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激昂是一种主流的社会态度。所有的人做事,无不以刚烈、血性为荣。所谓的“士可杀不可辱”,侠客们都是“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这种气势让那时候的管理者—官府头疼不已。一直到汉代,儒家思想才逐渐取得了统治地位。儒家思想中,强调“中庸”之道,所谓中庸,其实是一种自处的学问,通过自我价值的肯定,显出一种锋芒不太露的气质,低调而有内涵。直到这时,世俗风气才逐渐扭转过来。其实,很少有人像项羽、关羽那样激昂地走过一生,你看看,韩信受胯下之辱,但是我们谁也不会说他的内心就不激昂。低调仅仅是一种平和的态度,虽然略显消沉,可是,它实质上并不一定是消沉。
孔子年轻的时候,曾经受教于老子。当时老子曾对他讲:“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即善于做生意的商人,总是隐藏其宝货,不令人轻易见之,而君子之人,品德高尚,而客貌却显得愚笨。其深意是告诫人们,过分炫耀自己的能力,将欲望或精力不加节制地滥用是毫无益处的。在中国旧时的店铺里,是不陈列贵重的货物的,店主总是把它们收藏起来,只有遇到有钱又识货的人,才告诉他们好东西在里面,倘若将上等商品摆放在明面上,岂有贼不惦记之理。不仅是商品,人的才能也是如此。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才华出众而喜欢自我炫耀的人,必然会招致别人的反感,吃大亏而不自知。所以,无论才能有多高,都要善于隐匿,即表面上看似没有,实则充满。
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既有效地保护自己,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不但要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更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就是这个道理。
锋芒太露而惹祸上身的典型在旧时是为人臣者功高震主。打江山时,各路英雄汇聚一个麾下,锋芒毕露,一个比一个有能耐。主子当然需要借这些人的才能实现自己图霸天下的野心。但天下已定,这些虎将功臣的才华不会随之消失,这时他们的才能成了皇帝的心病,让他感到自己被威胁,所以屡屡有开国初期斩杀功臣之事,所谓“卸磨杀驴”是也。韩信被杀,明太祖火烧庆功楼,无不如此。《三国志》记载,刘备临终时,阿斗尚幼,刘备当着群臣的面对诸葛亮说:“如果这小子可以辅助,就好好辅助他;如果他不是当君主的材料,你就自立为君算了。”诸葛亮顿时冒了虚汗,手足无措,哭着跪拜于地说:“臣怎么能不竭尽全力,尽忠贞之节,一直到死不松懈呢?”说完,叩头流血。刘备再仁义,也不至于把国家让给诸葛亮,他说让诸葛亮为君,怎么知道没有杀他的心思呢?因此,诸葛亮一方面行事谨慎,鞠躬尽瘁,一方面则常年征战在外,以防授人“挟天子”的把柄。而且他锋芒大有收敛,故意显示自己老而无用,以免祸及自身。这是韬晦之计,收敛锋芒是诸葛亮的大聪明。你不露锋芒,可能永远得不到重任;你锋芒太露却又易招人陷害。虽容易取得暂时成功,却为自己掘好了坟墓。当你施展自己的才华时,也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所以才华显露要适可而止。
做人绝招:
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既有效地保护自己,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
二、“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古语云:“治国之道,有所为,有所不为。”其实,“有所为,有所不为”何止是治国之道,它也是指导做人和做事的一条重要原则。
有位青年人,非常刻苦,可事业上却收效甚微,为此他很苦恼。有一天,他找到昆虫学家法布尔说:“我不知疲倦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花在了事业上,结果却收获很少。”法布尔同情、赞许地说:“看来你是一个献身科学的有志青年。”这位青年又说:“是啊!我爱文学,也爱科学,同时,对音乐和美术的兴趣也很浓,为此,我把全部时间都用上了。”这时,法布尔微笑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凸透镜,做了一个“小实验”让这位青年看:当凸透镜将太阳光集中在纸上一个点的时候,很快就将这张纸点燃了。接着,法布尔对有些惘然的青年说:“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点上试试看,就像这块凸透镜一样!”这位青年恍然大悟,由此受到很大的启发。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只有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一点上,才能干出一番事业。这个道理虽然通俗易懂,但如果用语言表达,则很容易平淡而一般化。法布尔借用凸透镜能将太阳光集中起来并点燃纸张的现象来说明有所不为和集中精力的重要性,既明白易懂,又形象生动。
“有所为,有所不为”,最难的是“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意味着放弃,而放弃往往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因为放弃意味着失去某些既得的利益,如地位、名誉、福利、家庭等等。而这些在某些人眼里往往是趋之若鹜的东西,怎能弃之不要呢?因此,“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求我们权衡轻重、利害、得失,作出正确选择。
人的一生,其奋斗的历程任重而道远。你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轻松上阵,也就是说必须学会放弃,放弃心灵上沉重的负担、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非分之想、放弃无益于身心的奢侈的欲望、放弃羁绊自己脚步的不良习惯、放弃没有价值的身外之物、甚至放弃那些曾给过我们慰藉但如今却让我们伤痛欲绝的情感……一句话,熙熙攘攘的尘世、热热闹闹的生命里,许多我们不堪承受的东西,都要放弃,都要不时地放弃。这种放弃,不是不进取,而是摆脱纠缠,冲破困扰;而是智慧的取舍,理性的放弃;而是集中精力,扬长避短……而是有所不为中的有所为,以退为进的进取。这,就是“有所不为”的境界的真谛!
东汉的邴原,原本很能喝酒,自从游学以来,八九年间滴酒不沾。一人身背书箱,依靠自己的体力徒步行走,拜陈留人韩子助、颖川人陈仲弓、汝南人范孟博等人为师求学。学成后,临别时大家为他饯行,师友们以为他不会喝酒,便要他吃饭吃菜。邴原说:“我原来能喝酒,只是因为酒能荒废学业,所以才把酒戒了。今天要与师友道别,大家又赏脸为我饯行,我应该领情喝酒。”于是便与师友们同坐共饮。老子说:“知有所不为而为者,近道。”邴原就是这样“近道”的人。邴原的成功充分证明,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在积极的进取中,保持人生的另一种境界:有所不为!
现实生活中,无论一个地区、单位、部门,工作总是千头万绪,而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只能统筹全局议大事,集中精力抓关键,积聚力量攻重点,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重点,带动一般”,“突破难点,搞活全局”,这是我们历来提倡的工作方法。如果从改革深化和事业拓展的角度来看,以退为进,舍次保主,不干则已,干则必胜,这些都是带战略性、策略性的高超的领导艺术。有些承担领导责任的干部,一味强调“有所为”,不愿去谈“有所不为”,往往就因为他们不懂得上面这些道理,不善于从更高、更长远、更全面的要求来思考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富有成效。因此,要问“有所不为”何以难?难就难在一些同志缺少一点辩证思想,不大讲究领导艺术,以致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有失偏颇。
诸葛武侯,高卧隆中。面对世事纷纭,天下汹汹,躬耕南畝,潜心学问。虽负经天纬地之才,而有所不为,不求闻达于诸侯,视富贵功名如粪土。刘玄德三顾诸葛于茅庐之中,热泪横流。“先生独不念天下苍生乎?”好男儿铁肩担道义,诸葛怎不肝胆俱热。他决然出山,而大有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面对大义,必有所为;面对私利,则当有所不为。
在企业管理当中,有所为与有所不为,也是一门学问。在地产和零售两个产业都飞速发展的时候,王石主动将手中“前景”和“钱景”都不错的万佳百货出售给了华润,并不是因为连锁零售业务发展不好,而是因为深感无力将两个前景广阔的业务同时做好。就像杰克·韦尔奇说的那样:“做到组织简单绝非易事,人们往往害怕被认为是头脑简单。事实恰恰相反,惟有头脑清醒、意志坚定的人,才是最简单的。”
现实工作中,“有所为,有所不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有所为”是目的,“有所不为”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和方法。要想“有所为”就必须“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是为了更好地“有所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关键是要“有所为”。而要“有所为”,首先要弄清“为”什么?即你的使命、愿景、奋斗目标是什么。只有弄清了自己的使命、愿景和目标,才会穷尽一生的精力去追求,去拼搏;也只有弄清了自己的使命、愿景和目标,才会“有所不为”。
做人绝招:
人的一生,其奋斗的历程就像一场马拉松。你要想任重道远、有所作为,就必须轻松上阵,也就是说必须学会放弃。
三、花要半开,酒要半醉
“花要半开,酒要半醉”是古人高明的处世之道。花开艳了,招人妒忌,要么被人采了,要么就会被狂风打落;酒喝得太醉了,必然不醒人世,甚至“酒后吐真言”,酒后伤人心。
人生也是这样,在与人交往时,就要适时“装傻”:不露自己的高明,更不能纠正对方的错误。人际交往,装傻可以为人遮羞,自找台阶;可以故作不知达成幽默,反唇相讥;可以假痴不癫迷惑对手。谁不识真相谁就会被愚弄;谁能不领会大智若愚之神韵,谁就是真正的傻瓜、笨蛋。
懂得装傻,并非傻瓜,而是大智若愚。世上聪明者数不胜数,而自作聪明者更是不计其数,那么,到底什么人算是真聪明呢?有一种说法,就是“真正聪明者,往往聪明得让人不以为其聪明”。古往今来,聪明反被聪明误者可谓多矣!倒是有些看似“平常”的人,却成为事实上最聪明的人。
洪武年间,朱元璋手下的郭德成就是这样一位聪明得让人不以为聪明的人。当时的郭德成,任骁骑指挥,一天,他应召到宫中,临出来时,明太祖拿出两锭黄金塞到他的袖中,并对他说:“回去以后不要告诉别人。”面对皇上的恩宠,郭德成毕恭毕敬地连连谢恩,并将黄金装在靴筒里。但是,当郭德成走到宫门时,却又是另一副神态,只见他东倒西歪,俨然是一副醉态,快出门时,他又一屁股坐在门槛上,脱下了靴子—黄金自然也就露了出来。守门人一见郭德成的靴子里藏有黄金,立即向朱元璋报告。朱元璋见守门人如此大惊小怪,不以为然地摆摆手说:“那是我赏赐给他的。”有人因此责备郭德成道:“皇上对你偏爱,赏你黄金,并让你不要跟别人讲,可你倒好,反而故意露出来闹得满城风雨。”对此,郭德成自有高见:“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你们想想,宫廷之内如此严密,藏着金子出去,岂有别人不知之道理?别人既知岂不说是我从宫中偷的?到那时,我怕浑身长满了嘴也说不清了。再说我妹妹在宫中服侍皇上,我出入无阻,怎么知道皇上是否以此来试一试我呢?”现在看来,郭德成临出宫门时故意露出黄金,确实是聪明之举。因为假如恰如郭德成所言,到时的确有口难辩,而且从朱元璋的为人看,这类事也不是不可能发生。郭德成的这种做法,正是运用了“花要半开,酒要半醉”的做人思想。
因此,从人类生存智慧的角度来看,智慧的人从来不会拒绝糊涂。装糊涂更具有与众不同的灵活作用。在漫长的人生中,我们不可能对任何事都睁大眼睛盯着,所以,人们对人生关系重大的事,如事业、品德、个性、情感和为人的态度,都尽量采取尽可能清晰明了的态度;而对于工作、生活等难以一时辨明是非、衡量得失的事情,还可以采取含蓄隐曲的态度加以应对。糊糊涂涂才是真。要知道,万里晴空是美的。既然都是美的,有时我们何不妨糊涂一次,“难得糊涂”,也正是“大智若愚”的境界。因为,大智若愚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也是一种人生谋略。懂得“花要半开,酒要半醉”的人,才是真正的大智者。
当今社会,此理仍然,与领导交往的技巧就是“故意装傻”。这也就是指不炫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反驳对方所说的话。其实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必须要有很好的演技才行。然而,不是人人都可以傻得恰到好处,如果没有掌握得恰到好处,反而会弄巧成拙。
做人绝招:
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既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不仅要说服、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更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
四、有舍才有得
“权衡利弊,有取有舍”人生中是一个的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在关键时刻,人们却不会运用。因为,“权衡利弊,有取有舍”的重心是“有舍”。“得”就是自己想得到的,或者已经得到的;“舍”却是舍去自己即将得到的,或者已经得到的。
有这样一位哲学家说过: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凡事有舍才有得!在失去的时候,你肯定也有所得。但是人们往往只想着放弃的东西,而没有想到放弃之后也是有道理和收获的—甚至于财富就在你的身边的时候,你却还在为放弃的东西而痛心。
有一名老翁靠捕鱼为生。一天清早,他还和往常一样来到溪边,发现小溪里面全部都是碎石,是因为昨天的雷雨而冲到下游来的.他因不能够捕鱼,而嚎啕大哭起来。小溪旁山坡上有一座小庙,庙里的师父听到了他大哭的声音,便下山来点化:“老人家,你为什么哭啊?”“小溪里面全部都是碎石,我没有办法捕鱼了……”“不可以下网捕,可以用手去抓啊!你没看鱼儿全在碎石上、石缝间跳跃吗?”老翁揉揉眼睛看去,果然鱼儿全在碎石上、石缝间跳跃,随手可得,怎么刚才没发现呢?以“有取有舍”的正面意念、积极心态来看待某件事情,不是要你陷落虚拟情境,而是让你看清现实。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既需要你做出选择也需要你学会舍弃。与其说是选择得当,不如说是放弃得好。人生苦短,要想获得的多,就得放弃的多。那些什么都不放弃的人,是不可能有很多收获的。其结果必然是对自身生命的最大放弃,使自己的一生永远都处在碌碌无为之中。
夜市里面大都有捞金鱼的小游戏,捞金鱼的铁丝网贴了薄薄的一层纸。这种纸浸水以后很容易就破了,经常捞了一、二次,就不能再用了。有一位在夜市里面摆摊很多年的老板,偷偷的透露了捞金鱼的方法:“先把捞金鱼的网子,用牙签打破一个小洞,下水的时候就不会很容易破了。”小朋友总是舍不得先动手把那层纸给弄破一点,鱼网反而破得更快。生活中到处都有能舍而后行的奇迹。先有所舍才能有所得,舍出如同种籽撒播出去,转了一个来回,又带了一大群子子孙孙回来。“舍”永远都是在“得”的前面的,这不但是非常重要的顺序,更是幸福的秘诀,可是有很多的人却忽视了这个最奇妙的步骤。小时候在农村打水,假如不先灌一点水下去,井水是打不出来的,只要一小桶水的水就能够引来整座井的泉源。
其实得与失之间,有一平衡点。你不能够只看到失去而痛苦万分,你应该学着看到获得而欢乐。它们在你所在的空间是平均的,任你感受体会。如果你经常感到失落,那是你心眼太狭小了.假如你经常体验到获得的喜悦,说明这时你的心态才是正确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飞快行驶的列车上,有一位老人不小心将刚买的新鞋从窗口弄下去一只,旁边的旅客都为此而感到惋惜,不料老人毅然把剩下的那只也扔了下去。众人都沉浸在迷惑不解当中,老人却坦然一笑:“鞋无论是多么的珍贵,可是剩下的那只对于我来说已无用处了。把它扔下去,说不定拣到的人能得到一双。”老人看似反常的举动,表现了这样的一个思想:与其抱残守缺,不如果断放弃。
法国一家报纸进行智力竞赛时有这样一个题目:如果卢浮宫失火,当时情况只可能救一幅画,那么你救哪一幅?多数人都说要救达·芬奇的传世之作—《蒙娜丽莎》。结果呢?在成千上万的回答中,法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名作家贝尔特以最佳答案赢得金奖。他的回答是:“我救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这个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在人生的路上,放弃什么,选择什么,是一门艺术。有时,放弃就是获得。
在印度的热带丛林里,人们用一种奇特的狩猎方法捕捉猴子:在一个固定的小木盒里面,装上猴子爱吃的坚果,盒子上开一个小口,刚好够猴子的前爪伸进去,猴子一旦抓住坚果,爪子就抽不出来了。人们常常用这种方法捉到猴子,因为猴子有一种习性:不肯放下已经到手的东西。人们总会嘲笑猴子的愚蠢:为什么不松开爪子放下坚果逃命?
有人斤斤计较帮助别人时自己的得失,有人对慈善救助感到为难,总以为付出就是减少,收入才是增加。这些事情不是数学,而是植物学,不只是加减乘除而已,乃是先要怎么栽才能怎么收。放下才是得到,能舍才是领受。因为付出本身就是一种乐趣,不求回报就是最好的回报。我们不是以功利的心态,为了得而舍,而是以积极的心态,愿意学习舍的功课,毕竟在这个过程中,内心的喜悦就是最大的幸福。
做人绝招: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凡事有舍才有得!在失去的时候,你肯定也有所得。
五、身处其中,置身事外
人生在世常有不可预测的危险,如果处理不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这时候,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轻易表明态度,眼光要放长远一点。如果看不清是是非非,不妨置身事外。
春秋战国时期,韩、赵两国发生战争,双方都派使者到魏国借兵,但魏文侯一口拒绝了。两国使者没有完成任务,怏怏而归。当他们回国后,才知道魏文侯己分别派使者前来调停,劝告双方平息战火。韩、赵两国国君感激魏文侯化干戈为玉帛的情谊,都来向魏文侯致谢。韩、赵两国力量相仿,都不可能单独打败对方,因此都想借助强国魏国的力量。在这种情形下,魏国的行动直接关系到韩赵之战的胜负。魏文侯没有去介入两国之争,以第三者公平的立场加以调停,战争变成了和平,从而使魏国取得了三国关系中的主导地位。
置身事外,是在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后,采取的一个措施。然而变生肘腋时,人们的习惯一般是先看看反应,但是等都看明白了,为时晚矣。所以,在危险之中,应该尽量置身事外。
魏晋时期,国家动荡,政权更迭,那时的文人如果站错了队,或者得罪了当权者,很可能会丢掉性命。“竹林七贤”之一,当时的名士阮籍不愿与统治者为伍,但也不想得罪他们,他采取的办法就是隐居山林,推杯换盏,常常喝得烂醉如泥,坚决不参与政事。当时,司马昭把持了魏国大权,他想拉拢阮籍来为自己服务,利用阮籍在上层社会中的影响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便派人去向阮籍求亲,要阮籍把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司马炎(就是后来的晋武帝)。如果换了一个巴结的人,肯定会高兴得不得了,可阮籍不愿意,他不想和司马家族攀亲,但又不能公开拒绝,便整天喝酒喝得烂醉,媒人去提亲,跑了一趟又一趟,每次都看到阮籍喝醉了酒,呼呼地在沉睡。时间一长,老是说不上话,司马昭事情又多,便把结亲这件事丢下了。当时的钟会是司马昭身边的红人,他多次拜访阮籍,想打听他对国事的看法。阮籍知道钟会是个小人,不想与他交往,当然也不想得罪他。钟会每次来见阮籍,都见他喝得烂醉,根本没有清醒的时候,钟会根本没办法与他交谈,因此也就免去了一场杀身之祸。司马昭有一个谋士叫何曾,他知道阮籍瞧不惯司马氏当擎,建议杀了阮籍,可司马昭认为:阮籍只是好喝酒,成天迷迷糊糊地过日子,虽然名气很大,但还没有反对自己的实际行动,犯不着杀他,便一直对他抱容忍的态度。阮籍借用烂醉如泥的方法躲避祸患,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折磨自己的消极办法,但是在当时那种政治气氛之下,的确起到了一种不可忽视的作用。这种醉酒其实也是一种蔑视和反抗,是一种生存的策略。
一个高层的管理者,很多时候也需要一种置身事外的艺术。如果你手下的两个部门主任为了工作发生了争执,你已经明显感到其中一个是对的,而另一个是错的,现在他们就在你的对面,要求你判定谁对谁错,你该怎么办?其实,一个精明的领导者在这时候他不会直接说任何一个下属的不是。因为他们是为了工作发生的争执,而影响他们作出判断的因素有很多,不管对错,他们都是非常出色的人才。当面说一个手下的不是,不但会极大地挫伤他的积极性,让他在竞争对手面前抬不起头,甚至很可能你会因此失去一个得力助手,而得到表扬的那个下属会更加趾高气扬,也不利于你的管理。学会了置身事外,你的管理水平当然就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档次。
做人绝招:
置身事外,是在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后采取的一个措施。然而变生肘腋时,人们的习惯一般是先看看反应,但是等都看明白了,为时晚矣。所以,在危险之中,应该尽量置身事外。
六、自恃才高必然导致迂腐
在现实当中,如果你处处表现锋芒,时时显示比别人聪明伶俐,如此—来,只会招忌及受害。锋芒太露,常使人身败名裂,家破人亡。太露锋芒者,会像桌上突起的钉子,容易让人用锤子给敲下来。
据河南商报报道,某高校研究生小柳,这几年为自己“积攒”下了一串串的“光环”:中共党员,任过4年学生干部,策划组织过不少学校的大型活动等。按说,像小柳这样的优秀毕业生,毕业找工作并不是很难的事,而且在今年的求职季节,不少单位都相中了他,但在看了这些单位的情况介绍后,他认为不适合,予以回绝。在小柳看来,凭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没必要跟其他的同学一起争这些单位,自己应该能找到一家更好的单位。基于这种考虑,小柳没有看中学校与用人单位组织的人才交流会,他一直在等待。眼看着交流会一个个机会过去,大部分中等偏上的同学已经签约,这时的小柳心里开始着起急来。这时,他从报纸上看到一家效益不错的外资企业招聘总经理助理,他信心十足地报名参加了应试。首轮笔试,外资企业测试他的学业及成绩,小柳对答如流,令人比较满意。接下来的面试让他泄了气,面试者让小柳谈谈对公司营销理念的观点,他回答得语无伦次,因为只看重了公司的名声,毫无准备的小柳败了下来。据一家用人单位透露,优秀毕业生谁都想要,但优秀毕业生一方面学校推荐,另一方面却又自恃才高挑三拣四,总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与其这样难“侍候”,还不如降低标准,选择那些中等偏上的毕业生。
大家都知道“放牛郎王冕画荷花”的故事,却不知道成年以后的王冕也曾自恃才高而受到了冷遇。王冕第一次参加进士考试,满怀信心,而且甚是傲慢,满以为能够金榜题名,结果却事非所望,名落孙山。王冕一气之下,竟将自己所写的全部诗文,付之一炬。受此打击之后,一向自恃才高的王冕,思想受到了很大的震动,转而发愤苦读兵书,他对书中的一些深谋远虑的内容很有兴趣,积极钻研。王冕又多次参加了科举考试,然而时运不济,屡试不第。这对王冕打击很大,以致使他对仕途丧失了信心,行为更加不拘小节,放荡不羁。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他戴着一顶高檐的草帽,身上披着一件草绿色的蓑衣,脚上踏着一双带着长齿的木鞋,手里拿着一柄木制长剑,一步三摇地边走边唱,游弋在会稽的大街上。有时候,还可以看到他骑着一头老黄牛,手里捧着《汉书》在高声吟诵。他那副疯疯癫癫的样子,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一个疯子。虽说王冕整日癫狂不休,时人避而斥之,却有一个姓王的同乡长者,与他甚为友善。王公对王冕渊博学识非常欣赏,并很器重他。二人经常在一起谈天说地,吟诗作文,自有融融之乐。可是,好景不长,王公很快地离开了会稽,到江浙做检校官去了。
王冕虽然才高八斗,但是一直不能在官场行走,而政治是古代文人一生的抱负。其实,王冕不是没有政治基础,而是他自恃才高,不能平和待人,因此,官场不能容他。王冕的个性就像唐代的李白,虽然学富五车,但自己的政治生涯也被自己的傲慢堵住了去路。据历史记载,因王冕不满于达官人向他求画,便画了一幅梅花悬在墙壁上,并题诗道:“冰花个个贺如玉,羌吹它不下来。”表示不愿给他们作画。因王冕对统治者予以无情的讽刺,被认为是反对无朝,险些入狱。后来,他被迫埋名隐居到家乡的九里山,白天种植豆棋粟、灌园养鱼,晚上读书、作诗画,过着清贫生活。后来,王冕虽然成为一代画家,但是他一生的政治抱负却无处施展。
做人要像古人所说的那样:“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智而示以愚,强而示以弱,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其目的就是为了蒙蔽对手,争取主动。
才高者,只有低调行事,放下身段,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因为低调的人懂得主动适应对方,而不是总是要别人来适应自己。因此,不管什么人,千万要记住一点:不要恃才傲物,否则会给你的人际关系带来障碍。
做人绝招:
做人要像古人所说的那样:“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本来胆大如斗的,却表现得胆小如鼠;本来足智多谋的,却表现得寡言讷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