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医生害了你-医疗产生伤害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医疗与伤害如影随形

    临床诊疗中经常会遭遇这样的景况:因公费医疗,或因为他人责任致伤不用自己掏医疗费的病人,反复多次要求医生重复一些不必要的贵重检查。曾经有年轻体健的小伙子,就仅仅因为被汽车擦伤一点儿头皮,一周内要求几次做全身CT。如果是一个不讲医德的医生,这正好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多多创收何乐而不为?但恰恰他碰上一位正统、古板、医德高尚的医生,并不迁就他的愚昧。小伙子反而状告该医生服务态度不好。

    在他的思想认识中,CT是毫无损伤的,不做白不做,反正不花自己的钱。事实恰恰相反,CT所发射的X射线,超过一定量对人体是有害的,反复多次检查在一定程度上伤害身体。

    许多诊疗技术所介入的方法、措施,均对人体有不同程度的伤害。只不过,有些伤害十分轻微,如采血、肌肉注射、静脉注射所做的机械损伤等,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有些伤害相对较重,如手术、X光检查等。

    客观了解损伤的程度、性质,在求医的过程中能让我们保持几分理智:一方面避免不必要的检查、手术等,另一方面,避免对损伤过度敏感,错误地拒绝该做的检查和治疗。

    诊疗技术副损伤

    各种诊疗手段在给疾病诊断带来便利和进步的前提下,相应带来一些身体上的伤害。常见仪器操作可能发生的副作用如下:

    筲肌肉注射。

    注射偏斜损伤神经血管,比如青霉素注射到坐骨神经上可以引起下肢瘫痪;注射部位产生硬结;小儿多次臀部肌肉注射,容易引起臀肌挛缩。

    筲静脉穿刺。

    造成局部血肿、静脉炎症;空气进入血管引起静脉栓塞。

    筲导尿术。

    局部疼痛刺激;尿路感染。

    筲灌肠术。

    压力太高、速度太快、温度过高或过低伤害肠道。

    筲腹腔穿刺术。

    损伤腹腔内脏器;穿刺抽取液太多,引起水盐代谢失衡。因此,肝硬化时抽液一般不超过3000ml。

    筲胸腔穿刺术。

    刺伤肺和心脏、胸腔血管;并发胸腔感染;过多、过快致心肺功能障碍——首次抽液量不超过600ml,再次抽液量不超过1000ml。

    筲腰椎穿刺术。

    损伤脊神经血管。

    筲心包穿刺术。

    损伤肺;误注入空气。

    筲骨髓穿刺术。

    骨髓感染;抽取过多——每次每部位以不超过2ml为宜。

    筲胃镜检查。

    损伤喉、食管、胃。

    筲X光透视、摄片。

    X光是一种放射线,能够穿过物质,如人体、木板、书籍等。X射线对机体有电离作用,使其体液和细胞发生一系列生化作用。这种作用是损害作用,并且有积累性。

    一台给人体使用的X射线检查仪器设备,必须充分考虑到检查时所产生的X光剂量。少量运用此项检查,对机体不会产生明显影响,超过一定剂量会引起机体明显改变——轻者局部变形,重者骨髓抑制、白血病等。因为铅对X射线有阻挡作用,我们所见到的X光室均设有铅板隔离,暴露操作时医护人员穿铅衣、戴铅手套。

    筲CT、核磁共振。

    均利用X射线的原理,对人体的伤害同上。

    筲B超、脑电图、心电图。

    因所使用的电脉冲波束无放射性,到今天为止未发现对人体有明显伤害。但对于孕妇来说,多做B超是否绝对无害,目前仍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为了优生,在没有疾病的情况下,千万不要把做B超当做经常性的产前检查。特别是在怀孕早期,胎儿容易产生畸形。

    手术造成损伤

    因为现代技术所限,要求医生在去除病灶的情况下,丝毫不损伤人体正常组织是不可能的。不同部位的手术、不同的手术方式,对人体正常组织损伤的程度不一样。

    这些损伤包括:

    筲所有手术入路的损伤。

    要进入病变部位,相应部位的正常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血管、神经、骨头等要受到一定程度的切割损伤。开腹手术,需要切开腹部的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腹膜;开颅手术需要切开头皮,锯开颅骨。

    筲与病变组织、器官临近的正常组织、器官不同程度的损伤。

    有些包块的界限不清,必须切除周围部分正常组织。

    筲麻醉可能造成的局部和全身伤害。

    出血、过敏反应、毒性反应、全脊髓麻痹、呼吸抑制等,严重时致人心跳、呼吸停止而死亡。

    近来,腹腔镜手术的开展,在一些手术中大大减少了手术创伤的强度,因此称其为“微创手术”。虽然它们对表皮切口的微损伤毫无疑问,但有些情况下(手术不熟练),操作过程中对内部组织的损伤加大,导致总的损伤不一定减少。

    比如,胆囊手术时可能对肝脏产生灼烧,不熟练操作导致手术时间延长等。阑尾炎、甲状腺囊肿等直接手术所做的切口,有时候比腹腔镜三个穿刺孔加起来大不了多少,而手术时间可能更短,且可以不用全麻。这种情况下,一味追求腹腔镜手术,从经济角度、健康角度来比较是否有益,值得商榷。但有些医务人员为了经济利益、轰动效应和锻炼手术技巧,有可能诱导病人作出不当选择。

    新开展的手术因为医生技术的不熟练,副损伤相对会大。重要部位的手术像脊柱、大脑、心脏、大的血管神经附近,副损伤后果比较严重。不容易暴露部位的手术为了开辟手术路径,容易造成较大的副损伤。

    了解手术会有副损伤,了解各种新开展的高科技手术的另一面,根据自己的疾病和身体的具体情况,与医生一起作出最佳选择,不要被新鲜时髦的名词和广告宣传所误导。

    手术酿成事故

    手术事故指因为医生操作失误导致的对人体的损伤。德国外科学协会主席马蒂亚斯·罗特蒙德教授说,医院手术事故造成的病人死亡人数,可能比交通事故、艾滋病或者乳腺癌造成的死亡人数还多。

    罗特蒙德说,一项研究显示,美国每年至少有4.4万个死亡病例是由本来可以避免的医疗事故引起的,这一数字甚至可能高达9.8万。专家认为,德国尽管没有类似统计,但基本状况应该相差不大。中国这方面虽没有统计,但相对发达国家落后的国内医疗条件,医疗手术事故的发生率肯定也不会低。

    手术事故造成患者轻则身体功能减退或者丧失(残疾),重则死亡。手术事故根据发生的原因,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笞手术前准备不足和错误造成的事故

    筲手术前诊断错误,如把内科病当成外科病,使本来体质虚弱的病人承受又一次大的打击。病变部位判断错误,加重手术创伤。

    筲手术前对手术治疗的准备工作不充分,不作必要的化验和检查,手术医生采取打开看的轻率态度,盲目开刀手术,因而造成医疗过失。如肠道手术在手术前未行常规清洁灌肠,影响手术操作,造成手术后吻合口、感染。盆腔手术时,手术前未插导尿管,由于膀胱充盈,手术中误伤膀胱等。

    筲手术前对手术区的备皮不合要求,备皮不干净,手术区的皮肤原有皮肤感染病灶,手术前未作必要的处理,造成手术后伤口的化脓感染等。

    筲手术前未充分考虑手术的难度,未作输血准备工作,待手术中发生变化急需输血时而措手不及,血库找不到同型血,造成不良后果等。

    筲手术前在患者体表画错手术部位,开错刀,左胸部手术而开了右侧胸等。

    筲手术前未给患者用药,造成手术中因肌肉紧张而操作困难,麻醉失败等。

    筲手术前对患者未作详细的内科检查,未排除手术禁忌症,如为严重糖尿病患者作外科手术,造成手术后伤口经久不愈合、感染等。

    笞手术中操作不当引起的事故

    筲手术粗暴。

    手术粗暴可能误伤手术对象以外的其他脏器或组织,后果尤为严重的是切伤重要血管。胆囊手术、胰头癌手术中因误伤肝动脉而大出血不止死亡;盆腔手术,切断髓动脉;子宫切除术中误伤输尿管而发生尿瘘以致尿毒症死亡;刮宫术中发生子宫穿孔;小儿先天性腭裂施行修补术时,因血液吸入呼吸道而致窒息死亡等。

    筲手术室制度不健全。

    手术室制度不健全,器械上的职责不分明,清腹马虎,不按制度严格清点,以致手术后遗留纱布、止血钳等异物在体腔内。

    筲错开手术部位。

    左脚的肿瘤,切除掉右脚;扁桃体肿大做了心脏手术等。

    笞手术后观察不仔细引起的事故

    手术以后的医疗和护理是极其重要的环节,是一门专门的学问。特别是较大手术后,要配备专护,全麻术后病人完全苏醒之前的6~12小时,要对患者的呼吸、血压、脉搏、体温等进行细致的观察,观察患者的面色、表情和脉象,等病情稳定后,方可进入常规护理。

    医护人员既要注意对术后病人细微的变化,又要有较高的医学预见性,防止术后早期病情的突然恶化。手术后患者的内出血最为常见,发现和处理不及时容易导致患者死亡。

    是药三分毒

    大多数药物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毒副作用,特别是在长期使用或使用量较大时,更容易在病人身上出现毒副反应。即使像维生素C这样的公认没有毒副作用的药物,长期大量服用也发现了对人体的不利反应。

    据报道,在某城市曾经发生一件十分荒唐的事:一对夫妇把鱼肝油当补药给自己的儿子服用,结果造成儿子的骨骺过早闭合,再也无法长高,15岁仍然只有1米左右高度。想当初,在许多人的眼里,鱼肝油就是一种补药。

    据有关资料表明,药源性疾病占常见病的8%,药物引起的事故占医疗事故的30%;美国统计,登记的药源性疾病达12000起,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重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资料表明,任何一类药物都存在着双重性。如卡那霉素对耳蜗神经表现有较大的毒性,使用量过大或时间过长,有引起永久性耳聋的危险。长期服降压药利血平的高血压病人,乳癌发病率比不服利血平者高3倍。甚至于许多抗癌药,本身就可引起癌肿。许多抗过敏药,包括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在内,亦可引起过敏反应,并偶可引起流产。

    众所周知,中药主要是天然材料——植物及部分动物和矿物,一般作用缓和,和西药相比安全得多。但也有不少剧毒药,如砒霜。有的中药虽是补品,如使用不得法,也可产生不良后果。如人参虽能补虚、抗疲劳、抗衰老,但乱用或滥用,也可出现中毒表现。

    一些新药由于临床经验不足,对其毒副作用观察及了解不够,加上新药早期管理不严,容易导致严重不良后果。例如曾在西欧市场上出售的新药“反应停”,作为镇静药广泛应用于妊娠反应,以致造成8000多例畸形胎儿的悲惨后果。

    在日本,由于长期连续服用氯碘喹,造成万余人患亚急性脊髓神经炎。国内曾一度应用呋喃西林内服治疗细菌性痢疾,后来各临床单位陆续发现其毒性反应颇为严重,且中毒症状长久不易消除。

    这类例子还很多,所以对于新药一定要小心。现今发达国家,对于新药的开发到临床使用,强调必须要经过几十年的观察。

    药物的毒副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笞药物对人体各系统的不良反应

    筲消化系统反应。

    毒副反应中比较常见的是胃肠道反应,其症状是恶心、呕吐。

    筲肝脏毒性反应。

    可引起黄疸、转氨酶增高。

    筲泌尿系统反应。

    损害肾脏,引起血尿、蛋白尿,严重时可引起尿毒症。

    筲神经系统反应。

    损伤大脑和外周神经。其症状有头痛、头晕、失眠、走路漂浮感、全身发麻发抖等。损伤听神经可引起耳鸣、耳聋。

    筲造血系统反应。

    可引起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等。

    筲循环系统反应。

    心率失常、脑溢血等。

    筲过敏反应。

    常见的有皮疹、荨麻疹、皮炎、发热、哮喘、过敏性休克等,其中以过敏性休克最为严重。

    笞耐受性、耐药性和依赖性

    耐受性是机体对药物反应性降低的一种状态,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前者可长期保留,后者往往是连续多次用药后发生的,增加剂量后可能达到原有的反应水平,停止用药后,其耐受性可以消失,机体恢复到原有的反应水平。

    耐药性又指抗药性,指病原体对药物反应性降低。长期应用和应用剂量不足容易发生。

    依赖性是机体对药物产生一种精神状态,不用就不舒适,且剂量要求越来越大。像吗啡及其他毒品等。

    筲导致畸形:应用于孕妇,可能导致胎儿畸形。

    筲导致癌症:有些药物可以诱发恶性肿瘤。

    笞药物滥用

    主要表现在抗生素的滥用、解热镇痛药的滥用、中药的滥用、补药的滥用和激素类药的滥用几个方面。

    “是药三分毒”,自古至今,我们都知道这点道理。因此,我们对待药物要一分为二,既要看到它们治疗疾病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们引起不良反应的一面,不要盲目用药。

    据国内专家分析,中国人平时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有十大误区:

    筲误区一:只有假冒伪劣药才会有不良反应。

    由于医学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许多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在审批时难以完全了解,国内外都是如此,经过严格审批的药品,在检验合格、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仍会在一部分人身上引起不良反应,包括有些原来不知道的、严重的不良反应。

    筲误区二:价格贵的药更安全。

    药品的价格取决于研制过程的花费、生产的成本等因素,药品的安全性则取决于药品的不良反应和治病效果,它们是互不相关的两个问题,因此,价格贵的药未必更安全有效。

    筲误区三:新药比老药安全有效。

    总的来说,新药必须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国家才会批准上市,但新药的优点不一定都表现为疗效高、不良反应少,有时一种新药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与老药差不多,但是因为原料易得、生产工艺简单、价格便宜等,也可能被批准为新药。

    筲误区四:进口药比国产药安全。

    一般来说,一些发达国家的药厂生产条件好,产品杂质含量较低,但也不绝对。近年来,我国许多药厂生产条件已大有改善,有些药品中的杂质含量比国外同类产品还低,质量也很好。

    筲误区五:几种药一块吃,病好得快。

    有些人病情复杂,需要同时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这种合并用药有时也能达到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

    但是,国内外许多调查结果说明,合并用药的品种数越多,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越高,应该引起重视,除非医生认为确属病情需要,否则应尽量避免合并用药。

    筲误区六:非处方药不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非处方药本身也是药,总体来说不良反应比较少,比较轻,但也不是绝对的,有些非处方药在少数人身上也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引起死亡。

    如一些常用抗感冒药,多是由几种成分加在一起的复方药,其中经常含有扑热息痛、阿司匹林、双氯芬酸、布洛芬、扑尔敏、苯海拉明等,这些药物本身都能在一部分人身上引起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如扑热息痛,曾有人报告发生了严重的肝脏损害、大疱性皮疹等,甚至有引起昏迷的;再如感冒通,疗效很好,但少数人特别是儿童服用后出现血尿。所以,非处方药也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规定服用,不能随便增加剂量和服用次数,改变用药方法或用药途径。

    筲误区七:根据说明书列举的不良反应多少判断药物好坏。

    有不少患者认为,药品使用说明书中列举不良反应少的就是好药,列举不良反应多的就不是好药。不能这样认为。

    目前,国际上对于药品使用说明书中的不良反应部分,其详细情况写到什么程度,还没有十分具体的规定。有的药品说明书中对该药品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写得很少。实际发生的不一定少,一个负责任的厂家,应该充分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把产品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详细地告诉用药者。

    筲误区八:中药不良反应比西药少。

    中药的使用讲究辨证论治、合理组方、一人一方、随症加减,有时还存在讲究地道药材、如法炮制等,在这种情况下服用中药,有助于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但如果组方不合理,中药材质有问题,也可能引起许多不良反应。

    现在一些中成药、中药新剂型在使用中也有不少不良反应,应该引起重视。最近有报道认为,“中药木通、厚朴、粉陀已、细辛中含有的马兜铃酸,能导致肾小管及间质、近端肾小管酸中毒及低渗尿”,依靠现代医学对中药的研究,其副作用尤其是植物药的副作用将会逐渐被发现。

    筲误区九:补药不会引起药品不良反应。

    滋补药本身也是药,不但要遵守规定的用法用量,不能滥用,而且在正常用法用量下,也能在一部分人身上引起不良反应。

    如人参,已有许多不良反应的报告,其中一些人是没有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有些人是因为药品的质量有问题,如未按规定条件贮存、炮制、加工等,也有些人是按正常用法用量服用后引起了皮疹、咽喉刺激感、精神兴奋、失眠、易醒、神经衰弱、血压升高或下降等。

    另外,许多人在服用滋补药的同时,还服用其他处方药和非处方药,滋补药与其他药也会发生不良相互作用,应该密切注意。

    筲误区十:维生素、矿物质多吃没关系。

    维生素、矿物质方面的药物也必须按规定的适应症、用法用量服用,否则也能引起不良反应,甚至导致残疾和死亡。

    如长期、大剂量服用维生素A、D,会引起发热、腹泻、中毒,大剂量静脉注射维生素C可引起静脉炎、静脉血栓、死亡等。即使在常规剂量的条件下,有时也能引起不良反应,如有人口服维生素E每天3次,每次10mg,5天后发生耳鸣、耳聋。许多人服用维生素、矿物质类药物的同时还服用其他药物,也要注意有没有不良的相互作用。

    输液输血的不良反应

    有人把输液和输血当成进补的措施之一。一旦生病,强烈要求输液;身体虚弱,也有人要求输点儿血来补补身体。可是对于临床有经验的医生护士来说,输液和输血的风险不亚于高空走钢丝绳。无论体质多么强壮的病人,一旦过敏发生,都面临着生命的危险。许多个体诊所出事都在这一环节上。

    新闻媒体上报道的诊所死亡案件屡见不鲜,最后归根结底都是输液惹的祸。有经验的正规诊所,输液前必须将发生过敏后的抢救药物和措施周密布置。但由于条件有限,像气管插管、加压给氧等小的诊所无法进行。转院时间上的耽误,有可能造成病人大脑无法挽回的伤害,直至死亡。最可怕的是那些没有资质的“水货”医生,完全没有处理过敏的经验,甚至完全没有过敏的预见,其输液时的风险无异于与狼共舞,与毒蛇为邻。

    据专家介绍,与其他药品相比,输液药品自身优势突出:如吸收快,作用迅速,对胃肠道没有刺激等。正因为如此,患者们开始青睐输液治病,所以目前医院日常的输液量相当大。但输液的不良反应将会给人体带来危害,有时候甚至是致命的。

    输液反应的原因有许多种,主要包括:液体制备过程热原超标;联合用药配伍不当;添加药物过多,或添加药物本身热原不合格;输液器具污染;治疗室和输液过程中空气污染;致敏药物;输液操作人员无菌观念差,违犯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药物配制太久,输液时间过长和输液速度过快等等。

    输液反应有以下一些种类。

    笞发热反应

    发热是输液中常见的一种反应,常因输入致热物质而引起,多由于输液瓶清洁灭菌不完善或被污染,输入的溶液或药物制品不纯,消毒保存不良,或橡皮胶管表层附着硫化物等所致。

    表现为发冷、寒战和发热,轻者发热常在38℃左右,于停止输液数小时后可恢复正常。严重者,初起寒战,继之高热达40℃~41℃,并有恶心、呕吐、头痛、脉速等症状。

    笞循环负荷过重

    由于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而引起。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气促,咳嗽,泡沫痰或血性泡沫痰,严重时稀痰液可从口鼻涌出,肺部出现湿罗音。

    笞静脉炎

    静脉炎是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过高、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因在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的感染。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笞空气栓塞

    空气栓塞是输液时空气未排尽,橡胶管连接不紧有漏缝,或加压输液、输血无人在旁看守时,可能发生的危险并发症。

    进入静脉的空气,首先被带到右心房,再进入右心室,如空气量少,则被右心室压入肺动脉,并分散到肺小动脉内,引起严重缺氧,可立即导致死亡。病人感到胸部异常不适,随即发生呼吸困难和严重紫绀,听诊心前区可闻及响亮、持续的水泡声。

    笞过敏反应

    静脉滴注的药物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对其成分及质量要求是极其严格的。稍有不慎就会发生过敏反应,严重过敏反应的后果是患者死亡。

    输血在急性大出血及部分内科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功不可没。但输血不仅仅在普通大众、甚至在部分医务人员的观念中,都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最常见的就是认为输血能够补充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等等。

    少数医生认为,失去多少血就要补充多少血,并认为越是新鲜的血越好。个别医生明知手术中出血不多,也要输上几百毫升全血以保病人“平安”。这里面的一些科学道理非简单知识能够说清,在此不能一一道来,但关于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引起的不良反应却十分清楚明白。

    输血不良反应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输血后紫癜、血小板无效输注、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循环负荷过重、枸橼酸盐蓄积中毒、肺微血管栓塞等等。这些不良反应,轻则人体不适,重则导致生命危险。

    输血对于供血者和受血者来说,传染各种性病、肝炎的概率也非常高。十几年前,在河南驻马店地区,许多农民以卖血为业,血头们为了牟取暴利,采血不择手段,草菅人命,导致10年后艾滋病在这一地区大规模爆发。上蔡县某村艾滋病感染率竟高达61.9%,该村被当地人称为“艾滋病村”。

    由于医疗检测水平的能力有限,现今不可能将供血者血液中任何一种传染病都查出来。特别提醒需要输血者注意的是,除了法定的必须检测的几种传染病,其他传染病因输血传染,医院和医务人员并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输血前,医务人员和患者都应该三思而后行——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随便输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