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吟浅唱的世界戏剧-雨果与法国浪漫主义戏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浪漫主义戏剧的代表人物,也是法国著名的文学家。他出生于法国的贝藏松,其父亲曾是拿破仑手下的将军,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之后,其父亲宣誓效忠新的统治者。少年时,他随父母移居巴黎。从1819年开始,雨果与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后逐渐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1843年,雨果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848年6月法国爆发革命之后,雨果投身社会政治,当选为制宪会议成员,成为国民议会民主派领袖。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实行帝制后,雨果因参加反对党活动而受到迫害,被迫流亡国外。直至拿破仑三世垮台后,他才返回巴黎,并逝世于此。

    雨果继承和发扬了法国大革命以来资产阶级的进步思想,具有民主思想和人道情怀。1827年,他完成了一部5幕韵文剧《克伦威尔》,这个剧本本身并不十分新奇,并因为不合舞台演出要求,人物众多,情节松散,而从未在舞台上上演。但是,雨果为这个剧本所写的长篇序言,即《克伦威尔序》,却成为浪漫主义戏剧理论的重要文献。

    在《克伦威尔序》中,雨果对古典主义进行了激烈的反叛,他认为,古典主义是一种陈词滥调的矫揉造作的充满虚伪的东西,它只代表贵族阶级的利益,而不符合人民群众和当代生活的要求,古典主义若不加以摒弃,势必会妨碍新的艺术的发展。雨果认为,艺术应当反映生活的真理,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具体性和确切性。他也强调,艺术的真实不同于生活的真实,艺术家是应当富有想像力的人,想像高于一切。古典主义的三一律,体裁的划分,贵族化的语言,都应当一律加以废除。艺术应当表现具体而非抽象的事物,应当重视人的感情而非理性,应当描写不平常的生活现象。雨果反对艺术上的教条主义,主张艺术的自由主义,他明确地提出了浪漫主义的对比观念,认为粗俗怪诞与崇高圣洁在一部戏剧当中,并非水火难容,它们可以相比较而共生。

    也许雨果提出的浪漫主义戏剧理论,并非尽善尽美,但它却是景富有现实性和战斗性的。

    雨果的戏剧创作贯彻了他自己的理论主张,他的《欧那尼》(1830)、《逍遥王》(1832)、《吕依·布拉斯》(1838),皆可视作浪漫主义戏剧精神的体现。

    《欧那尼》是雨果的代表作,它取材于16世纪西班牙的故事。剧中,欧那尼的父亲被时下的国王卡洛王的父亲杀死,他的全家被销去贵族封号,并被剥夺了财产。欧那尼为报仇雪恨,落草为寇,成为绿林强盗。他爱上了贵族少女素儿,素儿对他也一往情深。但是,卡洛王也正觊觎着素儿的美貌,伺机占为己有,而素儿年老的叔父吕古梅公爵却正准备娶其为妻。

    一次,正当欧那尼与素儿偷偷相会的时候,躲在暗处的卡洛王突然出现,而此时,又恰逢公爵正在敲门,卡洛王经过一番巧妙辩解,不仅消除了公爵的疑心,而且暗中保护了欧那尼。但是,对于素儿他却打起了抢她入宫的主意。正当他带人强抢素儿时,欧那尼和他的同伙赶到,他本来有机会杀死卡洛王,报得家族之仇,但却认为这样做不够绅士气派,他让手下人放走了卡洛王。脱险之后的卡洛王立即下令封锁全城,捉拿强盗。欧那尼躲进了公爵家中的密室,当卡洛王带人搜查时,老公爵出于贵族阶级的尊严,拒绝交出欧那尼,最后,卡洛王便将素儿带走。鉴于公爵的救命之恩,欧那尼向他交出了自己的号子,并赌誓说,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只要公爵认为该取他的命了,便可吹响号子,听到号声,他绝对不会苟活世间。

    欧那尼、公爵和一帮叛党准备刺杀卡洛王,却不幸被卡洛王抓获。此时,已经当上了日耳曼皇帝的卡洛王决心效法先王,广施德政,因此,他不仅没有杀死欧那尼,反而恢复了他的世袭封号和财产,并允许欧那尼与素儿结婚。正当一对年轻人沉浸在无比的幸福之中的时候,追命的号子声响了,妒心极重的公爵正逼迫欧那尼蹈入死地。欧那尼尽管不忍离开自己的恋人,但是他是一个一诺千金的人,为了不违背誓言,他决心一死了之。最后,这一对不幸的恋人相拥而逝,而老公爵也自杀而死。

    《欧那尼》完全否定了三一律的古典戏剧观念,在戏剧发生的时间或地点上,都不拘一格,自由变换,大大拓宽了戏剧的表现空间。雨果笔下的人物并非单一概念的化身,他们既体现着他的审美理想,又富有鲜明的个性。在剧中,贵为王者的卡洛王被赋予了平凡人的许多言行,而作为强盗的欧那尼,却体现着生命尊严和道义色彩,素儿不仅形象美好,而且心灵高贵,她忠于爱情,性格坚忍,富有主见,追求理想。此外,在《欧那尼》中,雨果充分利用了编剧技巧中“发现与突转”的手法,造成情节发展上的跌宕起伏、变换多姿。

    雨果开创了浪漫主义戏剧道路之后,其思想意义迅速影响了法国文坛,然而作为一种戏剧潮流,它的发展却不是激流直下的,浪漫主义戏剧一峰独秀的时代很快就过去了。到了1843年,雨果的《城堡的公爵》上演失败,人们以此为依据,认为浪漫主义戏剧潮流,在法国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除雨果之外,在法国,大仲马的私生子小仲马(1824~1895),也被认为是浪漫主义戏剧的代表性剧作家,他的著名剧作《茶花女》(1852),可以说是法国式的浪漫主义的延续。

    《茶花女》写的是一位年轻绅士与一位名妓的恋爱悲剧。名妓玛格丽特身陷青楼,但却心地善良,她厌倦了纸醉金迷、荒唐无耻的卖身生活,因此,在遇到了对她怀有痴情的年轻人阿芒之后,她一心要跳出火坑,跟随他去过自由、幸福的生活。然而,阿芒的父亲却反对这门婚事,他找到玛格丽特,要她疏远自己的儿子。在他的恳求下,玛格丽特只好违心地离开阿芒,这使阿芒感到愤怒和痛苦。阿芒一怒之下,对玛格丽特大肆侮辱,发泄心中的不满。这使本来内心饱受创伤的玛格丽特,犹如雪上加霜,竟然一病不起。阿芒得知事情的真相之后,怀着痛悔之情来到玛格丽特面前,可是,此时玛格丽特已经病入膏肓,奄奄一息。

    《茶花女》在上演后,获得了很大成功。小仲马也因此而一举成名。据说,他曾兴奋地对父亲大仲马说,他自己的《茶花女》像父亲的好作品一样,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而大仲马则幽默地说,孩子,我最好的作品就是你。

    《茶花女》也是较早进入中国的外国文学作品之一,20世纪初,林琴南曾意译了这个剧的故事情节,取名为《巴黎茶花女轶事》。1907年,中国的留日学生李舒同等,也在东京演出了《茶花女》第三幕,就此揭开了中国现代戏剧的序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