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普知识枕边书:航天知识全知道-中国的“天宫”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2011年9月2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天宫”一号,它是中国第一个太空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这标志着中国太空空间站建设计划开启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个阶段。

    中国的载人航天和太空空间站建设计划于1992年正式启动。按照计划,太空空间站建设将分三步进行。首先是实现天地往返。然后是航天员多人多天太空行走、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并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最终建设长期有人参与的、规模较大的太空验室,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空间站。

    “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和返回,杨利伟等航天员完成了天地往返、多人多天和出舱行走等任务。接下来要在太空中实现对接,就要有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了。圆柱形的“天宫”一号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重8.5吨,包括实验舱和资源舱两部分。实验舱由密封的前锥段、柱段和后锥段组成,在前端安装一个对接机构以及交会对接测量和通信设备。资源舱为轨道机动提供动力,为飞行提供能源。

    2011年11月3日和14日,“天宫”一号两次完成了与“神舟”八号的自动交会对接。2012年6月18日和24日,与“神舟”九号成功完成首次载人交会对接和手动控制交会对接。2013年6月13日,与“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对接。20日上午10点,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面向地面中小学生开展太空授课和天地互动交流等科普教育活动。航天员们还完成了“在轨更换地板”“中短期航天员驻留”“舱内无线通信”等试验项目和在轨维护,标志着“天宫”一号作为交会对接目标飞行器向空间多用途载人航天试验平台的转变。2016年3月16日,“天宫”一号正式终止数据服务,全面完成了其历史使命。2018年4月2日8时15分左右,“天宫”一号再入大气层,再入落区位于南太平洋中部区域,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

    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它是继“天宫”一号后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其规模与“天宫”一号基本一致,也是一个长期在轨运行、短期载人的飞行器,主要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试验。在它上面搭载了空间冷原子钟、空地量子密钥分配试验等14项全新的空间应用载荷设备,还搭载了香港中学生太空科技设计大赛获奖的实验项目。无论从配套设备数量,还是从安装复杂程度,它这次均创造了历次载人航天器任务之最,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10月19日,“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航天员景海鹏、陈东进入“天宫”二号。2017年9月12日,它又与“天舟”一号货运飞船顺利对接。“天舟”一号是我国首艘货运飞船,于4月20日在海南文昌发射升空的。根据报道,我国还将在近期发射“神舟”十二号飞船,加快推进载人航天和太空空间站的建设。

    我国最终要建设的基本型空间站,计划于2020年左右建成,2022年全面运行。它的规模不会超过国际空间站。基本型空间站大致包括一个核心舱、一架货运飞船、一架载人飞船和两个用于实验等功能的其他舱,总重量在100吨以下。核心舱要有人长期驻守,能与各种实验舱、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对接。

    知识链接

    到目前为止,已建成的空间站可分为四代:第一代空间站如苏联建造的“礼炮”1号至5号,主要特点是单模块。第二代空间站如苏联建造的“礼炮”6号、7号,主要特点是单模块,两个对接口。第三代空间站以苏联建造的“和平”号空间站为代表,主要特点是多模块,积木式结构。第四代空间站以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和欧洲共同建造的国际空间站为代表,主要特点是多模块,桁架结构和积木式的混合结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