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不了孙子的人,这辈子没资格当爷
武则天时期的宰相娄师德位高权重,深受武则天的器重,同时也赢得了大臣们的尊重,很多人认为娄师德的仕途一定非常顺利,一定得到了很多人的提拔,但是他却说我也是从最底层一点点爬上来的,别人问他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个位置上,他回答说:“我只是比别人更懂得如何当一个下人罢了。”
大家都对这句话感到费解,娄师德于是说起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件事。有一次,他的弟弟升任代州刺史,离京赴任之际,娄师德将弟弟叫到一旁,然后郑重地对弟弟说道:“为兄现任这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一职,而你现在又承蒙圣恩出任州郡的最高长官,人们难免会疑忌,这个该怎么化解呢?”
弟弟当即答道:“大哥所说的我明白,我去代州上任之后,即使有人往我脸上吐痰,我自己擦掉就算了,绝对不与对方计较,请大哥放心。”
身为宰相的弟弟,说出这番话也算是很难得了,但娄师德却很不满意,反而连连摇头:“这正是我担心的地方啊!别人往你脸上吐痰,这说明他对你已经非常不满,才会有这种过激的举动;你把它擦掉就更加惹恼了对方,唾沫吗,不擦也会干,你只要朝对方微笑就好。”
这个时候,大家才明白娄师德所说的话,原来他之所以能够一直受到武皇的重用,直至官拜宰相,就在于他比所有人都能够忍耐,都懂得委曲求全,不争一时长短。这样他才能在逆境中熬出头。
事实上,娄师德的经历正好映衬了那句话:“先学会当孙子的人,才能当上爷爷。”其实,每一个人都想当爷,都想高高在上,发号施令,接受众人的敬仰和膜拜,但是殊不知那些当爷的人往往也是从最底层的“孙子”做起的,他们之所以有如今的地位,就是因为他们曾经将自己放在最卑微的位置。
这就像一颗种子一样,当种子暴露在泥土外面时,很容易被太阳晒干,很容易被风化,很容易被水淹死,所以它会想办法钻入到泥土下面,这样虽然被压在暗无天日的环境中,但是却使自己得到了锻炼,也使自己得以保存,这样它才有机会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可以说如果一开始它不懂得低头,不懂得接受不合理的安排,那么也就不会高高在上、睥睨大地了。
大海也是如此,我们在感慨它的深邃浩瀚博大时,其实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原因,那就是大海原先只是一片洼地,而且比谁都要低一些,正因为这样,它才能够吸引更多的水,从而慢慢变得更为宽阔。
想要成长到更高的高度,那么一开始就要将自己放在更低的水平,就要忍受更多的磨难和屈辱,如果你不能够承受住那些折磨和痛苦,不能忍受被人踩在脚底的生活,那么最终也很难翻身爬到别人头顶上去。都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有经受历练才能变得更为强大。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卑微地活在别人的阴影中,需要忍受别人无礼的对待,需要更加懂得委曲求全,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煎熬中获得更多成长的空间和机会,如果一开始就桀骜不驯,不懂得忍耐和退让,那么最终很可能会因此而遭到别人的打击。
所以我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要懂得示弱,要懂得谦卑待人,不要抢别人的风头,要善于推功揽过,要善于忍受他人的欺压,要能够平心静气地忍受不公平的对待。韩信当年受过胯下之辱,伍子胥则背负着父兄被杀的仇恨出逃,勾践卧薪尝胆二十年,最终越国灭吴,孙膑则装疯尝粪,忍辱逃过死劫。最终这些人都成为了人上之人,都从人人欺压的底层人物成为了人人敬仰的大人物。
宋代大词人苏轼在《留侯论》中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由此可见,但凡大人物,都必定有着过人的气节和忍耐能力,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影响了自己的生存大计,不会因为匹夫之勇而让自己进入险境。正因为他们能低声下气地活在别人的眼皮底下,能够忍受各种不公的待遇,才会创造发展和成长的机会,才会变得更强大。
有人问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您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您说天与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回答说:“三尺!”那人非常不解地说:“先生,除了婴儿之外,我们每个人都有五六尺高,如果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那不是把苍穹都戳破了?”苏格拉底听完之后笑着说:“是啊,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如果想立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下头来。”
做人就应该懂得低头,懂得让自己处在卑微的位置,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才能得到抬头的机会,如果一开始就不服从,一开始就高傲地对待一切,那么最终很容易被生活压垮。
任何人都不喜欢自卑的人,所以永远要保持自信
有人问亚里士多德:“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最有魅力?”亚里士多德回答说:“自信的人。”这个人于是就问他原因是什么,亚里士多德笑着说:“魅力都是自己给自己加上去的,你认为自己有多少,就加上多少,你认为自己没有魅力,那么肯定会毫无吸引力的。别人看你给自己加了多少,他才能够作出判断。”在这里亚里士多德认为魅力就是一份自信,自信的人才能让别人感受到他的魅力,而自卑的人则让人觉得黯然失色。
无独有偶,有人曾经问哲学家康德:“您认为自己最缺乏什么东西?是金钱、地位、权势、尊重,还是名声?”康德想了想回答说:“自信。”别人觉得很不解,难道康德不希望自己成为有钱有权的大人物吗,难道康德不希望自己的知识越来越多、学识越来越渊博吗?难道不希望成为人人争着抢着结交的成功人士吗?康德解释说:“有了自信后,这些东西都会有的。”
居里夫人是著名的科学家,而她的个人魅力和自身的自信心有很大关系,可以说在功成名就之前,她就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大家也都很喜欢和她在一起,因为有她在场,很多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而且大家也会变得更为乐观。居里夫人的姐姐曾经回忆说,居里夫人给自己写过一封信,信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生活得都不容易,但是那有什么关系,我们必须有志向,尤其要有自信力,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用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多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正因为如此,居里夫人一直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而且她的确获得了不凡的成功。
著名央视主持人杨澜,一直以来都是观众心中最受欢迎的主持人之一,很多人都认为她是这个世界上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她在台上所展现的一字一句、一颦一笑都非常迷人,大家都认为她是美丽、优雅、知性的象征,而这些迷人的气质实际上都源于那份自信。
以前很多人都喜欢看《正大综艺》这个节目,因为这个节目是由杨澜来主持的,事实上当时的她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姑娘,但是观众们能够明显感觉到杨澜身上那种独一无二的特质和感染力,她的脸上始终挂着迷人的微笑,眉宇之间始终都充满着十足的自信。而这份自信一直都保存下来,在后来的《杨澜访谈录》中,杨澜更多地展示了自己成熟、知性的一面,但是自信依然不减当年。正因为这样,大家才会喜欢杨澜,才会觉得杨澜是一个非常好相处,非常有内涵的女人。
由此可见,自信的人总是更容易受到大家的青睐和欢迎,而那些不够自信甚至是自卑的人往往会存在社交障碍。最新的心理学调查研究表明,全球约有3%到13%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惧症,其中有一半人是因为羞怯和自卑。这些人总是害怕自己的行为或紧张的表现会引起羞辱和难堪,他们过分地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和思想感情,过分地将自己和他人进行比对,从而对外界产生恐惧、抗拒等情绪,以至于最后不能有效地同别人进行交流。
事实上,在社交过程中,每个人都想要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认可,但是在此之前需要先学会欣赏和认可自己,一个人如果没有办法面对和接受自己,没有办法相信自己,那么又怎么能够乞求别人来信任你呢。俗话说“家有梧桐树,引来凤凰栖”,一个人只有信心十足,才能确保具有足够的魅力和吸引力,也才能引起别人的关注。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保持自信,又如何展示出自信的风度呢?其实,自信是一种由内到外的表现,自信的前提是心中有数,自己有底气有实力,才能够建立其自信心,如果自己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会,那么就不可能存在自信,只能是自大。所以想要确保自信,那么就要及时给自己充电,要完善自己的技能,提高自身的能力,自己变强了,自信心自然会慢慢建立起来。
当然,不一定有实力就有自信,很多有实力有才能的人同样会缺乏自信,这个时候,需要调整的其实就是心态,你需要了解自己的实力,要明白自己是有能力完成某项工作和任务的。你需要给自己一个强大的信念,需要主动去面对,去做,去承担,你要告诉身边你的人“自己能行”,你要时刻都保持从容的姿态去面对生活。
比如行为举止要自然得体,保持放松的心态,不要怯场,表情要自然,面露微笑;讲话时字正腔圆,语音语气适中,不要紧张和结巴;交谈时,要敢于直视对方,随意躲避对方的目光不仅不礼貌,而且有心虚、不自信的嫌疑;应该敢于进行自我介绍,大方地展示一个活力四射、精力充沛的自我。当你展示出一个自信十足的个人形象时,相信你的个人魅力一定会打动别人,成为人人关注的焦点。
心理学家莫里说:“人的情绪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一个人常常笑,那么他周围的人一定会表现得很开心,一个人常常哭,那么朋友们常常会远离,以免自己也变得低沉。一个人很消极、很自卑,那么他周围的人往往会刻意保持距离,否则自己也会显得很消极悲观,一个人很自信乐观,那么身边的人都愿意靠近他,因为谁都希望自己乐观向上。”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和别人走得更近,想要结交更多的朋友,想要赢得更多人的关注,那么就要懂得保持自信。
莫将不服输的劲头引向嫉妒的岔路
在印度的某个寓言故事中,一个大神向某个年轻人做出许诺,称自己可以满足年轻人提出的任何要求,当然前提是年轻人的邻居会得到双份的报酬。这个年轻人向来就喜欢和邻居对比,常常不希望邻居过得比自己好。所以他暗自思忖:如果自己要求得到一份田产,那么邻居将得到两份田产;如果自己要了一箱金子,邻居就会一下子得到两箱金子;如果自己要求得到一个美女,而邻居则会得到两个。他越想越不是滋味,因为他认为邻居那样的人根本不配得到这些好的待遇,他也不能容忍邻居比自己过得更好一些。想了半天,他最后干脆一咬牙,对大神说:“哎,请您取走我一只眼珠吧。”
很多人听到这样的寓言故事,第一个感觉就是“这个年轻人太傻了”,但事实上,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傻瓜。很多人都具有很强的竞争意识,不愿意轻易认输服输,不愿意轻易向任何人低头,这是一种很好的精神,是一种非常顽强的生存姿态,不过不服输的人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不甘心被人压制,希望自己能够做得比对方更好,所以总是想着接受各种挑战。第二种则是单纯地出于嫉妒,不希望对方比自己好,也看不惯对方比自己强,所以无论有没有实力去赶超对方,他都会处处反击和贬低对方。而这样的人往往要比第一种人多很多,因为多数人都是自私的,都不希望自己被人比下去,所以会对那些成功人士心存嫉妒。
不服输的人通常表现出一种人生高傲的竞争姿态,他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做到和对方一样好,甚至要比对方做得更好,所以他的心态和想法都是积极的,起到正面的刺激和促进作用。但是过分的不服输很可能就是一种畸形的竞争心态,很显然,他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见不得有人出类拔萃,所以总是会对他人的成就不屑一顾,而且还巴不得别人失败。这两种心态是截然不同的,而且第一种心态如果不端正,不加以控制的话,很容易变成第二种心态,从而引起强烈的嫉妒心。
嫉妒心是人际交往中的大忌,喜欢嫉妒的人往往难以交到什么朋友,尤其是结交到那些优质的朋友,因为嫉妒心强的人总是喜欢排斥那些强者,他们见不得别人比自己要好,所以常常会用敌视的眼光看待别人的成功,这容易引起矛盾冲突。其实,朋友之间相互不服输很正常,朋友之间存在竞争也是很正常的,但是这种竞争应该是良性的,彼此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对抗,谁也不服谁,这样才能相互促进和提高,才能在对立对抗中一起成长。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人们若不相互倾轧,则法律将不必禁止任何人随心所欲的生活了。妒忌实在是纷扰的源头。”科学家发现嫉妒心会引发高血压、冠心病、神经衰弱、抑郁症、胃溃疡等疾病,会威胁身体健康。美国专家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嫉妒程度较低的人,只有23%的人患心脏病,而嫉妒程度强的人,9%以上的人得过心脏病。
当然嫉妒最大的伤害在于破坏人际关系,事实上,心存妒意的人会将人际关系弄得很乱很复杂,总是对他人保持敌视的态度,这样一来,别人肯定会远离和排斥他们。嫉妒心比较重的人通常都没有什么朋友,而且即便有朋友,也不是什么很出色的朋友,双方的感情往往也很浅。
当你嫉妒同事比自己更加出色时,你的全部心思很可能不是用在了如何积极向上,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自己上,不是用在了如何和对方相互比拼上,而是想着如何让对方遭遇失败和挫折,如何等着对方犯错。你的行为会让同事产生戒备心理,因此对方一定会疏远、防备你。当你嫉妒自己的朋友时,则会对朋友产生敌意,会迫切地希望对方遭逢什么变故,有时候则故意和朋友唱反调,为了达到目的甚至不惜出卖和陷害自己的朋友,对于这样的人,朋友们很难继续和你维持亲密的关系。
美国制造业和能源业的大亨大卫·科赫曾经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但是这个朋友嫉妒心非常重,看不惯别人比自己更强一些,总是处处和别人比较。科赫创业的时候,曾经邀请对方加入自己的团队,几个人一起做生意,但是那个朋友却不愿意给人当下手,尤其是自己认识的人。正是因为这样,当年和大卫·科赫一起创业的人如今都成了亿万富翁,而那个嫉妒心重的朋友则仍旧在老家种地,生活很困顿,而且他几乎断绝了和朋友们的往来,所以也没有人愿意伸手帮他。
其实,朋友之间是需要竞争的,偶尔也是需要对立起来,因为只有这样才会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乔布斯和比尔·盖茨、施密特都是成功人士,而且事实上他们一直都在竞争,有时候甚至不惜对彼此的公司进行攻击,不过他们之间从来不存在什么嫉妒心,当苹果公司发展壮大的时候,微软还与之合作,而且比尔·盖茨也在多个场合表达了对乔布斯的尊重,而乔布斯也认为比尔·盖茨是一个天才。
所以,一个人可以不服输,可以尝试着挑战别人的权威,但是千万不要将自己的竞争意识演变成为嫉妒心,那样不仅不利于自己的进步,实际上也会断绝自己的人际关系网,让自己变得更加孤立。
有脾气不是错,乱发脾气就是你的错
有一头脾气暴躁的骆驼在穿越沙漠的时候,被路上的一块玻璃硌伤了脚,骆驼的火气一下子就上来了,就冲着那块玻璃狠狠踢了一脚,结果脚一下子就被玻璃划出了一道大口子,鲜血一直流个不停。这个时候,骆驼开始有些害怕了,而血腥味很快就被秃鹰闻见,于是一大群秃鹰纷纷在骆驼上空盘旋,骆驼又气又恼又害怕,就慌忙地狂奔起来。
可越是奔跑,脚上的血反而流得越多,这样附近的狼群也很快闻到了鲜血的味道。为了摆脱狼群,骆驼越跑越快,直到精疲力竭,这时候它倒在了一个蚁穴旁边。不一会儿,大量的蚂蚁循着血液的气味倾巢而出,而且很快就将骆驼层层覆盖起来。临死前,骆驼才非常懊悔地说:“我为什么要和一块小小的玻璃过不去呢?”
骆驼之所以殒命就在于太过狂躁,喜欢乱发脾气,以至于接二连三地犯错,最终将自己逼上了绝路。事实上,我们常常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冷静,都要克制,所谓的冷静、克制就是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一旦我们乱发脾气,就可能情绪失控,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失去理智,不仅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还容易伤害到身边的人。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乱发脾气的人通常都会被人孤立起来,因为当你冲着别人乱发脾气的时候,实际上就是一种不尊重他人的表现,尽管你可能只是个性使然,但是没有人喜欢被骂,没有人喜欢和那些脾气暴躁的人相处,这意味着他随时都要忍受你的无理取闹。科学家发现象群有着非常复杂的社会关系,它们之间的一些亲密关系和情感交流类似于人类社会,而在象群中,那些脾气暴躁的大象往往会被其他大象排除出去,因为担心它会破坏团队氛围,会伤害小象。而在人类社会中,这种现象就更加明显了。所以你如果不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能让自己冷静下来,那么很容易被人孤立和排斥。
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曾经也是一个急脾气的人,有时候脑子一乱就总是想要发火,他也因为乱发脾气而给人留下了暴躁的印象。有一次,他发现秘书将一份文件弄错了,其实这份文件根本就不那么重要,很可能是秘书一时粗心大意才没有注意。可是那天卡耐基本来就心烦意乱,看到秘书犯错后,当时就劈头盖脸将秘书臭骂了一顿,并且告诉秘书明天不用来上班了。
秘书觉得非常委屈,其实自己多年来一直兢兢业业地工作,很少犯错,如今却因为一个不起眼的小失误而丢掉了工作,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回家之后,秘书就购买了回巴黎老家的机票,他决定去巴黎另谋生路。而到了第二天,卡耐基回到办公室,发现秘书一直没有来上班,他的怒气一下子上来了,一个秘书怎么能够迟到呢?可这时他突然想起昨天自己刚刚训斥过对方,难道说秘书真的当真了?可那时候自己说的都只是气话而已,事实上,这些年来,这个秘书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还是颇合他的心意的。
想到这里,卡耐基快速地拨打了电话去秘书的住所进行询问,可是房东说他一大早就飞往巴黎了,似乎是找到了其他的工作。听到这个消息后,卡耐基后悔不已,责备自己因为胡乱发脾气而失去了一个好帮手。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脾气,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总是会发一发脾气,可以说这是一种非常本能的宣泄方法,只要内心积压了不良情绪,那么及时发泄出来,反而会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可是我们不能毫无缘由就乱发脾气,不能过分发脾气,很多时候既然根本没有必要发火,那么我们就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需要多想一想自己这样乱发脾气会对他人造成什么样的不良影响,需要冷静地思考一下发脾气的后果是什么。
年轻时候的富兰克林是一个喜欢乱发脾气的人,有一次他去拜访一位学识渊博的老人,因为他的急躁脾气老人直接对他下了逐客令,这件事让富兰克林耿耿于怀,他觉得这就是自己的个性。后来老人给了他一个评价:“狂躁、自大。”富兰克林知道后决定诚心改过,慢慢收敛自己的坏脾气,最后才被他人接受。
所以我们应该适当地进行自我监督和自我克制,不能乱发脾气,哪怕是在熟悉自己的人面前,也不能动不动就发火动怒。一个人偶尔有些小脾气是正常的,但是千万不能将发脾气常态化,不能将胡乱地冲着别人动怒,这样只会让自己的形象越来越糟糕,只会影响自己与他人的正常沟通和交流,久而久之,对方会渐渐疏远你,所以如果你想要接近别人,那么就要懂得拿出友好的亲密的姿态去面对他人,如果总是凶巴巴的,相信没有多少人会愿意接受你。
谁都喜欢仰着脸看人的人
金融大亨罗杰斯早年的时候对于股票投资并不是很懂,那时候为了掌握和学习更多的投资技巧,他非常乐意结交那些著名的投资人。那时候,这些投资人都会聚在一起谈论股市,谈论基金,谈论整个金融市场,而罗杰斯就跟在一旁,认认真真地听着。有一个明显的细节就是,每次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罗杰斯都是搬来最矮的凳子,然后仰着头恭恭敬敬地听着。正因为他谦卑低调,大家都愿意和他说话,也愿意将那些技巧和方法传授给他,后来罗杰斯成为了世界上最有名的金融投资大师。
其实和别人交流的时候,你可以选择坐着、站着,可以选择远远地看着,也可以选择安静地听着,可以坐在更高的位置,也可以仰视别人。尽管这些姿势和状态不会对交流和学习产生什么重要的影响,但是不同的姿势实际上体现了不同的态度,而仰视别人的脸,就是一个很好的态度,表明了你懂得尊重对方,表明了你在对方面前主动示弱,而这是多数人都愿意看到和接受的事实。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尊重和追捧,都希望高高在上,你要尽量把自己放在一个更低的位置,尽量表现得谦卑低调一些,这样才能显示出对方的高高在上,才能衬托出对方的优势。
中国人的立身之术大多具有浓厚的儒家色彩,信奉的都是中庸之道,所以在人际交往中,会更多地呈现出抑己扬人的姿态,在很多情况下会拔高别人而降低自己。比如颜回曾经向自己的老师孔子请教立身的问题,孔子告诉他说恭敬、忠信才能立身,才能免除祸患。孔子认为一个人无论做什么,无论自己处于什么地位,都要懂得恭恭敬敬地对待他人。恭敬并不仅仅只是说一些客套话,还要懂得注重一些生活细节,比如要懂得倾听,要懂得尊重对方的意见,而仰视他人的脸其实也是一种恭敬的表现。
其实多数人都喜欢看着别人仰视自己,而不是用俯视的眼神来对待自己,因为每个人都具有虚荣心,都希望自己是高高在上的,都希望自己能够给别人提供一些建议,而不是听从别人的某些建议。心理学家认为通过仰视来交流,往往更能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更能够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因为当你仰着脸看别人时,那么对方肯定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有一种众星捧月的感觉,那么他也一定会尊重和信任你,会接受你的存在。
舞王迈克·杰克逊有一次去中东演出,当时阿联酋的一位王储赶来捧场,工作人员决定安排他和杰克逊见面,当时有人建议让喜欢唱歌的王储和杰克逊一同上台演出,当一个演唱会的嘉宾。王储听了连连摇头,他说:“作为一个歌迷,我只能站在台下为他呼喊,只能仰视他的荣光,这是我对他的尊重。而且在舞台上,迈克才是真正的王者。”演出结束之后,迈克·杰克逊和王储见了面,结果王储非常激动地鞠了一躬,当时他开玩笑地说:“好在迈克·杰克逊足够高,否则我在想自己是不是应该半蹲着和他对话。”王储谦卑而诚恳的表现打动了迈克·杰克逊,之后两个人成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心理学家认为仰视往往代表着尊崇、敬畏、信任以及渴求,这些能够满足被仰视的人的精神需求。他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20个学生分成两批去听某个导师演讲,结果发现那些坐得更低而且仰视着导师的学生,通常都更受导师的欢迎,导师的目光也更多地会停留在那些人的身上,这个频率是每分钟10次。而那些坐得很高,用平视或者俯视姿态面对导师的人,则不容易受到关注,导师看他们的频率只有每分钟3次。
为了验证自己的研究结果是否成立,他们又对数十位比较受上司器重的公司职员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这些人多数都有仰视领导的习惯,与别人交谈的时候,也会尽可能地保持低调谦卑的姿态,喜欢坐着或者站在更低的地方。
此外心理学家还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当一个人仰视他人的角度是45度左右时,双方的交流会呈现愉悦的状态,而且这种状态的持续性会非常好。可以说在这样一个角度范围内,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会很舒服,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阻碍。
所以我们在与人沟通交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位置,要懂得仰视别人,这不仅仅是一种非常礼貌的姿势,而且还是一个很有效的交际技巧,当你更加谦卑地面对他人时,别人自然愿意主动亲近你,愿意和你成为朋友。
相比完美的神,人们更喜欢稍有不足的人
有个研究机构曾经进行过一次市场调查,他们拿了几张明星的相片询问路人,结果发现那些看上去很完美的人反而不那么受人欢迎,尽管很多人都喜欢这些完美的明星,可是一旦让他们与之接触,他们反而会表现出一种不自然的状态,而那些有些许缺陷的明星则成为香饽饽。研究人员认为太过完美的人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多数人会觉得不可靠,所以在选择上会产生犹豫,而那些有缺陷的人实际上更加生活化,也更加贴近普通人,所以更容易受到大众的欢迎。
无独有偶,有人曾经去国外做调查,他们发现外国人眼中,金城武是最帅最完美的,可是多数人却不喜欢他,因为他们觉得一个人完美到不像正常人时,会感觉到他和自己的生活完全相脱节了,因此沟通起来肯定会存在问题。
这样的情况在婚恋当中同样会存在,我们可以发现,那些非常完美的人,通常都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另一半,这并非总是因为他们的要求过高,而是因为没有人愿意冒这样的风险去留住一个可能不适合自己的人。从务实的角度来说,选择一个更加生活化的,选择一个有缺点的人,更符合正常生活和交往的需要。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多数人其实都处在差不多的水平上,因此沟通交流起来没有多少困难,而一旦有人表现得过于完美,实际上就打破了交际圈内的平衡,大家会觉得他和别人之间存在隔膜,会觉得双方不是同一路的人。此外,选择一个完美的人在身边实际上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很多压力。比如说对方可能是一个要求很高的人,你对于生活的感受,对于生活的一些做法很可能不能让他满意,对方的完美标准会让你感到无所适从。就像乔布斯一样,他对于工作的要求到了非常苛刻的地步,所以很少有人能够忍受他的高标准。
正因为我们常常会觉得自己和完美离得很远,所以会不由自主地排斥那些完美的人,而那些有缺陷的人虽然不能事事都让你满意,但是往往具有更多的人情味,彼此之间对于生活的理解可能也更加接近。更重要的是,不完美的人通常都具有某些弹性,这样在交往中能够给彼此制造更多的空间。
有个心理学教授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将四个不同的访谈录像给观众看,第一个录像中的对象是个成功人士,他在台上举止大方、谈吐优雅,表现得非常自信。第二个录像中的受访者也很优秀,只是表现略微紧张和羞涩,在向观众介绍自己的成就时还不小心碰掉了桌上的杯子,将裤子淋湿了。而第三个录像中的受访对象很普通,没有什么特别的成功经历,发言很普通,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第四个录像中,受访者很普通,而且明显很紧张,他也打翻了桌子上的水杯,将主持人的衣服淋湿了。
看完录像之后,心理学教授让观众从中选出最受欢迎的受访者,结果让人意外的是多数人都选择了第二个受访对象,而不是第一位受访者。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因为第一个受访者在台上的表现太完美了,而第二个受访者却犯了一些小错误,而正是这些小错误让观众觉得他是一个更贴近生活的人,是一个更贴近大众的人。
名模海蒂·克鲁姆出道的时候担心自己左脚上的一个疤痕,她认为这个疤痕很可能会影响整体的美感,所以每次走T台秀的时候,都尽量用轻纱或者裤子遮掩起来。可是一个模特不能永远都将自己的双腿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为此她显得很苦恼,也很自卑。后来有个设计师对她说:“当一个人无可挑剔时,就不会被人挑中了。”海蒂·克鲁姆最终醒悟过来,开始大方地露出自己的左腿,尽管后来有人批评她左腿上的疤痕不够美观,但更多的人还是为这条腿着迷,很多人因此而喜欢上了克鲁姆。
2006年,克鲁姆为自己两条修长的美腿购买保险,右腿的保险金额达到了惊人的120万美元,而左腿因为疤痕的缘故只有100万美元,但是即便是这样,在很多观众眼中,这个女神级的模特身上最值钱、最吸引人的就是那条有疤痕的左腿。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我们往往会选择那些稍有不足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更加符合我们的审美要求。这就像冬天里扫地一样,有些人喜欢将院子打扫得一尘不染,看上去很干净,但实际上缺少了一些韵味,如果这时候能够摇下几片树叶,那么无疑要更有味道。花未全开,月未圆满,这时往往是最有情调的时候,与人交往也是如此,人太过完美了,我们会失去更多的想象空间,如果对方有什么不足和缺陷,反而更能够拉近彼此的关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