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是基督教教义,它由《旧约》和《新约》两部分组成,《旧约》是希伯来人(以色列和犹太部落)古代文献的汇编,内容包括历史,诗歌、先知言行、宗教戒规等,是犹太教的经典,用希伯来文写成;《新约》是耶稣诞生之后,有关耶鲜及其信徒的传说,用希腊文和希伯来文写成。
基督教起初是下层群众摆脱苦难、寻求帮助的互助团体。在罗马帝国后期,统治阶级看到了它可资利用的价值,遂将其定为国教。到了中古时期,基督教的势力不断扩大,靠统治者的支持,信徒的捐献,以及对异教徒财产的剥夺,教会聚集了大量的财富。在中世纪,最能代表欧洲建筑成就的,往往是一座座哥特式教堂,它们被建造得富丽堂皇,高高的尖顶插入云空,显示着无可比拟的威严和崇高,彩色玻璃装饰的门窗,透露出迷幻的神秘色彩。许多画家耗尽毕生的才华,为教堂绘制精美的壁画;雕塑家竭尽心力,为上帝及其信徒塑造形象;音乐家用动人的乐曲,讴歌圣母和上帝;而戏剧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传播教义的工具。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教会排斥戏剧,但中世纪的戏剧恰恰是从基督教的中心地带发展起来的。像古希腊的戏剧是从酒神庆典中发展起来的一样。中世纪的宗教剧也是从复活节庆典仪式中发展起来的,宗教剧的第一个演员是教堂的牧师。
早期的基督教庆典中,往往穿插一些歌咏的成分,在复活节歌咏中,包含着简短的问答,穿白色长袍、扮演天使角色的牧师问;“你们在找谁?”唱诗班的孩子们回答,“我们在寻找上帝,受难的拿撒勒基督。”牧师说:“他不在这里,他已如他所预言的升到了天上。去吧,去向所有的人宣布,他已经复活。”接着钟鼓齐鸣,欢声雷动,教堂里响起欢乐的复活节圣歌。这俨然已是戏剧的雏形。
为了让那些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明白教义,仅仅由神父宣读艰涩难懂的教条显然是不够的,还有必要加以形象的阐释,演绎《圣经》故事。最早的有史料记载的宗教剧,大致开始于10~11世纪,圣诞节时,牧师往往扮演圣奥古斯督,向教徒宣传耶稣的圣迹。
教堂中随后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儿童唱诗班的孩子们穿着洁白的衣服,由一头绵羊做前导,在教堂内周转,表演军士的人在后面追逐。这些军士是奉了希律之命,来寻找刚诞生的耶稣的,为了杀害耶稣他们不惜屠戮满城婴儿。于是天使出现了,将孩子们引向歌坛,意即他们已获得拯救,来到了天国。
大致说来,宗教剧具有共同的主题,均以演出者和观众对宗教的虔诚和信仰为前提。包罗万有的《圣经》,为宗教剧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耶鲜受难、复活、诺亚造方舟、约拿和鲸鱼、狮穴里的但以理,这类故事成为宗教剧热衷表现的素材。起初,人们将教堂的正厅当作演戏的场所,圣坛周围的环境形成多面布景。大约到了12世纪,或许由于看戏的人多了起来,教堂容纳不下;或许由于戏剧中世俗味的加重,令教会感到不满;总之,宗教剧渐渐离开了威严的圣地,先是在教堂的门廊外演出,而后就走出了教堂的围墙。
12世纪时著名的宗教剧《亚当剧》,就是在教堂外面演出的。这出戏用法文写成,剧作者的名字已不可考,实际上是个三联剧,内容包括亚当、夏娃因偷吃禁果被逐出伊甸园,亚当之子该隐因杀害亚伯而坠入地狱,先知上场向观众解说教义。演出时,教堂的大门成了演员出入的背景,魔鬼在前台跑来跑去。在中世纪,上帝的服装比较普通,用粗麻布制成,头上有镀金的光环;天使穿白衣,背上伸出两个小翅膀;而魔鬼则穿象征地狱的红黑相间的服装,或装扮成恶兽的样子,面目狰狞可怖。
到了13世纪,教会对戏剧的控制渐趋松弛,市民的戏剧演出成为可能,这时,单纯解释教义的宗教剧中,渗透了一些平民的欣赏趣味。那种以表现神的巨大威力和神奇作用来吸引观众的戏,被称为奇迹剧;它的主要特点是每当人们处境艰厄之时,只要心向上帝,上帝或者圣母就会奇迹般的出现,使人们获得拯救。
还有一类剧,专门表现上帝复活、传播教义、信徒们的奇异经历等,人们把它叫做神秘剧。在法国,曾演出过包括《旧约神秘剧》《新约神秘剧》《使徒行传》在内的系列剧,由于剧本内容很多,竟然分作20次,才能把它演完。意大利流行的圣剧,德语国家出现的鬼神剧,皆属神秘剧的范畴。
宗教剧中,还有专门表现上帝及其信徒遭受种种苦难的戏剧,人们就叫它受难剧。这类戏剧的剧本大多已经失传,仅从一些绘画中,我们才可了解当时演出的情形。法国画家让·富勒(约1425~1480)在他的一幅画中,再现了《圣阿波罗尼受难剧》的演出实情。由此可以看出,这个戏的舞台设计非常复杂,演出场面也很宏大。舞台最左边是天堂,设有悬梯,供圣母上下,她的周围有小天使麇集;右边有张着血盆大口的龙头,此乃地狱的入口。舞台中央是圣女阿波罗尼被绑缚着的受刑场面,她的背后站着皇帝、侍从和法官。
宗教剧到后来,又发展出了新的变种——道德剧,这是一种以寓意的手法,宣扬宗教道德或世俗道德的戏剧,剧中人往往是某种概念的化身,是演绎道德教条的工具。法国的道德剧《坚忍堡》演出时,法王亨利四世就曾指示:“仁慈”穿白衣,“残忍”穿红衣,“真理”穿绿衣,“和平”穿黑衣,用明显的颜色对比来区分人物,引发象征性寓意。在西班牙流行的劝世短剧,实际上也是道德剧的一种表现形式。
针对宗教剧结构松散、人物众多、场景变化繁多的特点,演出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在固定场所的演出,将景屋排成半圆或直线,观众席设在舞台对面,当时也曾有过,圆形剧场,舞台设在中间,观众围在四周;二是流动性演出,往往在盛大庆祝活动中举行;如在16世纪的英国,人们发明了种流动“彩车”,这种车四面敞开,分上下两层,下层是化装间,上层就是舞台,一辆彩车相当于一个布景点,多辆彩车组合成场景变化多端的舞台,在各地巡回演出。受彩车设计的影响,又有人发明了供宗教剧演出之用的三层舞台,使天堂、人间、地狱的情景更容易表现。
随着机械设备的不断发展,演出时的机关布景日益增多。宗教剧在表现内容方面限制了人们才智的发挥,因此,他们就在表现形式上不断创造新奇。1501年在蒙斯有一次规模空前的演出:为了显示天堂的美好,人们将奇花异草、鸟兽动物,移到演出场地;水池中放养了活鱼,真驴真牛被牵上舞台;人们在台上宰杀活羊,当作献祭;从临近舞台的屋顶上泄下大量的水,以表现洪水泛滥;上帝乘坐有滑轮的装置,上天落地;演员靠了地板上的活门,时隐时现。这样的演出规模,在今天来讲,也实属罕见。
在后来的一些演出中,神秘主义的宗教内容中,融入了血腥的自然主义的舞台处理,靠细节的模仿,形成强烈的视觉刺激。演出《使徒行传》时,为了表现马太双眼被挖,就在其面部做出两个洞眼,造成血淋淋的效果;为了表现巴拿巴被烧,就制作假的人体,在其中塞满骨头、肠子,投入火中,让焚尸的气味四处蔓延。中世纪戏剧演出中,经常要有电光雷火出现,因此,使用烟火的场面很多,地狱之火喷发时,魔鬼要从中进出,这时扮演魔鬼的演员就身受其害,有时甚至会发生意外。中世纪剧场弥漫的嗜血的味道,是既不人道,也不美妙的,实际上它已经走向了艺术的,美学的反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