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室町幕府时代(公元14—17世纪)初期,在中国宋代大曲和元代杂剧的影响下,日本产生了一种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这就是综合了田乐、猿乐和其他民间技艺的成就而发展起来的“能”与“狂言”,到了明治维新(公元19世纪后期),人们将其通称为能乐。
在能乐发展和演进的过程中,它经历了由平民性向贵族化的过渡,演出也逐渐离开了寺院的草地,而走向了贵族的府第。1374年,足利义满将军在新熊野神社观看了艺人服部清次的能乐演出之后,非常欣赏,立召服部清次和他的儿子服部元清进入他的幕府,使他们成为为贵族艺术趣味所驱的专职艺人。在足利义满将军的支持下,能乐开始向贵族化转变,逐渐为武士阶层所独占,并与平民阶层隔绝。当时,若有平民敢演能乐,便被视为犯罪,会受到没收戏服、道具并被戴上手铐的惩罚。这样一来,平民阶层对能乐便不敢涉足。而技艺精湛的能乐演员,其社会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他们可以享受最高武士待遇,有从国库中直接拨发的薪俸,有足够的闲暇和优越的心境去研磨技艺,这样一来,能乐的表现内容和艺术趣味,越来越向着适应武士阶层嗜好的方向发展。在鼎盛时期,它不仅成为贵族成员礼仪、风度训练的必要科目,而且成为国家正式的宗教仪式。
在能乐的发展中,服部清次父子的功劳实不可没。服部清次后来削发为僧,取佛名为观阿弥,其儿子服部元清则效法其父,取佛名为世阿弥。他们父子是享誉最久的艺人,并使能乐这种艺术渐入佳境。后经过音阿弥、金春禅竹、观世元雅、观世信光等人的不断锤炼,能乐更趋于精致和洗练,被看成是典雅、庄重,富有幽玄之美的贵族艺术。直至20世纪40年代之后,随着贵族制度的消亡,能乐才渐渐摆脱曲高和寡的态势,重新回到平民中间。
能的文学剧本叫“谣曲”,在室町幕府前期,即14、15世纪就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谣曲中既有对白,也有歌舞,但以演唱为主,文辞典雅华丽,讲究韵律,戏剧内容多表现悲剧或正剧故事。谣曲的基本结构分为三大部分,即序、破、急。序一段,交代剧情;破三段,演绎情节发展,急一段,推进戏剧高潮并显示结局。这五段情节组成一个完整的能乐剧本。
能的演员全部为男性,主要角色叫做“仕手”,次要角色叫做“胁”,仕手和胁司各带一名侍从,叫做“连”,仕手的侍从叫“仕手连”,胁的侍从叫“胁连”。有些演出中还会出现扮演小王孙或稚童的小孩,这样的儿童演员叫做“子方”。一出能乐的演出,出场人数常在6人以下。由仕手装扮的历史或神话人物,在演出时要戴上面具,这种面具往往雕刻精美,制作考究,保存至今的有200多种,有神面、老人面、男面、女面鬼面、兽面等。除仕手之外,其他演员一般不戴面具。能乐演出时设有合唱队,叫做“地谣”,由6人、8人或12人组成;乐队一般由4人组成,叫做“子”,分别演奏笛子、小鼓、大鼓和太鼓。
能的舞台是一个正方形的台子,由四根位于角上的柱子支撑。分别叫做目标柱、配角柱,笛柱。主角柱。舞台的一侧为合唱队所在地,舞台的正面天幕处有一块木板,上面绘有一棵松树,叫做镜板或松壁,这是能演出中惟一的布景。舞台靠后的一侧设有一条斜形长廊,称为桥廊,通向供演员化妆或整装的地方——镜间,桥廊是演员出入场的通道,演员往往一踏上桥廊,表演就已经开始。在桥廓靠近观众的一侧,等距离排放着三棵松树,离舞台最近的为第一松,依次为第二松、第三松。能的舞台上空有部分遮檐,演出靠自然光照明。为使音量宏大,艺人们往往在舞台底部或周遭埋一些大瓮,以使乐音发生共鸣并产生传导作用。
能在演出时,从序段开始,音乐起处,胁一人或数人率先登场,他或他们扮成云游僧人,然后自报家门,介绍即将演出的故事所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所涉及的人物,胁的表演告一段落之后,按照能的演出规则,他不可以轻易下场,就在舞台上固定的位置坐下来。接下来进入破段,仕手上场,先做一番道白,然后与胁问答或对唱,此时音乐舒缓,仕手的舞蹈优美、细腻,是艺人显示艺术功力的时候,也是全剧的精华所在。剧情在歌舞中慢慢展开。歌舞完毕,仕手向观众宣布,他就是剧中主人公的亡灵,然后下场。此时剧场休息,加演十几分钟的狂言。休息之后,仕手换了新的戏服,装扮成主人公在世时的样子,通过与胁的问答,将戏剧引向高潮,这就是急段,此后全剧结束。以幕间休息划分前后两个部分的能叫做“多式能”,而不用幕间休息而一气演完的能就叫做“单式能”。
《熊野》是日本一部著名的单式能,也是世阿弥的代表作之一,它颇能反映能的艺术风格和特点。这个戏是根据《平家物语》中一段故事改编而成的,剧中描写武士平宗盛遇到池田驿的女店主熊野之后,为其美貌所迷,将她带到京都为妾。然熊野家有老母身染重病,心里十分牵挂。她几次接到母亲捎来的口信,希求与她相见,可是丈夫平宗盛却不允其回家探亲,反而强要她随行,到清水寺闲游、赏花。怡然自得的平宗盛逍遥于美景之中,不顾熊野惦念母亲的殷殷苦情,要她唱歌,跳舞以助兴。此时风雨不期而至,受此侵袭,樱花飘零,恰似熊野此时心境,她不禁悲从中生,吟唱到:
都城虽惜春花老,东国无奈落花愁。
熊野借歌舞诉说内心的苦衷,合唱队以歌声应合她的悲情。最后,熊野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品行,感动了神灵,神使平宗盛冷酷的心发生转变,他同意了熊野归家探母的请求。
在《熊野》中,戏剧主旨不在于展现熊野与平宗盛的情感矛盾,而在于通过感伤的吟唱和美妙的舞姿,表现一个内心充满幽怨之感的女子的诗化情绪,在这种诗化情绪笼罩下,歌的韵致、舞的律动,共同勾勒出一副散发着淡远悠长意味的舞台画面。
能的表演也很有特色,包括唱、念、做、舞几个部分,具有写意性和程式化的特点。仕手在一部能中,实际上扮演着两个角色,他既是故事的讲述者,也可摇身一变,成为剧中的主人公。能不追求写实和再现,而追求一种抒情氛围和意境的烘托。能的演员在台上所穿的服装比较华丽,多采用丝织物做成,由外袍,内袍或内服,衩裙、头饰组成,外服色彩艳丽,制作精良,图案美观,刺绣精细。演员上场时有时会手携一些简单的道具,如手杖,弓箭等,扇子是艺人们常用的道具,艺人持扇起舞时,不同的动作可表示多种舞蹈语汇,如清风徐来、流水潺潺、皓月初升、细雨飘零等等,也可表示喜怒哀乐等不同情绪。
日本人将能这种戏剧艺术依表现内容分为5类,第一类是表现先王圣明,祈求神灵保佑的“神事能”,又叫“胁能”,主要剧目有《高砂》、《鹤归》等;第二类是表现武将亡灵超度之后追忆前生的“修罗能”,主要剧目有《田村》、《八岛》等;第三类是表现美女显灵诉说前世风流或情感伤痛的“女能”,又叫“鬟能”,主要剧目有《松风》、《熊野》等;第四类是表现失去孩子的母亲痛极而疯的“狂能”,主要剧目有《隅田川》、《俊宽》等;第五类是表现人与鬼、人与兽搏斗并获胜的“鬼能”,主要剧目有《罗生门》、《红叶狩》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