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抱怨地工作-谁该为你的抱怨“买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有机构针对上千人做过很专业的调查,结果显示,一千人中抱怨自己怀才不遇、不得展志的竟然达到近八成,这说明抱怨在职场、生活中是很普遍的现象。如果每个人所说的都是事实的话,那么就是说,大部人都只是人为的错位埋没了其才华,让他们壮志难酬?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却与之大相径庭。

    为什么抱怨的人总是我

    就像一首歌曲唱的一样: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我到底做错了什么?爱抱怨的人感觉很受伤,总是活不明白——为何抱怨的人总是我。

    从古至今,抱怨怀才不遇、事业不得志、所遇非人的人数不胜数,历史上著名的怀才不遇的人也很多: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等。可以说,古代的才子都很容易因怀才不遇而抱怨,这是因为才子清高和傲气的性格难以在官场有所作为,就算当上了官,很多也会受到小人的陷害遭贬,所以抱怨是难免的。

    当今社会,虽然机会很多,但是竞争却日益残酷,抱怨的人也是比比皆是。有机构针对上千人做过很专业的调查,结果显示,一千人中有过怀才不遇之感的竟然达到近八成,这说明因怀才不遇而在职场中抱怨是很普遍的现象。

    要说怀才不遇,郭婧一定会说自己最有资格了。

    在大学时,郭靖就是学生会干部,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所以,从大学毕业来到公司,她是雄心万丈,想要有番大作为,可是自己的才华没有机会展示,每天都是朝九晚五的拉磨式生活。

    看着和自己同时进入公司的人,有的已经在某个区域市场做了经理,有的已经在所在部门进入了管理阶层。反观自己,总经理秘书做了几年,每天不过是替老总写写文件之类而已。

    郭婧想:“为什么呀?我的能力又不比他们差,我为什么没有好平台表现?老板为什么不赏识我”她多么渴望也拥有这个晋升的机会呀!

    毋庸置疑,很多的人都有过像郭婧一样的遭遇和心境,总是抱怨:为什么不是我?为什么老板总是看不到?升职、加薪怎么永远轮不上我?

    在这个世界上,到处可以看见有的人才华横溢,能力超群,有的人却颗粒无收、一事无成。根据多年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的专家分析,这种情况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

    1.职业错位和管理者安置岗位不当。因为找错工作而造成怀才不遇,这是很普遍的原因。找错工作,就是南辕北辙,你越努力,离你想要达到的目的地就会越遥远。譬如一个女孩,她明明擅长的是英语翻译,却偏偏去从事生物有关的工作,虽然相当努力,但是怀才不遇却是她的宿命。另一方面,管理者不懂得知人善任,也会导致人才感到怀才不遇。

    2.急功近利的心态。有些人有急功近利的心态,一开始对自己的期望就过高。特别是高学历的职场新人,他们刚踏入社会,还没有经历过多少挫折,难免产生好高骛远的心态。但是,当他们深入到职场,感觉到现实和想像的反差太大,自然就会有怀才不遇之感。每个人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因这种心态导致的怀才不遇者不乏其人。

    3.自身能力不足。自身能力不足,是导致怀才不遇最常见的原因。职场是凭实力说话的地方,只有功劳,没有苦劳,没有真本事,不知道通过学习提升自己,那就只好怀才不遇了。正所谓不患别人不知己,就患技不如人。

    4.自我推销能力欠缺。很多的人,看到不如自己的同事加薪、升职了,心理强烈的不平衡,心理暗骂,老板真是瞎了眼!果真是老板瞎了眼,放着人才不知道重用吗?这个还得当事人好好分析一下。退一步来讲,就算老板瞎了眼,那么你可能也缺乏一种自我推销的能力。试想一下,世上为何这么多有才华的穷人,穷其原因,就是他们缺少一种推销自己的能力。

    5.缺乏职业素养。当你埋怨全世界的伯乐都是瞎子的时候,您是否思考过自身的问题?大多的时候,“怀才”者之所以“不遇”,究其根源还在自身致命的职业缺陷。这样的人人品极差,就算是天才,老板也不敢重用。

    6.人际关系紧张、与环境文化不能融合、身体健康问题都会阻碍才能的正常发挥。

    7.不懂得与时俱进。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了,知识更新和技术更新都非常之快,一个人自己过去掌握的熟练技能很可能转眼之间就无用武之地了,而自己还浑然不觉,还到处炫耀自己的才技,还酸腐地自称怀才不遇。

    从上面的原因分析,造成怀才不遇,并不仅仅是客观原因,譬如说施展才能的环境不具备,也有主观原因,譬如上面所说的个人自我推销能力欠缺、职业素养差等。

    有位大公司的老板在一次私人聚会上,认识了一位在国企上班、已年过四十的清华毕业生。老板发现此人很有能力,尤其对计算机非常精通,而且雄心勃勃,但是在原单位20余年来,几乎没有被委任过任何重要工作。老板认为他是个典型的怀才不遇者。

    这位老板出高薪让他兼职为公司独立开发一套重要的数据库系统,打算做得好的话,再高薪将他挖到公司来作为技术骨干。

    初期阶段,工作进展迅速,果然没有辜负老板的知遇之恩。但是随着往纵深推进,速度渐渐慢下来了,这位人才开始向老板抱怨:“别人都是一份工作,我是凉粉,工作忙,顾不过来。”这与当初他说的整天闲着无事自相矛盾。老板追问催促也不起作用,而且工作速度越来越慢,

    按最初设定的工作时间进度,一个月应该做完的一期工作,半年过去了,第一期工作就是迟迟完不了。而老板再继续追问时,这位人才提出了:“全职做这个系统比我兼职干的要搞好几倍的薪水,我现在的薪酬水平太低了”

    过了一阵,进度还是上不去,领导找这个人才,人才又开始和老板抱怨:“现在的设备太差了,影响进度,设计系统的需要配备最先进的设备。”

    老板无奈,只好一一满足他的要求。

    满足了他的要求后,老板才发现,照此发展下去,一年的派生费用要远远高于设备本身的费用。直到一年后,老板干脆放弃了这套设计系统,然而那位人才自始至终抱怨东抱怨系,找各种借口,最后老板再也没有联系这个人才。

    得到这样的结果,老板只好自嘲:“如果我要把这项数据库系统设计完成,恐怕是世界上价格最昂贵的系统。我算是被这位人才套住了,关键的时候卡我脖子……”同时庆幸当初没有把此人正式调过来,要不然还要付出更多的成本。

    像故事中的这种人,他的职业生涯就像一碗面条,在任何单位刚开始还行,就像刚出锅一样,清爽美味可口,可时间稍微一长,就烂成面糊,没有任何力度和味道了。他犯了一部分专业技术人才通常所犯的毛病——靠自己的专业技术在关键的时候卡老板的脖子。缺乏应有的职业素养,这样的人就是天才,老板也不敢重用。

    看到这里,我想,对于“抱怨的人总是我”的疑问,应该有了答案吧!如果还没有,你就需要再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因为抱怨的是你,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抱怨,受伤的却是你,需要自己对自己负责。

    职业错位

    抱怨怀才不遇的人都认为自己是有才的。的确,有才而因职业错位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这样的际遇在才子圈中实在是屡见不鲜。似乎这成了有才者不遇的一个固定模式。我国唐代大诗人、有“诗仙”之誉的李白,就是典型的职业错位而抱怨怀才不遇的才子。

    有人会说,李白在历史上是赫赫有名,其诗文成就两千年来无出其右者,怎么也会抱怨怀才不遇者呢?其实,我们还是要看李白当时的理想,以及他当时的处境和心境。

    有人说,李白曾经身居翰林,更有捧靴研磨的典故,可见当时最高领导者对其宠爱有加。但那不是李白想要的,他要的是治理国家,施展自己的治国能力,而不是仅仅写文章。

    早年的李白仗剑交游,结交名士,以诗歌在民间获得了很高的声誉。但他的政治抱负使他毅然地走进了长安,他相信,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能力,一定能在高层一展抱负大展宏图。他进入长安时的身份是一个名满天下、个性张扬的诗坛奇才。他通过各种社会关系终于走近了皇帝身边,他认为就此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成为治世名臣了。

    然而,曾经广纳贤才的唐明皇李隆基却另有打算。他对这位名满天下的大诗人自然是礼遇有加,并且敕封李白为翰林待诏。按说,对于一个心中没有政治抱负而又有一些才能的人来说,这个职位相当不错。这是个闲差,有了俸禄游山玩水也是不错的选择。然而整天陪着国家最高领导人诗词唱和并不是李白想要的,因此他开始郁闷,感觉自己很不得志。

    李白要的不仅仅是享受这个职位给他带来的利益和名誉,他更看重的是如何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他认为自己应该担任一个能掌握行政权力的高官,由此来实现自己济世救民的理想。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李白是我国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典型代表。可按照现代人的观点,却可以看出李白的职业规划确实有问题——他抛弃了自己的特长,而选择了弱项职业。要知道中国封建官场最注重等级和规矩,而李白却是一个不守规矩的人。由此,我们来分析一下李白的职业错位。

    那么,李白真的选错了职业吗?从李白的诗文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位“诗仙”是一个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的人,在他的想法里,可以横连万仞、纵拔云端,可以长风秋雁、散发扁舟,但我们却看不到现实主义的思想,有人说这正是李白的风格和性格。

    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怀疑:这样一位浪漫主义的诗人,即便是真正身居相位,手握重权,有机会、有平台施展他的抱负吗?要知道行政管理是很现实的工作。身居其位,仅仅有理想、有抱负,有美好的愿望和满腔的热血,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对于李白一心想要投身的行政管理工作而言,更需要的是各级行政部门的有效管理、对地区生产情况和自然情况的了解、对财政资金的调拨能力等等,然而这些,恰恰是李白所欠缺的。

    综观时下的职场,像李白一样因职业错位而抱怨怀才不遇不乏其人。试想一下,让鸭子去爬树,兔子去游泳,不陷入郁闷的泥淖才怪呢?

    好高骛远

    有很多人抱怨说,我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所以我做不好。每个人只有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时,才能把才华发挥殆尽。这个道理没错,但是,他们却忘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事情总要一步一步地来。志存高远,是有理想的表现,但好高骛远就是不切实际了。

    suri是一名时尚杂志的助理编辑,与前面所说的职场错位不同,suri在大学毕业后就干上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她加入了一家由美国在华机构投资的时尚杂志。suri很高兴,认为自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于是在初到这家杂志时表现得特别卖力与积极。

    然而,工作了两年后,她忽然感到这个工作很乏味。因为她觉得这份工作远远没有给自己带来乐趣和快感。她为此总是抱怨:“自从来到这家单位到现在,我的工作仅仅是负责打字、录入一些资讯,或者帮助责任编辑整理一些文字资料而已,太没意思了,根本没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尽管她的收入还算不菲,但她对这个工作越来越不感兴趣,为此准备跳槽。她的一个朋友问她,希望得到一份什么样的工作时。

    suri先是沉思了一会,继而说:“其实我对这家单位还是蛮眷恋的,这里的环境和人都很不错。我只是不满足于现在的职位,我希望能够独立地策划一些选题,因为我感觉我的大脑远远比我的手来得有用。其实,如果由我来做策划编辑,我相信会做得更好。只是领导没能认识到我有这种能力,哎,真不知道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说到这里,朋友们大致明白了,suri其实并不是对现在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了厌倦。她想着手用自己的想法来做这个杂志,只是以她的职位和地位,她只能从事一些打杂的工作。对此,她产生了一种自己的才华没能得到单位认识、缺少伯乐的感觉。

    和suri一样,很多在职场多年的工作者都会抱怨:眼看着别人因为工作出色和努力而步步高升,走向成功,而自己多年还在重复着刚踏入职场时走的老路。

    相当一部分的抱怨者,他们的视线总放在别人的晋升际遇上,满心想的都是“他做的工作,我也能做到,而且能做得更好”。其实,总把目光投向别人,未必是坏事,至少可以学习别人的优点和强项。然而,很多人在看别人时,却不是以学习的态度。而是以一种不屑、嫉妒的心态去看的。似乎他们都忘了,走路要一步一步走,事情要脚踏实地地做。

    Suri其实进入了一个误区,既然你认为自己的头脑好,为什么只知道一味的抱怨而不向领导展示呢?自己可以学着策划一下、自己可以多提提建议。你自己不积极努力的展示自我而是坐等机会的来临,恐怕这和守株待兔没有什么区别。

    而且,他们忘记了一点:你站在的角度去看别人的工作的时候,别人的辛劳、难处你未必知道。这也是一种围城心态。因此,应该立刻抛弃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积极努力的展现自己,从而让领导有信心让你去做这件事情才是重要的。由此,抱怨的人应该弯下腰来看看自我,建立如下好的观念,如此才能获得领导的垂青。

    第一,好的职位要靠自己努力。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好的职位从不是从天而降的,除非老板脑袋出问题了,他才会愿意找一个从没在这个岗位上历练过的新人,去担任一项重要的工作。

    第二,好的职位是靠业绩博取的。即便有慧眼识珠者,也需要这颗宝石发出耀眼的光泽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而一些职场人士,在把精力和心思花在这种好高骛远的臆想时,并没有去想如何借助自己现有的平台展现自己的才华,让自己发出宝石一般的光辉。

    当你没有更好的途径去展现自己的能力时,目前的岗位就是唯一的也是最保险的发挥才能的平台,借助这个平台,让老板认识你、赏识你,无疑是明智之举。

    我们在翻阅娱乐新闻时会发现,很多大牌明星,甚至是影帝影后,在刚出道时无非是剧组的一个三流小演员。在早期的影视作品中,他们一般都充当一些“跑龙套”的角色。大名鼎鼎的周星驰,刚出道时就是这样一个小角色。今天我们也可以在很多上世纪80年代初的香港影视剧中看到他的身影——不过你要仔细看,他的出镜时间一般不会超过几秒钟,并且很有可能在一集中频频以不同的身份出现。

    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周星驰谈到了他刚出道时的经历:“在一部80年代初的动作剧集中(他说的是黄日华、翁美玲主演的《射雕英雄传》),我饰演一个被女主角杀死的乞丐。我记得当时导演说女主角一掌就把我打死。我对导演说,能不能当第一掌下来的时候,我挡一下,让她第二掌再把我杀死,我想这样我就可以多出镜几秒钟了。导演说:‘快点拍戏,不要话那么多。’其实当时我还是感觉演戏是个有趣的工作,即使我的意见不被采纳,只要能提出来就很开心。之后我也不断地提出我的看法。当然,这些想法和看法被一再地拒绝,直到终于有一次被接受了。”

    大牌明星周星驰的这段经历,是不是对在职场中打拼多年并认为自己怀才不遇的人们有些启发呢?

    更多时候,在面对自己的不遇处境时,我们更应该多问问自己,而不是把目光都放在那些臆想上。在现在的岗位上,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使自己的才华得到展现,才真正是使自己摆脱困境,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好,坐下来,放下你的对未来和对工作的幻想,问自己如下几个问题,清楚了这些,你就会觉得前途有了一点光芒。

    1.你现在的职业是有发展的职业吗?

    2.你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是否做到了一丝不苟、兢兢业业?

    3.你在自己的工作中可曾做出过什么“彩”没有?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成绩吗?

    4.你的工作能否让你发掘出使自己出人头地的机会?

    5.你是否想到过为自己创造机会,让更多的人认识你的才华?

    6.你是否想过或是正在进行充电学习?

    7.你自己感觉距离你理想的职位,还需要做哪些努力?

    好,不要好高骛远,不要对身边充满抱怨,回答清楚这几个问题,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发展有帮助的答案的。

    自身能力不足

    大凡抱怨自己怀才不遇者,都自认为有很强的能力。但是,对于一些极度自信者,我们需要对他的才能报以怀疑态度。太过自信就是自负,一个自负的人,不但他自认为的才能要大打折扣,他的怀才不遇的客观原因是否存在也会被大大的存疑。

    因此,在你自认为怀才不遇时,先咬咬牙,残酷地先问自己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我,真的有才吗?

    在我国的历史和民间传说中,往往流传着一种叙述模式:清官与贪官针锋相对、势不两立。往往,清官的代表是这样一种形象——有才学、清正廉明、刚正不阿、敢于直言上谏;而贪官的代表却是这样一种脸谱——不学无术、贪赃枉法、朋党林立、阿谀奉承。

    在清官的传说中,还伴有这样一种感情——怀才不遇。真正能对政事起到关键作用的职位,如户部、大学士等职位往往被贪官所占据,清官们一般都是些费力不讨好的工作岗位。

    在历史上,不少以“清流”为旗号的党人都是这样自居,大肆抱怨当局用人不当,如明末的复社等。一般而言,民间的言论也会出现一边倒的情况,认为是当局的过错才使这些才子们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

    可是,翻检史料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清流”的才子们,往往只是诗词文章的高手而已,用现在的话说,应当是文化界的才子,而非施政的能人。从这个角度上说,对于行政管理职位,更需要的是上传下达、能办实事的人才,往往这些工作在那些才子们的眼里会变成“惟上”的行为,是不折不扣的拍马屁。

    道不同不相为谋,既然无法适应岗位需要,才子们只能回家写文章抨击时政了。其实,对于自己是否真的有才,大多数人还是能有一个相对可靠的评价。试想,如果一个人站在大街上高喊“我是天才”时,我们会如何?肯定会有热心的市民打电话给精神病院。

    怀才不遇者却经常扮演大街上高喊“我是天才”的角色。现在更有了很好的平台——网络。他们利用网络抒发着自己对于现实、领导的不满,由此,也就引来了更多人的同情。然而,在网下的现实社会,仔细考察一下他的业绩却会发现:他高估了自己。

    尽管狂妄自大的人不多,但大多数怀才不遇者对自己才能的认识往往会出现偏差。因为,他们自以为傲的才华往往没有经过实践的真正考验。更多的是自己的才华和工作岗位要求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他们往往不知道自己怀的“才”和职业需要的“才”根本不相关。

    近年来的就业压力让很多刚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们颇感郁闷,玉儿就是其中之一。在经历了将近一年的面试失败后,玉儿为自己起了个网名“怀才不遇的玉”。她时常有着这样的想法:

    想想自己,北大中文系的毕业生,平时在学校学习成绩均在本专业名列前茅,从训诂学、到现代诗歌,门门课都是名列前茅。其他同学在平时都把休息时间,用在了逛街、K歌、谈恋爱等上面,我则泡在图书馆。可现在呢?那些学习平平,平时松懈散淡的同学却纷纷找到了不错的工作,而我呢?郁闷呀!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为什么偏偏是我屡次面试碰壁?难道我的才学真的没有一家单位认可吗?

    抱着这些想法,她来到了一家知名的就业指导机构进行咨询。就业指导师在听完了她的诉说后,又询问了一年来她所应聘的公司和职位,最后对她说:“其实这是你的问题。”

    当听到这个结论时,玉儿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我自己的问题?我认为我的能力很强,对于专业来说,我几乎可以说对专业知识掌握得很精了,并且我认为我能够胜任这些岗位,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他们都拒绝了我。

    指导老师在平稳了她的情绪后告诉她:其实她的问题恰恰在于太注重专业才能而忽略了生活的才能。诚然,对于专业知识也许她确实无可挑剔。但是,对于用人的公司来说,只有有用的“才”才是真正的“才”,而据玉儿的叙述来看,对于用人单位,她的“才”其实至多算是个人修养而已,对于工作所需要的诸如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沟通技巧等,玉儿实在是比较欠缺。

    职业操守太差

    “德,才之资也”,有人说,德是才的资本,厚德方能载物。如果只有才而缺德,才是很难发挥出优势的。如果说,一个人的才能有限,那他可能会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艰难一些。因为最先被提拔、被赏识的人肯定是“有才”的人,但无论如何机会总会轮到他们。

    问题在于,如果一个人缺少了职业操守,没有职业道德。那么,可以肯定的是:这个人在职业生涯中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或者说,即便小有成功,也不可能走得很远。因为,少才,可以学;缺德,不可救药。

    职场中,我们能看到很多有才无德的人,他们通常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可能在工作和业绩上是一匹黑马,成绩骄人。但如果接触久了,你会发现他们一般而言,都会为了业绩,而在工作中不择手段,甚至不惜抛却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他们忘记了一个很简单的事实,按照老百姓的俗话就是: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苏总是京城广告界一位小有名气的人物,公司的广告业务基本可以让其他同行汗颜。早年曾从事过人力资源管理的他,对企业用人方面似乎很有心得。谈起人力资源管理,苏总往往有惊人之语。在一次课程指导中他说:“要求员工德才兼备是没有必要的,员工可以缺德。”此语一出,听课的人们一片哗然。

    他接着解释道:当代企业不是高树明义的“君子国”,企业要求的是效率最大化,对员工最大的需求是其在本岗位上的业务能力。如果员工的业务过得去,或者在业务有突出的表现,那么他就是好员工,至于其个人品德,倒是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只要有相对规范的管理制度,个人品德问题不会影响到工作。

    他还引用了孟尝君“鸡鸣狗盗”的故事来作为佐证: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揽各类人才充当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们下的门客良莠不齐,什么人都有,但他来者不拒。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

    秦昭王将他扣留,为了能顺利潜回齐国,他就找他的门客们商量办法。其中一个门客善于钻狗洞偷东西,这个门客便钻狗洞偷出了狐白裘献给昭王的爱妃,以求爱妃请昭王说情放回孟尝君;同时另一个门客善于学鸡叫偷东西,他施展这项技能,在逃出城的当天,学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了城门,使孟尝君得以顺利逃回齐国。

    最后,苏总说:善于用人的管理者即便对小偷出身的人,也能挖掘出他们的有用之处。当时,很多听课的企业负责人们对苏总的此番“高论”并未表示出有任何质疑,至多认为这是他讲课时的噱头而已,并且仔细想想,似乎也自有一番道理。

    谁知,之后的一件事情证明,正是这番“高论”让苏总哑巴吃黄连,打掉牙咽到了肚子里。

    松是苏总公司内的一匹业绩黑马,二十出头,从跑客户拉单一路晋升为中层部门的管理者。在苏总眼里,这个小伙子有着很强的业务能力和充沛的工作热情、精力。

    突然,有一天,公司的大部分工作人员竟然“造起反”来,他们联合找到苏总谈话,要求调查松的问题。起初,对松宠爱有加的苏总固执地认为这是有人嫉妒松的成绩和能力,发动人员给松告状,但迫于压力,他进行了一番调查,可结果竟然令他不寒而栗。

    原来,松在身为业务员的时候,就一直以好听的言语和貌似可亲、可信的姿态在同事的手里抢单,将别人基本快要谈成的业务最终据为己有。更为过分的是,当了中层管理者后,他的劣迹也开始“升级”,他多次谎称是苏总的安排和授意,要求同级的业务发布部门优先在对外业务平台上发表他的广告。

    久而久之,公司的员工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不平,采取了“集体上访”的手段。如同冷水浇头的苏总突然间对自己的“不求德,只求才”的用人理论进行了反思——原来,没有德的才,难以为社会所容纳。

    从此,他经常拿自己的这个教训当作反面教材,他在讲课中说:没有职业道德、缺失职业操守,即便有工作能力,有机敏的头脑,也不会得到相应的发展机会,更不会得到社会的承认。

    像苏总的下属松一样,很多人在业务上是很有能力的,但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应该说,这样的员工怀才不遇是应该的,在任何一个对企业负责的管理者看来,这种有才的人都是不值得重用或提拔的。

    因此,在抱怨自己怀才不遇的时候,也应该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虽然趋利之心是人之常情,但如果触碰到了行业规则的底线,违反了职业道德和处事原则,那么抱怨别人也是于事无补。

    不能适应环境

    很多时候,人们总是在想:我现在的环境和处境很不好,什么时候能有所改变呢?在这里,请先不要幻想要求环境改变!你必须要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从现在开始,你能够改掉一些坏习惯吗?你能学会不再抱怨吗?你能学着适应环境吗?如果你觉得很困难,那么,连改变自己都如此困难,你怎么能要求或幻想改变环境呢?

    好,静下心来,看看你的身边,是什么样的环境让你觉得无法安然呢?是什么样的处境让你觉得困窘呢?环境是你无法左右的,要么,离开它;要么,学着适应它。问问自己,应该去怎样适应这些环境,给自己更大的发展空间。之后,你再问问自己是不是因为自己的如下问题,才使得你的生存环境恶劣呢?

    人际关系紧张,导致才能发挥受阻

    有些人总抱怨,身边处处是小人,个人才华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其实,更多时候,我们不妨去想想,我们要的是什么,是要和身边的环境作对?还是要在恶劣的环境中发挥个人的能力,达到个人发展的目的?

    一般而言,即便身边的环境再差,身边的人员再不堪,既然它是一个既定的存在,我们根本不可能难通过愤愤不平、连声抱怨去改变它。如果我们真的想改变这个环境,改变这些人员,那么就需要安下心来,踏实地发展自己,这才是改变环境的必经之路。哪怕身边真的都是小人,也要在保护好自己的情况下对不平的事情做斗争。

    保护好自己才是重要的。不然的话,自己只能成为职场斗争中的牺牲品。如果你真的觉得无法和身边的人保持良好的关系。那一定记得,除非真的看不过去的情况下,不要轻易和别人“结梁子”。在职场中,业务是最有说服力的尺子,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不要为了无谓的斗争使自己卷入无尽的漩涡。

    苏东坡的词在宋词中可谓独步天下,开一代词风之先河。但是,仔细品读我们会发现,他的大部分流传千古的名篇,都是在流放黄州以后作的词作。流放前后的苏词,文风大有不同,那么,是什么样的一种境遇,使这位一代文豪的内心发生了改变呢?

    翻检资料,我们发现,这竟然和职场人际关系紧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很多人都知道苏东坡的一切职场不顺都起始于“乌台诗案”,实际上,这个案件的始末其实很简单,从某种角度上说,这应该是一个莫须有的可笑事件。

    以反对王安石变法为由头,一群素来对苏东坡不满甚至抱着嫉妒心态的文化官僚,检举说苏东坡的诗词中流露着对政府的不满和不敬,用牵强附会的上纲上线的方法对苏东坡进行攻击。当时的最高领导人宋神宗对苏东坡还是很赏识的,但在这种情势下,他也不得不判了苏东坡的罪。

    抛却当时的政治主张以及名气太盛、文人相轻等原因,仅以职场角度去分析。这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宋代文豪,实在是在某些人眼里过于碍眼了,以至于稍有机会,所有小人都会钻出来,落井下石,必置其于死地而后快。

    通常说,当你到了一个职场环境,所有的人同仇敌忾一致地和你过不去的情况实在不多。如果你有幸或不幸遇到了,如果不是你的运气好或坏到了极点,那么,极有可能是你自己有了什么问题。低下头,问问自己,是什么使你在人际中的处境如此不堪呢?你可能太狂了,经常伤人;可能是你说话太口无遮拦;可能……

    与环境文化不能融合,导致自己与组织不合拍

    如果说,人际关系紧张,有可能是小人作怪,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苏东坡。那么,如果你已经觉得自己和自己的职业环境、公司氛围都不能融合的话,那么问题显然就在你自己身上了。

    关于与环境不能融合,通常可以借用大多数恋人分手时常使用的话“我们不合适,分手吧”。是的,如果真是你不能融入这个环境,那就分手吧。离开这个环境,找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职业环境;如果你放不下这个工作,对这个工作还有着很多的期许和盼望,那么,就请你放低姿态,学着去融入这个环境。

    曾经在事业单位工作了十几年的老张,在不久前下岗了。通过朋友的关系他找到了一家运输公司,工作和他过去在事业单位里的基本一样,都是车辆管理。然而,工作半年以来,老张总是出差错,他认为是单位领导在找茬,很多他认为并不重要、可记可不记的细节问题,都被他疏漏了,他认为这些事情无关紧要。

    领导多次批评他,而他愤愤不平地说,这些细节其实没有必要。他经常站在大局角度认为这些没用,并且质问领导,自己每天按时上下班,从不迟到早退,为什么屡屡被扣薪呢?其实,问题很简单,多年在事业单位工作的老张,根本就没有了解这家运输公司的环境,更谈不上融入了。

    在这类公司,有时候,是否迟到早退,并不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关键是在工作上不出疏漏,保证公司正常运转,这才是公司领导所需要的。而对于岗位职责规定的工作,必须全力地去做,而这些工作是否有用、有什么用,如果岗位职责没有规定,那么,根本就不是这个岗位人员应该考虑的,更不该擅自决定。

    自我推销能力欠缺

    有人说,每个人一生都要做的事情就是推销自己。抱怨怀才不遇的人,究其原因,就是他们都缺少自我推销的能力。这话似乎听来偏激了一些,但仔细想想,确实蕴含着很多道理。过去,我们经常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似乎这已经成为训诫人们低调行事、态度不张扬的一句名言了。

    仔细想想,美酒飘香,又能飘多远?美酒的醇香可以飘过几条巷子、几条街道,甚至能够香飘半城。可是,再好的佳酿,如果没有自我宣传和自我推销,怎么能够众人皆知呢?

    美名传千里,也是需要始于足下的。而推销自己,就是使自己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很多人对于“推销”这个字眼还停留在“上门推销”的概念——一个保险公司的业务员,挨家挨户敲门“您需要办理保险业务吗”。

    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对“推销”这个字眼感到很反感,更不会放下身段,去将自己当作商品一样进行推销。而实际上,不管你从事何种行业,也不管你的工作是什么,在人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是需要推销自己的。

    无论是工作职场,还是生活环境,你都必须学着推销自我,让别人认识你,认识你的才能,从而喜欢你、支持你。在自我推销中获得人脉,获得认同,获得更广泛的发展路径。

    很多抱怨怀才不遇的人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才能没有得到赏识,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来源于自己。自己的能力没有得到展示,别人都不知道你有能力,不怀才不遇才怪!

    我们都听过为人津津乐道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这无疑是人才挖掘史上的一段佳话。然而,我们在对萧何进行赞赏的同时,必须承认,对于自我推销,韩信做得实在很差劲,甚至可以说他丝毫没有自我推销能力。

    在被萧何推荐给刘邦之前,韩信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怀才不遇者,胸怀文韬武略的他,曾一直在楚营担任执戟郎,就是警卫宫门的官员。对于这一点,世人一直愤愤不平,抱怨项羽不识人才。而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草根出身的韩信其实已经做到了一个离最高领导项羽很近的位置了,大抵相当于现在领导的司机之类,只要他愿意推销并且有自我推销的能力,让他展示才华的机会几乎随时都有。然而,他并没把握好这个机会,如果不是遇到萧何,韩信这个军事奇才肯定会淹没在千千万万默默无闻的怀才不遇者中。

    其实,并不一定是韩信这样的历史巨人,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多数在职场中和工作环境中不能得到赏识、提拔、重用的人,或多或少都与未曾进行有效的自我推销有关。

    年过三十的晓曼抱怨自己是一个怀才不遇的失败者。十年前,晓曼刚到单位报到,单位让她代表新来的毕业生讲话。实际上,这是一个很好的自我展示机会。但那时的她不懂得什么是自我推销,只是例行公事地说了几句空话,之后埋头做事,低调做人。

    第二年,又有一个女生代表那年的新员工讲话,那个女生学历比晓曼要低得多,但她似乎从小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抓住一切抛头露面、展示自己的机会,积极参加活动,对人热情大方。没多久,那个女生就被升任为单位的团支部书记。她似乎在任何一个岗位上都能展示出自己适合这个岗位的不同能力,不久后,她又被调任为分公司的经理。

    晓曼经常不无伤感地说:“其实我能力也不差的,但十年来,看着别人在职业中有良好的发展,而自己还是在原来的办公室,做着重复的工作,感觉自己很失败。”

    性格决定命运,有的时候,当机会到来时,就应该充分推销自我,展示自己,给自己更多的发展空间。

    在职场中,如果你认为你有才能,如果你认为有足够的能力去胜任一项工作,如果你觉得你想要获得一次机会。那好,请你大声说出来吧。因为,“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需要、自己的能力、自己的计划统统说出来,让人们认识你、给你机会。

    你知道璞石中的玉石吗?也就是和氏璧的故事。如果不把玉石的璞打开,哪怕你再是白璧无瑕的美玉,也不会有人去发现。你必须要把自己的光芒展现出来,冲破璞的厚度,才能让别人认识你,给你一个发展的机会。

    有人说,职场的竞争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若想在这场激烈的战争中生存下来,不推销自己、展示自己只能成为牺牲者。

    不能与时俱进

    这个时代变化太快,知识更新和技术更新都非常快。有些人,过去掌握的熟练技能很可能转眼之间就无用武之地了,而自己还浑然不觉,到处炫耀自己的才技,还酸腐地自称怀才不遇。

    其实,刻舟求剑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只是,这个时代的航速比过去以往更加快速。往往,我们昨天还是技术骨干,今天就已经变成了没有用的人。不要抱怨这个世界残酷,不要埋怨这个时代的无情。既然我们无法阻挡时代的发展,就让我们积极起来,与时俱进,使自己适应时代、适应社会、适应新环境吧。

    “记得是在上世纪末,大学扩招政策刚刚开始实行的时候,一大批新兴专业成为‘抢手’的热门专业,计算机工程等成了很多高考的学生们热衷报考的专业。”这段回忆是现在北京中关村海龙大厦的一个摊位上经营电脑硬件产品的小贾发出的感慨。他说,“当初,我报考了北京市的一所重点大学的计算机专业。那个时候,计算机专业确实十分热门,毕业后的就业前景也不错。

    “那个时代电脑刚刚普及,互联网行业刚刚起步。张朝阳、丁磊、马化腾等一批人都是在那个时代开始起来的。然而,后来的发展却完全证明了IT信息业的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压力。除了那些能不断地开拓新的思路的人才,我们这些吃知识‘老本’的人逐渐失去了‘用武之地。

    一来这个行业的人才规模日益庞大,再者我们当初学的技术知识根本不能满足行业的发展。终于,我们当初的几个同学都相继地失去了原有的工作。后来,我们在中关村卖电脑硬件,起初收入也不错,但这几年由于市场因素,收入也逐渐地减少了……”

    说到这里,小贾叹了口气:“一开始,我们也都有着怀才不遇的感觉。心想,我们也是名牌大学的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为什么社会就不给我们机会呢?后来,我们逐渐想明白了,不是我们怀才不遇,而是这个时代让我们的‘才’贬值了。”

    现在,小贾在进货、发货的空档,都会拿出书本来学习一些知识,他还参加了一些社会学习班,以掌握新的技能。

    才能贬值的现象在这个时代太普遍了,小贾只是千千万万才能贬值者的一个代表。一不小心,你过去颇为倚重的才华、才能、技能就会成为明日黄花,不复有昨日的光彩。而遭遇才能贬值的人们呢,就像被脱下龙袍的皇帝——昨日还一呼百应,今日却变得什么也不是。

    如果你的“才”遭遇了贬值,巨大的心理落差可以想见,但最可怕的处境还在后面:你不能够胜任今天的工作,你不能够在新的环境中做好工作,你不能驾驭新环境和新技术所带来的一切。于是,你会失去很多,包括你曾经拥有的。

    那么,如何摆脱因才能贬值所带来的困境呢?显然,抱怨社会不公,认为自己怀才不遇,这样的想法简直是抱残守缺。不要怨天尤人,不要自怨自艾,从现在做起,找回那个曾经“有才”的自己吧。

    要做到与时俱进,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去调整和改善自己:

    1.分析自己的才能:利与弊。也就是说客观认识自己,做出明智的决断,哪些能力是需要发大光扬,哪些是有缺陷的,过时的,就需要弥补和更新。

    2.分析行业新动态、新发展。处处留心,皆机会。作为一个优秀的职业人士,就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各种信息要有敏锐的洞察力。重点需要关注所在行业的动态和发展趋势,切准自己的脉搏,有针对性地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以至能够更好地把握各种可能对自己职业生涯有利的机会。

    3.制定充电计划。制定学习的计划倒是很简单的事情,最为关键的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真正可行的充电计划,这样就可以规避计划变成一纸空文的情况。

    4.挤出时间施行计划。计划如果不能执行,那只能是一纸空文。然而,时下的职业人士都是处于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就必须学会挤时间。犹如鲁迅先生所言,时间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这方面也可以向他学习,懂得把工作之余的泡吧、K歌、喝咖啡的时间挤出来,实施自己的“充电”计划。

    5.在工作中突现出你的新才能。在工作中,切忌只知道一味地埋头苦干,而不知道适当地发现自己。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想法做事,只会让你永远埋没,没有出头之日。你要知道,纵使你是金子,如果你是埋在地底下,如何让别人看到你光辉呢?所以,尽可能的利用一切机会,表现出你对新技术、新知识、新能力的掌握程度,让大家认识你,让上级赏识你,让业内了解你。这样,你才会成为企业举足轻重而不可替代的人物。

    抱怨有客观原因,但根源还是自己

    南宋词人刘克庄在一首词中写道:“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

    这几句词成为古往今来怀才不遇者,独坐愁闷之时对酒慨叹的名句。是的,抱怨自己怀才不遇的人大抵会有如此的愁苦心境,即便有朝一日“机会方来”,他们也会为自己的遭遇和不平慨叹良久。

    怀才不遇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大抵来源于自我的感受。一般来说,怀才不遇者在内心深处对两个概念耿耿不忘、难以释怀——“才”和不遇。怀才不遇的心理首先是认为自己有才,其次是不遇。当自己偏执地认为自己才华横溢,再加上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时,“才子”、“才女”们便会抱怨社会不公、命运不济,大声慨叹“怀才不遇”。

    在抱怨“英雄无用武之地”、“天意弄人”的时候,“才子”、“才女”们大多会偏执地认为:怀才不遇是客观原因造成的,自己完全是“受害者”。

    实际上,这种想法无可厚非。试想,让一个精于外语的人从事面对机器零件的技术工作;让一个擅长小说、散文的人从事枯燥的公文写作;让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与激情的人,从事毫无新意的重复性劳动……

    这些足以让当事者本人足够郁闷了,望着不知何处是尽头的明天,想必,“才子”、“才女”们往昔的自信会转变成压抑满腔的怨气,使自己的颈部时常低下,伴着一声长叹。

    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对于那些有特长、有梦想、对未来有期许的人来说,无疑是可怕的。曾经有一个考研调查机构发起了一个调查,询问考研者都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参加考研的,参与调查的人中,已有工作的人为数不少,其中不乏很多在别人看来光鲜的职业。

    其中一名被调查者的回答很有代表性,这位被调查者在叙述文字中痛苦地说:她原本是学美术设计专业的,在校期间的一些作品就已经获得了很多国内外大奖,她曾经梦想着做一名职业插画设计师,看着自己的作品在各类图书、媒体上发表,或者被印制在产品上,销售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那种心理满足感是难以言说的。

    然而,在她大学毕业后,家里通过关系为她找到了一个地方法院的文书助理工作。虽然每个月收入稳定,并且在一般人看来工作也相当体面,但一想到每天重复的工作仅仅是“将案件材料用订书器装订并分类放置”时,她说:“其实每天只用装订几十份材料而已,工作量并不大,但每天回到家还会感到非常累。”

    是的,工作对于有的人来说,仅仅是谋生的途径、赚钱的介质,然而对于那些有梦想、有追求的人来说,是实现人生目标的途径。不得不承认,对于很多有才华的人,他们需要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平台,才能将自己的才华、能力充分发挥,并在职业的道路上成长。

    在当代社会中,虽然存在着职业策划和职业设计。但是更多时候,面临人才的竞争和复杂的就业环境,大多数曾经有理想、有能力的人,都不得不选择“先找到饭碗再说”、“骑马找马”等“退而求其次”的职业途径。

    但当满足了第一生存需要以后,他们压抑在心底的那些梦想必然会蠢蠢欲动,可是身边的环境无法使这些梦想发芽、成长,于是,怀才不遇的心态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看到这些,即便不是怀才不遇者,也应该能对怀才不遇者的心境表示同情了。然而,放下抱怨,平心静气地想一想,怀才不遇是谁的错?除了那些客观因素外,我们自己难道没有错吗?难道没有我们自己的缺点导致了怀才不遇吗?答案是肯定的。

    在前面几节中,我们提到了造成怀才不遇的一些个人因素,这些问题足以蒙蔽我们的双眼,让我们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一腔哀怨地自怨自艾。

    有人说,天意弄人;有人说,时运不济;有人说,小人作怪……是的,天时、地利、人和都会造就成功的因素。但想要成功,必须从自我入手,打造自己成功的阶梯,这个谁都不会否认;那么翻过来看,各种客观因素都有可能造成怀才不遇,都有可能让人们“不得志”,然而自我的因素呢?不要回避,我告诉你,自己不能成功,根源就是在自己。在你抱怨自己怀才不遇、不成功的时候,请你先问问自己几个问题:

    1:你认为自己怀才,可是,你清楚自己的“才”吗?

    2:你认为自己不遇,可是,你知道自己为什么“不遇”吗?

    3:眼看着别人在职场上平步青云,处处春风得意,不要让嫉妒蒙蔽了你的眼睛,问问自己,我和人家相差在哪里呢?

    4:即便更多的是由于环境因素造成了你的怀才不遇,你是否有想过脱离这个环境呢?为什么要让怀才不遇的糟糕心境困扰着你呢?

    好,这四个问题如果你能深入地进行思考,并且结合你的环境分析其中的原因,相信,你将会尽快地摆脱掉“怀才不遇”的处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