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梦里花-隆裕太后:被曲解的人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她是一只误入帝王家的燕子,本应该在乱世中安安稳稳地过完自己的一生,却被一道命令,将自己一生的命运都改写。都说一入宫门深似海,但是那海水到底有多深,大概只有走过的人才知道。对于隆裕来说,没有亲情、没有爱情的紫禁城就像是海水的深处,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她在里面苦苦追求,苦苦挣扎,最后所得的,还是漫无止境的黑暗。她背负着本不应该属于她的骂名和谴责,在历史中向我们走来。

    关联人物:光绪帝、慈禧太后、珍妃、瑾妃、袁世凯、溥仪。

    ◆一入宫门深似海

    海兰珠是幸运的,她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得到了一个君王毫无保留的爱和真情;董鄂妃是幸运的,虽然身体不好早早地去世了,但是生前还有顺治帝为她挡风遮雨,为她付出满腔的真情;圣孝宪皇后钮钴禄氏虽然没有得到雍正一心一意的爱,但是她有一个优秀的儿子,让她有一个安详幸福的晚年;慈禧虽然没有得到过爱情和亲情,但是掌握大权的她能够主宰这个世界,权力带给她幸福感和安全感;然而,皇宫中最多的,还是那些没有皇帝的宠爱,没有子女依靠,也没有权力在手,只能在皇宫中孤独终老的女人。

    日子对于她们来说,是十分难熬的,在那一个个难以度过的寂寞的夜晚,并没有太多人明白她们的痛苦。最后,她们的命运就像尘土一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只能留下一个名字,甚至,连一个名字都不能留下。

    这是宫里大多数女人的命运。比被皇帝忽视更为悲惨的是,被皇帝厌恶和怨恨,那样,生前在后宫中看不到希望,死后还背负着不属于自己的骂名和谴责。

    这样的悲剧就发生在隆裕身上。

    严格来说,真正意义上的末代皇后是隆裕,而不是婉容。因为溥仪在1912年逊位,也就意味着清朝结束了长达两百多年的统治,中国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尽头。尽管溥仪在后来又多次登基,但是那不再是被人们所承认的登基,也没有管理整个国家的权力。因而,在1922年才成为溥仪妻子的婉容,从真正意义上来说,并不能称得上是末代皇后。而且,也只有隆裕,还真正掌握过统治六宫的权力,也受到过世人的朝拜,享受过当皇后的荣誉和权力。

    然而因为珍妃和光绪帝的故事被传得很广,在所有的故事中,珍妃和光绪帝都是受到同情的那一方,而在这时,隆裕作为皇后的形象就被丑化,被扭曲。人们往往将她描述成一个昏庸而愚蠢的妒妇,受慈禧的命令对光绪帝进行监视,并且嫉妒成性,因为珍妃受到光绪帝喜爱而频频向慈禧进谗言,加害于珍妃。并且她对权力十分热衷,想要在后宫中树立自己的威信。在很多影视剧中,隆裕的形象更是被丑化。但是历史上的很多记载都显示,隆裕并不是这样一个人,在很多人的眼中,她都是温柔和善、有教养、细心体贴,并且很有文化内涵,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那么,为什么隆裕会在历史上产生这么大的争议呢,究竟隆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在《清史稿》中,对这位真正意义上的末代皇后仅有这样一段记载:德宗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都统桂祥女,孝钦显皇后侄女也。光绪十四年十月,孝钦显皇后为德宗聘焉。十五年正月,立为皇后。二十七年,从幸西安。二十八年,还京师。三十四年,宣统皇帝即位。称“兼祧母后”,尊为皇太后。上徽号曰隆裕。宣统三年十二月戊午,以太后命逊位。越二年正月甲戌,崩,年四十六。上谥曰: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合葬崇陵。

    隆裕原名叶赫那拉·静芬,是慈禧的弟弟叶赫那拉·桂祥的女儿,慈禧的亲侄女,隆裕只是在溥仪继位后所封的徽号。隆裕出生在同治七年,刚出生的时候,隆裕家庭生活十分美满。她的两个姑姑,一个姑姑嫁给了醇亲王当王妃,也就是后来光绪帝的生母;另一个姑姑嫁给了咸丰帝,在后宫中因为生下载淳而地位稳固,两位姑姑都嫁得十分风光,连带着父亲桂祥也十分受重视。

    到了大一点的时候,家里给隆裕和她的姐姐请来了家庭教师,教她们读书,也教她们一些闺中女子应该学的东西,比如女工、琴棋书画等等,隆裕从小就十分聪慧,因而在姐妹当中也是表现得非常好。很多问题一点就通,对大事也有着自己的见解,因此虽然长得不是很漂亮,却也很受到家人的重视,而在后宫中的慈禧,也对自己的这个侄女有所耳闻,对这个侄女开始慢慢上心。

    于是慈禧就在心里想着要将还是少女的隆裕接到宫里去。一般满族贵族的女子,到了十三四岁就开始议亲,到了十五岁就已经成亲了。但是隆裕没有,直到自己身边的姐妹都嫁出去了,她还是没有议亲。

    少女隆裕的心里其实十分烦恼。她知道家人迟迟不给她议亲,是因为想让她入宫嫁给自己的表弟光绪,但是隆裕和光绪在很小的时候就见过,两人性格十分不对盘,互相看不顺眼。在光绪的眼里,自己的表姐很粗鲁,大手大脚,一点也没有贵族少女的气质,而隆裕则觉得光绪懦弱,软绵,一点也没有男人的气势。两个人从小就互相不喜欢,如果进了宫,那么未来的日子可以想象得到,是十分不幸福的。而且隆裕十分聪慧,她看出了自己的姑姑让自己进宫去有什么目的,只不过是把自己当作一颗棋子,来扩大慈禧在宫中的势力。少女隆裕的心中,对于进宫是十分排斥的。

    但是在婚姻大事方面,一向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有自己说不的余地。况且这门亲事是由慈禧定下来的,慈禧在当时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那就更加没有反抗的余地了。虽然对这门婚姻不是特别满意,但是隆裕毕竟还只是一个待字闺中、对婚姻有着美好期待的少女。虽然对方并不是自己心目中的“良人”,但对于自己的未来,她的心中还是有些兴奋的感觉。那是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新鲜生活,会带给她完全不同的生活体验。

    册封的圣旨很快就下来了,这封决定了隆裕后半生命运的圣旨这样写道:“兹选得副都统桂祥之女叶赫那拉氏,端庄贤淑,着立为皇后。特谕。”

    但是隆裕没有想到,这次婚姻比她想象的还要糟糕很多。若是知道未来的生活是这样的悲剧和艰辛,那么她一定会祈求上天,让她尽早摆脱。摆脱这门婚姻,摆脱紫禁城,摆脱光绪。

    光绪帝也认为自己是这门政治婚姻中的受害者。在知道自己和隆裕定亲了之后,光绪帝的情绪就一直十分消极。他对这位表姐,不仅仅是不喜欢,还有一些厌恶在里面。慈禧在决定这门亲事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过两个当事人的感受。按照清朝的祖制,选后时,让所有的候选人站成一排,让皇帝来做选择。皇帝手中拿着一个玉如意,将玉如意递到谁的手中,就意味着选谁当皇后。当时和隆裕一起的,还有他他拉氏两姐妹。光绪帝并不想将手中的玉如意交给隆裕,但是他无法违背慈禧的命令,只能不情愿地做出了决定。

    在光绪帝十七年的人生里,对慈禧的服从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若是光绪帝在选后时能够多一点勇气,多一点坚持,那么在场的所有人的命运都会发生改变,也许就不会有这么多的悲剧发生。

    就这样在光绪没有反抗的情况下,隆裕成了他的皇后。册封的诏书是这样写的:“皇帝寅绍丕基,春秋日富,允宜择贤作配,佐理宫闱,以协坤仪而辅君德。兹选得副都统桂祥之女叶赫那拉氏,端庄贤淑,着立之为皇后。”一封简短的诏书,就决定了隆裕一生的命运,也就意味着,进入皇宫这件事情,再也没有了转圜的余地。

    选好皇后之后,还需要为两人举办大礼。当时的光绪,已经十七岁了,在满族人当中已经是晚婚的年纪。慈禧在和钦天监商量了日子之后,就快速地为光绪筹备起婚礼来。皇帝的婚礼,是举国同庆的一个大典,所以人们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一切都准备得井井有条。在婚礼前的一天,在忙碌了许多天之后,终于要迎来重大的日子了。在家中紧张兴奋的隆裕,心里有一种不好的预感,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到了夜深的时候,宫中闹起了火灾,地点就在皇后第二天必须要经过的大清门。因为第二天皇后要从这里进宫,因此在布置的时候,这里挂满了喜庆的红绸,这些红绸就是火灾的源头。

    火势十分迅猛,在当时还没有什么灭火的工具,只能靠人工灭火。等到火被灭了,这里已经被烧得一片狼藉了,消息也迅速地传了开去。宫里宫外都透着一种紧张的气氛,在大婚的前一天发生这样的事情,是十分不吉利的。于是关于隆裕“是个错误的人选”这样的流言就迅速传了开去,隆裕被视为是起火的祸根,将来会为光绪带来厄运的妻子。

    隆裕还没有进入宫中,身上就已经背负了一些负面的流言。她是悲哀的,失火原本是宫人的失误,却需要由她来承担失火的责任。

    消息传到桂公府的时候,隆裕忍不住哭了起来,她忍不住感叹自己的命运,也担心自己真的会为光绪和整个国家带来不幸。不过好在隆裕还有父母亲在身边劝慰她,让她暂时从火灾带来的影响中走了出来,准备迎接第二天的大典。

    怀着一颗对未来还有着美好期待的心,隆裕坐上了花轿。那时的她,并没有想到,在花轿的尽头,等待她的将是一种怎样的命运。不同于隆裕还对这门婚事保持着一颗期待的心,光绪到了大典这一天,还是对这门婚事、这位皇后保持着厌恶的心情,对于未来,他没有任何的期待。

    大婚的晚上,光绪对于这个皇后,自己名义上真正的“妻子”,冷淡得如同客人一般。两个人甚至没有太多的言语,只是相对沉默。于是隆裕也终于从少女的梦中醒过来了,她终于明白,娶自己只不过是光绪不得不服从的一个命令,也正因为对慈禧包办的婚姻的厌恶,连同对自己也有了更深的厌恶之情。

    按照宫里的规定,这一晚宫里并不宴请,只是在新婚的房里摆上一桌饭菜让新人享用。面对偌大的一桌菜,两个沉默的人显得更加沉默了。除了碰撞的声音和吃东西的声音,在新房里就再也听不到任何的声音了。在这死寂的沉默中,隆裕的心也渐渐地沉了下去。

    ◆爱情战争中的失败者

    两人婚后的生活,比隆裕想象中的要更加糟糕。

    按照规定,皇帝和皇后是分宫而居的,两座寝宫虽然离得很近,却不能像普通人家的夫妻那样随时可以待在一起。但是,从大婚那一晚后,隆裕和光绪分别待在自己的宫中,光绪不会召见皇后侍寝,也不会到皇后的宫里去,两人过起了没有尽头的分居生活。

    当时宫里的人都对光绪帝冷淡的态度十分不解,两个人除了大婚之夜,再也没有任何亲密的举动,行为处事像两个陌生人一样,除非有重要的聚会,或是庆典需要两个人一起出席,除此之外两个人从来不会有交谈。这个时候的隆裕,似乎已经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命运,大概也只有寂寞而已。生活不如意的隆裕,虽然也会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偷偷抹眼泪,但是要强的她,并不会在人前表现出一丝的软弱,对她来说,忧愁是没有用处的,并不能让她走出痛苦的生活,既然如此,那为何不表现得洒脱一些呢,这样想的隆裕,就习惯了在人前装作不在乎的样子,做出一种凌人的气势,渐渐的,也就没有人同情她的处境了。

    别人并不知道,从进宫的第二天起,隆裕就已经过上了弃妇般的生活。

    面对这种情景,慈禧太后也无法挽救。虽然这是慈禧给订下的亲事,但是慈禧并不能改变这一现状。而且,在慈禧太后的面前,隆裕和光绪并不会把情绪写在脸上,他们在慈禧面前总是表现得若无其事的样子,任谁也不能从中看出不和谐的情绪来。

    若是有人体验过隆裕的处境,大概也会为她感到悲哀。如果隆裕身在普通的人家,那么夫妻之间不和睦,还可以耍小性子,和丈夫吵架,或者是跑回娘家诉苦。但是隆裕是贵为一国之母的皇后,也就需要摆出母仪天下的样子来,不能做一些小性子的事情,也不能在人前哭哭啼啼,有损皇家的形象。唯一的办法,就只能把苦水都往肚子里咽。皇后这个称号,给她带来了太多的责任,这些责任就像枷锁一样套在她的身上,让她不能够随心所欲地表现自己,只能戴着枷锁,做一些自己并不愿意做的事情。

    不仅隆裕在痛恨悲哀的生活,光绪也在痛恨这样的生活。不过光绪比起隆裕,要幸运了很多。隆裕并不是光绪的唯一选择,不喜欢她,后宫中还有别的人可以排遣寂寞,尤其是在珍妃进宫之后,光绪帝得到了真正的爱情,彻底地将隆裕抛在了脑后。珍妃进宫之后,她的活泼明艳很快打动了光绪。光绪一个月中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和珍妃待在一起。珍妃给光绪带来了很多快乐,让光绪原本灰色的生活渐渐地放出了光彩。

    珍妃和隆裕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隆裕的性情和善、忠厚、老实,不会巴结人,她的家庭,是一个传统的封建主义家庭,有着传统的古板的教育,因而和隆裕待在一起,总是很不快活的,而珍妃则不同,珍妃从小在广州长大,在民风开放的城市养成了活泼开朗的性格,和人相处时总是能给人带去欢乐。而光绪帝,自从四岁被抱进宫抚养,在慈禧的威严下,一直生活得十分压抑,隆裕的性格,让他更加压抑,他不喜欢和隆裕待在一起,而喜欢和给他带来更多欢乐的珍妃待在一起。隆裕的性格,其实并不适合在后宫中生存。她要强,不会巴结人,不肯轻易把自己软弱的一面展示给别人,她不懂得讨光绪的欢心,也常常在公共场合让光绪下不来台,在这样一次次的消磨中,光绪帝对她仅存的那一丝感情,也就消失殆尽了。

    按照清朝的祖制,皇帝宠幸后妃,是不能留后妃在皇帝的寝宫内过夜的,一是因为怕后妃刺杀皇帝,做出危害皇帝的事情,二是因为皇帝的寝宫也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地方,为了防止后妃干预政治,于是也就不能留后妃在皇帝的寝宫里过夜。但是自从珍妃入宫,就打破了这一规定,因为光绪帝十分喜爱珍妃,时时刻刻想要和她待在一起。于是就让珍妃打扮成太监的样子,住在皇帝的寝宫,每日和光绪待在一起。

    珍妃和光绪整天地腻在一起,最难受的莫过于隆裕了。自己和丈夫并没有感情,还来不及缓和与丈夫之间冷淡的关系,就有别的女人加入了。并且,慈禧太后对于这位年轻貌美、活泼聪明的珍妃也十分喜爱,看到珍妃,就令慈禧想起了年轻时候的自己,因而对她有一种偏爱。隆裕虽然是慈禧的亲侄女,但是自从入宫以来,因为隆裕的相貌并不出众,性格也不十分讨喜,慈禧对她也就表现得十分冷淡,没有过多的偏爱。

    后来有一位老太监信修明回忆起隆裕当时在宫里的处境,这样说道:“孝定景皇后就是隆裕皇太后,也是光绪的正宫。她姓叶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侄女。因为她性质仁懦,不仅未受光绪的恩宠,就是慈禧太后也对她没有特恩。在宫廷里名有六宫之权,其实上既受制于太后和皇帝,对下不能管制二妃,尤不敢多言,就是对太监,也不敢骄傲自尊。每日必至两宫,早晚请安。请安完毕,只有闭宫自守,心中惴惴,唯忧郁而已。后只率二妃在太后面前奉侍。太后对他们虽无特别管束,但礼仪之缚人,有较平民更为严重。每日在太后面前,提心吊胆,只有与太监为伍。”贵为一国之母的隆裕,在宫里不仅没有权力,还处处受到光绪和慈禧的压制,对于十分受光绪宠爱的珍妃和瑾妃也不敢有太多的管束,活得没有尊严。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后来慈禧太后将珍妃害死了,但是慈禧太后并不是和珍妃站在两个完全不同的阵营上的,反倒是不受宠的隆裕,在整个皇宫里像个格格不入的人。在宫里生活寂寞的隆裕,曾经对自己的亲弟弟说过这样的话:“在老太后面前,我还不如到处惹是生非的恪顺贵妃(也就是珍妃)呢。老太后有时候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威严,尤其是对待恪顺和瑜妃的时候。这么多年,你看到过谁敢在老太后面前撒娇?我是从来没有过的,但恪顺和瑜妃就经常这样。而偏偏老太后吃这个,所以我的日子就变得更艰难了。”

    隆裕在宫里的生活之所以如此悲剧,首先是因为没有得到皇帝的喜爱,其次是没有得到慈禧太后的喜爱,最后,由于隆裕争强好胜的性格,她的处境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有的时候,光绪帝连表面上的和谐都不想维持,面对皇后时总是气势汹汹,闹脾气。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对于隆裕来说,宫里的日子都是一成不变的,就是没有尽头的寂寞和遗憾。

    隆裕在和珍妃打一场已经注定了结局的战争,还没有开始,就已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在当时的宫中,因为国库的钱都投给了军事,所以皇宫后妃的用度一再缩减,很多后妃的生活到了拮据的地步。光绪二十年,光绪开始在朝廷中形成自己的势力,而慈禧,并不直接和光绪作对,而是在后宫中找机会打击光绪帝。终于,慈禧找到了可以打击光绪的方法,那就是从珍妃入手。因为当时后妃的生活十分拮据,很多后妃就想到了一些不正当的生财之道,比如卖官。卖官一事被慈禧发现后,对珍妃施以极大的处罚。珍妃不仅受到了太后的杖责,还被贬为了贵人。

    直到珍妃受到责罚,隆裕才知道珍妃卖官这件事情。虽然她从头到尾都不知道这件事情,也没有参与过这件事情,可是最后人们都把这件事怪到隆裕的头上。珍妃和光绪,都认为是隆裕向慈禧打了小报告,才使得珍妃卖官的事情被慈禧发现。人们同情光绪和珍妃,自然而然就对隆裕进行了抹黑。隆裕很郁闷,自从珍妃被责罚后,光绪越来越远离自己了。

    宫里的人,对于散播谣言这件事,大约是十分在行的。隆裕没有做过的事情,偏偏安到她的头上,让她在宫里的生活越发艰难。但是阻止不了流言,宫里的人说她心肠歹毒,经常向慈禧告状。面对这些流言,隆裕虽然愤恨,但是也无能为力。嘴长在别人的身上,别人想要说什么,无法阻止,尽管隆裕在宫中处处小心,事事谨慎,但是流言仍然像刀子一样,扎在她的身上。

    隆裕在宫里,不仅没有享受任何的人世间的情意(爱情也好,亲情也好),也没有享受到任何皇后这个称号所带来的荣华富贵。相比于慈禧太后所拥有的奢侈生活,后妃们的生活则要节俭很多,甚至到了拮据的程度。还没有逃离京城之前,隆裕在宫里的生活就捉襟见肘,为了应付往来的贵妇,常常要变卖首饰来支撑生活,生活中所得到的例银都用来孝敬太后,很少打点太监和宫女,因而下人们都不是特别喜欢她。甚至于,在光绪帝的生父去世时,也因为致祭时犒赏门丁仆媪的钱都拿不出,只好谎称自己生了病,没有去。这样的日子,在所有朝代的后宫中都是很少见的,隆裕这个皇后,外面看着光鲜,其实内在的艰辛,也大概只有她自己知道了。

    一入宫门深似海,无论宫里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勾心斗角,令人心寒,但这毕竟是已经定了人生路线,没有办法改变,也没有办法退出。那些日子再怎么难熬,也需得自己一个人慢慢地走过。

    到了光绪二十三年,珍妃的哥哥在广州认识了康有为,在这位维新派的人身上,珍妃的哥哥接触了新的思想,成为康有为的追随者。回到北京城之后,珍妃的哥哥了解到光绪帝也因为想要找到清朝的出路而对改革跃跃欲试,他还了解到,自己的妹妹珍妃在宫里很受光绪帝的宠爱。于是,他想方设法和宫里的珍妃取得了联系,让她也接触到康有为的思想。

    在珍妃的牵线下,光绪和很多改革派取得了联系,也在朝中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光绪帝一反懦弱的常态,大刀阔斧地准备实施改革。在康有为、梁启超等改革派的促进下,光绪帝于光绪二十四年颁布“明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新政由此开始。在新政开始后,光绪帝在改革派的建议下,颁布了一系列的变法诏书。主要内容有:在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在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添置船舰;扩建海军。在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设立中小学堂;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允许设立报馆、学会;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光绪帝的这一系列命令,有些对后世有着极大的影响,是迈出的历史性的一步。然而,这些新的政策,很快受到了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在新政推出的第五天,慈禧就颁布了一系列的谕旨来制衡光绪帝,一些守旧派大臣跪请慈禧再次“垂帘听政”,宫里甚至传出了慈禧要将光绪帝废除而另立新帝。

    光绪二十四年的九月,一直住在颐和园的慈禧突然回到宫里,将光绪帝囚禁到了中南海的瀛台,然后发布诏书,宣布自己再次亲政。于是,这持续了仅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宣告失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逃亡国外,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除了京师大学堂之外,所有的政策都被废除。

    不仅光绪帝受到了处罚,连后宫中的妃子也受到了处罚。首先就是珍妃,珍妃因为向光绪帝推荐了康有为,被慈禧太后以“插手国家大事”的罪名贬到了冷宫,被监视起来。

    ◆短暂的相守时光

    在光绪帝被囚禁在瀛台的这一段时间里,慈禧派隆裕去瀛台照顾光绪。这是这一对不像夫妻的夫妻第一次这样长时间相守在一起,在瀛台的光绪,因为变法的失败,权力被夺走,再加上无法和珍妃见面,情绪很坏。他看待隆裕就像是看待慈禧派来监视他的人。这一切看起来都很符合逻辑,因为隆裕是慈禧的亲侄女,那么隆裕就自然而然和慈禧太后站在同一个阵营里。光绪是这样想的,因此对隆裕就没有半分的好感,脾气十分暴躁,无处发泄的光绪只能拿隆裕来出气。

    对于光绪帝在瀛台的生活,一位曾在晚清当公使的美国人,曾在他的著作《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中描述过:“那个金碧辉煌的宫殿对他来讲像是一个囚笼,慈禧太后派来的太监日夜轮番看守着他。慈禧太后命令手下的太监轮流值班,唯恐其中有人同情光绪的不幸,想办法帮助光绪逃跑。每天太监换岗时,连接瀛台与湖岸的板桥就被撤除,光绪只能在囚笼一样的宫殿里走动,偶尔还可以到莲花湖南面的平台上坐坐,等待着,盼望着。”

    比起在宫里的生活,隆裕觉得在瀛台的生活似乎更能让人接受,没有了宫里的纷扰,只和光绪帝两个人生活在一起。一次,隆裕被暴躁的光绪骂狠了,就回嘴了两句,惹来了光绪的怒气,一向软绵的光绪帝,将隆裕推倒在地上,狠狠地打了隆裕一顿。这只是一个契机,光绪帝其实对隆裕积怨已久,他因为不能和珍妃相守,对慈禧很是怨恨,对隆裕也十分怨恨。他一直找不到对隆裕出气的机会,找到了机会的他,终于爆发出来了。

    挨打了的隆裕心里很是委屈,她流着泪对光绪哭诉自己的命运,哭诉老天爷的不公平。哭完了的隆裕,当晚就搬到了另外的屋子里去住,而光绪帝,对于自己的行为,也没有丝毫的愧疚和不安。屡屡受到挫折的隆裕没有退缩,她虽然不受到光绪帝的待见,但是她还是每日里都去给光绪帝请安,和他一起用早饭。光绪帝在瀛台的生活很是无聊,有李莲英监视着,瀛台是一座孤岛,四面都是水,在监视下的光绪帝根本无法逃走。在这样的无聊中,也只有隆裕的陪伴可以消磨时光了。

    光绪帝对待隆裕渐渐和颜悦色起来,他似乎也渐渐体会到了隆裕在宫里时的处境,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的同情。被关在瀛台的光绪,没有国家大事可以操心,也没有可以打发时间的消遣,也就能体会到无边无际的寂寞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这大概是光绪帝对隆裕态度最好的一段时间了,要是以前在宫里,光绪是绝对不可能对隆裕产生同情,也不会花这么多的时间和她待在一起的。一场失败的改革,竟然让两个原本心里相隔十万八千里的人走得更近了一些。

    隆裕从进宫那一天开始,就没有过快乐的时光,太多的东西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如今在瀛台,只需要面对光绪一个人,没有慈禧,也没有别的女人,她甚至想一辈子就这样和光绪帝厮守下去。

    然而世事终究是多变的。

    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借着镇压义和团的理由,攻入北京。北京城内烽烟四起,一片狼藉。眼看着紫禁城也要遭受外军的侵犯,慈禧于是决定率领皇室的成员逃离北京城,避难西安。

    隆裕也在随行逃到西安的队伍当中。当时珍妃已经被慈禧太后推入井中,万念俱灰的光绪,又回复成那个冷冰冰,不愿意多说一句话的光绪。仿佛瀛台的日子并没有将光绪和她之间的关系改变多少。隆裕明白过来,在光绪帝的心中,最喜欢的还是珍妃。无论为他做多少事情,也比不上光绪和珍妃的那些情意。

    后来,在慈禧一行西行到西安的时候,因为地方窄小,光绪和隆裕不得不同住在一间大房子里,中间用隔扇隔开,两屋通联。即便是这样,刚刚失去了珍妃的光绪也无心去看一眼隆裕,甚至他认为珍妃的死与隆裕是有很大关联的。光绪是个性格孤僻而又多疑的人,如横下一条心,九头牛也拽不回来。因此,无论隆裕在旅途中怎么照顾光绪,光绪始终不冷不热,甚至连话都不想说,连头都不想抬。

    ——《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隆裕》

    在西安的隆裕和光绪,面对着即将败落的清朝,心里都十分难受。

    那段在瀛台一起度过的日子,已经被光绪帝彻底地抛在了脑后。但是对于隆裕来说,那是值得一生回忆的日子。在往后更加黑暗的日子中,隆裕也许就是靠着那些短暂的回忆,来度过艰难的岁月的。

    光绪二十八年,国内的战火终于停息了下来,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慈禧带着皇室的成员回到了北京城。回到北京不久,恰好是隆裕的生日。按照清朝入关以来的规定,太后和皇后的生日被称为“千秋日”,每逢皇后千秋佳节的时候,宫内就要由皇帝赐宴,同时要张灯结彩、搭台唱戏地热闹一番,普天同庆。

    当时因为和八国联军的战争失败,庚子赔款赔给了八国联军四亿五千万两的白银,造成了国库空虚,民不聊生。政府拿不出钱来,就把压力施加给百姓,百姓苦不堪言。因而,隆裕知道自己的生日并不能铺张,在这种国家动荡的时节,个人的享乐都应该靠后。于是隆裕就和光绪提出,自己生日的一切活动都停止。

    光绪帝十分开心隆裕能够为整个皇宫做出表率,于是就传达了停止一切活动的谕旨。大臣们得到谕旨,知道自己不用给皇后准备礼物了,自然十分开心,一时间就对隆裕这样深明大义的举动多有赞扬。但是这件事情引起了慈禧的不开心。慈禧是一个喜欢面子,喜欢铺张热闹的人,她自己的生日,每次都会办得十分热闹,制造出一种普天同庆的感觉。因而,对于隆裕的建议,她十分不满,认为是丢了皇家的面子。并且,隆裕这样做,在慈禧自己过生日的时候就会凸显出慈禧的铺张。于是慈禧就对这位亲侄女更加不喜,生活中也处处压制她,给她制造一些麻烦。

    在信修明的《老太监的回忆》一书中,曾经回忆过隆裕在从西安回到北京后的生活状况,十分凄凉,甚至连下人都不如:“太后对于后妃,优宠怜悯,时有传膳。赏后妃和四格格、元大奶奶和诸王妃等,围桌吃饭。皇后先行礼,站立而食,虽不饥,亦须强食,不如四格格等随便。夜间仍回冷宫,其凄凄凉凉之状,可想而知。如一日未得太后之加罪,尤以为知足,真是当了二十年之久的窝囊媳妇。”

    在这样凄凉的环境中,隆裕越发怀念以前没有进宫时候的生活了。

    没有进宫之前,日子过得是那么快,和姐妹们画个画写个字,一下午的生活就过去了,但是在宫里,要熬过一个下午,却像要过半年那么久。自从进宫以后,隆裕就再也没有私下见过自己的父母,也就是桂祥夫妇,只能在桂祥夫妇进宫时远远地看着。桂祥的另外两个女儿,虽然也是嫁给了王公,但是见面就方便很多,只有嫁入宫里的隆裕,是最让桂祥夫妇担心的。皇宫里勾心斗角,每一步都必须小心翼翼,不小心就成了别人的绊脚石,被除去。自从隆裕进宫之后,和家人见面的机会少,就更加让人担心。

    据当时的一个宫女回忆,一次,桂祥夫妇对隆裕实在太想念了,就托人传信给隆裕,让隆裕往家里送一张照片。隆裕当时很想给家里送一张照片,但是虽然照相技术已经传入了中国,却还不是很普及,宫里的后妃照相就必须得请示慈禧太后。隆裕不想因为这件事情去请示太后,就私底下找了个人给她照相。这件事情,还是没有瞒过慈禧,慈禧虽然没有责罚隆裕,但感受到了隆裕对自己的权威的无视,对隆裕就更不好了。

    这样的日子,本该是一天都过不下去的,但是隆裕过了几十年。

    从西安回北京之后,光绪和慈禧之间,一直保持着表面上友好的关系。因此夹在中间的隆裕,并没有遇到过大的风浪。同时,躲在背后默默无闻的她,也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什么痕迹。到了光绪三十四年,也就是1908年,这一年的北京城变成了一个大舞台,有太多的东西在这里上演。

    首先是一直身体不好的光绪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光绪帝走后不到二十四个小时,慈禧也逝世了。在此之前,慈禧的身体,因为年老的原因,已经开始显示出了不好的迹象,但是当时所有人都没有想到慈禧会在这个时候逝世。慈禧死的那天,白天还在料理国事,像往常一样忙碌,并且还召集了军机大臣、隆裕皇后、摄政王谈了很长时间,并从此自称太皇太后,隆裕皇后为皇太后,决定以醇亲王载沣长子溥仪继承皇位,处理完这些事情后,慈禧忽然晕倒,并且很长时间才醒过来,慈禧于是明白自己的生命也快走到尽头了。

    于是慈禧就迅速地召集了军机大臣、摄政王、隆裕皇后,准备交代后事。其上谕说:“奉太皇太后懿旨,昨已降谕,以醇王为监国摄政王,秉承余之训示处理国事。现予病势危急,自知不起,此后国政,即完全交付监国摄政王。若有重要之事,必须禀报皇太后,即由监国摄政王禀询裁夺。”

    留完遗诏的慈禧尚且还清醒,人在弥留之际,就喜欢回忆自己的一生,慈禧也没有例外。慈禧回顾自己的一生,对于权势这样不舍,并没有感到后悔。这个统治了大清朝五十年之久的女人,走的时候很安详,那些凌人的气势都像尘埃一样散去了。

    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初九日,在光绪帝逝世后二十天,溥仪登基,宣布第二年,即1909年,为宣统元年,尊隆裕皇后为“兼祧母后”,上徽号“隆裕”,史称隆裕皇太后。于是,隆裕终于从光绪和慈禧的背后走出来,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隆裕并不喜欢紫禁城,那个地方束缚了她太多的人生,而在她年老之后,还要待在这个地方,《少年溥仪》中曾对隆裕的心情有过一段描写:

    “紫禁城东北区的养性殿,当年是乾隆皇帝当太上皇时养老的地方。在光绪朝,慈禧太后很长时间住在这里。如今光绪皇后成了太后,又带溥仪占下了这片自成格局的宫中之宫。此时在养性门外,王二嬷站在一群恭候圣驾的宫监宫女身后,她所感觉到的不是这座宫中之宫的华丽庄严,而是好像站在一道道大山后面……她从来没有进过山,只在北京城里望过远远的西山。她现在觉得紫禁城里一道道的大红宫墙比西山还高。”紫禁城对隆裕来说,是一个一辈子再也无法逃开的地方,是死也无法摆脱的阴影。

    ◆亡国之恨

    慈禧太后死后,清朝也已经走到了末路,末代皇帝溥仪还是一个孩子,隆裕被推到了政治的风口浪尖。慈禧太后死前,将所有的权力都归给了摄政王载沛,自慈禧死后,资产阶级革命闹得如火如荼。

    不久,就闹起了武昌革命。在万般无奈之下,摄政王载沛起用了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是个有野心的人,他并不会满足于在载沛的统治之下。在袁世凯获得大权之后,就立刻向载沛施加压力,迫使载沛辞职,清政府的权力落在了袁世凯的手中。清政府变成了一个名存实亡的存在。

    到了后来,各种革命团体都在各地兴起,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认为清政府这样的封建统治应该退出历史的舞台。也就是说,在这段时间,所有的革命团体都达成了共识:应该以共和国代替清王朝或者对此应该表示接受。到了1911年年底,已经有17个省市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12月,这17个省市的代表齐聚上海,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无视清政府的存在。

    在各方势力的逼迫下,皇帝的退位已经势在必行。各地的革命派希望早日建立共和,完成革命,而袁世凯也希望快速取得辛亥革命的成果。于是南北双方协定:清帝退位,建立共和,优待皇室。1912年的2月,隆裕代表清政府下发了《退位诏书》,这是大清王朝最后一条上谕,也是一个王朝走向灭亡的悲歌。在紫禁城读完诏书的时候,隆裕忍不住泪流满面,回想起在紫禁城中度过的几十年岁月,百感交集,万剑穿心,在场王公大臣亦呜咽不已。

    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在一生中目睹一个王朝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和一个王朝同生共死,那是一种比失去爱人更撕心裂肺的感觉。在这样的大爱面前,个人的小爱所带来的痛苦都被取代了。

    清朝268年的统治,就这样走到了尽头。

    隆裕所做的这个退位的决定,虽然可能对不起清朝的列祖列宗,却是一个正确的决策。对于国家来说,这是一个深明大义的决定,但是对于隆裕来说,这是一个痛苦的决定。她的心中存在着深深的“亡国之恨”,紫禁城中熟悉的面孔都已经不在了,黑夜变得更加漫长。溥仪晚年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我给太后请安时,常看见她在擦眼泪。”

    宣布溥仪退位的隆裕,长年处在忧郁之中,那种亡国之罪一直压迫着她。郁郁不乐的她,常常说出“孤儿寡妇,千古伤心,每睹宫宇荒凉,不知魂归何所”这样的伤心话。

    到了1913年,因为长年郁积,隆裕的身体开始不好起来。正月初十,是她的生日,太后的生日,应该是举国同庆的节日,按照清朝的规定,大臣应当进宫给太后送贺礼。但是当时的溥仪已经退位,清朝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隆裕虽然还有着太后的称号,却已经是个没有权力的人了,因而去给她贺寿的人寥寥无几。隆裕看着这少少的几个人,想到清朝曾经盛极一时的状况,悲从中来,开始卧床不起。

    这一年的二月二十一日,隆裕太后已是弥留,到了夜间,出现了回光返照,睁开眼睛看见溥仪随侍在一旁,哽咽着对溥仪说:“你生在帝王家,其实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一件事情都没有决定,还没有开始使用皇帝的权力,国家就已经灭亡了,到现在,母亲也快死了。你只不过是个还没有懂事的小孩子,以后的路,应该怎么走?”说到这一处,隆裕伤心地哭了起来,不仅仅是哭溥仪的命运,也是哭自己的命运。哭完之后,隆裕稍微平复了心情,又对溥仪说:“我要与你永别了,以后的道路,必定是崎岖坎坷的道路,但是我不能陪你了,你必须要自己照顾自己。走好人生的道路。”之后隆裕数次清醒,又数次昏迷,她已经在死的边缘徘徊。她还想要对溥仪说很多的话,但是她的身体,已经让她虚弱得说不出任何话来。撑到二十二日的凌晨,隆裕病逝,享年四十六岁。

    这个被认为是葬送了大清江山的女人,在悲痛中结束了她悲剧而短暂的一生。

    ◆她的悲剧

    后宫是个永远不缺少悲剧的地方,但是隆裕的悲剧,却仍然是一个在这许多悲剧中令人唏嘘不已的悲剧。在所有的历史和野史中,人们总是厚爱珍妃,为了凸显珍妃和光绪的悲剧,总是对隆裕皇后有所抹黑,把她说成是一个阴险狡诈、嫉妒成性的坏女人。在那些故事里,隆裕是一个棒打鸳鸯,屡次陷害珍妃的小人,彻头彻尾地令人痛恨。

    然而,那些被夸大和扭曲的,真的就是真正的历史吗?关于晚清的宫廷,很多人对它进行过回忆,在那些宫女、太监、外国公使的回忆录里,我们可以看到,隆裕是一个悲剧的、令人同情的人物。在《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一书中,对于隆裕的描写是这样的:隆裕皇后长得一点都不好看。她面容和善,常常一副很悲伤的样子。她稍微有点驼背,瘦骨嶙峋。脸很长,肤色灰黄,牙齿大多是蛀牙。她十分和善,毫无傲慢之举。我们觐见时向她问候致意,她总是以礼相待,却从不多说一句话。太后、皇上接见外国使节夫人时,皇后总是在场,但她坐的位置却与太后、皇上有一点距离。有时候她从外面走进太后、皇上所在的大殿,便站在后面一个不显眼的地方,侍女站在她左右。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她就会退出大殿或者到其他房中。每到夏天,我们有时候会看见皇后在侍女的陪伴下在宫中漫无目的地散步。她脸上常常带着和蔼安详的表情,她总是怕打扰别人,也从不插手任何事情。

    《清宫二年记》中,作者德龄公主对于隆裕的评价是“温雅可亲的皇后”。

    在隆裕死后,当时临时政府的副总统黎元洪称隆裕太后是“女中尧舜”。

    我们怎么也不能把这些描写和野史中那个恶毒卑鄙的隆裕联系在一起,那些对隆裕进行过口诛笔伐的人,对隆裕是极其不公平的,在她被慈禧选入宫中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她悲剧的一生。她生前被珍妃夺去了爱情,在宫里守了二十多年的活寡。死了之后,被珍妃夺去了名声,她只能永远站在珍妃对立的那一面,用来突出珍妃的美丽勇敢、智慧善良。

    和张爱玲齐名的海派女作家苏青曾写过《红颜薄命论》,在这篇文章里,她说道:“悲剧的主角总拣美丽动人的女子来当,始能骗取观众的同情,赚得他们不少眼泪。譬如说,剧情是一个男人弃了太太,另找情人,太太自杀了,那个饰太太的演员便该比饰情人的演员漂亮得多。于是在她自杀之后,观众才会纷纷叹息说:‘多可怜哪!红颜薄命。’若是饰太太的演员太难看了呢?则观众心理便要改变,轻嘴薄舌的人们也许会说:‘这个黄脸婆若换了我,也是不要的,死了倒干净。’那时这出戏便不是悲剧,而是悲喜剧了,主角是那个情人,她的恋爱几经波折,终于除去障碍,与男主角有情人成为眷属了。”

    不管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后来的戏文里,珍妃永远是那个美丽动人的女主角,而隆裕也就成了女主角和男主角美好生活中间的那个障碍。没有人过问她在紫禁城中的生活,没有人知道那无数个夜晚,她曾独自吞下多少的泪水,也没有人知道,她如何在这样无止境的生活中,埋葬自己少女时代的梦和一辈子的理想。

    这样一个可怜可叹的女人,至今还背负着人们的歪曲和谩骂。

    隆裕的一生,用易顺鼎写的那副挽联概括:本来生生世世不愿入帝王家,从黑暗中放绝大光明。全力铸共和,普造金身四万万。以后年年岁岁有纪念圣后日,为青史上现特别异彩。同情表追悼,各弹珠泪一双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