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高乃依创造了轰动效应的剧作,是五幕诗体戏剧《熙德》(1637),它取材于西班牙剧作家卡斯特罗的《熙德的青年时代》,描写11世纪时贵族青年唐罗狄克与施曼娜的爱情经历。
罗狄克与施曼娜是一对非常般配的恋人,他们二人的父亲都是为国家建立过赫赫战功,并被国王器重的朝廷大臣,然而,因为国王选择了罗狄克的父亲担任太师,致使施曼娜的父亲心存妒忌,言语之间,两个大臣动了怒气,施曼娜傲慢的父亲竟然给了罗狄克老迈的父亲一个巴掌,由此引发了两个家族间的荣誉之战。
这件事给两个年轻人的婚姻蒙上了一层阴影。罗狄克觉得对父亲和爱人都欠着同样的恩情,要成全爱情就得牺牲荣誉,要替父报仇,就得失去爱人。这样的选择使他非常痛苦。最后他还是选择了为父亲雪耻,与施曼娜的父亲展开决斗,用剑将其刺死。而如此以来,不仅增加了自己的痛苦,也把施曼娜拖入了爱情与荣誉的艰难选择中。深爱罗狄克的施曼娜心事重重,她说,“我的爱情同我的愤恨对立,我仇人的骨子里藏着我的情人”。而公主也正暗恋着罗狄克,从情感出发,她希望在复仇事件发生后,罗狄克与施曼娜根本无法相容,这样就能成全自己的爱情;而从理智出发,她又为两个情投意合之人的分手而感到惋惜。一个心中暗恋施曼娜的骑士,决心此时挺身而出,为其父报仇,以赢得施曼娜的爱情。罗狄克在完成了家族的复仇使命之后,来到施曼娜身边,他恳求自己的恋人亲手杀死自己,这样他的心就坦然了。施曼娜对罗狄克说,“你杀了我的父亲,显出你配得上我;我也要杀你,好显出我也配得上你。”
按照西班牙人的道德观念,施曼娜只能向国王告发罗狄克,并请求国王惩治他的杀人罪行。国王闻知此事,非常吃惊,他为失去施曼娜的父亲这样一位重臣而遗憾。为了家族的荣誉,施曼娜只能把罗狄克往绝境上推,可是她心中的爱情又让她下定决心,在罗狄克被处死之后,她要随他而去,决不多活半个时辰。
这时。摩尔人来攻打西班牙,匆忙间罗狄克带着骑士队伍去打击敌人,结果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首战告捷的罗狄克受到了国王的嘉许,封他为“熙德”,即君主之意。原来还顾忌门第不合的公主,此时心中暗喜,因为公主嫁给君主,是当时顺理成章的事。可是她实在不愿损害这两个人深切的情感,她最终战胜自己,要成全这一对有情人。施曼娜仍然不放过罗狄克,要国王治罪于他。国王最后决定,让暗恋施曼娜的骑士与罗狄克决斗,获胜的一方即娶施曼娜为妻,而施曼娜从此则不再追究往事。
罗狄克见施曼娜对自己决不宽容,决心在决斗中只求一死已遂其心愿。施曼娜说服罗狄克不可以甘心受死,应当维护名誉。罗狄克在决斗中本来可以将那个骑士杀死,但却手下留情,两人和解。而施曼娜却顾及父亲新丧,不肯立即成婚,罗狄克决定出发去远征摩尔人,为他的恋人争取更大的荣誉。
显然,这部剧作反映了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特征,高乃依凭着自己的理性,表现了在感情与理性发生矛盾时,其心中的理想人物所应当做出的行为选择,塑造了所谓“高贵者”的形象。1637年,当此剧在巴黎上演时,却引发了一场强烈的振动,以首相黎赛留为首的王权利益维护者,攻击《熙德》没有严格遵守“三一律”这一古典主义戏剧的创作法则。在强大的压力下,高乃依只得表示屈服。
继《熙德》之后,高乃依创作了《贺拉斯》(1640)、《西拿》(1640)和《波利耶克特》(1643)等悲剧,他的这些悲剧成为古典主义戏剧的代表作。
《贺拉斯》取材于古罗马历史,写罗马人与阿尔巴人之间发生了冲突,战事一触即发。鉴于双方多有姻亲关系,为避免大规模的战争,双方约定,各派三人作代表,展开一场决斗,以决雌雄。罗马方面选出了贺拉斯三兄弟,而阿尔巴方面则选出了居理亚斯三兄弟,他们开始了残酷的厮杀,居理亚斯三兄弟全部被杀,贺拉斯三兄弟中也只有一人生还,而居理亚斯三兄弟中的一个,就是贺拉斯姐姐的未婚夫,姐姐万分痛苦,责骂弟弟,结果也被杀死。但是,国王对贺拉斯却不予治罪。
《西拿》和《波利耶克特》同样取材于历史传说,皆着意刻画为忠于王权,献身义务和荣誉,而不惜牺牲自我情感的悲剧英雄。在这些剧作中,从创作《熙德》开始就存在的理念化的毛病,在后来表现得越来越突出。致使剧中人成为理性的化身,性格单一,缺乏丰富、生动的个性。由于高乃依越来越追求戏剧情节的离奇,以及冲突的尖锐激烈,反而使他的悲剧无法再现昔日的辉煌。在他晚年,其戏剧地位受到了后来者拉辛的挑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