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是宽广的,做人应该有海一样的胸怀,可以纳百川之水。这也是智者倡导的一种精神。古人曾说过,“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君子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从古人的为人之道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的心灵是无所不包的,它可以容纳宽广与辽阔,也可以容纳细腻与纤巧;可以容纳真诚与执迷,也可以容纳美丽与美好。
如果自己有一身毛病,就需先敷上点药,休养几天,人家才有可能与你接触和交往。但有的时候,人们往往能容纳大海,却容纳不了小溪。其原因就在于心胸不够真正开阔,小家子气,怎么也装不出大家风范。被别人容纳是一种幸福,能够容纳别人则是更大的幸福。容纳别人超过自己,不仅不会损害自己的声誉,反而使自己更名垂千古。著名科学家牛顿的导师就是这样一位深谙此理的心胸开阔之人,从而使自己成了后人渴慕和敬仰的对象。
牛顿1661年中学毕业后,考入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此时,他还是个年仅十八岁的清贫学生,有幸得到导师伊萨克·巴罗博士的悉心教导。巴罗当时是国内外知名的学者,以研究数学、天文学和希腊文闻名于世,还有诗人和旅行家的称誉,英王查理二世更称赞他是“欧洲最优秀的学者”,他把自己的专长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牛顿。牛顿大学毕业后,继续留在该校当研究生,不久就获得了硕士学位。又过了一年,牛顿二十六岁,巴罗以年迈为由,辞去数学教授的职务,积极推荐牛顿接任他的职务。其实巴罗这时还不到花甲之年,谈不上“年迈”。他辞职,是为了让贤。从此,牛顿就成为剑桥大学公认的大数学家,还被选为三一学院管理委员会成员之一。在这座高等学府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长达三十年之久。他的渊博学识和辉煌的科学成就,都是在这里取得的。而牛顿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巴罗博士的教导、让贤密不可分。可以说,牛顿的奖章中,也有巴罗一半的功劳。
容纳须有豁达的胸襟和恢宏的气度,既能收容他人的兴奋,又能欣赏他人的成绩;既能接受优秀的、温馨的、赏心悦目的,又能兼收苦闷的、麻烦的、压抑的和丑陋的。
一个能够海纳百川的人,必定视野开阔,豁然大度,能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一时一事的得失荣辱。正所谓:“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有自己的信念的人,是不会被炫耀或虚荣击垮的。这个时代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现在你不如别人,也许以后就会超过别人。在这种信念支配之下,你会走自己的路,心情明朗地争取成功。当然,你的强与弱,是与别人无关的,但退一步想,这毕竟有利于你放弃狭隘,争取成功。
乔治·马歇尔是美国的一代名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作为美军陆军参谋长,对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作出重要贡献。鉴于其卓越贡献,1943年美国国会同意授予马歇尔美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最高军衔——陆军元帅。但马歇尔坚决反对,他的公开理由是如果称他马歇尔元帅,后两个字发音相同,听起来很别扭。其实真正的原因是这将使他的军衔高于当时已病倒的潘兴陆军四星上将。马歇尔认为潘兴才是美国当代最伟大的军人,自己又多受潘兴提拔和力荐之恩,马歇尔不愿使他崇敬的老将军的地位和感情受到伤害。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马歇尔随美军赴欧参战。当时的美国远征军司令潘兴非常欣赏马歇尔的才能,大战末期将他提拔为自己的副官,视为得意门生。后来潘兴虽然退役,仍然多次力荐马歇尔晋升。在潘兴的有力影响下,1939年马歇尔以临时四星上将衔出任美国陆军参谋长。1938年春,马歇尔前往病榻探望潘兴,潘兴若有所思地说:“马歇尔,总有一天你也会像我一样当上四星将军的。”马歇尔满怀感激之情地回答:“美国只有您有资格获四星上将衔,绝不可能再有另一个人!”听到马歇尔的肺腑之言,潘兴顿时热泪盈眶:“谢谢你,乔治。”马歇尔当陆军参谋长后,为了表示对他的敬意,美军从此不再设元帅军衔。1944年,马歇尔晋升五星上将——美军的最高军衔。
一个人应有宽大的气量,才能在社会、人际中树立崇高的威望,如果气量狭窄,计较这、计较那,势必在做人处事时遇到挫折,难以大展身手。所以凡事应以大局为重,修身养性,才是硬道理。
做人绝招:
一个能够海纳百川的人,必定视野开阔,豁然大度,能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一时一事的得失荣辱。正所谓:“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二、上贵肝胆,平等待人
古人遵从“上贵肝胆,平等待人”的原则,因为他们相信,同别人交往,诚是取信于人的基础,平等对人是与人相处的基础。
古代有个叫鲁宗道的人在朝为官,常常易服微行,饮于酒肆,一日,皇上急召进殿。使者好不容易在酒铺里找到他,很是关心地询问:“皇上怪罪下来,找什么借口呢?”鲁答道:“实情禀告。”使者又提醒说:“皇上,可不是好惹的。”得鲁老先生坦然一笑:“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之大罪。”使者叹服。
还有一个叫陆慧晓的,官至长史,每每官居下位的人造访,总是亲自送客。他的仆人很不理解,直接相问:“长史是贵重之人,不宜妄自谦虚,连我们都觉得没面子。”陆慧晓道:“我讨厌人无礼。不容不以礼处人啊。”这个故事倒令我想起一句话:待富人不难有礼而难有体,待贫人不难有恩而难有礼。此言道明生活的真谛,一个礼学,就是平等对待,彼此尊重,一个人能做到不卑不亢这种“体”,却是不容易的。
社会的门楣有高有低,只有以谦卑的姿态行走其间,才能顺利通过所有的门庭。不管你有多么优秀,都必须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别人。
羊祜出身于官宦世家,是东汉蔡邕的外孙,晋景帝司马师的献皇后的同母弟。但他为人清廉谦恭,毫无官宦人家奢侈骄横的恶习。
他年轻时曾被荐举为上计吏,州官四次征辟他为从事,五府也请他做官,他都谢绝。有人把他比做孔子最喜欢的学生——谦恭好学的颜回。曹爽专权时,曾任用他和王沈。王沈兴高采烈地劝他一起应命就职,羊祜却淡淡地回答:“委身侍奉别人,谈何容易!”后来曹爽被诛,王沈因为是他的属官而免职。王沈对羊祜说:“我应该常常记住你以前说的话。”羊祜听了,并不夸耀自己有先见之明,说:“这不是预先能想到的。”晋武帝司马炎称帝后,因为羊祜有辅助之功,被任命为中军将军,加官散骑常侍,封为郡公,食邑三千户。但他坚持辞让,于是由原爵晋升为侯,其间设置郎中令,备设九官之职。他对于王佑、贾充、裴秀等前朝有名望的大臣,总是十分谦让,不敢属其上。后来因为他都督荆州诸军事等功劳,加官到车骑将军,地位与三公相同,但他上表坚决推辞,说:“我入仕才十几年,就占据显要的位置,因此日日夜夜为自己的高位战战兢兢,把荣华当作忧患。我身为外戚,事事都碰到好运,应该警诫受到过分的宠爱。但陛下屡屡降下诏书,给我太多的荣耀,使我怎么能承受?怎么能心安?现在有不少才德之士,如光禄大夫李熹高风亮节,鲁艺洁身寡欲,李胤清廉朴素,都没有获得高位,而我无能无德,地位却超过他们,这怎么能平息天下人的怨愤呢?因此乞望皇上收回成命!”但是皇帝没有同意。
晋武帝咸宁三年,皇帝又封羊祜为南城侯,羊祜坚辞不受。羊祜每次晋升,常常辞让,态度恳切,因此名声远播,朝野人士都对他推崇备至,以至认为应居宰相的高位。晋武帝当时正想兼并东吴,要倚仗羊祜承担平定江南的大任,所以此事被搁置下来。羊祜历职二朝,掌握机要大权,但他本人对于权势却从不钻营。他筹划的良计妙策和议论的稿子,过后都焚毁,所以世人不知道其中的内容。
凡是他所推荐而晋升的人,他从不张扬,被推荐者也不知道是羊祜荐举的。有人认为羊祜过于缜密了,他说:“这是什么话啊!古人的训诫:入朝与君王促膝谈心,出朝则佯称不知—这我还恐怕做不到呢!不能举贤任能,有愧于知人之难啊!况且在朝廷签署任命,官员到私门拜谢,这是我所不取的。”
羊祜平时清廉俭朴,衣被都用素布,得到的俸禄全拿来周济族人,或者赏赐给军士,家无余财。临终留下遗言,不让把南城侯印放进棺柩。他的外甥齐王司马攸上表陈述羊祜妻不愿按侯爵级别殓葬羊祜的想法时,晋武帝便下诏说:“羊祜一向谦让,志不可夺。身虽死,谦让的美德却仍然存在,品行更加感人。这就是古代的伯夷、叔齐之所以被称为贤人,季子之所以保全名节的原因啊!现在我允许恢复原来的封爵,用以表彰他的高尚美德。”
羊祜是成功的,上至一国之主,下至黎民百姓,都对他表示敬佩。羊祜的参佐们赞扬他德高而卑谦,位尊而谦恭。
一个人只要不是情操低下,行为卑劣兼酒囊饭袋,那就无论能力大小、地位高低、条件好坏,都应有充分的自信,而不应自感低人一等,这种平等观念是人际交往中所应具备的态度和风度。
世界名著《简·爱》中的男主人公罗彻斯特身为庄园主,财大气粗,对女主人公说过:“我有权蔑视你!”他自以为在既地位低下又其貌不扬的简·爱面前,有一种很“自然”的优越感。但有着坚强个性,又渴望平等的简·爱,坚决地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她寸步不让反唇相讥:“你以为我穷,不好看,就没有自尊吗?不!我们在精神上是平等的!正像你和我最终将通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这番话强烈地震撼了罗彻斯特,并使他对简·爱产生了由衷的敬佩。
因此,与人交往时,需要彼此尊重,在比自己强的人面前,不要畏缩;在比自己弱的人面前,不要骄纵。学问有深浅,地位有高低,但所有的人,人格都是平等的。
现实生活中,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互相对待是一种互相尊重的行为。人因为互相尊重而可贵,互相尊重既要尊重你的朋友,也要尊重你的敌人,这是做人的境界。所以生活当中,要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对待别人,不管这个人是你的朋友或者是你的敌人。当你用平等的态度对待他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也会以平等的态度来回报你。
做人绝招:
与人交往时,需要彼此尊重,在比自己强的人面前,不要畏缩;在比自己弱的人面前,不要骄纵。学问有深浅,地位有高低,但所有的人,人格都是平等的。
三、忍耐贪婪享受的诱惑
自古以来“成由勤俭败由奢”。我们也许改变不了世界,但我们至少可以从自己身上解除贪婪这道枷锁。一个有正确价值观的人,必然是一个有着自我制约机能的人,同时他也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不需要的是什么。
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婴,身为一国之丞相,却一直住在祖传的一处老宅之中。齐景公到他的家宅一看,发现晏婴的家宅破旧狭小不说,还十分的潮湿,周边的环境也极为嘈杂,于是就打算给他砌一座新居,但被晏婴婉言谢绝。齐景公一看,明白要想为晏婴造一处新居,不支走晏婴,就无法完成。于是,齐景公派晏婴到晋国去访问,利用这段时间,给晏婴砌成了新居。访问归来的晏婴一见新居,向齐景公谢恩之后,便把新居拆了,又按原来的模样重建,并让邻居们搬了回来。
晏婴身为齐国重丞,甘心贫苦,住与民同,融声形于民间,与民同甘苦,一方面是体现了一个智者高尚的为人之道,同时也是想让自己能够忍耐住贪婪和享受的诱惑,以便让自己做到不图名、不图利、不图享乐,在淡泊之中心怀远大的抱负、持之以恒的毅力、忠贞不渝的赤诚,以期达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境界。
虽然我们现在来看这种品德几乎是没有人能够达到了,但是作为一个平常人,能够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自己和他人,也算是一种成功。然而现实之中的人们大多不能够理解这个道理,总是想从他人那里多摄取一些东西,或是多贪一些名利。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曾在文章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自己一位朋友的亲戚的姑婆从来没穿过合脚的鞋子,她常穿着巨大的鞋子走来走去。晚辈如果问她,她就会说:“大小鞋都是一样的价钱,为什么不买大的呢?”许多人不断地追求巨大,其实只是被内在的贪欲推动着,就好像买了特大号的鞋子,忘了不合自己的脚一样。不管买什么鞋子,合脚最重要,不管追求什么,总要适可而止。现在许多人似乎觉得只有钱财才能带给自己安全感,所以疯狂地聚敛钱财,这种人把钱财看得比性命还宝贵,为了钱什么事情都敢干,投机行险,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玩忽职守,那么等待他的也将是法律的严惩。
人都有欲望,贫穷的人想变得富有,低贱的人想变得富贵,默默无闻的人想变得举世闻名,没有受过赞誉的人想得到荣誉,这是无可非议的,但问题在于欲望和能力之间是必须成正比的。
人生在世,修身养性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寻求欲望与能力之间的和谐。在欲望和能力之间发生严重不协调时,或者抑制欲望的膨胀,或者增加自己的能力。因为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实在数不过来,我们总是希望得到尽可能多的东西。然而欲望太多,反而会成了累赘。有一个人,一天偶然在地上捡到一张千元大钞,他得到这笔意外之财以后,总是低着头走路,希望还能有这样的运气。久而久之,低头走路成了他的一种生活习惯。若干年后,据他自己统计,总共拾到纽扣近四万颗,针四万多根,钱则仅有几百块,可是他却成了一个严重驼背的人,而且在过去的几年中,他没有好好地去欣赏落日的绮丽、幼童的欢颜、大地的鸟语花香。不知足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摧毁有形的东西,而且能搅乱你的内心世界。你的自尊,你的原则,都可能在贪心面前垮掉。
知足者常乐,这个生活原则会让你在欲望炽热的时候,找到心理平衡,克服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人的不知足,往往由比较而来。同样,人要知足,也可以由比较得到。人的欲望如同黑洞一样,没有填满的时候,任由其膨胀,则会由此生出许多烦恼。如果能多看一下不如自己的人,和他们比一下,而不是一味地和比自己强的人比较,那么一切不平之心也许就会安宁。
清朝时期,辽阳城里出了一位才子,名叫王尔烈,他从小就会诗文,书法也写得很好,非常聪明,才资出众,长大做官以后,清廉不贪,有双肩明月,两袖清风之誉。有一次,王尔烈从江南主考回来,恰逢嘉庆皇帝登基继位,皇帝召见他说:“老爱卿家境如何?”王尔烈回答:“几亩薄田,一望春风一望雨;数间草房,半仓农器半仓书。”嘉庆说:“老爱卿为官清廉,我是知道的,朕现在派你去安徽铜山铸钱,你去上几年,光景就会不错了。”王尔烈到了铜山铸钱,因为那里有座清朝御制通宝的铸钱炉。他在那里工作了三年,又奉诏回到京城,嘉庆又召王尔烈上殿,问:“老爱卿,这一回可以安度余年了吧?”言外之意是,这一回从钱堆里爬出来,该有不少“收获”吧。王尔烈听了以后,笑了笑:“臣依然是两袖清风,一无所存。”嘉庆说:“不会吧,你再查查看!”王尔烈只好又回手一掏,从袖套里掏出三个铜钱来,只见一个个磨得溜光雪亮,原来是铸钱时用的模子。嘉庆皇帝见王尔烈如此清廉,十分感动地说:“卿真可谓老实人啊!”
纵观历史,在茫茫的红尘中,很多人渐渐迷失了,很多人的心灵被禁锢,变成了欲望的奴隶,整日为寻求耳、目、口、身的刺激而丧失了自我。他们失去了真正的快乐,整日沉迷于无尽的欲望之中而无法摆脱。心灵上的空虚使他们萎靡不振,道德上的无知使他们形同猪狗,最后匆匆地走完一生。
所以说,之于做人的个体者来说,为了一己之名一己之利一己之享乐的努力与钻营,不能称之为“志”,更不能称之为高远之志,充其量只能说是一种俗气的企望!一个关爱别人的人,懂得奉献比占有更幸福。
做人绝招:
人都有欲望,贫穷的人想变得富有,低贱的人想变得富贵,默默无闻的人想变得举世闻名,没有受过赞誉的人想得到荣誉,这是无可非议的,但问题在于欲望和能力之间是必须成正比的。
四、不要忽视友善的力量
友善是一种心态,一种美德,秉持平和的心态做人,自然能妥善地对待世间的人和事,既尊重自己,又能迎得别人的尊敬,这也是低调做人的要义。宋代有个叫韩琦的人,曾同范仲淹一道推行新政,北宋时长期担任宰相职位。韩琦在定武统帅部队时,夜间伏案办公,一名侍卫拿着蜡烛为他照明。那个侍卫不小心一走神,蜡烛烧了韩琦鬓角的头发,韩琦没说什么,只是急忙用袖子蹭了蹭,又低头写字。过了一会儿一回头,发现拿蜡烛的侍卫换人了,韩琦怕主管侍卫的长官鞭打那个侍卫,就赶快把他们召来,当着他们的面说:“不要替换他,因为他已经懂得怎样拿蜡烛了。”军中的将士们知道此事后,无不感动佩服。按理说,侍卫拿蜡烛照明时不全神贯注,把统帅的头发烧了,本身就是失职,韩琦责备一句也是应该的,即使不责备,挨烧时“哎呀”一声也难免。可他不但忍着疼没吱声,还怕侍卫受到鞭打责罚,极力替其开脱。他这种容忍比批评和责罚更能让士兵改正缺点、尽职尽责,而且韩琦统帅的是一个大部队,事情虽小,影响却大,上上下下一知晓,谁不愿意为这样的统帅卖命呢?
韩琦镇守大名府时,有人献给他两只出土的玉杯,这两只玉杯表里毫无瑕疵,是稀世珍宝。韩琦非常珍爱,送给献宝人许多银子。每次大宴宾客时,总要专设一桌,铺上锦缎,将那两只玉杯放在上面使用。结果有一次在劝酒时,被一个官吏不小心碰到地上摔个粉碎。在座的官员惊呆了,碰坏玉杯的官吏也吓傻了,趴在地上请求治罪。可韩琦却毫不动容,笑着对宾客说:“大凡宝物,是成是毁,都有一定的定数的,该有时它献出来了,该坏时谁也保不住。”说完又转过脸对趴在地上的官吏说:“你偶然失手,并非故意的,有什么罪呢?”这番话说得十分精彩!玉杯已经打碎,无论怎样也不能复原,责骂、痛打一顿肇事者吧,徒然多了一个仇人,众位宾客也会十分尴尬,好端端的一场聚会便不欢而散,也会大大有损自己的形象。而韩琦此言一出,立刻博得了众人的赞叹,而肇事者对他更是感激涕零,恐怕给他做牛做马也心甘情愿了。
古人云:和为贵。又云:宽以待人。这一“和”一“宽”二字,道出了友善的珍贵。人生之旅,原本纷繁复杂,尽可能多些友善,减少争斗,让有限的生命旅途在宁静祥和中得以延伸。曾经读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少年在企图行窃时,被躺在床上的一位女孩发现了。女孩并没有报警,而是装作并不知道他是小偷,热情地邀请他与自己聊天。他们聊得挺开心。少年临走前,女孩用自己的阿马提小提琴为他拉了一首曲子,然后又把琴送给了少年。后来,当少年再去找女孩时,女孩因患骨癌已离开了人世,在她青色的墓碑上镌刻着“把友善奉献给这个世界,所以我快乐”。少年从此变了样,他在贫困和苦难中重拾自尊,心中燃起了走出逆境的熊熊烈火!最终,昔日的少年成材了,在世界第一流的悉尼大剧院,他深情地拉起了悠扬的曲调—把它献给那位女孩。小女孩善待少年,是为了体面地维护他的尊严。她也许永远不会意识到,她的友善、宽容和爱心—就如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底上,怎样震撼了一个迷途少年的心,让他重新树立了信念,扬起生活的风帆。一次友善的交谈,一首优美的曲子,就这样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其实,温和与友善在生活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因为生活是一面镜子。当你以粗暴的态度面对它时,你会发现,镜中的那人也正向你挥舞拳头;当你面带友善走向镜子时,你会发现,镜中的那个人也正满怀善意地向你微笑。
寻找朋友需要尊敬和爱戴,更需要有颗友善的心。有则寓言是这样讲的:幼鹰从窝里探出头来,它看见许多小鸟在山岩峭壁间飞翔。“妈妈,它们是什么鸟呀?”幼鹰问。“是我们的朋友。”山鹰回答说,“命里注定了,我们鹰的生活是孤单的。不过,山林里的鸟儿都是我们的伙伴。”幼鹰很满意母亲的解释。它兴趣盎然地注视着小鸟,可是看着看着,它忽然大叫出声:“哎哟,这些鸟把我们的食物偷去啦!”“你放心,孩子,它们什么也没偷,是我邀请它们吃的。你要永远牢记妈妈的话:‘鹰不管怎么困难,怎么饥饿,它都要和邻近的鸟儿分食自己的最后一片猎物。’”
可见,对人友善,并非低三下四,你会在这种赐予里,体验出人情的妙趣。那种居高临下之态,傲才恃物之行,只能加剧人与人关系的紧张,制造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给人友善,你就能在友善中寻求到心灵的对话,找到情感的慰藉,就能弥合矛盾的裂隙,升华精神的境界。
社会提倡和推崇友善,并非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只是希望人与人之间,多些春风化雨似的循循善诱,多些朋友式的批评,少些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少些尔虞我诈的攻击。有道是“良言一句三春暖”,即便是一句关切之辞,体谅之语,都会令对方倍感快慰。有了友善,就多了一分亲情,多了一分信任,多了一分支持和理解。
做人绝招:
友善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是连接情感的纽带,是增强团结的基石,是孕育和睦的襁褓。友善似一缕清风,涤荡人际间的烦恼;友善似一泓碧水,洗濯情感的泥污。
五、待人视物,不分贵贱
尊重他人,就要平等待人,不分贵贱等级,一视同仁。如果只对上层人士献其礼敬,以财势取人,以利益交人,其实是小人所为。《论语·子罕》载:孔子看见穿丧服、戴礼帽穿礼服的人和盲人。相见时,即使这些人年轻,孔子必定站起来。行过别人面前时,一定快步走过,以示敬意。古人敬人的方法,值得借鉴。
生活中,以一种平和的态度互相对待是一种互相尊重的行为。人因为互相尊重而可贵,互相尊重既要尊重你的朋友,也要尊重你的敌人,这是做人的境界。
《伊索寓言》中有一个关于鹰和屎壳郎的故事。鹰正在奋力追逐一只兔子。兔子一时无处求助,只好拼命地奔跑。这时,正巧看见一只屎壳郎,兔子便向他求救。屎壳郎一边安慰兔子,一边向鹰恳求不要抓走向他求救的兔子。而鹰却没有把小小的屎壳郎放在眼里,还是在他的眼前把兔子吃掉了。屎壳郎极为遗憾,深感受到侮辱。从此以后,他便不断地盯着鹰巢,只要鹰生了蛋,他就高高地飞上去,把鹰蛋推滚下来,将它摔得粉碎。鹰四处躲避,后来竟飞到宙斯那里去,请求给她一个安全的地方生儿育女。宙斯容许她在自己的膝上生。屎壳郎知道后,就滚了一个大粪团,高高地飞到宙斯的面前,把它扔到他膝上。宙斯立即起身抖落粪团,无意间把鹰的蛋都砸了下来。据说从那以后,屎壳郎出现的时节,鹰就不孵化小鹰。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告诉人们,不要看不起任何人,人无贵贱之分,即使是最不起眼的人物也可能会左右你的人生。为人应该大方,慷慨,不分贵贱,因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弱者,也没有绝对的强者。
有时候,有些人看上去平平常常,其实越是这样的人,越是在胸中隐藏着高远的志向抱负。因此,我们要认识到并不是弱者就一无是处。同样在《伊索寓言》里,还有一个故事,来说明弱者也可以报恩。狮子睡着了,有只老鼠跳到了他身上。狮子猛然站起来,把他抓住,准备吃掉。老鼠请求饶命,并说如果保住性命,必将报恩,狮子轻蔑地笑了笑,便把他放走了。不久,狮子真的被老鼠救了性命。原来狮子被一个猎人抓获,并用绳索把他捆在一棵树上。老鼠听到了他的哀嚎,走过去咬断绳索,放走了狮子,并说:“你当时嘲笑我,不相信能得到我的报答,现在可清楚了,老鼠也能报恩。”
这个寓言正是说明了,待人视物,没有贵贱和强弱之分,即便一个最不起眼的老鼠和屎壳郎,都有可能帮助你或者打败你。
春秋战国时期,孟尝君田文利用丰厚的财产,大量招贤纳士,在诸侯之间享有重士、爱士、养士、用士的盛赞。他热情好客,平等待人,不分贵贱,甚至连其他各国逃亡、犯罪的人也一视同仁,被他网罗在自己门下,一时“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孟尝君养士,虽然有求多扬名的功利目的和为自己培植势力的个人打算,人员的成分和水平也参差不齐,当时,有许多人都劝孟尝君不要收留那些贫穷而没有文采的人,但是孟尝君没有听从,仍然张开博大的胸襟,虚怀若谷的品质,迎接四面八方的人士。这也为他后来的脱险埋下了伏笔。
公元前299年,齐湣王派孟尝君到了秦国。秦昭王把孟尝君囚禁起来,准备杀掉他。孟尝君知遭情况危急,就派人向昭王的宠妾求救。那个宠妾提出希望得到孟尝君的白色狐皮裘。孟尝君来的时候,带有一件白色狐皮裘,值千金,可到秦国后却献给了昭王,再也没别的皮裘了。孟尝君为这件事发愁,问遍了手下门客,谁也想不出办法。有一位门客以前干过小偷,会披着狗皮盗窃东西,便自告奋勇去秦宫偷裘。于是他当夜化装成狗,钻入了宫中的仓库,取出了献给昭王的那件白狐裘,拿回来献给了昭王的宠妾。宠妾得到白狐裘后,替孟尝君向昭王说情,昭王便释放了孟尝君。孟尝君获释后,立即乘快车逃离,夜半时分就到了秦国的边境函谷关。昭王放走孟尝君后非常后悔,立即派人驾上专车去追捕他。孟尝君一行到了函谷关,按照关法规定鸡鸣才能放人出关。这时,手下有门客会学鸡叫,他一学鸡叫,附近的鸡随着一起叫了起来,使守门的官吏误认为是时辰已到,便打开了关门。孟尝君才顺利出了函谷关。
从这个事例当中,我们可以得知,人无高贵之分,更没有贵贱之分,都要以诚相待。说不准什么时候,当初你并不看重的人,却可以给你很大的帮助。
做人绝招:
生活中,以一种平和的态度互相对待是一种互相尊重的行为。人因为互相尊重而可贵,互相尊重既要尊重你的朋友,也要尊重你的敌人,这是做人的境界。
六、放下身段更能提高身价
俗话说:骡子大马大值钱,人架子大不值钱。这个道理,看似平淡,实则高深的处世谋略。
当然,人一旦出头了,发达了,就容易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被人品评,被人臧否。因此,越是位居显要处,就越是要放下架子,经常反躬自省,越是要讲究低调做人,融入大众之中。
20世纪50年代,台湾的许多商人知道于右任是著名的书法家,纷纷在自己的公司、店铺、饭店门口挂起了署名于右任题写的招牌,以示招徕顾客。其中确为于右任所题的极少,赝品居多。一天,一学生匆匆地来见于右任,说:“老师,我今天中午去一家平时常去的小饭馆吃饭,想不到他们居然也挂起了以您的名义题写的招牌。明目张胆地欺世盗名,您老说可气不可气!”正在练习书法的于右任“哦”了一声,放下毛笔,然后缓缓地问:“他们这块招牌上的字写得好不好?”“好我也就不说了。”学生叫苦道:“也不知他们在哪儿找了个新手写的,字写得歪歪斜斜,难看死了。下面还签上老师您的大名,连我看着都觉得害臊!”“这可不行!”于右任沉思道,“你说你平时经常去那家馆子吃饭,他们卖的东西有啥特点,铺子叫个啥名?”“这是家面食馆,店面虽小,饭菜倒还做得干净。尤其是羊肉泡馍做得特地道,铺名就叫‘羊肉泡馍馆。”“呃……”于右任沉默不语。“我去把它摘下来。”学生说完,转身要走,却被于右任喊住了。“慢着,你等等。””于右任顺手从书案旁拿过一张宣纸,拎起毛笔,刷刷在纸上写下了些什么,然后交给恭候在一旁的学生,说:“你去把这个东西交给店老板。”学生接过宣纸一看,不由得呆住。只见纸上写着笔墨酣畅、龙飞凤舞的几个大字——“羊肉泡馍馆”,落款处则是“于右任题”几个小字,并盖了一方私章。整个书法,可称漂亮之至。“老师,您这……”此学生大惑不解。“哈哈……”于右任抚着长髯笑道:“你刚才不是说,那块假招牌的字实在是惨不忍睹吗?这冒名顶替固然可恨,但毕竟说明他还是瞧得上我于某人的字,只是不知真假的人看见那假招牌,还以为我于大胡子写的字真的那样差,那我不是就亏了吗?我不能砸了自己的招牌,坏了自己的名!所以,帮忙帮到底,还是麻烦老弟跑一趟,把那块假的给换下来,如何?”“啊,我明白了。学生遵命。”转怒为喜的学生拿着于右任的题字匆匆去了。就这样,这家羊肉泡馍馆的店主竟以一块假招牌换来了当代大书法家于右任的墨宝,喜出望外之余,未免有惭愧之意。
为官者,放下身段,易得民心,盛气凌人,易失民心。对于非官的人来说,若为高知学者专家,同样要放下身段。无论你的学问有多深,不能平易近人,善于在别人面前摆架子,拿腔作势,别人也不会敬重你!
不光是作为一个大臣要放下架子,即使是皇帝也要放下“皇威”。唐太宗之所以能够创造出“贞观之治”的盛世,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他的性格,他把儒、道、兵、法各家之长用得恰到好处,把中国谋略文化中的慈、忍、变、残用得炉火纯青。各家思想,各种方法皆融为己用,且备兼众长。唐太宗对臣下的宽容与慈爱像父母对待儿女一样,显尽了自己性格中的仁慈面对兄弟的迫害不动声色,寻找机会,表现了他性格中的忍耐。既得天下,改变策略,以怀柔政策稳定人心,对边疆民族不用武力而用招抚,尽展了他性格里的平和。正因为李世民具备了平民皇帝的个性,所以在他的麾下聚集了一大批文臣武将,出现了人才济济一堂的盛大局面,也使得他的功绩独步千古,事业如日中天。
做人绝招:
人一旦出头了,发达了,就容易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被人品评,被人臧否。因此,越是位居显要处,就越是要放下架子,经常反躬自省,越是要讲究低调做人,融入大众之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