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抱怨地工作-一味抱怨而不能改变现状,可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为何有抱怨怀才不遇的情绪?客观原因也好,主观原因也罢,根本原因在于自己。在于自身人性的弱点——懦弱、胆小、自卑、死要面子等等。正是因为这些人性的弱点,让你与成功渐行渐远,让你的工作陷入连连的噩运泥淖里。因此,对自己要狠一点,做一个强硬的人,学会摆脱消极思维的操控,以不能改变自己的现状为耻,主动去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尽可能地发挥才能是毕生的使命

    人生活在世间的目的是什么?只有两个:自我理想的实现以及别人的认同。自我理想不能实现就是怀才不遇者;实现了也要获得别人的认同,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和成功的人生。

    要达到上述目的就必须把自己的才能尽可能地发挥出来。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不要说得到别人的认同了,就是自我理想都无法达到。

    要想发挥自己的才能,就必须最大化的每时每刻都将才能展现给别人看。只有这样,人家才能够知道你有才华,其后才会重用你。

    人之所以不能够最大化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其主要原因是不能树立以下几种观念。只要你改变了自己的错误心理,将它们真正放在自己的心上,你就可以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得到他人、社会的认可。

    1.客观原因存在,但你无法改变它

    人性、社会现实等确实会阻碍发挥才能,但是,这些客观原因不是个人能够解决的。所以说,与其自怨自艾地发牢骚。倒不如,踏踏实实地去找自身原因。例如,每个人所在的社会环境,你就无法改变。与其生气倒不如自己争气,别人有天生的背景我有后天的努力。

    2.自身是根本,自强才能成功

    有些人把自己的才华无法施展的责任推给了社会,但当你把眼光放到历史、放到现实,你却会发现同样在一个社会,别人为什么有着广大的施展空间,你却没有?也许,你会认为那是他们屈就环境换来的。但是,别人可以屈就你为什么不能?首先你就该扪心自问一下,你高傲的头真的应该,而且必须高抬着吗?其次,就该想想是否值得。

    不要去埋怨社会、埋怨他人,它们不会因为你的埋怨而有所改变。反而,会因为你的埋怨会更加地固执。因此,不妨做好以下事情,让自己的思想先发生改变,之后便是行为改变,符合社会、他人对于人才成才的要求。

    只有这样,你才能先获得成功。成功之后,你才有资格和能力对某些确实需要改变的现象,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条件下进行下面的改变吧,只有这样你才能最终成功。

    3.借鉴成功者的经验

    无论你认为自己的才能有多高,只要你认真的思考、观察,在你的周围同样有与你类似的人。他们却因为某种原因获得了成功。相反,这些人的才能许多都不如你,但他们成功了!因此,我们不妨把他们作为自己的标杆,先向他们学习。

    你可以通过观察他的行为、语言、做事方式,熟悉之后在与自己进行思考。找到其中的差距,如此,你就会明白你的差距在什么地方。

    你也可以通过与他人交流,通过别人的评价获得成功的经验。

    你还可以直接同那个人交流,把自己的困惑、不满向那个人倾诉。记住,在这种情况下,你只能对事不要对人。在交流中,尽可能地真诚,把自己的想法和他交流。其实,既然他和你拥有同类型的才华、经历,那么你所说的困惑、不满其实于他都曾经存在过。只不过,他克服了心魔,而你没有。

    4.勇敢而有智慧的去掉不足

    当你知道了你的不足后,就需要勇敢而且更需要智慧。你身上的不足,会有不同的轻重缓急。那么,你就需要考虑先解决什么问题。越是关于性格方面的心理缺点,越不容易改掉。

    改掉不足的顺序,只有两种。一种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本质改变法,一种是“细水长流惊喜不断”的逐步改变法。你身上不足越少越应该采用本质改变法;身上的不足越是靠近心理层面,例如性格,就适宜采用逐步改变法。

    比如,某甲这个人他认为自己有如下不足:粗心、爱生气、懒惰、心胸狭窄。

    按照本性改变法就应该是这样的解决路径:心胸狭窄、爱生气、粗心、懒惰。

    按照逐步改变法就应该是这样的解决路径:懒惰、粗心、爱生气、心胸狭窄。

    对于每个人上述解决路径都应该按照自己的特点进行,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意志力很强,你就可以采用本质改变法。反之,就应该采用逐步改变法。

    生气不如争气

    怀才不遇者总在埋怨环境,但是一个人无论身处什么环境,只要自强就会获得成功。无论一个人的起点有多么低,只要自强同样会获得成功。例如吴士宏,之前的她不过是清洁女工。结果如何?成为了一代“打工女皇”。在IBM、TCL等都做过高管。所以说,不要自怨自艾,停止埋怨吧,这是成功的前提。

    抱怨者最大的困惑在于似乎没有人理解自己;最大的恼怒在于身边的庸庸碌碌之辈都获得了成功,自己却不能一展宏图。因此,怨社会、怨领导、怨他人。但是,抱怨者其实陷入了最大的智力陷阱——社会和他人无法为单一的人去改变,无论你这个个人多么强大,才能有多么高。与其埋怨、生气倒不如自己振奋。

    要知道,生气、埋怨于事无补,百害无一利。不停地埋怨,甚至借酒浇愁那样做只好伤了自己的心肝脾肺肾;也不能去寻找其它错误的纾解方法,例如闹市中飙车,那样做只能给社会、他人带来危险,从而最终伤害到自己。所以,只能自己争气。最大的自强就是自己争气,让自己成为不可替代的人。

    为了更好地让抱怨者心服口服的去自我争气,而不是一味的埋怨生气,我们不妨细致的品味一下他们都在生什么气。其实,这些气都是因为我们不具备一些能力造成的。

    1.缺乏真正的理解能力,使得抱怨者很生气

    许多怀才不遇的人都非常苦恼,为什么自己的真知灼见没有人认同。其实,这主要是怪自己不能把自己的真知灼见理解透,如果理解透就可以说服他人。不能说服他人的本质原因,就在于自己本身都没有真正理解。你认可的理解其实只是自己认为,每当遇到不能反驳的意见便立刻龟缩起来,斥责他人庸庸碌碌为何敢于反驳自己。

    当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刚一出世时,据说全世界的科学家能够理解的不过两三个人而已。但随着爱因斯坦不断的讲解,人们理解这一理论的人越来越多,最终成为科学界公认的真理之一。如果爱因斯坦向世界公布自己的研究成果时,告诉世界一声:“喂!听着。我是天才,所以你们理解的归理解,不理解的也要理解!”这样可以吗?

    相反,爱因斯坦做的却是不断地和与自己思想相近的人去做解说工作,向他们说明后再由他们和自己一同向更广阔的科学家们进行解说。在进行解说的过程中,爱因斯坦不但更全面的理解了自己的理论更使它更加牢不可破。因为,在宣讲过程中人们会提出各种反对意见,在不断的解释中爱因斯坦也会发现一些疏漏,弥补了这些疏漏之后,他的理论更加无懈可击。

    由此,可以说只有真正的理解,才能说服他人信服自我。别人的意见其实就是弥补自己见解的最佳机会,如果你不扪心自问这种意见而一味地认为他人不配与自己交流,那么其结果仍然是自己懂而他人不能理解。理解你的人肯定会少,你肯定会为此伤心不已。

    2.缺乏全面看问题的能力,使得抱怨者很愤怒

    许多怀才不遇的人都非常愤怒:为什么庸庸碌碌的人获得了成功。其实,这同样要怪自己,因为你是在拿你的优点去和人家的缺点比试。每个人都不会是全才,往往什么都会的人结果就是什么都做不好。每个人都是在某些方面很有能力,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就会稍弱。

    有两位职员,某甲工作十年经验丰富,对于本职工作非常了解熟练。某乙在本职工作上经验不如某甲,但在人际关系、对外交往等方面能力很好。最后,老板将本岗位的管理职位给了某乙。某甲知道后非常生气,认为某乙能力不如自己,凭什么当自己的领导。为此,某甲天天消极怠工。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某甲的工作能力很高,但他所认为的某乙无能不如自己的思想可能是错误的。某甲忽略了一个问题:无论你的工作经验有多么高,但它们都是基本工作经验。十年的工作经验也许就等于一年的工作经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实都在从事着一个工作、一件事情。

    某乙在工作能力上也许不如某甲,但是管理工作不仅仅是本职工作能力,还包括管理人的能力、与其它工作环节相连工作的整合能力等。也就是说,某甲有的只是单一能力,而某乙则具备整合能力。

    3.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怀才不遇者爱生气

    有些怀才不遇者非常爱生气,老板把本该由他做的工作给了他人他会生气;他人沏茶倒水的时候,因为人太多,忘了给自己倒水他也会生气。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其实,这在某种条件下代表着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出现了问题。领导为什么会把工作交给他人?是不是因为对自己的能力不信任。人家为什么忘掉给自己倒水?是不是因为你自身让自己忘记了自身的存在。

    怀才不遇者为什么容易生气?其实就是因为遇到困难时毫无办法。倒不倒水是件小事情,但为什么怀才不遇者总喜欢去为这些芝麻绿豆的小事计较?其原因就是不懂得选择和放弃。

    针对第二点,许多人只会认为是自己的地位低下,其实这不是问题的根本,根本还是自己的能力问题。说句实在话,在这点上三四千年前的古人就给我们做了典范。

    商汤的妻子在嫁来的时候,有一位叫做伊尹的奴隶。因为他非常会做饭,所以便去做了厨师。经过观察,伊尹觉得商汤非常仁慈也非常有大报负。伊尹决定将自己的才能展现给他,但是作为奴隶的他根本不会受到重视。所以,伊尹便开始使用了自己的心思。

    例如,他把菜做得非常不定,例如昨天非常好吃,今天就非常难吃;昨天的菜非常淡,今天的菜就非常咸。由此,商汤便接见了他。发现伊尹非常有才能,便立刻任命他管理商族部落的日常工作。最终,在伊尹的帮助下商汤灭了夏桀,统一天下。

    由此,我们不能不说,还是停止埋怨社会吧!扪心自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展现才华,是不是因为自己缺乏上面三个能力。把它们弥补之后,就可能获得大的发展。

    停止埋怨并不等于放弃自己的理想,也并不等于安于现状。而是,因为生气会与事无补,还徒增消极情绪,还不如自强起来,积极去改变,这样,一切都会变得美好起来。

    改变环境先从改变心情开始

    抱怨者的心情总是很郁闷,他们总是在抱怨环境,认为是环境导致他们不能施展才华。其实,当我们仔细和抱怨者进行交流的时候,却发现导致他们心情不好的直接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某些思想很有问题。因此,应该立即停止抱怨,用正确的思想和观点重新振作起来。当然,他们抱怨的也都不是空穴来风,有些也确实是客观存在。

    一般来说,抱怨者之所以心情不好,主要是因为以下五种错误思想造成的。解决了它们,心情自然会好起来。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五种思想,我们不妨先暂时停止抱怨,静下心来。

    停止抱怨也不是让人们安于环境中不好的某些现象、潜规则。例如,尽管从本质上说,工作是靠本事、实力说话,但也确实有许多工作单位,当发展到某种程度后,也确实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诸如任人唯亲、官僚主义横行。但是,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同样有其他人才获得了大发展。由此,这不能成为怀才不遇者嗟叹的理由。

    怀才不遇者抱怨工作环境不好,老板赏罚不明、小心眼儿、员工之间互相猜忌使坏等都是他们抱怨的对象。然而,我们仔细考虑一下就会发现:其实问题没有我们想象得那样龌龊。我们要明白:领导也不是傻子,他知道:公司的生存和发展要依靠员工来实现。

    因此,从本质上讲,公司的领导永远都希望优秀人才不断涌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只要你的能力强、本事多,你一定会获得好的发展和待遇。为此,我们就应该让自己适应环境。特别是改掉下面四个坏思想,正是因为它们才导致人们心情不好,只有改正它们我们才能有好的心情。

    1.并非老板不器重你,而是你没有用业绩说话

    怀才不遇者认为:老板真是胆小,这个工作有这么难吗?只要让我来本可以很顺利的完成。其实,怀才不遇者忽略了这一点:无论你的才华有多高、能力有多强,但这些都是你自己认为,别人无法知晓,能够让别人看到的只有工作业绩。

    在常态下,业绩越突出被委以重任的机会才会越多。我们可以看到,在公司内部越重要的职位、工种、任务,往往都是经验比较多、业绩比较多的人来担任。有人评价老板、管理者会像猎豹一样盯住绩效考核。这种观点虽然有些过,但却说明了在目前没有更好的考评办法前绩效是公正透明的方法。

    2.成功并非是一个人之功

    许多怀才不遇者都坚定的认为:仅仅凭借自己的才华就可以获得成功。然而,他们忘记了一点,即:一个人不可能脱离人群获得成功,如果你不加入一个圈子,就会成为所有人的敌人。我们经常发现:你犯了错误,总会受到批评。但是某个圈子的人犯了错误,则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由此,许多人便认为老板、管理者偏心。这可能是真实的,但是这就是客观现实。任何时代都是如此,每个人都很难改变,人才也是如此。

    要记住,加入圈子不是为了这些而是为了更好的工作,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而不是为了犯了错误有人为你扛、为你抹平,那些只不过是因为大家都比较熟识,互相知道各自优缺点后的一种谅解。我们更需要注意:无论圈子有多少,只有一个圈子最重要——老板所在的圈子。

    3.过于较真,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抱怨者往往认为:做事讲究光明磊落是很重要的事情,因此,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弄出个子丑寅卯来。其实这大可不必。郑板桥用了一生的时间,才悟出了“难得糊涂”一句。然而,自从这句话出现后许多人都对其或多或少有些误解。其实,郑板桥这句话很有老子的“无为”味道。

    无为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难得糊涂也不事事糊涂。无为的目的是为了无不为,难得糊涂的目的也是为了在关键时刻聪明。难得糊涂就是在不涉及到原则问题的时候,能够眼睛、心思就要放宽些。如果处处精明,就会使得自己离群索居,人际关系紧张。

    4.不能以能者自居

    怀才不遇者认为:因为自己的才华,才使得企业获得了生存与发展。从而,认为老板理所当然的应该重视我,应该处处听自己的意见。如果老板不听,就会认为自己的才华没有得到施展。

    其实怀才不遇者忽略了一点:一个人的成功,一定要将其归结到集体的力量。没有集体作为依托,一个人很难成功。怀才不遇者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认为集体的存在和成功是因为有了自己。

    当一件工作获得成功后,一定要明白,每个人都是蜡烛,正是因为别人的光芒才使自己获得了成功。即使你做不到这一点,也不能因为成功而沾沾自喜。如果你只想照亮自己,并把其他人的光芒聚集在自己的身上,那么,最终你将会成为灰烬。

    5.规则并非创新的克星

    怀才不遇者认为:因为自己有才华,所以就不应该受到规则的束缚。因为规则限制了创新、限制了自己的才能。例如一个很简单的现象——上班时间问题。也许,怀才不遇者认为:明明这件事情在家可以做得更好,我为什么要朝九晚五呢?老板真是不懂得效率为何物。当自己或迟到或自己的关于这方面的建议受到了批评之后,便会认为老板思想落后,与自己差距太远。从而显得自己受了多么大的委屈。

    然而,怀才不遇者忘记了规则的好处:规则的存在是为了最恰当的让集体获得成功。规则尽管会束缚某些创新因素,但没有规则则会使得事务大乱。没有规则限制,所有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结果,毫不顾及他人想法,那么最终只有混乱。尽管规则,有时会显得不近情理,但事情的评判标准只有成功与失败。处处讲情理,连在自己的家中都无法做到,更何况在非亲非故的其他环境中呢?因此,做事情一定要按规则去做。

    如果某项规则真的束缚了创新、束缚了效率,那么你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从而推动老板改掉这项规则,而不是在规则没有改变之前,便以身试法强行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

    职场上的规则不仅限于以上五点,但这五点却是最为关键的五点,几乎点点都会造成失败。因此,抱怨者要考虑自己是否与它们相冲突,不要异想天开的觉着自己可以改变环境,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有先从自己的心情开始,改变自己不合时宜的思想才能获得成功。

    找到使你产生抱怨的“短板”

    木桶理论原理告诉我们,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看的并非是最长的木板,而是最短的木板;无论你的水桶有多高,但有一块木板却很短,那么水不会爬到最长的木板顶端,而只会到最短的木板顶端。

    其实,这很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决定我们成功的关键,并非是我们的优势,而是自己最容易被忽视的劣势。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抱怨的现象了——造成抱怨的根本原因通常并非根本能力欠缺,而是抱怨者最容易忽视的人性缺陷,譬如粗心大意、软弱、缺乏勇气、不敢直面问题等。

    不要让粗心大意坏了大事

    许多人在性格上比较“粗线条”,他们做事不拘小节。有人说,这种性格是一种豪爽、豪放的象征,但是,在做具体事的时候,这种性格特征的弊端就会显现出来。譬如,有些从事传媒或文字工作的人,他们看重文章的内涵、立意,喜欢直抒胸臆,说出自己心中的观点便以为是成功。但是,偏偏很多人粗心大意,不在乎标点符号的准确性,写错别字,或者不注重排版规律。他们认为这无伤大雅,不过是白玉微瑕,不足为道,这是他们不拘小节的性格使然。

    一位长期从事报纸策划的编辑说:“一篇报道或一篇文章,如果有一个明显的错别字,或者在配图上有一点和文稿的出入,便会让读者犹如吃了苍蝇一样恶心。”譬如不久前某市晚报娱乐版新闻的头条导语中,该报将“京剧《大唐贵妃》”印成“京剧《大堂贵妃》”,遭到读者诟病,贻笑大方。读者不会认为这是编辑记者的“不拘小节”,只会认为这份刊物质量低劣。

    有些人认为自己胸中自有百万雄兵,能谈天说地,吞吐风云,却对自己性格中的粗心大意毫不知情。在屡屡出现错误后,还并不认为那是大毛病,相反以怀才不遇者自居,这种人,更应该的是想想如何改正自己性格上的缺陷。

    潜意识让你回避问题

    很多抱怨者在遇到困难时,他会不自觉地回避与问题直面交锋,而采取躲避的方法——“或许是天意不让我这样”。

    还有些抱怨者在遇到挫折后,他不会去“思过”,反而认为自己是在受到一种考验,并在一种悲壮的心理氛围下产生一种“天将降大任”的感觉,从而在错误的道路上一错再错。

    其实,这两种心理都是人们心中抵触遭遇挫折的潜意识反映,表现在行动中,就是回避面对必须承担的事情。

    通常,成功的人,在面对人生中的任何一个问题时,都不会选择回避,这并不是成功的人具有天生的良好素质,因为自我保护的潜意识是人的天性使然。只是成功的人,在面对困难时,往往要使自己具备理性的思维——躲避不是办法,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

    尊重约定俗成的规则

    大多数人知道点头代表“是”,摇头代表“否”,因为这是我们约定俗成的规矩。而在非洲和南美的一些国家,按他们的习俗却恰恰相反,点头代表“否”,摇头代表“是”。

    礼仪动作或话语本身并没有特定的意义,但当它在一种文化氛围中,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认同的情况下,你就必须要遵守,否则就是没有教养的表现。

    一些抱怨者自认为自己很有独立的思想和个性,讨厌社交中的繁文缛节,认为人们交往应该坦诚相见,点头哈腰、唯唯诺诺让人觉得虚伪。如果说的好听一些,我们只能说这些人比较直率。但他们怀才不遇,恰恰也因为这种直率。

    譬如,副驾驶座就不是随便人坐的。老板在后面,你就得坐到前面去,让你的管理者坐在他的身边。如果老板坐在副驾驶座,你就得坐在管理者左边。如果老板亲自开车,你就得坐在后面,让你的管理者坐在副驾驶座上。

    这种礼仪是一种规则,在中国甚至被看做一种潜规则。你不这样去做,就会被认为:不成熟、不懂礼貌。如果你和你的老板处于竞争状态,你的这种不懂礼,反而会让人觉得你在成心“夺权”,其实那时你根本没那个想法,但是,给他人的印象就是这样。

    抱怨者们往往在这个问题上粗枝大叶、不知深浅。往往将无礼视作个性,尽管有人说80后、90后是彰显个性的时代。其实,这是一种误人子弟的看法。60后、70后也曾年轻过,他们也曾被前代视作过叛逆。然而,当他们长大后就会服从规则。

    放眼看看四周,80后在经过几年工作洗礼后,已经开始遵循规则。由此,可以得出:无论你多么自我,只要在社会上生活、工作,就需要遵守社会的规则。这一点,毋庸置疑!

    世上没有救世主,万事靠自己

    大凡经历过风雨洗礼的人,都会亲身体验过《国际歌》中的这句话:“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事情做得成功与否、生活过得是否幸福,靠不了别人,只能依靠自己。

    有的人也许有着良好的家庭背景,然而,父母也只能把你引导到平安大道上。这种大路也许要比大多数人的平坦许多,但如果你自身体质不行,即使是平坦大道你也会磕磕绊绊。

    有的富家子弟,生活萎靡、行为放荡,在闹市飙车,既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有的继承了父母万贯家财,没有几年去都输光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因此,父母再厉害他们也只能帮你一时,却帮了你一生,自己的路还是要靠自己。所以,千万不要有等、靠、要的思想,一定要树立万事靠自己的心。

    不要过分依赖父母,万事要靠自己

    有的人一生下来,就可以锦衣玉食。说句难听的话,只要这个人够平均智力水平,三代都不用愁。也确实有靠父母的帮助,少奋斗一二十年的情况。

    然而,中国古老的民谚说得好“富不过三代”。正是因为,他们的环境使得他们丧失了生存能力,父母一撒手人寰便会快速地衰落。求人不如求己,即便是父母,甚至是雄厚的家业,也不要指望你能靠这些风光一辈子。

    不要过分依赖朋友,万事要靠自己

    尽管朋友很重要,但是俗话说得好“救急救不了穷”。朋友可以在危难的时候拉你一把,但毕竟朋友也有生活、工作、家庭,你身上的重担人家不但有可能比你还要更重。因此,在漫漫人生路上,亲友的帮忙永远都会是占少数,绝大部分还是要靠你自己。

    比如,亲友可能会给你介绍一份儿好工作,但工作能否做好、你在工作期间是否顺心等都要靠自己。也许,你捅了娄子或者做错了事情,亲友会帮你摆平。但是,次数多了、问题超出了能力范围,那么人家也只好爱莫能助啦。

    以上说的还都是一些真朋友,人生有许多种朋友。明朝的苏浚和孔子都谈过交朋友,他们认为应该结交真朋友三种:“畏友”、“密友”、“友多闻”三类。这都是真朋友,前两者是对待你,“畏友”就是敢于批评你的朋友,“密友”就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朋友,“友多闻”则是从朋友的能耐角度讲,因为他们知识多、经验丰富,你主动去结交人家,人家认不认可你是朋友则都成问题。所以,真朋友中也就是前两者会给你以帮助。

    除了真朋友,还有假朋友就是苏俊说的“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利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中的昵友、贼友。昵友就是那些专门喜欢谄媚逢迎,溜须拍马的人。就是只知道吃喝玩乐,你做什么、说什么,他都会说“太精彩了”、“太棒了” 从来不说“不”字,反而会顺着你的思路、接着你的话茬,称赞你,夸奖你。

    什么叫做贼友呢?这种人在有利益的时候削尖脑袋往朋友堆里扎,等没有了利益或有了些许利益冲突,为了五毛钱能够打得头破血流的人。在他们心中没有是非观念。他们的准则就是从中渔利他。如果被这种人包围,时间长了就会被拍得头脑发胀,最终盲目自大,失去许多真正的好朋友。

    真朋友你可以希望得到帮助,假朋友不但不能希望还得小心他们伤害自己。所以说,连朋友是不是朋友都需要鉴别,更不要说坐等朋友帮助这种事情了。

    不要依赖伯乐,万事要靠自己

    抱怨者往往希望伯乐出现,带自己脱离平凡的苦海。但是,伯乐却并不容易出现。它需要至少三个条件:

    第一,伯乐需要出众的千里马。人家伯乐现在正在春风得意,手下的人才多得正在发愁不能恰当分配呢。此时,即使再有千里马出现,人家也不会引起重视,除非你与众不同,引起他的注意。

    第二.伯乐注意到了你,人才多得很,人家只会关注那些表现得更像千里马的人。

    第三.伯乐还需要有实力。赏识人才的人并不能全部称为伯乐,只有既有眼光又能帮助千里马的人才能称其为伯乐。也许,赏识你的人很多,但都帮不上你。这种情况很多见。

    只有具备以上三点,伯乐才可能出现。你只有先做好上述三件事情特别是让伯乐注意到你的时候,你才能希求伯乐出现,否则,海市蜃楼永远是海市蜃楼。

    父母、亲朋、伯乐都不能靠,能靠的只能是自己,只有自强,人家还会注意到你,人家才会愿意帮助你。如果你是扶不上去的阿斗,除了父母可能会一往无前的帮助你,其他的人则肯定会离你远去。由此,自己努力永远是根本。别人的帮助永远是锦上添花。

    闻过则改:勇敢地改正错误

    古人有一句话叫做:“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还有一句话叫做“闻过则喜”。

    任何人都会有缺点,人才也是如此。但是,抱怨者往往有着某种孤傲的心理。或者他们认为那些缺点根本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甚至认为这些缺点反而是优点。即使有些抱怨者改变了错误,但不久后又依然故我了。

    由此人们便对其评价为“竖子不可教也”,从而远离你。一个人的才能无论有多高,脱离了他人的协助、集体的依托,再有才华也会因为寂寞而产生“相知难寻”的感慨,更有甚者会产生失败。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正确面对批评,并改正缺点,特别是抱怨者更应该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以下三件事。

    1.对待批评要虚心接受

    许多抱怨者对待批评的态度很不好,因为他自我觉得有才,便对于一些毛病视而不见,即使人家指出来了也会认为无关痛痒、不碍大局。

    除此以外就是好面子。太好面子的人,往往是这样的人:听到别人的批评后会认为别人是鸡蛋里面挑骨头、为了打击我从而树立他的威望等等。如果再加上性格好斗问题就更大了,往往把芝麻大的事情,看做天大一般。明明承认自己错了,就能得到别人的谅解,他反而,死不认账。其原因就在于他认为那样做有伤尊严。

    人生在世,出现错误、缺点在所难免,不要以为那是什么有伤面子、尊严的事情。再者,也要看看你有没有资格谈自尊、人家伟人都不像你那样自尊,你又何必自恋呢?

    毛泽东在1957年收到了《诗刊》主编臧克家的信,请将毛泽东主席过去写的诗词在刊物上发表。毛泽东同意之后,还改了几个错别字。诗词发表后不久,一位小学校长写信给毛泽东说《菩萨蛮?黄鹤楼》中“把酒酎滔滔”的“酎”字是“酹”字之误,更直接地指出,毛泽东写给《诗刊》主编臧克家的信中“遗误青年”的“遗”字应为“贻”字。

    毛泽东不愧一代伟人心胸广大,他看完信,查了一些字典后,立刻让中央办公厅秘书室复信肯定了他的意见。又告诉《诗刊》编辑部把错字改了过来。

    伟人尚且如此心胸博大,更何况一般的人才呢。因此,对于别人的批评要懂得虚心接受,最好要“闻过则喜”。孟子说子路这个人“人告之以过则喜”,这种态度才是正确的态度。错误的态度就是“过则勿惮改”,一听到批评就觉得丢了面子,采取不理睬的态度,或者多方辩解,或者利用自己的方法遮盖、文过饰非,甚至勃然大怒、言语相机、动手动脚。

    2.接受批评后必须立即改正

    接受批评并不仅仅是口头答应、认可,更重要的是立刻改正,只有这样才是真心的接受了批评。许多抱怨者之所以在工作中、生活中一遇到批评就受不了,恐怕就是这种说改而不改的毛病长期化后,人家明白了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便对你失去了信心,你说什么都对你说好的,最终使你飘飘然不知所以。

    有的人满口应诺“改改,我改”,但结果如何?说完了仍然是我行我素、依然故我。时间长了,人家看你不知错就改,总是没有改过的行动,人家也就不会再提了。尽管口头上答应改正错误,在行动上却不见真刀真枪的人,别人肯定会认为批评了也白批评。久而久之,人家就会逢迎你,专门说你爱听的话。从此以后,你就永远都正确,错误、毛病永远都不会发生你的身上了。这样下去,一定会自我膨胀。最终,遇到困难、竞争就会失败。

    3.改正后也要注意旧病复发

    有的抱怨者,既善于接受批评也能够立即付诸行动。然而,却会每隔一定时间旧病复发。其实,有时候,这并不能说抱怨者没有心思去改正自己的缺点,也不是人们所说的屡教不改、执迷不悟、死不悔改。但是,大多数人则会这么认为。也许,抱怨者自身也在痛苦为什么总会反复。

    嘉靖年间有一个叫做高捷的新政都尉,他有一个儿子非常差劲。什么坏事都做,高捷屡次教育他学好都不听。最后,高捷亲手杀了自己的儿子。高捷之子的行为,日后便被人们评价为“屡教不改”。这个儿子的行为和结果,在人们眼中并不值得同情。

    抱怨者也许只是因为性格使然,才造成错误屡犯。但在他人眼中你就是屡教不改的坏分子了,你失败是罪有应得。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问自己,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也进行了改正,为什么还会再犯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性格使然。一个人的确定背后都有性格因素,而性格的改正之难,用两句话就可以说明“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英雄征服世界,圣人征服自我”。

    由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该时刻提防性格缺陷的反扑,不要觉得改正一次就可以将性格缺陷打败。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并做好长期化准备。

    成功源于敢闯的霸气

    一个人成功要有一种霸气,这种霸气不是说要盛气凌人,而是做事的一种果敢和顽强的性格。无论多么难的工作,只要认定自己是人才,就没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面对问题不依靠他人解决、不指望由他人代劳;面对困难从不埋怨、从不气馁;面对任何事情与困难,都有一股“舍我其谁”的霸气。

    那么,抱怨者是否都拥有这种气质呢?显然不是。有些抱怨者很敏感,一听到别人对自己过低的评价,就开始埋怨“知己难求,谁知我心”;一遇到困难,就认为“社会不公”、“天不佑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那么,抱怨者们应该如何拥有霸气呢?这就需要做好几个事情。

    1.打败消极思想,走自己的路

    在这个社会上,总有一些人特别喜欢关心他人的生活,对他人有异于常规的生活方式、思想等总爱喜欢品头论足。这个时候千万不要产生失落的心情,既然你认为自己是人才,不妨以“燕雀焉知鸿鹄之志”聊以自慰。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总有一天,他们会跑到你的面前说:“真是厉害,我几年前就看出你能成功。一看,怎么样?今天果然成功了吧。”

    还有些抱怨者,因为不顺多年,就会考虑是不是自己的命不好,甚至去街边找个算命先生算命。其实,这种消极做法没有任何好处,你不思索问题出在何处,就永远找不到失败的地方。无论你在怎么求神拜佛,它们也不会帮你。

    还有的人总是哀叹环境对他不公、哀叹小人太多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是消极思想,消极就像是瘟疫可以传染到周身上下,使全身酸痛无比,进而使我们的意识对我们说“休息,休息一会再说”。久而久之,就在这不断的休息中,能力逐步降低。更危险的是,一遇到问题就往他处推而忽略自身的毛病。

    而这时,只有自强精神才能战胜消极思想。什么叫做消极?就是本来能够成功的事情,因为自己没有斗志,不愿去做或者做的时候敷衍了事,把本来事情做坏了。这种情况就叫消极。人生要积极面对环境,查找自己的不足,确定之后努力地改掉它们,并把“清纯”的自我保持下去。

    2.不要一味地埋怨,更要积极地交流

    许多抱怨者一遇到问题,特别是别人不理解自己的时候。总喜欢把自己锁在狭小的自我空间,对待他人总是采取排斥态度。不管是别人关心还是中肯的批评,一概给予拒绝。其实,我们不妨换一个思路去考虑:你不与别人沟通,别人就永远理解不了你。也许,稍加交流,别人可能就会理解你。

    特别是对于环境的一些想法,和老员工、亲朋一谈,别人就会以自己的情况告诉你该怎么办。因为所有人都会遇到相同的问题,同样的环境为什么别人可以应付自如?这里面有着另一种思路、另一种生活方式,从他人的经验思考一下自己的方式、思路是不是变顺畅了呢?

    特别是在工作环境中,不会沟通交流更是一个大问题。企业要靠群体协作才能生存、发展。你不能与他人交流,别人就无法和你产生合作关系,如此下去,将会严重阻碍团队协作。这个时候,不合群的你当然会被老板开掉。

    例如,那些令抱怨者非常鄙夷的溜须拍马者吧。如果我们去仔细和他们交流,就会发现:其实他们溜须拍马,不过是为了更好地给老板留下一个好印象而已。也许,因为他的家庭环境要求他必须要保住这份工作,为了谋取生活他不得不如此。

    明白了这些,将心比心的交流后,我们就会发现,曾经敌视过的现象其实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龌龊。

    再比如,我们经常说老板小气等思想,如果转换一下思路,就会明白:老板有时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为富不仁,他们不是周扒皮、黄世仁。但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才这样的呢?许多企业的老板,特别是私营企业,他们可以说都是带着身家性命来开办企业的。作为打工者,你丢掉了这份工作,你再去找另外一份工作就可以啦。但他们也许会一无所有。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自然会比我们更谨小慎微。

    3.霸气不能对人只能对事

    上面两条在许多人看来似乎与霸气无缘,然而,正是因为许多抱怨者不能摆脱上述两条,从而才没有霸气。但是,霸气只能对事不可对人。而且,霸气也并不仅仅是指做事高调。正如我们说的阳刚之气,也并非仅仅是对人霸气十足,而是指做事、做人讲究责任。

    霸气也不是面对错误、面对批评吹胡子瞪眼,让人又惧又怕;也不是事情还没有做,便四处宣扬唯恐天下谁人不知;更不是面对别人的不同意见甚至反面意见,冷冷一笑,高声说道:“你懂什么?”

    霸气是一种面对困难,无论它在高、在难都有必胜的信念。霸气也是一种面对他人无端指责,敢于争辩、善于争辩。敢于争辩并不是说当面与之争论,而是无论对方的地位有多高,都敢于用事实讲清楚;善于争辩则是要根据具体情况,对各种指责做出不同反应。

    如果有陌生人在场,对于指责应该尽可能的暂时忍耐,等到陌生人离开后再与同事、老板进行解说;如果对方已经因为各种原因丧失了理智,在这种情况下也不要与之辩驳。因为在上述两种前提下,你争辩的结果只能是使事情变得更糟。

    霸气也是一种面对暂时无法解决的困难,敢于暂时放弃的勇气。许多情况下,因为竞争对手过于强大、困难很高、与他人人际关系过于僵化等原因,我们无法立刻解决问题。那么,在许多人看来,宁可失败也不愿放弃。但是,这些却并非真的具有霸气。项羽乌江自刎,在我们看来这叫做“英雄气短”。既然时机暂时未到,等待时机成熟也就是最理智的做法。

    有才华,更要有智慧

    抱怨者一般来说都有些才华,他们的学历并不低,行业知识也很可能比较深厚,但为什么他们却经常失败呢?其实关键问题就在于他们不会运用自己的知识。这些知识就像是流行在民间的一句俗语:“茶壶煮饺子——肚子里有却倒不出来”。

    由此,许多人便说他们很傻,但他们却非常郁闷——为什么自己的知识总与社会的距离那么遥远。特别是关键时候,所学的知识却显得一无是处的时候。这就是没有智慧——不知道如何运用知识的坏处。那么,智慧从何处来呢?

    人际关系可以催生智慧

    可以说,人际关系也是一种生产力。抱怨者也知道人脉的重要,但是总觉得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可以找到许多朋友。许多人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主动与自己结交。然而,实际上问题不是这么简单。

    有些人因为性格原因,造成自己往往事到临头把这些知识全都忘记。例如,明明许多人都知道不要当面批评他人,要让人下得来台。但是,总到关键时刻忘记这一点。台上总经理正在讲得高兴,你突然插话说:“老总您说错话了,那个字念……”总经理一听先是一愣,接着冷冷一笑:“呵呵,你真是博学”。

    所以说,人际关系是一门大学问,它不但要学通更要运用娴熟。知道自己的性格缺点,就需要在与他人进行人际关系时,懂得抑制这些不足。

    人际关系搞得好,不但事情容易解决更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识,让知识转化为智慧。俗话说得好:“一个朋友三个帮,一个篱笆三根桩。”没有朋友的帮助许多事情根本无法获得成功。总结说来,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有以下好处:

    1.让你借力解决问题

    无论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面对一些问题,我们暂时无法胜任,但是如果懂得借力可能就会很容易解决。例如,面对一个技术上的难点,无论你怎么努力你都无法胜任。但是,某个同事或某个同学、朋友正好是这方面的人才,你借用他的智慧就可以解决问题。公司将任务委派给你,不会问你是如何完成的。他们看得一般都是结果,即使你找了十个外力帮助,结果只有一个。

    2.助你事半功倍

    许多事情在我们眼中,可能困难无比,但是在他人面前可能只需要一个电话、一张纸条就可以解决。这时候,运用得当人际关系,完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集思广益,增加解决问题的力度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面对一个困难、问题,只要群策群力一般都可以获得解决。别人的一句不经意谈话,有可能就会使自己的难题得到解决。

    在某次图书策划会上,人们正在苦思冥想该如何出版一套故事书。这时,一个人偶然说了一句:“过去人们批判寓教于乐,但是,我总是觉得过去的寓教于乐说教太浓确实不对,但是寓教于乐这种思想并不错,能否把知识放在人物对话中呢?”此言一出,人们纷纷如梦方醒。

    这就是集体的力量,一个人的才能在高,也无法和集体的力量相比。

    生活可以锻炼智慧

    抱怨者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类苦难和失败,有些人往往因为它们而心生畏惧,产生了逃避思想。正如人们所说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做事情不可能永远一次成功。失败了,只要能够总结经验教训,摸清解决问题的路径,下次同一个错误就不会再次出现问题。

    这类问题找到了解决方法,难道不是智慧更增加了吗?由此,有了困难、多了失败,只要从另一个角度去看问题,就会发现其实它更是一种我们提高能力、增进智慧的手段。

    怀才不遇者之所以有才华,主要是在知识层面上有较高的水平。但是,知识包括理性知识,也就是书面知识和感性知识。感性知识也就是从生活锻炼中学到的各种知识。“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非常恰当地说明了知识的作用。但是,这种认识却并不全面。

    知识本身不会产生力量,不懂得运用知识,就不会产生力量。那种不能被运用的知识,根本没有任何力量。没有力量的根本就在于抱怨者不能够、也不善于从生活中找到知识。

    如果不会使用知识,不但会和不懂得这类知识的人一样无力,反而更会徒增烦恼。只知道自己有了知识就是有了力量,整天对着老天喊“天生我才必有用”,接着又说“为何到今不成真”!虽然,有一句话叫做“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亮的”,但它的前提是你首先是金子才成立。

    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失败,不要产生畏惧,有才华并不是一件特别值得炫耀的事情。才华的基础其实就是知识,不懂得运用知识与才华几乎等于毫无用处。由此,运用知识的关键就在于有目的的实践。否则,知识特别是理性知识就没有任何效果。

    把精力放在寻求解决办法上

    许多人总是抱怨时间不够,自己没有时间解决问题。却与此同时,经常向人家抱怨这种不公、那种不公,或者借酒浇愁,希望一醉解千愁。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有这么多得闲情逸致呢?为什么不把精力放在寻求解决问题呢?与其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还不如去寻找问题出现的原因和如何解决。

    怀才不遇者之所以用抱怨来包裹自己,其原因恐怕不是问题很难解决,而是你没有用心去思考解决之道。那么,我们不妨品味一下怀才不遇者都会遇到哪些困难,并探究一下这些困难发生的原因,然后再告诉你应该如何解决它们。

    不是冷落你是在观察你

    许多抱怨者明明很认真的工作、人际关系也很好、工作业绩也不错。但是,老板似乎就是视而不见。由此,他们认为那是因为老板对自己不公。然而,果真如此吗?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老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态度。

    首先,这个老板正在观察你。一个企业,无论大小,提拔人才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特别是中小企业,某个关键岗位用错了一个人,可能这家企业就完了。比如中小外贸企业的业务员。如果这个业务员的品德、能力出现问题,签错了一个单子,可能就会造成企业巨大损失甚至危及生存。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慎重。

    其次便是在考验观察期间。尽管,你已经有了一定的能力和业绩,但与老板认为应该具备的能力和业绩还有一定的距离。为此,他在观察你,他会通过你的言谈举止来观察你的品德,他会给你其它一些工作来检验你是否具备一定的能力。

    不是找茬而是在锻炼你

    有些抱怨者经常认为老板和管理者,对于工作吹毛求疵,成心有意找茬修理你。并为此仔细思考、回忆,到底是哪个环节得罪了他们。其实,这根本没有必要。因为老板和管理者在赋予某人一件他认为是关键的任务和职位的时候,总会考验考验那个人是否靠得住。

    靠得住的标准就在于:其一这个人人品的如何;其二这个人的抗压能力如何。如果这个人在“找茬”之后,立刻反唇相讥,那么这个人抗压能力不行;如果这个人在“找茬”之后,表面上遵从,暗地里却寻求报复,那么,这个人的人品不好。

    老板和管理者在观察人才的时候,不但会用故意冷淡来观察,甚至会主动给你一些气受观察你的忍耐力。要知道,一个人能否成功是与自己是否能忍挂钩的,忍耐力越低的人成功的几率越小。韩信能够受胯下之辱,结果终成大事;糜竺、孔融等不能忍口舌之争,终于惹来杀身之祸,这就是能忍与否与成功的关键。

    不是同事排斥你,是你的行为让人反感

    有些抱怨者总是认为,自己受到了同事的排斥。然而,仔细考虑一下,就会发现:其实有才能的人谁都愿意亲近,因为亲近他们会使得自己的能力提高得更迅速。

    正如上学的时候,每个学习不好的学生都希望与一个学习好的学生交朋友一样。然而,这种情况却很难出现。除了学生年代的家长劝导,使好学生不愿与学习差的学生交往这个因素外,抱怨者和同事之间的关系和好学生、学习不好的学生之间的关系几乎完全相同。

    首先,既然是同事,就要交流。但在交流中,一位抱怨者往往认为自己才能高,容不得半点别人的批评,使得人们厌恶与你交往。

    其次,在交流过程中,有些抱怨者的能力确实很高,他们以自己的标准、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思考方法要求其他同事。他们忽略了人需要成长这一问题。为此,他们看不起其他同事,主动选择了远离同事,只与自己看得起的同事交流,久而久之,人家自然就会排斥你。

    根据上面的分析,抱怨者就应该明白,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明白了这些,难道你还会认为困难是不可战胜的吗?你还会一味的抱怨吗?你肯定会赶快弥补不足,把问题解决好后,愉快的工作、生活。那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

    与老板和同事去真诚的交流。探寻一件任务成功的经验,虚心的接受他人的批评,即使错了也要耐心的解释。不要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应该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同事。积极地换位思考,站在老板、管理者的角度多考虑一下问题。如此,才能解决上述问题,为我们的精神生活带去好的营养。

    跟凸透镜,学学专注

    人在社会上生活很不易,既要工作,又有家务,还要有一些往来事务例如亲朋往来,更重要的是还有自我理想需要实现。因此,总有自顾不暇的感慨。这一点,抱怨者更明显了。因为他们的想法实在多得很。而且还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同学。

    “我的同学一个月赚多少多少,而我呢不及一半”。因为受到的影响多,不免想法就多。其实,在这里,不妨先请抱怨者们先学学凸透镜,你先把目前的事情做好再说,再去谈理想,否则一切都是奢谈。

    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先干好目前的事情

    小刘是一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毕业后却在一家私营小企业上班。看着其他同学不是在外企就是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心中不免总是不甘心。“你我都是名牌大学毕业,凭什么你就去那里呢,我就在这个破地方工作?唉!真是不公平!”由此,他便有些灰心丧气。再加上目前的工作单位比较小,分工就不会那么严格。一人身兼多种职位,一天到晚辛苦异常。即使如此,那位小老板还经常说自己是书呆子。

    为此,小刘非常生气,尽管他也知道人在矮檐下,怎能不低头的道理,但每次和同事外出和竞争对手谈到他们的待遇,小刘便心动不已。由此,小刘更加觉得目前这家单位实在不如其他单位好。最终,小刘跳槽了。

    跳到一家竞争对手公司后,他又发现目前这个行业其实没有什么发展前途。而自己上学的时候,也不是学这个专业的。他忽然发现某个行业市场发展很好,为此小刘便觉得:既然目前这个行业自己能干,那么那个行业自然也能干。为此,小刘再次跳槽。这次不仅仅是跳了一个公司,更是跳了一个行业。

    从此,小刘便开始了他那漫长的跳槽生涯。从这个企业跳到那个企业,从这个行业跳到了那个行业。几年下来,小刘猛然间发现自己还是个“生人”。而以前比自己学历低、能力低的人现在混得都很不错,而自己却仍然在底层工作。

    可见,对待工作不要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还是先把目前的事情做好;目前的事情做好了,你就有了跳的基础。人家看简历,看你的能力,你没工作呢?人家怎么知道你有能力?当然要看看之前的工作业绩。而目前的事情没有做好就等于没有业绩。人家自然要把你看做新人,新人的工资薪酬自然是最低的。

    锁定目标和注意力,才能实现理想

    这时,不免会有人提起异议。难道我们就不能心有理想了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人肯定而且必须要有理想,否则和其它生物有什么区别?但是,实现理想要一步步地来,先打好基础。基础就是你的业绩。

    写到这里,我们似乎都应该为自己汗颜。为什么少年时代我们对目标的锁定曾经非常明确,但年龄越大目标却锁定不住了。在以前,我们知道为了实现理想,每个人都会为自己设定阶段性的目标。一个阶段完成后,再去根据这个基础设立新的目标。可现在,我们却忘记了。现在,我们就不妨回忆一下。

    小时候,我们的目标就是为了得到小伙伴们的赞赏。为此,可以使尽所有力量,去达到这一目标。

    上学后,我们的目标就是为了考取更好的学校。为此,可以枯灯夜读,在厕所里抱着本书去看、去背、去思考。

    而如今呢?我们忘记了目标应该是阶段性的,一个目标实现了再去寻找更新的目标。因此,目标应该是单元的。如果目标是多元的,那么,人们就不可能对目标实现尽力。你又想干好目前的这个工作,又想跳到更好的工作,在这两个目标间左右徘徊,结果就在这徘徊间,时间浪费了,能力、业绩不但没有进步反而退步了。

    因此,我们必须要重新拾起那个童年曾经拥有过的,只是由于我们的贪婪——想要同时实现几个目标而丧失的能力——专一的目标。

    有了这个目标,我们就会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排除干扰尽力地去实现。比如,小刘所在的这家企业。它是一家小企业,你想进入大企业的条件就只能是令人骄傲的业绩。这时,你不妨就把目标设定为在目前这个企业中创造骄人的业绩。因为,它可能会成为你的跳板。也许,就在实现这个目标之后,你会发现:其实这个企业并不像以前那样想的,小企业发展前途更广阔。你的目标也许就会变成:把这个小企业变成大企业。

    一切为了目标,才能最终成功

    点开Ailsa的博客,你会发现,这个做了6年服装设计工作的北京姑娘几乎总在抱怨,她从没有升职和加薪的机会,似乎她的能力和才华根被没被老板和主管看在眼里。但是,在她一篇周日流水账的日志中,我们找到了她怀才不遇的答案。

    “昨晚K歌时越好和晴去看展览。早上9点,昏昏沉沉,像被钉在床上一样。短信告诉她不去了,关机。11点起床,无所事事。去楼下超市买些吃的,在超市门口看到崇光百货的减价传单——还是去逛街吧。在商场里逛了一个多小时,不知道想买什么,心里很压抑。想起还有没完成的设计稿,回家吧。15点,坐在案头,听歌,赶设计稿,一直没思路。在网上看到了《海角七号》的最新视频。换个心情,看电影……”

    我们在Ailsa的这个琐碎的周日中,看到了她性格上的缺陷——做事缺少目标。她的这个周日是松散的,却没有“慵倦周末”的轻松和惬意,有的只是“什么事都没干成”的浮躁感,这一点,她自己也能从生活中体会得到。性格决定命运,细节能观察一切。也许她在服装设计上很有才华,但正是她做事缺少目标,才造成了她的怀才不遇。

    有了目标,人们才会为它倾尽所有能力。最好,再把阶段性的目标,再具体细分化。这样,你就不会因为人在生活中的多种角色搞得手忙脚乱,根本无法顾及到所要实现的目标。

    生活中的朋友聚会、走亲访友、同事间的聚会、朋友危难纾困、家庭日常开销、某个赚钱机会等生活中的各类诱惑,如果没有在人生目标的指引下,会使你手忙脚乱。既耽误了工作,又耽误了生活。

    如果这时候,你有很多目标,或者全无目标,那就更麻烦了。因为,你会时常在想:不碍事儿的,这个目标实现不了,还有那个目标呢!反正没有目标,做成什么样都好!就这样,在生活、工作中种种事情的“稀释”下,你的目标会越来越淡,你离成功会越来越远。

    具体到工作中,如果你接到老板交给你的任务,你就需要首先知道,你的目标是“磕”下哪一个具体的客户。你还要明白,对于这个客户,和你竞争的对手都有谁,这些对手和你都各自有哪些优势和不足,他们的实力如何……进而,你最好能了解,“磕”下这个客户,对你的公司发展和你的个人发展有什么样的意义,如果“磕”不下这个客户你将怎么办,在此之后应该做些什么等等。

    有了这些,你就不会因为一些本可不去的聚会浪费时间,不会很“投缘”地听其他抱怨者的满腹牢骚,不会为了鸡毛蒜皮的事情与别人争吵,不会因为工作不充实、生活“没劲”而百无聊赖……

    细化你的目标吧,把它们做成可以执行的小目标,你就会觉得生活更充实、更有奔头。

    对自己狠一点,改变不良的工作习惯

    不论你是什么人,是乞丐盲流也好,是贵胄富翁也好,是刚猛的英雄也好,是谦谦君子也好;也无论你是悍妇还是淑女,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有一个规律恐怕逃脱不了:你身上的优点越多于缺点,你成功、幸福的几率也就越大。

    缺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坏习惯。坏习惯有时会损害身体,有些则会让你不能成功、事业坎坷。前者能举出一大堆,例如爱抽烟、好喝酒、不爱锻炼等等。后者,例如爱冲动、总喜欢四处招摇、好色、急功近利、自满、好高骛远、保守、固执、信口开河、爱搞小团体等。

    导致身体不好的坏习惯,大家也是心知肚明,在此就没必要去细说了。对事业影响很大的坏习惯,诸如急功近利、好高骛远、固执等都会有专门章节来介绍。现在,我们就不妨先介绍一些不好的习惯,之后谈谈如何改掉它们。然而,一个毛病养成习惯之后很难改掉。但是,不改掉它们怎么能够成功呢?因此,不妨对自己狠一些,改掉它们,做好以下事情。

    改掉不良习惯一定要逐步地来,之所以要逐步进步,就是因为剧烈的改正看上去已经把坏毛病、习惯改掉了。其实,只是因为你此时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才一股脑的改掉它。先看一下下面的这个例子。

    小王是一家文化公司的编辑,因为公司老板和其他人经常批评他做事马虎,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经常出现。小王也明白这个缺点不好,因此,下定决心改正。从此看了不少编辑方面的书,而且下定决心一定要认真改正。果然,第二天他的表现让人们很吃惊。凡是别人送来的稿子,他都要仔细观看、修改,甚至进行论证。结果闹得大家很诧异,不但耽误了其他人的工作,让人们很反感。还让其他编辑觉得,小王是有意报复。

    为此,小王和其他编辑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别人和他讨论问题,他也寻章摘句、旁征博引的告诉他人“你错了”。结果,人家不但不服气反而更加认为小王是在成心唱对台戏。久而久之,小王发现:许多书中的表述其实未必准确,在实际生活中许多规章都是可以变通的。而且,许多用词、用语根本无法用对错来表述。为此,小王的心气儿越来越小逐步回到了以前的状态。

    其实,小王的毛病并没有真正的改掉,而是暂时隐藏起来等待你大意的时候突然出现。再者,在生活中,人家已经习惯了你的某种习惯,突然变化会给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印象。如果是在竞争比较激烈的环境下,还可能让人觉得你有着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更加防范你。

    因此,不妨把坏习惯具体细分一下,看看它们都有什么表现,一个个的把它们击破,这样就让问题改正得更稳、更可靠。同时也日日让同事感到新鲜,看到你的进步。明白你的良苦用心,从而更喜欢你。

    具体细分了坏习惯之后,就应该明确每天改正什么,并为自己设定奖惩目标。如果改正了如何奖励,如果失败了应该如何惩罚。但有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因此目标不要定得过高,这样会因为总是完不成而是自己丧失细心。比如,我们常常看到的坏习惯——做事粗枝大叶就有如下具体表现。

    你想认真,但是看起东西来总是一目十行;

    自己很喜欢做某件事情,但总会找到一些理由不做它;

    也曾为了想解决问题的方法辗转反侧过,但一起床却发现昨天想的解决办法都失效了;

    你也明白粗枝大叶的坏习惯应该从小事入手,你也明白生活整洁、有序也有利于培养做事认真的习惯,但早晨一起床,仍然是手忙脚乱。被子不叠、袜子穿反……

    根据上述这些问题,我们不妨就要制定一些计划进行改正。例如制订每天如果忽略了几件,本来能看出来的错误却没有看出来时,如何对自己进行惩罚。千万不要制定一些,今天如果再大意、粗枝大叶如何惩罚这样的高标准。否则,你就会因为自己天天被罚,而慢慢的在心里故意忘掉自己的错误从而想得到奖励。其实,这后面透露的就是自我激励与鞭策协助的道理。

    在这期间,我们还可以找一个榜样,也就是做事非常认真的人。我们观察他是如何做到的,向他学习并与之进行竞赛。每天比他多看出一个问题就奖励,少看出一个问题就惩罚。如此下去,你就会改掉粗枝大叶的毛病。

    粗枝大叶的毛病可以按照上述方法进行改正,其实其它问题同样可以如法炮制。不要看着文字叙述简单,真正做起来其实比较难。因此,不妨狠一点儿对自己,不改正某个毛病,我们就誓不罢休!

    知耻而后勇,现在就开始改变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性格是怎么来的呢?就是习惯成自然。每个学习过哲学的人都知道:量变达到质变。性格、习惯的始点就是行动。正如心理学家威谦?詹姆士说的那样:“种下行动收获习惯,种下习惯便会收获性格,种下性格便会收获命运。”

    知道了性格的缺陷、坏习惯带来的不良影响,就应该从知道它们的那一刻起立即行动起来,下决心去改变!

    现在就该开始改变,话说得简单,但做起来就很难了。大部分人明白了自己的缺点后,就会列出行动目标。然而,许久过后仍然不见其动静。由此,我们想到了两句话:“言必出行必果”“失败者常立志”。

    许多人之所以不能立刻开始改变,就在于心中有一种恐惧。特别是那些抱怨者,他们的恐惧来源于对过去的否定,特别是抱怨者最核心的两个观念:自己可以凭借才华获得成功;世界将因为我的存在更美丽。

    抱怨者的恐惧感除了上面的主观恐惧外,另外一点就是恐惧社会,也就是一种客观恐惧。他们往往把社会中的某种不足无限扩大化,比如,社会中确实存在着任人唯亲现象。但是,抱怨者的问题在于:将任人唯亲看作是所有组织的必然现象,任何组织都会存在而且处处存在——没有人脉资源的人就不可能受到重视。

    无论哪种恐惧,你的应对方法只有一个:克服恐惧。恐惧会使一个才华横溢的人龟缩不前,从而落寞终身;恐惧会使一个本能够成功的人,平凡一生;恐惧会使一个只要稍加努力就可以克服的困难,成为无法逾越的高山。如此,我们必须用行动来克服恐惧。因为只有行动,才能真正的消灭它。

    道理说清楚了、心里也明白了恐惧的坏处以及它的可战胜性,其实没有任何作用。只有行动起来,在行动中建立细心,才能彻底战胜它。

    行动之所以能战胜恐惧、解决困难、克服缺点,就是因为行动可以带来许多成功的机会。行动一步,你就前进一步,你就战胜了一个缺点,解决了一个困难,最终积少成多,量变达到质变之后成功便自然来到。我们看看下面这个案例,案例的主人公之所以能够战胜恐惧,其原因就在于思想关过后立刻开始了行动。

    21岁的王某出自安徽贫困地区,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他们那个地区青年的佼佼者。5年后,饱经风霜的他,来到上海做了一家知名公司的工作人员。因为他的工作非常认真而且聪明,很快就被提升了。更重要的是,他还肩负起了制作统计报表的工作。

    上级管理者告诉他这个报表是总经理要每天看的,非常重要。许多决策都要靠报表中的数字做基础,你一定要好好干。干好了,你会很快得到赏识。当然,你如果做不好,给总经理不好的印象,你可琢磨点儿。

    26岁的王某听后非常激动,心怦怦地直跳。这时,王某忽然发现以前和自己很好的同事们,似乎都在用另外一种眼光看待自己。也不爱和他说话了,还经常说些风凉话。王某为此非常失望。

    根据5年的工作经验,他知道社会竞争的残酷,自己得到了快速升迁的机会,很多人会眼红,甚至会给自己使坏。为此,王某也开始提防起同事来。诸如一些同事聚会,他也就很少去了,一般都用在了工作上。同事们一看小王如此努力,也就不再邀请他参加。

    令王某无奈的是,尽管自己总在提防,同事们使坏的机会总是有。一次,王某弄好了报表正准备上交。但因为内急,王某便去了趟厕所。等他出来一看,报表不见了。正在他着急的时候,看到了以前负责这一工作的刘某走了过来。冲他笑了笑说,刚才总经理着急要报表,让我来拿。小王,你咋这么马虎呀!上月生产数字的小数点你点错了位置,我给你改过来了。

    小王听后,脑袋嗡的一声。他心说:坏了。从此以后,小刘的笑脸就一直在自己的脑袋中晃悠,他总觉得小刘肯定会利用这个机会给自己使坏。果不其然,后来总经理和其他管理者都曾经说过做事一定不要粗心大意。

    因为这个原因,小王茶不思饭不香,最终累得病了。小王有一位懂心理学的朋友来看他,从交谈中他的朋友判断出他得了心理疾病。便对他说:你怎么知道人家使了坏?这恐怕是你想得太多了。说完,那位朋友给他推荐了几本书,让他养病的时候好好看看。

    病好后,小王刚一上班,总经理就叫来他,告诉他自己得到了升迁。小王听后非常吃惊,并对以前的马虎做了批评。总经理一听,非常诧异。因为他从来没有发现过问题。小王这时候才明白,自己错怪了小刘。为此,刚刚出了办公室,小王便去找小刘约请他晚上吃饭。

    在饭桌上,小王倾诉了自己的想法,小刘一听微微一笑。告诉他,工作的人大多都会有这种经历,没什么的。社会既不是那么美好,也不会是那么龌龊。从此,小王主动和同事们去交流探讨,也时常与同事们联欢聚会,大家又都恢复了往日的友谊。

    很显然,在上述案例中小王得了被称为一种“工作恐惧症”的心理疾病。它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恐惧心理,小王恐惧的主要是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紧张、失眠等现象都是这种病的症候,小王则主要是紧张。因此,就需要自我主动攻破心理障碍。你越是怕人际关系交流,就应该进行人际关系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够尽快的改正自己的不足。

    立即行动,带给你更多成功机会

    成功者毕竟是社会的少数,他们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克服了人类的一种通病——恐惧。无论是抱怨者,还是认识到自己有缺点的人才,只有立即行动才能破解缺点、困难、恐惧等。你越是害怕,越觉得解决问题多么难,越不敢行动,问题就越显得强大。

    因此,你应该记住:面对缺点、困难越要去勇敢地去做,立即行动是克服恐惧最有效的办法,它是达到目标的唯一途径。立即行动,不但会让我们主动抓住成功的机会。更会在行动中,让我们会建立幸福感觉,幸福会让我们的成功机会更多、几率更大。

    也许你会说,立即行动会不会导致鲁莽?保守一些似乎更好,等条件成熟了、完全具备了再开始行动不是更好吗?其实,这种观点大错特错。如果我们事事等待条件成熟了在行动,那么恐怕将永远不会有开始。

    其原因在于:其一,条件成熟是主观的考虑,你今天可能会想到这一条,明天又会想到那一条。成功的条件你只要想,永远是越想越多,在这种条件下你也就永远时机不成熟。

    其二,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你等机会完美了再行动,竞争者则不会等你,他们不会去做宋襄公,等待着你慢慢渡过河、渡过河后整理好队伍再对敌人冲锋。所有竞争者都会趁着你彷徨、等待的时候,迅速扑向猎物,将成功叼在嘴中。

    立即行动不但不会使你丧失机会,还会为你增加许多成功的机会。例如,克服恐惧后的幸福感出现,它就对成功几率的提升有着很大的作用。在一步步的行动中,我们的恐惧感会越来越低,从而得到一种幸福快乐的感觉。

    许多人都知道这样一种现象:生病的人如果越觉得自己的病越重,他的病情就会越来越加重。反之,则会慢慢缓解,这就叫做“心理治疗”。许多被医生判定为“死缓”甚至接近于“立即执行”的病人,仍然快乐的生活了几年甚至几十年。其秘诀就是幸福感的增多,恐惧感的减少。

    事业上、工作上、学习生活上等等无不如此。幸福感越强烈,我们做事的精气神越足,也就越有动力、越有智慧。当大脑处在幸福的亢奋状态下,它会调动一切才智为你的成功保驾护航。

    认识了缺点、不足后立即行动,可以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知识结构的不足。当我们知道,正是由于我们的狂傲、自私等因素造成了人际关系紧张后。我们立即着手去弥补,人际关系舒缓并顺畅后,我们遇到了困难,不但会自己自强,更会得到同事同学的帮助,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好的人际关系,会使人们乐于告诉你解决问题的办法、道路,从而让你的成功机会更多,同时也大大提升了成功的几率。

    如上这些都是教科书上不曾告诉过我们的,是社会这个大学堂交给我们的感性知识。既然,现在你已经知道了知识并不仅仅是理性知识,还包括各类感性知识,例如社会的潜规则、为人处世的方法等等,我们就不会认为有了好学历就有了好的成功机会、高的成功几率。就会主动放下身段,去向他人、社会求教。从而,让我们拥有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此可见,遇事积极行动是多么的有益处。更重要的是,当遇事积极行动成为习惯后,我们就拥有了很强大的执行力。执行力、智力、社交能力三者完美的协调起来,就可以大大提高成功的几率。执行力、智力、社交能力成为我们成功的铁三角,要知道无论是圆、还是方,它的稳固性都不如三角型。有了铁三角,无论在什么条件下工作、学习,我们都将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