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梦里花-珍妃:死神的胭脂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后宫的女子,总是在步步为营的生活中被无情地摧残。多年的后宫生活,没有让珍妃变得圆润,她依旧是带着傲气地存在,但是这股傲气在碰到更为强势的女人时,就变成了一种悲剧。她的傲气,在乱世中连同身体一起,被慈禧推入了井中。那流在井中的血,像是死神为这个并不美好的人间抹上的一抹淡淡的胭脂。

    关联人物:光绪帝、慈禧、隆裕皇后。

    ◆有女初长成

    提到珍妃,知道她的人一定会唏嘘不已,为她的那份倔强、那份勇敢,也为她在后宫中浸淫多年也没有弯下去的腰。

    都说后宫是个吃人的地方,无论多么善良的女人,一旦进入了后宫,就无法不随波逐流地改变自己,变得更世故、更圆滑。可是珍妃没有,在后宫中慈禧的威严下,她的傲气,她的明朗,一直没有消散,一直伴随着她生命的结束。

    清代帝王的后妃中有两位女子曾获“珍妃”这一封号,一位是道光帝的珍妃赫舍里氏,另一位是光绪帝的宠妃他他拉氏。这里的珍妃,指的是光绪帝的宠妃他他拉氏。

    珍妃出生的这几年,正值清朝最动荡的几年,在大时代背景下,个人的命运往往不由自己做主,有时候对于自己的命运连皇上都无能为力,珍妃就更加只能随波逐流,在动荡的年代里寻一处安身之所。那安身之所最后终于找到了,却是只能永远待在那里,肉体和灵魂一起。

    珍妃他他拉氏出生于光绪二年,父亲是礼部左侍郎,于光绪十五年进宫,同年被封为珍嫔。和她一起入宫的还有姐姐他他拉氏,一同被封为瑾嫔。他他拉氏在宫中度过了十一年,于光绪二十六年,慈禧二度逃亡热河前被慈禧推入井中,年仅二十四岁。在这短短的二十四年生命中,她留给历史的并不多,仅有的那一些记载,也因为存在争议,而显得十分神秘。仿佛不欲被这个无情的世界了解太多。

    珍妃他他拉氏出生在礼部左侍郎长叙的家庭里。他他拉这个姓氏,是满洲的一个大姓。他他拉这一族的祖先原本生活在寒冷的白山扎库木,后来随着清朝始祖努尔哈赤四处征战,获得战功,被编入满族八旗的镶红旗。入关后的他他拉一族官运并不亨通,家族里的人少有做官,做的官都是一些小官,直到珍妃他他拉氏的祖父一辈,地位才渐渐变得高了起来。

    到了他他拉氏的父亲一代,做的官开始渐渐显赫。他他拉氏的伯父,是这一代中官位最高的,从同治年间起,就在广州任将军的要职。这位做着封疆大吏的伯父,膝下没有多少子女,对子女非常渴望,于是他他拉氏有机会和两位哥哥一位姐姐一起,居住在广州的将军府。

    在将军府中的生活十分舒心,从小就生活在伯父和哥哥的羽翼下,他他拉氏养成了活泼开朗、倔强敢为又颇为骄傲的性格。

    广州这个南方城市,远离了京城的龙争虎斗,没有太多的贵族规矩,又民风开放。因为广州是通商港口,很多西方和别的地方的文化都会随着船只传进来,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革命的第一枪就是在广州响起的。在广州这个“千年商都”,他他拉氏接触了一些新奇的、鲜活的、崭新的文化,和那些传统生活中的大家闺秀不同,这些新鲜的东西,在她的血液里开放出新的花朵,给她的生命注入了完全不同的新色彩。

    这样的生活,一直到光绪十年。光绪十年,伯父在广州的任期满了,卸职回到京城。他他拉氏和姐姐、哥哥一起,回到了这个对她来说十分陌生的京城。在京城里的生活远远没有广州的生活自由自在,他他拉氏要像其他的闺阁女子一样,学一些才艺和管家的才能,为今后当家庭主妇做准备。这样的生活也仅仅持续了三年。三年后,也就是光绪十三年,从宫中传出消息:慈禧要开始为光绪帝选后。

    选秀是一场激烈的关于美的角逐,也是一场关于命运的角逐,经过这场战争,很多人的命运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竞争十分激烈,但是容貌出众的珍妃并没有在这场角逐中败下阵来。

    光绪帝后来的皇后是慈禧的亲侄女,满族的叶赫那拉氏。叶赫那拉属于满洲八旗中的正黄旗,在满族有着较高的地位。叶赫那拉氏是满族的大姓,家族中出过很多有名的女子,但是叶赫那拉氏在后宫中的女人却很少,是因为在清朝建立初期,努尔哈赤统治时期,在女真族内部的统一战争中,因为当时叶赫那拉族最有名的“满蒙第一美女”——叶赫那拉·布喜娅玛拉,爱新觉罗家族和叶赫那拉族之间有着家族仇恨,也因此民间有着这样的传说,叶赫那拉族的女子不得入后宫。虽然叶赫那拉这一姓氏在后宫中并不多见,但并不是没有,在晚清时期更是多了起来,最有名的要属统治了晚清五十多年的慈禧太后。

    自从知道自己要娶叶赫那拉氏之后,光绪帝的情绪开始一落千丈。一想到自己的未来夫妻生活并不能美满的光绪帝,心中烦闷且悲痛。光绪帝从小和叶赫那拉氏的性格不合,两人对彼此的印象都很坏。到了后来叶赫那拉氏进宫,两人更是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表面上虽然看不出来,私底下却是彼此一句话也不肯多说。

    在上个世纪30年代,《故宫周刊》出版了一期《珍妃专号》,对当时还在人世的清宫中的老太监和老宫女进行了访问,将他们的口述整理发表,因此这里记载的珍妃其人其事,真实性是可以信任的。在这本专号中,记载了珍妃进宫时候的情景,也记载了光绪帝选后时的情景。

    光绪帝虽然是一个皇帝,但是在慈禧的威严下,他在婚姻方面也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当时的慈禧,已经决定将自己的侄女叶赫那拉氏指婚给皇帝当皇后。但是叶赫那拉氏在容貌上并不出众,甚至说有点丑陋,她身材短小,皮肤黝黑,容貌平平,不符合任何时代的审美标准。面对这样的一位内定的皇后,光绪帝提不起任何的兴趣。而他他拉氏在美女如云的后宫里,也算是容貌比较出众的一位,且身材婀娜,举手投足中有一种别样的风情,浑身散发着一种质朴而明艳的气质。

    选皇后时,按照清朝的规定,五个皇后的候选人站成一排。光绪帝手中拿着玉如意,光绪帝将这玉如意交到谁的手里,那么就意味着选谁当了皇后。选后的那天,光绪帝面对已经内定的皇后,有些心不在焉。面对着已经被安排好的人生大事,也没有表现出更多的在意。

    但是,当拿着玉如意走过珍妃面前时,看着明艳动人、带着泉水般笑容的他他拉氏,光绪帝感觉自己的内心重新被点燃了一把火,他的手有些颤抖,有些怔忪地想要把玉如意送出去。但是,专制的慈禧在一旁观察着整个过程,并不会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慈禧的暗示下,当时慈禧身边最得宠的太监李莲英走到光绪帝的身边,重重地扶了光绪帝一把。这一扶,让光绪帝从愣怔中清醒过来,像是在沙漠中行走的人,如梦初醒般地发现自己眼前的绿洲并不是真的绿洲,只不过是自己因为渴望太久而产生的幻觉,他瞬间明白了自己的处境。继而他越过了他他拉氏,来到叶赫那拉氏的面前,将手中的玉如意交了出去。

    这一故事虽然有一些戏剧性,但是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光绪帝对珍妃的喜爱,以及对慈禧强行将自己和叶赫那拉氏捆绑在一起的厌憎。

    大婚那天的情景颇为有趣。光绪帝的脸上没有什么笑容,而叶赫那拉氏虽然为人比较蛮横,但是在这样的日子里,还是和大部分女子一样,显得十分羞涩。按照宫里的规定,在皇帝大婚的这一晚,宫里并不宴请,一般都会等到大婚的第二日开始宴请。因而那天晚上,光绪帝和成了皇后的叶赫那拉氏两人用过晚饭后,大婚的这一系列礼节才算完成了。

    历朝以来,皇后和皇帝都是分居而住的。两人的宫殿虽然离得不太远,但是并不能像普通的夫妻一样经常见面。并且,因为光绪帝对自己的这位皇后很是厌恶,自从大婚晚上之后,光绪帝在一个月内都没有踏入过皇后的寝宫。备受冷落的叶赫那拉氏,在这时候才终于觉醒过来,她少女时代的梦想,关于夫妻美好生活的祈愿,大概都已经无法实现了。那些想象过的温柔缱绻,相敬如宾,在如今看来,只是一个笑话而已。

    在进宫后的第二天,就被光绪帝像弃妇一般扔在一边,这当然让她十分怨恨。然而两人在表面上,却都十分有默契地选择了伪装。

    直到珍妃和瑾妃进宫,这一情况也仍然没有改变。从小生活环境十分如意的珍妃,养成了乐观开朗的好性格。这对从小生活十分不如意而养成了十分阴郁性格的光绪帝来说,像是上天赐给他的礼物。

    珍妃有些调皮,在广州这样的民风比较开放的城市长大,对宫里的规矩也不是很在意。根据清代人的笔记,珍妃时常换装成小太监的模样,陪着光绪帝一起批阅奏折,学习。有时候几天都寸步不离地在一起。自从珍妃进宫以后,光绪帝每天都如沐春风,情绪一天好过一天,连身边的宫人太监都不再受到责罚。珍妃为了让光绪帝开心,经常变着法子地换装,让光绪帝感觉到生活的新鲜。

    在广州长大的珍妃见多识广,总有很多新鲜的话题可以和光绪帝一起交流,两人待在一起仿佛有说不完的话。光绪帝从四岁被接入皇宫开始,就再也没有这样畅所欲言地生活了,珍妃的到来,仿佛唤醒了光绪帝原本已经沉寂许久的青春,两人都尝到了平生所没有体会过的爱的甜蜜。

    和光绪帝浓情蜜意的珍妃并不能预料到,在清朝这样动荡的时代大背景下,男女情爱是多么的不堪一击,在这样的时代中,想要生存都是十分不易,更不用说在这权力的中心获得长久的爱情。珍妃的真性情,或许改变了光绪帝郁郁不得志的心境,却无法撼动整个清朝变动的狂潮。珍妃和皇帝的爱,在恶势力猖獗的背景下,只能得到一个不幸的结局。

    珍妃和光绪帝的如胶似漆,首先引起了皇后叶赫那拉氏的不满。叶赫那拉氏刚进宫就受到了冷落,其貌不扬的她,在心机手段上也没有什么天赋。叶赫那拉氏看着珍妃和光绪帝如此甜蜜,她的心中像是有一团火在燃烧,那原本是她该有的生活,却被人生生地夺走了。但是争强好胜的她,拒绝承认自己是一个情场上的失败者,也不愿意面对自己在容貌上的缺陷,于是就表现为浓浓的嫉妒。

    这天底下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叶赫那拉氏虽然得到了皇后的位置,成了光绪帝名义上的妻子,却没有得到光绪帝的爱。对于一个在后宫中的女人来说,漫长的日日夜夜里,若是没有皇帝的爱,大概也是很难熬过这寂寞的日子的。因此叶赫那拉氏虽然性格不讨人喜欢,但是她的悲剧,也是十分令人唏嘘的。再联想到她后来的悲凉生活,也可以断言,无论皇后的位置为叶赫那拉氏带来了多少风光,她的人生,还是一个悲剧的人生。

    ◆充满悲情的傲气

    珍妃在刚进宫的时候,经过娘家人和教养嬷嬷的反复提醒,在宫里很是拘谨了一段日子。但是在进宫后没有多久,就把那些拘谨收了起来,因为有着光绪帝的宠爱和庇护,她心直口快的小孩子心性,就显露了出来。

    因为是刚入宫的妃子,珍妃和姐姐瑾妃,经常受到宫里太监的敲诈。宫里的太监对这一对新人姐妹,并不十分重视,常常进行欺压。面对贪得无厌的太监的勒索,姐姐瑾妃性子柔弱,大多是自己默默忍受,但是倔强的珍妃,就不是如此。不愿任人宰割的珍妃,总是挺身而出。但是珍妃这一不考虑到未来的举动,却是为自己带来伤害。当时的她并不知道,紫禁城这个地方,在慈禧的纵容默许下,宫里的风气早就变得乌烟瘴气。慈禧身边的宫人太监带头收受贿赂,以权谋私的事情多如牛毛。珍妃的年轻不懂事,为她后来的受到伤害埋下了很深的隐患。

    珍妃初入宫时,颇受慈禧太后的喜爱。珍妃的样子,总是让慈禧太后想起年轻时候的自己,带着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味道,在这个宫廷里生活,这样的性子总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在最初的时候两人相处得十分融洽,逢年过节,珍妃会同皇后和瑾妃一起去颐和园向慈禧问安,平时也多有走动,慈禧也会在逢年过节赏赐给珍妃不少东西,相处十分和谐。

    然而,过了没有多久,随着光绪帝对珍妃的越来越喜爱和重视,慈禧就渐渐对珍妃的印象越来越坏。慈禧这一生,因为对权力太过迷恋,牺牲了太多的东西,爱情就是其中的一样,咸丰帝离开人世的时候她还年轻,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爱情。所以在她看到珍妃和光绪帝每天都待在一起,每天不顾旁人的眼光,如此幸福,她十分眼红,她见不得自己身边的人过得如此幸福。况且,慈禧作为皇后叶赫那拉氏的亲姑姑,看到光绪帝如此冷落自己的侄女,在她的眼中,这仿佛是光绪帝公然的一种反抗,反抗她赐予的婚姻。

    在《宫女谈往录》一书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光绪和珍妃的描写:“在甜蜜的日子里,珍妃有一天悄悄地问光绪,‘皇上这样加恩于我,不怕旁人嫉恨我吗?’光绪说,‘我是皇上,旁人能对我怎么样!’这是宫廷里暗地传出的他们的对话。光绪只知道一味地痴情,天真的珍妃也不知早早地收敛,以致落到一死一囚的地步。”两人都在宫中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也就导致了后来发生的悲剧。

    在慈禧六十大寿这一年,也就是光绪二十年,大清朝在水深火热之中已经快走到尽头了,到处都是一个朝代末路的景象。慈禧在过五十大寿时,正逢中法战争,导致她的五十大寿过得十分仓促,这让慈禧内心十分不满,她认为在过寿这一点上,完全没有体现出自己的地位。因而六十大寿,慈禧决定好好操办一场。虽然这个时候的清朝战乱四起,但是慈禧仍然大肆操办,准备制造出一种普天同庆四海升平的感觉。

    这一年,光绪帝和慈禧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慈禧发现,这个从小生活在自己的威严下,对自己言听计从的小皇帝,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渐渐丰满了羽翼,开始有自己的想法。比如在慈禧六十大寿来临之际,光绪帝更关心的是国家的出路,他深深地忧虑着大清的前程,但是慈禧却一门心思地担心着自己的寿宴,在这一点上,两人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这个时候的慈禧住在颐和园,光绪帝住在紫禁城中,没有了慈禧在身后盯着,又有珍妃在一旁鼓励,光绪帝觉得自己可以放开手脚做一些事情。珍妃在这一段时间向光绪帝推荐了自己认识的一些人,其中包括珍妃的兄长和原来的家庭教师,这些人得到了光绪帝的重用。在珍妃的帮助下,光绪帝也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心腹,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

    在这一年,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战争的爆发无疑让光绪帝和慈禧的矛盾更为加深,在与日本的战争中,中方节节败退,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且军资越来越少,于是有人提议,将继续扩建圆明园的钱省下,用来充当军资。这一提议,让想要在圆明园中更好地享乐的慈禧勃然大怒。随着寿宴的临近,慈禧越来越主张求和,不想让战争的阴影一直笼罩着自己的寿宴,像五十大寿那样被战争影响。在这一点上与光绪帝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光绪帝的心腹,希望光绪帝能够站在主战的这一边,并且通过珍妃对光绪帝进行劝说。在朝廷上,光绪帝一党对慈禧太后一党的主和表达了强烈不满,并且时时进行抨击。

    这引起了慈禧的强烈不满。

    太后虽然在这次和光绪帝一党的争论中落了下风,但是她终于找到机会抓住了珍妃的小辫子,抓住了珍妃“弄权卖爵”的把柄。

    在古代社会中,卖官的现象十分常见。追溯起来,秦始皇时期就已经开了卖官的先河。到了清朝末年,卖官已经是个公开化的十分常见的现象。在当时,只要能够拿出银子,就可以谋求一官半职,最初能谋到的往往只是一些不太重要的小官职,但是随着卖官现象的普遍化,花钱甚至可以买到一些肥差和要职,那些想要当官的有钱人,不再需要经过寒窗苦读来博取功名。在当时的紫禁城中,卖官弄权的事情也不少见。慈禧身边的太监,大多在慈禧的默许下,运用慈禧的权力谋私。甚至,慈禧自己也在卖官这一事情上并不清白。当时的慈禧有着惊人的开销,喜欢享受的她,处处都要求精致,因此她的花销可以说是个天文数字,于是慈禧就通过卖官一事来增加自己的收入。

    宫中的妃嫔,生活处处需要打点,却没有自己的收入,仅仅靠着每月固定的银子,生活起来十分捉襟见肘。于是珍妃就想到了卖官来增加收入。虽然慈禧自己并不清白,但是,她却容不得不跟她站在一个阵营中的人做这些事情。珍妃就是在这一点上,被慈禧抓住了把柄。新仇旧怨加在一起,慈禧终于再也无法忍受了,她无法再容忍珍妃犯乱。事情就发生在慈禧的六十大寿前后。

    忍受了很久的慈禧太后,终于爆发了。

    她先将珍妃身边的宫人带过去问话。但是面对慈禧的威严,战战兢兢的宫人什么都说不出来。慈禧于是将珍妃和瑾妃两姐妹叫了过来。若是珍妃的性格再柔弱一点,在慈禧面前表现得恭顺一点,那么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的悲剧发生。但是珍妃并没有恭顺,恭顺并不是她的性格。在宫里备受光绪帝宠爱的她,原先倔强不服软的性格更加明显。在慈禧质问她的时候,她选择了为自己辩解,并且也指出了慈禧在这一事件上犯了同样的错误。

    看到珍妃如此的胆大妄为,慈禧心中的最后一丝顾忌也烟消云散了,她的尊严是容不得别人侵犯的,即使在这件事上自己并不清白,但是她也绝对不容许被别人当众戳破。珍妃和瑾妃两人都受到了处罚,两人被脱去衣服杖责。这在宫中是相当严厉的处罚,只有犯了错误的宫人才会受到这样的处罚,可见当时的慈禧,有多么的气愤。然而,杖责并不是这件事情的终点。

    杖责后的第二天,慈禧细数了珍妃在宫中所犯的各种错误,例如忤逆皇后、目无尊长等等,将珍妃、瑾妃二人降为了贵人。珍妃身边的宫人也没有逃过一罚,心腹太监被关押了起来,珍妃宫里的其他宫人,也都无一幸免,后来都被活活打死。

    曾经伺候过慈禧的宫人后来回忆起珍妃被责罚的这一事情,这样说道:“提起珍妃来,她并不是一块美玉,更不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物。她也弄过权,卖过爵,只是在老太后的威严下,哪能容她放肆。”珍妃所犯的最大错误,大概并不是弄权卖爵,而是在宫里生活了这许多年,竟没有意识到慈禧专制的手段。

    珍妃受到的处罚让光绪帝十分受伤。他知道这一切处罚都包含了慈禧对自己的迁怒,但是在看到珍妃被责罚和降级之时,他却无能为力。虽然是一国之君,但是光绪帝处处受牵制,在朝廷上的大事无法自己做主,在后宫中也无法保护自己喜欢的女人,这让光绪帝产生了一种深深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从很小就伴随着他,只不过在珍妃进宫后的这一段时间里,自卑感被欢喜掩盖了,如今又再度深深地体会到。

    但是更深的痛苦随即就来临了。慈禧通过对珍妃的惩罚,扭转了自己的被动局面。随即她又在朝廷上对光绪帝一党进行报复。她对帮助光绪帝的那批人都下了毒手,砍掉了光绪帝的左臂右膀。失去了支持的光绪帝又变成了孤身一人,那短时间的果决仿佛是过眼云烟,瞬息之间又变成了那个懦弱无能的光绪帝。光绪帝和他的党派们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阵营被慈禧一手瓦解。

    日子更加难过的是被降为贵人的珍妃,被贬为贵人后,珍妃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宫里的地位变低,每天的饮食变差,手中的银子也少了很多,身边原来的亲信们已经被慈禧太后下令杀死,没有一个可以说话可以排忧解难的人在身边。太监宫人们又都是见风使舵的,于是日子就渐渐难熬了起来。

    但是比这些更难熬的是,被降为贵人后,因为身份的低下,珍妃不仅不能随时陪伴光绪帝,甚至连见面都需要很多程序,两人无法再像从前那样每天待在一起。十分相爱的两个人,现在却被遥遥无期的等待所阻隔,有期限的等待可以给人以希望,但是没有期限的等待最是让人感到无奈,珍妃和光绪帝这一次,就是在经历着这样的等待。

    过了一年,在光绪帝的努力下,珍贵人和瑾贵人又恢复了珍嫔和谨嫔的称号,随即又被晋升为珍妃和瑾妃。这一次的珍妃,虽然得到了晋升,但是并没有刚进宫时候的兴奋和开心了,在被冷落了的这一年里,珍妃一步一步,从一个小女孩成长为一个女人。都说在底层更能体会到这个世界的辛酸,地位变低的珍妃虽然并不是生活在底层,但是在别人的横眉冷对中,学会了人生的百态。她明白过来,在皇宫里,没有光绪帝的庇护,生活是多么的不容易,尤其是在光绪帝自己也生活在四面楚歌的环境中时,要保护自己更是难上加难。

    这次的事情,对两个人来说,都是很大的打击,两个人再次走在一起的心境,已经与开始的时候并不相同。对那些伤口,两个人都选择了沉默。他们想着,或许时间会治愈一切,但是他们没有想到,两个人恢复共同生活并没有多久,更大的人生考验来临了。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之后,清朝整个陷入了动荡之中,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北洋军舰全军覆没,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台湾岛和澎湖列岛从中国的领土上分离出去,日本人在清朝大肆横行,失去了国土、银子和尊严的大清朝,从此也彻底失去了民心。于是末路中的光绪帝想到了改革。他召集了许多新派人士进行改革,维新变法来得十分迅猛。光绪帝一反常态,突然变得十分果决,激烈地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实施改革,使得原本已经激烈的矛盾更加白热化。

    慈禧和守旧派看到维新变法的气势汹汹,并没有从正面去反抗,老奸巨猾的慈禧,选择再一次割去光绪帝的左臂右膀。光绪帝身边的改革派,不是被革职杀头,就是被遣回了老家,光绪帝再一次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而后,慈禧迅速发动了秘密的政变,将支持改革的谭嗣同等人处以死刑,同时也剥夺了光绪帝处理国家大事的权力。

    光绪帝为改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维新变法失败之后,光绪帝被慈禧囚禁在了北海的孤岛瀛台,而珍妃,因为在维新变法的过程中支持了光绪帝的变法,在光绪帝被囚禁到瀛台后,也被打入了冷宫。这一对重逢没有多久的恋人,在短暂的相聚之后,又陷入了分离的状态。他们谁也没有预料到,这一别,竟是生离死别,至死都没能再见面。

    被囚禁在瀛台的光绪帝,每日里孤孤单单,只能通过练字来打发时间。在这样寂寞的时刻,光绪帝越发思念起了珍妃。光绪帝内心里有一种奢望,想着虽然变法失败,自己失去了阵营,但是等过了这个风头,自己还能恢复自由。但是光绪帝没有想到的是,恢复自由的这一天,来得太晚。被囚禁在皇宫中的珍妃,受到了十分严格的看管,慈禧太后不准别人去看珍妃,也不准珍妃去看别人,除了送饭的太监和看管的太监之外,珍妃再也见不到任何人,这一切都是冷冰冰的。珍妃生活得战战兢兢,她已经深刻地明白了皇宫内的人事沉浮,一步踏错,就可能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冷宫中的妃子的地位,甚至还不如太监。

    珍妃花了许多的时间才认识到,这就是皇宫的生存之道,失败者的代价永远超乎人们的想象。

    ◆井中岁月长

    沉寂了没有多久的死神,开始加快了它的脚步。在光绪二十六年,也就是变法失败两年后,八国联军趁着义和团行动之时,开始进攻北京。这一年的七月二十日,八国联军终于攻破了北京城。慈禧太后感觉到了空前的危机,一天之内五次召见军机大臣,在反复地商定之后,终于决定逃出北京城避难。

    年轻的珍妃就死在了慈禧出逃的前一天,关于珍妃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也正因为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而使得珍妃的死因显得扑朔迷离。

    在《庚子国变记》中,仅仅记载了这样一句话:“珍妃有宠于上,太后恶之,临行推堕井死。”这样一句话,将事情的详情都隐去,只是短短一句话,就概括了珍妃之死的悲剧。

    在故宫所出的《珍妃专号》中,关于珍妃之死的记载比较详细。讲述这一事情的是当时在宫里的一个侍卫唐冠卿,据他回忆,庚子(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十九日,当时宫里的总管崔玉贵率领快枪队守住了稻和门,唐冠卿也率领了四十人守住乐寿堂,刚过午时,唐冠卿在后门休憩,突然看到慈禧太后从乐寿堂里面走出,身边没有任何随侍的太监,去往颐和轩。当时的唐冠卿感觉十分惊愕,太后出行身边竟然没有一个人跟随,于是便上前去搀扶。问道:“老佛爷要去向何处?”慈禧回答道:“不需多问,你只要跟着我就可以了。”到了角门转弯的地方,慈禧突然又说:“你在颐和轩的廊上守着,如果有人前来偷看,一定枪击了。”后来崔玉贵前来,扶着慈禧太后出了角门向西而去,过了没有多久,珍妃到了。向慈禧太后请安完了之后,慈禧太后问:“现在还成活么,义和拳捣乱,洋人进京,怎么办呢?……”而后说话声音变得十分细微,让人辨别不清楚。没过多久又大声道:“我们娘俩儿跳井吧!”珍妃于是便哭了起来,开始求起情来。慈禧太后厉声说:“不管有没有罪名,难道留下来遭洋人毒手吗?你先下去,我也下去。”珍妃频频磕头,哀求,然后听到慈禧太后喊崔玉贵。崔玉贵对珍妃说:“请主儿遵旨吧!”珍妃绝望地问道:“你们为什么要逼迫我到这个地步。”而后又是一番纠缠,慈禧太后生气道:“把她扔下去吧。”然后唐冠卿就听到了挣扭的声音,一番纠缠之后,砰的一声巨响,那是珍妃坠井发出的声音。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一条年轻的生命就这样逝去了,而这个时候的光绪帝,正在养心殿中,对这一切毫不知情。

    在这一说法中,慈禧要求珍妃跳井的原因,是害怕洋人攻进北京城时,珍妃以及宫内别的妃嫔失去贞节,有损皇室的面子,为了保全皇室的面子,慈禧在洋人进京之时将珍妃推入了井中。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更令人信服的说法,是“留京被拒”说。慈禧在八国联军攻入京城后,想要带着光绪帝一起逃离京城。在逃离之前,珍妃跪在无情的太后面前,祈求太后不要将皇帝带走。皇帝留在京城,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支撑大局。在这样空前的危机前,除了珍妃,没有其他人会为了光绪帝提出这样的请求了。慈禧太后看到求情的珍妃,想起来光绪帝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的不配合,想起了光绪帝一党的处处压迫,新仇旧恨涌上心头,怀了满腔的恨意。她看着求情的珍妃,无处发泄的满腔恨意终于找到了一个出口,于是命人将泪流满面的珍妃扔到了井中。

    在这两种说法中,珍妃死得都极为隐秘,除了慈禧和将珍妃推入井中的崔玉贵,并没有他人在场。因为珍妃无罪,对于处死珍妃这一事件,太多的人知道会落人口实,因而选择了隐秘处死。

    在光绪帝并不算长的一生中,珍妃是唯一在宫中带给他快乐的女人。珍妃在光绪帝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她的青春洋溢,她的活泼开朗,都给光绪帝乌云遮日般的生活带去了很多的光明。在最需要的时候,她陪伴在光绪帝身边,给以他安慰,给予他温暖,像是把一个溺水之人从孤寂深沉的水中拯救了出来。在被囚禁瀛台的时间里,她是光绪帝唯一的生命寄托,唯一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气。她死的时候,光绪帝并不知道,等到慈禧准备带着光绪帝逃离京城,可怜的光绪帝才知道这个噩耗。

    没有见到珍妃最后一面,对于光绪帝来说是终身的遗憾。在珍妃死后,他变得更加消沉,漫无边际的绝望笼罩着他,光绪帝失去了他的灵魂,在逃亡的路上,他的眼睛里再也没有任何光彩。这样的精神状况,让从小就体弱的光绪帝,身体变得越来越差。

    在珍妃死后不久,光绪二十七年的七月,与八国联军达成和议后,联军的军队从北京城里撤出。还在西安的慈禧太后,命令崔玉贵进京查看情况。宫内所有的妃子都平安如初,珍妃投的那口井亦如出京的时候那样。于是崔玉贵便命令内务府准备棺材,将珍妃的尸体从井中打捞起,装殓入棺,准备下葬。

    对珍妃的冤死,很多文人墨客发表了诗作来表达自己的同情。慈禧太后受到了或明或暗的谴责,于是在珍妃死后的第二年,慈禧太后将推死珍妃的罪名都安在了崔玉贵的身上,将崔玉贵逐出宫去,并且为珍妃恢复了名誉,将她晋升为珍贵妃。

    但是这一切,在九泉之下的珍妃并不知道,死后的这些荣誉并不是属于她的,她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记忆,便是那井中无边无际的黑暗和绝望。

    在《清史稿》中,关于这个可怜的女人只有短短几句话的记载:“恪顺皇贵妃,他他拉氏,端康皇贵妃女弟。同选,为珍嫔。进珍妃。以忤太后,谕责其习尚奢华,屡有乞请,降贵人。逾年,仍封珍妃。二十六年,太后出巡,沈于井。二十七年,上还京师。追进皇贵妃。葬西直门外,移祔崇陵。追进尊封。”只记载了珍妃人生中的几件大事,甚至连坠井的原因都没有说。珍妃漫长的一生,只换来正史上的短短几句。

    1921年,已经被废的末代皇帝溥仪发布谕旨,将珍贵妃追封为皇贵妃,加谥曰恪顺皇贵妃,使她的位号仅次于皇后,以告慰珍妃的在天之灵。珍妃在死前受尽了屈辱,这些身后之名,并不能化解她在死前对这个世界的怨恨。在她二十四年的生命里,或许没有给这个世界留下太多,但是她给很多人带去了欢乐,这些欢乐,曾经是灰暗的紫禁城中最耀眼的光芒。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