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康格里夫是英国肯特郡人,毕业于剑桥大学法学系,曾在英国皇家炮兵部队服过兵役。1801年,康格里夫倾其所有搜集了伦敦市面上几乎所有的大号火箭,开始了火箭武器的研制工作。康格里夫从来没有去过印度,他关于印度迈索尔火箭的所有知识全部来自其他人的相关著述和日记。凭着这些只言片语的记载,康格里夫对手头的几枚火箭进行了改装,试射之后,发现这些火箭的最大射程只有500—600码(1码约为0.91米),仅是迈索尔火箭的一半。康格里夫明白,如果不对迈索尔火箭的实物进行研究的话,自己很难有所突破。四下打听之后,康格里夫得知在肯特郡伍尔维治皇家兵工厂的实验室里保存着几枚缴获的迈索尔火箭。于是,康格里夫通过担任兵工厂主计长的父亲威廉·康格里夫中将向政府提出了研究这些火箭和使用兵工厂实验室的申请。他的申请得到了查塔姆伯爵的批准。没过多久,康格里夫就在迈索尔火箭的基础上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火箭。这种新型火箭长4.5英寸(1英寸约为2.54厘米),直径3.5英寸,导向杆长16英尺(1英尺约为0.3米)。火箭箭身是由薄铁皮卷成的细长圆柱体,火箭头部为圆锥形整流罩。导向杆由铜环或铁环固定在箭身的一侧。康格里夫设计了专用的火箭发射架,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射角。第一枚新型火箭的最大射程为1500码,康格里夫很快就将其增大到了2000码。当时的英国正在进行一场反对拿破仑的艰苦战争,因此任何具有军事价值的发明创造都不会被军队放过,康格里夫的火箭很快就有了用武之地。
1805年11月18日,英国海军上将史密斯的舰队使用康格里夫研制的火箭攻击了法国北部的布伦港。当时,英军发射了约200枚火箭,但受到天气的影响,这些火箭只摧毁了3栋房屋。尽管初次上阵的表现不佳,但康格里夫仍然对自己的火箭充满了信心。经过他的不懈努力,火箭的最大射程在1806年被提高到了3000码。1806年10月8日,为了摧毁布伦港内的法国舰队,18艘临时改装的火箭发射艇驶进了布伦湾,在30分钟内发射了200枚火箭。火箭没有给法国舰队造成多大的损失,却严重破坏了布伦镇。此后,康格里夫改进了火箭发射船的设计,安装了倾斜的火箭发射槽,从而研究出了专门执行火箭发射任务的新型火箭发射船。这种火箭发射船刚一问世,就成为了皇家海军的制式装备。
康格里夫火箭第一次被英国陆军使用是在1807年的哥本哈根之战。英军此战是为了俘获丹麦海军的舰队,以免为拿破仑所利用。为此,英国派出了一支包括25艘战列舰、40艘巡洋舰、若干艘小舰和370艘运输船的庞大舰队。康格里夫亲自出马,带着火箭参加了这次远征。由于丹麦人用沉船阻塞了进入哥本哈根的水道,鉴于1801年哥本哈根之战的教训,英国舰队没有冒险从海上正面突入港湾。却让英国陆军在韦德贝克和克耶登陆,从背后包围了哥本哈根。尽管如此,丹麦人依然顽强地保卫着自己的首都,坚决不肯投降。在这种情况下,英军决定以一场猛烈的炮击来摧垮守城军民的意志。炮击任务由登陆部队的炮队执行,原本准备从海上发射的火箭改为从炮兵阵地上发射。在威廉·康格里夫的指挥下,大批火箭从船上被卸了下来。除了几次极短暂的停歇外,炮击从1807年9月2日一直持续到9月4日。在哥本哈根城内瓦砾遍地、死伤枕藉的情况下,丹麦政府不得已向英军屈服,交出了舰队。这三天里,英军一共向哥本哈根发射了4万枚火箭,在空中咝咝作响的火箭吓得人们心惊胆战,而它们在哥本哈根点燃的熊熊大火对迫降丹麦人起了关键性作用。
哥本哈根之战的成功使康格里夫信心倍增,他发现火箭的陆战价值,从此萌发了用火箭取代陆军大炮的想法。不久后,英国陆军组建了两个火箭连。这两个连隶属于骑乘炮兵部队,官兵的装束打扮因而与骑乘炮兵一模一样。火箭连很快就出现在了欧洲大陆的战场上。在1813年10月中旬进行的莱比锡会战中,康格里夫火箭大显神威。火箭连集中火力攻击了一个约有2500人的法军纵队,一下子就让这个纵队溃败了。在1815年6月17日的滑铁卢战场上,火箭连使用火箭和6磅炮支援友邻部队,一颗颗火箭弹越过战线,正中法军的装备马车,拿破仑就这样在滑铁卢战役中惨败而归。
尽管康格里夫火箭在战场上屡建功勋,但在拿破仑战争之后,它们很快就从英国陆军的武库中消失了。1816年,已经徒有虚名的火箭军团被正式解散。康格里夫对此感到非常失望,因为他多年以来一直致力于用火箭取代陆军的大炮。为此,他在自己的多部著作中指出了火箭的优点。这时,康格里夫火箭的最大射程已达3000码,而10英寸臼炮的最大射程只有2000码。况且,康格里夫火箭具有很高的机动性,即使是单兵也能携带。相比之下,10英寸臼炮堪称陆军现役“最笨重的武器装备”。此外,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火箭的优势也很明显。虽然1枚32磅火箭与1发10英寸炮弹的造价相差无几,1枚32磅火箭价值1镑1先令11便士,1发10英寸炮弹价值1镑2先令7便士。但是,火箭发射架的造价显然要比大炮低得多。尽管如此,英国陆军最后还是放弃了火箭,主要原因是康格里夫火箭精度低,性能欠稳定。康格里夫并非不知道火箭的这些缺陷,事实上,他一直在努力地进行改进工作。1813年,他对火箭的设计作出了重大修改,火箭箭身从圆柱体变成了圆台,但仍保留着圆锥形整流罩。火箭头部直径6.4英寸、尾部直径4.5英寸。导向杆不再被固定在箭身的一侧,而是出现在了火箭的中轴线上,由3或4爪叉形物固定在火箭底部。这种“中心线导向杆”的设计的确改善了火箭的稳定性,提高了命中率,但终究无法改变康格里夫火箭被陆军淘汰的命运。
虽然康格里夫火箭最终退出了战场,但火箭技术的发展并没有停止。它的出现为现代火箭的诞生奏响了序曲。
知识链接
康格里夫火箭的出现,在欧洲引发了各国制造火箭的高潮,推动了火箭技术的发展。19世纪后期,随着火炮技术的飞速发展,火炮变得更加灵活,射速更快,射程更远,威力更大,近代火箭逐渐退出战场,被用于海上救援、照明及人工驱雹,但火箭技术的发展并没有停止,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导弹和运载火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