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吟浅唱的世界戏剧-世俗剧:笑对人世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很难想像,所有的人都长久地沉浸在宗教性的悲悯之中,严肃地缅怀上帝及其信徒的苦难和圣迹,不再有任何排遣个人世俗情感的机会,这即使是在中世纪,也是现实中的不可能。

    实际上,当宗教剧越来越远地离开教堂,越来越近地走向民间的时候,已经渐渐地融入了一些世俗趣味。如在表现耶稣复活的戏剧中,3个玛利亚去购买为耶稣涂身用的香油,那个卖油给她们的商人,就显示了喜剧人物的特色;在另一个表现耶稣圣迹的戏剧中,希律要杀死幼年的耶稣,但他的阴谋未能得逞,他为此而大发雷霆的样子也显得滑稽可笑;此外,撒旦和其他的魔鬼也常常是宗教剧中用来调节气氛的人物,尤其是在圣诞节的演出中,无论是他们欢快地将亡灵铲入地狱时的神色,还是他们不时插科打诨的滑稽表演,都带有了嬉闹的成分。

    道德剧在发展中,由对宗教道德的歌颂,逐渐转向对丧失社会道德的人物和不合理现实的批判,有些道德剧不再描写善恶冲突,而开始表现聪明与愚蠢的矛盾,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新的戏剧样式——笑剧。从15世纪到16世纪上半叶,笑剧在西欧,尤其是法国十分流行,它适应着中下层人民的审美需求,直接反映现实生活,取材广泛,生动活泼,集诙谐、笑闹、讽刺于一体,那些假仁假义的神父、吹牛说谎的骑士、骄横愚蠢的官吏、贪婪自私的财主,常成为笑剧里揶揄、嘲笑的对象。

    笑剧的审美趋向,与中世纪一部民间文学作品《列那狐传奇》颇为一致,都是对中世纪宗教中反人性观念的一种反叛,以嬉笑怒骂的方式,以反应灵敏、行为狡猾、天性乐观的世俗人物,反抗和颠覆宗教道德一统天下的格局。

    在中世纪最能代表这种风格的剧作是《巴特林的笑剧》(1470)。剧中主人公巴特林是个穷困的律师,他为人狡猾,颇多诡计。为了得到一块布,给自己和老婆做衣服,他跑到布商那里,百般花言巧语,对布商进行吹捧,布商在晕晕乎乎之中,便将一大块布料赊给了巴特林。临走时,巴特林一本正经地告诉布商,一定要到他家中来取欠款,届时,他还要奉送一只烤鸭。

    布商来到巴特林家的时候,这对夫妻已经做好了准备,要好好地戏弄他。巴特林假称生病躺在床上,而他妻子则声称几周之内,他根本不曾出过家门,哪有赊布这回事?布商被他们委屈的样子搞糊涂了,等他回去查证,明确了赊布的人就是巴特林之后,他又来催账。这一回,巴特林干脆装疯卖傻,把他赶了出来。

    倒霉的布商不久又遇到了麻烦,他的牧童偷吃了他的几只羊,为此他要将其送上法庭。牧童来找律师巴特林寻求帮助,这位狡猾之人想出一个绝妙办法,让牧童用学羊叫来回答一切提问。法庭上,布商本来要状告牧童,可是看到巴特林在场,就向他索要布料,二人吵得不可开交。站在一旁无所事事的牧童,不时地发出羊叫之声。于是,整个法庭被搞得一团糟,气急败坏的法官只得宣布退庭。

    聪明的巴特林非常得意,觉得自己的诡计又获胜了。他向牧童走去,让他交出应付给律师的酬劳,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聪明的牧童照样只用羊叫之声,回报他的帮助。

    在中世纪,由于长时期的宗教统治,被压抑过久的人性寻求复苏的可能,以致狡黠的聪慧、滑稽的行为、广施的诡计、计谋的得逞,都被看成是值得肯定的人的才智。因此,尽管巴特林最后“聪明反被聪明误”,让牧童以他所想出的诡计制裁了他本人,但他仍然是人们眼中世俗意义上的英雄,在当时,人们对他是给予赞赏和同情的。

    这个剧在当时很有名,主人公巴特林也成了巧言惑众、足智多谋的律师的代名词。后来产生了许多与巴特林有关的笑剧,如《新巴特林》《巴特林的遗嘱》《真正的巴特林的笑剧》等等。

    中世纪另一个著名笑剧是《洗衣桶》,它写一个受欺负的丈夫,不得不向妻子立下契约,终日忙碌于所有的家务。后来,他施展滑稽的诡计,让妻子落入洗衣桶中,在她请求帮助时,则声称此事不在契约之中。直到妻子自行撕毁了逼他干活的契约,他才施以援助之手。运用智慧反抗压迫,是这个戏的主题。

    对狡猾人物的歌颂,实际上是对宗教意义上道德人物的不屑,笑剧中所流露的乐观豁达的人生观,以及对人的自由精神的肯定,对后来兴起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