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普知识枕边书:航天知识全知道-撞击月球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美国于2005年用航天探测器撞击彗星之后,便开始策划撞击月球,他们把撞击月球的时间初步定在了2009年。不过这次美国没有抢到先机,欧洲空间局于2006年率先完成了“炮轰”月球的壮举,担负这项任务的是“智慧”1号月球探测器。

    早在1994年,欧洲空间局就提出一项月球探测计划——“欧月2000”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研制、生产一个小型月球探测器和着陆探测器,为以后的月球探测提供安全着陆所必需的地形地貌知识。着陆器的预定着陆点是位于南极地区的一座山峰附近。欧洲空间局将利用这一地区几乎能够受到太阳光永久照射的优点,开展各种月球探测活动。遗憾的是,“欧月2000”计划因为资金不足而被取消,但欧洲空间局并没有因此放弃探月的打算,之后他们决定研制“智慧”1号月球探测器。

    2003年9月28日,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传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阿丽亚娜”5型火箭搭载着“智慧”1号发射升空。“智慧”1号是一个重约370公斤,长、宽、高各约1米的立方体。别看它不起眼,但欧洲人却为之感到自豪:它不仅使欧洲成为继苏联、美国和日本之后第四个向月球发射探测器的地区,而且也是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进行的第一次探月活动。

    经过长达14个月的飞行,“智慧”1号于2004年11月接近月球,2005年3月进入预定的月球轨道,每5小时绕月球飞行一周。“智慧”1号的任务是利用携带的多光谱微型相机、月表红外探测器、X射线成像仪等先进仪器,拍摄月球表面的详细照片、确定月球土壤的化学成分和在月球表面寻找可能存在的水源。

    2006年6月,在“智慧”1号的推进剂即将耗尽之前,欧洲空间局决定让其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地点撞击月球,以验证月球是否形成于天体碰撞之中。据科学家推测,在地球还是“婴儿”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和火星差不多大的星球撞击过地球,月球就是由那次撞击后产生的碎片形成的。如果情况确如科学家推测的那样,那么月球的含铁量将会比地球低,而镁和铝这样的轻元素的含量则会高一些。科学家希望“智慧”1号的撞击将带回这个问题的答案。

    2006年9月3日5时42分22秒,“智慧”1号以每小时7200公里的速度勇敢地撞向科学家事先选定的月球卓越湖地区。“智慧”1号在月球表面“弹跳”几次之后,砸出一个直径3—10米、深约1米的坑,然后弹起并滑行了一小段距离,带起一条宽约5公里的月球尘埃带,形状宛如蝴蝶的翅膀。这个奇特的“蝴蝶翅膀”被太阳光直接照亮,天文爱好者用天文望远镜甚至双筒望远镜就能观测到。受欧洲空间局的邀请,多个地面国际天文台都加入了这次联合观测行动。

    过去所有的月球探测器都是在月球赤道区域着陆,探测范围也多局限在这些区域。而“智慧”1号环绕月球极地轨道飞行了2000多圈,绘制了月表整体外貌图,其中包括过去人们不甚了解的月球背面和极地概貌。它让科学界发现了月球极地及赤道区域存在许多不同的地质构造,而且在靠近月球北极的地方有一个“日不落”区域,这个区域终年都有阳光照射。

    知识链接

    人类在开展无人月球探测时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包括掠月探测、硬着陆探测、绕月探测、软着陆探测、自动取样返回探测等。“智慧”1号撞击月球属于其中的硬着陆探测,但它是通过精确的控制和复杂的变轨,在预定地点进行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