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苏联和英国等国家的科学家开始研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可能性。1948年,苏联科学家吉洪拉沃夫发表了借助火箭达到第一宇宙速度和制造地球卫星可行性的报告,1954年又提出了论证人造地球卫星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建议。他在《关于人造地球卫星的报告》中充分论证了利用两级火箭达到第一宇宙速度并发射卫星的设想。当时,作为导弹总设计师的科罗廖夫对吉洪拉沃夫的建议和设想表示赞成和支持。
1954年夏天,国际无线电科学协会和国际地形学与地球物理联合会通过了在1957—1958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发射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决议,苏联和美国对决议表示支持。同一年,科罗廖夫致信苏联部长会议,正式提出研制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建议。苏联政府于1956年1月30日做出了在1957—1958年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决定。就是那一年,科罗廖夫在《关于人造地球卫星初步设计报告的提纲》中写道:“研制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人类走向宇宙道路上的重要一步。”
发射人造卫星的关键是要有推力强大的运载火箭,为此科罗廖夫采用了两条腿走路的方法:一边紧张研制P–7型洲际导弹,一边在它的基础上进行改装。可是,研制和改装工作都进行得很不顺利,直到1957年上半年才基本成功。在火箭研制工作紧张进行的同时,卫星研制小组在吉洪拉沃夫的率领下正积极进行卫星的研制。由于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研制人造卫星,吉洪拉沃夫等人遇到的困难和技术难题甚至比火箭研制中遇到的还多。
正当苏联的火箭和卫星专家为解决技术难题废寝忘食的时候,他们得到一个令人紧张的消息,美国正准备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为了在太空竞赛中争得桂冠,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苏联政府决定无论如何要抢在美国之前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万不得已,科罗廖夫和吉洪拉沃夫决定简化卫星的设计方案,并将卫星重量由1956年确定的1000—1400千克减小到83.6千克。经过夜以继日的努力,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于1957年6月24日制造完成。1957年8月,科罗廖夫和吉洪拉沃夫向苏联领导人汇报了卫星和火箭的研制进展情况,请求批准发射卫星。在经过多次讨论之后,苏共中央政治局基于扩大政治影响的考虑,决定将发射日期定在十月革命节前,准备以此纪念十月革命成功40周年。10月2日,苏联政府做出了历史性决定:10月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57年10月4日,苏联拜科努尔发射场上,一群工程技术人员正忙着对一枚巨大的运载火箭进行发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这就是由科罗廖夫设计的“卫星”号火箭。它全长29.2米、最大直径10.3米,起飞质量267吨,最大起飞推力4760千牛。在火箭顶端安装着有效载荷整流罩,里面装着的就是由吉洪拉沃夫设计的代号为PS–1的“斯普特尼克”1号卫星。它的本体是一只用铝合金做成的圆球,直径58厘米,重83.6公斤。圆球外面附有4根鞭状弹簧天线。卫星内部装两台无线电发射机,每隔0.3秒向外发射信号。
“注意!准备加注推进剂!”很快,液氧像火车头一样冒出雾气,并沿着火箭箭体向上蔓延,很快把火箭包围了。“辅助发动机加压!”“主发动机加压!”“10、9、8、7……3、2、1、0,点火!”随着倒计时的结束,指挥控制中心发出了发射火箭的命令。
1957年10月4日莫斯科时间22时28分34秒,随着一声巨响,一团令人目眩的烈焰从火箭下部喷吐而出,翻卷起一片由尘土和烟雾形成的棕褐色烟云,旋即发射架上的“卫星”号运载火箭徐徐地离开地面,直冲夜空。几分钟后,“斯普特尼克”1号卫星从火箭上弹出并顺利进入地球轨道。当“星箭分离成功”的消息传来时,在基辅马林宫宽大的宴会厅里,一批苏联党政军的高级领导人正热烈地交谈着。这时,一个人走进大厅,附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赫鲁晓夫的耳边说了些什么。赫鲁晓夫点点头,对在场的人说了一句“我马上回来”,然后就出去了。几分钟后,赫鲁晓夫笑容满面地回到大厅,他一言不发地在座位上坐下,目光扫视了一遍全场,然后喜形于色地说:“我告诉大家一个令人高兴的重要消息,刚才科罗廖夫打来电话,”赫鲁晓夫脸上露出神秘的表情,“他是我国的火箭设计师。请注意,别提他的名字,这是秘密。这位科罗廖夫报告说,我国成功发射了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场的人们聚精会神地听着,但是很多人却无动于衷,因为其中很多人是第一次听说这种事,他们还不大明白什么是火箭和卫星。
赫鲁晓夫接着兴奋地说:“美国人在全世界到处宣扬他们准备发射地球卫星,我们没有声张,可现在我们的卫星正在围绕着地球转。不是小玩意儿,是80千克重的大家伙。”这时,他的助手又进来报告说,电台正在广播卫星发出的信号。于是,有人打开了屋里的收音机,大家怀着好奇心倾听来自太空的若断若续的吱吱声。很快,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消息,经莫斯科广播电台传遍了全世界。世界各国的报纸、电台和电视台等媒体都争相报道了这一事件。“轰动本世纪的新闻”“科技新纪元”“苏联又领先了”“俄国打开了通往宇宙的道路”等醒目标题纷纷出现在各国报刊的显要位置,文章大量采用了“划时代的举动”“历史性的突破”“人类的进步”等赞美之词。《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为苏联的伟大科学成就欢呼”的社论。《纽约时报》在头版刊登了彩色大字标题“苏联向太空发射地球卫星,卫星以每小时18000英里的速度绕地球飞行,环球轨迹四次越过美国上空”。
为了纪念人类进入宇宙的伟大时刻和事件,苏联在莫斯科列宁山上建立了一座纪念碑,碑顶安置着这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复制品。
知识链接
“斯普特尼克”1号卫星进入环绕地球飞行轨道后,距离地面最远时为964.1公里,最近时为228.5公里,轨道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为65°,96.2分钟绕地球一周。这颗人造地球卫星在天空中运行了92天,绕地球约1400圈,行程6000万公里,于1958年1月4日陨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