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搞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做好调整方案
调查研究是搞好决策、制定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夏邑县委、县政府在制定农业结构调整规划之始,首先搞好调查研究。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和县政协“四大班子”领导及各乡镇和有关部门领导,带着搞好农业结构调整的课题,深入基层,到乡到村组以及农户,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认真搞好调查研究。在搞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意见和建议。县委、县政府对各方面的调研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论证,选择符合市场需求,适应夏邑实际可操作性强的意见,制订了夏邑县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方案,明确了调整结构的指导思想、原则及总体要求,并以县政府文件将《方案》下发到各乡镇及县直有关单位。他们提出的指导思想是:在继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前提下,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为重点,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强化服务,培育典型,引导带动农民发展名、特、优、新的高效种养业,加快夏邑农业向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调整原则是: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国内国际市场,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什么赚钱就生产什么。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适宜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并注意发挥经多年努力形成的优势,以扬长避短,快速发展。三是坚持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对市场前景好、效益高的主导产业要加快发展,形成规模。对新兴产业要重点培植,促其上规模、上水平,尽快形成主导产业。搞好基地建设,实行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沿线开发,重点发展专业大户、专业村、专业乡。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鼓励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采取反租承包等办法,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技术产业和主导产品。四是坚持发展应税产品,增加财政收入。加快发展烟叶、药材、果品等经济作物和畜牧养殖业,达到既富农民又富财政的目的。五是在工作方法上坚持既不放任自流,又不强行命令。重点靠市场、靠引导、靠服务、靠典型、靠科技推动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总体要求是:压缩粮食种植面积,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压缩供大于求的一般性农产品,大力发展名优特新农产品;推广间作套种,提高复种指数;调整大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将粮经比例调整到5:5,把夏邑尽快建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四大农业经济区域。夏邑县农业结构调整方案,既符合市场需求,又结合了夏邑县的实际,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受到了全县各级干部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因而为顺利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夏邑县制定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方案的做法表明,作为县一级的党政部门,做规划必须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尊重群众的意见,认真搞好调查研究。
二、通过宣传发动,激发干部群众对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积极性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涉及到千家万户,没有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顺利地完成结构调整将是一句空话。尤其是在继续坚持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情况下,更为重要。这一点党中央、国务院在有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文件中,反复强调各级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要尊重农民的意愿,注重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能不能做到这一点,从一定程度上说也是一级领导班子决策水平、管理水平、工作作风的表现。夏邑县委、县政府在制定方案的过程中,就广泛征求农民群众的意见。方案制定以后,为调动广大干群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结构调整,变上级要我调整为我要调整,县委、县政府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一是组织县乡村干部认真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关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有关文件,明确调整的原则、重点和意义。二是组织了25个乡镇党委书记到本市的梁园、民权、柘城、睢县、虞城等区、县参观学习结构调整经验,组织有关乡镇长到亳州参观学习烟叶生产经验,到江苏响水、铜山参观蔬菜生产经验;部分乡镇还组织村组干部、专业大户、致富能手到外地参观学习。三是利用广播、电视宣传县内外农业结构的先进典型经验,进行对比,让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结构调整增强紧迫感,认识重要性,变“你要我调整”为“我需要调整”。四是县、乡层层召开农业结构调整的讨论会和动员会,安排部署农业结构调整任务和工作重点。五是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本县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先进的典型经验。这些典型就在农民群众中间,看得见,摸得着,说服力强,易于让农民群众接受。有不少农民说:“看看人家为什么收入高,再看看自己为什么收入少,不比不知道,一比才明了。不搞结构调整不行了。”通过学习文件和外出参观考察、召开动员会等多种宣传发动形式,统一了干群思想,使之看到了差距,明确了努力方向,为调整农业结构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三、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硬环境
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夏邑县改变以往就调整抓调整的单一做法,把结构调整放到发展整个农村经济的大环境中去考虑。下大力气改变农业生产硬环境,促进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这是一种领导人格的体现。近年来,一些地方领导为了显示政绩,有的搞短期行为,有的做表面文章,缺乏长期规划和长期考虑,更不愿向长期效益投资,夏邑县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做法,值得称赞。他们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格和条件,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1999年以来,在继续大搞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同时,组织实施了农村的“五网”工程建设,即农村电话网、信息网、公路网、电网、有线电视网建设。1999年全县新修乡村公路260公里,新增通柏油路的行政村138个,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的目标。县到乡、乡到乡之间的公路全部贯通。全县新增电话1,6万部,新增电话村120个,新增电话乡镇3个,部分乡镇实现了自然村村村通电话。铺设有线电视光缆210公里,全县通有线电视村达到262个,占行政村总数的40%。启动了政府上网工程,全县25个乡镇和部分县直单位实现上网,上网户数达到420户,并制作了夏邑网页,开通了夏邑信息港。2000年全县新增电话2.5万部,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5.6部,新增村级信息点(有办公场所,有上网设备,有固定收集信息的人员)50个,新增上网用户500个。“五网”工程的顺利实施,提高了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沟通了与外界的联系,架起了农产品外销的“绿色通道”,改善了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的条件。不仅为农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全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以点带面
近年来,一些地方农业结构调整之所以步子不快,或流于形式,其主要原因是一些干部和农民群众存在的“怕失败、不敢调”及“想调整、不知如何调”的思想。夏邑县部分干部群众中也存在着畏难情绪。县委、县政府认为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利用典型推动结构的调整,是一种有效措施。因此,他们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以点带面,促进调整。为促进全县大面积中低产果园的改造,他们聘请了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的专家作顾问,在县农场、骆集王口村和太平乡李楼村建立了3个高标准的优质苹果示范园,重点推广果品套袋、铺设地膜反光和艺术处理等先进技术。县里多次组织各乡镇村干部、群众前往这个苹果示范园参观学习。通过参观学习,不少果农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主动学习先进的果品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全县中低产果园基本上都进行了改造,提高了优质率和产量01999年8月8日,经国家优质苹果基地验收专家组的实地考察评审,夏邑县被命名为全国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县,成为全国第二个、河南省第一个优质苹果基地县。该县李集镇为调整优化果品生产结构,建立了千亩名优特稀果品示范园01999年以来,该镇全体干部每人出资2000元作为发展资金。乡政府在财政较困难的情况下拿出20万元,各承包户也根据承包果园面积的多少相应出资一部分,共筹集100万元用于示范园建设。目前,已栽植新世纪梨、黑宝石李子、冬枣、雪枣、日本甜柿等名优果品树苗7万棵。预计不仅产量可以提高,果农的收入以及地方财政收入都会有很大程度地增加。为加快优质专用小麦发展步伐,该县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河南合众企业有限公司投资300万元反租承包曹集乡冉庄、程集等村2500亩土地,建立了良种繁育基地。为开发名优特新蔬菜生产,该县在车站镇建立了双孢菇生产基地。该基地是由车站镇个体大户程丕七投资500多万创建的中州食用菌开发公司辐射带动而形成。目前,该公司已被省政府列为全省57家重点扶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政府将在资金、土地、税收、出口创汇等方面进行支持。这个基地现已发展双孢菇大棚12肋座,实现收入3840万元。2000年,全县又抓了各种类型的典型15个,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步伐。
五、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结构调整的科技含量
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实质上是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它离不开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需要全面提高各级干部和农民的科技素质。没有农民群众的素质提高,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社会稳定都不可能实现。夏邑县为大力推广农业高新技术,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重点抓8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把科技投入列入乡镇目标管理,要求占当年财政收入的1,5%。二是以实施“绿色证书工程”为重点,大力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和中专学历教育。目前,全县共有绿色证书注册学员35295个,结业人数32259人,发放绿色证书15000个。建立生产示范点167个,发展种植养殖各类专业村298个,组建科技专业协会100多个。三是开展农业百项实用新技术推广活动,编印《夏邑县农业新技术实用手册》,一书,发至村组和广大农户,让广大农户掌握农业新技术。四是高薪聘请高层次专家作为经济顾问。为解决瓜菜生产的技术难题,从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聘请4位技术人员作技术承包;为提高果品质量,从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聘请汪景彦教授作果树技术指导。五是加强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发挥园区示范辐射带动功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1999年以来,建立各类高效农业示范园区30个,形成了县有万亩园区,乡有千亩园区,村有百亩园区的三级示范网络。六是建成夏邑县农业信息中心和科技110快速反应系统。建立全省首家农业科技“110”指挥中心,推出“农业科技110联动服务”,开通农业服务热线,建立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110快速联动系统,短短几个月时间,接待咨询人员860余人次,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600余万元,中央、省、市电台、电视台、《河南日报》、《商丘日报》等新闻媒体多次进行报道。七是建立村级农技(植保)服务站200多个,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八是利用广播、电视、会议、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进行技术宣传和技术培训。仅1999年,全县共举办电视讲座40期,举办培训班150期,培训乡村技术骨干6万余人,印发各类技术资料20余万份,示范推广新技术、新成果130多项。
六、加强对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领导,坚持督促落实
一是建立健全组织,切实加强领导。为切实加强对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领导,夏邑县委、县政府把这项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领导组,县“四大家”五位主要领导分别任组长和副组长,县直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经委,农经委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负责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工作的规划、协调、服务、督促检查和考核验收。领导组成员责任明确,分抓产业。各有关乡镇也都成立了相应组织,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服务。他们还制定了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任务,作为对乡镇和有关局委目标管理考核的内容,并严格按要求督查检查。原县委书记汤宗领,县长张宪中曾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听取汇报,并多次到农村督导工作,召开现场办公会,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新任县长蒋美兰刚上任就多次对这项工作作出安排部署,要求加大学习先进经验的力度,推动全县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增加投入。在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工作中,夏邑县委、县政府要求财政、金融部门集中资金向高产优质高效产业和产品倾斜。县政府从有关项目中拿出16万元,重点发展2万亩优质西瓜基地,拿出12万元支持李集镇名特优稀小杂果基地建设。为调动村、组和农户发展优质西瓜的积极性,有关乡镇制定并落实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把西瓜生产纳入各村目标管理,把发展西瓜生产与乡镇企业放在同等位置,种植西瓜面积在800亩以上给该村算一个50万元的项目,种植400亩以上的顶一个10万元以上的项目,种植300亩以上的村,奖该村和管区各400元现金。另外,该县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发展蔬菜生产,每建一座日光温室无偿提供资金1000元,一个塑料大棚500元,并减免一人一年的乡统筹、村提留和劳动积累工等。目前,该县已初步形成了政府、工商企业和经济能人共向农业投入的多元化投资机制。一年来,累计向农业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1999年麦播时,他们把调整种植业结构作为麦播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召开了专题动员会,将任务层层分解,成立五个督查组,在检查麦播进度时,重点督查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进度,在调整效果显著的会亭镇召开现场会,推广会亭的经验。将调整种植业结构任务落实情况作为麦播验收的重点。验收结束后,对10个进度快、效果好的乡镇予以通报表彰,并在目标管理中予以加分。从而使调整计划在麦播时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