诸法而说空。不难看出,此中之性空妙有,以及空有相即之中道实相说,已经含有后期大乘佛教的“妙有”佛性思想。

    佛性思想的孕育完成与明确化,严格说是中期大乘佛教的事。特别是在《涅槃经》、《胜鬘经》、《如来藏经》等阐扬佛性,如来藏的经典出现之后,佛性思想有了大的发展。中观学派依《涅槃经》,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能成佛。众生之所以都能成佛,是因为皆有佛性,有佛性就能成佛。这说明佛性是成佛的基因。我国中观学派大师吉藏依《涅槃经》,说有五种佛性,最终以不二中道为正因佛性。废有关佛性之种种议论,以别为因果即是迷执,故称非因非果之无所得中道为佛性。

    五种佛性,如《涅槃经》中说:“佛性者,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并解释说:“有因”就是十二因缘,“因因”就是智慧,“有果”指三菩提,“果果”即大涅槃。再加上“非因非果”,称为五种佛性。“有因”即是十二因缘,为什么呢?经中又说:“十二因缘不生不灭,乃至非因非果。”即以十二因缘为所观境,所以为“因”佛性。“因因即是智慧”,指观十二因缘,不生不灭所生的观智,这观智是因因而有,所以称这智慧为“因因佛性”。这“因”与“因因”又叫“缘因”和“了因”,十二因缘是所缘境,所以叫“缘因”,智慧能照了理境,所以叫“了因”。“有果即是三菩提”,指由于修习观智,证得佛菩萨果,名叫“果佛性”。“果果即是大涅槃”,指菩提已经是果,由证菩提,得入涅槃,所以涅槃就是“果果佛性”。这四种佛性,还不是正因佛性,非因非果才是正因佛性。《涅槃经》卷二十五说:“十二因缘,非因非果,名为佛性。”然而非因非果也是中道,就是以中道为正因佛性。所以经中说:“佛性者即是三菩提中道种子。”换句话说,就是以中道种子为正因佛性。既然非因非果是正因佛性,为什么还说有五种佛性?因为非因非果是中道理体,从体起用,虽然是非因非果,为度众生,方便而作因果说。非因说因,指境界因和观智因,非果言果,故说二果;谓菩提与涅槃,因为这个因缘而说佛性有这五种。虽然有五种,却是以非因非果中道为正因性。佛性是成佛的基因,五种佛性中,菩提与涅槃是果,其余三种是因,故说佛性。又说有“三因佛性,一是缘因佛性,指十二因缘境界因;二是了因佛性,谓观十二缘的观智因;三是正因佛性,即是非因非果的中道理性。另外,有三句辨佛性因果,一是因非果,就是境界因,所以经中说,“是国在非果如佛性。”二是果非因,就是果果性,所以经中说:“是果非因名大涅槃。”三者是果是因,即是观智和三菩提,望后为因,望前为果。

    综上之说,可以了知佛性思想的源流及发展,原始部派佛教,不说佛菩萨以外之成佛,故亦不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旨。但据世亲之《佛性论》卷一,说一切有部等主张众生无先天之“性得佛性”,但有后天依修行而得之“修得佛性”。依此,分决定无佛性、有无不定、决定有佛性三类众生。对此,分别说部以空为佛性,一切众生悉以空为本,从空所生,故主张本性皆是佛性。而同书卷二复将佛性分为三位(称三位佛、三佛性),即:(1)住自性佛性,众生先天具有之佛性。(2)引出佛性,通过佛教修行所引发之佛性。(3)至得果佛性,至佛果始圆满显发者。中国和日本佛教诸宗派,于此有诸说而互相论难,除三论宗外:

    天台宗立正、了缘之三因佛性说,即:(1)正因佛性,一切众生本具三谛三千之理。(2)了因佛性,观悟佛理所得之智慧。(3)缘因佛性,能起智慧之缘的所有善行。其中,前者属性(先天),后二者属修(后天),但本来性修不二,圆融无碍,三佛性是非纵非横(非前后继起,亦非同时并列)。又三因佛性加上果性(菩提之智德)、果果性(涅槃之断德),亦称五佛性。以其因果不离,果位互具。

    华严宗以众生之佛性圆满具足一切因果性相,有情具足成佛之可能性为佛性、觉性,以此与非情具有真如之理称为法性加以区别,故主张成佛唯限于有情。

    密宗以森罗万象悉是大日如来之法身,故立悉有佛性之说。

    法相宗说有二种佛性,即:(1)理佛性,所有存在本体之真如理。(2)行佛性,含藏于各人阿赖耶识中成佛之因无漏种子。具理佛性,而不具行佛性者,亦不得成佛。又立五种佛性说,即菩萨、声闻、缘觉证悟所得之三种定性、不定性及永不能成佛之无性;主张唯菩萨定性与不定性者具有行佛性。

    禅宗虽言证悟众生本来之面目,但却否定执迷佛性有无等问题,故有“狗子佛性”等公案,乃表超越存在的佛性之实态。

    净土宗承认理佛性之说,然亦有加以否定者。日本净土真宗主张成佛依阿弥陀佛之本愿力,谓如来给予众生之信心为佛性,引即信心佛性说。

    (第二节)中道佛性义

    关于佛性问题,自竺道生(355—434)因阅读法显所译之六卷《泥洹经》,乃谓一阐提人皆得成佛之后,时《大般涅槃经》尚未传译,闻者难信,受到群起而攻之。以后,便有种种说法。有根据《涅槃经》的义理谈佛性,也有根据《大品般若经》、《地论》、《摄论》来谈佛性的。吉藏大师在《大乘玄论》卷三中说,当时谈佛性的有十一家。后来净影慧远大师之《大乘义章》、慧均之《大乘四论玄义》都根据这些谈论当时的佛性之说有所评述。然吉藏在《大乘玄论》卷三,就十一家佛性之说:

    第一家云:以众生为正因佛性。故经言正因者谓诸众生,级因者谓六波罗密,既言正因者谓诸众生,故知以众生为正因佛性。又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故知众生是正因也。

    第二师以六法为正因佛性。故经云:不即六法,不离六法。言六法者,即是五阴及假人也,故知六法是正因佛性也。

    第三师以心为正因佛性。故经云:凡有心者必定当得无上菩提。以心识异乎未石无情之物,研习必得成佛,故知心是正因佛性也。

    第四师以冥传不朽为正因佛性。此释异前以心为正因,何者?今直明神识有冥传不朽之性,说此用为正因耳。

    第五师以避苦求乐为正因佛性。一切众生,无不有避苦求乐之性,实有此避苦求乐之性,即以此用为正因。然此释复异前以心为正因之说,今只以避苦求乐之用为正因耳。故经云二若无如来藏者,不得厌苦乐求涅槃。故知避苦求乐之用,为正因佛性也。

    第六师以真神为正因佛性。若无真神,那得成真佛?故知真神为正因佛性。

    第七师以阿犂(赖)耶识自性清净为正因佛性也。

    第八师以当果为正因佛性,即是当果之理也。

    第九师以得佛之理为正因佛性也。

    第十师以真谛为正因佛性也。

    第十一师以第一义空为正因佛性。故经云:佛性者名第一义空。故知第一义空为正因佛性也。

    河西道朗法师与昙无谶法师共译《涅槃经》,亲承三藏,作《涅槃经义疏》,释佛性义,正以中道为佛性。尔后诸师皆依道朗之《涅槃经义疏》,得讲《涅槃经》,乃至释佛性义。吉藏大师于此十一家佛性之说,概括为三种:(1)以众生为正因,或以六法为正因,这有两种解释,不出假实两种意义。众生即是假人,六法即五阴及假人也。(2)以心为正因,或以冥传不朽,或避苦求乐,或真神,或阿赖耶识为正因。这五种解释,虽复体用真伪不同,都是以心识为正因。(3)有以当果、或得佛性,或真谛,或第一义空为正因。这四家解释,都以理为正因。吉藏一一破之。

    破第一义众生是佛性之说,“佛性不即六法,不离六法,既不即六法,则六法非即佛性。”破第二义中之五家,认为都是“心家体用”。又经中说:“有心必得菩提,非言是正因佛性。心是无常佛性常,故心非佛性也。”乃至阿赖耶识,也非佛性,所以《摄大乘论》说:“是无明母,是生死本,故六识七识乃至八九,设使百千无量诸识,皆非佛性,皆是有所得,五眼(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所不见故。”于第三义,“以当果得佛之理为正因佛性者,彼言世谛之理,以真谛与第一义空为正因佛性者,此是真谛之理。此是北地摩诃衍师所用。”吉藏大师更以破之:“若依涅槃义以第一义空为佛性者,下文即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名为佛性。故知以中道为佛性,不以空为佛性也。真谛为佛性,此是和法师、小亮法师所用。”吉藏谓其“无佛经为正。”又说:“当果为正因佛性,古旧诸师,多用此义。此是始有义。若是始有,即是作法,作法无常,非佛性也。”谓得佛理为佛性,吉藏说:“此是零根僧正所用,此义最长,然缺无师资相传。”吉藏对这得佛理为佛性之说,作三重破:“第一作有无破,只问得佛之理,为当有此理,为当是无?若言是有,有已成事,非谓为理。若言是无,无即无理,即堕二边,不得言理也。第二作三时破,只问得佛之理,为是已理?为是未理?为是理时有理?若言已理,则理已不用,无复有理。若言未理,未理故未有。若言理时有理者,若法已成则是已,若法未有则堕未,故无别第三法,称为理也。第三即离破,只问得佛之理为当即空,为当离空?若言即空者,则早已是空,无复有理;若言离空有此理者,空不可离,岂得离空而言有理?又离空而有理者,则成二见。经云:‘诸有二者,无道无果。’岂可以二见颠倒的正因耶?”

    吉藏既破诸家说,归于言非真非之中道,为正因佛性。《涅槃经》谓:“佛性有因即是境界因,谓十二因缘也。”有因因“即是缘因,谓十二因缘皆所生观智;有果即三菩提;有果果即是大涅槃。”然而吉藏说这四者依因果说。因则异果,果则异因,因果差别,则因是傍因,果是傍果,即非正因,只有《涅槃经》说到的“非因非果”,才是正因。非因非果就是中道,名正因。……故经中说佛性是三菩提中道种子。所以佛道就是中道种。正因佛性非因即因,所以有二因,即境了二因;非果而果,故有二果,谓菩提与涅槃。故若缘若了,并非正因,非缘非了,乃是正因。若菩提涅槃并非正果,非菩提非涅槃乃是正果。……但因中名为佛性,至果便成性佛。故在因但名非因,在果则名为非果,只是二个非因非果。……佛性在因,佛性在果,故果因名佛性,果果名性佛。此“不二二义,不二二,故二即非二。故云二不二是体,不二二是用。以体为用,以用为体,体用平等不二中道,方是佛性。一切诸师释佛性义,或言佛性是因非果,或言是果非因,此是因果二义,非佛性也。”

    关于佛性是本有还是始有的问题,吉藏说:“一师云众生佛性本来是有,理性,真神、阿赖耶识。所以涅槃有二种,性净涅槃本来清净,方便涅槃从修始成。第二种解释:经中既然说佛果从妙因而生。何容食中已有不净?故知佛性始有。又有人说,本有于当,故名本有。问:如果这样,就是本有吗?答:又有始有的意思。……如果说始有,应该是无常。而说本有于当,这是什么意思?定是本有还是定当体有?……一切有所得的意思,无不是从开始就有的……若执本有,则非始有;若执始有则本有。但地论师说佛性有两种:一种是理性,一种是行性。理非造物,故说本有,行借修成,故说始有。……若说理性本有非始,行性始有非本者,更执成病,圣教非药。”吉藏还说:“今一家相传,说佛性非有非无,非本非始,亦非当现……至论佛性,理实非本始,但是如来方便讲解是为了破除众生无常病,故说一切众生佛性本自有,以是因缘得成佛道。但众生无方便,故执言佛性,性现相常乐;是故如来为破众生现有病,故隐本明始。至论佛性不但非是本始,为破本始故,假说非本非始。若能悟得本非本始是非平等,始可得名正因佛性……无明初念与佛果相望……也都得是始得是本。……这生死涅槃也是这样。所以生死为始,涅槃为本;涅槃为始,生死为本。所以生死涅槃,不是本有,不是始有,最终是无本无始,而今假名说故,更互为本始没有差异。经中说本有今无,本无今有。本若是有,今则是无,今则是有。故今之为本,皆得名有,皆得名无……若悟假名,论有论无,最终总是无有无无。故言三世有法,无有是处。何异说新故本始,最终总是无有新故本始义?”

    众生是否都有佛性,这有理外行心与理内行心之分。理外行心,就是像外道所说的一切法有生有灭。理内行心,就是佛法所说的一切法不生不灭。这 里先说“理外无佛性,理内有佛性。若自理外言,则理外即无众生也无佛性……不但凡夫无佛性,乃至阿罗汉亦是无佛性……不但草木无佛性,众生亦无佛性。”更自理内言:“则不但众生有佛性,草木亦有佛性。《大集经》云:诸佛菩萨观一切法,无非是菩提。理内一切诸法依(报)正(报)不二。以依正不二故,众生有佛性,则草木有佛性。……若悟诸法平等,不见依正二相,故理实无有成不成相,无不成故,假言成佛。以此义故,众生成佛时,一切草木亦得成佛。故经云一切诸法皆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若弥勒得菩提,一切众生亦应得。此明以众生弥勒,一如无二。众生既尔,草木亦然。故知理通。故欲作无往不得,是故得名大乘无碍,此是通门明义也。若论别门,此则不得然。何以故?明众生有心迷,故得有觉悟之理,草木无心,故不迷。宁得有觉悟之义了喻如梦觉,不梦则不觉,以是义故,云众生有佛性,故成佛;草木无佛性故,不成佛也。成与不成,皆是佛语,何有惊怪也。”这是理外无佛性,理内有佛性。

    关于理外有佛性,理内无佛性。据《般若经》说:“如是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华严经》亦云:“平等真法界,一切众生入,真实无所入。”故吉藏认为:“既言一切众生入,当知理外众生入,而实无所入者,此入理内无复众生,故言实无所入……当知理内既无众生,亦无佛性,理外有众生可度,故言理外众生有佛性。”并说:“理外若无,理内则有,理内若无,理外则有,或时言内外俱有,或时言内外俱无。故经云:‘阐提人有,善根人无,善根人有,阐提人无……’所以作此不定说者,欲明佛性非是有无故,时或说有,或时说无也。……至于佛性,非有非无,非理内非理外,是故若得悟,有无内外,平等无二,始可名为正因佛性也。”故《涅槃论》云:“众生有佛性非密,众生无佛性亦非密,众生即是佛,乃名为密也。”故吉藏大师说:“所以得言众生无佛性者,不见佛性故。佛性无众生者,不见众生故。亦得言众生有佛性,依如来藏故。亦得言佛性有众生,如来藏为生死作依持建立故。”据此而吉藏大师结论云:“若悟诸法平等无二无是无非者,十一家所说,并得正因佛性。”

    佛性问题,原来是继佛家言佛道而提出的问题。既然知道有佛道,于是更问人们是否真正能行此道,是否有成佛之性这个问题。所以《涅槃经》讲佛性,传说为释迦牟尼佛最后所说之经。但是,在中国传统的思想中,早就有心性问题。故鸠摩罗什传《般若》,道生就说佛性为得佛之理,一切众生都有这个佛性。众生即佛性,是以要成佛的有情(众生),故要成佛即众生之事,也就是众生之所以成为众生之性。这个问题并不是不能这么说。吉藏破之,只是众生欲作佛而非佛,说众生有欲作佛之性,而不可说众生是佛性。这主要是讲众生为一现实的存在,作佛只是其可能性。可能非现实,故不可说众生是佛性。而第二种意思,是说佛性以心之神识等为正因佛性者,这在印度的《胜曼》、《楞伽》、《密严》等经里,都说如来藏藏识为佛性。人之作佛修道,自本于心,则心自当有佛性。吉藏大师以人们的心无常,佛性常,阿赖耶识为无明生死本,以斥此说,只是从人们现有之心非常,有无明生死,而人们正欲出此无明生死之心为说。《胜鬘经》中说有如来藏,则应当允许有如来藏心,是人们所内具之心,而为人欲作佛之性所在。如来藏这个名字,意思是指一如来之境为修道所向,而尚未开显出来。所以后面虽说这个为佛性,而开始不这样说。破第三种意思,以当果与得佛之理为正因佛性之说,这当果即是当来之佛果,人们既然说当行佛道,而行尽此道,自当得佛果。人们这个当果,就有成佛的可能或成佛之理。这是针对前述修佛道之事的究竟处,说有这种可能,有这种道理,而有佛性。这也不是不可说。其中言成佛之理为世谛理,即谓此世俗中众生的法中,就有这成佛之理。其言此理为真谛理,则是此理使众生成佛,即使众生成为非众生而言、此理不属于这世俗的众生诸法,则此理为超世俗理。这二者也同理可说,将这二者概括起来,只是总说这世谛理、真谛理、言一得佛之理;也更可说。为什么要破斥这些说法呢?以佛只有修成才有,即是造作法而为无常。但是我们所说的当果,只是“当有此果”而“当有此果”是理,而此理不是造作法,也非无常。又以三义破得佛之理的说:一旦谓此理如果有,就是事而非理,如果无即无理。更有“三时破”、“即空离空破”之二义,如前所说的是一个道理。然而这三种破,乃可说亦可不说。因为得佛之理是佛性,此理自非已成事。但非已成事并非无理。又因为理不在时中,也可不以三时破。为什么要必须破斥这以得佛之理为佛性呢?意在破出众生认为得佛之理为佛性是一种客观事实。若是一种客观事实,但实际上众生又未得成佛,即仅见得佛之理,并不能使人成佛,也就不是真正使人成佛之性。则此理只是客观上抽象的可能,可能实现,也可能不实现。必须要真正使人成佛,才是佛性。所以此理并非佛性。为此,唯人以视此“得佛之理”为一事实,才可自非能使人真正成佛,而言其非佛性,乃更可于此事实作三时破即空、离空破。为什么要以非俗非真之中道,为正因佛性,以代得佛之理为佛性之说,即言得佛之理,可以只指一种抽象的可能,而中道则是人们必须遵照并实际修行的。人们如果遵循中道,那么虽然没有得佛,而最终肯定会成佛。而此道就是人们具体的修行之道,并非只是一种客观的抽象的可能之理。如果我们说人们遵循中道修行而来得佛的时候,可以说这些中道行者,有得佛之理,有成佛的可能性。

    (第三节)本有与始有

    由于《涅槃经》弘传,阐提无性的思想已日见式微,众生有性的思想入主佛学界,成为佛性思想的主流。关于佛性思想的争论,反映出佛性的本有与始有的争论。

    所谓本有,主张佛体理极,性自天然,一切众生,本自觉悟,不假造作,终必成佛;所谓始有,则认为清净佛果,从妙因生,众生觉性,待缘始起,破障开悟,当来作佛。佛性本有,还是始有,诸大乘经曲说法不一,甚至一部经典中就有多种说法。例如《如来宝藏经》以九喻说众生有如来藏性:化佛在萎花喻,淳密在严树喻,粳粮未离皮喻、真金坠不净喻、贫女有珍宝藏喻,庵罗果内种不坏喻、金像裹秽物喻、贫女怀贵子喻、金像泥模喻。大本《涅槃经》也有贫女宝藏喻、力士额珠、暗室瓶瓮、雪山甜药之喻等,佛性如贫女家中之密藏,其意思是说众生佛性本来具有,只是为垢尘烦恼所覆盖,一时不得自见罢了;这有如贫女家中,本藏有黄金,只是尚未发掘,故暂为贫女,一旦发掘出来,辄可成为巨富。主本有者以此为据,证众生佛性本有。

    本有说的基本观点,以所引的经论看,主要以理性和因性解释佛性。既然真理自然,佛性常住,因此说众生本有佛性。其基本立足点是众生有正因佛性在,他日必得佛果,以必有固,言佛性本有。宝亮之《大般涅槃经集解》卷五十六说:“明众生佛性亦然,非即身中已有一切种智,以有因故言众生有佛性。若无此天然之质,为神之主,终不修因,除迷求解,正以神明之道,异于木石,可得莹饰,故习解虚衿,断生死累尽。”同时述说:“先有酪相在,因中说果,必有故言有也。”其意思就是说,所谓本有者,非即身中已有一切种智,只为此种生有身中异于木石之神明正因,所以能除迷求解,断惑尽累,出生死涅槃。这有如乳中有酪相在,必能生酪。“若言乳中定无酪者,至不可言乳中定无酪性。”僧宗(438—496)对此作案曰:“若使乳之无酪,如无兔角者,何故能生于酪,而不能生兔角也。”就是说乳能生酪,而不生兔角,说明乳中有酪性在,而无兔角之牲。乳与兔角是风马牛不相关,故不可说乳中有兔角之性;反之,乳与酪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故可说乳中有酪性。

    灌顶在《大般涅槃经玄义》中说:“木石之流,无有成佛之理,则非本有之用,众生必应作佛,今犹是因,因是本有,果是始有,本有始有之理,即是功用义。”这一主张认为,众生异于本石等无情物,由于有成佛之理,有成佛之因,必得佛果。本有论者这种果自因出,有因必得果的思想,从理论思维角度理解,是有其合现因素的。如《中论》说:“法从因缘有,不应言无因。无无因有果,无无果之因。”《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七也说:“如来或时,因中说果,果中说因,如世间人,说泥即是瓶,缕即是衣,是名因中说果。果中说因者,牛即水草,人即是食。”《大智度论》卷四十三说:“知人曰食数匹布,不可食,以布因缘得食,是名因中说果。如见好画,而言好乎,是为果中说因。”这种因中说果,果中说因的思想,是佛教学说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

    关于始有说,据史料记载,来自当果义。前述列十一家佛性说,其第八家以当果的正因佛性。吉藏大师在《大乘玄论》卷三说:“当果为正因佛性,此是古旧诸师多用此义。此是始有义。若是始有,即是作法。作法无常,非佛性也。”这假话揭示了二层意思:一认为当来果说为始有义,二是主当来是作法非佛性。始有说的本意正是约果立言,望果说始有。就是说佛果从妙因生,众生本杂染不净,自非妙因,因此众生之于佛性,自为始有;始有还有一层意思,是指众生本有佛性,既有佛性,必得佛果,但在凡夫位时,原未得果,望得果,说有始有。

    始有论者并不否定众生有成佛之因性、可能性,但他们反对因中说果。认为众生虽有成佛之正因性在,如果没有修道等条件,众生同样不能成佛。这有如乳虽能生酪,但如没有醪、暖等条件,还是不能成酪;麻虽能生油,但如不加捣压,同样不能成油。始有说首先从乳酪体味各异为例,说明因不即是果,因果非一。净影慧远之《大般涅槃经义记》卷四说:“若乳有酪体味应同,云何而得味各异,乳冷酪热是其体异,乳甜酪酢是其味异,其色亦异略而不辩。体味各异明非本有。”进而由酪须醪、暖方有说明果是始有,非因中本有。始有论者仍以乳酪为例,指出如果让乳摆在那里,不加工,不醪暖,即使放至一月之久,乳还是生不出酪。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其缘具足”乳才能生酪。“若乳中先有酪者,何须待缘耶?”即然须要待缘,则不能说乳中已有酪,因中已有果。

    始有论者对乳酪关系的一番论述,表达来出的因果观是:原因虽然可产生结果,但因原不等于结果。原因要变成结果,还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条件——因缘,只有因缘具足,结果始出。始有论者自觉不自觉地指出了因果转化之条件性,这种思想无疑以单纯因中有果说要前进一步。

    吉藏大师对本始二说从理论上给予了全面的否定,认为:涅槃绝百非、超四句,佛性超世相、绝言表,不可言本,亦无其始。言本言始是方便说,非究意义,是世俗见非真见。依真立言,佛性则非本非始。吉藏大师认为,若主佛性本有,则如始有论者所指出的,是卖乳索酪价,卖草马索驹价;又真神力大,何故住烦恼中而不能得出,而待修道断惑乃得出耶?若主佛性始有,始有是作法,作法无常非佛性也。若主佛性本有于当,本有有始有,则本有是常,始有是无常,常法中有曾有今,则文成无常,非本有义;反之,若主始有于本有,则本是常,常法中无始有义。最后结论曰:“故知佛性非本非始,但为众生说言本言始也。”他在《大乘玄论》卷三中说:“至论佛性,理实非本始。但如来方便,为破众生无常病故,说言一切众生佛性本来自有,以是因缘,得成佛道。但众生无方便故,执言佛性,性现相常乐,是故如来为破众生现相病故,隐本始明。至论佛性,不但非是本始,亦非是非本非始。”强调本有、始有均为佛之方便说,至论佛性,则非本非始,亦非非本非非始。总之,一切有所得义,均非究竟义,执本执始,都不会通经意,都是灭佛法戏论,从而倡导中道佛性。

    中国佛性论的对论,即从倡本倡始,说因说果,最后因果圆融,本始相即。这是印度佛性思想在中国的发展。若欲深研中国佛性问题,可阅读赖永海先生之《中国佛性论》(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

    (第四节)如来藏义

    如来藏是佛性的异名,但比佛性的意义更广泛。有人认为龙树的思想,一切皆空,不承认有实的事物存在,佛性如来藏,被认为是有其体的自性清净心,说是真常派佛教的思想,不合乎龙树中观宗旨,中观学派不应该谈佛性和如来藏义。有这种思想的人,只知道中观思想是真实了义,而不知道有善巧方便。应该知道众生的根性不同,如来随机说法,经教自然不同。众生根机有利有钝,如来说教有权有实,不能执实质废权,使众生无法得度。佛性、如来藏义是很多经论中所定宣说的,若拒绝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所谓如来藏,是指于一切众生之烦恼身中,所隐藏之本来清净(即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盖如来藏虽覆藏于烦恼中,却不为烦恼所污,具足本来绝对清净而永远不变之本性。一切染污与清净之现象,皆缘如来藏而起之教法,即称如来藏缘起。在经论中,常以该思想阐明人之迷、悟之对立意义。《胜鬘经·法身章》谓:“如来法身不离烦恼,名如来藏。”《大方等如来藏经》亦列举莲华内有化佛,淳蜜在岩树中、真全坠于不净处、弊物裹全像,贱女怀贵子等九喻,详加解说其义。《佛性论》卷二《如来藏品》谓“藏”有三义:(1)所摄藏,一切众生悉摄于如来智内。(2)隐覆藏,如来法身无论因位、果位,俱不改变;然为众生烦恼所覆,故不得见。(3)能摄藏,如来果德悉摄于凡夫心中。于同书卷二《自体相品》与《胜鬘经·自性清净章》谓:“藏”有自性、因、至得、真实、秘密五义,即:(1)万有悉为如来之自性,由自性之义而言,称为如来藏。(2)此藏乃为圣人修行正法而生对境,由成为境界之因而言,称为正法藏,或法界藏。(3)信此藏可得如来法身之果德,由至得之义而言,称为法身藏。(4)此藏超越世间一切虚伪,由真实之义而言,称为出世藏,或出世间上上藏。(5)一切若顺此藏则得清净,反之则成染浊,由秘密之义而言,称为自性清净藏。以上五项称为五种藏。《大乘止观法门》卷一,则举能藏、所藏、能生三义。《圆觉经略疏》隐上,变举出隐覆,含摄、出生等三义,称为三种如来藏。据《胜鬘经·空义隐覆真实章》载,如来藏可分为二种:(1)如来藏超越烦恼,或与烦恼不同,亦即于如来藏中烦恼为空,称为空如来藏。(2)如来藏具足一切法,而与烦恼不离、不脱、不异,此即不空如来藏。该经《法身章》载,如来藏尚可分为二义:(1)在缠,被烦恼缠缚之状态,包含空与不 空二如来藏。(2)出缠,脱离烦恼缠缚之状态。《大乘起信论》则谓,真如有如实空与如实不空二面;觉之体相若以四镜为喻,即:(1)如实空镜,即空如来藏。(2)因熏习镜,即不空如来藏。(3)法出离镜。(4)缘熏习镜。前二者为在缠,后二者则为出缠。《释摩诃衍论》卷二归纳以上诸说,而立十种如来藏。即:大总持如来藏、远转远缚如来藏、与行与相如来藏、真如真如如来藏、生灭真如如来藏、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能摄如来藏、所摄如来藏,隐覆如来藏等十种。或以如来藏与阿赖耶识、阿摩罗识(九识家所立之第九识)为一,例如《入楞伽经》卷七谓:“阿黎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又谓如来藏识不在阿黎耶识中,是故七种识有生有灭,如来藏识不生不灭。”此时如来藏即阿摩罗识。

    至近代,有的学者把佛教各宗分为三系,即虚妄唯识系,真常唯心系及性空假名系。这是因为现有各宗确实有这三种思想存在,三系的分判,反映了现实,但是作佛经,作为释迦牟尼佛是否有这三个体系,那就很难说了。若用中观的教义,一切经论无不是中观的教义,若用真常心的观点去讲,一切佛经无不是真常唯心的教义,用唯识的观点,也是如此。中观学派,特别是中国的三论宗讲《涅槃经》、《胜鬘经》,决不会成为真常唯心派,或者说思想不纯,因为是以中观的观去讲的,决不会违背龙树中观的缘起性空思想。

    常真派讲如来藏,是作为一切众生迷悟的根本,是染净诸法的本源。若没有如来藏,一切生死和法师槃都无从建立,因为有如来藏,所以世出世法都可以建立。众生的虚妄生死,是依如来藏而有,因为迷失了真心如来藏,所以就“依真起妄”而有生死。众生成佛也依如来藏而得成佛。如来藏是众生的“自性真心”,以悟得自性本真,故得成佛。这个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常住不变,自性清净,人人本具,个个不无。在圣人处不会增加,在凡夫处不会减少,真实不虚,决定自有。

    但我国中观学派之三论宗,关于佛性、如来藏的说法,与上述有所不同,如果这样讲,只是随经作方便教说,认为这是接引外道,对治二乘的权巧方便。吉藏大师在《胜鬘宝窟·如来藏章》中说:“破二乘执,自调究竟,故说如来藏,唯如来藏,无有余乘。又为破外道,故说如来藏。”《楞伽经》中说:“大慧!我说如来藏者,为诸外道,执着于我,摄取彼故,令彼外道,舍于神我妄想见心执着之处,入三解脱门,得成菩提,故说如来藏。”《涅槃经》卷十五说:“诸梵志言:瞿昙先于处处经中,说诸众生悉无有我,若无我者,持戒者谁?破戒者谁?岂非断见。佛言:我常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佛性岂非我耶?时诸梵志,闻说佛性,即是我故,即发心出家,修菩提道。”由此可见,说佛性、如来藏,是为了摄取外道,对破二乘,是为人悉檀。对治悉檀,非第一义不可为实。真常派执权为实,反诬《般若经》、《中论》为不了义,这是没有般若正观的缘故。若以中观的见解,说如来藏是为了引导一些众生发心学佛,于无名相假名相说。《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中说,所谓实相,即非实相。照这个例子可以说,所谓如来藏,即非如来藏,是名如来藏。诸法实相,是佛典概念中最崇高的理论,尚且说非真实,只是假名,何况为引导有执的初机众生而说如来藏,岂能不是权设的假名!《大智度论》说:“空拳诳小几”就是这个意思。三论宗虽讲佛性、如来藏,并不认为是有性的实体,所以和真常派所讲的含意,有本质上的不同。

    解释名相概念,佛性、如来藏,都是从众生分上说的。众生不是佛,因为众生没有佛的功德智慧,但是众生如果发菩提心,修菩提行,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因此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阐提没有信心,不发心修行,就没有成佛的可能性,所以经中说阐提没有佛性。如果阐提回心转意,发心修行,都能成佛。这并不矛盾。如来藏是说众生心有如来,但被无明烦恼隐藏起来而不能显现,一旦烦恼断尽,如来藏显现,名为法身。但是在众生分上,无明烦恼深厚,法身不得显现,故名如来藏。吉藏大师在《涅槃经游意》中说:为什么叫如来藏?是众生当体藏如来叫如来藏,还是如来当体叫如来藏?这具有二个意思:第一众生性颠倒,隐覆如来性,所以叫如来藏。第二众生不堪听闻如来之性,隐覆而不说,也叫如来藏。三论宗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佛性是“我”的意思,众生依方等经教,临度时断除颠倒,则显如来藏,藏显则叫法身。显众生有佛性,则说明众生是佛性的根本,众生是佛,所以有佛性,非佛就不能具有佛性。

    地论师也讲隐显义,与三论宗有什么差异呢?地论师认为有如来藏体,被妄所覆盖,称为隐,后业又出现此体,称之为显。就像贫女有宝藏在暗室中一样,以这个来比喻如来藏。三论师不这样讲,这个比喻为破始有,故说本有,难道可以认为如来藏一定是这样的吗?三论师只说办为迷失了,所以叫隐叫藏,迷故叫隐,隐无所隐;悟出故叫显,显无所显。

    《胜鬘宝窟》解释《法身章》说:“然如来藏之与法身,更无有二,只是隐显之名。隐法身故名如来藏,显如来藏故名法身,斯则隐于显故名隐,显于隐故显。隐于显故隐,隐实无所隐;显于隐故名显,显亦无所显。”故就正道未曾隐显,随缘迷悟,故称隐显。又必须明了迷悟之义,虽随缘迷叫隐,然而迷实无所迷,随缘悟叫显,悟实无所悟。所以《华严经》说:“如来深境界,有量齐虚空,一切众生入,入则无所入。”入即悟的意思。对入而说出,出即迷的意思。入则无所入,就知悟者无所悟;出即无所出,当知迷者无所迷,故知法实在是非隐非显,不迷不悟。如果说实有隐有显,有迷有悟,还是有所得。《涅槃经》说:“有所得者,是魔眷属,非佛弟子。”《胜鬘宝窟》说:“今此中明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实相法显名法身。唯一实相法,约隐显不同,故有藏与身。”这样看来,中国中观学派三论宗是不同意如来藏实体是有的,而是用真如实相为如来藏,真如实相就是性空,这样才合乎中观学派的宗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