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运载火箭是在导弹武器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卫星发射任务的需要逐步发展起来的。1970年1月30日,我国第一枚中远程导弹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为了配合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决定利用这种导弹的第一、二级加以改装,再加上新研制的第三级固体燃料火箭,构成我国的第一种运载火箭——“长征”一号。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成功地将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上太空。
1971年9月,我国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在西北酒泉发射场首次发射获得成功后,为发射重型返回式遥感卫星创造了必要的技术基础。为此,我国的航天专家对洲际弹道火箭进行了适应性的技术修改,研制成功了“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它于1975年成功完成了返回式卫星的发射任务。
随着我国通信和广播事业的发展,为了满足把通信卫星发送到与地球同步的地球静止轨道的要求,我国的火箭设计师们又把精力倾注到新型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上来,突破了许多技术关键,其中最主要的是解决了第三级采用低温高能的液氢液氧发动机和在高空失重条件下发动机二次启动技术的问题。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欧洲空间局之后第三个拥有氢氧发动机的国家。液氢液氧推进剂具有高能、低温的特点,液氢的沸点低达-253℃,这给材料、工艺、计量、测试等都带来极大困难。仅为解决低温给材料工艺带来的影响,就进行了29项249次试验。发动机二次启动技术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和我国掌握。我国是在纬度较高的地区发射地球同步卫星,因此需要在运载火箭到达高真空失重状态下第二次启动第三级火箭发动机,才能把卫星推上36000公里赤道上空的空间轨道。这两项高难技术的突破,表明我国的运载火箭技术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在“长征”三号研制成功后,我国又着手研制“长征”四号。在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之后,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长征”四号两次发射我国太阳同步轨道“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均获圆满成功。“长征”四号全长41.9米,最大直径3.35米,起飞质量249吨,起飞推力300吨,具有性能优良、结构可靠、成本低廉等特点,由于它配有两种不同直径的卫星整流罩,既可适应不同尺寸的有效载荷的发射需要,也可一箭多星发射,特别是为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和极轨卫星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使我国继“长征”三号之后,又增添了一种具有发射多轨道卫星能力的运载工具。
我国的航天工作者们制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系列——“长征”五号,身高56.97米,起飞量为878.56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于2016年11月3日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首飞。“长征”五号系列火箭是目前中国运载能力最强的运载火箭。
知识链接
2015年9月20日,“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成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家族中的首飞箭。2016年6月25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成功。“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预计在2019年完成研制、实现首飞。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