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普知识枕边书:航天知识全知道-“太空城市”国际空间站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大家也许在科幻片里看到过“太空城市”,然而,在21世纪到来的时候,这个幻想已经开始变为现实了。2000年10月31日,一艘俄罗斯宇宙飞船载着一名美国宇航员和两名俄罗斯宇航员飞上太空,他们的任务便是建设“太空城市”——国际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的设想是1983年由美国总统里根首先提出的,即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建造迄今为止最大的载人空间站。早在1984年,美国就试图建设一个属于自己国家的轨道站。然而,要建设这样大型的轨道工作站,仅靠美国一国之力难度太大了。后来的分析论证结果显示,如此庞大、复杂且昂贵的轨道综合体只有通过国际协作才能顺利建成。当时,苏联正在为自己的“和平”2号空间站建设费尽心力,但伴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之后俄罗斯经济的萎缩,该项目的建设处于停滞状态。在这种条件下,后来的俄罗斯领导人最终决定同意开展国际合作。1993年9月2日,美俄签署协议,双方同意在各自现有的空间站计划上联合建造一个包括欧洲空间局、日本、加拿大的部件的国际空间站。

    1994年4月,国际空间站计划完成了系统的设计评审。在明确总体方案的同时,还确定了空间站的关键技术项目和分工。其中,美国提供的主要部件包括一个可容纳4名乘员的居住舱、一个多用途实验室舱、两个资源节点舱等;俄罗斯的任务是利用其成熟技术和硬件提供部件和服务,主要包括重型运载能力,太阳能电池帆板以及多功能运货舱,服务舱及救生飞船。其中,多功能运货舱将作为空间站的最核心部件之一,它第一个发射入轨,用于提供导航和轨道控制功能,也可供宇航员居住。欧洲空间局的任务是提供“哥伦布”轨道设施、自动转移飞行器和乘员运输飞行器三个单元部件。日本负责提供一个多用途空间科学实验舱。加拿大则提供一个移动服务系统,主要包括一个具有125吨负荷能力的16.5米长的机器人手臂及其他辅件。

    1998年11月20日,俄罗斯的“曙光”号多功能运货舱顺利进入太空轨道。“曙光”号是由美国宇航局出资、俄罗斯制造的,它的发射升空以及同年12月美国“团结”号节点舱与其连接,标志着人类已经拉开了建设“太空城市”的序幕。2000年7月,“星辰”号服务舱与空间站连接。几个月后,首批宇航员登上了国际空间站。同年11月30日,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为国际空间站送去两块太阳能帆板。2001年2月7日,美国的“命运”号实验舱由“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送入轨道。4月23日加拿大制造的机械臂与空间站顺利对接。7月12日,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又把供宇航员出舱活动的气闸舱送入轨道。到此,空间站第二阶段的装配工作完成。

    国际空间站建设的最后阶段原本是从1998年开始到2004年结束。这期间要将美国的居住舱、欧洲航天局的“哥伦布”舱和日本实验舱以及加拿大的遥控机械臂装置送上轨道,从而最终完成国际空间站的组装。但国际空间站的预算远远超过了美国宇航局最初的预计,其建造时间表也比预定的要晚得多,主要原因就是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之后,美国宇航局停飞了所有的航天飞机。按照计划,空间站建设将在航天飞机重返太空之后在2006年恢复,但是在2005年7月“发现”号航天飞机的一次飞行任务完成后,由于航天飞机隔热材料在升空过程中脱落,美国宇航局再次停飞所有航天飞机,这使得国际空间站的建设时间表再次拖延。

    从2006年9月到2011年年底,国际空间站第三阶段的组件陆续发射升空并与之对接。

    2006年11月15日,国际空间站上的活动首次在地球上进行了电视直播,这是人类首次观看到来自太空的高清晰度电视直播画面。2009年3月,美国宇航局网站又开始在线直播国际空间站的实时视频。当空间站工作人员睡觉或者下班的时候,全球互联网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欣赏空间站的直播视频。

    国际空间站现已全部完成组建,所有设施均投入使用。这个“太空中的城市”,成为人类在太空中长期逗留的一个前哨。目前,国际空间站的使用期限为2024年,但各方仍在努力确保其寿命能够延长到2028年以后。

    知识链接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于2003年2月1日失事,在此后的两年半时间里,国际空间站的人员接送和物资运输全部改由俄罗斯“联盟”号飞船负责。为了减轻经济压力,俄罗斯将原来前往国际空间站上的每次1组3名宇航员改为2名,以便搭载1名“太空游客”,赚取每次2000万美元的费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