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号卫星的前身是美国休斯飞机公司为美国一家通信公司设计制造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卫星呈圆柱体,直径2.2米,高6.5米,重1.25吨。1984年2月,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携带该卫星进入太空。这颗卫星在脱离航天飞机后,卫星上的近地点发动机没有按预定计划点火,因而未能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失败。所幸的是,地面跟踪站监测到并计算出了卫星的具体位置,同时发现卫星的状况良好。休斯飞机公司和美国宇航局紧急探讨了回收卫星的可行性,双方一致认为回收这颗卫星是可行的。承保卫星发射的保险商支付了卫星发射失败的保险费之后,拥有了这颗卫星的所有权。在核算了相关费用后,保险商也认为回收这颗卫星在经济上是划算的。于是,保险公司委托休斯飞机公司和美国宇航局共同完成卫星回收任务。1984年11月8日,一架“发现”号航天飞机发射进入太空,用机械手将这颗卫星抓回货舱。11月16日,“发现”号航天飞机安全返回地面。回收的卫星被运送到休斯公司,技术专家组对其做了彻底检查。1985年4月,专家组向保险商提交了一份关于翻新检修及重新发射的建议书。
1988年2月24日,亚洲卫星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亚洲卫星公司决定从保险商手中购买这颗卫星,并将其重新命名为“亚洲”一号卫星。卫星的有关技术参数也根据覆盖亚洲地区的要求做了重新调整和更新。
1989年初,亚洲卫星公司与中国长城工业公司就“亚洲”一号卫星发射服务合同达成一致,1989年1月23日,双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合同签字仪式。1990年2月12日,“亚洲”一号卫星从美国洛杉矶由包机空运到中国四川省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1990年4月7日,分别从北京和香港出发的两架飞机直飞西昌,来自中国各部门的领导和用户代表、保险公司、设备商及媒体代表等集聚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共同观摩及见证“亚洲”一号卫星发射的历史时刻。由于气象原因,当晚的两个发射窗口均未能满足发射条件。就在第三个发射窗口,也就是最后一个发射窗口出现后,天空放晴,指挥大厅里传出倒计时的声音,北京时间21时30分,“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亚洲”一号卫星。火箭发射升空后,一、二级火箭先后脱落成功,三级火箭相继两次点火,载着“亚洲”一号卫星在太空飞行。三级火箭工作16分钟以后,星箭分离,卫星进入近地点距地面200公里、远地点距地面36000多公里的大椭圆轨道,从而成功地把我国首次承揽发射的第一颗国外制造的卫星送上了太空。
“亚洲”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国际航天发射市场。
知识链接
“亚洲”一号卫星进入轨道以后,揭开了亚洲地区卫星通信历史的新篇章。它为在北京举行的第11届亚运会提供了卫星电视转播服务,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自此进入了卫星电视时代。2003年4月,“亚洲”一号卫星在让位于性能更加优异的“亚洲”四号卫星后光荣退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