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是中国人民对世界医学的重要贡献,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人文内涵,深远的哲理,成为东方文明的一朵奇葩。中医部分独特有效的治疗方法弥补了现代医学的不足,许多经典的医疗古籍,是当今现代医学探索疾病治疗方法的重要资源。
但是,由于中医药从本质上来说只是属于古老传统医学的范围,比较现代医学而言有更多的缺陷。现代医学的发展是在不断地批判中前进的,从而去除谬误,沉淀精华,最终形成经得起考验的医学科学。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对中医药批评的声音知之太少,以至于许多人对中医药产生过于盲目的迷信,许多骗子利用中医药骗取钱财,损害了众多患者的切身利益。
随便翻看一下报纸的广告,近似“祖传秘方”、“包医百病”的内容比比皆是,中药似乎无所不能。这是一个极端不正常的现象。还有一些骗子打着中医药的旗号,用便宜草药加入控制症状的西药来蒙骗患者,不仅仅不能治疗疾病,还严重损害患者身体,使中医药蒙羞。少数人在国外的出丑,极大地败坏了中医药在世界上的声誉。
这些糟蹋中医药的行为,为一切正统的中医药人士和患者深恶痛绝。十分遗憾的是,目前许多不同层次知识的人,仍然在盲目相信这些骗局。许多以中医药为名的广告,医学人士一眼便能判断出虚假,现在却仍然在大行其道。
正确地了解中医,客观地认识中医,从另外一个角度听一听对中医药不同的声音,是提高全民素质、防范医疗骗局的重要步骤。不少有识之士呼吁,应该鼓励对中医药的争论,鼓励对中医药的批评。也只有这样才能祛除糟粕,也只有这样,才能走向弘扬中国医药的阳光正道。
中医药的古老历史
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和形成,像其他所有传统医学一样,是人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人们在寻找食物充饥的过程中,经过无数次的实践,逐渐认识到某些动植物对人体有益,某些动植物对人体有害,某些动植物还能治疗某些疾病,这就是原始植物学的形成。
《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神农……尝百草……当此之时,一日遇百毒。”便生动地反映了人民发现药物的过程。我国的药物起源于草药,所以称为“本草”。由于火的应用,熟食技术的提高,陶器的应用,为汤液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由于药物品种的不断增多,人们用药经验不断积累和丰富,选用多种药物组成复方,并煎成汤药,既服用方便,又提高了疗效,减低了药物的副作用,使药物剂型上得到了很大改进。
原始人群在和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经常有外伤发生,人们便利用泥土、树叶、草茎等裹敷伤口,久之,就产生了一些外治的方法。
随着石器工具的产生与发展,人们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发现某些工具可以用来治病。如锋利的石片可以切开脓疮,刺激某一疼痛的地方,可以治愈某种疾病等。随着生产工艺的提高和青铜器的广泛使用,逐渐发展用石针、骨和各种金属制成的治疗用针,这就是针灸的来历。
人类在用火的过程中,发现身体的某一部位由于烤火后感到舒适,或因而减轻了某一局部的痛苦,于是人们用树皮、树叶、砂土烘烤后,敷贴在身体某一部位;或用树枝、草根等做燃料,进行局部固定的灸烧,这样就形成了原始的“熨法”和“灸法”。
有关中国医药的历史,有文字可考达5000多年。
最早有考证依据的当属夏商西周时期,卜筮史料中记载了大量的医药卫生的内容,它们是医学的雏形。这个时期医巫并存,主要以“巫”为主。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整个学术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医巫逐渐分离,医学开始具有实用性和理性。临床医学的分科初现端倪,趋于专业化。反映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并成为经典理论著作的是《内经》,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典医书。
《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本书,共18卷162篇。它从整体观点出发,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作了初步的较为系统全面的阐述,奠定了中国医药学的理论基础。
秦汉时,针对以伤寒、杂病和外科的临床医学得到了发展,这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次高峰。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著作。中国第一本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也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共收录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提到疾病170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动乱割据的状态,医药学在脉学、针灸学、药物方剂、伤科、养生保健中外交流等各方面取得了成绩,为医学的全面发展积累了经验。
隋唐时期,国家重归统一,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形成了一种空前恢弘气势。中国医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这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二次高峰。
两宋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政府的重视在医药发展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北宋政府组织人员编纂方书和本草,设立校正医书局,铸造针灸铜人,改革医学教育,设立惠民局、和剂局、安剂坊、养济院、福田院等等,有力地促进了医药卫生的进步。
辽、夏、金、元与两宋王朝并立以至元灭宋统一全国,这是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大融合时期,中国医学史上学派争鸣,为多源一体化的中国传统医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呈现了蓬勃的生机。
明代,医药学发展出现革新趋势。在探索传染病病因、创造人痘接种预防天花、中药学研究等方面进入新的层次。中外医药的交流范围已达亚、欧、非许多国家与地区,中医学的输出、西医学的东进,使中外医学文化在交流接触中,互惠受益。这一时期的代表著作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全书共载药1892种,绘图1000多幅,收录方剂10000多个,并将药物进行了较为科学的分类。
清代前、中期,医学趋于普及与升华发展的时期,在这期间,王清任开始尝试进行人体解剖,并著有《医林改错》,成为中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
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中医药在世界医学的总体分类中归纳为传统医学,这种定位是相对于现代医学(西医)来说的。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不同程度的传统医学,但像中医药这样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至今在医疗保健中发挥作用的比较少有。
中医药在世界传统医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是因为其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比较丰富的治疗方法。总的说来,中医药比较其他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笞整体观念
中医药学整体观念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机体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维持的一种动态的相对平衡过程。而健康则是人体阴阳维持相对平衡的状态。平衡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状态。
中医学不是机械地孤立地看待人患的“病”,而是把病人看作是一个整体,把“病”作为人体在一定内外因素作用下,在一定时间的失衡状态。治疗上,既要祛邪,又要扶正,强调机体正气的作用,通过调整机体功能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笞治疗手段多样
中医药对疾病的治疗,主要采用药物和非药物疗法。中医方剂是中医最常用的药物疗法之一,方剂的多种组合,针对人体的多因素,通过多环节、多层次进行调节作用。
非药物疗法以针灸、推拿为主,其中针灸疗法是我国古代的一大发明和创举,通过对人体体表穴位的刺激,进行整体调节,疗效显著,适用范围广泛。目前,针灸已经在世界100多个国家使用。除了中药方剂、针灸等治疗方法以外,还有刮痧、薄贴、火罐、温热(熨法)、水疗、蜡疗、泥疗、发泡、推拿、气功、捏脊、割治等。
笞经典医籍众多
我国古代医学有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难经》阐发医理,《伤寒杂病论》论述内伤外感各证的辨证施治及处方用药,《神农本草经》则载录药物性味功用。
中医药现存古典医籍8000余种,记载着数千年来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笞强调人文理念
中医药强调人文理念。如它十分重视医疗实践的伦理价值,强调医疗活动以病人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把病人视为一个整体的人,而不是“损伤的机器”。在诊断治疗过程中,贯穿着尊重病人、关怀病人的思想,主张建立医患之间的合作关系。
中医药的争议和不足
虽然中医药在疾病治疗和预防中有不可否定的功效,但相对现代医学,其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自20世纪20年代起,随着西医的传入,出现了对中医药的许多不同观点。
有人认为,中医学的产生和发展深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诸如“气”、“阴阳”、“五行”。中医理论就是构建在这些概念基础上的,离开这些概念,中医学将无从谈起,这就注定了中医学很难通过精确的定义与严密的逻辑推理来阐明道理,但这种特征却为中医提供了足够的理论来自圆其说。
对同一种病,不同的中医医生可以有不同甚至对立的说法与解释,真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皆可以说通,甚至似乎无懈可击,但往往终究又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人们听后仍然不知所以然。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思辨性思维较为发达,这些思辨性思维往往缺乏经验或实验做基础,空泛的议论较多,而实质性的内容较少。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学说蜂起,学派林立,为思辨性思维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诸子百家中,只有墨家学派对于实验较为注重,然而墨家学派这种注重实验的学风并没有得到继承与发扬。汉以后墨家已成为绝学,学术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偏转。
儒家、道家、名家、阴阳家所提出的一些思辨性的论题,由于缺乏实验根据,从而也相应地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对自然科学(包括中医学)的发展并未产生什么积极的影响。例如,以“气”来解释宇宙万物的构成与变化,尽管有一定唯物论的因素,在哲学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对于现实,对于自然科学,实际上并没有说明什么问题。到底构成宇宙的物质形态是什么。“气”的理论是没有说清楚的,但是,这种似是而非的理论,却给人造成一种虚假的满足,阻碍了人们对问题探讨的深入。
20世纪20年代,随着西医的输入,人们看到了其与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巨大的差异。一些人开始了对中医的批判。由于认为中医的非科学性,1929年民国政府正式成立卫生部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时,不让一个中医参加。这个会上提出了四项废止、限制中医药的提案。提案说:“旧医一日不除,民众思想一日不变,新医事业一日不能向上,卫生行政一日不能进展。”
新中国建国初期,有卫生部领导也说:“中医只能在农民面前起到精神上有医生治疗的安慰作用。”称中医为“封建社会封建医”,同时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取消中医的措施。韩国(韩医),日本(汉医)和我国台湾、香港都出现过废除传统医药的过程(韩医、汉医均受中医的影响)。
全世界极少有国家和地区毫无条件地全盘承认中医的合法地位。
美国上议院于2000年11月发表了一份由科技委员会署名的调查报告,把所有辅助医学分类,中医中药被列在第三类,认为是“没有科学证据、与某种宗教哲学相关联的”医学理论。
欧盟正在加紧制定管理草药的法律,法律将规定,只有在欧洲使用15~30年的草药才得使用,并要附有科研报告。
目前,新加坡政府尚不承认中医疗法为医疗实践,而视同商业行当,故各种中医药团体、医疗机构与中药房,多以公司或慈善机构为名登记注册,不归属于医学或药学团体,但又需要执行当地医药管理法规。
明治维新(公元1868年)伊始,日本太政官宣布,今后医学学修之路当以西洋医学为依据。为了贯彻这一方针,明治政府通过议会与政令,一举废止官设的汉方医校,让西医取代汉方医学掌握国家医政大权,实行医师西洋七科考试制,用自然淘汰的方法逐步淘汰特许执业的汉方医。
经过27年时间终于废止了汉方医,自1895年后,日本再无单纯的汉方医。直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对汉方医学的态度才有所改变,但在医疗制度上仍坚持以西医为正统。现在实行的日本国《医师法》中没有独立的汉方医师资格条文,汉方机构也设在西医机构之中。
德国的中医师仍无处方权,若开办诊所,定要雇用西医,不然许多疾病不能接诊,药物也不便使用。
中医在香港只能使用“中医”、“中医师”、“中医生”、“国医”、“唐医”等名称,不能使用“医生”、“医师”、“医务所”、“医疗所”等西医常用的名称。中医的英译为“Herbalist”,意译为“种植或卖草药者”,这种职称一直未被归属为医务人员的范畴,在社会上没有应有的地位。中医无权签署死亡证,也不能在处方上开任何西药,更不能使用注射,否则被认为是违法行为。
纵观各种批评的论点,不外乎认为中医的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筲整体上的医学理论固然比较完美,但大多是空泛的哲学概念。具体的疾病诊断、治疗方法不足。
筲没有量化的疾病病理、诊断指标,诊断治疗缺乏可操作性。
筲个体非人性化的自我体验(尝百草、自我针灸等),而不像现代医学先以广泛的动物实验作为基础。
筲缺乏科学的疗效评价机制,许多疾病是否有效,完全根据个别医生的个别医案作出结论。
筲对急性病症缺乏有效的手段。
筲中医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医疗手段。
关于中医的争论,在近一个世纪以来从来就没有间断过,这种争论不是坏事,因为真金不怕火炼,真正的科学经得起批判。既然是科学就不要怕争论,相反,我们应该怕的是以某一个人的意志代表大多数人的意志,以至于产生要么完全否定中医,要么认为中医无所不能的悲剧。
我们既要避免完全不顾客观事实,在并没有对中医进行深入研究的情况下全盘否定中医,也要避免借中医是我们的国粹,神话中医,对批评者冠以“贬低民族文化”、“崇洋媚外”的大帽子。虽然有些对中医批评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过分偏激,但对我们正确地认识中医药的客观面貌,仍有不可缺少的参考价值。
中医药神话误区
中医药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为华夏儿女的生存和繁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像京剧、武术等一样堪称我们的国粹。无论在古代的文学作品,还是现代的电影电视中,我们常常听到许多与中医药有关的神话故事。下面略举一二。
神农尝百草
神农也就是炎帝。传说中的神农是农业神,他能让太阳发光,让天下雨,他教人们播种五谷,识别各种植物,是一位对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有过不朽功勋的人物。
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历史很久远,尝百草使神农成为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开山鼻祖之一,是中草药、茶叶、食物的“发明者”。
神农氏还教给人们通商交换,“神农是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传说神农一生下来就是个“水晶肚”,几乎是全透明的,五脏六腑全都能看得见,还能看到肠胃和吃进去的东西。那时候,人们经常因为乱吃东西而生病,甚至丧命。神农决心尝遍所有的东西,好吃的放在身子左边的袋子里,给人吃,不好吃的就放在身子右边的袋子里做药用。
走向神坛的神农,华夏民族最早尝试百草的祖先,值得炎黄子孙永远尊敬。但假如真有如此神力——让太阳发光,让天下雨,那也用不着还要亲自辛苦地去尝遍百草了。
另外,“水晶肚”——是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先天性畸形“脐膨出”?“脐膨出”的新生儿,脐部有一大块缺损,表面仅仅覆一层透明的薄膜,能够看得见里面的五脏六腑。
中医药的神秘主义对历史上的名医大肆渲染其“神”,有关扁鹊、华佗、刘涓子、葛洪、许叔微、叶天士等名医的传说和神话故事不胜枚举。
如医圣张仲景,也有如下一则传说:
仲景之术精于伯祖。起病之验,虽鬼神莫能知之,真一世之神医也。尝见侍中王仲宣(东汉著名文学家),仲景曰:“君年四十当有疾,须眉脱落,脱落后半年必死。”
……后二十年,果有疾,须眉脱落,越一百八十七日卒。
能将20年后某时之死判断得准确无误,在当今恐怕也只有“神仙”才能办到。
有关药物的神话故事,主要集中在人参、灵芝、何首乌等少数崇拜对象上。
灵芝的传说
传说中的武夷山彭祖活了760岁,貌似童颜,不见衰老,这是因为他服食了灵芝仙草的缘故,史称他的养生之道是“啖芝饮瀑,遁迹养生”。
《魏志·华佗传》裴松之注引中,也提到一个关于灵芝的传说:有名樊阿者山中迷路,得仙人指点,服食灵芝之后,得享高龄而精力旺盛过人。
在称为佛国仙山的四川峨眉山上,有一处地质奇观——猪肝洞,在洞内岩顶上,有一暗紫色巨石高悬,状若灵芝,相传当年吕洞宾在此隐居,即靠饮此“灵芝”滴下的仙水而羽化登仙的。
传说灵芝的生成是千年灵精集天地之正气,集日月之精华,藏龙卧虎之地灵,采九星之光点,历经数亿万年后灵芝精的现身,从而成为“不死仙草”。《山海经》中就有关于炎帝幼女“瑶姬”精化为芝草的神话故事,《中国神话故事大辞典》中瑶姬一词条中注有“我帝之季女也,名曰瑶姬,未行而亡,精魂依草,为茎芝”。《神农本草经》中也提到:“山川云雨,四时五行,阴阳昼夜之精,以生五色神芝。”
民间传说中,灵芝一向被认为是一种能够起死回生、使人长生不老的神药。其实,灵芝大多数为一年或两年生,部分为多年生,年龄最大也不过70至80年。灵芝不是草,所谓灵芝草,其实只是一种真菌,为多孔菌科植物,现代生物学家将其归属于菌物界。它究竟比普通菌子有多大营养和治疗作用,现代药理研究仍然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
何首乌的故事
宋代《图经本草》载:唐代何能嗣患不育症,58岁尚无子女,身体虚弱,倦卧于山野之间。
一日,忽然看到有藤本两株相交缠,许久后分开,分开后又交缠,很觉奇怪,就挖出其根,逐日服用,数月后头发由白变黑,体力恢复,10年内连生数子,与其子延秀都活到160岁,其孙名首乌,也寿达130岁,头发仍然乌黑,传方于乡里,于是命名该药为何首乌。
药物学中关于何首乌的描述是——
块根称首乌,茎称夜交藤,属蓼科植物。有肥大而不整齐的块根,含有丰富的淀粉,可食用。藤和根茎均供食用。
性味:苦、涩,微湿,无毒。
成分:根和根茎含大黄酚、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甲醚等多种蒽醌类,粗脂肪,淀粉,卵磷脂等。
药理:何首乌的作用一部分为大黄的作用。因其能给肠管以轻度刺激,故而润肠通便,并有降血脂,降血糖作用。
何首乌从字面上有头发变黑的含义,但现实中,吃何首乌使白头发变黑的效应没有得到临床验证。至于《本草纲目》中“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等含混的作用,更没有得到现代药理研究上的支持。
由神话小说《白蛇传》改编的《新白娘子传奇》,在中国大地上可以说是人人知晓。白娘子历经千辛万苦盗取仙草灵芝救活了许仙。电影中,许仙作为一个郎中让死人可以复活的医术、雄黄酒的力量让白娘子显露蛇形等等,无不让人感受到中医药的神奇。
武打小说、电影中,最多见的让人灵魂出窍的“迷魂药”、一粒马上就恢复常态的“解药”也与中药密不可分。什么百年人参、千年灵芝、千年何首乌,什么长生不老的灵丹等等,任何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反映宫廷生活的电影中,太医为宫中女性诊病的“悬丝”诊脉,是所有中国观众都十分熟悉的镜头——一根细细的丝线,连接几米远,能让太医探出病人脉搏的细微变化。
这些神话故事和传奇,如果单单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对我们而言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可怕的是,这些故事一部分甚至成为了有些中医药科普教育中用来说明中医药伟大的证据。
由于对国粹的避讳和最近几十年来极左思潮的影响,我们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对中医中糟粕的一面批判不够,许多人在这些神话故事中迷失了方向,成为各种医疗骗局的牺牲品。中医药成为骗子的最好道具。从我们的报纸医疗广告中随便抽取一个,很少没有“祖传秘方”、“专治疑难杂症”的字样。
人参、燕窝、灵芝、何首乌等如果真有那么大的奇效,还需要那么多的其他药物做什么?人参、燕窝、灵芝、何首乌如果真有那么大的奇效,有能力获得的皇帝一定该长命百岁了,而恰恰他们中身体健康的并不多见。
东方民族对人参、燕窝、灵芝、何首乌等特别崇拜。经现代科技研究表明,这些药物的作用,较大一部分是因为心理的暗示。
西洋参是人参的一种,中、日、韩等国民均趋之若鹜,它的产地主要在美国,高昂的价格给美国人带来不菲的经济利益,但美国科学家已经公开宣称它的无效性,并从国家药典中剔除。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利用人们对人参、燕窝、灵芝、何首乌的崇拜,骗子们绞尽了脑汁。萝卜可以充当人参。用模具使块茎类植物长成类似人形的所谓男女成对何首乌,前几年让不少人上当受骗。事后调查发现,这些所谓的“人型何首乌”是与何首乌茎叶极其相似的薯科类植物“海芋”。
在这些骗局中,许多不明真相的新闻媒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骗局的成功和大众受到的许多神话故事渲染不无关联。这些普通的药用植物,在人们心目中已经被赋予一种神圣的光环。人参、灵芝、何首乌年代一旦久远,就会成精,既然是“精”,还有什么能力不能达到的呢?还有什么人类疾病不能驱除的呢?
中医的脉学不是什么病都能看出来,也就是说,它不是万能的。中医的古典医籍和教科书对中医脉学的记载非常多,“三部九候”是基础中的基础。
三部是寸、关、尺三个诊脉部位,以医生的三指定位,即先以中指按在病人手掌后高骨位置为“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位置定位“寸”,再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位“尺”。三指呈弓形,指头齐平,以指腹(指肚)按触病人脉体,每个部位按“浮、中、沉”三种力度,这样合称为“三部九候”。
对于切脉的时间,临床上一般也不应少于1分钟。中医脉学主要是看脉的浮沉、有力无力、迟数、三关分别的情况,根据这些指下的感觉来判断气血的虚实、有无胃气、是寒症还是热症等。还可能据脉来判断病位,但是比较模糊,因此在临床中要望、闻、问、切四诊合起来参考,综合收集患者的资料来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不要认为脉诊是万能的,那样容易误诊。脉搏的搏动非常细微,如果不用心触摸或位置稍有偏差根本无法感受,用一根细线远远地诊脉并能判断疾病,肯定是一件骗人的花招。许多江湖郎中光以号脉看病,通过算命先生的手段再套取其他信息,是为了增加病人对医生的神秘感,欺骗病人。
可怜的是,许多人已习惯于此,相反,如果一个医生真正按中医标准进行望、闻、问、切,这些人会觉得这个医生水平有限,会看不起他。
针灸对治疗有一定作用,这一点已经得到全世界的公认。但在文革期间,无限地夸大针灸的作用到了十分滑稽的地步。针刺麻醉可能对极少数病人、小的手术有一定疗效,大的手术实用效果极差。
一位老主任医师曾经告诉我这样一件亲历的事情:为了给外国人演示针刺麻醉效果,强迫病人忍耐,最后病人实在忍受不住,医生只好偷偷加用西药麻醉药做完手术。今天,我们的各大小医院,再也见不到针刺麻醉的影子了。国外对针灸的部分肯定,说明好的东西绝不会因意识形态被加以拒绝。对某些方面的否定,最多我们只能从他们认识上的不足去分析。
中医药的模糊理论导致的朦胧和含混使人有无限的遐想。可是医学是科学,具有普遍性和持续性特征,绝非一时一地之物。一种治疗方法如果具有真实的效果,必定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经得起重复的。
中医主要讲辨症,即辨别“寒”、“热”、“湿”等症。中医不诊断病,大家可以想一想,早期胃癌、肺癌等病如果手术治疗效果很好,而药物治疗的效果不好,这类病人如果最先看的是中医,不用西医的方法先检查是什么病,而是用号脉和看舌象来辨别“寒热”,并使用中药治疗,可能会延误病情,带来不良后果。
中医特色单验方、秘方是千百年来人们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由于受历史自然条件的限制及观念上的影响,流传于民间的各种单验方、秘方往往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因此,人们常叹“千方易得,一效难求”。
许多中成药沿用千年,形成了固定的配方,疗效卓越。相比之下,近十几年开发的中成药(中药新药)能成为经典的品种寥寥无几。传统中成药配方都经过了临床的千锤百炼,而不是某些有共同作用的中药机械累加,所以现代中成药的开发必须加强临床和药理的基础研究,只有通过大量的基础研究,才能得到具有确切疗效的合理配方。
中医药是中国5000年的文化积淀,应该大力发扬。但是对于任何东西,我们都应该有一个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一旦走向了极端、神话,失去了科学的态度,科学就有可能变成“伪科学”。
中医药有它特色的东西,但比较西医来说,还是存在不足。只有把现代医学先进的东西和传统的优势相结合,把现代医学融入传统医学,中国的中医药才能够得到更大发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