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行,观心之行法。即观心修行,鉴照自行以明了本性。或指观法之行相。《梵网经》谓:“若不解大乘经律,若轻、若重,是非之相,不解第一义谛:习种性、长养性、不可坏性、道种性、正性,其中多少观行,出入十禅支,一切行法,一一不得此法中意。”观,是观察明达、观照的意思,指观察邪正,明达教相,观照真理。观心则是指观照己心,以明心之本性。中观学派传入中国而成三论宗,其观法有三观、二观、一观等三种。
三观 指名字观、义相观、心行观。名字观,观有多种,名字各各不同,以名表义,因名识观。如小乘观叫生灭观,大乘是无生灭观。虽然同是观,观名不同,观义就不同,这就是名字观。另一说法,名字观指诸法性空,但只是假名,观此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即观上名字无所有,不可得,从名字悟入真实相,称名字观。
义相观,义相就是指教理教相,如二谛、中道等。教理是修行的依据,如修二谛观,必须先明了二谛的意思,二谛的“义相”在心中明明白白,就是义相观。修观就是要以所学的教理为所观境,无教理就无观。离开教理,哪里还有观法?所以中假二观,所观还是二谛八不教理。修观要依据教理,要依法不依人,离开教理修行,就是邪行。信仰佛教,首先要明白教理,就必须“因教显理、依理起行”。不然学而不修,只是“狂慧”。修观若不依教理,又无明人指导,就是盲修瞎练,会出很多问题,所以要教观并重,不可偏废。蕅益大师说:“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吉藏大师说:“如说而行,行则行我所说,如行而说,说则我所行,故所行如所说,故说行不二,谛智平等。”
心行观,本无须作释,只是根据所说教理,实践修行便可。但《中观论疏》解释八不,有一段文可作为心行观的楷模。“然解此八不,一一皆须将自心来承取之。若破假实二生,前须自看己心,若见此身心,有实生实灭,即是实病,求之无从,故实病即差;若为他说者,还为他检实病无从,则他实病亦差。若心中闻说因缘,即作因缘假解,成因缘病,以检假生,无踪迹处所,假病即差,为他说亦尔。如此之人,于念念中,自他俱益,语默之间,常顺佛教,为诸佛护念。于念念中,身心得住无生,名之为住,回一切假实颠倒心,向于实相,名为回向,得此心不可动,故名为地,所以常须看心。作此释者,不违三世诸佛,真龙树门人矣。”这叫人依八不,修二谛无生观,如此实践,世谛破性实生灭,说明不生不灭,就是世谛无生观。真谛离言,破假名生灭,阐明不生不灭,就是真谛无生观。这是世谛破自性实生,真谛破因缘假生,八不二谛破假实二生,说一切法不可得,就是无得正观。所以中观学者不应该一向专破他人,要常常以这返观自心,破除自己心中的虚妄颠倒妄想。能够这样实践,就是心行观。
二观 所谓二观有三种:第一,就《大小合论》,说有二观。一是小乘的生灭观,二是大乘的无生灭观。小乘的生灭观,例如声闻乘观四谛,观苦集相生为生,灭道还灭为灭,苦集道三谛是有为法,入无余依涅槃时都灭尽为断,证灭我为常,所以小乘是生灭断常之观。大乘无生灭观,指菩萨观诸法本自不生,今也不灭,观诸法不生不灭,所以叫无生灭观。又生灭观者,小乘人有烦恼可灭,有智可解,有圣人可得,有凡夫可舍,所以是生灭取舍观。无生灭观者,即菩萨知道诸烦恼本自不生,今有何所灭,平等性叫我生佛之假名,何取何舍?了悟诸性不生不灭。法性平等,所以叫无生灭观。
第二,是真俗二谛观。俗谛观,观诸法像如幻,如《大品般若经》中的十喻:谓了解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乾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金刚般若经》说有六喻,如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观一切法都无自性,虚幻不实,都是缘起假名。所以《金刚般若经》说:“所谓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中论》也说:“众生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这样观察就是世谛观。真谛观,观诸法本来不生,今也不灭。观外境无名无相,观内心无主无依,性空寂灭,了无一物,如此观照,叫真谛观。又观世谛生灭,是假生假灭,如幻如化;观此世谛假生假灭,空无自体,就是不生不灭真谛实观。真俗不二,名叫中观,不二而二,叫二谛观。
第三,是中假二观。“中”是非真非俗中道观,“假”是真俗二谛观,中道观和二谛观合称为中假二观。似乎可以说有三观,世谛观、真谛观、非真非俗中道观。但真俗二谛是教用,是假名,故二谛观是假观,非真非俗实相为理是真实,称为中道实观。三者一实二假,故称中假二谛观。但《华严》、《大品般若》、《涅槃》等经,《中论》、《百论》、《大智度论》等,只谈二谛,并无三谛,所以三论宗依这些经论只谈二谛。假设说有三谛,也是真俗为教,中道为理,教和理性质不同,义分假实,不能混为一谈。所以,前述二谛观是依教观,称为假观,后所显示一道理体,是从理上讲观,名为实观。今双就教理,分辨假实观,故称为中假二观。如果从二谛三种中道来说,便有三中三假,如前所述八不法中所说,而大乘的无生妙观,都蕴藏在中假观之中。二谛都说无生,世谛说自性无生,真谛说假名无生,二谛令明中道,双泯性假,归于无所得,就是究竟无生观。
一观(中道观) 中道观即一实相观,又名无所得正观。如八不,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非空非有,远离二边,即是中道,修此观法,即名中道观。真俗二谛是言教,由此言教说明阐发非真非俗中道实理,观此中道,故又名为中观。中观有双遮双照二种,观非空非有,名为双遮;空有齐观,名为双照,二偏二边,都是中观。中是无碍的意思,不碍空有和非空非有,故名中。中又是无方的意思,没有方位处所,无在无不在,一切法一切处,无非中道。《三论玄义》解释说:“中以色为义,中以心为义。是故《华严经》云:‘一中解无量,无量解一中。’故一切法得以一切法义,一切法得以一法为义。”“中以色为义,中以心为义”,就是说不论色法或心法,随便列举一法,无非都是中道。“一中解无量,无量解一中”,是指法界缘起,融通无碍,就是中道观。
所谓实相观,诸法实相是宇宙真理,此理非空非有,非亦空亦有,非非空,非非有。无名无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忘虑绝,不可以用来示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自己证悟才知晓。《三论玄义》说:“体绝百非,理超四句。言之者失其真,知之者反其愚,有之者乘其性,无之者伤其体。故七辩辍音,五眼冥照,照达此义,名实相观。”如经中云:“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以斯观者,名为正观,若观他者,名为邪观。”
无得正观,指深观一切法体,了不可得,名无所得观。了达宇宙万有,都由众缘所生。从众缘生,即无自体。若有自体,何必假借因缘才生,缘生即空,空则无所得。无所得者,离能所绝缘观,心体离念,无所依无所住,如佛境界。所以宝积赞叹释迦牟尼说:“不著世间如莲华,常善入于空寂行,达诸法相无挂碍,稽首如空无所依。”上述中道观虽然有三个名称,实际上就是一中道观,从三个意义去讲名字,其体无二。
权实二智 观就是智,智也是观,所以有的时候称为观智或观慧。但是也有区别,凡夫位初修叫观,长久修行成就了,名为智慧,所以先讲因行,后讲智果,智慧圆满成就菩提。凡夫位初修叫真俗二谛观,久修成圣就是权实二智。七地菩萨,能真俗并观,为得中道智,佛地究竟圆满,称为一切种智。但是离开二谛,别无中道,二谛不偏就是中道,乃至到了佛地也称为权实二智,所以先讲因行,后讲果行。《大品般若经》开头说,菩萨叫道慧、道种慧,佛叫一切智、一切种智。这就是说菩萨叫慧,成佛叫智。所以经中又说,佛叫一切智人,佛智称为一切种智。但通常佛菩萨都称智慧,也分空有。总的来说,佛地都是中道智慧,不可强分空有,只是方便而说空有罢了。
权实二智,权智是差别智,又名方便智。凡夫位修世俗观,成就之后就叫方便智,此智是以分别世俗,自行化他为用。实智是无分别智,又名如实智。因位修真谛观,成就后就叫如实智,此智是以观照实相,冥契法性为二用。这二智就是“摩诃般若”,般若分二道,即般若道和方便道。般若道是智体,所以是实智,方便道是巧用,所以叫权智。方便入有,般若照空。总而言之,二智都如实实而照,应该都叫实智,也都有善巧,可以都称为方便,但从其区别来说,般若叫实,方便叫权。
实智有四个意思:第一,般若照实相,从所照得名,所以称为实智。第二,般若从实相生,从能生得名,故叫实。第三,如实而照,像镜子照人一样准确无误,当体就叫实。第四,相对于凡夫、二乘的不实之慧,故称叹般若为实智。
方便智,方便是从善巧立名,相对于实智而称为方便,亦有四个意思:照空为实,入有为方便。《大智度论》谓:“般若将入毕竟空,方便将出毕竟空。”因为空是实相,般若照空,故名实智。虽然能空,又能涉有,涉有就叫方便。方便涉有的同时,便能照空,照空就是般若,此用亦巧,故亦称为方便。但照空为实,实智是体,故稳其巧称,立实智名。第二,直照空有,都为实智,行空不证,涉有无著,名为方便。实是一般若智,即照且巧,义分权实,故引二智,实无二体。虽然巧分别而能照空,所以叫实智,虽然空而善分别,又叫方便智。第三,般若为实,五度为方便。为什么呢?般若为解空,空解所以是实,五度(福行之五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加上智慧即般若为六度,前五度为福行,智慧度为智行,以福行助成智行,依智行而断惑证理,渡生死海)为有行,有行故叫权。第四,般若照空为实,知道空也是空,能够不证取空;能不证空,就是方便。所以说二乘人不知道空也是空的,以为空是妙极,故只说有空,所以证空;菩萨知道空也是空,空也不可得,叫不可得空,即能涉有名叫方便。这二智圆融无碍,不偏向任何一边,就叫中观智。
什么是摩诃般若?摩诃意为大,般若意为慧,摩诃般若即照了诸法实相,最极最胜之大智慧。《禅苑清规》卷十谓:“若未悟摩诃般若者,但依佛语修行。”权实二智是体用关系,但是实智称为摩诃般若,权智就不称“摩诃”。这为什么?般若称大,方便亦可称大,如《般若经·常啼品》谓:“沤和俱舍罗,大师方便力。”分别细说起来,般若称为大有其特殊的意义,归纳起来,可简单为十条:(1)实相旷而无边,深而无底,没有一法能超出法性之外,般若照于实相,所以叫大慧。方便虽巧,不照实相,所以不能称大。(2)三乘实智,都从般若中生出来。为什么呢?所照实相既一,就能照般若无二,但是众生根性愚钝,不堪听闻大般若,故于一般若慧,开方便门说三乘智慧。三乘智慧摄入般若观中,故名为大。(3)由实相生般若,实相既可依,那么般若亦无所著。因为般若无著,能引导众生修行时也无所著,故不住三界,不中断二乘,直趣佛道,因有引导之功,故叫做大。(4)五十二大贤位,在般若观中叫做大,为什么呢?只有一般若,只因明昧不同,故开成五十二位。(5)三大阿僧祇劫,修这大慧,故叫做大。(6)能断大惑,即最大的烦恼即无明,所以经云:“无明住地,其力最大,二乘虽倾四住,未能断之,菩萨照穷实相,方除此大惑,故名为大。”(7)能拔出三界内一切大苦,故名为大。(8)诸大菩萨之所修行的法,故名为大。(9)于众行中,最为殊胜,故名为大。(10)信之而得大福,毁之而招大罪,故名为大。
(第二节)顿渐与偏圆
说到证悟,有偏真与圆中之分。在学习与修行的过程中,论根机,有钝根与利根;论证悟,有顿悟与渐悟。顿渐与偏圆,是有关联性的。本节专门探讨这个问题。
所谓钝渐,指修行开悟之顿悟与渐悟。快速直入究极之觉悟,称为顿悟;依顺序渐进之觉悟,称为渐悟。我国五世纪顷,以《涅槃经》为主,产生顿悟成佛、渐悟成佛说之论争,其后,道生之“顿悟成佛说”由于四十卷《涅槃经》之译出而获得确认。我国禅宗依使用教义之差异,遂产生了不同之宗风,即南方之慧能系(称南顿)与北方之神秀系(称北渐)。在瑜伽行学派(法相唯识宗),菩萨不定性者,须经声闻、缘觉之过程,始能回心入菩萨道者,称为渐悟菩萨(或回心菩萨);菩萨定性者,不须经过此过程,而能即刻进入菩萨阶位者,称为顿悟菩萨(又称直往菩萨或顿大菩萨)。
所谓偏圆,为判释教理胜劣之用语。偏者,偏僻之理,偏于空乃至中;圆者,圆满具足一切。就大小乘而言,则小乘为偏,大乘为圆。然大乘之中,亦有偏圆之别,如华严、天台所谓五教、三教中之圆教独为圆,其他之藏、通、别三教(天台),及终、顿二教(华严)则为偏。
说到证悟,首先应该知道“悟”,是生起真智,反转迷梦,觉悟真理实相。为“迷”之对称。如称转迷开悟或迷悟染净中之悟。有证悟、悟入、觉悟、开悟等名词。佛教修行之目的在求开悟,菩提与涅槃所证之理;菩提为能证之智慧,涅槃为所证之理,佛菩萨及阿罗汉为能证悟者。如何能成为证悟者呢?那就是修习正法,如实体验而悟入真理,即以智慧契合于真理。依其所悟,能证得智慧之结果,称为证果。或次第履行修行阶段而证,称为分证。与“教”、“行”并称三法;与“教”、“行”、“信”并称四法。弄清楚这些概念,对了解顿渐和偏圆就有帮助了。
中国佛教界向来所称颂的证悟有二:一是道生的顿悟,二是禅宗的顿悟。道生与禅宗的顿悟是不同的。道生受鸠摩罗什之教,时称罗什门下四杰之一,主张“阐提成佛”与“顿悟成佛”。道生认为证悟到的真理是无差别的,不悟则已,一悟即是圆满究竟。所以道生主张顿悟成佛,亦即是主张渐修顿悟的。在平时修积种种资粮,达到究竟时,一悟永悟,一了百了。众生流转生死至成佛的中间,都可以说在梦中,唯有佛才是大觉者。禅宗所说的顿悟,不是渐修顿悟,而是直下顿悟的。主张学人先求自悟本心(本来清净的佛性),一旦廓然大悟,即以参学事毕,亦有以为从此应圆修万行。这两种顿悟理论,相差极远。道生是约究竟佛位的圆满顿悟说,禅宗是约众初学的直悟本来说。笔者以为须经顺序修习,而渐入彻悟境地。《禅源诸诠序》卷下说得好:“有云:因顿修而渐悟(如人学射,顿者,箭箭直注,意在中的;渐者,目久方始渐亲渐中。此说运心顿修,不言功行顿毕)。因渐修而渐悟(如登九层之台,足履渐高,所见渐远。故有诗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值行者深思借鉴的。
依大乘佛法的共义,应该是从渐修到顿悟,再从顿悟到圆修。众生最初发心,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修积功德,以及以大悲心作利他事。菩萨证悟以前,要有长时期的渐修,要于资粮位积集福德智慧无边资粮。龙树说:“若信戒无基,忆想取一空,是邪空。”若没有福智资粮的积集,即梦想悟入空性,这是不可能的。资粮不足,悲心不足,常会落于小乘的但空(指知道一切事物有空理的一面,然不知其同时存在有不空之意义)偏真(即偏空,指小乘所谈之空理)。这还算好的,堕于无想外道、空见外道者,还是有的。初期大乘经论,说广积资粮到无生法忍,在七地;瑜伽行学派的学者及后期的中观学派学者,说在初地。此时,悟到一切法空性,遍一切一味相。空无相性,不了即不了,一了则一切了,故此亦称为顿悟(中国称之为“小顿悟”)。此顿悟空性,重在离一切相的平等法性之体验,而巨细无碍的缘起事,功德无边的悲智事,此时都没有圆满。更依此顿悟的般若慧,摄导万行,修习上进。这与悟前的事修不同,悟前可称为缘修,悟后修可称为性修,即般若(称法性慧)相应而修。如达到性修不二,事理无碍,福智具足,方是究竟成佛。这是大乘佛法修行取悟的通规:因事修而起顿悟,依真悟而起广行,顿悟在实践过程的中心。至于道生法师的直修到成佛而顿悟,是末后的;禅宗的不重事修而先求悟,是最前的;都不是大乘佛法的正规。
从凡入圣,即先从事修而后真悟,所悟的理是什么呢?这可以安立为悟圆中与悟偏真两种。藏传佛教传有二宗:一是极无戏论,二是现空如幻。天台宗也说有偏真与圆中二类。瑜伽行派的学者说,真见道具如而不见缘起,月称论师也不许可见道的悟圆中理,但他们皆以究竟圆悟中道为成佛。中国中观学派的三论宗,不承认大乘有偏真悟,悟即是圆中的,二谛并观的。龙树之《大智度论》,是有偏真与圆中二类的,如说“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由般若慧泯绝一切而不取相,即是悟真性;方便智从空出有,能行庄严佛土,成熟众生的大广行。大乘的慧眼,即见道的实相慧,《大智度论》说:“慧眼于一切法都无所见。”此与藏传的“极无戏论”是相合的。然而《大智度论》亦曾说:“慧眼无所见而无所不见。”这即泯绝一切而显了一切,显了一切而泯绝一切,即悟中圆的根据(此处龙树所依的《般若经》,与玄奘译不同)。天台宗引《大智度论》说:“三智一心中得。”依此说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之智,一念顿了即空、即假、即中,即是圆观圆证。《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原文,不是“三智一心中得”,而是“问曰: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种智、断一切烦恼习;今云何言以一切智具足得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断烦恼习?答曰:实一切智一时得;此为令信般若波罗蜜故,次第差别说,欲令众生得清净心,是如是说。复次,虽一心中得,亦有初、中、后次第……”道智是行相,以道智得一切智、一切种智,所以《大智度论》的“一切智”,指二智而非三智。二智在菩萨位中,即道智、道种智;佛果一心中得,是一切智、一切种智。三智一心中得或二智一心中得,姑且不说,总之是圆证的。龙树引述的解释,可有三说:第一,一心,还是有次第的,如一刹那中有先生后灭;依此可解释为先般若智证真,后方便智达有。第二,一念心中得,虽顿得而用不妨前后起,即顿得而渐用。换言之,悟理时,不能说但得般若或但得方便。虽圆满证得,然慧的作用,可以有先侧重此而后侧重彼的不同。例如一时得到多少东西,但可以前后使用,不必在同一时用。此有类似于萨婆多部的或得而现前,或得而不现前。第三,一念中得,即可一念心中用。三论宗认为:“发心毕竟二不别”的,从初发心到最后证悟,是相应的,同一的;佛果既一心中得,菩萨亦应该是圆观中道的。经中有云:根本智证真如,后得方便智起化用。这是无差别中作差别说,约偏重说,是约顿得渐用说。所以初修观行,缘起性空是要圆观的;悟证时亦必是圆悟的。三论宗否认大乘学者有见偏真的;但证偏真,是小圣的眇目曲见。藏传所的证偏空与圆中二宗,但宗喀巴大师继月称论师的传统,不承认有见道顿证圆中的,与瑜伽行学派学者说的根本智见真如略相同。但以为缘性空的无碍观,是初修行者不可缺少的正见;观空性是不能离开缘起而别观的,要于缘起而观察性空。同时,性空亦不坏缘起的。这即有而空,空不碍有的中道观,是从初修到实证间的加行观。如实悟证时,必须破除众生的妄执实有性,所以必须是离一切戏论的。中观学派的修行者,不必自夸为圆证,或以为自宗能离一切戏论。总之,行者的悟证,首先要得空有无碍的正见,这是三论宗、天台宗以及藏传中观学派学者所公认的。此时,若功德不足,方便慧不足,即证毕竟空性,极无戏论;若功德深广,方便慧善巧,即能顿悟圆中。二者同依空有无碍的正见,同得性空寂灭的法性,在修行的途径与目标,可说是同一的,不过因众生根性利钝不同,有但证偏真与圆中的差别。月称论师说不承认见道能顿见圆中,此即主但渐无顿。然藏传的宝铠之《律生疏》,亦分明承认有顿见二机的。但渐无顿,与龙树之《大智度论》(《释往生品》)显然不合。依龙树之意,众生根性有利钝,有发心后久久修行始得无生法忍,有发心即得无生法忍,广化众生的,甚至有发心即得无生忍,现生成佛的。这种思想,见于大乘的《入定不定印经》,龙树只不过引用经义而已。但此所说的利钝二根,是以未证悟前有无积集福智资粮而分别。未广集福智资粮的,或悲心不充,即须长长时修习始得无生法忍。有因过去广修众行,福慧圆具,悲心充沛,故一见佛闻法,即悟无生法忍,甚至有证得圆极的佛果。龙树以为释迦牟尼佛是钝根菩萨,七地得无生法忍;由此可见钝根菩萨,即是普遍而正常的大乘根性。利根是极难的,是极少数的。故月称论师是约一般说,但承认见道的极无戏论,也就是约大乘正常道说的。反之,天台、华严学者,发挥圆观圆证,不但非一般行者所能,而且亦不能不说圆渐的修习。禅宗的祖师,本是主张一悟百悟而彻底圆满的;但结果亦还安立三关,次第悟入。故见道的圆证空有无碍是可能的,而事实是不易做到的。有很多的玄学家,每轻视直证毕竟空寂,大谈理事无碍,体用不二,何曾知道实践的事实如何,不可徒凭幻想的或增上慢的错觉,和人争胜而已。
(第三节)菩萨阶位与断证阶位
“阶位”即行位,是佛教实践者,从最初发心修行,直至成佛,其间所经历之各阶位;通常以“位”或“心”称之。阶位的称谓,准确应该是“菩萨阶位”,初发心即称菩萨,累积修行功德,以至达于佛果,在各个阶段所成就不同层次的阶位。然关于具体阶位之位次、名义,诸经论所说不一,例如,发心住、治地心住等之“十住”,在古代原本涵盖菩萨修行之全部阶位,至后世则仅相当于“十地”以前三贤位之初位而已,故知菩萨阶位说亦每随教理史之发展而更变。关于菩萨阶位,有四十一位、五十一位、五十二位、五十七位之说,自古以降,《菩萨璎珞本业经》所举之五十二位说,以名义之整然,位次无缺,而广为一般所持用,故解说如下:
一、十信 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中之第一阶位,入佛之教法,先必有信,信所以能入:
1.信心,灭尽一切妄想,而中道纯真之谓。
2.念心,真信明了,一切圆通,虽然经几多生死,亦不遗忘现前之习气。
3.精进心,以妙圆纯真之精明,进趣于真净。
4.慧心,心精现前,则纯真之智慧自然发起。
5.定心,执持智明,则周遍寂湛,心常凝于一境。
6.不退心,定光发明,则明性深入,唯知进而不知退。
7.护法心,心进安然,则保持一切佛法而不失,与十方如来气分交涉。
8.回向心,觉明保持,则能以妙力,感佛光回照,又向佛而安住。
9.戒心,心光密回则安住无为而不遗失。
10.愿心,住戒自在,故能游于十方所作悉随愿。
二、十住 亦名十地。入理般若名为住,住住功德名为地。谓既得信后,进而住于佛地之位。
1.发心住,以真方便发起十住心,涉十信之用,圆成一心之位。
2.治地住,心之明净,如琉璃内现精金,以前之妙心履治为地。
3.修行住,涉知前地俱已明了,故游履十方而无留碍。
4.生贵住,与佛同受佛之气分,彼此冥通,入于如来种。
5.方便具足住,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无所缺也。
6.正心住,非仅相貌,而心相亦与佛同。
7.不退住,身心合成,日日增长。
8.童子住,佛之十身灵相,一时具足。
9.法王子住,由初发心至第四生贵,皆名入圣胎,由第五至第八,名为长养圣胎。而于此第九住,则相形具足而出胎。
10.灌顶住,菩萨即为佛子,堪行佛事,则佛以智水灌顶,如刹利王子之受职灌顶。
三、十行 是菩萨修行阶位中第三位,为菩萨所修十种之利他行。修此行位的目的为:厌有为;求菩提、满佛德;现在、未来世中救度众生;求实际,证法如。有关菩萨于何阶位修此十行,经论或以为三贤位之一,或六种性中之性种性,或五位中之资粮位。十行即:
1.欢喜行,菩萨以无量如来之妙德,随顺十方。
2.饶益行,善能利益一切众生。
3.无嗔恨行,修忍辱,离嗔恨,谦卑恭敬,不害自他,对怨能忍。
4.无量行,又作无屈挠行。菩萨行大精进,发心度、切众生,令至大涅槃而无松懈。
5.离痴乱行,常住正念不散乱,于一切法无痴乱。
6.善现行,知无有法,三业寂灭,无缚无著,而亦不舍教化众生。
7.无著行,历诸尘刹供佛求法,心无厌足,而亦寂灭观诸法,故于一切无所著。
8.尊重行,尊重善根、智慧等法,悉皆成就,由之更增自利利他二行。
9.善法行,得四无碍陀罗尼等法,成就种种化他之善法,以守护正法,令佛种不绝。
10.真实行,成就第一义谛之语,如说能行,语行相应,色心皆顺。
四、十回 向回向,乃指以大悲心救护一切众生之意。
1.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即行六度四摄,救护一切众生,怨亲平等。
2.不坏回向,于三宝所得不坏之信,回向此善根,令众生获得善利。
3.等一切佛回向,等同三世佛所作之回向,不著生死,不离菩提而修之。
4.至一切处回向,以由回向力所修之善根,遍至一切三宝乃至众生之处,以作供养。
5.无量功德藏回向,随喜一切无尽功德善根,回向而作佛事以得无尽功德善根。
6.随顺平等善回向,即回向所修善根,为佛所守护,能成一切坚固善根。回向而作佛事,以得无尽功德善根。
7.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即增长一切善根,回向利益一切众生。
8.如相回向,顺真相而将所成之善根回向。
9.无缚无著解脱回向,即于一切法无取执缚著,得解脱心,以善法回向,行普贤行具一切德种。
10.法界无量回向,即修习一切无尽善根,以此回向,愿求法界差别无量之功德。
十回向摄于十三住(十三阶位之意,即菩萨从因至果之行位,可以十三阶类而别之)中之解行住,五位中之资粮位,六种性中之道种性。
五、十地 地,乃住处,住持、生成之意。即住其位为家,并于其位持法、育法、生果之意。诸经论所举十地名称,共有五类:
(一)乾慧等之十地:此说见于《大品般若经》卷六、卷十七等,以此十地共通于三乘,故称三乘共十地,或共十地、共地;天台宗称之为通教十地。《大品般若经》卷六述及乾慧乃至佛之十地,谓菩萨依方便力修六波罗蜜,同时顺次行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经前九地至佛地。此十地为菩萨所具者;所谓佛地在此非指佛果,乃指菩萨如佛修十八不共法等。又《大智度论》卷七十五中,以此十地各配于三乘之阶位。智之《法华玄义》卷四下、《摩诃止观》卷六上释其意如下:
(1)乾慧地,又作过灭净地、寂然杂见现入地、超净观地、见净地、净观地。乾慧意指单有观真理之智慧,而尚未为禅定水所滋润。此位相当于声闻之三贤位,以及菩萨自初发心乃至得顺忍前之觉位。
(2)性地,又作种性地、种地。即声闻之四善根位与菩萨得顺忍之位,虽爱著诸法实相,但不起邪见,系智慧与禅定相伴之境地。
(3)八人地,又作第八地、八地。人即忍意。相当于声闻见道十五心(已体认四谛十六心之八忍七智)之须陀洹向,与菩萨之无生法忍。
(4)见地,又作具见地。相当于声闻四果中之初果须陀洹果,与菩萨阿鞞跋致(不退转)之位。
(5)薄地,又作柔软地、微欲地。声闻已断欲界九种烦恼(修惑)一分之位,即须陀洹果或斯陀含果。亦指菩萨已断诸烦恼,犹存薄余习之位,即阿鞞跋致以后至未成佛间之觉位。
(6)离欲地,又作离贪地、灭淫怒痴地。声闻断尽欲界烦恼得阿那含果之位,与菩萨离欲得五神通之位。
(7)已作地,又作所作办地、已办地。即声闻得尽智、无生智证得阿罗汉果,或菩萨成就佛地之位。
(8)辟支佛地,即观十二因缘法而成道之缘觉。
(9)菩萨地,指从前述之乾慧地乃至离欲地,或指自后述之欢喜地乃至法云地(初发心至金刚三昧),即菩萨自最初发心至成道前之觉位。
(10)佛地,指一切种智等诸佛之法完全具备之位。
《大智度论》卷七十五载,此三乘共位之菩萨,依无漏智断尽疑惑而开悟;如灯心燃烧,不一定于初焰或后焰燃烧,同理十地之断惑亦不固定于任何一地,而系各自皆能至于佛果,故喻谓燋炷之十地。
(二)欢喜等之十地:此说见于旧译《华严经》卷二十三以下、新译《华严经》卷三十四以下、《仁王般若经》卷上与合部《金光明经》卷三等。菩萨修行之过程,须经五十二位中之第四十一至第五十之位,即十地。菩萨初登此位之际,即生无漏智,见佛性,乃至成为圣者,长养佛智。并以其护育一切众生,故此位亦称地位、十圣。地位之菩萨称为地上菩萨;登初地(初欢喜地)之菩萨称为登地菩萨,初地以前之菩萨称为地前菩萨,即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地前三十心。据《十住毗婆沙论》称,“地”意为住处,故十地又译作十住。依新译《华严经》卷三十四所举者,十地之名称如下:
(1)喜欢地,又作极喜地、喜地、悦豫地。
(2)离垢地,又作无垢地、净地。
(3)发光地,又作明地、有光地、兴光地。
(4)焰慧地,又作焰地、增曜地、晖曜地。
(5)难胜地,又作极难胜地。
(6)现前地,又作现在地、目见地、目前地。
(7)远行地,又作深行地、深入地、深远地、玄妙地。
(8)不动地。
(9)善慧地,又作善哉意地、善根地。
(10)法云地,又作法雨地。
又《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觉观品》有四十二贤圣之说,其中第三十一至第四十位,即相当于前述十地,顺次为:
(1)鸠摩罗伽(逆流欢喜地)。
(2)须阿伽一波(道流离垢地)。
(3)须那迦(流照明地)。
(4)须陀洹(观明炎地)。
(5)斯陀含(度障难胜地)。
(6)阿那含(薄流现前地)。
(7)阿罗汉(过三有远行地)。
(8)阿尼罗汉(变化生不动地)。
(9)阿那诃(慧光妙善地)。
(10)阿诃罗弗(明行足法云地)等。
此外,《梵文大事(Mahāvastu)》对十地亦另有异说。然十地之解释固然不一,今据慧远之《大乘义章》卷十四所释:
(1)喜欢地,又作净心地、圣地、无我地、证地、见地、堪忍地。即初为圣者,遂起大喜欢心之位。
(2)离垢地,又作具戒地、增上戒地。即舍离起误心、破戒、烦恼垢等之觉位。
(3)明地,依禅定而得智慧之光,并修闻、思、修三慧,使真理渐明之觉位。
(4)炎地,舍离前三地之分别见解,以智慧火烧烦恼薪,因此而悟智慧之本体。即依其觉所起之阿含光,如珠之光炎之位。
(5)难胜地,已得正智,难再超出之位。或谓已得出世间智,依自在之方便力救度难救众生之位。
(6)现前地,听闻般若波罗蜜,而现前生起大智之位。
(7)远行地,又作方便具足地(无相方便地)、有行有开发无相住。即修无相行,心作用远离世间之位。此位往上更无可求之菩提,往下更无被救之众生,因此沉潜于无相寂灭之理,有不能修行之虞,此谓七地沉空之难。此时十方诸佛以七种法劝励精进,再鼓起修行之勇气,以进至第八地;此谓七劝。
(8)不动地,又作色自在地、决定地、无行无开发无相住、寂灭净地。不断生起无相之智慧,绝不为烦恼所动之觉位。
(9)善慧地,又作心自在地、决定行地、无碍住。菩萨以无碍力说法,完成利他行,即智慧之作用自在之觉位。
(10)法云地,又作究竟地、最上住、得大法身、具自在力之觉位。
《菩萨地持经》卷九之十二住中,十地相当于其第三欢喜住乃至第十二最上菩萨住;于同书卷十种性等七地之说,初地相当于第三净心地,第二乃至第七地相当于第四行迹地,第八地相当于第五决定地,第九地相当于第六决定行地,第十地及佛地相当于第七毕竟地。此外,或谓初地相当于见道(通达位),二地以上相当于修道(修习位),或七地及其以前为有功用地,八地以上为无功用地。或初、二、三地为信忍,四、五、六地为顺忍,七、八、九地为无生忍,十地为寂灭忍。或谓前五地为无相修,六、七地为无相修净,八、九地为无相修果,十地为无相修果成。或初地为愿净,二地为戒净,三地为定净,四、五、六地为增上慧,七地以上为上上出生净。如称十地以前之阶位为信地,则十地总称为证地。
又十地之各地有入、住、出三心;入而未安住时为入心,久止其位之盛时为住心,近终入次位时为出心。《成唯识论》卷九谓,此十地依次修习施、戒、忍、精进、静虑、般若、方便善巧、愿、力、智等十波罗蜜(十胜行),依之各除异生性障、邪行障、暗钝障、微细烦恼现行障、于下乘般涅槃障、粗相现行障、细相现行障、无相中作加行障、利他门中不欲行障、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等十重障;各获证遍行真如、最胜真如、胜流真如、无摄受真如、类无别真如、无染净真如、法无别真如、不增减真如、智自在所依真如、业自在等所依真如。依此转烦恼、所知二障,而得菩提、涅槃之果。其中初地至七地之菩萨,有漏心与无漏心相杂混合,故有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之分;八地以上之菩萨,唯有无漏心,故为变易生死。
天台宗谓别教、圆教皆各具十地之阶位,然自别教初地之菩萨断一品无明之观点言之,其证智与圆教之初住同等,故谓初地初住证道同圆。因此别教初地以上之菩萨皆能成为圆教之行人,但实际上并无修成者,此谓有教无人。于华严宗,《华严经探玄记》卷九解释十地,谓由根本言之,即属果海不可说之性质者;由觉证之内容言之,有离垢真如;由觉智而言,即有根本、后得、加行等三智;由断烦恼之观点言,系为离开二障;自修行而言,有修愿行乃至受位行;自所修之成就而言,初地修信乐行,二地修戒行,三地修定行,四地以上修慧行;自修行果位而言,有证位与阿含位;自十地寄乘而言,初、二、三地为人天乘,四、五、六、七地为三乘,八地以上为一乘,系寄其位以示行,相当于十波罗蜜;自十地寄报而言,系尽摄于阎浮提王乃至摩醯首罗天王等十王,心念三宝,引导众生。
真言宗亦有十地之说,然于《大日经》中仅举出第八地与第十地,《金刚顶经》亦仅说初地与第十地,故真言宗乃援引《华严》、《仁王》等显教经论而一一论定十地之名目与内容。真言宗之十地可大别为深浅二义,浅略义之十地与前记所述显教十地相同,深秘十地则归结于密教之实义,即强调初地与十地并无高下之别,初地即极果,此因初地能悟极果之故。二地以上则分别显示初地之总德,并对所判别之浅略、深秘二义加以解释。又为表大日如来之果德,故以四佛四亲近之十六大菩萨配以十地。又自本有与修生两面解之,则本有无垢之十地,暗示所有众生本具之菩提心无所限量,故无高下之别;而修生显得之十地系依三密之行来断三妄执而现本有之十地者,故欲至佛果,犹须断一障。
(三)声闻之十地:即声闻修行之阶位,分为十种,即:
(1)受三归地,又作三归行地。即入佛法受行三归之位。
(2)信地,又作随信行地。即外凡资粮位中之钝根者。
(3)信法地,又作随法行地。即资粮位中之利根者。
(4)内凡夫地,又作善凡夫地。即内凡加行四善根之位。
(5)学信戒地,又作学戒地。或指见道以上之信解者。
(6)八人地,又作第八人地。乃见道十五心之位,即须陀洹向。
(7)须陀洹地,即初果地。
(8)斯陀含地,即第二果。
(9)阿那含地,即第三果。
(10)阿罗汉地,即第四果。
(四)辟支佛之十地:又作支佛十地、缘觉十地、独觉十地。即辟支佛修行之阶位,分为十种,即:
(1)昔行具足地,又作众善资地、方便具足地。即于过去之四生百劫等修苦行之位。
(2)自觉甚深十二因缘地,又作自觉深缘起地。即不依师教而自觉十二因缘理之位。
(3)觉了四圣谛地,又作觉四圣谛地。即觉了四圣谛理之位。
(4)甚深利智地,又作胜深利智地。即起深智之位。
(5)八圣道地,又作八圣支道地。即修八正道之位。
(6)觉了法界虚空界众生界地,又作知法界虚空界众生界地、觉了法界等地。即觉了法界虚空界众生界之相之位。
(7)证寂灭地,又作证灭地。即证寂灭涅槃之位。
(8)六通地,又作六通性地、通地。即证得漏尽等六通之位。
(9)彻秘密地,又作入微妙地、彻微密地。即通彻缘起微密之理之位。
(10)习气渐薄地,又作习气薄地。即断习气至渐渐微薄之位。
(五)佛之十地:即佛地之诸德,计有十种,即:
(1)甚深难知广明智德地,又作最胜甚深难识毗富罗光明智作地。
(2)清净身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又作无垢身威庄严不思议光明作地。
(3)善明月幢宝相海藏地,又称作妙光明月幢宝帜海藏地。
(4)精妙金光功德神通智德地,又作净妙金光功德神通智作地。
(5)火轮威藏明德地,又作光明味场威藏照作地。
(6)虚空内清净无垢焰光开相地,又作空中胜净无垢持炬开敷作地。
(7)广胜法界藏明界地,又作胜广法界藏光明起地。
(8)最净普觉智藏能净无垢遍无碍智通地,又作最胜妙净佛智藏光明遍照清净诸障智通地。
(9)无边亿庄严回向能照明地,又作无边庄严俱胝愿毗卢遮那光作地。
(10)毗卢遮那智海藏地,又作智海陪卢遮那地。
《大乘同性经》卷下说:“此地是如来十地名号,诸佛智慧不可具说。善丈夫!佛初地者,一切微细习气除故,复一切法得自在故。第二地者,转法轮故,说深法故。第三地者,说诸声闻戒故,又复显说三乘故。第四地者,说八万四千法门故,又复降伏四种魔故。第五地者,如法降伏诸外道故,又复降伏傲慢及众数故。第六地者,教示无量众生六通中故,又复显现六种大神通故。谓现无边清净佛刹功德庄严,显现无边菩萨大众围绕,显现无边广大佛刹,显现无边佛刹自体,显现无边诸佛刹中从兜率天下托胎乃至法灭,示现无边种种神通。第七地者,为诸菩萨如实说七菩提分无所有故,复无所著故。第八地者,授一切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四种记故。第九地者,为诸菩萨现善方便故。第十地者,为诸菩萨说一切诸法无所有故,复告令知一切诸法本来寂灭大涅槃故。”
以上声闻十地、辟支佛十地、佛十地皆出自《大乘同性经》卷下,三者与菩萨十地,合称为四乘十地。
等觉位:在内容上与佛相等,而实际修行上比佛略逊一筹者,称为等觉。故位于菩萨修行阶位五十二阶位之第五十一位,于六种性之第五。等觉又称等正觉(意为与正觉相等之觉)、有上士(妙觉佛陀称为无上士,对此,等觉称有上士)、一生补处(意谓次一生成佛)、金刚心(如金刚坚固之心,能摧破烦恼)、鄰极。等觉菩萨成佛之前,在凡夫位时比照真理修行,此谓“入重玄门”。
妙觉位:为大乘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之极,指觉行圆满之究竟佛果,故亦为佛果之别称。亦称妙觉地,为究极理想境地之表现;系由等觉位更断一品之无明,而得此之妙觉位。于此位能断尽一切烦恼,智慧圆妙,觉悟涅槃之理。《天台四教仪》中,说明别、圆二教妙觉位之差异,谓别教之妙觉位坐于莲华藏世界七宝菩提树下大宝华王座,现圆满报身,为钝根菩萨转无量四谛之法论;圆教之妙觉位则以虚空为座,成就清净法身,居于常之光土。
五十位次,十信是外道。凡夫初发心修习的信心,信什么?信佛法僧三宝的功德,信真如法性的真理,要经过十个位次,信心才能成就。十住又名十解,谓理解三宝功德,理解法性真理,而安住其中。十行,指修行。既然理解佛法,必须依理起行,深入实践。十回向为菩萨修行四摄六度法门,同时亦教化众生,所生功德、回向众生及佛道。由住位至回向位这三十心的行者,超脱外凡,名为内凡,称为贤位菩萨。十地,菩萨所有的真实功德,都在这儿,登地之后,都叫圣位,断除三界烦恼,了脱分段生死,以慈悲愿力不住涅槃,常在世间,修六度万行,教化众生。
菩萨成就修行,时间上要三大阿僧祇劫。大约从初发心到初地,为第一阿僧祇劫,从初地到八地为第二阿僧祇劫,从八地到佛果是第三阿僧祇劫。阿僧祇劫译为无数,是佛教形容大数目名称之一。菩萨的修行过程,就是断烦恼证菩提的过程。烦恼即贪嗔痴等诸烦恼,能令人心烦意乱,又能迷惑人心,所以又称为惑或使。无量的烦恼难以备举,但一般五住地惑总摄一切烦恼。即见、思、无明之烦恼,有: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无明住地等五种区别,称之为五住地惑,此系《胜鬘经》所说。因此五种惑为一切烦恼之所依住,又能生烦恼。据《大乘义章》卷五本释之:
1.见一处住地,即身见等三界之见惑,入见道时,并断于一处。
2.欲爱住地,即欲界烦恼中,除见、无明,而著于外之五欲(色、声、香、味、触)之烦恼。
3.色爱住地,即色界之烦恼中,除见、无明,舍外之五欲而著于一己色身之烦恼。
4.有爱住地,即无色界之烦恼中,除见、无明,舍离色贪而爱著己身之烦恼。
5.无明住地,即三界一切之无明。无明为痴暗之心,其体无慧明,是为一切烦恼之根本。前四种烦恼为烦恼障,无明住地是所知障,三乘圣人、阿罗汉、辟支佛,断除了三界内“四住地烦恼”,了脱分段生死,证得偏真涅槃。但没有能断尽“无明住地”之烦恼,包括大乘登地菩萨,也没有能断尽无明住地烦恼,还得受三界外的“变易生死”。
《胜鬘经》说:有漏业为因,四住地烦恼为缘,招感三界内“分段生死”;以无漏业为因,无明住地烦恼为缘,招感三界外为“变易生死”。为了断除五住地烦恼,了脱二种生死,所以要修学佛道。声闻、缘觉虽然出了三界,但并不究竟,证菩提成佛才是究竟。
断惑证真的位次,说法不一。吉藏大师说,十信菩萨降伏“见一处住地”,十住菩萨降伏“欲爱住地”、十行菩萨降伏“色爱住地”、十回向菩萨降伏“有爱住地”。初地初心断“四住烦恼”尽,了“分段生死”与阿罗汉相同。《地持论》说:“二障三处过,地前一向伏。”但大乘菩萨佛前供养三宝,常在世间救度众生,与二乘不同。初地初心断尽三界烦恼,从初地到金刚喻定,断尽二十二种无明便成佛。由于十地菩萨所断之障及所证之真如各不同,以欢喜地等十地,分别为:
1.欢喜地断障证真,谓菩萨修舍行,于内身外财无所悋惜,由因感果,而登初地,心生欢喜,即断异生性障(性,即凡夫之性;障,即执著我法,障于初地功德),证遍行真如,此真如由人法二空所显,无有一法而不在。
2.离垢地断障真如,谓菩萨修十善业远离欲垢,舍念清净,即断邪行障(谓身、口、意三者误禁戒),证最胜真如,此真如具无边之德,于一切法最胜。
3.发光地断障证真,谓菩萨加功用行,发起深广之心,如法修行,智慧光发,即断暗钝障(谓忘失闻、思、修三慧,照法不能显现),证胜流真如,此真如流出教法,于余教法极为胜。
4.焰慧地断障证真,谓菩萨具修三十七品道法,发起慧焰,即断微细烦恼现行(无明微细之惑现起)障,证无摄受真如,证此真如,则无所系属。
5.难胜地断障证真,谓菩萨修习平等加行,悟真俗二谛无差别智,无有能胜,即断下乘(声闻、缘觉)涅槃障,证类无差别真如(生死涅槃,其类平等,无有差别)。
6.现前地断障证真,谓菩萨加修平等利生之行,智慧现前,即断粗相(于四谛中,执苦果为染,执道灭净)现行障,证无染净真如,此真如本性无染,亦不可言后方净。
7.远行地断障证真,谓菩萨加修一切菩提分法,悟空、无相、无愿三昧,即断细相现行(于一切法执有缘生及执无相)障,证法无别真如(了种种教法,同一真如,而无别相)。
8.不动地断障证真,谓菩萨加修清净道行,离心意识,得无生法忍(谓一切诸法,性本不生,而于此法,忍可印证),一切烦恼所不能动,即断无相中作加行(无相指第七地,谓于无相中加功用行)障,证不增减真如,此真如不随净染而有增减。
9.善慧地断障证真,谓菩萨以无量智观察众生境界,皆如实知,得无碍智慧,遍说诸法,普令获益,即断利他门中不欲行(谓第八地于无相中,舍离功用)障,证智自在真如,得此真如,能于四无碍智得自在。
10.法云地断障证真,谓菩萨以无量智慧,观察觉了,三昧现前,得大法故,以法身为云,普周一切众生,具足自在,即断诸法中不得自在障,证业自在真如(一切业悉得解脱,而与真如之理相应)。
大乘菩萨常修中道无生观,根据五忍另外分为五位。五忍即:信忍、伏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初十信菩萨,信诸法无生,名为信忍。三贤菩萨,折伏生心不令起念,名为伏忍。初地到六地,无生观稍明,随顺无生,名为顺忍。七地到九地,生心动念不再现起,无生观现前,名无生忍。十地到佛地,生心动念毕竟寂灭,无生妙悟,了了分明,叫寂灭忍。
以上断证次位,是每个学佛修行人,从初发心,直到成佛的整修经历。
(第四节)佛教终极之实践目的
佛教终极之目的为菩提与涅槃,菩提与涅槃,都是佛果上的功德智慧的嘉称,法身常存的美名。菩提意译为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佛、声闻、缘觉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知、无上正真道或无上菩提。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际上就可直译为佛陀。“菩提”是就法而言,“佛陀”则是就人而名。“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不无所包,故称正遍知。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
(1)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
(2)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
(3)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悟了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
(4)出到菩提,谓第八地不动地、第九地善慧地、第十地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著般若波罗蜜,灭除系缚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
(5)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佛智德圆满,即以智为佛,所以佛名“一切种智,称佛菩提”。得此菩提,便得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一切功德,故名得大解脱。大解脱乃破除五住烦恼,了解二种生死,不为万累所拘,得大自在。
解脱与涅槃同义。涅槃或作般涅槃(般,完全之义,意译作圆寂)、大涅槃(大,殊胜之义,又作大圆寂),原意是指吹灭,或表吹灭之状态;其后转指燃烧烦恼之火灭尽,完成悟智(即菩提)之境地。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为佛教终极实践之目的,故表佛教之特征而列为法印之一,称“涅槃寂静”。佛教以外之外道学派,虽亦有涅槃之说,然与佛教者迥异。佛教大、小乘对涅槃之解释,亦异说纷纭。总约而言,可大别如下:
部派佛教,涅槃即灭却烦恼之状态。其中复有有余(依)涅槃与无余(依)涅槃之分,前者是虽断烦恼,然肉体(意即残余之依身,略“余依”或“余”)残存之情形;后者是灰身灭智之状态,即指一切归于灭无之状况。说一切有部主张涅槃乃一存在之实体,经量部等视涅槃为烦恼灭尽的状态之假名,而其本身并无实体。
大乘中观学派以实相为涅槃,实相又即为因缘所生法上之空性,故与生死世间无有区别。同时南本《涅槃经》卷三指出涅槃具足八味:
1.常住,涅槃之理通彻三世而常存,圆遍十方而常在,故称常住。
2.寂灭,涅槃之理寂绝无为,生死永灭,故称寂灭。
3.不老,涅槃之理不迁不变,无增无减,故称不老。
4.不死,涅槃之理原本不生,亦然不灭,故称不死。
5.清净,涅槃之理安住清净,诸障皆净,故称清净。
6.虚通,涅槃之理虚彻灵通,圆融无碍,故称虚通。
7.不动,涅槃之理寂然不动,妙绝无为,故称不动。
8.快乐,涅槃之理无生死逼迫之苦,而具真常寂灭之乐,故称快乐。
若以配常、乐、我、净之涅槃四德,以常住、寂灭为常;以不动、快乐为乐;以不老、不死为我;以清净、通虚为净。瑜伽行学派称涅槃有四种:即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与无住处涅槃。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事物之本来相即是真如寂灭之理体,乃指真如。无住处涅槃,即依于智慧,远离烦恼、所知二障,不滞生死之迷界,且因大悲救济众生,故在迷界中活动,又不滞涅槃之境地,大乘佛教之涅槃说即以此为特色。
由证无上菩提而得涅槃成为佛,那就涉及到佛身与佛土的讨论。佛身,指佛之身。有关佛陀生身之殊胜及其实身之种种考察,称为佛身论。溯自释迦牟尼佛在世或灭度后不久,也以释迦非为常人,其身超越常人而圆满(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并具有殊胜之能力(十力、四无所畏)。此后至部派佛教时代,分别论者与大众部主张佛身无漏之说,其寿量、威力皆具有无限性;此或指佛之肉身(即生身)而言。然说一切有部提出异论,主张佛之生身亦为烦恼之果,仍属有漏;但承认佛所成就之十力、四无所畏等功德法,或佛之教法尽属无漏,此称为法身。法身者,乃佛之所以为佛之根据,即非肉眼所能见之佛理,如此之法身与生身合称二身。说一切有部等称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五者为五分法身,如此之功德法亦称法身。
大乘佛教兴起后,佛身论随之急速开展。先是法身内容之变化,谓法性真如为法身。据无著之《金刚般若论》卷上载,经典即言说法身;对此依修行证得始示现之法身,称为证得法身。故大乘佛教兴起后,始称真如理体为法身,更进而称生身为应身,并在两者之间别应报身,故有法、报、应三身之说。
1.法身,又作法佛、法身佛、法性身、自性身、如如佛、实佛、第一身、真身。大乘佛教虽完全承受说一切有部之法身说,但其特色在以常住真实普遍平等理体之真如法性为法身,指佛陀之本身,或立如来藏为法身。
2.报身,又作报佛、报身佛、受用身、受法乐佛、受乐报佛、食身、应身、第二身。指悟真理而有功德(因行果德)之具体普遍之身。此身既非永远的真理之身,亦非无常的人格之身。在菩萨因位时所立之誓愿与修行,其结果显现受乐之佛,即为报身,如阿弥陀佛。报身以大慧、大定、大悲为体,具足无量之色相、功德与乐相,佛之净土系以此报身为因而成立,菩萨在净土受法乐,亦以报身为因。《大智度论》称之为法性身、真身、法性生身,而梁译《摄大乘论》卷上则称此为应身。
3.应身,又作应佛、应身佛、应身如来、应化身、应化法身。即佛陀之现身,乃为救济众生,应众生之根机(受教者先天之能力与性格)所显现之人格身,如释迦牟尼佛,通常为一丈六尺,故有丈六金身之谓。
此三身之关系,如月之体、光、影,称为“一月三身”。具体而言,法身之体是唯一、常住不变,故以月之体为喻;报身之智慧由法身之理体所生,能照明一切,故以月光为喻;应身具变化之作用,从机缘而现,故以月影映现水面为喻。
佛身论之问题,起于佛灭后,至部派时代乃生起论议,上座部基于现实立场而反对,大众部则尚理想。后大乘佛教兴起,更盛行菩萨成佛之说,对佛陀之考察渐次进展,以《般若》为始,《维摩》、《首楞严》、《法华》、《涅槃》、《华严》、《大日》等诸经皆发表深远之佛陀观,随之而促进有关佛陀所说法及所住国土之理论,构成佛教教义的重要部分。
佛土,又作佛国、佛国土、佛界、佛刹。指佛所住之处,或指佛教化之国土。即不仅指净土,甚至凡夫居住之现实世界(秽土),以其为佛教化之世界,亦称佛土。因此,自净土之意义而言,弥勒菩萨之兜率天、观音菩萨之普陀洛伽山等,虽为净土,但均非佛土。在初期佛教,小乘说一切有部主张佛土意指释迦牟尼佛诞生之娑婆世界而言,但其后佛身演变成真如理体为法身,历史性之佛陀为应身、化身等。故因应化身观,而有真佛土、应佛土(又作方便化生土)之说,并由报身说产生报土思想。由于对佛身解释之异,佛土遂有二种、三种、五种等说。
吉藏大师《大乘玄论》卷五谓,土有不净、不净净、净土不净、杂、净等五种,此五土系依众生之业而感受土,故称众生土;又因其为佛所教化之国土,故亦称佛土。其中有凡夫与圣者共住之凡圣同居土、大乘与小乘证悟者(阿罗汉、缘觉、大力菩萨)共住之大小同住土、仅菩萨住之独菩萨居土、仅诸佛独住之诸佛独居土四种。
天台宗立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碍土(又作实报土)、常寂光土(寂光土)等四土等。其中,凡圣同居土即凡圣共住之国土,有净秽之别,净者如西方极乐世界等。方便有余土系修方便道了空观与假观,而断除见惑与思惑(生于三界之因),出分段生死,但尚未断除无明惑,故更于界外受变易生死之藏教二乘、通教三乘、别教三十心之菩萨等所生之土。而修真实法之中观,断除无明之别教初地、圆教初住以上之菩萨所生之土,即为实报土。寂光土即指成佛者住之国土。中国佛教各宗派,对佛土亦各有自己的说法,大同小异,就不赘述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