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普知识枕边书:航天知识全知道-“暴风雪”计划惨淡收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美国的航天飞机问世以后,苏联将这一新型航天器视为未来美国搭载核武器的工具,于是他们决定对这种“威胁”作出回应。不久后,苏联制订了“暴风雪”计划,开始研制自己的“太空梭”——“暴风雪”号航天飞机。

    1980年,“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建造工作正式开始。这种航天飞机的大小与普通大型客机相差无几,外形同美国航天飞机相仿,机翼呈三角形。机长36米、高16米,翼展24米,机身直径5.6米,起飞重量105吨,返回后着陆重量为82吨。它有一个长18.3米、直径4.7米的大型货舱,能把30吨货物送上近地轨道,将20吨货物运回地面。头部有一容积70立方米的乘员座舱,可乘10人,设计飞行寿命100次。

    作为冷战时代美苏争霸的产物,“暴风雪”号凝聚的是最先进的技术,在很多方面还优于美国的航天飞机。首先,“暴风雪”号的主发动机不是装在航天飞机尾部,而是安装在“能源”号火箭上,这样就大大减轻了航天飞机的入轨重量,同时能腾出位置安装小型机动飞行发动机和减速制动伞。其次,“暴风雪”号着陆时,可用尾部的小型发动机做有动力的机动飞行,安全准确地降落在狭长的跑道上,万一着陆失败,还可以将航天飞机升起来进行第二次着陆,从而提高了可靠性。而美国航天飞机靠无动力滑翔着陆只能一次性成功。最后,“暴风雪”号能像普通飞机那样借助副翼、操纵舵和空气制动器来控制在大气层内滑行,还备有减速制动伞,在降落滑跑过程中当速度减慢到50公里每小时时自动弹出,使航天飞机在较短距离内停下来。

    1988年11月15日莫斯科时间清晨6时整,“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从拜科努尔航天中心首次发射升空,47分钟后进入距地面250公里的圆形轨道。它绕地球飞行两圈,在太空遨游3小时后,按预定计划于9时25分安全返航,准确降落在离发射地点12公里外的混凝土跑道上,完成了一次无人驾驶的试验飞行。

    “暴风雪”号的成功首飞给各国带来了很大影响,人们期待着它能够早日作载人飞行。按原计划,第二架航天飞机将于1991年首飞,第三架则是在1992年建造完成,而首次载人飞行将在1994—1995年进行。但由于政治和经济原因,这一切都没有实现。苏联解体后,昔日的计划更是彻底失去了经济支持。1991年,苏联军方停止了对该计划的拨款支持。1993年,“暴风雪”航天飞机机身的设计者被迫承认,“暴风雪”计划就此结束。此后,“暴风雪”号航天飞机没有再进行过太空飞行。所有航天飞机只能存放在库房中,任灰尘飞扬,仪器老化。而未完工的两架则已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被拆解。2002年,“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中可以飞行的一架连同“能源”号火箭一道,因拜科努尔的厂房坍塌而被摧毁。至此,“暴风雪”计划在凄凉惨淡中彻底终结。

    知识链接

    为了发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苏联专门研制了被称为“运输火箭之王”的“能源”号重型运输火箭。此外,为解决“暴风雪”号的运输问题,他们还专门设计了“梦幻”大型运输机。这是目前已有的体积最大、载重能力最强的飞机,迄今只生产了两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