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梦里花-慈安太后:大音希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并不是所有的女人,都有能力拒绝诱惑力很大的东西,也并不是所有的女人,都有胸襟去容纳比欲望更重要的东西。在那些沉默的不被历史所铭记的岁月里,有太多太多值得学习的东西。如何在乱世中活得更好更幸福,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有的人一生都没有能够学到。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传奇,而慈安的传奇在于,如何在被比较、被掩盖的人生中,安然自处,在经受岁月的洗礼后散发出更大的光芒。

    关联人物:咸丰、慈禧、同治、光绪、阿鲁特氏等。

    ◆默默无闻的前半生

    在很多人的眼中,站在历史前面的女人并不是最厉害的,而最有大智慧的,是那些在幕后的女人。这些女人,并不缺少男人有的智慧与手段,也不缺少女人的美丽与心机,却甘心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幕前的人,这是需要一种宽阔的胸襟的。

    在人的生命当中,放弃具有诱惑力的东西,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外表看着忠厚沉默的人,也许在他的心中充满一个不为人知的强大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权力、欲望、金钱都不能让他的信念产生动摇。

    因此在很多人的眼中,晚清几十年中,最厉害的女人并非是手段严厉的慈禧,而是始终在慈禧身后,被大多数历史忽视的慈安太后。那个默默无闻的身影,和慈禧比起来,从来没有被很多人记住,甚至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存在。慈安这个名字,似乎已经快要从历史中渐渐淡去。

    慈安姓钮钴禄,是满族的镶黄旗人。父亲是广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扬阿。钮钴禄氏于道光十七年出生在广西,在广西出生的她,于选秀前回到京城。

    在咸丰还是皇子时,钮钴禄氏就进入了咸丰的府邸。在咸丰登基后,于咸丰二年被封为贞嫔,同年五月,又被册封为皇贵妃,十月,又被册封为皇后。在整个清朝的历史上,钮钴禄氏这样的晋封速度是前所未有的。并且,在咸丰帝的一生中,钮钴禄氏一直安稳地坐在宝座之上,得到了风流多情的咸丰帝从始至终的尊敬和爱。

    正史中并没有关于钮钴禄氏的容貌记载,但是,在流传下来的慈安太后的画像中,我们可以看到,慈安的容貌,处处充满着柔和,嘴角带着的一抹淡淡的笑,让她看起来并不像是属于乱世中的人,而是出在一个没有烦恼的世界里,任何烦心的事情都不能打扰到她内心的世界。

    所谓相由心生,慈安安静的样子,正是她内心世界的一个很好的反映。在利欲熏心的宫中,这样的心态是十分少见的存在。所以人们不难想象,慈安太后钮钴禄氏,在后宫中那么多年,虽然从来不是最得宠的那个,但是咸丰帝却也从来没有冷落她。

    咸丰十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咸丰带着钮钴禄氏和其他后妃一起逃到了热河。在热河时期的咸丰,身体变得越来越差,又因为内忧外患的国家情况,在心里也总是感到憋屈,那种眼睁睁看着国家沦陷的感觉,没有人能和一个帝王感同身受。在热河时期,最受宠的懿贵妃和丽妃总是争风吃醋,让夹在中间的咸丰帝时常感到心累,那无休止的勾心斗角,让他在厌烦之外,还有深深的疲倦。然而这个时候,也幸好有温厚善解人意的钮钴禄氏陪在身边,咸丰帝的憋闷的心情才可以得到缓解。

    然而慈安的温柔和体贴,并不能挽救咸丰帝的命运。身体虚弱的咸丰帝,在经历了漫长的痛苦之后,于咸丰十一年病逝在热河的行宫。咸丰帝病逝后,谥号为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显皇帝,庙号文宗,他和慈禧所生的儿子载淳被立为皇帝。载淳登基后,将皇后钮钴禄氏尊为母后皇太后,上徽号曰慈安皇太后,又称东太后;慈禧被尊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曰慈禧皇太后,又称西太后。两宫并称,地位相等。

    在咸丰帝病逝前,慈禧一直帮着咸丰处理朝政,在这期间,她将自己对权力的欲望,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出来,因而咸丰帝一直对慈禧十分忌惮,他看清了慈禧的野心,对于未来权力的归属十分担心。后宫干政,是很多朝代衰败乃至毁灭的原因。相比于心机重有手段的慈禧,咸丰对于一直与世无争的慈安更加信任。于是咸丰帝死之前安排了八位辅佐大臣,还安排两宫皇太后互相制约的场面。但是咸丰帝没有想到,他的这一决定,也造成了一场政治上的腥风血雨——那就是后来被史家反复提及的“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又被称为北京政变,是慈安太后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咸丰帝临死前,因为害怕将来出现后宫干政的现象,也为了权力的制衡,下了一道遗旨,将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大学士肃顺、驸马景寿,还有原来的五个军机大臣中的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封为“赞襄政务大臣”,辅佐年幼的载淳,制约两宫太后。

    而为了防止出现大臣独揽大权的现象,又将自己刻有“御赏”和“同道堂”的两枚御印,分别赐给了慈安和慈禧,并下令所有的圣旨中都必须印有这两枚御印。咸丰的目的,是不想让其中任何一方的权力过大,从而形成专制的局面。

    从表面上看起来,咸丰帝死前留下的这一旨意,使八大臣和两宫太后的权力相当。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权力实在是一个巨大的诱惑,面对这样的诱惑,不管是八大臣还是慈禧,都无法安于相互制衡的现状。尤其是慈禧,她为了权力做了太多的准备,她心中所想的,并不是这样的尴尬局面,而是想让权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咸丰帝病逝后,所有的后妃和大臣都还留在热河,而在热河行宫中,到处都是八大臣的势力,八大臣完全不将两宫太后放在眼里,两宫太后的行动处处受到限制。这对于想独揽大权的慈禧来说,是十分不能接受的。

    慈禧刚当上太后,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将权力握到手中,慈禧想到了“垂帘听政”。但是,在清朝入关以来,并没有出现过太后垂帘的现象,即使是清初时期的孝庄太后,辅佐年幼的皇帝时,也没有垂帘过。慈禧虽然想要垂帘听政,但是这件事情,必须不能是自己提出来,而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达到一种名正言顺的效果。在热河的慈禧势单力薄,一切的计划都没有施展的空间。一个人的力量实在是太弱小,若是没有帮手,那么很难和力量强大的八大臣对抗。

    八大臣在热河权势滔天,完全不将两宫太后放在眼里,这让一向心平气和的慈安太后也十分不满。于是两宫太后在这件事关自身利益的事情上,达成了共识。两人在商讨之后,商定了一条计谋,那就是联合在京城中的恭亲王奕。在热河行宫,慈禧受到了八大臣严密的监视,没有办法直接和远在京城的恭亲王取得联系。在这样危难的情况下,慈禧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用苦肉计将自己的心腹送到了北京,秘密联系恭亲王奕。

    不久之后,得到了慈禧秘信的奕,将自己打扮成萨满,秘密到热河行宫同两宫太后见面。这一次见面,虽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却是一次十分宝贵的机会,成为三个人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两宫太后和奕在很多方面都达成了共识。随后,奕回到了北京,为即将到来的风暴做好部署。

    在咸丰帝驾崩一个月后,八大臣和两宫太后决定将咸丰帝的灵柩送回北京安葬。两宫太后和刚登基不久的同治皇帝只陪了灵驾一天,就以皇帝年龄小、两宫太后为年轻妇道人家为借口,从小道赶回北京。比灵柩到达北京早了四天。

    回到北京后的两宫太后,立刻召见了恭亲王奕,并在第二天发动了政变。陈述了八大臣的种种罪状,并将八大臣的大部分权力都夺回了手中。八大臣之首的肃顺,被斩首于菜市口,肃顺的死,意味着曾经权势滔天的八大臣集团的垮台。

    同治元年,也就是在咸丰帝逝世后三个月,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在养心殿垂帘听政。垂帘听政的地方设在大内养心殿东间。至此,辛酉政变以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奕的获胜而告终。这是一场贵族之间因为权力而进行的厮杀,取得胜利的人,获得了在今后几十年中的统治权,而失败者,不是走上了死路,就是成了阶下囚。成王败寇,是谁也无法改变的历史规律。大清朝揭开了由两个女人当权的时代。

    ◆两个女人

    虽然有着两宫太后,但是历史上,却总是只看到慈禧的身影。慈禧的光芒太过于强大,以至于人们总是忽视了那个没有太多政治才能,也没有太多野心和欲望的慈安太后。很多人认为慈安太后在政治方面完全没有作用,在她垂帘期间,没有做过几件可以被历史铭记的大事,没有建树,却也不会遭人唾弃。

    慈安没有慈禧那样的政治才能,但是在整个统治时期发挥的作用,却是谁也不能否认的。根据历史的记载,日常的朝政,都是由两宫太后一起处理的。在处理朝政方面,慈安“优于德”,慈禧“优于才”。两个人互相弥补,互相制衡,在慈安的心中,慈禧是同治皇帝的生母,因而遇到事情也就主动让给慈禧处理;在慈禧的心中,从咸丰时代开始,慈安的身份就一直高于自己,多年的习惯让她不会在慈安面前过于放肆。在共同垂帘听政的初期,两宫太后相处得十分和谐融洽。

    从性格上来说,慈禧是一个敏捷果断的人,在很多事情上不容许有反对的声音,永远将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慈安是个性格软绵的人,对政事也毫无兴趣,不喜欢做无谓的争执,因而两个人,也就很少能产生冲突。

    但这只是一开始的情况。有人将这称为两宫太后统治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和睦的阶段。这一阶段跨度从同治元年到同治四年。一个好的开头,并不一定会有一个好的结局。

    慈禧是个对权力有着强烈占有欲的人,自从接触到权力之后,就越发对权力感到迷恋。尝到了权力带来的荣耀,就不再想把手中的权力交给别人,也不希望别人来染指她手中的权力。在同治四年,也就是1865年,慈禧罢免了曾经的盟友恭亲王奕的一切职务,将恭亲王手中的权力收回,让他彻底变成了一个闲散王爷。自此,慈禧、慈安、恭亲王三方制衡的局面被打破,慈禧和慈安站到了一个对立的立场。两宫太后开始渐渐产生了矛盾,一向被认为没有能力的慈安,做了两件让慈禧耿耿于怀的事情。

    首先,是慈安杀死了慈禧的宠臣安德海。

    安德海原先是咸丰帝身边的太监,在咸丰帝死后,由于他办事机敏,也懂得察言观色,很快成为慈禧的心腹太监。成为慈禧的心腹之后,安德海为慈禧做了很多重要的事情,也在慈禧做决定的时候为她出谋划策,参与政治。在辛酉政变中,安德海一直充当慈禧的信使往返于热河和北京之间,为辛酉政变的成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为他在辛酉政变中发挥的作用,慈禧在掌权后为了奖励他,将他提拔为总管太监。成为总管太监后的安德海,仗着自己所立下的功劳,不仅打压恭亲王,还挑拨两宫太后之间的关系,在宫里树了很多敌人。同治帝和慈安太后对他都很是不喜。

    同治八年七月,安德海奉了慈禧的命令,到南方采办服饰。按照清朝的祖制,太监不得私自离开京城。安德海的离开京城,无疑是对祖制的一种违背。并且,安德海借着慈禧的名号,一路招摇,所到必会扰民,许多官员都对他暗中表示了不满。所过顺天府衙门、直隶总督衙门,都隐忍不发。在山东时候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拿下。丁宝桢拿下了安德海之后,以太监出京违背祖制写了奏折请求处置,奏折到达宫里时,正值慈禧太后生病不能理朝,并且慈安太后又对安德海不满已久,和众大臣商议之后,得出了结论:“祖制不得出都门,犯者杀无赦,当就地正法。”于是慈安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命令丁宝桢将安德海就地正法。

    安德海是慈禧的心腹太监,他的死,像是卸去了慈禧的左臂右膀。并且,慈禧大丢颜面,作为心腹,在很多时候,安德海代表的就是慈禧,安德海在宫中肆无忌惮,也是因为有慈禧在背后撑腰的原因。安德海的被杀,给了慈禧很大的刺激。

    慈安和慈禧,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在咸丰帝还在时,因为慈禧已经开始帮助咸丰帝处理一些政事,开始接触朝政,因而对于幼子载淳的关注十分少。再加上清朝有祖制规定,生母和皇子并不能经常见面,反而是当时还是皇后的慈安,给予了载淳很多关注,慈安温厚的性格,给了载淳更多母爱的感觉。

    在载淳成长的人生道路中,和慈安的关系一直比和慈禧的关系要融洽。在同治帝的心中,慈安比慈禧更像是自己的母亲,在他成长的岁月里,慈安给了他更多的爱和关注。对于这一点,慈禧心中也是明白的。她选择了权力这条路,就注定要牺牲可贵的亲情。

    同治登基时,因为年纪小,所以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慈禧对于权力的恋栈,使得同治帝到了十五岁仍没有亲政的机会。到了同治帝十七岁,慈禧再也没有理由拖延归政的时间,于是在这一年,慈安和慈禧太后开始着手给同治筹办大婚。当时已经确定了几个皇后的人选,这几个人分别是阿鲁特氏、富察氏、赫舍里氏,这几个人不管才情和容貌,都是千里挑一的贵族女子。

    在这几个人中,慈安属意阿鲁特氏,在看中女子德行的古代,阿鲁特氏是所有女子中名声最好的。而慈禧属意的是富察氏,首先是因为阿鲁特氏已经有十九岁,比同治还大两岁,两个人在年龄上并不般配,而富察氏年方十四,和十七岁的同治帝更加般配。

    两宫太后在选择皇后这一事情上,出现了分歧。于是两宫太后想到让恭亲王奕来为这件事做定夺。奕不愿意得罪两位太后中的任意一个,于是便提出了,让皇帝自己来选择。对于这个提议,两宫太后没有提出异议,毕竟婚姻是人生大事,可以听一听同治帝本人的选择。同治帝最后选择了慈安中意的阿鲁特氏。关于同治帝为何选择了比自己大的阿鲁特氏,大部分人认为,同治帝从小和慈安的关系比较亲密,因而同治帝在这样的人生大事上,对慈安比较信赖,也不愿违背慈安的意愿。面对亲生儿子的选择,慈禧忽然觉得自己的人生十分失败。为了权力,忽视了太多的东西,连亲生儿子都和自己渐行渐远。从此以后,她见到慈安,心里都像有一个大石头,但是她的不满,不能直接对慈安表现出来,于是她就将所有的气,都出在新皇后阿鲁特氏的身上。

    阿鲁特氏出生于显贵的蒙古世家,她的父亲崇绮,是清朝两百多年的统治中唯一一位蒙古族状元。阿鲁特氏出生在这样的一个贵族家庭中,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精通诗书,通情达理,且性格有着蒙古族人的豪爽。

    同治十一年,同治帝颁布了册封皇后的上谕,并定在九月举行大婚的典礼。大婚之后的同治帝,虽然名义上得到了亲政的机会,但是在生活中还处处是慈禧的影子,受到慈禧很深的影响。阿鲁特氏从小生活在一个有教养的家庭,是个十分独立有见解的女性。对于慈禧处处干涉同治帝的行为,她感到十分不赞同。慈禧因为阿鲁特氏并不是自己喜欢的皇后人选,所以对阿鲁特氏也并非十分喜爱。夹在中间的同治帝,时常感到十分为难。

    同治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十七岁亲政之后,政务上还是由慈禧在一旁干预,然而同治帝在政治上也确实辜负了朝廷上下对他的期待。同治帝是一个比他的父亲咸丰还要荒淫无度的人,他在后宫中有许多个美貌的后妃,但是这些后妃并不能满足他。根据历史记载,同治帝经常换上平民的衣服,带着两个太监去寻花问柳。时间一长,染上了重病,病倒了。太医根据症状,以前以为只是普通的小病,治疗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病情加剧。同治十三年的十一月,他头部、脸面上都出现紫色发亮的斑块,到了这一年年底,同治因为病重逝世。

    同治帝逝世时只有十九岁,他所有的后妃都没有生育,他还没有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个子嗣。同治死后,日子最为难熬的莫过于皇后阿鲁特氏。阿鲁特氏自进宫以来,一直小心谨慎,懂得进退,毫无失礼的地方,但是慈禧对她,依旧是十分讨厌,经常左右为难,做什么事情都被慈禧挑出错误。人一旦有了自己的偏见,无论对方做了什么事情,都会挑出错误。更何况是慈禧这样偏执的人,她心中的想法是很难被旁人动摇的。

    关于阿鲁特氏的处境,在末代皇帝溥仪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中有过这样的记载:“有一天皇后去看同治帝,说起慈禧太后因为一件小事而骂她,皇后说着,竟失声痛哭起来,同治听了也很是同情,就劝她暂且忍耐,将来会有出头的日子。没想到这些话被太后听见了,太后非常愤怒。冲进皇帝居住的西暖阁,一把抓住皇后的头发,举起手来就痛打,还命令太监准备棍杖,非要把皇后打死不可。”从记载中可以看出,因为一件小事,慈禧就可以让阿鲁特氏在整个皇宫都没有面子,像个下人一样被打被骂。

    同治帝死后,宫里除了慈安太后,再也没有可以帮助阿鲁特氏的人了,但是慈安太后与世无争的性格,并不能帮助阿鲁特氏多少。阿鲁特氏对自己的前程感到十分绝望,同治帝没有留下子嗣,继承大统的是和同治相同辈分的载湉,阿鲁特氏以长嫂的身份居住在宫中十分尴尬,同时,慈禧的专制和暴虐又让阿鲁特氏十分难熬,于是她想到了死亡——追随死去的同治帝。

    阿鲁特氏作为一个年轻的女子,脑海中对于“死”这个概念,还是有着畏惧的。在准备自杀之前,她给自己的父亲写过一封信,信中问自己这样的情况该如何处理。崇琦虽然很爱这个女儿,但是在官场中打滚多年的崇琦知道,唯有“死”才是阿鲁特氏最好的归宿。于是阿鲁特氏在自己的宫中准备吞金自杀,被宫人发现,经过抢救之后,性命被救了过来,但她还没有放弃死亡,她在被救活之后进行绝食。在同治帝死后75日,阿鲁特氏绝食自尽,年仅二十二岁。这位年轻的皇后追随了同治而去,死后被追封为孝哲嘉顺淑慎贤明宪天彰圣毅皇后。

    阿鲁特氏和慈禧之间的矛盾,也加深了慈安和慈禧之间的矛盾。慈安和慈禧,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相安无事,但是实际上,在两人的关系中有暗潮汹涌。

    同治帝死后,年仅四岁的载湉作为继承人被接到了宫中,也就是后来的光绪皇帝。光绪皇帝被抱进皇宫之时,还在熟睡之中,这个年幼的小男孩,并不知道在醒过来之后自己的命运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宫之后,载湉的日子并不好过,慈禧对于这个未来要掌管国家的孩子十分严厉,常常因为行为不符合她的要求而进行责骂。年幼的载湉,在四岁之前还幸福地生活在王府当中,被接入宫之后,开始了悲剧的人生。

    在慈禧的眼中,载湉只不过是她用来夺权的工具,像个任意被玩弄的木偶一样。慈禧一味地对载湉要求严格,并没有给予他男孩子在这个年纪最需要的母爱和温暖。相反是一向与世无争又温柔宽厚的慈安,成了载湉在宫中最大的安慰。慈安和慈禧不同,对于载湉并没有太多政治上的要求,只是在做人方面会对载湉进行教育。载湉在和慈禧太后关系越来越紧张的同时,和慈安太后的关系则越来越密切。

    然而光绪七年,也就是1881年,慈安太后逝世。慈安是在宫中少数几个能给载湉温暖的人之一,她的逝世,让载湉的生活再度陷入黑暗。

    ◆死亡的秘密

    慈安比慈禧还小两岁,且在逝世之前一直身体健康,没有传出生病的消息,突然的暴病死亡,让她的死变得疑团重重。

    在光绪七年的三月初九,也就是慈安死前的一天。慈安突然感到身体不适,于是召集了太医进宫给她医治。但是当时太医诊断出来的结果,只不过是轻微的感冒,并没有其他的症状。于是第二天,慈安照例上了早朝,恢复了正常的生活,接见军机大臣时,也没有出现什么和平时不一样的地方,唯一的特殊之处就是面色一直潮红。

    反倒是慈禧,在那几个月身体一直不太好,过分劳累和忧思压垮了她的身体,她夜不能寐,即使睡着了,也会出现盗汗的现象。面色蜡黄,眼窝深陷,没有精神,任何珠宝头饰都无法掩盖她的病容。对于慈禧的病,当时宫中的太医轮番进行了诊治之后,都感到束手无策,于是慈禧要在全国范围内求医。慈禧的病一直拖着得不到医治,在这一段时间里,朝廷上的事情都交给了一向不太理会政治的慈安。虽然慈禧不愿意看到权力就这样落到了别人的手中,但是身体迟迟不好起来,让慈禧束手无策。

    当光绪七年三月十日深夜,宫里传出太后逝世的消息时,人们都以为是久病的慈禧太后不治身亡。而当宫里传出确切的消息说逝世的是慈安时,人们都感到难以置信。慈安只不过是在前一天患了感冒,却没有想到在一天之内就逝世了,于是朝廷上下关于慈安之死的种种猜测不胫而走。

    在所有的猜测中,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认为慈安的死是官方所记载的“正常病死”,另外一类则认为慈安是被“慈禧毒死(逼死)”。这两种说法都有大量的支持者,那么慈安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根据《清德宗实录》“(慈安)初九日偶染微疴,记载:初十日病势陡重,延至戌时,神思渐散,遂至弥留。”也就是说,慈安确实是因为初九那日小病而引发的死亡。但是人们都知道,小小的感冒并不会让一个健康的人在二十四小时内就暴病身亡,于是对慈安的病史进行了追问,发现慈安的两次病史。这两次病史是记载在当时的礼部尚书翁同龢的日记当中,一次是同治二年十月九日,当时的慈安才二十六岁,这次的生病根据“有类肝厥,不能言语”来判断,属于中风先兆,但由于当时的症状较轻,也因为慈安的身体健康,因此很快就恢复了。另一次出现在同治八年十二月四日,当时慈安三十三岁,距离第一次记载的时间已经过去七年,再次病倒,在翁同龢的日记中把这次病记载为“厥逆”,所谓的“厥逆”是脑供血不足而再次发作,但这次由于慈安得到了及时的救治,并没有造成遗留病症。

    这些记载,说明了慈安的身体并不是没有任何毛病的。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慈安患有比较常见的血管疾病,虽然没有造成过致命的伤害,但是在慈安的身体里也存在着潜在的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就像沉睡的巨龙一般,在沉睡的时候,不能对身体造成任何危险,或许它一辈子也不会从沉睡中醒过来,但是一旦这条巨龙醒来,就会对身体造成致命的伤害。所以慈安的死,或许就是这条沉睡的巨龙突然醒来所造成的。

    慈安死后,慈禧立马召集大臣进宫,商量慈安的后事问题,并安排王公大臣瞻仰慈安的遗容。这些做法,都显得慈禧在这件事情上面没有一点心虚,也没有任何私心。

    另外一部分人认为慈安是被慈禧毒害而死的。根据恽毓鼎的《崇陵传言录》记载,在咸丰皇帝死前的一段日子,因为当时唯一的继承人载淳的年纪尚小,载淳的生母慈禧又是一个十分有野心的女人,咸丰皇帝对于清朝的未来十分不放心。因此,他在死前留下了一份遗诏给慈安,这份遗诏让慈安监视慈禧,若是慈禧安分守己,那么这份遗诏就不必公诸于世,若是慈禧不安分守己,那么根据这份遗诏将慈禧除去。

    老实宽厚的慈安,将这份遗诏的事情告诉了慈禧。慈禧感到了空前的威胁,虽然她知道咸丰帝对自己不信任,还想过要将她除去,但是对于这份遗诏的存在,她还是感到十分惶恐。慈禧用了计谋让慈安秘密地烧掉了这份遗诏,并且,慈禧对于知道这件事情的慈安,也起了杀机。

    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慈禧是个有野心有占有欲的女人,她对权力的欲望,让她绝对不会容许这样的隐患存在。要将这个隐患消除的唯一办法就是,让知道这件事情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慈安和慈禧两宫太后,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和谐。在平静的外表之下,两人的关系其实十分紧张。因为慈安将安德海杀害,又在同治的婚姻大事上和慈禧站在不同立场,慈禧对慈安一直有着很深的偏见。就像一山容不下二虎,在后宫中也容不下两个地位相当的女人。有慈安的存在,慈禧做事情总是束手束脚,感到十分约束。唯有慈安死去,才能让慈禧真正地掌握这个国家的大权,成为这个国家真正的主人。慈禧的目的,从来都不是和别人共享。

    在慈安死之前的一段时间里,慈禧也处于病重状态,慈禧因为无法上朝和处理政事,所有的事情都是慈安在打理。权力的旁落,像是从慈禧的身体中抽走了大部分的血液,令慈禧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慈禧将慈安当作是独揽大权道路上的一个重大的障碍物,只有将这个障碍物除去,权力才是真正属于她自己的。

    在史书的记载中,慈禧是一个十分懂得养生之道的人。从少女时代调养身体开始,慈禧就接触了许多医学方面的知识,也精通食物相克之道,人们猜测,慈禧是在当时慈安的饮食中下了手脚,使得慈安暴病而死。

    然而慈安是被毒死的这个说法,虽然被很多人所认同,但仔细推敲,仍然可以发现存在许多漏洞。首先,若是咸丰帝留下遗诏,遗诏又被慈安秘密地烧掉,那么这件事情怎么会有外人知晓。这件事情的两个当事人,一个已经死去,而另一个的声誉也和这件事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根本不会说出去,那么这件事情,如何会流传开来。并且,在慈安死后,慈禧下令王公大臣瞻仰慈安的遗体,若慈安是被毒死的,那么在遗体上一定可以看出蛛丝马迹。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慈安是被慈禧逼死。《清稗类钞》记载:“慈安与慈禧共同垂帘听政。慈禧权欲极重,慈安却倦怠少闻外事,并不与之争权,因此倒也相安无事。光绪七年初,慈禧患血崩剧疾,不能视事,慈安有一段时间独视朝政,致使慈禧大为不悦,‘诬以贿卖嘱托,干预朝政,语颇激’,以致慈安气愤异常,又木讷不能与之辩,恼恨之下,‘吞鼻烟壶自尽’。”也就是说,慈安是因为无法忍受慈禧安在她头上的莫须有的罪名,才吞鼻烟壶自尽,以示清白。这个说法,其实更加站不住脚。慈安这样与世无争的人,没有几件事情能够让她真正地往心里去,更不用说是让她生一场以生命为代价的气了。

    关于慈禧和慈安两个人的关系,徐广源在《清朝十二后妃》中,有过这样的概括:“第一个阶段,从咸丰二年至咸丰十一年。在这一阶段里由于两人宫中位阶差异太大,似乎无法构成恩怨。”“第二个阶段,从咸丰十一年咸丰帝死至光绪七年慈安去世。在这一阶段里虽然两宫垂帘,但慈安优于德,慈禧优于才,一退一进,相得益彰,似乎也不构成对彼此的威胁。”从这个角度来说,慈禧和慈安之间相安无事,恩怨并没有大到需要用死亡来释解。

    慈安的死,因而成为晚清的一桩疑案。两种说法都有自己的支持者,经过分析也都存在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其中任何一种都不能轻易地被否定。人们只能根据留存下来的资料,来做出最贴近真相的猜测。

    ◆历史的尘埃

    在《清史稿》中,关于慈安太后的记载仅仅有几句话: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广西右江道穆扬阿女。事文宗潜邸。咸丰二年,封贞嫔,进贞贵妃。立为皇后。十年,从幸热河。十一年七月,文宗崩,穆宗即位,尊为皇太后。是时,孝钦、孝贞两宫并尊,诏旨称‘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以别之。十一月乙酉朔,、上奉两太后御养心殿,垂帘听政。同治八年,内监安德海出京,山东巡抚丁宝桢以闻,太后立命诛之。十二年,归政于穆宗。十三年,穆宗崩,德宗即位,复听政。光绪七年三月壬申,崩,年四十五,葬定陵东普祥峪,曰定东陵。初尊为皇太后,上徽号。国有庆,累加上,曰慈安端康裕庆昭和庄敬皇太后。及崩,上谥。宣统加谥,曰孝贞慈安裕庆和敬诚靖仪天祚圣显皇后。

    这短短的几句话,将慈安人生中发生的几件大事都概括在其中。和慈禧相比,历史给她的关注实在是太少太少。

    在后世的小说、演义、影视作品中,慈安的形象也被一而再地淡化,她成了慈禧身边毫无存在感的一个女人,而不是那个和慈禧地位相等的东太后。那个在各种作品中可有可无的形象,其实是对慈安的一个误读。

    她并不是人们所以为的,是慈禧垂帘听政的工具,在政治的道路上处处被慈禧所利用,显得可怜又可悲。那并不是真正的慈安,真正的慈安,是一个拥有大智慧的女人,她的智慧,埋藏在她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沉默当中,那些不言不语,并不意味着她不理解这个世界,而只是她不愿意面对这个世界。

    慈安进宫最初,以难以想象的速度从一个嫔,登上了皇后的宝座,从那以后,开始统领咸丰帝的后宫。后宫是属于女人的最残酷的战场,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中,不知道牺牲了多少女人和埋葬了多少人的青春。能在后宫中生存的女人,都是在某些方面有着过人之处。要管理这样一群女人并不是一件易事。从古至今,很多皇后都摆脱不了被废黜的命运,能够善始善终的实在是少之又少,而慈安能够在这群女人中脱颖而出成为皇后,又能够在这个位置上待到生命的尽头,是十分不容易的事情。

    咸丰帝是一个风流多情的皇帝,他的目光不会在同一个女人身上停留太久。慈禧年轻的时候,费尽心思,也没能让咸丰帝专注她一个人。慈安虽然没有得到过咸丰帝轰轰烈烈的爱情,但是在咸丰帝的有生之年,一直对慈安十分重视,在很多事情上,常常只能听进去慈安一个人的劝告。连锋芒毕露的慈禧,也和慈安相处得十分融洽,两个人相安无事地度过了咸丰时期。

    慈安对权力并不热衷,做皇后时就一直做好自己的本分,做好母仪天下的表率,从来没有出现逾矩的事情。在咸丰帝死前,为年幼的同治帝安排了辅佐的八大臣和两个太后,这就让一直不想参与政治的慈安卷入了政治当中。八大臣对权力的把持,严重威胁到了两宫太后的地位,这迫使慈安不得不和慈禧站成一条战线来对付他们。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奕所在的阵营很快取得了胜利。这次的胜利,直接导致了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结果,也让一直超脱娴静的慈安,走到了政治的最前端。

    名义上是两宫太后的垂帘听政,但是因为两个太后性格差异的原因,慈禧一直比慈安更加活跃,慈安就放手,将处理政事的机会都给了慈禧。一强一弱,一刚一柔,两宫太后的第一次垂帘听政期间,两人配合得十分完美。

    慈安在政事上甩手给慈禧,但是在培养同治帝方面,却比慈禧这个亲生母亲要好很多。慈安因为自己没有儿子,因而对同治帝载淳十分喜爱,对他关心呵护得无微不至,比慈禧更加尽心尽力。载淳对于慈安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母亲,比对自己的亲生母亲慈禧更加尊重,更加孝顺。根据记载,咸丰帝刚逝世时,在热河的太后和皇帝三人,处在八大臣的严密控制之下,八大臣因为手握重权,对太后和小皇帝十分不尊敬,常常和两个太后发生争执,常常把年幼的载淳吓哭,而被吓哭了的载淳,通常会躲到慈安的怀里去。

    人在危机的时刻,能做出最回归本质的决定。受到了八大臣的惊吓的同治帝载淳,本能上已经将慈安当作他真正意义上的母亲。慈安比慈禧更注重德行,这是朝廷上下都认可的事情。光绪七年,慈安猝死,在朝廷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她的死,对晚清的走向发生了重大的影响。慈禧大权在握,将整个清朝的命运都紧紧地握在了手中。没有慈安的约束,慈禧做起事情来更加肆无忌惮,按照自己的意愿将这个衰败中的国家任意拿捏。很多人认为慈安生前,并没有多大的政治才能,也没有做过几件有意义的事情,但是她的存在,是权力制衡的一个关键所在。慈安的一生,可以用“大音希声”来概括。大音希声,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王弼对这段话做了一个注解:“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也就是说,世界上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是无声之音。虽然慈安一直躲在慈禧的背后默默无闻,也没有做出什么让历史铭记的事情,但是她的美,就在于沉默不言,在于她的默默无闻。若没有她,历史将会是另外一个非常不同的样子。

    她从艰难的后宫斗争中走了出来,却不急于走到前面,而是甘愿站在别人的身后,站在慈禧的光芒下。她有一个强大的内心世界,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权力更重要的东西。那些东西,在乱世中其实很难做到,但只要自己坚持,依旧能够看到美好的希望和未来。

    在慈安太后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太多的生存哲学。在物质欲望越来越强大的今天,慈安身上那种淡泊的气息,正是现代人越来越缺少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