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若愚,难得糊涂”,“糊涂”之所以“难得”,是因为不糊涂的人,非得糊涂不可。郑板桥中进士后,曾任山东潍县知县。他为人磊落正直,不容邪恶,廉洁奉公,关心民众,这就与当时污浊腐败的官场之风格格不入。郑板桥又是个艺术家,工诗善画。论诗提倡“真气、真意、真趣”,就这一个“真”字,便使他忍受不了现实中的浊气、腐气和邪气。尽管他的诗作对现实多有揭露,但以他一个“七品”小官的力量,用几首诗、几篇文章,是改变不了世间风气的。面对世间许许多多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郑板桥无力改变,只得无奈接受.只好想办法让清醒的自己糊涂一些,免得遭受更大的精神痛苦。
在人生的旅途中,人们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许多“磕磕碰碰”的事,总会做下令自己遗憾的事,之所以会这样,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把握不好自己的弱点或缺点,而“难得糊涂”的人在面对自己的问题时却是一点不糊涂,反而用“糊涂”来装饰、掩盖自己的弱点—因此,这种“糊涂”还是一种“自我反省”的表现。
“难得糊涂”中的“糊涂”,并不是真的糊涂,而是做给他人看的一种“假糊涂”,还装得“像煞有其事”,因此嘴里说的虽是“糊涂话”,脸上反映的也是“糊涂的表情”,做的却是“明白事”。因此,“难得糊涂”中的“糊涂”,反映的却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智慧”,是人类精明的另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人类适应社会的一种“高级的、巧妙的方式”。
“糊涂”之所以“难得”,还在于它是一种超越。这里的“糊涂”已不再是词语意义上的糊涂了。它是超越了无奈、痛苦、世俗、功利之后,所达到的一种虚静、淡泊的心灵状态。它是一种难得的朴拙和真纯,也是道家“返璞归真”思想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糊涂”就是“拙”,“难得糊涂”就是一种超凡脱俗的超越境界。
聪明装糊涂可以假装若无其事,装着不置可否的样子,不表示态度,然后静待时机,把自己的优势展露出来,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但是,大智若愚,关键是心中要有成竹在胸。常用“糊涂”来迷惑对方耳目,宁可有为而示无为,万不可无为示有为,本来糊涂反装聪明,这样就会弄巧成拙。
平常生活中,人们借助“难得糊涂”,可以尽情地保护自己,恰当地表现自身的才能,充分显示自己的心胸之宽广、气宇之不凡,凡是世上能成大事者,或多或少都有“难得糊涂”这番功底的。但是,“难得糊涂”又是一种比较深奥的人生哲学,能不能实践并不是靠一时心血来潮的冲动,它所需要的是一个人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复杂的人际技巧,因此对希望自己实践“难得糊涂”的人来说,就有一个怎样“糊涂”的问题。关键是在于对“难得糊涂”中的,“难得”这两个字的理解和应用上。
那么,生活当中怎样应用“难得糊涂”呢?我们可以具体地分析一下:
第一:经常性的糊涂。“难得糊涂”的“糊涂”贵在“难得”二字上,指的是一个人在说话、办事、处理关系上是异常精明的,即使是“糊涂”,也是难得的、偶尔发生的,是做给他人看的。但是,有的人却不是这样想,来一个反其道而用之,不是“难得”糊涂,而是“老是”糊涂,“经常”糊涂,一发生问题就总往后躲,一发生难题,就总往里缩。对这类人来说,已不是“假糊涂”,而是货真价实的“真糊涂”了。
第二:对象颠倒的糊涂。“难得糊涂”的另一个含意是:人在该“糊涂”的时候就“糊涂”,而在不该“糊涂”的时候是决不能“糊涂”的。然而一些缺乏社会经验的人的做法却往往使人哭笑不得,他们往往在不该糊涂的时候居然糊涂起来,而在该糊涂的时候却又不糊涂了。因为他们经常将“糊涂”的对象搞颠倒了,往往产生令人啼笑皆非的结果。
第三:重大问题上的糊涂。“难得糊涂”中的“难得”,一定是指这些人在一些“重大的、关键的、原则的问题”上是丝毫不糊涂的,决不后退的,他们的“糊涂”则是表现在一些细小的、无关紧要的事情上。而有的人恰恰相反,小事上“精明”得要死,大事上却“糊涂”得要命,对这些人来说,是一辈子都学不好“难得糊涂”的。
第四:永远不会明白的糊涂。“难得糊涂”中的“糊涂”,指的是人们在处理“糊涂”和“理智”之间关系上的“难得”。这种“糊涂”是以“清醒的、健全的理智”为基础的,是属于“大智惹愚”性的“糊涂”。这种“糊涂”是“糊涂中的明白”,也是“明白中的糊涂”,现在的“糊涂”就是为了以后的“明白”,而只有有了“现在的糊涂”,才会有以后更好的“明白”。而对有的人来说,根本不懂这个人生的真谛,现在是糊涂,以后也是不会明白的。
第五:手段、方法异常拙劣的糊涂。“难得糊涂”中的“糊涂”,是一种“假装”,然而这种“假装”却需要一种高度的技巧,装得合情合理,自然,得体,掌握火候,不做作,有的人可以做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他人可以“觉察”出你是在“装糊涂”,然而想说却始终说不出口来,这种“技术”的确是“难得”的。然而有的人的“难得糊涂”却作得很拙劣,愚笨,方法简单,虚情假意,漏洞百出,让人感到绝对的不自然。的确,“难得糊涂”是一门学问,不是附庸风雅,奥妙无穷.“难得糊涂”也绝不是一件“装饰品”。聪明难,糊涂也难,由聪明转入糊涂就更难了。郑板桥先生的:“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段话的学问,是极其深奥的。
立身处世,学会“难得糊涂”,你的聪明和智慧才得以体现。糊涂有真假之分,所谓小聪明大糊涂是真糊涂假智慧。而大聪明小糊涂乃假糊涂真智慧。所谓做人难得糊涂,正是大智慧隐藏于难得的糊涂之中。
做人绝招:
聪明装糊涂可以若无其事,装着不置可否的样子,不表示态度,然后静待时机,把自己的优势展露出来,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二、高而不显,贵而不露
在儒家思想中,没有任何东西比炫耀漂亮、熟巧,更遭批评的了。高而不显,贵而不露,能把自己的非凡能力渗透在如愚如拙、如钝如鲁的表面看似平淡的行为中,才是真正的智者。而且,人们认为一种令人钦佩的“愚”,是真正自发创造行为产生的自然的结果,是比“聪明”更难得的品质。“机巧”是损害纯白之心的一种污染剂。要变得聪明并非是一件多难的事,而变成一个远非聪明所能企及的“愚者”,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的人学历比以往的人学历都要高很多,所以无论是在聪明的程度上,还是在伶俐的程度上,也都超过以前的人,然而,他们的生活,却未必比以前的那些没有学力历的人幸福。
一位留美的计算机博士,毕业后在美国找工作。这位博士奔波多日,四处碰壁,一无所获。万般无奈,他来到一家职业介绍所,没出示任何学位证件,以最低的身份做了登记。
不久,他被一家公司录用为程序输入员。这对他说简直是“高射炮打蚊子”,但是他很珍惜这份工作,因而干得很投入、很认真。不久、老板发现这个小伙子能察觉出程序中不易察觉的问题,其能力非一般程序输人员可比。此时,他亮出了学士证书,老板给他换了相应的职位。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觉这位小伙子能提出许多有独特见解的建议。其本领远比一般大学生高明。此时,他亮出了硕士证书,老板立刻提拔了他。又过去了半年,老板发觉他能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所有技术难题。于是决意邀他晚上去家中喝酒。一直到酒席桌上,在老板再三盘问下,他才承认自己是计算机博士,因为工作难找,就把博士学位瞒了下来。第二天一上班,他还没来得及出示博士证书,老板已宣布他就任公司副总裁。这位计算机博士可谓深谙欲扬先抑的真谛。人若能效仿雪松柔韧的品格,适时适度地低一下头,躬一下腰,抖落多余的沉重,便能走出屋檐而步入华堂,避开逼仄而迈向辽阔。适时的隐藏自己的才能,扮傲庸人。这样的醉拳才会招招直逼人心。这样的弯曲才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弹性势能。
人一生不应对什么事都斤斤计较,该吃亏时要甘愿吃亏,该聪明时就要聪明,而在关键时刻,才表现出大智大谋。
龚遂是汉宣帝时代一名循良能干的官吏。当时渤海一带灾害连年,百姓不堪忍受饥饿,纷纷聚众造反,当地官员镇压无效,束手无策,宣帝派年已七十余岁的龚遂去任渤海太守。龚遂轻车简从来上任,安抚百姓,与民休息,鼓励农民垦田种桑,规定农家每户种一株榆树,一百棵茭白,五十棵葱,一畦韭菜,养两头母猪,五只鸡。对于那些心存戒备,依然持刀带剑的人,他劝道:为什么不把剑卖了去买头牛,务点正业?”经过几年治理,渤海一带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温饱有余,龚遂名声大振。于是,汉宣帝召他还朝,他有一个属吏王先生,请求随他一同去长安,说:“我对你会有好处的!”其他属吏却不同意,说:“这个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又好说大话,还是别带他去为好!”龚遂说:“他想去就让他去吧!”到了长安后,这位王先生还是终日沉溺在醉乡之中,也不见龚遂。可有一天,当他听说皇帝要召见龚遂时,便对看门人说:“去将我的主人叫到我这儿来,我有话要对他说!”一副醉汉狂徒的模样,龚遂也不计较,还真来了。王先生问:“天子如果问大人如何治理渤海,大人当如何回答?”龚遂说:“我就说任用贤才,使人各尽其能,严格执法,赏罚分明。”这位王先生连连摆头道:“不好,不好!这么说岂不是自夸其功吗?请大人这么回答:‘这不是小臣的功劳,而是天子的神灵威武所感化!’龚遂接受了他的建议,按他的话回答了汉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兴,便将龚遂留在身边,加官晋爵。
可见藏起利剑远比露出锋芒更为重要。
做人绝招:
人一生不应对什么事都斤斤计较,该吃亏时要甘愿吃亏,该聪明时就要聪明,而在关键时刻,才表现出大智大谋。
三、心里明白装糊涂
做人切忌恃才自傲,现代社会使人各个都聪明起来,工于心计,人际关系最难处。人们把心思都用于这种功利之争上,但实际上这种聪明对人并不是十分好的,必要的时候要学会装“愚”。
春秋末期,越国大夫文仲向越王勾践举荐了才华横溢的范蠡,两人共同辅佐勾践。经过多年的卧薪尝胆,越国终于消灭了吴国,越国成了春秋时期的一方霸主。范蠡追随勾践多年,越国的军机大事多由范蠡裁决,范蠡为越国亡吴称霸立下了汗马功劳,官封大将军。范蠡卓识远见,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深深懂得功高盖主的道理。
灭吴之后,越国君臣设宴庆功。范蠡见群臣皆乐,独勾践郁郁寡欢,立即看出勾践的想法了。原来,勾践在称霸天下时依赖于群臣,而今大事已定,他就不想再将功劳归于臣下了。范蠡认为自己名声太显赫、功劳太大,不宜在越国久留。更何况他也深知勾践的为人,只能共患难,不可共富贵。于是,范蠡决定归隐。他给勾践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道:“我听说主上心忧,臣子就该劳累分忧;主上受侮辱,臣子就该受过。以前,君主在会稽受侮辱,我之所以没有死,是为了报仇雪耻。现在已报仇雪耻,我请求追究使君主受会稽之辱的罪过,贬为庶民。”勾践流着泪说:“你一走,叫我倚靠谁呢?你若留下,我将与你共分越国。”范蠡对官海沉浮早已看破,他一语双关地说:“君行其法,我行其意。”于是不辞而别,乘一叶小舟,入三江,泛五湖。范蠡泛舟江湖,跳出了是非之地,秘密来到齐国。此时,他想到了有知遇之恩,且风雨同舟多年的文仲,便给文仲写了一封信,道:“凡物盛极必衰,只有通达的人才能知道进退存亡之道,而不应超过一定的限度。俗话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啄,鹰眼狠步,只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富贵,先生何不速速离去?”起初文仲对范蠡之举困惑不解,但当他接到范蠡的信恍然大悟,便自称有病不再上朝理政了,但为时已晚。不久便有人诬告文仲企图谋反,尽管文仲反复解释也无济于事。勾践赐文仲一把剑,说:“先生教我伐吴七术,我仅用了其中三术就把吴国灭掉了。还有四术深藏于先生心中,就请追随先生去吧。”再看所赐之剑,乃是吴王夫差当年命伍子胥自刎之剑,这真是历史的莫大嘲弄啊!文仲一腔悲愤,仰天长叹:“后世贤臣,一定要以我为鉴啊!”然后引剑自刎而亡。知道进退方略的范蠡可称得上是一位真正的大智者啊!“大智若愚,就是说聪明的人往往表面上装愚,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就是这个意思。其实在“大智若愚”的背后,隐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
郑板桥说:“难得糊涂。”其实有时候糊涂一点,比耍小聪明好。三国的杨修够聪明了吧,可他喜欢接领导的话茬,领导的隐私也被他猜透,所以曹操很恼火,在“鸡肋事件”中把他杀了。
有时候,人在公众场合并不需要太多的言行表现,诗云:“此时无声胜有声”,默默无言反而会使对方摸不着边际,高深莫测,使其慑服。“大辩不言,大智若愚”,也就是这个道理。三国时,诸葛亮摆下空城计,不动一兵一卒,就吓退了司马懿百万雄兵。如果诸葛亮以硬抗硬,势必会城破人亡,性命难保。“无为”战胜“有为”,主要是因为在某些情况下,你越是不言不语,毫不在乎,越是给人一种老谋深算、变幻莫测的神秘感,同时也就必然带来恐惧感,表面上没有积极主动地采取任何行动,而实际上,也正是这样的行动才是最好的行动。产生潜在的约束力,以约束对方。有个成语叫“四两拨千斤”,讲的正是以柔克刚的道理。俗语说:“百人百心,百人百性。”有的人性格内向,有的人则性格外向;有的人性格柔和,有的人则性格刚烈。各有特点,又各有利弊。然而纵观历史不难发现,往往刚烈之人容易被柔和之人征服利用。应以己之长,克其之短,对待刚烈之人如果以硬碰硬,势必会使双方共同失去理智,头脑发热,做出事来不计后果,最终各有损伤.事情也必然搞砸。到时是过犹不及,悔之晚矣。倘若以柔和之姿去面对刚烈火暴之人,则会出现另一番局面,恰似细雨之于烈火,烈火熊熊,细雨漾潆,虽说不能当即将火扑灭,却有效地控制住了火势,并一点点地将火灭去。
做人绝招:
其实,有时候糊涂一点,比耍小聪明好。三国的杨修够聪明了吧,可他喜欢接领导的话茬,领导的隐私也被他猜透,所以曹操很恼火,在“鸡肋事件”中把他杀了。
四、难得糊涂能够体现人的智慧
在人生的旅途中,人们经常会遇到你非得立即表态的“两难选择”,人们可以借助于“难得糊涂”,佯作不知,拒不表态,或者做一些模棱两可的、使人感到糊里糊涂的姿态,因而逃避复杂的、困难的选择—因此,这种“糊涂”的确是人的一种“老练”、“狡猾”的表现。
有才不露是明哲保身的一种方法。有时候别人都知道的事情,但是别人都不言语,即使你知道其中的道理,也不能说破。有的时候,别人都不知道的道理,你知道了,如果想避开,也是不可取的。齐国的隰斯弥去见田成子,田成子和他一起登上高台向四面眺望。三面的视野都很畅通,只有南面被隰斯弥家的树遮蔽了。田成子当时也没说什么,隰斯弥回到家里,叫人把树砍倒,没砍几下,隰斯弥又不叫砍了。他的家人问:“您怎么又这么快改变主意了?”隰斯弥答道:“谚语说,知道深水中的鱼是不吉祥的。田成子是有篡位野心的。如果我表现出能够在精微处察觉事情的真相,那我必然会有危险了。不砍倒树,未必有罪。而知道了别人的隐秘,那罪过和危险就不得了。所以我才决定不把树砍倒。”
“难得糊涂”是一种智慧。它能够让你在纷繁变幻的世道中,看透事物,看破人性?能知人间风云变幻、处事轻重缓急、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
李白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诗,叫“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就揭示了这种意义上的韬光养晦的处世法。在一些特殊的人生境遇下,人要有猛虎伏林、蛟龙沉潭那样的伸屈变化之胸怀。让人难测,而自己则可在此从容行事。假装糊涂,让人认为你无能,让人忽略你的存在,而在必要的时候,能够不动声色,先发制人,让人失败了还不知怎么回事,这是兵家的计谋,也是处世的谋略。元朝末年,朱元璋带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占了南京城后,因为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为了避免成为众矢之的,他采取了朱升的建议,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在众人的眼皮底下暗度陈仓,赢得了各个击破的时间与力量后,最后消灭群雄,最终登上了大明皇帝的宝座。因此,难得糊涂,隐藏实力,待机而动,才能有大的作为。
在政治风云中,当危险要落到自己头上时,通过装疯卖傻,可以达到逃避危难、保全自身的目的。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大师孙膑,遭到庞涓暗算后,身陷绝境。然而孙膑不向恶势力妥协,他决定佯狂诈疯。以松庞涓的警惕之心,然后再图逃脱之计。一天庞涓派人送晚餐给孙膑,只见孙膑正准备拿筷子时,忽然昏厥,一会儿又呕吐起来,接着发怒张大眼睛乱叫不止。庞涓接到报告后亲自来查看,只见孙膑痰涎满面,伏在地上大笑不止。过了一会儿,又号啕大哭,庞涓非常狡猾,为了考察孙膑狂疯的真假,命令左右将他拖到猪圈中,孙膑披发覆面,就势倒卧猪粪污水里。此后庞涓虽然半信半疑,但对孙膑的看管比以前大大地松懈了。孙膑也终日狂言疯语。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白天混迹于市井,晚上仍然回到猪圈之中。过了一些天,庞涓终于买下了孙膑推销的“傻气”,而自变愚蠢,相信孙膑真的疯了。这才使孙膑不久得以逃出魏国。
当我们遇到一时难于处理、难于解决的矛盾和冲突时,可以借助“故意的糊涂”,有意识地拖延时间,缓和矛盾、化解冲突,以便利用最佳时机解决问题—因此,这种“糊涂”实际上就是“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是一种少有的谨慎。
商代末期,商纣王通宵喝酒而忘记了当时是什么日子,问左右的人,都不知道,派人去问箕子,箕子对他的从人说:“身为一国的主人,而让一国的人们都忘记了月丑,国家就很危险了。一国的人都不知道,而只有我一个人知道,我也就很危险了。”于是对使者推辞说自己喝醉了酒,也记不清是什么日子了。
“难得糊涂”,不仅高雅,哲理也很深。“难得糊涂”中的“糊涂”,并不是真糊涂,而是“假糊涂”,嘴里说的是“糊涂话”,脸上反映的是“糊涂的表情”,做的却是“明白事”。因此,这种“糊涂”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智慧,是精明的另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适应复杂社会、复杂情景的一种高级的、巧妙的方式。
做人绝招:
有时候别人都知道的事情,但是别人都不言语,即使你知道其中的道理,也不能说破。有的时候,别人都不知道的道理,你知道了,如果想避开,也是不可取的。
五、糊涂老板最精明
老板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职业,恐怕没有人不想过把做老板的瘾,然而,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如何做一个精明的、成功的老板。如果想当老板却不知如何运作的人,可以借鉴的最佳策略—做糊涂老板。糊涂老板以无招对有招,无为而治,御人顺其自然,放手让其发展。糊涂是老板的一种修养,了解其精髓的人深沉、老练,可以经受失败的痛苦和煎熬,可以平静地享受成功的快乐。糊涂是老板的一种韬略和智慧,可以认清大方向,顺势而为,做大事如烹小鲜。糊涂还是老板的一种权谋,给人消极、被动、傻的感觉,在形势与不利的情况下,都能利用这层伪装克敌制胜。
作为一个老板,或者是一个管理者,心情烦躁甚至坐立不安是繁重劳动的负效应,这是很正常的,你不要因此而以为自己是成就不了大事业的人。遇到这种情形,最重要的是你要先设法使自己平静下来,而后才能考虑其他事情。作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不能靠情绪统驭你的下属,而要依靠你的头脑、智慧及你的分析能力。
有的时候,下属往往所怕的不是你狠狠地责备他们,而是你不给他们以表现自己的机会。所以,对于下属,责备、批评和承认、赞赏同等重要。责备和批评能够激发下属改进的热情,而承认和赞赏则恰恰能激发下属创新和进取的欲望。古代有许多杰出的军事家和领导人物,一方面他们有着卓越的指挥作战才能,另一方面也有着高超的统驭下属的能力,这些下属肯为他们做一切可以做的事情,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关键是他们能够融情于理、于法,法情并重,情理并重。
有这样一个话题:国君愚昧无能,但充分授权,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良臣,这是好的国君吗?当然是好国君!业绩出色的比如齐桓公,声色犬马、吃喝嫖赌,但没误了“一匡天下,九合诸侯”,这是因为他完全信任管仲的缘故;业绩差点儿的比如刘禅,也安享荣华富贵几十年。
领导者最大的任务,甚至夸张地说,惟一的任务,就是找到经理人,让这位经理再找其他人才当副手,一层一层延续下去。作为领导者,依俗话说就可以躺着干就可以了。
事实上,人有聪明和糊涂之分。聪明人明察秋毫,反应敏锐,把大大小小的事都记在心里,总要找到解决办法才肯罢手,往往心力交瘁,筋疲力尽;糊涂人把什么事都能看开、看淡,反应迟钝,反而活得潇洒自如,轻松自得。
从理论上讲,糊涂是老板的一种韬略和智慧,可以认清大方向,顺势而为,做大事和烹小鲜。那些看似糊涂的老板,实际上是真正精明的老板,总会在用人问题上下功夫,放手让员工去创造、去发展,自己做个清闲自在的糊涂人。员工们也喜欢这样的老板。人是需要尊严的,这种需求有时会高于物质、金钱的需求,老板给了员工信任,尊重了员工的人格,员工便会死心塌地地跟定老板。因为,现在喜欢猜忌的老板太多了,找到一个信任自己的老板不是件容易的事,即使公司遭到困境,他也会舍不得离开。像这样的企业上下一心,怎么会不蒸蒸日上呢?把大权交给下属,在别人看来是糊涂,实际上正是糊涂老板的精明之处。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做,企业才能不停歇地蒸蒸日上。那些宁肯让企业一步步走向衰落,也要把权力控制在自己手里的人,才是最大的糊涂虫。
实际上,生活中的许多事不必看得十分真切,更不必都装在心里。难得糊涂是解脱烦恼的最好办法,这样,你才可以集中精力去想自己应该做的事,而不是将精力耗费在如何应对别人上。有些人活得累,事业无成,就是把太多的心思用在别人身上,轮到自己做事时,反而没有精力了。
苏轼说:“大勇若怯,大智若愚。”真正精明的老板往往让自己表现得十分糊涂,他们深知这才是智慧人生。糊涂老板以无招对有招,无为而治,御人顺其自然,放手让其发展。该精明时目光如电,该糊涂时不会顾及自己的面子、地位和权势。同样是治理,“聪明”老板事无巨细,披星戴月,事必躬亲,费力伤神;糊涂老板垂拱而治,不管不问,调动了周围人的智慧,以一己之力,发挥了众人之力。
做人绝招:
有的时候,下属往往所怕的不是你狠狠地责备他们,而是你不给他们以表现自己的机会。所以,对于下属,责备、批评和承认、赞赏同等重要。
六、生活需要无为的态度
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反自然之道,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那时候,人的一切努力,都会事与愿违,好心却办了错事。有个小女孩看见一只蛾正奋力破茧而出,看到蛾那吃力挣扎的样子,小女孩顿生同情之心,便拿出剪刀将茧划破让蛾免去挣扎破茧之苦,蛾很容易地出来了,然而却鼓着翅膀飞不起来,最后蛾终于垂下翅膀死了。其实,蛾在破茧时的奋斗可以磨练它的翅膀,让它的翅膀变得更加有力。这是蛾生存、生长的规律。但小女孩破坏了这个规律,人为地将茧划破,剥夺了蛾自我磨练的机会,才使它无法飞起来。小女孩付出的爱心和行动最终却将蛾害死了。
老子主张的“无为”主要是有“道”。所谓“道”,是指事物内在的必然性和规律性。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规律是不受人的意志左右的,是不能发明创造和随意改变的。我们只能运用和利用规律,却不能漠视和消灭规律。人虽然是万物之灵,但也须在自然之道之下发挥其聪明才智,一些人因不懂规律而笨拙,因不信规律而愚昧,因不循规律而遭殃。人生一世,真正把我们的命运捏在掌心之中的是“道”—规律,人可以不信邪,但不可不信“道”—规律。
违反自然规律,无论你出于何等善良之心,无论你投入多少的劳动,也很难有所作为。
同样是人欲,乐观的人说“欲望是科技发展的动力”,悲观的人则说“欲望是祸害社会的源泉”。其实二者说的还是一张纸的反正两面。老子是主张无欲而反对有欲的—他认为贪婪就是不净,希冀导致欺诈,被蛊惑之后的“机心”是把质朴的人民引向盗贼的歧途。因此他处处主张“小国寡民”的政策,要减损人民的心志。以免出现利令智昏,民心散乱的局面。的确,老子所处的时代大概颇有“小国寡民”的可能性。或许当时民风还是比较淳朴,教育还是比较容易的。
大家都知道“守株待兔”的故事。如果用“无为”的眼光去看待,宋人其实算不得痴呆。因为当时民心淳朴,思想单纯,水草丰美,林木茂盛,太阳金黄,群鸟翔集,兔子比现在的老鼠还多。农民下班后在树边上站一会,就可以拣一只死兔子回家下酒,完全是以“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事物,善良得近乎愚蠢,全没有后世的“心机”,更不像现在遍地都是钢筋水泥,四周布满尔虞我诈。因此,在小国寡民、安贫乐道的社会风气之下,老子的理论的确是当时的“精英思想”,有他自己独特的见解即他自己说的“轨道”。问题在于大道一旦隐没,人心一旦伪诈,欲望一旦失控,再想要“挽狂澜于既倒”可就不容易了。
“无为”反对碌碌无为。孔子的一生,应当是很有作为的。特别是在教育、道德思想、著书立说等方面,有大作为,不然后人也不会尊其为“圣人”。但是,在孔子的一生中有14年不能算是有为。这14年他周游列国,竭力说服诸侯恢复周礼,屡屡受挫,常遭冷遇,孔子师徒矢志不渝,不怕艰苦,不怕危险,身处困境,却不坠青云之志,过程确实感人,但恢复周礼已与当时的时代不合拍,这14年的功夫算是白白耗费了。
在我们周围有许多把过程打造得非常精细的人,他们人是好人,心是好心,但可惜的是他们不去考虑过程的结果。比如中国的父母精心地呵护子女,爱子女的过程近乎完美,但过程的结果却总是让孩子长不大。我国有不少好心的老师,生怕学生在某一点上听不懂,讲课“细嚼慢咽”。许多高中生和大学生对此很不以为然。因为课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是训练思维,训练自学能力,讲得过细过详无益于教学双方的双边活动。如果学生学习总是毫不费劲地就能学会,自学能力也就培养不成。一名优秀的教师,从不把单纯讲授知识作为主要目的,而是以知识为载体,进行思维教育、方法教育、素质教育。诲人不倦,是一种过程。但是诲人不倦并非有问必答,有答必透,诲人不倦应当循循善诱,启发思维,让有问题者自己找出答案来。
无意义的过程,再轰轰烈烈,再精雕细刻,也打造不出有意义的人生。真正意义的“无为”,是一种人生境界。进入这种境界的人,远离人际间的种种无味、无聊与无趣,不去听那些嘀嘀咕咕、叽叽喳喳,不屑于周围的蝇营狗苟、鸡鸣狗盗,不做无意义的蠢事,不说无意义的废话,实现无为而有所为。
总而言之,“无为”的态度是审美的态度,是清净的态度,是反本复初的态度,是顺应自然的态度。
做人绝招:
无意义的过程,再轰轰烈烈,再精雕细刻,也打造不出有意义的人生。真正意义的“无为”,是一种人生境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