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古迹一览——文明精华的浓缩荟萃 第二节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古迹一览(外国卷)

    什么人创建了米诺斯宫

    4000年前,地中海克里特岛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岛上的居民专门从事贸易和航海,十分富有。社会发展比大陆上的希腊要早好几百年。但是,克里特岛却在一夜之间被全部毁坏,不久,就从地球上消失了。流传下来的只有古希腊中有关克里特国王米诺斯及藏有半人半牛的怪兽的地下迷宫的神话。

    令人奇怪的是,传说中的米诺斯王宫在希腊的历史上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但关于它的传说却是如此绘声绘色。那米诺斯王宫是否真的存在呢?

    20世纪初,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思在克里特岛北部有了惊人的发现:一座占地6英亩的庞大建筑物遗址。其建造之奇、藏品之丰使人们相信:它就是传说中的米诺斯王宫。

    王宫依山而建,大多用石头砌成。房屋是多层的,布局不讲求对称。建筑群中央是一个长方形的庭院,四周宫室环抱。各建筑物之间有长廊阶梯相连,宫室内还设有不同口径的供水排水管道。在一排连成片的仓库房子里有大小不等的陶器,分别装有油、酒、谷物、羊毛等各种克里特的重要产品。在另一些库房中,存放着一些体积虽小却贵重的物品。

    整个王宫中最漂亮的地方为王后的居室。室内支以石柱,地面铺着石板,墙壁上绘有形象生动的各种壁画:头戴花冠的美丽少女,身着长裙起舞;彩禽在茂林中追逐;剽悍的斗牛士在公牛背上翻腾。这些艺术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古老的克里特世界。

    公元前1500年,米诺斯王宫突然遭到破坏,稍后,克里特岛其他各地也遭到相同的厄运。由于遭到破坏的原因没有任何记载,也就有许多不同的推测。伊文思认为是地震造成的王室毁灭,后来也有人认为可能是火山爆发使王宫遭毁,但是至今没有定论。总之,经过这次破坏之后,克里特文明迅速衰落,渐渐被人遗忘。

    复活的庞培古城

    庞培古城,位于意大利肥沃的小平原-坎帕尼亚的边缘,萨尔诺河的入海口附近。公元前8世纪建城,公元前5世纪起属于萨莫诺人。公元前4-3世纪属,经过三次罗马人与萨莫诺人的战争,庞培成为罗马共和国的一部分,逐渐成为典型的罗马人的城市。

    庞培古城是一个面积只有1.8平方公里的小城,四周有坚固的石砌城墙围绕,城墙四周的总长度为4,800米,有八座高大的城门。城内有石块铺成的大街小巷,有笔直的马路,两层楼的长方建筑物,前面饰有精制雕像的水池,供奴隶主们使用的舒适浴室。还有一座可容两万观众的角斗场和一座体育场。庞培古城,反映出公元一世纪时罗马奴隶制经济文化发展盛况,庞培古城的发现,为人们留下了一座研究古罗马的历史博物馆。

    这座历史古城,又是怎么沉睡在地下的呢?那是公元前79年8月24日下午,庞培城的人们都在正常地生活着,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了,火山瀑发的刹那间,天昏地暗,地动山摇,一向平静的那不勒斯湾也激起了汹涌的波涛。火山爆发喷出的熔岩,凝成的石块和火山灰,把大地盖上了厚厚的一层。这时,大雨倾盆引起了山洪,山洪挟带着大量的石块和火山灰,开成了一股巨大的泥石流,从山上向下冲滚而来。很快地将这座地处维苏威火山南麓的庞培小城淹没,大约有两千多庞培居民遇难。随着时间的流逝,庞培古城也就在人们的记忆里消失了。 

    迦太基古城为何只是盛极一时

    迦太基城邦遗址坐落在北非突尼斯北部,距首都突尼斯约18公里,迦太基帝国曾势力强大,疆土辽阔,繁荣富庶,威甲一方,是当时地中海地区政治、商业和农业中心之一。

    古代的迦太基城占地315公顷,是第一个城市国家。相传这样一个奴隶制强盛帝国的创始人竟是一位名叫艾丽莎的漂亮公主。为了逃避同胞哥哥的追杀,她带着随从,乘船西渡,来到现称作迦太基的地方,看到这儿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可控制地中海交通要道,于是决定在此地建城。 然而他们的举动触犯了土著人的习俗,根据当地柏柏尔人的习俗,禁止外来人占有超过一张牛皮大小的地方。聪慧的艾丽莎成功地运用这条法律,把牛皮剪成一根根又细又薄的皮条,用皮条围圈,使她得到了所想要的地盘。

    公元前3世纪,罗马与迦太基发生激烈争夺,从公元前264年开始,双方先后进行了3次布匿战争,到公元前146年以迦太基战败告终,迦太基城也被夷为废墟,巍峨的皇宫、繁荣的市井、固若金汤的城池……都随着帝国的灭亡而灰飞烟灭。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迦太基古城遗址,是罗马人在公元前146一公元439年占领时期重建的,该城曾发展为当时仅次于罗马的第二大城市。当时主要建筑有长34公里,高13米,厚8米的城墙以及宫殿、神庙、别墅、住房、公共浴室、竞技场、跑马场,剧场、基地和港口等,现在依旧依稀可辨。 

    巨石阵果真是上帝的积木

    巨石阵又称索尔兹伯里石环、环状列石、太阳神庙、史前石桌、斯通亨治石栏等名,是欧洲著名的史前时代文化神庙遗址,位于英格兰威尔特郡索尔兹伯里平原,约建于公元前4000-2000年,属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青铜时代。 

    这个巨大的石建筑群位于一个空旷的原野上,占地大约11公顷,主要是由许多整块的蓝砂岩组成,每块约重50吨。巨石阵的主轴线、通往石柱的古道和夏至日早晨初升的太阳,在同一条线上;另外,其中还有两块石头的连线指向冬至日落的方向。

    巨石阵的主体由几十块巨大的石柱组成,这些石柱排成几个完整的同心圆,巨石阵的外围是直径约90米的环形土沟与土岗,内侧紧挨着的是56个圆形坑,由于这一些坑是由英国考古学家约翰。奥布里发现的,因此又叫“奥布里”坑。巨石阵最不可思议的是石阵中心的巨石,这些巨石最高的有8米,平均重量近30吨,而且有不少重达7吨的巨石是横架在两根树着的石柱上的。

    早在20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就推断,巨石阵至少已由几千年以上的历史。几个世纪以来,没有人知道巨石阵的真正用途,也没有人知道是谁建造了巨石阵,而古老的传说和人们的种种推测,让巨石阵更增加了神秘的氛围。    

    被誉为“世界肚脐”的石像是如何建造的

    复活节岛是南太平洋上,一个面积仅117平方公里的三角形小岛。因岛上的土著居民波利亚向人称它为“拉帕伊岛”或“提毕托奥提赫纽”,意思是石像的故乡;也有解释为“地球的肚脐”或“地球中心”。

    在复活节岛的四周海岸边,屹立着600多个尊巨人石像。这些石像一般高7到10米,重50—60吨左右,有的重达90吨。石像竖立在100多座石台上,石台由巨大的石块砌成,最大的高4米左右,长90米,每座石台一般都安放4到6尊石像,最多的放15尊。石像的头部都有用红色岩石雕刻的重达几吨的圆柱形帽子,可以戴上去,也可以卸下来。

    另外,在小岛东南部的山里,还横七竖八地躺着300多个未完工的石像,其中最高大的达22米,重400多吨,看上去整个工作像是在匆忙中突然停顿下来。从山里通向海边的路上,还零零散散地乱放着几十个已完工的石像,不知为什么原因,这些成品没有运到目的地,就被抛弃在途中。

    石像虽然不太合乎比例,但有一种粗犷质朴的美。经过长年的风雨侵蚀,石雕的脸形有些模糊,但仍不失其诱人的魅力:长脸、高鼻、长耳垂肩,嘴唇紧闭,下巴有点突出,双臂平放在腹部。每尊石像都以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各种情感:高傲、愤怒、快乐、忧伤、自在。

    这些神秘的石雕像是什么人创作的?为什么目的而作?石像又代表什么?对于这些疑问可谓众说纷纭,但谁也没有说出有明确证据的正确答案。

    古印度的“哈拉巴文化”为什么突然消失了

    20世纪90年代,印度考古学家在印度河下游的摩亨佐·达罗土丘,发现了沉睡了几千年的古域遗址。后来,学者们在印度河上游的哈拉巴又发现了一座此同时代的古城。两座古城的城址设计复杂、文物多彩,宛如一幅幅迷人的画卷,使人们看到了作为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古代印度高度发展的文化。这些古城文化被称为“哈拉巴文化”。

    哈拉巴文化的范围分布很广,东西长1550公里,南北宽达1100公里,其范围比现今的巴基斯坦还要大得多。它的起止时间,却说法不一。目前的说法,是公元前2500年左右开始到大约公元前1750年灭亡。

    哈拉巴文化的中心是雄伟、庄严的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两座城市。它们是上古印度文明的见证。哈拉巴城址位于旁遮普地区拉维河(印度河的支流)的左岸。摩亨佐·达罗城址位于信德省(今巴基斯坦境内)的拉尔卡纳县,靠近印度河的右岸。两座城市大小相等,周长大约都有4.8公里。城市由位于高岗上的卫城(统治者的居住区)和较低的下城(居民区)两部分组成。两座卫城面积相似,哈拉巴卫城围绕雄伟的砖墙,高达15米,市内占据相当大的面积,像一座坚固的堡垒。城北有一座大谷仓,还有作坊和两排劳动者的宿舍,据估计,这些宿舍可以容纳数百雇工和奴隶。摩亨佐·达罗的城市建设规模较哈拉巴略大,,遗迹保存最好,是印度河文明的典型城市。卫城的四周有防御的塔楼,中央是一个大浴池,长10.9米,宽7米,深2.4米。浴池的用途说法不一,或云为沐浴而建,或云为履行某种宗教仪式而建。

    在浴池的东北有一组建筑群,其中的一座大厅长70米、宽23.8米,可能是这一地区最高统治者居住区。在浴池的西面有一个可能是作为大谷仓的平台,南面的一组建筑,则可能为会议厅。下城是居住区,规划整齐,主街又宽又直,达10米左右,可以同时并行几辆大车。在街道上,每隔一段距离备有点灯用的路灯杆,便于行人夜间行走。房屋主要用红砖砌成,房屋大小、高低和设备很不一致,有十几间的楼房,也有简陋的茅屋,在富人区还有用烧砖砌成的完善的排水设施。总之,两座城市的规模都很大,总面积都约有85万平方米,其居民数,据学者估计,各自都有35000人左右。两城所保留下来的文化遗物丰富多彩,在这里,既有刻有文字、图画的精美印章,还有计量重量的石头砝码、计算长度的介壳尺和青铜杆尺,也有金银珠宝、象牙装饰以及各种青铜工具、武器等。这些令人惊叹的文物,显示出上古印度人民高度的创造才能。

    光辉灿烂的哈拉巴文化是举世罕见的,它表明印度河流域当时已经具有高度的文明。然而,就是这样灿烂的文化在兴旺发达了几个世纪后,到公元前1750年,却突然衰落,有些地区还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从此印度河流域哈拉巴文明之光熄灭了。

    这些古老文明究竟是怎样毁灭的?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不解之谜。

    为何埃及金字塔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它的基座为正方形,四面呈四个相等的三角形,因形状酷似汉文“金”字,所以翻译为“金字塔”。

    古代埃及法老的这种陵墓建筑开始于埃及历史上的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686一前2181年),据统计,古埃及各王朝法老修建的大大小小、形式各异的金字塔有9群,共70多座。这些金字塔中以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约公元前2589一约前2566年)修建的金字塔规模为最大,它高146.5米(现在比初建时已下沉9米),每边底长230米,由230万块(每块平均重约2.5吨)巨石搭成。有人做过这样的假设,如果将该塔所用的全部石头凿成30立方厘米的四角,然后把它们排成一列,那么这一长度相当于赤道长度的2/3。可见,其规模之巨,的确罕见。

    金字塔的建筑技艺十分高超,令人惊叹不已。建塔石块的砌缝据说紧密得连一根头发都伸不进去。金字塔的内部结构也十分令人赞叹不已。塔内有阶梯、走廊、通风道和墓室,并且都装饰有精美的绘画和雕刻等艺术品。

    修建这样庞大的金字塔是一件十分艰难的工程。仅石料的运输和堆砌一项,就是一件令人难以想象的艰巨劳动。据现代工程学家的推测,这些沉重酌巨石,主要是用杠杆的原理,用木橇一点点地将石料移动、推送、堆砌的。由此可知,要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不知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

    由于,胡夫金字塔外观巍峨雄伟。设计严密,结构复杂,工程坚固,为世界建筑史上所罕见。人们就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金字塔只有埃及才有吗

    除了非洲埃及尼罗河三角洲的金字塔群之外,世界上许多地方都有金字塔形建筑。如大西洋底的金字塔和美洲墨西哥、玛雅、印加等地的金字塔。

    那么中国这个古老的文明古国有没有金字塔呢?

    其实,考古学家在距今约5000年前的神秘王国——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上,就发现了一座古老的圆锥形金字塔。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位于辽宁西部山区。考古学家在一座小土山上发现了一座圆锥形土堆,外裹石块。经过发掘以后,发现这座土山是全部用人工夯筑起来的,地上部分夯土堆直径近40米,高16米,外包巨石,内石圈的直径为60米,外石圈的直径约为100米。整座金字塔呈圆锥形状,平顶,顶部砌着非常整齐的石块。考古学家们在金字塔顶上发现了许多纹彩陶片和冶铜坩锅片。还发现了许多完整的炼红铜的坩锅,每一坩锅约有1尺多高,锅口约有30厘米,像现代人用的水桶一般大小。

    另外,在大金字塔周围的山头上,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30多座小金字塔。

    考古学家通过发掘一些大金字塔周围的小金字塔,发现这都是一些墓冢,除了一些骸骨之外,还有许多雕刻精美的玉器,这无疑是殉葬品。

    既然这些小金字塔是死者的墓冢,那么大金字塔是不是也是墓冢呢?一切疑问都会随着对大金字塔的进一步发掘而变得非常清楚。

    北纬30度是巧合还是有意安排

    在地球北纬30度附近的地区,是一个令人感到神秘的地方。这里既有许多奇妙的自然景观,又存在着许多令人难解的谜。 

    首先从地理布局来看,这里既是地球山脉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所在地,又是海底最深处——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的藏身处。同时,它又是我国的长江、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埃及的尼罗河和伊拉克的幼发拉底河等许多著名河流的入海处。

    更令人感到奇妙的是,这条纬线又是世界上许多令人难解的著名的自然之谜存在地。比如恰好建在地球大陆重力中心的古埃及金字塔,它工程宏伟、复杂,堪称世界古代建筑史上最伟大的奇迹,反映出了人类祖先灿烂的文明史。而它留给后人的那一串奇特的数字:塔高乘以10亿等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塔基面积除以塔高的两倍等于3.1415926恰与圆周率等值,都成为吸引当代人的一个最为有趣的难解之谜。在这里还存在着令人难解的狮身人面像,神秘莫测的北非撒哈拉沙漠,达西里的“火神火种”壁画,大西洋诸岛沉没之谜,以及那令人恐惧的“百慕大黑三角”等。这些奇异的古建筑和令人费解的地方都神秘地聚汇于此,不能不叫人感到蹊跷和惊奇! 

    在这一纬度线上,奇观绝景比比皆是,自然迷团频频发生,如中国的钱塘江大潮、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峨眉山、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约旦的“死海”、古埃及的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北非撒哈拉大沙漠的“火神火种”壁画、加勒比海的百慕大群岛和远古玛雅文明遗址……可以说,在北纬30度线附近或在这一纬度线上,奇事怪事,数不胜数。

    此外,中国长江,历史上记录了它两次突然枯竭的史实,也令人费解不已。 

    北纬30度线为什么会成为一个令人费解、怪事不断,一个灾难隐伏、令人生畏的神秘地带?它是偶然的巧合还是造物主的有意安排?这其中的奥秘,一直在困扰着人们。

    撒哈拉壁画群之谜

    1850年的一天,德国探险家因里希·巴思在撒哈拉的塔西亚高原惊奇地发现:当地沙岩的表面满是野牛、驼鸟和人的画像。画面色彩雅致和谐,栩栩如生,不过上面没有骆驼。后来人们又陆续发现了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1000年的更多的岩画。这些画面表现了人们当时的生活情景,如朴素的家庭生活、狩猎队伍、吹号角赶着牛群等。画面上还有大象、犀牛、长颈鹿、驼鸟等现在只能向南1500多公里的草原上才能找到的动物,但是另外还有一些显然已经绝迹的飞禽走兽。 

    在撒哈拉壁画群中,人物形象众多,其中描绘最多的当数雄壮的武士形象。壁画中的武士表现出凛然不可侵犯的威武神态,他们手持长矛、圆盾,乘坐在战车上呈飞驰状,表现了战士出征的场面。 

    在撒哈拉壁画群中,动物形象也千姿百态的。有的站立、有的行走、有的狂奔、有的跳跃,还有怀孕的和受伤的,有些动物身上还画有长矛、箭头或者棍子打伤的痕迹。在动物的形象中,马的数量较多,有两匹马拉着战车飞驰的场面。在画群所描绘的动物中,最多的要数聚集在水边的牛群,画面色彩丰富,其中尤以牧牛彩色画和雕刻画最为精美。

    在撒哈拉壁画群中,还有许多令人迷惑不解的手印、足印和稀奇古怪的图印,这就给撒哈拉壁画群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其中,手印画最多。 

    在撒哈拉壁画群中,人们还发现两种特殊的文字。这种文字的特点是没有表示母音的符号,虽然可以读出,但其含义是极难理解的,这种文字可以上下左右任意自由地书写,被称为笔耕式的书写法。

    撒哈拉壁画如此丰富多彩、气势磅礴,那么,究竟是谁在什么年代刻制的?为什么会出现在极端干燥的撒哈拉沙漠之中?这些问题,迄今还无法解释。

    残存的雅典卫域

    雅典奴隶制城邦在一系列扩张战争中取胜后,于公元前5世纪初确立了霸主地位,此后,其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财富迅速增加。在一片繁盛的社会景象中,奴隶主集团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城邦发展规划,雅典卫城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卫城的建筑开始于公元前448年。它座落于雅典城中心的一个山岗上。它面积不大,东西长约280米,南北宽约130米。卫城中的建筑物有四种:山门、胜利女神尼开神庙、伊瑞克提翁神庙和巴提农神庙。

    在卫城广场上,矗立着一尊高大的雅典娜像,这是一个全副武装的女战神形象。雕像全高9米。女神手持长矛,头戴钢盔,沉着而威严地注视着她脚下的城市。她的盔顶和枪尖使航海的人在很远就看见。

    雅典卫城,是希腊古典建筑艺术的顶峰之作。遗憾的是,雅典卫城后来毁于战火之中,现在留下的是杂草丛生的废墟,凭吊怀古,让游人唏嘘不已。

    比萨斜塔为何不倒

    意大利的小城比萨因为矗立着一座斜塔而闻名于世。它坐落于阿尔诺河北岸的圣迹广场上。

    比萨斜塔的造型古拙秀巧,雄伟壮丽,风格独具,是典型的罗马式建筑。塔的修建也颇费周折,前后竟延续了近两个世纪才建成。1173年开始修建,至1530年才全部竣工。

    由于比萨原来是座小城,后因泥沙淤积才成为陆地,这就造成地质构造的先天不足。加上比萨斜塔全部采用大理石建筑,塔的本身很重,所以在建造第三层时,塔基便开始沉降,只好停止施工。

    塔在建成时,塔顶中心点即偏离垂直中心线21米。600多年以来,塔身向外倾斜就没有停止过。在近百年里,塔身已向外倾斜了大约30厘米,倾斜度达到8度,塔顶中心点偏离中心线达52米。

    目前,比萨斜塔的倾斜速度在加快,每年达到125毫米,照这样的倾斜速度推算下去。再过100多年,斜塔就可能会因失去平衡而倒塌。

    但是令人惊讶的是,比萨斜塔虽然倾斜欲坠,可它却并没有倒下,甚至历经地质变化,仍然保持原形。特别是在1980年的一场大地震中,它几经剧烈摇晃居然没有倒下,其中奥秘至今难以破解。以至于有人开始怀疑比萨斜塔是否是有意建成的,或者在它的设计上有着特别的构想?

    不过,由于比萨斜塔倾斜速度的加快,如何保护斜塔也将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现在人们还在寻找保护此塔的办法。

    巴别通天塔能通天吗

    今天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所在地5000年前是一马平川,那里曾屹立着一座无比壮观的巨塔——“巴别”通天塔。据《圣经》记载,大洪水退去后,诺亚的子孙在巴比伦一带建国。他们渐渐变得骄傲自大,想造一座通天巨塔来传扬自己的名声。神怕人类从此不再敬神,于是变乱了语言,使人们无法交流,从而再也不能齐心合力建塔。“变乱”一词在希伯来文中是“巴别”,因此这座塔又被称为“巴别塔”。

    然而几千年来人们一直都没有发现巴别塔的遗迹,有人认为它不过是个神话。后来考古学家在古巴比伦遗址上发现了一个由石块、泥砖砌成的拱形建筑废墟,中间有口正方形的大井。开始考古学家以为这是空中花园的遗址,直到后来在附近出土了一块记载了通天塔的方位和式样的石碑,才知道这就是通天塔的塔基。

    通天塔建于公元前17世纪,高近90米,分成7 层,底层边上也近90 米,顶层是供奉马尔杜克神的神庙。用深蓝色釉砖砌成的塔身外有条螺旋形的阶梯盘旋而上,直通金色的神庙。公元前1234年,通天塔被攻占巴比伦的亚述人摧毁。后来新巴比伦的尼布甲尼撒二世曾重建该塔,但他去世后,巴比伦又渐渐衰落。公元前484年,通天塔再次毁于战火。虽然人们如今已基本复原了它的外观,然而整体的设计和结构仍是一个谜。

    规模宏大的古罗马广场

    据罗马历史传说,罗马城是罗马第一位国家元首罗慕洛于公元前753年所建造。罗马广场则是罗成古城中心最重要的建筑。

    罗马广场原来是一片低洼的沼泽地,为了把这片沼泽地建成广场,富有智慧的古罗马人民首先建造了许多地下暗沟,待水分排尽后,再以砾石铺筑地面。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6世纪中叶,广场上已出现了砖砌建筑,并修建了最早的罗马城墙。到公元前4世纪的时候,罗马已成为意大利中部强国,统治者也加大了对公共建设的投资,罗马城市建设已初具规模。

    公元前378年左右,罗马城已发展成一个规模相当大的城市。它西临台伯河,南北长约6200米,东西的宽达到了3500米,呈不规则形状。

    公元前1世纪前后,罗马的独裁者大兴土木建造宫室、庙宇及各种宏伟工程,遂使罗马成为古代最大的城市之一。

    到了公元2世纪,罗马已发展成一个拥有120万人口的大都市。

    罗马广场是古罗马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场的东端有圣道直通罗马城门,环绕着罗马广场的著名建筑很多,如罗马神庙、君士坦丁大会堂、罗慕洛庙、凯撒庙、朱莉娅大会堂等建筑。广场上还有多座纪功柱和凯旋门,但毁坏严重,而今只剩下地基、柱础或少数墙垣、石柱。罗马建筑沿袭希腊传统,神庙用柱廊环绕,但又有创造,广泛使用拱门。

    古罗马角斗场是如何建成的

    古罗马时期剧场建筑,世界名胜。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的威尼斯广场南面,是古罗马建筑的典型代表,也是古罗马帝国的象征。

    角斗场又名斗兽场、露天竞技场。因它建于弗拉维王朝(69~96)时期,故又称弗拉维露天剧场。但其真正的名字是科洛塞奥,意为高大,因广场上原有尼禄皇帝的一个高大铜像而得名。

    这座椭圆形的建筑物是由维斯帕西安皇帝于72年开始修建,其子提图斯皇帝于80年隆重揭幕。据说是为了纪念罗马帝国征服耶路撒冷的胜利,强迫8万名犹太俘虏服了10年苦役建成的。3世纪和5世纪重加修葺。

    角斗场是斗兽、赛马、竞技、阅兵、歌舞等的场所,用淡黄色巨石垒砌,外观为椭圆形。占地2万平方米,外部高48.5米,周长527米,椭圆长径188米,短径155米,四周可容观众5万人。分四层,一、二、三层有半露圆柱装饰,每两根半露圆柱之间即为一座拱门。第四层为长方形窗户和长方形半露方柱构成。场中心的竞技和斗兽处,也呈椭圆形,长、宽分别为86米和57米。当初为观赏水中斗兽情景,还采用了引湖淹灌的办法。后来在台下改建成许多地窖,供角斗士化装准备搏斗和关闭猛兽之用。据记载,角斗场竣工后,各种表演持续了100天,动用了5000头狮子、老虎和其他猛兽,还有3000名由奴隶、俘虏、罪犯和基督徒组成的角斗士。他们大部分都惨死在角斗场上。

    经历了2000年风雨侵袭的圆形角斗场,其围墙已有半壁倒塌。角斗士和猛兽生死搏斗的场地,也已破残不堪,当年建成的地窖也露出地面。然而其四周的看台还保存得相当完整。入口处有一座称为凯旋门的牌坊。同时还有为游客准备的中世纪的轿式马车。    

    古代世界最大的圆形剧场

    古代世界最大的圆形剧场是弗拉维圆形剧场又名格罗塞穆剧场。它是古罗马物质文明的象征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因为它建立于古罗马弗拉维王朝(公元70~82年)时期,所以又叫做弗拉维圆形剧场。

    它位于罗马广场东侧,整体呈椭圆形,舞台居中,四周筑有阶梯形的露天观众舞台。它的门面分4层,场内座位可以容纳5万观众,舞台用于表演角斗以及人兽搏斗等。据记载,当年斗兽场落成时曾举行了百日竞技。在角斗士格斗和赛跑之后进行人兽决斗,格斗从日出直到日落,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花样屡屡翻新,甚至在场地上注水模拟海战。由于建筑工程使用水泥极为成功,显得异常坚固,因此罗马人有“格罗塞穆若倒,罗马也就灭亡”的谚语。但实际上罗马帝国灭亡后此剧场依然屹立,后来因人们不断从其中挖掘石料才部分坍塌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