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抱怨地工作-别让抱怨害了你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不管你是真有才,还是假有才,爱抱怨的人往往都是抱持折一种极其消极的工作态度,对工作百害而无一利。这种愤世嫉俗的心态,喋喋不休的怨声载道,只会让你消极倦怠,不思进取,困在自织的茧中,与好运绝缘。因此,从这一刻开始,首先坚决打消抱怨的这种方式,然后再主动去提升自己的能力,终有一天“怀才可遇”。

    得志的人,并非都是小人

    在以往我们很熟悉的叙事文本中,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模式:那些取得良好发展前途或者取得良好权力位置的人们,通常被描述成通过迎合、奉承乃至为虎作伥的小人。他们通过不正当的竞争渠道,取得了对自己有益的发展机会,从而一跃而上,一飞冲天。这个时候,我们会对他们表示出由衷的唾弃与不屑,并且把同情的目光投给那些怀才不遇的人,甚至于认为怀才不遇者的不遇处境,完全是那些小人们造成的。

    诚然,在社会和职场中,这种通过不正当渠道而取得发展机会的小人的确为数不少,并且时常充斥在我们的视线里。可是,在对那些小人进行背后冷眼、愤怒指责的同时,我们是否想过,所有的事业有成者难道都是小人吗?难道全是靠着不正当手段才有所成就的吗?

    通常情况下,如果有某个位置是人人向往的,那么不管这个位置是一个职位、一个发展机会,还是一次机遇,哪怕仅仅是公司里的旅游机会,都会引起其他人们的羡慕。因为羡慕,所以产生这样的心理——为什么这个机会属于他,而不属于我?

    很显然,嫉妒产生了,这是十分可怕的事情。更多时候,嫉妒会蒙蔽我们的双眼,遮住我们的内心。妒意顿起,让我们感到怨恨,妒火中烧,让我们由衷愤怒。

    因为嫉妒,我们不会愿意进行分析,不会愿意去看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我们毋宁相信这是不公平的——如果我在这个位置上,会比他做得更好,而没有这个机会,不是因为我的无能,而是因为不公平,因为现在那个位置上的人是个小人!

    因为这些,所以我们失去了判断是非的能力,一味地认定那些得志的人都是小人,小则埋怨上级是非不分,大则抱怨天不开眼,使好人没活路。

    但是,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坐下来,理性地想一想,分析一下那些得志的人真的是小人吗?他们取得成功,真的是因为那些小人之道吗?自己的失败,仅仅是因为自己不是小人吗?即便身边真的有小人得志这样的情况,那么,那些小人又有什么可取之处,就没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

    作为销售部的主管,肖其将工作做得很出色。他在将部门管理和部门业绩做的如火如荼的同时,很注重搞好和上级领导的关系。在老板眼里,肖其既是业务上的骨干,也是生活中的朋友。很多工作时间以外的应酬活动,老板也经常叫上他参加。一方面他会说话、会办事,另一方面带他拓展一下人脉,对业务的开展也很有利。

    然而,所谓树大招风,对于这样一位老板眼里的红人,不但个别同级别的其他部门主管觉得心里别扭,就连肖其部门里的少数工作人员也发起了牢骚,背后骂肖其是佞臣,老板是昏君,并说肖其之所以当上主管就是因为拍马。

    不久前,肖其被调到集团的另一家公司做经理,销售部由原来其他部门的主管接任,而这个新主管恰恰是过去曾经视肖其为小人中的一个。当他接手这个工作后才发现,面对市场的开拓,业务的开展,销售部主管这个位置并不是什么人随便都能做的,更不是靠拍马就能取得业绩的。无奈之下,他只得去找到肖其,虚心地取经。

    对那些有发展机遇、有能力的人咬牙切齿,并且以“酸葡萄”的心态去看人。试想,这种文化因素上的阿Q心理如果与自己认为的怀才不遇心理结合在一起,受损的恐怕不是那个身居高位者,而是自己的发展前景。须知,得志的人首先是聪明人和有才干的人,其次是善于把握机遇者。至于是否小人,则与之没有直接的关系。

    你是真才,还是自以为有才

    怀才不遇有两种,一种是真才,只是客观原因制约了他的表现;一种是自以为有才,而抱怨怀才不遇。可见,正视自己、反省自我,确认自己是天才还是人才;是人才还是庸才;是乏善可陈的普通货,还是待价而沽的抢手货,恐怕是抱怨怀才不遇者们当务之急要做的事。但这也并非简单的事情,正如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很多人看人很准,但惟独看不清楚自己。由于个人情感、主观情绪,人们在认识自己时往往会把自己弄得晕头转向。认识自己,也许真的很难做的,古希腊的一座神庙上刻着一句话:“认识你自己”。这句话看起来很平常,但是往往很多人,也许一辈子也不能认识自己。

    那么,认识自己,从而提高自己、改造自己,真的这么难如登天吗?

    未必。其实,更多时候,人们对自己的错误认识中,高估往往多于低估。这就是所谓的自大、自狂、自傲、自恋。无论你叫它什么,总之,这类人往往更容易高估自己,高估自己的能力,高估自己的潜质。

    在一些怀才不遇者的眼中,自己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自己缺少的只是机遇和被提拔的机会。在他们看来,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对的,他们做的都是理所当然、不能怀疑的。因为,他们坚信真理掌握在他们手里。而事实往往不会因他们的自我认识而向怀才不遇者妥协。于是,职场失意成了他们的一个重要打击。而又因为他们往往是内心很自我的人,于是他们受不了这种打击,所以一蹶不振,天天抱着怀才不遇仰天长叹。

    那么,你想改变怀才不遇的境况吗?请先从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开始吧。想要正确认识自己,那就先抛去高估自己的想法吧,让自己尽量不那么自信,反思一下自己,甚至于让自己变得稍微的“自卑”一些。有时候,对自己说“我行”,是建立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的。在职场中,你要想获得肯定,得到提升的机会,你需要认识自己的哪些方面呢?

    探寻你的竞争力和业务水平

    关上门在家里说自己很有才,肯定是一个自大狂。仔细想想,你在自己的工作中,成绩如何?在同事和同行业中,自己的工作做到了什么样的水平?你如果真的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做得还不错的话,再试着问问自己,自己还有提升水平的可能吗?如果有,请努力使自己做得更好。

    让自己不可替代

    有时候,在一些行业,哪怕你兢兢业业、累死累活,你的成绩最多也就是及格的水平。因为在很多行业中,人们的水平是以一个标准来衡量的。举个例子,作为一名流水线上的工人,你与你的同事在完成的产品上是没有什么差异的。因为你们生产出的产品是有统一标准的,是无法产生个性化差异的。

    那么,在这个时候,你就需要考虑,自己是否有其它的过人之处。比如协作能力、统领班组和团队的能力。一定要让所有人觉得,你在这个位置上是不可或缺的,是无法替代的。假如你做的事情明天可以换另一个人来代替,并且工作成果也差不多的话。哪怕你再有才、再努力,也是失败。

    探寻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

    更多时候,才能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业务水平,而是一个人在这个岗位上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体现。有广泛的人际关系,有属于自己的人脉关系网,有能发挥自己能力的圈子,这本身就是才能的一部分。在这个协作的时代,闭门造车者,哪怕手艺再精湛,也是生产不出劳斯莱斯和宝马汽车的。不要一味地孤芳自赏,不要一味地心高气傲,数一数,自己有多少人脉关系,有多少朋友圈子,这些朋友能在哪方面给予你帮助,而你,又能在哪方面给予人家帮助呢?

    明确你的奋斗目标

    尽管,你现在并不得志,只要你从现在开始振作起来,不再一味地埋怨,重新确立你的奋斗目标,并能为之艰苦不懈地努力。那么,一切都不算晚。这就是有斗志、有希望的人就会有前途。反之,如果你没有了斗志,就肯定没有了希望和前途。

    怀才不遇者们在抱怨的时候,肯定已经进入了人生低谷。然而,每个人都会有低谷区,只要你不惧怕它,不消极和自暴自弃。你同样可以走出低谷攀上高峰。

    抱怨者存在受害心理

    许多身在职场的人心中都非常苦闷,特别是一些感情比较丰富的人甚至会留下委屈的眼泪。之所以委屈就是因为为了工作,他们往往丧失了许多自我时间,但工作却没有做好,老板没头没脸批评了一顿,或者把本该自己的职位、工作交给了他人等等。

    其实,在职场中根本没有所谓的“没有功劳还有苦劳”。因为职场不相信辛劳的失败,只有胜利者才会在职场中获得尊重。

    绝对公道永远不存在

    职场并不相信眼泪,特别是有才能人的眼泪。在许多人委屈的泪水中,往往执拗的以“公道不公道”来评价职场现象。其实,这种观点经不起推敲。

    许多人都有一种受害者心理,认为这不公道、那不公道,其实,按照京剧《苏三起解》中的念白就可以说明问题:你说你公道,他说他公道,公道不公道,只有天知道。

    你认为不公道的事情,其他人也许认为很正常。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而职场的公共道德是什么?就是更好、更恰当的把事情做好,赚到利润。

    不是领导不用你,而是他不敢用你

    许多人都认为自己能力很好,却得不到重视,但没有仔细思考过,你的老板为何不重视你?是不是你太高调了,志向太高远了,使得人家不敢重用你呢?

    也许你的能力很强,但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事上你不行,有你的存在团队的团结力、向心力就会出现问题。而一个企业的发展不是靠一个人而是靠集体,一个人的能力再高也无法替代集体。所以,不是因为老板不公道,而是因为你的性格、缺点造成老板不能用你、不敢用你。

    也许你的能力很强,待人接物也很好,非常受同事的欢迎。在这种情况下,你也许认为你天生就应该是管理者,但是结果不是。这时,你可能就会说老板实在是不公道。但是,你有没有换个角度去考虑问题呢?

    老板在创业的时候,许多都是身家性命都押在了上面。他是从自身、全局去考虑问题,不像打工者、其它管理者总是从自身看待问题。因此,冲突在所难免。如果这时,你不能体味老板的辛苦而“造反”将会如何?因此,不是领导不公道,而是因为你太有能力,领导不敢用你、他怕你。

    由此,暂时在职场中失败的人不要哭泣、伤心,那样于事无补,除非你自己创业。但是,有趣的事情仍然会发生——曾经觉得怀才不遇的人仍然会按照其他怀才不遇者鄙视的方式去创业,进行创业中的管理。从而,被其他怀才不遇的人视作“不公道”的代表。这个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现在你的角色变了,你考虑问题的方式也变了。

    由此,怀才不遇者不妨考虑公道不公道这个问题的时候,多用自己的心去体味一下管理者、老板。这时,你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那么不伯乐,你也并非绝对是千里马。

    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

    毕竟社会上只会有少部分人会去创业,大多数人还要给人家打工生存。即使创业,最好也要先打工。打工就是为了积累经验、结交人脉、实验能力,如果你打工的时候都不能帮助老板赚钱,那么你在自己创业的时候怎么可能赚到钱呢?既然无论如何都要先打工,现在职场中生活。那么,就需要心平气和的看待它的职场规律。

    在职场中生活,一定要放弃被害者心理,因为那样没有任何效果,眼泪不能换取别人的怜悯和同情,只会徒增被人笑话、羞辱的几率。

    职场中,没有苦劳只要功劳。因为苦劳再多,忠厚老实的人再多,如果不能使之变成实实在在的利润,那么企业就会失败,所有人都会失业。放上全部身家的老板们也会一无所有。因此,对于企业和老板来说功劳是最主要的。没有功劳的苦劳等于零。

    在职场中,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公平。公平、民主、自由在现代社会是一种共识,然而,真正的、绝对的公平、民主、自由不要说在社会,就是在企业也绝对不会出现。从人性角度考虑,人无制衡就会肆意妄为,正如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一样是真理。所以,不要妄想每件事情都会被公平的对待。

    在职场中,职业道德第一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比如企业的生存危机,一些在职业道德上有所缺陷的人会受到重要。但是,只要危机一过恢复到日常生活的时候,职业道德缺憾者就会面临被追究责任的处境。

    那么什么是职业道德呢?职业道德最核心的一条就是:对企业和企业的所有者负责,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待问题。

    如果不能把握好上述四项原则问题,那么,职场中受伤而泣的机会就会很多。然而,无论你怎么哭,规则不会为你一个人改变,无论你的能力有多高、地位有多显赫都不会为你改变。因此,为了坚强起来,你就必须要认真对待它们。

    要想在职场上体现自己的价值,首先必须自强,而不是自卑。每个人在工作中都会出现失落感,这算不得了什么。不仅仅是你,就是你鄙视过的人、你的老板都曾经有过失落感。人家成功的原因就是在失落感出现后,能够走出这种单纯、幻想。

    抱怨者总是错失机会

    抱怨者之所以发出各类感慨,其原因就是本该自己先伸手的领域、职位让别人去做了,而做的人往往被抱怨者认为不如自己。仔细想想,这些都是别人的错吗?就没有自己的疏忽乃是过错吗?追根究底,问题还是在抱怨者的身上。

    浮躁导致老板没来得及重用你

    有些人工作很努力,业绩也很突出,但老板总是视而不见,就是不重视你,一些看似无能的人却偏偏得到器重。于是便有人抱怨说老板“有眼不识金镶玉”,说老板干不成大事只会用小人等等。

    且不说这样说会传到老板耳朵中,让你日后工作受挫。更可能的是,老板本来正在考虑重用你,正因为你的轻浮,才使老板者认清了你的这个缺点。

    有时候,用一个人是需要全方位考虑的。即使你很优秀,还要考虑其他同事,特别是老同事的想法。在委任你之前,他可能需要做许多工作。所以,不要马上认为是老板没有识人之才,也不要马上就抱怨,如此,我们才不会错失机会。

    即使暂时没有委任你,但只要你工作业绩突出,就一定会被老板看成潜力股。他只是在找一个适当的时机提拔你,要知道许多老员工都没有被提拔,作为新员工显然被提拔会受到许多人的嫉妒。这便是生活,老板不能为了一个人而损害众多人。所以,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急躁而损失机会。

    悲观思想会成为你升迁的绊脚石

    有些抱怨者因为看到了社会与学校的差距,产生了一种悲观心理。在人力资源工作中有一种说法,叫做“围城心态”。这些人总是对后来的毕业者说这类似的话:“唉,没毕业的想找工作,想在工作中施展才华;工作了的,想念学校生活!”这就是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这种思想不但会存在,而且可能还将永远存在下去。

    适当的“围城心态”并不会阻碍工作,但是如果严重了就会造成工作时萎靡不振。我们不妨把外部眼光移到内部:从自我内心去思考,不要把目光总是聚在企业和社会现实。不要总是一山望着那山高。我们不妨先努力地工作,即使踏踏实实地工作一段时间后,真正地融入到企业中,你就会发现以前看到的丑中也蕴含着一种美。

    如果工作一定时间后仍然不能融入,这时再不妨考虑换一个环境。这样,才能不丢失机会。这个一定时间,一般来说最好应该在两年。如果时间太短,就很容易造成错失机会。

    太自负而导致错失机会

    其实,有些抱怨怀才不遇的人,并不是真的怀才不遇,而是因为自己的不良习惯和心态导致了他们错失机会,甚至逃避困难和问题,致使与那些有着相同境遇的人拉开巨大的差距。所以说,真正让你怀才不遇的人就是你自己。

    这些抱怨者主要的性格缺陷就是敏感、好强、急躁、自恋等。其中,最明显的性格缺点就是自负。

    在现实生活中,自负的怀才不遇者,常常因为别人一句无意的品评,可能就会导致他们愤怒,轻者口角相争,重者大打出手,如此下去人际关系越来越糟。可以想见,任何一个团体都不可能容忍人际关系太差的人存在。即使你做过的贡献再大、能力再高也不可以。其实,这种情况在古代经常上演,现在也仍然会出现。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听说许攸来到,曾经赤脚相迎。然而最终,许攸被杀,曹操并没有惩罚杀他的将领。许多人都说曹操这个人是奸雄,然而在这件事情上,似乎很少有人批评他,原因就在于许攸这个人后来以此狂傲无比,使得日后非但没有建立过什么功勋,反而借此经常羞辱他人。造成天怒人怨的情况下,许攸也可以说是自取灭亡。

    做事不主动,最容易错失机会

    很多抱怨者,他们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任由发展机遇在身边擦身而过,并不是因为他们看到机会而熟视无睹,而是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主动去争取机会。

    做事不主动,从来不愿意主动地思考、主动地工作,更谈不上主动地争取机会了。往往,一个人发展的机遇出现的时候,并不是以它的本来面目出现的,而是藏身于各式各样的事务和状况中。善于把握机遇的人,肯定也是一个善于争取机会的人。因为他知道,只有主动地做事,主动地开展工作,才有可能从纷繁复杂的事务中找到机遇,并去利用它。

    如果你是一个懒人,那么,请不要以怀才不遇者自居。因为一个从不争取机会主动做事的人,他的所有才干、能力、才华、技术都将等于零。

    诚然,在工作中,不能作出越轨的事情。但是,一味地循规蹈矩,老板交代什么就做什么,不去想事情的前因后果,也不去想工作如何改进、是否需要提出另外的工作去补充,那只能是工作的机械手。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下,无论多久,也不会有发展良机砸到你的头上。

    抱怨者愤世嫉俗

    抱怨者喜欢在自己境遇不济时,总会有楚狂人陆接舆同样的心态。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又有诗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诚然,在不得志时,想到那些不流于世俗而纵歌山间的隐士的心态可以理解,这种联想会让人感觉很畅快。如果旁边再有一些饮料或啤酒,手舞足蹈的喝上几口,就非常有韵味了。然而,喝过、疯过之后,请你扪心自问一下:我真的要离开吗?我真的愿意放下追求而归隐吗?

    显然不能,我们还要养家糊口,照顾妻儿和父母。既然不能你又何苦愤世嫉俗呢?喝过、疯过之后,还是请放下这种抱怨和不羁的心态,踏踏实实,脚踏实地做些对自己未来和前途有益的事情。现在,我们就不妨分析一下为什么要愤世嫉俗,它真的是真实的吗?

    当我们把愤世嫉俗的心态作为常态的时候,肯定有客观环境因素。但大多还是自己的问题。怀才不遇者的愤世嫉俗,很少是因为真正的路见不平,大抵是因为自己受到了伤害。而且有些事情也并不像他们说的或自我认为的那么光明正大,更多的是带有一丝“酸葡萄”的味道。

    也许我们经常听到过这样的话,在市井路边两个正在聊天的人会对社会上的不公正现象表现出无比切齿痛恨的愤慨。但是,往往他们也会承认,如果他们占据相对的资源优势也会做出相同的行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这种话往往不是出自某些官员或当权者的手里,更多的是出现在对权力痛并羡慕着的街谈巷议中。

    往往,我们看到怀才不遇者都表现出或多或少的愤世嫉俗,在这个时候,你需要弄清楚的是:你是真的愤世嫉俗,还是因求不得而愤世嫉俗?理解了这个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应该如何办。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对职场环境嗤之以鼻,认为环境不好、领导不公正等等,或许真如他所说的不堪,也或许只是他的主观臆断。被这种不公伤害到的,不仅仅有当事人自己,还有其他的人。

    这样的话,对于那些抱怨者,应该有两种选择:一是想方设法在这个环境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从而使自己的地位得到提升,从而改变这种现状;另一种,则是既然明知这个环境与自己不相容,自己又在短期内无法改变它,不如另谋高就,在另外一个环境中发挥自己的潜力。应该说,这两种方法都是可取的,关键是看自己是否非要在这个环境中得到提升不可。

    Betty是从一家外资企业跳槽进入某家大型国企的。习惯了四年外企管理生活的她,对国资企业中的人际环境和工作作风表现得十分“不感冒”。尤其是她所在的办公室部门,其所有的工作目的就是对领导负责、让领导满意,这在Betty看来是十分不可思议的。并且,办事效率之低下和官僚主义、平均主义作风更令Betty感到头疼。

    在员工评比过程中,领导告知她,个人工作的成绩仅仅是评取的标准之一,甚至是最不重要的。而其他诸如工龄、职位高低乃至是否成家、上下班的远近、是否独生子女家庭都是要考虑的因素。因为这样才能让员工觉得公平,不会闹事。

    Betty在听完这个标准后表示了不理解和愤慨:这样能使企业能做得好吗?如果这也叫公平那么还有公平可言吗?但是,有着冷静思维的她在回到家后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还是原原本本地按照单位原来的评选原则开展了工作。就这样,三年以后,Betty被成功地竞聘为办公室主任。

    由于她对这个企业的环境和规则了解得了如指掌,她轻松地通过各种方法解决了一系列“挠头”的困难问题,并且在办公室内制定了新的、他认为科学的管理办法,同时兼顾员工的行为习惯制定了一系列补充措施,渐渐地,她成为了单位领导眼中不可或缺的人,她的管理模式也得到了上级的肯定。现在,Betty已经成为这家企业的大区经理。

    显然,对于提升自己来说,有时候,忍耐是为了更好地改造这个环境,并在其中立足。我们再看看另一个例子:

    某市的一位年轻书法家,在通过个人的努力后,他成为了该市书法家协会的一个副理事。做了几年之后,他发现,这个位置只是让他处理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和出席会议,自己的爱好和能力根本没有展示的机会。同时,协会里纷繁复杂的人事倾轧也令他不胜其烦,他开始对这个协会彻底的失望。

    显然,在心理上,他属于愤世嫉俗的那一种。但是,他选择了一个比较明智的做法——他辞去了这个副理事的职位,而自降为书法家协会的一个普通会员。这样,在这个环境中他得到了“眼不见为净”的自在。于是,他把业余精力放在了开设个人设计工作室上。几年间,他在这方面成为了该市的名人。

    退一步,海阔天空,离开有时候能让你远离那些你所厌恶的世俗,从而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抱怨者做事浮躁

    浮躁的人喜欢抱怨,抱怨的人更会因为抱怨而变得浮躁,从而失去改善自我的机会。什么是浮躁?浮躁就是做事轻浮、没有恒心。在心理学上,它是一种病态心理。心理学家们为此列了以下几个表现,我们来看看,那些抱怨者是不是这样。

    1.做事心神不宁,总是想入非非

    抱怨者总是在事情还没有做,便开始谋划各种美好的结局,幻想着成功后的喜悦、他人钦佩的眼神、领导和管理者的重视等等。可是一旦遇到问题,他们往往就会不知所措,从而产生慌张,最终由此产生天公不作美、他人害我不得功成名就的心理。

    2.做事前跃跃欲试,做事时慌乱无措

    抱怨者做事之前,因为想到了美好的结局,往往激动得手舞足蹈或是夜不能寐。但是做起事情的时候,就会因为临时出现的各种问题超出了自己的预料,就会显得有些慌不择路。慌乱间让问题从眼前溜过,等问题爆发或者别人提醒的时候才如梦方醒。或者做事只顾前不顾后,把本来井井有条的事情变得纷乱复杂。

    3.喜欢冒险,忽略缜密思考

    抱怨者事前也在考虑,但这种考虑往往不是考虑会出现什么问题,而是如果成功了会有什么。因此,他们往往为了这种美好的结局甘愿冒险。明明事情还没有准备好、解决问题的条件还不成熟,他们便跃马上前。结果被困难、问题杀得人仰马翻。

    尽管抱怨者有着上述问题,但也不应该将问题全部赖在他们头上,毕竟目前整个大环境弥漫着浮躁心理。但是,这并不能成为逃避责任的原因。同样是在社会浮躁的前提下,为什么人家成功了。而身怀才能的我们却失败了?因此,问题还是要从自身去考虑。

    是不是因为我们有着攀比心理和模仿心理?因为有了攀比心理,你看人家获得了成功,而我一点也不比他差甚至也该比他强。所以,便有了盲动心理?老百姓有句俗话,叫做“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人家成功有人家的路径,你成功就应该有你自己的路径。根据自己的条件去摸索如何成功。而不是为了攀比而去模仿。为了戒掉浮躁心理,我们不妨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1.研习他人成功路径,解剖自己的心灵

    《孙子兵法》有一句话叫做“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放之四海皆适用。因为通过比较,才能知道他人的成功路径、他人如何成功、他人失败的原因、自身有什么能力、自身有什么缺点、自己应该如何成功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成功才有了基础。

    2.做事要务实,不要空想

    因为有了知己知彼,我们才能务实。当我们细致分析榜样、要做的事情的困难程度、自我优势和不足之后,我们就明确了当前面临的问题都有哪些。

    在这时,我们就要务实,哪些依靠我们的能力可以解决,哪些不能解决应该如何借助他人的力量解决,如果他人也不能解决是否可以避开它。千万不要认为只要靠自己的能力,任何事情都可以解决。这不叫自信,这叫盲目自大。

    3.事事有风险,事前做准备

    我们知道有一句话叫“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人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我们还是看到很多疯狂的股民被套牢。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道理,做任何事都有风险,对于这种客观存在,人们没办法改变它,但是,聪明的人知道该如何提前做好准备。

    从概率学上讲,没有任何事是万无一失的。智者在做事之前,都会先想到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而制订应对方案,以备不时之需。而那些浮躁的人,往往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因为过于乐观,在工作时遇到了麻烦和危险,由于没有充分准备而束手无策。

    做事不怕细,聪明人做事的方法是——把可能发生的风险都想一遍,并且找出应对办法,无论这种风险的概率有多么低。

    4.很多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坚持“长久战”

    许多事情千万不能梦想着一步到位,幻想着一路过关斩将。关云长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那是文学作品。亿万富翁比尔?盖茨也要先托关系、走后门找到IBM的负责人,请求人家与自己合作。此后,才有了他笑傲江湖的资本。

    因此,做事情不要幻想一步到位,首先就要放下身段,然后做好长期应战的心理。例如,许多初入职场的大学生在刚参加工作时,往往会表现出一种非常积极,充满激情的工作心态。他们往往希望从工作的第一天起,就尽可能的脱颖而出,从而很快受到领导、管理者的重视。但常常事与愿违,越是努力、越是出错、越是挨批评。

    这就是典型的浮躁心理在作祟。他们不知道短期内获得青睐是很难的,除非特殊情况出现,否则它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要知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想要在职场中有所建树,一定要有长期奋斗的心理准备。

    抱怨者太好面子

    抱怨怀才不遇的人自觉才能高于一般人,便难以容忍他人对自己的批评。我们可以将它视作一种过度的自尊,按照老百姓的俗话就是脸皮太薄。以前,我们说某个人无耻,往往说这个人脸皮厚得比城墙拐角还要厚。其实,脸皮保持一定的厚度还是必要的。

    然而,抱怨者们往往为了所谓的自尊,不肯低下高贵的头。可是,不知他们想没想过,任何一个干大事的人、成功的人其实都不像他们那样。例如李白,这位在抱怨者们眼中是属于近乎于天才的人,也经常低下高贵的头。

    李白从四川来到长安后,为了让伯乐们看到自己的才华,总去结交达官显贵。例如投诗贺知章、公主王侯等。再者,我们再看看他的日常生活,他娶的妻子大多都是丞相之女。尽管有些已经不在庙堂多年,但毕竟那都是贵族妇女。为此,李白不惜去做上门女婿。

    由此,我们不仅可以得出:脸皮太薄没有什么好处。因为脸皮保持一定的厚度是社会的必然。

    人生需要阿Q精神,但不需要逃避思考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外传》自一出世便被奉为经典,阿Q为人所诟病的“精神胜利法”显然成为不思进取、脸皮厚厚的代名词。然而,当我们扪心自问一下,有多少人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完全隔缘呢?显然,人生路上的失败会经常出现,在某种情况下将这种失败进行转换是完全必要的。

    人的承受力总会有一个极限,但困难不断袭来、失败次数不断增多的情况下,“精神胜利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减轻不断增加的失望情绪。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不要像阿Q那样,将幻想中的胜利当作了现实中的胜利。现实中的我们,当扭转了失望情绪后,别忘了总结失败的教训就可以了。

    转变思维,脸皮厚同样会受到别人的尊重

    脸皮太薄的人总认为:我过多的显露自己的不足,人家会不会轻视我?其实,这种观点没有任何必要。回想一下上学的年代,有几个人因为屡次三番询问他人,某道数学题的如何做而受到了耻笑?这种行为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值得肯定的。那为什么我们长大了,却忽视了这个问题呢?在工作上,不断的向他人询问,不但会联络感情,更会学到许多知识。

    只要我们能够明白一点就可以了——我们的脸皮厚,是为了更好地完成一件工作,那就非常值得。如果纯粹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丧失自尊,那么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脸皮厚。工作只有好坏、事情只有成功与失败,和脸皮的厚度没有任何关系。

    当年曾国藩与石达开交战,经常被石达开打得落花流水。在给朝廷写的奏章中,他说自己是“屡战屡败”。后来左宗棠看到了这道奏章,便建议他改为“屡败屡战”。虽然仅仅是简单得顺序调换,里面的文章却大大不同。前者只是陈述了现实,后则不但陈述了现实还表达了一种必胜的信念。

    这种文字游戏在许多人眼中恐怕也可以成为脸皮厚。但正是因为这种脸皮厚,曾国藩才几次放弃了自杀的念头,最终等待时机,借助太平天国内乱实力大损,从而获得了胜利。这就是思维变换的结果。

    人的一时成败并不等于一生一世的失败。也许,你在某个时刻,确实失去了某种自尊。但是,他却使你在更长的时间内赢得自尊做了铺垫。借用经济学术语,这叫做成本!没有成本付出,怎么会有销售收入,最终拥有利润呢?

    脸皮太薄会使你失去机会

    不知你是否发现这样一种现象,那些在工作中,经常抱怨的人,也是脸皮特别薄的人。他们过于看中自己的面子,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不主动、不爱表达自己的想法。可想而知,一个无法正常表达自己的思想,表现自己能力的人,同事、老板都无法青睐和器重,只会与机会失之交臂。

    脸皮特别薄的人,对于他人的批评,特别敏感,甚而容易出现极大反感。这种人通常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羞愧型,别人一开口说他,他就满脸通红,坐立难安,更有甚者,泪水似乎就要哗啦哗啦狂流下来。让人产生错觉,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另一种则采用攻击的方式回应,桌子一拍,眼睛一瞪,立刻骂了回来:“你以为你是谁?你凭什么认为我做得不对?”吓得别人差点去看心理医生。

    对于过于看中面子的这种抱怨者,不论是从管理者的角度,或是合作同事的角度,都会让人有着“怕你在心口难开”的痛苦。

    为什么有的人脸皮会如此之薄呢?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最大的原因是源于内心的自我价值感不佳之故,也就是说,不论是羞愧难堪,或是攻击发怒,都是因为自信不足。真正自信良好的人,会心平气和地接受他人的批评,并从中找到进步的契机;而自信不佳的人,就会出现敏感而过激的反应了。之所以反应大不同,是因为他们内心的独白大不相同。

    可见,改正好面子的坏习惯,首要的是重建自己的信心,客观认识自己,挖掘自己的优势所在。面子与机会,孰轻孰重,权衡清楚。俗话说,敢于丢脸,才会长脸。纵观所有成功人士,哪个不是敢于拉下面子,主动与抓住机会而成就大业的人呢?

    “脸皮厚”不是小人的代名词

    脸皮太薄不是好事情,脸皮厚也不是坏事情,只要这种厚度不是在恬不知耻的程度下就可以了。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听说某个人说某个人“这个人脸皮比较厚”。但是,我们一般不会将其视作什么大问题,无非就是爱占些小便宜而已。在工作中,我们也不会把它与人品、能力联系在一起。

    脸皮厚的人未必是小人,这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小人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择手段,并且常常伤害他人的利益;脸皮厚的人,同样是为了更快地获得自身利益,但他牺牲掉的是自己的面子和尊严,实际上,很多时候脸皮厚的人比别人更清楚自己遭受的挖苦和奚落,但为了利益他只能如此。脸皮厚的人在生活中,我们会继续与之交往;但小人却坚决躲避。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脸皮厚其实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既然,脸皮厚不是什么大问题,那么我们脸皮何不厚一些呢?这样对于我们生活、工作、理想都有很大的好处,何乐而不为呢?适当的脸皮厚,会使为我们更快乐,更能交到朋友,更有利于工作,这根本就是优点而不是缺点。当然,厚的关键就是看:是否突破了原则,是否丧失了做人的标准。在原则以下,脸皮再厚也无妨。

    抱怨的人适应能力差

    很多抱怨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奇差无比,并且怨声连连。对于他们来说,似乎只有外部环境符合他的行为习惯才能让他停止抱怨,他很难去迎合环境的特点,改变自己。更有很多人,虽然认识到这一点,但却当作自己的长处,称为执着、坚守。

    如果说,对于真理和价值观的坚持,能够称作执着和坚守的话,那么,对于行为和思维习惯的固执坚持只能称之为“抱残守缺”了。

    没有完美无缺的社会环境,更没有完美无缺的职场环境。适者生存,在职场中,永远是个真理。是否能适应职业环境,是否能在不同的环境中都保证自己能有发挥才能的机会,这直接决定了一个人在职场中是否成功。同样,一个人在执业环境中适应能力的高低,也决定了他在这个环境中的位置。

    对于一个有才能的职业人,他的职场环境,大致由工作事务本身、与单位上司的关系、与团队下属的关系、与平级同事的关系、与客户(或外界社交范围)的关系、与公司制度的适应程度这6个方面构成。

    善于适应环境并且有所发展的人会在任何环境下处理好这6方面的关系,而适应能力差的人却恰恰相反,其中不乏那些怀才不遇的人。

    不能适应新环境的老本行

    每个人的工作内容不一样,但无论是从事业务技术工作,还是从事管理型工作。如果你对某一职业有所了解,你会发现,哪怕是相同的职业,也会因单位不同而相差甚远。

    譬如,同样是做护士,虽然在技术上是相同的,但有的人还是会因为跳槽去了别的医院而不适应。这个时候,如果你说“我过去在医院科室是上正常班,而新的环境是24小时轮休,我不适应”,那么,你或者痛苦地继续工作下去,或者选择离开。

    为何在新上司那里失宠

    在职场中,对每一个人的工作绩效起到最直接作用的莫过于自己的上司了。大多数环节性的职位,说穿了无非是帮助上司完成他上司交给他的任务的人。于是,你工作成绩的好坏,除了最客观的数字成绩之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上司。如果你的上司觉得你有能力,他会给你发挥的机会。

    可是,很多时候,抱怨怀才不遇的人会发现,当换了上司以后,他也立即失宠了。实际上,除了少数是因为上司本人的能力缺陷以外,很多时候是抱怨者自己的原因。

    你在过去的环境中有能力,老上司知道,但新上司不知道。而你呢,对新上司的性格、处事方法、工作风格也不了解。聪明的人,在经历短暂的失宠后,会尽力与新的上级进行磨合,处理好与上司的关系,沟通好新上司的工作需求,从而开始新的良性合作。

    面对新下属的窘境

    大多数职业者,在垂直的管理工作中,都扮演着双重的角色——既是下属,也是上司。那么前面提到的在不同的环境中,难以和新上司打交道的问题,同样出现在面对新下属的时候。

    职场不是军阀部队,大多数人是不可能靠嫡系来支撑一辈子的。面对一些陌生的工作人员,当他们眼巴巴地等着你的工作安排时,当他们用各种你不熟悉的工作方法去完成任务时,当你看到他们三五成群悄声耳语时……如果你没有足够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心理素质,恐怕你先会为这些问题伤透脑筋,你的能力和才华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不能与其他员工默契相处

    在职场中,不能适应环境的人,遇到的麻烦首先来自同事。你可能是文员、教师、医生、记者、护士,或者是管理人员,无论你做什么,你都要学会在任何一个工作环境中,为自己创造和谐、良好的环境氛围。

    在与你同级别的同事当中,你有所接触的人,可能有的与你有着直接的利益关系,有的与你仅仅是工作上的衔接关系,你要学会恰如其分地与同事相处。

    有些人在一个职场环境中如鱼得水,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而到了新的环境中就怀才不遇了。其实,很多怀才不遇的人都缺乏与单位中其他人员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有的在一个环境中成为骨干,是因为那个环境中他与其他员工相处默契,而换个环境,他的能力就发挥不出来了。

    不能重新组建客户圈子

    很多从事外部业务关系工作的人,他们在原来的工作环境中表现得非常出色,基本上是由于多年来发展的良好外界业务关系。由于有固定的客户群和业务圈子,所以他的工作能顺利的开展。有的人能认识到这一点,而另外一些人却忽略了这个因素,固执地认为他的业绩全是靠自己的才能打拼出来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想法,这种人最容易产生怀才不遇的想法。

    验证自己是否有开拓业务的能力,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换一个全新的环境,如果能适应新环境,并且还能重新打拼出一片天地,那才是真才能。而一些固执的抱怨者一方面做不到这一点,面对全新的工作和环境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又自己叹息怀才不遇,着实可悲。

    依恋旧制度的心理

    很多人向往随遇而安的状态,其实随遇而安的本质就是能适应不同的环境。而大部分人却表现出对一种固定环境的强烈依赖性。对于职场中的抱怨者,往往是对过去的日子念念不忘,因为他们曾经辉煌过。他们中,更多的是对曾经制度的依恋。

    譬如在国企改制的过程中,很多人未被裁员,却不复存在昔日的辉煌,由此闷闷不乐。再譬如由国企跳槽到外企的人,或者由外企进入事业单位的人,他们都表现出一个特征:用过去单位的制度和人文环境来衡量现在的单位。

    由于这种心理,他们不愿意去思考自己如何改变处事态度,积极地适应新环境,而是抱怨制度的不合理。由此,抱怨者与其嗟叹自己生不逢时,还不如加强自己的适应能力。

    抱怨者盲目自信

    前面说过抱怨怀才不遇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真的很有才华,但是因为某种原因,或客观原因或自身性格或经验不足等等没有施展的机会。另外一种就是自以为是有才能的人,其实才能一般,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才能。

    无论真有才还是假有才,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极端坚持自我,认为自己不能够屈服于环境,应该让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要有才华,到什么地方、在任何时候都会获得成功。

    可以说,这个思想基调后半段落还是正确的,但是前者就属于错误的思想,因为它过于满目自信。自信是好的事情,但是过于自信就走入了诸多误区,过于自信的人会碰到以下诸多麻烦。

    过于自信的人容易思虑不周

    许多人都非常自信,特别是能力超常的人在进行了完美的规划后更会如此。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理论,叫做“规划误区”。格里芬和罗斯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学生们估计完成一篇论文需要多少天,在三种情况下估计。1.平均时间2.一切顺利的情况下,最快多长时间3.发生诸多问题情况下,最迟多长时间。

    最终学生们认为1.平均时间34天。2.最快28天。3.最迟49天。结果如何?学生们普遍完成论文的时间用了49天。

    不要说作为个人,不可能把任何事情考虑得天衣无缝,就是国家都办不到。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在1957年开建,原本计划用7年时间建成,预算为700万美元。没想到,建设工期竟然用了17年,超支将近1个亿。更可笑的是,原本一对恋人准备在竣工的时候结婚,不想竣工的时候,二人已经离婚了。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对于风险控制是非常难的。一个国家尚且不能保证自己的规划完全实现,更何况个人呢?因此,个人千万不要过于自信,把问题想得更复杂一些,备用方案设计得更多一些,在某些情况下非常必要。

    过于自信的人容易固执己见

    自信会使人充满活力,因此更加积极向上、快乐,更可以吸引他人的注意。然而,过于自信则会使问题变得更糟,他会使有能力的人变得过于固执而不可理喻。

    在这种情况下的人们往往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只想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以为自己处处都比别人高明,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这时,无论你再有才华,都难以赢得别人的理解和信任,甚至会造成别人的反感,从而在交往中无形的产生一种“心理对抗”,从而影响与人的友好交流与和睦的相处。

    过于自信的人容易僵化,不能与时俱进

    21世纪有人说是网络世纪,因为在这个时代里,升级换代的速度太快了。几乎什么都需要更新,思想、技术、知识等。有些人的才华确实比较高,但是不能与时俱进。社会不喜欢、不需要这种思想、技术,而你却偏偏非要叫这个真儿,那么被伤害的人肯定是你而不是社会。因为社会缺少任何一个人都会进步,缺少任何一种思想都会前行。

    比如说,有人喜欢文学。但总想用旧体诗、旧的文学形式来打动读者与出版商,这种行为能够成功吗?显然不可能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旧体诗、旧体文学形式已经失去了欣赏群体。做个喜好还可以,但是作为理想、事业显然缺少足够大的需求群。

    在经济社会里,所有人都知道产品是为了消费者生产的。消费者不认可的产品,即使他再好也属于废品。

    过于自信的人不讲究实际,缺乏对社会的观察和理解

    有个销售员,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业务知识娴熟、对待客户非常好而且体贴,因此,他便自信于对客户的感染力。

    一次,公司现金流紧张,急需一笔将要到期的欠款弥补。销售员便向客户问询到时候能否把欠款还回,客户向其保证说绝对没有问题。销售员一听非常自信地认为,客户知道自己的难处,一定会帮这个忙。再说,欠款也已经到期了,他本来就该还。

    可是问题出现了,到了还款期。公司的财务人员一查账,欠款还没有到账。销售员连忙去询问,客户告诉他一时疏忽,今天下午一定去打款。销售员自信地告诉公司领导一定没问题。

    第二天财务人员再去一看,欠款还是没有到账。销售员非常气愤的给客户打电话,客户连声道歉之后答应明天一定打款。结果第三天再一看,欠款仍然没有到账。之后再去电话,客户就从未接过。销售员非常气愤,后来,他听说那位客户已经和另外一家竞争者合作了。

    对于这件事,公司的领导对于销售员非常不满,只好变卖了一些办公设备临时填补了现金流漏洞,这才使得危机过去。自此,公司领导再也没有信任过销售员。为此,销售员非常的伤心,后悔自己过于自信,没有做好其它预备方案,没有察觉到客户的异心。

    讲究实际有时比自信更重要,有的人过于自信自己的魅力,往往忽视人们的实际心理。

    以上就是抱怨的种种具体表现,因为呼知道一味地抱怨出现的状况,而从不知道从自身去找原因,所以陷入恶性循环,难以自拔。

    抱怨者自我推销能力差

    人在社会上生活、工作就是做人做事的过程,对于人和事总会从陌生到熟悉。而陌生到熟悉之间除了时间的消磨外,就要靠自我推销。

    找工作面试的时候是一种推销,向老板、管理者毛遂自荐但当某件事情的重任是一种推销,销售是一种推销,别人(包括父母、亲朋好友、同事、客户)误解你你要解释其实这也是一种自我价值的推销,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然而,抱怨者往往因为各种原因缺乏自我推销的能力。或者认为自己就是人才,别人理所当然的就应该信任我;或者因为过于专才而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或者因为性格原因造成腼腆;或者因为某些失败的经历使他们害怕与陌生人说话、交流等,原因有很多。但无论原因是什么都必须克服它,否则终将一事无成。

    自我推销能力强的人,在人们面前会有如下好处。没有这种能力的人,人们就会得出相反的判断。它有什么好处呢?

    勇于推销,可以让你找到伯乐,成就理想

    世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却不常有。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千里马本该先引起伯乐的重视,本该精神高涨的奔跑,但却萎靡不振。明明该立着它却卧着。因此,为了让伯乐注意到你,你就应该吸引他的目光。

    在我们悠久的历史中,许多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其实大多都是千里马去找伯乐。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名句,千年来被后人无数次的引用并为之唏嘘不已。当年他刚到长安的时候,虽然诗写得很好,但却没有人注意到他。而这时他采取了一个令人诧异的行为。

    为了吸引他人的注意,买下了价值千两的胡琴。结果众人哗然,陈子昂说自己琴弹得很好,邀请众人明天到某地去听。

    结果如何?他当着众人面儿说自己很有才华却得不到众人的看重,可众人却对这破琴非常重视,真是令人气愤。因此,将千两白银买下的胡琴摔在了地上。之后,将自己的诗文给众人欣赏,就这样他名满京城。许多大文豪都为此要来他的诗文品评,众多伯乐蜂拥而至。

    善于推销是自信的表现

    善于推销的人在别人眼中是自信的人,为何自信?那是人家有能力。如果没有能力,谁敢于表现自信?特别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姜太公钓鱼的故事,更是如此。

    我们就以传说中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传说为例,其实更表明善于推销着是多么的自信,伯乐们的好奇心理使他们必然有自我展示的机会。

    姜太公先用行为艺术的形式,告诉世人:我是一个怪人、能人。他用直钩钓鱼,而且还离着水面有一定的距离。这种行为,让任何有头脑的人看来都会知道这个人是在故弄玄虚。周文王作为一个部落首领,不可能不知道他是在等待伯乐。

    因此,他便派去一个兵卒。其实,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看看姜太公是否自信,如果不自信,一看到有人来了就会跟着走,来到文王面前展示自我。恐怕此时的文王,未必会见。因为,刚派了一个小兵就来了,能力恐怕有限。姜太公也果然按此应对:连理都不理,对着水面说:要钓的是大鱼,却来了小虾米。

    周文王又派了官员去,姜太公呢?还是不理睬,仍然只对着水面说:要钓的是大鱼,却来了条小鱼。最终,周文王正式出面,与之交谈后大呼此人是人才呀!

    由此,可以说,在众多人眼中。敢于自信的人必然会有些能力,因此,善于推销的人就会受到人们的重视。

    只有主动进取,才能功成名就。

    有的时候,抱怨者总是认为:自己有才是有目共睹的事情,一些紧急重要的事情,就应该由自己去做。例如某篇稿子明天就要见报,还有六七个小时就要印刷了,稿子却还没有。这个时候,有些怀才不遇的人就会认为,我这么有才领导肯定会把这个任务交给我。

    正在抱怨者们自鸣得意,幻想着成功的时候。突然,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后生小子站了出来:“领导,这篇文章我来吧!保证三个小时后给您,绝对完成任务!”领导于是给了他。结果如何?领导很满意。

    在这种情况下,你能怪人家吗?显然不可能。人人都想出头,又没有规定紧急情况下就必须由你来写,任何有能力的人都可以自告奋勇、毛遂自荐。也许人家的才能真的不如你,他是靠许多朋友连夜开会、共同研讨的出来的文章。但那又如何呢?文章人家弄出来了,而且并不比你写得差。

    抱怨者们也许会说,那又不是他一个人的能耐。但话又说回来了,人家之所以在深夜能够找到朋友帮忙,不更说明人家的人格魅力吗?相反,如果这个时候,有个人替你说句话:“领导,现在时间挺紧急的,小某水平不错让他来吧!”

    也许只要有一个人出来这么说就可以得到任务,但为什么大家都不说呢?因此,怀才不遇者不要怨天怨地,要怨的首先就是自己。

    抱怨者缺乏热情和胆识

    抱怨者最大特点就是幻想太多而且不稳定,这其中的关键问题就是缺乏解决问题的热情和勇气。所以,当我们仔细审视抱怨者的时候,就会发现他们的意志力在某些方面是薄弱的。无论什么样的人,在他的一生中都会遇到各种困难,抱怨者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不知道如何面对这些困难,一味的将其推给社会和他人。现在,我们就分析一下,抱怨者为什么会缺乏克服困难的热情和胆识。我们又应该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在我们身上。

    抱怨者其实很自卑

    对于困难,抱怨者不仅仅感到困惑、为之心酸、慨叹,而且产生了痛不欲生的情怀。往往考虑自己如果要是如何如何,那就不会发生怎样怎样的感慨。例如有人古文基础好,便会说如果生在三百多年前,我肯定就是举人啦。再例如有的人诗词歌赋了得,也会发出如果生在唐宋,那我就成诗人、词人啦等等。

    其实在这种思想背后是一种自卑心理在作祟,因为他们认识到了:现在社会,他所具备的某种才能已经不合时宜。因此,便用逃避这种行为方式让自己的才能颓废、沉沦下去。

    有人说困难就像是大山,爬过去了你就会发现山的那头有很多美景。到了山顶你去俯视的时候,会发现壮丽。然而,因为山的高度太高了,许多人便产生畏惧、逃避。当逃避成为习惯之后,许多人便失去了积极上进的心态,一味的怨这怨那。

    没有战胜苦难的胆识

    人们常说,做事情要有胆识。“胆”就是胆量,“识”就是见识。抱怨者可能有才能,却没有胆识。“识”包括能力,但能力并不是全部。

    “见识”,说得通俗一些就是见多识广、知识广博。抱怨怀才不遇者的人可能在知识广博上往往占些优势,但他们未必见多识广。

    见多识广不仅仅是看书看得多,更主要的是实践多。从不断实践中,获取经验教训,从而学到和理性知识不同的感性知识。可很多抱怨者因为自以为是人才,往往不愿从事平凡的工作,或者不愿从失败中寻找自身原因。由此,他们所能学到的感性知识就会很少。例如怎么为人处事等等,这些在现实社会对成功也很重要。

    人在社会中生存,在学生阶段所学习到的知识,所能运用到的很难超过十分之一。即使你做了你所学的专业,也会如此。更何况绝大部分人都不是从事自己所学专业。

    因为没有了见识,胆量就更成问题了。有没有胆量除了性格、成长环境等因素相关外,就是和见识相关。有胆量的人,往往利用见识能够从当前的形势、事务中作出几率的判断。可以说有了见识就有了胆识。

    若想成就事业,胆识是必不可少的个人特质。在一定时候,胆识能起到决定性作用。凡是有成就的名人和伟人,无不胆识过人。抱怨者们胆识较差,因此也就自然会出现别人不重视,不给你机会的事情。

    没有竞争的热情和勇气

    物竞天选,适者生存。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就有竞争,这是生物法则,也是人类的生存法则。但是,抱怨者往往厌恶竞争,也许是竞争中的某些不好的现象给了他们口实,他们往往认为,自己的才能就应该获得他人的认同。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抱怨者缺乏竞争的热情和勇气。

    而具备勇气和胆识的人更容易走向成功之路。因为具备胆识,在需要力排众议的时候,不会瞻前顾后;在发现机遇的时候,不会犹豫不决;有胆识的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只要有获胜的机会,就会做出果断的处置,不会畏首畏尾。

    《堂吉诃德》的作者,伟大的作家塞万提斯曾经说过:“丧失财富的人损失很大,可是丧失勇气的人,便什么都完了。”对于一个人来讲,如果说,失去了机会就失去了很多,但是如果丧失了勇气那就失去了全部。

    虽然,无论自然还是社会,都不会以我们个人的意志为发展根本。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自然、社会面前我们应该无所适从、消极躲避、意志消沉。相反,只要我们尊重自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则,在原则之下进行改造是完全可能的事情。否则,社会怎么会进步到今天呢?

    哀叹太难太累并不能解决问题,越是难,越是累,越是需要我们冷静地考虑如何摆脱困境。对于面临的困难怎么办?一是不怕,二是战胜它。光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不够,更要要理智地分析。是客观的,我们努力克服它,是主观的,应力求避免。

    人的精力和生命总是有限的,应当尽可能地减少与困难发生冲突的机会。以种种借口回避困难对于解决困难没有人和益处,如此生活唯一的价值就在于浪费了资源。

    抱怨者幻想太多

    抱怨怀才不遇的人,其中有很多高学历、高智商的人,也有在某个领域内比较有才能的人。前者因为受惯了应试教育下的赞扬,同学、老师、家长亲友的信赖和褒扬使得他们自认为自己到哪里、到任何时候都应该受到重视。后者则因为在某个领域内有特长,比寻常人高许多,便自认为在这个领域内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应该受到这个领域内的所有人重视。

    然而,上述两种抱怨者忽视了一个问题:即社会并不是以学习成绩、能力高低作为唯一判断标准的。可抱怨者们并不明白这一点,往往以自己的条件,幻想社会应该如何如何。由此,便产生了高远的理想,同时理想数量还不少。但是,这些理想一遇到工作、生活的磕碰,便立刻就像是肥皂泡一样容易破碎。

    怀才不遇的人的幻想都有什么呢?我们不妨之一分析一下下面这位抱怨者的“自白书”:

    我很喜欢幻想,总是梦想着有朝一日可以成为伟人。记得小时候,曾经梦想着做一位伟人,之后长大了,知道伟人太难做了。那要付出许多许多,因此,降低了要求想当艺术家、文学家、诗人。在学校里写呀写呀,虽然也投了稿但却总是碰壁。为此,我黯然神伤,最终明白了:屈原、李白都曾经屡遭困难,退稿又算得了什么!

    终于毕业了,怀揣着伟大报负的我踏上了征途。不过很可惜,社会上的人总似乎戴着面具,说些云里雾里的话。明明心理让你去东,非要让你去西边看看。明明心理让你给他行贿,却要表现出清正廉洁。

    最终,我上当了。真的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结果灰头土脸、落荒而逃。既然如此,那我就去外面闯荡闯荡,听说私企是很清纯的类型。因此,我便义无反顾的离开了别人眼中的安乐窝,扎进了茫茫大海。这时才明白,原来海水是咸的。

    最终看到别人赚钱是那么容易,便幻想着自己有朝一日拥有一家其大无比的商业王国,比微软还要大。在那里,没有庸俗的人际关系、每个人心里有什么话就说什么话从不遮遮掩掩。

    屡经浸泡后明白了,人成功要靠别人的提携。因此,便每天都梦想着能有一位伯乐出现,把我从苦海中解救出来。最终,伯乐没有等到。眼看着以前不如自己的人都已经飞黄腾达了,而自己仍然在原地打转。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抱怨者往往理想太多而且不固定。这个特点很危险,说起了它有如下缺点:

    1.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也许是因为抱怨者的理想太多了吧,他们遇到困难之后便会以各种理由给自己找到心理平衡。或者改变理想方向,或者把不成功归咎于人性、社会乃至具体的个人,这些具体的个人常常被冠以小人、坏人、伪君子的称呼。

    然而,抱怨者们忘记了一点。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吗?为什么作为一个有才能的人,你总是失败?而你所轻视的小人、庸人们为何总是成功?如果真像你所说的是社会、人性所为,那么,这个社会的推动力又是什么呢?

    由此,我们不妨说:不要仅仅停留在思想上了,一定要行动起来。即使失败了也没有关系,只要你站起来再去努力就一定会获得成功。总是不行动,那么一切理想都是幻想。理想可以使人成功、进步,但幻想则像是一剂精神鸦片。

    2.好高骛远,妄图一步登天

    许多人都知道,人们在没有学会跑之前要先学会走,没学会走之前要学会爬。但是,抱怨者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往往希望用某一个机会,一鸣惊人。从而,对一些小机会、平凡的工作不屑一顾。

    要知道,你连最基本的工作都没做得比别人好,别人怎么会认为你比他们高多少呢!领导又怎么可能把更重要、更艰巨的任务交给你呢!因此,抱怨者不妨扪心自问一下,你的工作是真的样样都做好了吗?没有的话,还是先去打好基本功为好。切不可妄图一步登天。

    3.过于“乌托邦”,经受不住社会洗礼

    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经常给我们传授的是一种“美”。有些抱怨者的适应能力比较低,初次遇到社会的挫折便不知所措,无法经受社会的洗礼。因此,产生一种逆反心理。越是规则越想突破,因为他认为规则的条文与他过去的教育、心中的“乌托邦”差得太远。他要像那些英雄一样为“乌托邦”的建设而努力。

    就在这种不断努力的过程中,经受了一次次的挫折。本来大部分人会为此检讨过去的幼稚想法,但抱怨者们往往一味的钻牛角。使自己失去了一次又一次机会。

    4.过于看重理想,轻视如何做人做事

    有些抱怨者,在事业上往往兢兢业业,因为他的心中存在着理想。为此,他可以抛弃一切,吃喝玩乐与他绝缘,谈情说爱视作累赘。如何为人处世、如何更好地生活对于他,知识细枝末节。因此,搞得同事关系紧张、上下级关系崩崩硬。

    可以说,这种抱怨者是自讨苦吃。他们把理想当作了饭吃,忘记了在理想的路上需要粮食填饱肚子,仓廪足而知礼节的古训也被他们忘记了。

    由此,他们经常幻想如果我要是拥有了一家公司,我将如何如何;如果我当了某某,我将如何如何。正是因为上述原因,他们便开始等待所谓的贵人前来救驾,就像是评书中经常出现的“白袍救主”那样。其实,这类抱怨者,往往是大事做不来,小事不会做。

    抱怨者总是坐等他人帮助

    抱怨怀才不遇的人总希望出现伯乐,让伯乐帮自己获得事业上的成功。但是,伯乐却不会无缘无故的去找你。例如相马者往往通过马的血统、马的叫声、跑的姿态、毛色与骨架等去看是否是千里马。

    那么抱怨者怎么去吸引伯乐呢?他们往往坐等伯乐来找自己。可这种情况根本不可能发生,坐等的人不去展示自己,伯乐怎么可能去注意你呢?人才多得很,所有人都在争相展示自我,可抱怨者呢?却偏偏选择了隐身。希望伯乐不畏艰难险阻的去找千里马。

    不信咱们就看看,传说和现实中的千里马是如何被伯乐相中的。评书中的《秦琼卖马》是怎么回事呢?秦琼知道自己的马是好马,因此,叫价的时候要得很高。但是,因为秦琼生病许久,他的马很久没人喂了,因此那匹马一副病态,瘦得不成样子。许多非伯乐看后非常觉得好笑,因此口口相传,终于传到了伯乐耳朵中。由此,秦琼的宝马获得了认识。

    再比如,齐白石、傅抱石二人都是我国著名的画家。但是,在没有遇到徐悲鸿之前,他们两个人一个在城门楼底下卖画为生、一个靠卖仿画为生。前者是在徐悲鸿路过城门时偶然发现的,后者则是自动上门毛遂自荐。因此,可以说他们二人之所以找到了伯乐,就是因为知道如何让伯乐注意到自己。

    伯乐在现实生活中很难遇到,相反日常工作中他人的帮助、支持却是一件必须的事情。因为公司是由不同的岗位组成,你所在的岗位在重要也需要他人的支持。更何况,某个岗位也需要许多人。因此,为了干好工作,必须要获得他人的支持。

    那么应该如何获得他人支持呢?同样不能坐等,应该主动的去迎合他们,让他们来支持我们。由此,我们不妨做好以下六个方面。

    1.工作中尽可能的考虑他人的工作

    在工作中不要以自己的工作干得好为核心,而是把上下环节的工作、其他人的工作也考虑进取。例如,可以考虑如何让他人在协助我时更顺利、更好地工作。这样人家因为你的有意识地照顾,就会对你抱有好感。特别是你的工作不是你一个人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你认真而他有些马虎,结果如何?人家就会争着、抢着与你合作。这个时候,你想不成功都难。

    2.尽可能的获得上级的支持

    获得上级的支持与理解是能否成功、工作做好的关键因素之一。即使上级不同意你的见解,你也要尽力说服他。但需要在私下去解释、工作而万不可在大庭广众之下表示出你的与众不同的高明。

    3.尽可能地要求他人给予帮助

    在工作时,一定要注意利用他人的能力去为自己解决问题。当然,不要任何事情都去求助别人,因为那样做会给人以偷懒的印象。应该将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向别人提出、请教,这样,不但人家会认为你工作认真,而且会觉得你很重视他人。

    4.尽可能地获得他人的好感

    工作中的同事、客户、上级等如果对你有了好感,许多错误只要不涉及到原则问题也往往会忽略不计,甚至会为你向他人解释。这不是一种庸俗的人际关系,而是一种人的本性。

    5.别人有异议时,一定要获得他人的理解

    对于如何做好工作,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这时,如果你一听到反对声就面红耳赤,这样只会让人觉得你不成熟、不稳重。因此,你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说服他人。如果不能说服他人,那么就只好用实际行动,用成功的现实去说话,从而改变他人对你的看法。

    6.一定要让他人信任你的人品

    工作不仅仅看能力,还要看人品。比如,人家好不容易积累的客户,你却利用各种手段把客户抢走了。这就是职业道德有了问题。如果这种事情经常出现,那么,很显然你很快会成为公敌。因此,做事情一定要先让人觉得你的人品没问题。

    抱怨者处世没弹性

    抱怨怀才不遇的人往往因为自我觉得高人一等,便不注意工作的方式,使得人们看起来没有弹性。俗话说得好“人上一百行行色色”,每个人的经验、性格、能力、智力都不相同,你不能以你的情况去要求所有人都和你一样,在处世上更是如此。因此,所有人在职场上都应该像水那样,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唯一不要变的就是更好、更快的把工作做好。

    如何把工作做好就是你需要时刻把握的原则,在这个原则上其它的问题都可以进行上下浮动,由此,这就引申出了执著与变通的关系。

    在工作中,千万不要让人视作“这个人太死板,不懂乐趣。”做事情不能太过死板,把某些规矩、经验抬高到任何事物之上。如果那样,别人就会远离你,从而使你越来越鼓励,最终无法更好地工作。为了让我们处世有弹性,不妨从下面三个方面去努力。

    1.做事要懂得难得糊涂的真谛

    有一句话叫做“难得糊涂”,其实这句话针对的就是那些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情。比如两个人的感情出现了危机,到底是谁的责任,恐怕永远争论不清。

    所以,对于许多事情不妨退一退,如此才能达到“海阔天空”的地步。世间没有傻子,为何偏偏你要做“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立者?只要不涉及到原则问题,其它的问题该糊涂还是得糊涂。

    2.做事时不要把原则、规矩僵化

    抱怨者之所以处世没有弹性,就是因为把所谓的原则、规矩看得过重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规矩、有原则是必须的。但还有一句俗语说得也不错,叫做“规矩就是被人来破坏的”。规矩在订立之初,其实就已经落后于实际情况了。因为人们只能针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来定规矩。即使在定规矩时考虑到了日后的变化,也是一种想象,抵不过实际的变化。

    正因为规矩落后于实际发展,所以,才会阻碍事物的发展。由此,要改革、要创新,就必须不断打破规矩。墨守成规、萧规曹随的方法在一定时刻内有效,并不能证明它是万世不变的法则。万世不变的法则只有一条——根据实际情况发展,进行具体规划。

    3.有自尊很好,但也要有弹性

    人要活得有自尊,但是过度的“自尊”就是自卑的表现。在生活中和工作中,很多事情是需要低头、绕个圈子去做的,这并算不得失去自尊。例如适当的说些好听的话,会融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维护自尊确实是人的本能和天性。像有些“魔鬼训练”,或者要求被训练者在大庭广众之下互相抽打对方的脸,或者高声说着批评自己的话等,这样的“魔鬼训练”训练出来的肯定是魔鬼而不是人。当一个人把最基本的自尊都抛弃了,那么他还有什么事情办不出来呢?

    然而,维护自尊也要有个度,不能把所有放下身段的事情都当作放弃自尊。例如,自己办错了事情,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道歉。这不叫失去自尊,反而应该叫做美德。

    有的人将自尊放的地位很高,由此,甚至忘记了生活、幸福、事业等。自尊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还包括其他人如何看你。这里面就有一个交流环节。有的人一听见反驳意见,便脸红脖子粗。甚至在其他一些人无意识的贬损意见出现后,摞胳膊挽袖子就要拿出男人的尊严。

    其实以上这些都是毫无必要的。交流、交谈都是为了找到朋友,朋友做不成也没必要去做敌人。想明白了这点,当别人恶语相向的时候,你礼貌的一笑,别人不但不会说你没有自尊,反而会说你绅士。

    例如已故的周恩来总理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与美国代表团团长杜勒斯见面的时候。杜勒斯拒绝周恩来总理伸来的手,周恩来总理见状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斥责呵斥,而是双肩一耸显得很不理解的样子。结果,在场的人无不赞佩周恩来总理的优雅。

    其后十多年过后,为了弥补杜勒斯无礼,让世人看到美国人也讲礼貌。美国总统尼克松还没走到周总理面前,离着还有五六米远便伸出了右手。这个举动也没有人说尼克松是在讨好人家。

    自尊的问题不要过于看重,一定要有一个弹性。没有自尊会对他人、社会乃至人类带来伤害,自尊太过了也会造成自身发展的举步维艰。因此,适度的自尊才是重要的问题。

    停止抱怨,世上没有怀才不遇这回事

    有人说,没有所谓的怀才不遇,只有不善于抓住机遇的人;也有人说,“遇伯乐”这种事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说,怀才不遇是最正常不过的社会现象。

    现在,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抱怨怀才不遇者们究竟误在了哪些地方,明白了它们,我们就会知道:其实世上没有怀才不遇这回事。

    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孩子平时不爱说话,沉默不语。他身边的大人认为这孩子有点懵,总是说他笨、迟钝、智商低,希望他能机灵点。可是,大人们发现,这个孩子不但没有接受当头棒喝而变得机灵,反而越来越木讷。

    家长们认为这个孩子智商上有问题,就找到咨询中心的心理辅导师。心理辅导师在对这个孩子进行了一系列测试以及询问之后,对他的表现作出了判断:这个孩子的智商根本没有问题。

    接着,他给家长分析说,这个孩子只是比同龄人言语少一些,小动作少一些,属于“蔫”的孩子,是自己个性的表现,没有任何问题。他的行为,完全可以通过健康的成长环境慢慢地开朗起来。但由于家长总是说他“笨”、“迟钝”、“智商低”,渐渐地给了他一种心理暗示,使他自己也认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现在,只能通过一些心理疏导的方法才能让他正常起来。

    也许你要问,上面这个故事和职场上的怀才不遇有关系吗?当然有的。事实证明,很大一部分怀才不遇者正是受了这种心理暗示的影响,导致自己对自己的怀疑、不信任,甚至自暴自弃。我们的传统文化、文学作品给了我们诸多这种心理暗示。

    很多人在遭遇挫折后,并不是积极地去想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自己、让自己在挫折中实现飞跃,反而独坐家中,自怨自艾。当然,他会在心里去思考自己失败或者受挫的原因。但是,一般人都会从潜意识中回避直面自己的短处、心灵深处的缺憾。于是乎,在找不到自己失败的结果时,有些人往往会把目光投向外部环境。

    我受挫,那是因为环境不好,因为没人赏识我,因为小人作祟……是的,这些理由是最容易被自我心理接受的。好,到这里一种悲壮感便油然而生了。由此,我们想到了屈原、想到了李白、想到了袁崇焕……

    忽然间,因为多种原因导致的职场失败,便一跃成为了抗击社会不公的斗士、直面小人的勇者。于是,他有了勇气,但这种勇气不是面对自己、改变自己、提高自己的勇气,而是对一切假想敌示威的动力。

    有人说,我是一匹千里马,可惜没有伯乐赏识。这话似乎得到了很多自认为怀才不遇的人士的认同,他们固执地认为,如果给他一个支点,他可以撬动地球,如果给他一个机会,他可以改造世界,这个机会就是——有伯乐赏识他这位人才。

    好吧,就让我们姑且认为他确实是以为难得的人才,可问题是,难道是人才就一定要遇到伯乐,不然就是不公平吗?韩愈在《马说》里写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看到了吧。伯乐并不是身边唾手可得的朋友,他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如果你真是千里马,如果你真是人才,你又怎么会把一切的希望和未来都寄托给一个尚不知身在何处的伯乐 呢?

    那么,既然伯乐难找,既然机遇难求,那么,我亲爱的千里马,我可爱的人才们,你还等什么呢?发展的机遇和成功的机会不是近视眼的兔子,会让你在大树旁等到它撞树。

    所以,从现在开始,停止抱怨,告诉自己:我没有怀才不遇,我有才能,我的挫败感来自于我自己,也许机会没有眷顾我,但同样,不是每个人买乐透都会中头彩的!不要再怨天尤人,不要再等待机遇,机会是靠自己抓牢的,机会是靠自己创造的,机会是靠自己把握的。只要积极努力,世界上没有怀才不遇这回事!

    勇敢摘掉抱怨者的帽子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抱怨怀才不遇,可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称谓,因为通过它人们会看到你思想偏狭、好主观的毛病。人切不可主观,因为主观会让什么好事都可能变成坏事。怀才不遇者经常抱怨的不公,其实就是主观思想在作祟。

    “疑邻盗斧”是一个很多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它正好形象说明了主观思想的可笑与危险。

    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头,他用“大胆假设,小心论证”的方法,盯住了“犯罪嫌疑人”——邻居家的那个坏小子。他每天都偷偷观察那坏小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经过一段时间的查看,他大致认定了自己的判断——这孩子太像一个贼了,如果他不是小偷,天底下就没小偷了!

    就在他刚要去找邻居质问的时候,他在自家的草垛里发现了那把自己遗失已久的斧头。欣喜之余,他又看到了邻居家的那个孩子,他竟然发现,这孩子怎么看怎么可爱,怎么看都和“小偷”两个字联系不到一起。

    通过上面的故事,我们可以知道,怀才不遇者所抱怨的正是主观思想作祟的结果,也正是这种思想让他们变得郁郁寡欢。当人带着有色眼镜去观察世界时,这个世界的原貌一定会变了颜色。认识自己呢?也是一样。

    当我们带着抱怨、怨恨去认识外部环境、认识自己时,我们会偏执地被这种感觉所左右。当你铁定无疑地认定自己是个怀才不遇的落魄才子的时候,请先等一等,试着自己和自己对话:我到底是不是真的怀才不遇?

    自己A:我有能力,有才华,但是我遭遇的环境限制了我,我遇到的小人排挤了我,我困苦!

    自己B:这就是传说中的怀才不遇吗?

    自己A:是的!

    自己B:因为都是自己,所以我相信你说的“有才能”,这是自信。但是,我要问的是,你的“不遇”真的是因为你说的那些原因造成的吗?

    自己A:我想应该是的吧?比如……

    自己B:好,你说的这些我也知道,但我要问你的是,如果没有这些情况的话,你的职场之路会一帆风顺吗?你自己没有原因吗?你确定你说的那些情况是上天对你不公或者真的是有人排挤你吗?

    自己A:我想应该是的。

    自己B:那么,如果当别人遇到这种情况时,难道说,老天也对他们不公吗?也是有人要针对他们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你的情况又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呢?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造成你的有才难以施展的,又有什么?除了是你自己的原因以外,你觉得还有什么问题吗?

    自己A:……

    是的,有时候,我们缺少的就是这样自己对自己的质问,我们不敢问自己,我们只敢于从外部寻找原因。在心理学上,有一种心理障碍称作被害妄想,遇到这种可怕心理的人,往往处于恐惧的状态之中,总是感觉自己被别人议论、诬陷、暗算等。

    实际上,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尤其是身处职场中的人,很多都有这种心理潜质。他们总认为“天不佑我”,或者认为身边总有小人时刻准备算计自己。进而,他们会认为自己的才能受到了限制,自己的发展收到了阻碍,而这一切,都是客观原因和他人造成的!于是乎,抱怨不公,成了他们唯一能做的事情。

    既然主观成见如此不好,应该如何做呢?其实,更多情况下,试着换一个心境,换一种看待问题的方式,换一个态度,事情往往会变得不一样。为什么非要和自己过不去呢?难道就不能改变自己么?

    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个名扬海内的魔术大师,大家知道他会一种“移山大法”,许多人都对他钦佩得五体投地。终于有一天,人们在集市上看到了他,市民们纷纷要求这位大师表演这个移山大法。

    魔术师带领市民们到了市郊的一座小山前。他自己先上了一个山头,在做了几个动作之后,迅速地跑下山,奔向对面的另一个山头。当他从山上下来时,对诧异万分的市民们说:“其实,所谓的移山大法,就是转移自己——当你无法移动这座山的时候,就让自己移动起来。”

    是的,像这位魔术师一样,如果你感觉环境不好、周围的人不好,可你又对他们无能为力时,你是要消极地怨天尤人呢?还是勇敢行动起来,做一个勇敢挑战困难的智者和勇士呢?

    如果你选择了前者,那么,你将会永远站在那个小山头上,呆呆地望着对面那座山,而永远不可能成为那个富于机智和智慧的魔术师。

    从此现在开始,不管你是真有才,还是假有才,勇敢地摘掉你抱怨者的帽子吧。因为抱怨怀才不遇的想法是一种极其消极的工作态度,对工作百害而无一利。那种愤世嫉俗的心态,喋喋不休的抱怨,只会让你消极倦怠,不思进取,困在自织的茧中,与好运绝缘。坚信自己,如果你有才,你就一定有摆脱困境、寻求机会的能力,因为那也是才能的一部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