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现在找工作那么难。很正常,因为你是熊猫,你生存的方式跟这个社会允许你生存的方式差距比较大。江湖接不接受有它的一套规则,所以今天我们讲的是职业准备。这个“职业”是什么东西?职业不是你在学校里学的专业,也不是你们在学校里学到的最强的技能。你们在学校里最强的技能是什么?考试!但是只有这个技能在江湖上是没有用的。考试技能是格式化的技能,跟社会职业技能的要求正好相反。同样一个工作在不同的单位要求是不一样的,一百个老板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它不是格式化的。格式化的程度越高,通常代表你的情景化反应能力越低。情景化反应能力代表你的职业能力。一个老板对于北京大学的学生的期望会很高,对于厦门大学的学生期望就会相对低,对于福建师范大学的学生期望就相对更低。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是期望减去表现能力,中间的差距越小,说明满意度越高。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院长从来不跟我们说哈佛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他讲过两句话,第一句是“Harvard has whatever reason to make your money(哈佛有任何理由来赚你的钱)”,第二句是“We don’t have scholarship for you,what we have is just skill(我们这儿没有什么学问,我们有的是技能)”。什么是技能呢?就是get dirty things done(把脏活搞定)。这就叫技能。
随着你的家庭的兄弟姐妹数量增加,父母对你的爱惜度会逐渐降低。站在吃饭人口的角度上说,你是家庭的负担;站在干活人口的角度上说,家庭会要求你干点活。而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小孩,与以往相比,封闭程度很高,跟陌生人接触的机会大大减少,你所得到的多是家庭中间的社会关系支持。
等到上了学,我们立即进入到另外一个圈子—以考试为基本规则的校园圈子。在这个圈子里,考分成为衡量你是不是好孩子的唯一标准,而且非常强有力。家长在这个标准上,跟学校高度配合,最后大家都成了一种人—考试机器。家长在很大程度上,除了跟校园协同把大家都按照统一的考试规则往一条路上赶之外,还有一件事就是替代我们扮演各种社会角色。著名的风险投资公司IDG(美国国际数据集团)的资深合伙人章苏阳先生说,任何好东西,如果连驴都知道是好东西的话,人是不应该去选择的。他的意思是说,其实我们中很少有人的选择是真正基于自己爱好的,不基于爱好,就会缺乏热情。一个人热情地做事和不热情地做事,差别很大。热情做事的人一看就知道痴迷其中,所以杰克·韦尔奇先生说,企业家成功的基本原因是什么—偏执和痴迷。如果你不想仅限于当个小市民,希望比一般的市民阶层地位高那么一点,那你至少要干一件事,干完之后有人表扬你:You are professional(你很专业)。而“很专业”对你的第一个要求就是你要有professional preference(职业爱好)。这是我今天要讲的职业准备的第一点,我们怎样才能够发现自己的职业爱好呢?
我们将来的幸福就这两个东西,一个叫做professional achievement(职业成就感),一个叫family happiness(家庭幸福感)。女孩子家庭幸福感的比重高一点,男孩子职业成就感占得多一点。如果你得到了职业成就感,你会发现干同样的事时,你很少感觉到累。有职业热情的人,还往往具有leadership(领导力),能感召他人。有一个江门市的初中生给我写信说,袁叔叔,我准备去哈佛大学,那就是我的爱好。为此她不仅要成绩好,还得去做social work(社会工作),因为经她研究,本科就能上哈佛大学的同学不仅成绩要好,而且要在中学期间就开始做social work。这个小女孩能弄明白这件事,说明为了这件事她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有相应的投入,她清楚目标,知道自己该努力的方向,就比其他人有竞争力。
现在的大学生很少有职业规划,他们不是根本没想过职业究竟是怎么回事,就是在那儿胡思乱想。现在我要讲职业准备的六个指标。六个指标做到两个,找工作就不成问题。找到较好的工作也是完全有可能的,还可能找到你自己喜欢的工作。
第一个指标,读240本书。一周读一本教科书以外的书,在你毕业前读完。你们要通过博览群书发现自己的兴趣点,进而发现自己的职业要求。首先要明白两点,第一,现在的知识不妨碍你的重新定位,比如说你学的是化学,并不一定说你一定要到化工厂工作,学了化学并不是说只用化学的知识,而是应用化学的技能;另一方面,是要找到自己认同的东西。人要有认同,找到认同的行业,心里才踏实。那么怎么找到你的爱好呢?“大学(college)”的英语词根就是广博的意思,工作后,不管你的工作地点是哪里,都找不到比大学的资料还广博的地方了。如果在大学四年里,你能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那么你是幸运的,找到了该学的东西。所以我说要读240本书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通过大量扫描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点。
大部分的书,用最笨最笨的一个读书法就是快读。你到图书馆去,看一本书,只需要看三个地方:第一,它的前言,第二,它的目录,目录相当于它的小标题。如果你们有谁考过托福的话就知道托福有个阅读的辅导,新东方的阅读辅导告诉你,阅读要考高分,不是读整篇文章,只需要读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所以第三就是,如果一本书,你光读每一段的头一句和最后一句,那么只要读很少很少就可以,大概相当于读一本书的3%~4%就可以明白那本书大致是讲什么的,这样就可以大大地节省时间。
这就是索引性读书,通过扫描,形成一个整体印象,如果发现自己对某类书比较感兴趣,就可以精读,精读是建立在快读和粗读的基础上的。我们通过扫描,慢慢发现,某一方面的书是我们特别感兴趣的,愿意多读的。我自己通过扫描,就发现两方面的书是我的最爱:第一是流行社会学,第二是生理解剖学。流行社会学告诉你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上花花绿绿的东西的分布模式。学完解剖学,我发现我的人生观发生了改变,以前我看美女的时候,总觉得美女比我神圣,会禁不住仰望她们。学完解剖学之后我发现我的目光是平视的,不管对方有多美。在从事研究工作的时候,一个人所处的研究状态,用的工具的客观性、理性程度、可操作程度,跟他的研究水平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后来我做研究咨询的时候,不管哪个老板跟我很激动地说什么,我都只问他两个问题,然后提出我的见解,他就很佩服我,为什么?学过解剖学后,不管什么东西,一解剖,就会发现其实并没有那么激动人心,不过解剖本身却是很激动人心的。
当你有较多的知识和较广的角度时,如果碰到一个问题,你会蹦出一个其他人不太会想到的解决方法,这就是传说中的创新。
第二个指标,认识150个陌生人。你们每个人应该人手一份名片。你的目标,以本科生来说,四年中每年要发出100张名片。名片是用来换的。当我给你一张名片的时候,你就有足够的责任给我一张名片。今天这个时代的社交具有规模化和快速化的特点,在规模社交的情况下,一个比较好的连接点,就是名片。
很多人为什么到大四毕业时找不到工作?你又在社会上认识几个人?你说我临时认识一个人,那你只能做临时工。如果你有一个老朋友,那就不一样了,老朋友给你提供支持的机会就会比较多。所以,社会资源是依循社会网络分布的。社会网络仿佛一根藤,社会资源就是那些瓜,你要想吃这个瓜,就得顺着这个藤去摸。问题是你有藤吗?在我们的大学时代,建藤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收到了名片后,一定要记得隔一天主动给人家写一封邮件,再给人家找一点表扬。通常你发出100张,能收到多少张呢?40%。
这40张名片,如果你给人家写邮件,有多少人会回你呢?只有15%。在回邮件的这些人中有多少人,会成为你真正可以有一定程度交往的朋友呢?20%。所以,100张名片发出去,收回40张,40张的15%是多少?6。6个人当中收获1~2个人成为常规交往的对象。一年你发出100张名片,意味着你会增加社会上1~2个相对有一定交往价值的朋友,四年中就会有五六个社会上的朋友。咱道儿上有人了!但是你不要认识的全是老师,最好有一个是个体户,有一个是公务员,有一个是大学教授,有一个是媒体记者。他们最好是不同行业的人,而越是错杂,就意味着给你提供各种不同帮助的人越多。
我们同学会问,那怎样认识陌生人呢?其实,认识陌生人的方法特别简单:第一,要干净,身上别发出异味,这尤其是对我们男同学来说的。我们有那么多的机会坐公共汽车、坐火车、坐飞机,挨着你坐的那个人在大部分情况下是愿与你认识的,只要你能够主动一点。第二,如果陌生人是坏人怎么办?人本有一半是坏的,一半是好的,互动决定了关系的性质。基本上那些被骗子骗到的老太太,都是因为爱占便宜。受陌生人损害的大部分情况是因为你有所图。这个“图”就是指当下就有占便宜的想法,我们跟人交往的时候,确实有所图,希望社会关系对我们有所帮助,但是咱要长线的,不求短期回报。
在我21岁还在读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到北京大学去拜访了一位老师,这位老师就是著名的法学家龚祥瑞教授,宪法行政法的权威。我跟他素不相识,他在自己家里给他自己的学生开课,我就到他家去听课。当时他正在讲正当法律程序,讲完后,他说,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评论。我举手后发表了几个观点,老师大为欣赏,回家以后,我就收到教授给我写的信。那年,教授78岁,我21岁。龚教授信的抬头是:岳弟台端,北京一晤,闻弟数言,受益匪浅……写了满满一页纸,署名:兄祥瑞。我大学和研究生期间,认识了十多位这样的教授。很多事情你仅靠自己在黑暗中痛苦地摸索,时间成本就太高了,这时候最好有人给你指点一下。这就是所谓的“short cut(捷径)”。
资源有两种获得方式:一种是靠你自己痛苦地摸索;另一种则是,有一些人愿意将资源转移给你。当你与社会建立起交往之后,你的资源获得方式就多样化了,所以不要整天待在学校里,老待在一个圈子里面,要动啊!让自己的活动范围、圈子多样化,多样化是我们社会资本很重要的一个指标。
第三个指标,在大学这四年中,至少要当一回学生领导。有人会说:“不行,我们班长已经有了,团支部书记也有了,学生会主席也有了,我怎么办呢?”没关系!自己创造一个组织。有的同学喜欢蚂蚁,你可以搞一个“蚂蚁知识研讨会”;有的同学喜欢搜集古钱币,你就搞一个“古钱币研究会”;有的同学对文物特别感兴趣,那就搞一个“文物知识普及会”;有的同学说,我是学固体物理的,发现很多人都不明白那是什么东西,就希望用特别普通的方法让一般人理解物理是个什么东西,那你就搞一个“物理知识科普会”。每个人都可以把你的梦想、你的爱好、你想要尝试的事情,甚至你想过但是你不擅长的事情,用组织化的形式来做。
基辛格以前是哈佛大学的本科生,一进哈佛大学他就发现,哈佛大学最值钱的是信笺纸。基辛格进校的第二年想举办一个国际性会议,就用哈佛大学的信笺纸向世界各国的元首和首脑发信,邀请他们参加这个世界大会。他发了以后,居然有18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和元首回信说,我们很愿意参加。为什么呢?因为有些小国家一听说是哈佛大学搞一个什么活动,一般都会回应“愿意参加”,包括我们中国,有些部长级的人物,还是愿意参加哈佛大学的活动的。然后他跟校长说,你看,有这么多的政府首脑要来开会,我们要正式准备一下,要有正式邀请函,这样才能办理相关的手续。所以他就正式给人家发了一个邀请函,这个邀请函是这样写的:“大会组委会主席:基辛格–哈佛大学校长:某某某……”基辛格在学校的时候,至少干过三次这样的事。在本科毕业之前,他已经被好几个较小的国家聘为总统的国际关系顾问了。
对于80后的同学来说,组织化恰恰是我们的弱项。我们不是靠跟人家组织化运作获得资源,只是坐在那里就可以了,因为天天有人给我们东西。我家里有12个兄弟姐妹,我从小就会发展组织化技术。为什么?因为你要在不同的兄弟姐妹中间合纵、连横。你要利用这派斗那派,然后才能够让自己的资源最大化。所以我从小就很明白团队作业是怎么回事,怎么打击对手、怎么竞争,怎么协调内部关系,在关键时刻怎么让步,在什么时候加价。这都是团队技术。组织化的东西可以大大地提高我们整合资源的能力和发挥资源的效能。这个活,大学就是练手的时候。所以这次我们说,如果班级内班长有人了,团支书也有人了,你就自己给自己整个组织当领导。
我们说第四个指标。对于想踏踏实实就业的同学,你们现在能做什么呢?实习!我们希望每一个本科同学,从大一开始就实习,大学四年,你至少要实习三次,而且三次都在不同单位实习,在不同岗位实习。通过三次实习,就有了三次比较,你就会有一个相对的爱好选择,发现原来我好像对这个行业、做这种事比较感兴趣。
第五个指标,掌握10个人情世故。什么是人情世故呢?就是我们人跟人打交道的时候的社会知识。有些事情虽然看不见,但是它确实影响到我对你的感受和我跟你合作的欲望,这就是隐形社会规则,或者叫隐形社会知识。
比如说客户来了,迎接的人位置怎么站?是领导站最前面呢还是你站最前面?这个站法,就是一种秩序,一种人情世故。我们看到接待外国元首的时候,总是胡锦涛主席排第一个,所以我们就可以知道,接待客户的时候也一样,地位最高的排第一个。因此在这种场合,你一定要把领导先引过去,对他们进行介绍,然后让他们先热情地握手。
在我们每天的若干个行为中间,这些行为原来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规则,叫人情世故,但是由于我们小时候都封闭在家庭里面,长大一点能出去了,又天天都在考试,所以对人情世故都不甚了解。《圣经》里面讲过一个故事,一个人问耶稣,怎么才能得到尊敬。耶稣回答,你在一个地方吃饭的时候,就找最低贱的位置坐,主人进来会说,今天你也是尊贵的客人,请你坐在我旁边,这个时候你就得到荣耀了。如果一进来就坐在尊贵的位置上,主人进来后对你说,可不可以往旁边移一移啊,你就得了耻辱。当然很多同学根本不知道哪个位子是尊位,哪个位子是末位,所以我经常跟一些公司的老总说,我们应该培训员工一些基本的东西。
为此,我给同学们专门准备了35条人情世故。①
最后我要跟大家说的这个指标,在所有的指标之外,就是我希望大家在大学四年之中,给自己一个小小的目标。我认为大家应该能做到,就是每星期写一篇博客。
知识分子和非知识分子,最重要的区别表现有四个基本的行为:第一是记述,就是你能把事情记下来;第二是分析;第三,在分析中间,跟以往的经验相比较,你能反思并找出它的经验和教训;第四,在原来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革新方向:下次如果我做这个事情,我会怎么做。所以写博客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够形成一种能力,就是个人反省力。
如果你希望从大学时代就着手准备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我这里有一些建议。我总结了那些特别成功的人,发现他们都有一个“三自主义”:第一个叫自我激励,是觉得我就要做这件事;第二个叫自省力,就是你有过的经验,第二次做同样事情的时候一定要站在这个经验之上往前走,犯过的错误,最好不要犯第二次;第三个是自我谦卑,不管你做多少事情,都不能骄傲。你不断扩大你的见识,当有很多参照系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人都做得比你好。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有不断去追求的动力。
我们用一种载体的形式,就是专门写博客的方式获得这种能力。我鼓励同学们专门写博客,反映你在学习中、生活中对社会的观察,对人际关系的观察,对新知识的观察,对课程中产生的很有灵性的想法。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很丰富的,吃喝拉撒睡都有很多讲究,那些特别讲究吃的人后来就成了美食家。你不要以为只有美食家,还有大便家,有一个学科叫粪石学,就是研究大便的。生活里面有太多东西值得去研究,你如果对其中的某个方面特别讲究,那就叫专家。
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叫热衷和爱好,不管你们喜不喜欢,哥们就喜欢大便,我就是要做粪石学专家,谁也挡不住;第二个层次没那么高的程度,我发现这个领域中间我就是比其他人强,我可以靠它吃饭,这叫特长。第三个层次叫做将就。世界上一共有7 000多种职业,而大多数人的职业都是后来将就的。如果我给大家画一个大致的岗位图,每100个人当中,大概有两三个人是可以生活在兴趣和爱好当中的,他们通常是领导者。有10~15个人有特长,通常是骨干。而有80多一点的人是将就的。将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常态。但没有人是从一开始就从内心愿意将就的。我也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也没有人从内心就愿意将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