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谍:历史阴影下的神秘职业与“幕后”文化-高科技让间谍如虎添翼——间谍工具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间谍真正的质变表现在活动能力和攻关技术上,而支配活动能力和攻关技术的物质载体则是日新月异的间谍工具。可以说,是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间谍点染了科幻色彩,而间谍工具的进步便成为了这种色彩的代言人。

    间谍,高科技助产婆

    间谍工具作为间谍技术发展的客观标志,在现代科技的助推下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一是微缩化。间谍工具微缩化的战略意图十分明显,它能够将数据接受设备自如地安放在便于采集信息的地方又能充分保证该设备不受察觉。同样是摄像机,握在手中当然不如藏在包中安全,但藏在包中又难以保证即拍即用。于是,美国的间谍工具生产商研制了一款钢笔形状的微型摄像机,效果十分惊人。这款型号为SpyCam CVS 3625的微型摄像机采用了先进的数字成像技术,将微型摄像头和微光摄像头以及一个射频发射器内置于一支钢笔之中。通过它,使用者可以在通常情况下无法进行摄像的环境中非常隐蔽地进行摄像。

    二是多样化。间谍工具的多样化是现代科技应用于间谍技术的集中体现。同样是窥探某人物的行踪,可以有安装在其居所内部的摄像头、录音机,可以有黏附在其鞋底的行迹跟踪设备,甚至可以有GPS全球定位、间谍卫星目标锁定,间谍工具的多样化直接推进了间谍技术由二维技术向三维技术的演进,整个追踪过程已经形成了一个立体化的网络,从而将目标物牢牢地锁定在一定的时空之中。

    三是反侦查化。间谍工具在保证数据接受安全的同时,还同样关注数据存储的安全,设想当一个间谍获取一份绝密文件的时候,是应该放入保险箱还是深藏地下呢?事实上间谍工具早已用一种电击公文包解决了这个问题,如果有人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去接触它,它能向接触它的手臂放出三万伏的高压电。

    四是智能化。现代间谍工具已经在向高智能化发展,一方面间谍工具装备控制系统的运算和识别能力大大增强,这使得过去完全被动的工具开始向主动的方向转变,它们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强,也更不容易被反间谍装置发觉;另一方面智能化系统使间谍工具的信息获取速度大大加快,侦察监视精度也大大提高。

    在间谍工具多元化的演进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分支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也令一些反间谍专家顿然感到束手无策,这就是间谍工具的网络化。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这块仅仅耕耘了十几年的“新田”已经超越了任何一种信息传输和储备方式。网络间谍也使出浑身解数寻找这条捷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间谍软件。这种名为spyware的间谍软件具有双重特性,一方面它很可能是一个实用程序、 MP3 播放器或某种游戏,另一方面Spyware还具有一个次要的、较为隐秘的组件,这些隐秘组件的存在使它成为了一种能够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偷偷进行安装并把截获的机密信息发送给第三者的软件。

    间谍软件为窃密行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它不但可以侦查出某人电脑的IP地址、喜欢去的网站、上网习惯、购买习惯,还可以侦察出该人银行卡的账号和密码,并将搜集到个人隐私或单位的重要文件发送出去。2005年万事达国际信用卡公司宣布,位于亚利桑那州土桑市的一家信用卡数据处理中心的计算机网络被侵入,4000万张信用卡账号和有效日期等信息被盗,盗窃者采用的手段正是在这家信用卡数据中心的计算机系统中植入了一个间谍软件。

    间谍软件值得关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已经大面积侵入了网络生活。根据公安部发布的《2005年全国信息网络安全状况暨计算机病毒疫情调查活动》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有将近90%的用户遭受间谍软件的袭击,比起2004年的30%提高了6成。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对间谍软件也感到无能为力,还遗憾地说:“我的计算机从未被病毒入侵过,但却居然被间谍软件骚扰。”不难预见,如何有效防止间谍软件兴风作浪,守密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间谍工具的微缩化、多元化和反侦查化如精彩纷呈的间谍魔术,间谍职业也因此被称为“最有意思”的职业之一。与其说现代科技的发展把间谍职业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不如说间谍斗争的飞速发展使间谍对技术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从而促进了间谍技术的空前进步,间谍成了高科技的“助产婆”。

    间谍工作,高科技武器的试验场

    尽管形形色色的间谍工具往往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以间谍工具为主题的展览也在世界各地频频亮相,但目前人们知晓的间谍工具只是间谍世界中很小的一部分,因为大多数间谍工具处于绝密状态,普通人根本难以一睹真容。随着科技与社会的进步,间谍工具也将不断推陈出新,旧的间谍工具往往被当成机密而销毁,这也在客观上大大推动了间谍活动的发展。

    从理论上讲,间谍工具作为武器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间谍武器是指以破坏和摧毁为目标的具有杀伤力的暴力器械,包括近战武器、暗杀武器、无声武器、隐蔽武器等。人们熟悉的近战武器有匕首、刺刀、勒绳等等,它们能迅速和无声地制伏对方,在紧急情况下进行自卫或帮助逃生。携带近战武器的既有奉命袭击人员目标的间谍,也有需要用武器进行自卫的间谍。

    无声武器发出的声音可以小到不会招人注意,但并不是完全没有声音。消声器可以消除枪口处的大部分爆炸气浪,但不能消除枪支活动部件发出的声音。无声武器所用子弹的飞行速度比声速慢,避免了超声速子弹产生的爆裂声。多数无声武器都是供暗杀或其他特别行动使用,和平时期不执行暗杀任务的特工携带无声武器是为了自卫后悄然离开。

    隐蔽武器的大量研制始于“二战”。这种武器可以给间谍提供隐蔽打击敌人的手段。有系在腰带上或装在袖子中的射击武器、也可以伪装成雪茄或者烟斗。苏联情报部1939年就研制成功专门用于暗杀的香烟盒型手枪,英国情报部门“二战”时还使用过“线轴”型手枪和烟斗手枪。“二战”后,情报机构继续研制这种武器,最值得注意的是一种4.5毫米口径射击武器,它容易藏在许多地方包括口红的筒杆中,一旦身份暴露就出其不意地致人于死地,然后迅速逃离现场。还有一种类似唇膏的手枪,是一支用于近距离射击的单发手枪,所以称之为“死亡之吻”。最近“流行”的隐蔽武器还有一种形似手机的手枪,看上去它和普通的手机无论从式样外表都是一样的,但在外壳里却藏着一把口径22mm的手枪,只要触动一下扳机就有四发子弹发出。

    广义的间谍工具则是指用于完成杀伤、窃听、干扰等一系列间谍任务的工具的总称,其中用于窃听间谍工具的发展尤其迅速,并引起了间谍组织的高度重视。1963年8月,美国中情局的科技部成立,这对间谍工具的科技化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大量的高技术含量间谍工具问世。以监听设备为例,20世纪70年代,美国中情局就研制出一种微型监听设备,这个设备需要一个派送装置将它送往目的地,于是中情局科学家们考虑制作一只大黄蜂携带它,但是最后发现大黄蜂在飞行中路线很不稳定,于是放弃了该想法。后来一位参与该项目的科学家提议用蜻蜓做原型,因为蜻蜓飞行状态很稳定。于是,科学家们制出了一只机械蜻蜓模型,并进行了首例昆虫机器的试飞。这只机械蜻蜓靠激光束引导,一位精通手表制作的设计者还设计了一个微型振荡引擎使蜻蜓的翅膀可以拍动,而蜻蜓还携带有一个盛有液体燃料的燃料囊。然而,即便这只蜻蜓设计如此精巧,可是在飞行试验中,一阵微风吹来,研究组还是无法控制它。无独有偶,有的间谍工具设计者还制造了一种“鲶鱼机器人”,它由橡胶制成,代号叫“查理”,可以毫不显眼地混在其他鱼中在水中游动。当然, “蜻蜓”和“查理”是否已经广泛地用于实战,实战的效果如何,这些都是美国中情局的绝密消息。

    到了20世纪末,间谍工具科技化的“集群化”特征加强,突出表现在围绕某一种技术的勃兴而诞生一大批与之相关的科技产品。就广义的间谍工具而言,20世纪90年代开始迅速兴起的纳米技术成为了间谍工具科技化的典型代表。纳米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微机电系统的初步成功,为间谍组织研制纳米武器奠定了物质基础。研制者尽情发挥想象力,研制出千奇百怪的间谍“精灵”,成为了间谍工具一族的后起之秀。

    “麻雀”卫星

    美国于1995年提出了纳米卫星的概念。这种卫星比麻雀略大,重量不足10千克,各种部件全部用纳米材料制造,采用最先进的微机电一体化集成技术整合,具有可重组性和再生性、成本低、质量好、可靠性强的特点,一枚小型火箭一次就可以发射数百颗纳米卫星。若在太阳同步轨道上等间隔地布置648颗功能不同的纳米卫星,就可以保证在任何时刻对地球上任何一点进行连续监视,即使少数卫星失灵,整个卫星网络的工作也不会受影响。这种纳米卫星的一大优势便是难以被其他反间谍设施发现和摧毁,充分体现出易守难攻的特点。

    “苍蝇”飞机

    “苍蝇”飞机是一种如同苍蝇般大小的袖珍飞行器,是专门用来窃取间谍情报的智能飞行器,可携带各种探测设备,具有信息处理、导航和通信能力。其主要功能是秘密部署到敌方信息系统和武器系统的内部或附近,监视敌方情况。这些纳米飞机可以悬停、飞行,敌方雷达根本发现不了它们。

    “蚊子”导弹

    “蚊子”导弹的发明大大减轻了间谍的“人力资源”压力。由于纳米器件比半导体器件工作速度快得多,可以大大提高武器控制系统的信息传输、存储和处理能力,可以制造出全新原理的智能化微型导航系统,使制导武器的隐蔽性、机动性和生存能力发生质的变化。利用纳米技术制造的形如蚊子的微型导弹,可以起到神奇的战斗效能。纳米导弹直接受电波遥控,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潜入目标内部,其威力足以炸毁敌方火炮、坦克、飞机、指挥部和弹药库。

    “蚂蚁士兵”

    “蚂蚁士兵”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破坏性间谍武器,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通过声波控制的微型机器人。这些机器人比蚂蚁还要小,但具有惊人的破坏力,它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钻进敌方武器装备中,长期潜伏下来。一旦启用,这些“纳米士兵”就会各显神通:有的专门破坏敌方电子设备,使其短路、毁坏;有的充当爆破手,用特种炸药引爆目标;有的施放各种化学制剂,使敌方金属变脆、油料凝结或使敌方人员神经麻痹、失去战斗力。“蚂蚁士兵”的发明还充分显现出了当代间谍职业发展的团队化趋势。

    纳米技术带动了纳米间谍工具产业群的繁荣,与传统技术相比,纳米技术充分凸现出微缩化、智能化和低成本的优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规划了未来间谍工具的发展方向。

    世界上最先进的通讯间谍

    在间谍活动的领域里,对敌方通讯的“参与”占据着重要的分量。因为对于守密者而言,尽管某项技术的研发过程或某项战略的决策过程进行得何等神秘,知晓机密的内部人士是何等的如履薄冰、守口如瓶,但“封印”的秘密是没有意义的,秘密的价值就在于在别人不知晓的情况下付诸实施。

    但矛盾就此出现了,秘密的实施离不开内部人士的广泛交流,交流的过程就是一个通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又少不了一定的传播媒介。而这个传播媒介便成为了间谍人员刺探谍报的主要着力点,无怪乎有人风趣地说:“与其撬开他的嘴巴,不如藏在他说话时的空气里。”这种“藏在空气里”的间谍便是典型的通讯间谍。

    毫不夸张地说,美国中情局可以当之无愧的作为通讯间谍的形象代言人,而树立起这个形象的便是形态各异的通讯“窃听器”,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针对中国的。在这些通讯间谍工具中,简单的只是玻璃纤维制的假树枝,它曾被用来收集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的重要情报,复杂者则如价值五亿美元的间谍卫星。利用这些全方位的通讯间谍工具,美国中情局在中国建立了全方位的通讯间谍网络。

    对中国海底电缆安装窃听装置

    许多横跨太平洋的光缆经过关岛或夏威夷美军基地附近的某个海底地点,而且大多数跨太平洋光缆均以美国为起点或终点,即使光缆不经过美国或英美某一个谍报协议成员国控制下的地域,要想截取其信号传输也是有办法的。据报道,在冷战期间美国曾派遣装备有特殊装置的特制潜艇潜入中国港口,将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窃听器”安装在海底电缆上。从中国发出的通讯或从国外发到中国的通讯,即发送、接收端都在中国内地的通讯同样容易被窃听。如果这些通讯通过中国政府自己发射的卫星传送,美国也可以用另一个太平洋边缘站点、位于日本北部的见泽空军基地进行窃听。

    利用间谍卫星监听“猎户座”

    这是美国一种最新的间谍卫星系列,被用来截获世界许多本地及长途电话所采用的点到点无线信号微波通讯。通过这种手段,美国可以窃听到中国内地深处的电话。“猎户座”原先设计用途是侦听苏联内部重要的指挥控制系统的通讯。后来国家安全局得知无线电话可发射出可被截收的信号。于是,利用北极上空的卫星,美国便可以窃听到中国和其他国家内的手机通话。这方面最为人熟知的是“梯队系统”(Echelon)。这套系统是美国国家安全局使用的监听网络,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英国都设立了监听点。1948年伦敦和华盛顿同意设立这个网络。“梯队系统”的强大功能令人吃惊。它利用美国的卫星网络,撷取移动电话通讯的微波讯号。在同一时间,记录数以百万个电话通讯,然后利用效能强大的搜寻设备,寻找一些可能对安全构成威胁的字眼。间谍卫星令美国在冷战时期的情报搜集工作出现巨大变化,直至今日,间谍卫星仍然是情报的重要来源。即使是商业卫星,对地面的图像清晰度解析能力也可以达到一米,这就足够监视地面上装甲车和大部分军事设备的移动状况了。

    计算机窃听

    美国还采用新技术对中国进行计算机窃听。最先进的偷听科技可以在计算机键盘上放置一个偷听器,这样就可以监视使用者按进的键码,因为按每一个键都会发不同的声音,只要把这些声音转化成字母就可以知道使用者的文件内容。

    对中国的窃听仅仅是美国全球通讯间谍战略的一部分。在强化区域性通讯间谍的同时,美国还积极部署全球化的通讯间谍网络,这些全球化网络构成了通讯间谍网络的核心。在英国英格兰北部,在约克郡哈罗盖特的曼维斯山上,那里地势较高,能见度极好,上看天,下看地,一眼可看数英里。人们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那山上矗立着30多个巨大的白色的状如高尔夫球的东西,第一次见到它的人可能会认为那是一座天文台。然而,曼维斯山实际上是常人可望不可及的地方,它是美国的一个军事基地。那高尔夫球状的东西就是雷达天线罩,在每一个“高尔夫球”里都隐藏着一个碟形天线,它们都对准天上的卫星。

    在这占地数英亩的建筑物里,安装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和卫星信号接受设备,具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窃听能力。它能窃听到在地球上空飞行的众多人造卫星的信号。这就是西方环球间谍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监控海外的通讯和破译密码,其在美国本土的主要任务是监控外国驻美使领馆,也监控被怀疑是国外间谍的美国公民。

    几十年来,曼维斯山一直与世界范围内的窃听网络进行联系,该网由美国掌握“超级秘密”的美国国家安全局(NSA)控制。NSA控制的网络还与美国在世界各地的监听站联接,比如与英国的GCHQ(即政府通讯总部英文缩写,是英国与NSA一样对等的机构)有联系。曼维斯山就是美国NSA最大的窃听站。在冷战时期,该监听站主要负责监控所谓“铁幕”后面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军事和商业通讯系统。然而,冷战结束后,柏林墙倒塌后,该监听站不但没有萎缩,反而进一步扩大。

    从通讯环节上窃取谍报,很难说是投入最小的一种窃密方式,因为在此过程中需要动用大量的富含技术性的间谍工具,但成效往往是显著的,美国中情局的官员就曾声称已经把中国的海岸线摸得像自己家的“后花园”一样了。而与此同时,与通讯间谍工具相得益彰的是缜密的间谍交通网络,它就像一条条隐秘的高速公路,使获取的谍报及时有效地传达到位,也正因为如此,有人把间谍交通设施称为间谍活动的“第一设施”。

    缜密的间谍交通网络

    在间谍活动领域里,交通是谍报得以传递和运行的沟通情报人员和特工人员之间的纽带,这里交通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交通工具,还包括传递谍报的其他有线、无线设备,甚至包括间谍本人。

    提起所谓的“特务接头”,相信绝大多数的人都不会陌生,事实上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由间谍作为交通工具的例子,这在不少影视剧中都有所体现。电影中两个特务接头,当然是东张西望,鬼鬼祟祟的猥琐样子。

    这种由间谍亲自作为交通工具的交通方式表现出显著的隐蔽性、不确定性和安全性,但客观上却要求间谍之间在地理位置上的接近,这显然不能满足情报机关对谍报效率的需求,而且与现代通讯工具的繁荣格格不入。

    与此同时,这种由人亲自携带情报完成交通任务的工作充满了危险,为了确保情报的安全、避免消息外泄,间谍人员一方面尝试着运用一些巧妙的方式记载情报,最典型的要数用淀粉溶液(如米汤)书写情报,待情报机关收取信件之后再用碘酒洗刷,使上面的文字显现出来;另一方面也设计了一些情报自毁装置,从而使情报在不慎遗失的时候自动毁灭,防止消息被敌方了解,有的情报机关会把情报放在一个特殊的铁盒里,一旦该铁盒被盗,由情报机关进行无线遥控,铁盒中的自动毁灭装置便会喷出绿色的溶液,将记载情报的信件完全腐蚀。

    当现代科学技术和交通工具广泛运用于军事、生活实践的时候,间谍的交通网络就变得丰富得多了,因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在这里格外适用,正因为有了马可尼的无线电发报机才有了“永不消逝的电波”,正因为有了地球同步卫星才有了“在太空中传递的谍报系统”,当然最典型的间谍交通工具莫过于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络。

    不少人觉得互联网传递信息是天经地义的事,间谍也无非是利用一下互联网平台把情报发送出去。持这种观点的人忽视了谍报的保密性和重要意义,而作为间谍工具的互联网真正要做的恰恰是防止网络资源失窃,确保消息安全抵达。

    为此,不少情报机构组建了一些秘密的网站,而情报只能通过这些网站的链接进行数据传输,还有的机构特制了一些计算机软件,只有安装这种软件的计算机才能实现“对话”……这些都是保证谍报安全的有益探索。

    但不能忽视的是,驰骋网络的电脑黑客和电脑病毒,夹杂着防不胜防的间谍软件肆无忌惮地攻击着这些看似铜墙铁壁的间谍交通保障设施,难免会出现漏洞,更有的间谍组织正在研究通过寻找情报传输的光纤将其数据合成为谍报的技术,这些潜在威胁都决定了单纯依靠网络传输还很难作为一种安全而理想的谍报交通工具。

    伴随着立体化信息传输系统的构建,有的科学家提出了一个颇有创意的设想:把谍报分割成不同的数据元素,再分别利用卫星、互联网、传统运输工具、人力等工具进行传输,最后在接收方的情报机构将这些片断数据加以综合,还原出最初的谍报。美国国家测绘局目前正在牵头实施一项计划,该计划将充分利用商业市场的信息技术,使美国的情报输送手段发生一场革命。

    这项计划的重点是探索把侦察卫星与通过商业测绘数据、飞机侦察和电子监听等其他手段收集的情报相结合的技术,使高度集成的情报产品得到更迅速的利用。此外,美国国家测绘局还为地面、航海和航空提供数百万张地理图,并计划把所有地理图制作成数字图。除了情报的分析和迅速传递外,情报的“收集、处理、分析和发送”体系要求“地球空间定位”。

    这意味着每一幅图像必须以时间为参考体系,并且带有地球和人工添加的三维特征,相对整个地球的误差在几英尺之内。这固然有益于情报传输的安全,但也客观上加大了间谍作为谍报传输源头的压力和难度,就目前而言,这种传输方式的大量应用还需要时间。

    不难看出,间谍交通工具归根结底就是信息传输的交通工具,追求快捷、安全与高效是间谍交通工具的不变主题。而连接交通工具之间的各个“网点”,正反映出了间谍组织网络的分布状况,从这一点上讲,间谍交通网络的设置根本上体现了情报机构的思考习惯和工作思维,这就要求情报机构除了在技术和工具上做到精益求精的同时,还应该在头脑和思路上下工夫。

    谍艺 邦德随身武器解析

    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伊恩·弗莱明以一位外籍记者的身份进入莫斯科,而实际上是完成一项间谍任务。“二战”时,弗莱明为英国海军情报局工作,在西班牙执行代号黄金眼的任务。尽管弗莱明希望过一种奢华的生活,但很不幸,他并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实现这个狂热的梦想。

    1953年他用了4个星期创作了《皇家赌场》使他成为一位畅销作家。超级间谍007就这样诞生了,其名字的来源是为了纪念一位描写加勒比海鸟类的作家——詹姆斯·邦德。从此,在每一集007电影中,一定会出现这句经典台词:“我叫邦德,詹姆斯·邦德!”弗莱明把一位充满魅力和冒险精神的英国间谍007介绍给了世界。

    可以说,在每一集的007电影中,伴随邦德的总有美女和先进的武器,而这些富有科幻色彩的武器也成为了007电影创作中充满活力的灵感来源,这里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邦德式武器。

    邦德的神奇“坐骑”

    在惊险刺激的007系列电影中,飞车追逐场面通常是电影的高潮所在。从《明日帝国》中的宝马750IL从顶楼飞到街对面的租车店,到《择日而亡》中的雪地追逐,007在新的一集中会开什么样的车,逐渐地比由谁来出演邦德女郎更能吸引影迷的关注。007的“坐骑”之争说到底其实就是阿斯顿·马丁与宝马之争。因为在20集电影中,007的汽车始终离不开这两大品牌。

    也许有的人会觉得阿斯顿·马丁会更适合邦德,因为它具有纯正的英国血统;又有人觉得宝马更合适,因为它更时尚和大众化。其实无论邦德开着哪种汽车出现在银幕上,每次都会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惊喜。

    早在1964年,由肖恩·康纳利扮演的詹姆斯·邦德在电影《金手指》中首次与他的阿斯顿马丁DB5结缘。尽管阿斯顿马丁汽车在电影《霹雳弹》、《黎明生机》与《黄金眼》中也表现不俗,但都比不上在金手指中所造成的轰动。DB5之所以引出无数的话题,不仅在于它的永恒之美,还在于车上所装的那些极富诱惑力的小道具,如烟幕弹、机关枪和弹射座椅。

    在《明日帝国》一集中,邦德的宝马汽车内部安装人工智能的导航系统,能够遥控驾驶,车身能抵御利器的攻击,车子的升降天窗下安装有火箭发射的装置,轮胎被射穿了可以自动重新充气,后保险杠内能撒下尖锐的三角锥刺破敌人的轮胎,车内的广角屏幕则可监视车外所有的行动。

    在《末日危机》一集中,邦德驾驶着用宝马“Z”系列跑车改装的坐骑,并利用它发射的火箭击落了对手的直升机。

    而在最新一集的《择日而亡》中,邦德开着他的最新款灰色阿斯顿·马丁V12Vanquish与敌人的绿色敞篷美洲虎XKR在冰原上捉对厮杀。电影中的阿斯顿·马丁V12Van装备有9mm机关枪,5枚寻热制导导弹,两把猎枪与一具弹射座椅。

    由于采用了特殊的制造方式和材料,V12Vanquish是阿斯顿马丁有史以来制造的最先进的汽车。他与第二代V12阿斯顿·马丁发动机所装的电传控制节气门系统相配合,通过指端控制的一级方程式指尖操纵式换挡杆,使换挡可以在250毫秒内飞速完成。它完全就是一个高科技数码产品的集成体,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它居然拥有了隐身这一科幻功能。

    邦德的腕间武器

    作为戴在腕间的一个寻常物件,手表在007电影的多个场合中被用来暗藏各种高科技装备,在1995年拍摄的《黄金眼》中,欧米茄表的表壳内暗含两种机关:一个可以释放激光的排氦阀和一个遥控水雷起爆装置,手表经过设定后,就可在指针指向12点时发出闪光。

    在《末日危机》中,手表再一次暗藏了两种重要机关。一种是可以发出强光的表盘,它使得007在雪崩时躲在“吹气”夹克里仍然能够看清周围的事物;另一种是表壳内的抓钩,它在007和琼斯博士从碉堡逃脱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还有电报手表。作为英国的守护者,007随时都会被情报部召见,但是那个时代还没有手机,于是007就拥有了一块能接受电报的手表,这样无论007身在何方,总部都以最快速度找到他。

    多用途钢笔

    在《八爪鱼》一集中,钢笔除了写字还能救人的命。在007出发前,总部交给他一支钢笔,这只钢笔的墨水囊中装的不是墨水而是浓硫酸。当007被走私集团监禁起来时,他就是靠使用钢笔中的硫酸弄开了牢房窗户的钢条脱身的。这只钢笔的顶端还有一个麦克风,与窃听器配合使用,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监听敌人。

    袖珍喷气式飞机

    同样在《八爪鱼》一集中,这架袖珍喷气式飞机成为了007系列片诸多特种飞机中最为出众的一架。它使用一台小型喷气发动机,机身轻巧且机翼能折叠,全机可以装在一辆伪装成运马的拖车上,一旦需要时007可以钻进飞机开出拖车,直接从公路上起飞。而且这架飞机由于机身很轻,所以机动性非常好,007驾驶着它躲过了防空导弹的追踪。

    经过剧烈的飞行后,飞机的燃料消耗殆尽,不过没关系,007让飞机降落在公路上,折叠机翼后可以像开汽车一样将它开到加油站里去加油。

    水下装备

    由于《霹雳弹》一集的故事情节有很多都发生在水下,所以007配备了很多水下用的装备,比如钢笔大小的水下呼吸器,衔在嘴里可以在水下呼吸大约4分钟,危机关头这是个逃命用的好东西。在水下长距离游泳很辛苦,也会白白浪费体力,所以007带了一台袖珍水下推进器,上面安装有电动螺旋桨,两手握住后可以借力前进。

    钻石激光卫星

    在《金刚钻》一集中,钻石激光卫星成为了最重要的武器。这种卫星本来是一种民用卫星,由美国的一家大型工业公司制造。走私团伙的头目劫持了公司老板,并在公司里安插了自己的爪牙。这些人将囤积的大量钻石安装在卫星的天线上,这样当卫星上的激光发生器发射出激光后,经过钻石的不断折射加强,最后就成为足以摧毁一切的强大射线。

    当卫星发射到太空中后,走私集团设在海上石油平台上的秘密基地就从美国航天部门手中夺过了卫星的控制权,并操纵它摧毁了美国的弹道导弹基地和苏联的核潜艇,以此要挟两国。007阻止他们继续破坏的方法其实很简单——用起重机吊起重物,把卫星控制中心砸得稀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