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性灵人生-改官外用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乾隆七年五月,袁枚终于背起行囊,收敛了勃勃雄心和满腹牢骚,告别了依依不舍的京城和学友,踏上征程,奔赴江南溧水就任他的知县去了。

    袁枚任溧水知县不足两个月的时间。由于第一次任知县之职,有诸多不习惯,一方面人地两生,举目无亲,另一方面官道上的应酬周旋,还很生疏。但因为他博学多闻,“敏而能断”,很快就赢得当地百姓的好感。上任不久,袁枚想接父亲来溧水一住,以尽孝心。袁枚的父亲此时正在广西桂林,他得知袁枚已任知县,担心袁枚年轻才薄,难以胜任官职,便隐姓埋名,身着布衣,头戴草冠,装作过路的普通老者,悄悄来到溧水县,遍访乡民百姓,了解大家对袁枚的看法,听到的却都是“你是说少年袁知县吗?此人断案敏捷、公正,为人善良、厚道,真是个大好官啊!”袁枚的父亲听了这些话,才如同一块石头落地,心里顿时踏实多了。于是,他既没有更换服装,也不通知袁枚,便直闯入袁枚的住所。看到父亲的突然到来,袁枚十分惊慌,总以为因有失远迎,定会遭到父亲的责备,急忙跪伏请罪,然而,出乎意外的是,父亲不但不怪罪于他,反而异常兴奋地极言儿子的廉吏风范。

    袁枚在溧水就任知县期间,有一位名叫李名世的外县秀才,偶尔到溧水听了袁枚断案,十分佩服袁枚的才干,特意迁居溧水,每次专听袁枚办案,回家后便向众人宣传袁枚办案的敏捷和公道,听者无不称道。在溧水任职时间虽短,袁枚却颇有政绩。正因为如此,当他改任江浦离开溧水时,溧水百姓含泪为他送行,并将绣有全城百姓姓名的“万民衣”披在他身上,以表达对他的一片真情,这是当时老百姓所给父母官的最高礼遇。袁枚在他的一首诗中这样描绘当时的情境:

    任延才学种甘棠,不料民情如许长。

    一路壶浆擎父老,万家儿女绣衣裳。

    早知花县此间乐,何必玉堂天上望。

    更喜双亲同出境,白头含笑说儿强。

    (《随园诗话补遗》卷十)

    袁枚于京城失落的心境在这里重新找到了慰藉,百姓的认同,父母的称道,使他暂时忘却了京城失意的烦恼,对仕途的希望之火又重新燃烧起来。

    这年夏秋之交,袁枚离开溧水,改任江浦知县,并一直干到年底。第二年,他又被调任沭阳知县。

    沭阳位于江苏东北部平原,有新沂河、蔷薇河流经本县,原本是一个物产丰富、经济富裕的地区。可袁枚到沭阳时,正逢沭阳连续数年遭受自然灾害,旱涝交加,蝗虫肆虐,粮田荒芜,民不聊生,一片惨败景象:

    沭阳八年灾,往岁犹为酷。我适莅此邦,一望徒陵谷。田庐化为沼,春燕巢林木。泛滥有鱼头,澎亨无豕腹。百死犹可忍,饿死苦不速。野狗衔髑髅,骨瘦亦无肉。……

    (《小仓山房诗集》卷三《苦灾行》)

    如此恶劣的境况,并没有将袁枚吓倒,反而给他提供了施展才干的机会。一到沭阳,他就将灾情上报朝廷,请求获准免征沭阳八年的农业税,并及时开仓放粮赈济灾民,这一举措确实起到了稳定民心的作用;紧接着,他又紧急动员全县百姓捕捉蝗虫,组织青壮年修筑防洪堤坝,与自然灾害做斗争;与此同时,他大力扶持蚕桑业,全力以赴恢复和发展生产。在处理狱案方面,尽力做到及时公允,鉴于当时百姓深受自然灾害之苦,袁枚在断案时灵活掌握尺度,酌情量刑,适度定罪,以防止造成冤案,袁枚这一做法在当时是很得人心的。一位淮安吕姓秀才,在沭阳姓吴的家里做家庭教师,刚好赶上吴家子弟应童子试,吕秀才便代他去参加考试,被袁枚查获,这种案子在当时本应治罪,但袁枚念其生活窘迫且很有才气,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招他作了自己的幕友。在袁枚的感召下,当时的沭阳社会安宁,人心稳定,百姓在严酷的自然灾害面前,“宁死不为寇”。在沭阳任职期间,袁枚以他的才干和勤奋,深得老百姓的拥戴。正因为他的清正廉明,当他离开沭阳时,才会再次出现百姓齐相送,“五步一杯酒,十步一折柳;使君乘车行,吏民攀车走”的感人场面;也正因为袁枚是当地百姓心目中父母官的形象,他所种植的那株紫藤至今仍根深叶茂地生长在沭阳的土地上。

    这期间,袁枚在认认真真地当好知县这七品芝麻官的同时,以他丰富的生活体验,潜心于诗歌创作,写下了在他所有诗作中最为辉煌的诗篇:《沭阳杂兴》、《苦灾行》、《征漕叹》、《捕蝗曲》等,这些作品都深刻地反映了现实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众疾苦的关心与同情;这些诗歌也正如他所亲手栽下的那株紫藤一样,深深地植根于沭阳百姓的土壤之中。

    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的早春时节,三十岁的袁枚改任江宁(今属南京)知县。江宁是个大县,是古代水陆交通的要镇,居住和来往人员较杂,历来较难治理。三月初七深夜,突然刮起大风,水西门附近一户人家起火,刚刚上任的袁枚就率领部下奔赴现场扑救。这位新任江宁知县所处理的第一桩公务居然是救火,尽管在任期间,袁枚未必就能时时救民众于“水火”之中,但这一举动的确给人们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在这里,袁枚一干就是四年,这是他为官以来时间最长、政绩也最为卓著的一次任职。

    因有前三个县任职的经验,他对知县这一职务似乎已经得心应手了,而且颇有一些办法。任职期间,他对府内的下属管束严格,禁止他们仗势欺人、胡作非为,这一做法博得了百姓的好感,也融洽了官民之间的关系;对于本县的盗贼和恶少,则将其丑行劣迹一一登记在册,并张榜公布其姓名,置其于百姓的监督之下,同时明令规定凡三年不再犯者,一律摈弃前嫌;对百姓的讼案,他照例尽快处理,从不积压,且平时升堂断案,不着官服,允许旁听。

    在江宁期间,袁枚充分展示了他处理狱案的才能。在中国古代,能否及时、公允地断案,是衡量地方官吏是否称职的约定俗成的标准。而袁枚以他的公正、勤奋、敏捷和才学向世人证明了他是一个判案的能手。就在袁枚就任江宁知县这年五月的一天,大风骤起,天色晦暗。城里一个十八岁的韩姓女子,被风吹至距城九十里的铜井村,村民问明姓名和住址,第二天送她回家。可她新婚不久的丈夫李某绝不相信有大风吹人至九十里之外的怪事,怀疑其中必有奸情,于是告到了官府,要求退婚。袁枚接案后便对这位丈夫说:“古代就有风吹女子至六千里以外的事情,你可知道?”李某不信。袁枚随手取出元代郝经的《陵川集》给李某看,上面有一诗写道:“黑风当筵灭红烛,一朵鲜桃落天外。……自说吴门六千里,仿佛不知来此地。甘心肯作梁家妇,诏起高楼榜天赐。几年夫婿作相公,满眼儿孙尽朝贵。”读完此诗,袁枚接着说:“郝经乃一代忠臣,难道会说假话骗人?”李某无言以对。袁枚又开玩笑地说:“只是当年被风吹走的吴门女子,最后竟嫁给了宰相,恐怕你家是没有这份福气了。”袁枚的旁征博引终于说服了李某,他高高兴兴地偕妻子回家去了。又有一次,一只贩布的商船在江中与一艘战船相撞,致使一名兵士溺水身亡,当兵的便将商船扣下,并告到官府。袁枚心里非常明白这只不过是由于一时过失所致,如果治罪,商船主人必然会无端落得个倾家荡产、家破人亡。于是,袁枚便想出一个主意,他亲自来到现场,让商船乘风张帆,演示当时相撞的情形,实际上暗示商船乘风而逃。商船逃走后,袁枚将原本用来埋葬死者的银钱发给那些兵士,了却了这桩案子。

    袁枚总是兢兢业业,全身心地投入公务,常常不辞辛苦地到很远的地方去办案。一次,铜井村一医生诊死病人,他连夜赶赴处理。途中他无住所,只得在寺庙中过夜,他在《宿海会寺题壁》一诗中叙述了当时的情景:

    ……铜井诊死人,促我车马忙。我时受卑湿,两足颇患疮。笑为民父母,痛痒真亲尝。出城九十里,一宿无所将。晚投海会寺,败草铺绳床。青苔古殿冷,梅灰脱疏梁。我与三尊佛,彼此同灯光。

    诗中不乏豁达、乐观的情绪。的确,袁枚总是竭尽全力、满怀热情地去处理公务和狱案。因而,在他手上很少有案件积压的现象,对此他也很是自得。在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袁枚处理完公务,走出大堂,心情十分舒畅地在庭院中踱步,随即吟诗一首:

    槐花春暖满衙青,不着乌靴上讼庭。

    牒少卷无三寸厚,心虚判许万人听。

    纷纷雀角风将息,渐渐蒲鞭响亦停。

    笑问诸曹功事毕,手笼诗草下西厅。

    此时的袁枚在知县这把交椅上,不仅坐得得心应手,而且坐得有滋有味,昔日的烦恼与苦闷似乎早已烟消云散了。全身心的投入,使他在审理狱宗方面总结出了一套经验:“余为县令理讼,每判是非,有原告是者;有被告是者;有原告被告俱不是者;有原告被告俱是,而不是乃在中证者;有原被告、中证俱是,而不是乃在暗中唆使、卷内无名人者;有性本糊涂,误以非为是者;有初意本是,后乃激成,而为不是者。办案有愈详细而愈妙者,有愈草率而愈妙者。以详细为妙者,人所易知;以草率为妙者,人所难知。总在一片心情、圆通、领悟而已:一关天分,一由阅历。”这确实是一席难得的循吏经验谈。

    就任江宁知县期间,是袁枚短暂仕途最为愉悦的一段历程,这除了他在处理公务方面得心应手非常顺利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颇得上司的赏识。就在袁枚移任江宁时,他在翰林词馆最为要好的老师尹继善,也调任两江总督,来到江宁。两人随着交往的频繁,感情也日益加深。他们除了公务上的来往外,还经常在一起酬诗唱和、谈古论今,相处得十分融洽,称得上是意气相投、亲密无间。

    尹继善比袁枚大二十多岁,诗文功底很深厚,是一个很有些才气的文官,他待人谦和,风趣幽默,善解人意,丝毫没有封建士大夫身上的那种官气,用袁枚的话说,就是“尹文端公出将入相,垂四十年,常谦谦然不自喜。”尹继善很年轻就已任巡抚、总督之职了,第一次于江苏任河道总督时才三十来岁,人称小尹。当时海宁有位叫杨守知的诗人,已是年近古稀的老人。尹继善因他德高望重,特赐予厚奖。老人十分高兴,便指着自己的长须感叹道:“承蒙尹公一片盛情,可惜本人老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啊!”尹继善随口应道:“不然。君不曾听说‘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么。”老人听了十分惊讶,逢人便称尹继善乃风流儒雅之士。袁枚与尹继善在一起时,也从未把他当上司对待,而只视他为诗友、兄长,因而两人常在一起开玩笑,彼此戏谑,毫无嫌隙。一次,袁枚从江北督收稻谷归来,与诸友人在尹继善家饮酒夜谈,时间已经很晚了,尹继善已经休息,见他们这么晚了还不散,便将一纸札让人从后堂带出,上面写着:“山人从外地归来,家中妻子一定很是想念,为何还不早早回去?”袁枚看后便于纸的背面题诗一首:“夜深手札出深闺,劝我新归应早回。自笑公门懒桃李,五更结子要风催。”有一年除夕,尹继善派人送些食物给袁枚,袁枚深知尹继善才思敏捷、落笔如风,与人酬诗,有唱即和,从不甘落于人后,此时他灵机一动,想与尹公开个玩笑,便作诗一首让来人带回。诗中这样写道:“知公得句便传笺,倚马才高不让先。今日教公输一着,新诗和到是明年。”尹继善读罢不禁捧腹大笑。由此便可知袁枚与尹继善的交往非同一般了。尹继善也十分欣赏袁枚的为人与才干,遇事总是放手让他大胆地去干,对此袁枚十分感激,视他为人生又一难得的知己。在任江宁知县期间他曾作《不系舟赋》来表达自己对尹继善的感激之情。其中有“功高百辟,心在一邱”的恭维赞誉之辞。尹继善于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病逝,袁枚为之亲作《文华殿大学士尹文端公神道碑》文,并赋诗《哭望山相公六十韵》加以悼念。此为后话。

    袁枚本想做一个“好官”,可在当时的社会中,要做“好官”谈何容易。清朝的官场,有许多清规戒律,比如:下级参见上级,须先要在一定的距离内跑步上前,作小跪姿势,而且还不能发出声响,获准后才能起身入座;参见的名帖上书写职衔的字迹要小,否则将视为不敬,处处要体现出等级之间的差别。对此种种繁文缛节,袁枚极不习惯,且深恶痛绝。他曾在《谒长吏毕,归而作诗》一诗中写道:“书衔笔惯字难小,学跪膝忙时有声”。但是,他又不得不像当年对待八股文一样,委曲求全,一一学着来做,否则他恐怕连那七品芝麻官的位子也难以坐得住了。袁枚在江宁任知县时,江宁将军岱林布的旗丁张升,因敲诈勒索犯案。在当时,这些大人物手下的小喽啰也是碰不得的,可为平民愤,袁枚不得不下令杖责张升,俨然是刚正不阿之举,然而,事后他却向岱林布写信忏悔请罪,转眼间又是一副卑躬屈膝的面孔。可见袁枚也渐渐学会官场中的应酬与油滑。的确,为百姓服务,他可以做到尽心尽力、无怨无悔,可对达官显贵,他却一筹莫展、无可奈何,有时不得不“降心俯首”,对此袁枚深有感触:“苦吾身以为吾民,吾心甘焉耳;今之昧宵昏而犯霜露者,不过台参耳,迎送耳,为大官作奴耳。彼数百万待治之民,犹齁齁熟睡而不自知也。”(《小仓山房文集》卷十六《答陶观察问乞病书》)袁枚正是经历种种矛盾与痛苦的磨炼,才得以在知县的位置上顺利地坐了下来。

    然而,不管袁枚如何“上下求索”、左右逢源,依然难逃宦海沉浮的捉弄。在他任江宁知县时,尹继善曾推举他做高邮州知州,却不知何故,未获朝廷的批准。这件事极大地挫伤了袁枚的积极性,于是,乾隆十三年,袁枚借口患病,请假休养。三年后,朝廷又下文书将袁枚召至京城。“十年辞阙竟重还,一檄文书又赴官”,十年后重返京城,三年后再涉仕途,这时袁枚的心情,酸甜苦辣难以名状。迫于经济的压力和家人的规劝,袁枚怀着矛盾的心情,抖擞精神,接了文书,前往陕西任职。重涉官场的袁枚,尽管很想再试身手,干一番事业,可当时的陕西总督黄廷桂并不像尹继善那样惜才,因而,他虽上万言书以表心志,黄廷桂却全然不睬。对这个黄廷桂,袁枚并不陌生,就在袁枚任江宁知县时,这个行伍出身的黄廷桂也曾做过两江总督,他从不把文人学士放在眼里。一次,他以一种嘲弄的口吻问袁枚:“你字为‘子才’,是不是自命为才子?”袁枚回答:“自然。”黄延桂又说:“既然如此,我命你即刻作一篇文章,你能行吗?”袁枚说:“可以,请出题。”黄廷桂高声道:“作《江赋》一篇,字数一万,三个时辰之内完成。”这无疑是在刁难。袁枚二话没说,提笔就写,一挥而就,文中密密麻麻的尽是一些加有三点水的怪异字,这些字恐怕在《康熙字典》中也难以查找得到。黄廷桂这一介武夫哪里看得出名堂,捧在手上赞不绝口,连声道:“你真是名副其实的才子啊!”袁枚哭笑不得。袁枚再度出山时竟遇到这样一个昏聩愚钝的上司,也算是倒霉透顶,万言书如泥牛入海也在情理之中。正在袁枚再度心灰意冷的时候,他的父亲病故了,于是他回家守孝,从此告别仕途。这年袁枚三十七岁。

    袁枚以短短七年知县的微职,结束了他的仕途生涯。知县官职虽小,可袁枚还是兢兢业业、小心翼翼地去做的,而且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他的确取得了不少政绩,实践着他“此去好修《循吏传》”的意愿。但是,无论他如何苦心经营、上下周旋,高官厚禄的大门却始终未能向他敞开。而几年来一直与他相依相伴的那支笔,却始终没有抛弃他,不断地给他展现着人生的另一佳境,袁枚自己似乎也已看到只有在文学创作的天地里,他才能自由驰骋,有所作为。或许正因为文学创作的魅力彻底战胜了功名利禄的诱惑,才使得他最终下定决心弃官从文的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