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是否有禅让制度
相传,尧把帝位让给舜而不传给儿子,舜把帝位让给禹,禹又准备把帝位让给伯益。所受让的人,需经过四岳的讨论、推举和政绩的考验后,才能践天子位。这就是古史传说时代的禅让制度。它最早见于《尚书》的记载,战国诸子百家争鸣,有肯定意见,也有否定的说法,而且往往一人兼持二说。这样,上古时代是确实存在禅让制度,还是某些学派作为托古改制而捏造的,便成了不解之谜底。
《尚书》的《尧典》、《舜典》、《大禹谟》等篇说,尧在位七十年,年老体衰时请四岳推举继承者。经过一番讨论,推举了鲧。尧要他治理当时危害甚大的洪水。鲧治水不成被废,四岳重新推举舜,理由是舜有盲目的父亲和不善良的母亲,弟弟又很骄傲,而舜相处得很好。尧就对他进行全面的考验,结果舜比人们想像的还要有才能,于是践天子位。后来,大禹治水成功,舜把帝位传给了他。禹又准备传位于伯益,结果天下民心归向禹子启,禅让制度遂遭破坏。
《论语》、《墨子》、《吕氏春秋》、《韩非子》、《史记》等,都肯定禅让制度的存在。但是,《孟子·万章》一方面否定尧让舜、舜让禹,一方面又承认尧荐舜于天,舜荐禹于天。《荀子·正论》则坚决否定有禅让这回事,他斩钉截铁地指出,尧舜禅让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
有关上占是否有禅让制度的问题,或肯定,或否定,一直争论到近代。夏曾佑《中国古代史》认为禅让是一种选举制,属贵族政体,也是孔、孟、庄等托古改制之说。顾颉刚作《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明确提出墨家学派杜撰了禅让的传说。郭沫若《中国史稿》则说禅让制度反映了部落联盟议事会的情况。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和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也都主张禅让传说是原始社会军事民主主义特点的反映。
《孙子兵法》是谁写的
《孙子兵法》全书13篇,约6000字,距今已2500多年,是我国同时也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兵书,一直为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商人、学者奉为至宝。该书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
但关于这部书的作者究竟是谁,学术界却议论纷纷。一种认为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孙武所著;一种认为是孙膑整理而成;有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某位山林处士编写;还有的说是三国时代曹操编撰的。
直到1972年4 月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的两座汉代墓葬中同时发现了用竹简写成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样,数百年的争论方告结束,《孙子兵法》的作者被确认为春秋时期吴国的将军孙武。
孟姜女哭长城是真的吗
据说,在秦始皇的时候,有一对新婚的夫妇,男的叫范喜良,女的叫孟姜女,结婚刚3天,范喜良就被征去修长城,不久因饥寒和劳累而死去。孟姜女历尽艰辛,万里寻夫到长城,得知丈夫已死,便放声大哭,哗啦一下就哭到了长城800里。这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然而,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孟姜女哭长城?从故事流传到现在已2000多年了,仍是一个谜。
有人认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纯属虚构。因为山海关所存的长城是秦朝以后才筑起的,而秦始皇所筑长城距海关北去数百里。历史上有过哭倒城墙的记载,但故事发生的时间比秦统一六国要早得多,因此和秦始皇根本风马牛不相及。
另外,孟姜女故事经历了2000多年的流传和演变,其故事本身内容差异,说法不一,如何看待这一故事,则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考证史籍,“哭城”一事首见于《左传》:春秋初期齐庄公时(前749--前781在位),齐国人杞梁在莒(今山东莒县)战役中阵亡。杞梁没有儿子,他的妻子无依无靠,扑在杞梁的尸体上,在城下痛哭,哭了7天7夜,城墙也塌了。这大概就是“孟姜女哭长城”的原始资料了。看来孟姜女哭长城是由杞梁妻哭城演变而来的,而故事的最后形成大致是在北宋年-间。
有的说,孟姜女哭长城是根据历代时势和风俗的不断变化而变更的。战国时,齐都中盛行哭调,杞梁战死而妻迎柩是悲剧的材料。西汉时,盛行天人感应之说,杞妻的哭城便成了崩城和坏山的感应。它的故事是顺应了文化演变而迁流,承受各时各地的时势和风俗而改变,凭借了民众的情感和想象而发展的。
但也有人否定孟姜女即《左传》中的“杞梁之妻”。有的认为在封建社会的中国,战事连绵,民不聊生,哭夫的题材十分常见,《左传》中也不无记载,因此单凭哭夫这一论据,不能令人信服。有的说,好端端的长城,竟然被一位妇女哭塌了城墙,未免流于荒诞。再说,把齐国的孟姜女捏造成秦国的孟姜女,把攻莒城改为修筑长城,是有意往秦始身上栽赃。
总之,孟姜女哭长城的真伪,至今尚难断定。
木牛流马之谜
《三国演义》中称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搬运粮草,并称这种运输工具“宛然如活者一般,上山下岭,各尽其便”。由于《三国演义》 描绘得太奇妙,以致于不少人认为,所谓木牛、流马纯系小说家的杜撰。那么,真有木牛流马吗?木牛流马到底是什么呢?
查考史书,可知诸葛亮确实制造过木牛流马。《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建兴)九年(231),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上述记载虽没有《三国演义》描绘得那么神奇,但从中可见诸葛亮以木牛、流马运粮的历史事实。
多年来,围绕着木牛流马,人们作过许多猜测。主要有以下四种:
1木牛流马是经诸葛亮改进的普通独轮推车。
2木牛流马是新颖的自动机械。
3木牛流马其实是四轮车和独轮车。
4木牛流马是具有特殊外形及特殊性能的独轮车。
此外,还有人对木牛和流马究竟是一物,还是两物进行了研究。谭良啸认为,木牛和流马是一回事,是一种新的人力木制四轮车;王开则认为,木牛与流马是两种东西,前者是人力独轮车,后者是经改良的四轮车。王湔也认为,二者同属一物,并制造出一种具有牛的外形、马的步态的模型。
尽管对木牛流马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不少,但很难说哪种意见更符合木牛流马的原貌。诸葛亮所创的木牛流马至今仍然是个难解的谜。
徐福东渡过日本吗
自唐宋以来,中日两国的交往日益频繁,不少学者认为,这同徐福东渡日本,打通了东瀛之路有着重要的关系。
司马迁在《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和《封详书》等篇章中,提到秦始皇在巡琅邪时称:“遣徐市(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西晋陈寿在《三国志·吴书》中记:“亶洲在海中,长老传言秦始皇迁方士徐福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仙及仙药,止此洲不还,世相承有数万家……”
这亶洲的位置,依据唐人《括地志》,可知在“东海中”,后人有说是台湾,有说是琉球,而多数人都认为是日本。
马非百写《徐福传》称:徐福之东渡,“其意初不在求仙,而实欲利用始皇求仙之私心,而借其力以自殖民于海外……”并说:“徐市(徐福)东渡日本事,中日学者最初皆首肯之。”
但此后中日学者对徐福东渡之事都曾提出过质疑。
日本学者岛田正郎对传说徐福曾涉足过的广岛、爱知、和歌山等地曾作过实地调查,岛田认为,现存的徐福墓是后人伪造的,并且在日本的一些遗迹,也都是人为设计出来的。
中国学者宋兆伦在其《中日民族文化交流史》一文中称,所谓徐福东渡,是由推论而成“神奇而浪漫的传记”,是反映当时中国人为避秦始皇暴政,欲求移民日本的一种愿望。
关于徐福东渡日本,促进中日两国的友好交往,这在中日两国民间已是广泛流传。但史实是否如此,中日学术界对此仍持慎重态度。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公元1405年—1433年郑和曾七次下西洋,创造了世界航运史上空前的壮举。
那么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何在呢?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城,示中国富强。”原来明成祖朱棣怀疑惠帝流亡海外,为绝后患,故遣郑和沿航线出使,搜寻惠帝其踪,同时又可炫耀武威,显示国力。
但据永乐年间修撰的《明太祖实录》一书,称朱棣以“清君侧”为由,发动“靖难”,当兵抵金陵城时,建文帝纵火焚宫自毁而死。既然建文帝并未流亡海外,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就与此无关了。
据有关学者的推论,郑和下西洋有着双重的目的。第一,在政治上朱棣自觉以武力夺得皇位,于名声不佳,由郑和出使西洋,即可扬军威、示国力,迫沿海各国来朝受封;第二,在经济上与他国实行贸易往来,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
此外,还有以下三种说法:
(1)郑和七下西洋,随着时间的推移,每次的出使目的都有不同,或者说各有侧重。
(2)第一次下西洋,主要是与印度等国联盟,防范外侵,其余六次均是以扩大通商为目的。
(3)前三次下西洋,主要想与东南亚、南亚沿海诸国建立友好关系,而后四次出使,则是探寻非洲及其它未知世界,让更多的国家正视中国。
尽管众说纷纭,但不管他下西洋的目的何在,他的创举书写了前人未曾走过的历史。每一次下西洋所起的作用都是共同的。那就是促进了中国与沿海各国的友好往来。
卧薪尝胆的来历
卧薪尝胆这个典故,可谓家喻户晓。它源于春秋时期一则历史故事。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军打败,不得不向吴王夫差称臣。勾践在吴国宫廷中服了三年苦役,其间忍辱负重,倍受煎熬。三年之后,勾践被赦免归国。受尽苦难的勾践,发誓不忘亡国之恨,立志兴国雪耻报仇。有道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为激励斗志,勾践在屋中吊一苦胆,出来进去都要尝一下苦味,他还睡在用干柴叠起来的床上,以使筋骨刺痛。
勾践经过十年辛苦磨练,终于反败为胜,并将吴国来掉了。
就这样,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就成了千古美谈。
历史学者偏好刨根问底,遍查历史资料,终未能找到确凿的根据。
专门记述春秋史实的《左传》、《国语》两书,对勾践卧薪尝胆之事只字未提。虽然《史记》中记有: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但对卧薪之事却未提及。东汉《吴越春秋》一书,即使已有道听途说掺杂其中,但也只是称勾践“悬胆于户,出于尝胆,不绝于口”,仍不见卧薪之事。
但有些学者则不同意上述观点,认为勾践“卧薪”之事,在《吴越春秋》中已有记述。该书称勾践当时“苦身劳心,夜以继日。目卧则攻之以蓼。”这里的“蓼”是指苦菜,勾践用苦菜来刺激眼睛打消睡意。如此说来,卧薪尝胆目的是为了折磨眼睛,而并非劳其筋骨。
卧薪尝胆究竟是怎样一回事,似有各家之言。而各家所言又各具其道理。
但不管怎么说,卧薪尝胆一语,经冯梦龙著《东周列国志》一书的着力渲染,人们已对勾践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矢志不移的精神都深深铭刻于心。
历史上真有鬼谷子其人吗
现在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扩大,我国古代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日益被更多的外国人所了解,鬼谷子就是其中之一。
那么,鬼谷子究竟是谁呢?相传他是我国战国时代楚国人,因为曾在鬼谷隐居,则自称“鬼谷”,别人尊称他为“鬼谷子”。有古籍说他是纵横家的鼻祖。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主张合纵的苏秦与主张连横的张仪都是他的学生。秦王赢政正是采纳了张仪的建议才统一了中国。
但是,这样一位声名赫赫的人物,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却并无定说。
持否定论者认为,《史记》所记,得之传闻,本不足据。唐朝人李善在注《文选》时说:鬼谷的名字,是隐士的通称。清代学者翁元圻在注《国家纪闻》时更是毫不含糊地说苏秦与张仪就是鬼谷子。
持肯定论者则认为,现在虽找不到系统地、完整地介绍鬼谷子的可靠文字,但是散见于古籍中的大量资料仍可证明历史上确有鬼谷子其人。两汉至三国时期的著作中,有六家九条之多的材料皆明确有鬼谷子其人。此后数百年中,未出现过否定或怀疑的材料,后来,可能有些可靠资料亡佚了,才有人产;生怀疑。另外,在湖北当阳附近还有许多鬼谷先生的遗迹。如鬼谷子隐居的鬼谷洞和鬼谷子曾与人下棋的棋盘山。
以上各种说法都各具其道理,令人是非难辨。
玄武门之变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公元626年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喋血宫门,杀戳长兄李建成、四弟李元吉及其家属数百人于皇宫玄武门内。这一闻名于世的事件,被称之为“玄武门之变”。这一事件也堪称中国古代史上夺嫡谋位的一个杰作。
有历史学者曾断言:“太宗以功业声望卓越之故,实有夺嫡之图谋,卒酿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玄武门之事变。”
然而,历史上广为流传的事变起因,大多说成李世民是被迫所致。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建成、元吉设毒酒陷害李世民的事件。据称:武德九年六月建成、元吉邀世民入宫饮酒。酒后世民“心中暴痛,吐血数升”,由淮安王李坤通扶世民“还西宫”。
还有说,建成故意选一匹劣马赠与李世民作猎骑,目的是残害李世民于马下。只是因李世民识破诡计才幸免遇难。
至于元吉拟行刺李世民或请高祖赐死李世民等各类说法,因无可靠的证据,很难让人相信。
凡历史大多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李世民就是个胜利者。有关他是遭迫害而策动事变,这点实在令人难以相信。
吴三桂降清的真正原因
李自成进京推翻明朝,统治之后,接下来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迅速招降吴三桂统领的官军。
据《明史》记载:“初,三桂奉诏入援,至山海关,京师陷,犹豫不进。自成劫其父襄,作书诏之,三桂欲降。至滦洲,闻爱姬陈沅(即陈圆圆)被刘宗敏掠去,愤甚,疾归山海……”
李自成招降吴三桂似确有其事,那么,吴三桂的反应又如何呢?
据说吴三桂在给其父吴襄的信中称:“儿已退兵至关,预备来降,”并有赴京“朝见新主”之意。但是行至半路,突然变卦,原因何在呢?原来是半路途中,吴三桂听信讹传,爱姬陈圆圆被闯王部将刘宗敏掠为己有。吴三桂愤恨至极,转而乞降清兵,吁请清军“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
著名诗人吴伟业作诗《圆圆曲》,其中“恸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说的就是吴三桂因失去陈圆圆,而与李自成不共戴天。
在吴三桂欲引清兵二十万进犯京城之际,李自成迅速带兵赴山海关,并将陈圆圆和吴三桂的两个女儿作为人质,随队一齐出征,逼迫吴三桂就范。吴三桂在重兵重围之下,与李自成谈判议和,并约定:“如北兵侵寺犹掠,合力攻击,休戚相共。”李自成相信了吴三桂的允诺撤军回师。
之后,李自成败离京城,盛怒之下,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及其亲属全部杀掉了。
史书记载中认定李自成与吴三桂曾达成联合抗清协议,但依具体事实来看,吴三桂完全是一种诈降。就吴三桂而言,只因陈圆圆被掠,就转而投靠清兵,这似乎并不是他的真正理由。
雍正是篡改遗诏继承皇位的吗
雍正皇帝究竟是非法篡位还是合法继承,这一直是历史上探讨的问题。
据《清官遗闻·清世家袭位之异闻》记载:“圣祖弥留时手中遗诏:朕十四皇子即缵承大统。世宗侦知得遗诏所在,私改‘十’字为第字……”
而广泛流传的篡改遗诏情节是,康熙帝临终前留下遗诏曰:“传位十四子。”将此诏交国舅隆科多。而隆科多系雍正死党,二人合谋将遗诏中“十”字改成“于”字。雍正得以“合法继承”皇位。
而有一种观点则认为雍正篡改遗诏一说似不可信,有凭空捏造之嫌,其理由有三。其一,“于字”在当时并不使用,只写成“於”字;其二,诏书均用汉、满两种文字书写,满文中不可能如汉字一笔改动:其三,清朝文书中对皇子的书写规范为前加皇字,如“皇四子”。
有些学者对雍正继位持肯定态度。因为以当时的一些现象分析,康熙皇帝对皇四子胤禛欣赏倍至。胤禛是皇子中参与政事最多,受到皇帝赞扬也最多的一个。康熙赞誉雍正“朕亲抚育,幼年时微觉喜怒不定,至其能体朕意,爱朕之心,殷勤恳切,可谓诚孝。”
康熙于病危之际曾对老臣有言,“第四子胤禛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如果情况属实,雍正继位该是顺理成章的事。
但在历史学家的眼里,雍正却是一个狡诈、奸猾、凶残、卑劣之人,篡权、夺位的事是完全能做出来的。
有关这个问题的定论,还需要有关学者人士继续探索下去。
“清末四大奇案”究竟指的是什么
“清末四大奇案”曾以各种形式流传至今,但真正能说清楚这四大奇案究竟是哪四个奇案的人并不多见。
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大陆学者张瑞初在其《西神遗事》一书中阐述,所谓“清末四大奇案”,即“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张文祥刺马案”:“换肋骨案”;“告忤逆案”。作者如此认定,完全是“幼年曾闻父老讲过,至今犹盘于脑际”。
而据台湾版《清末四大奇案》(赵雅书著)一书称:“清末四大奇案”即“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张文祥刺马案”;“清代大狱戊午科场舞弊案”;“咸丰户部宝钞处贪污舞弊案。”
1985年北京出版的周楞伽著《清末四大奇案》一书则把这四大奇案解释为:张文祥刺马案:杨月楼诱拐逃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杀子报案。
历史上最早提出“清末四大奇案”之说的是清朝末年题为《十叶野闻》的笔记。文中认为:逆仆包祥弑主李毓昌案、木工妇杀夫案、冤狱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为“人所共知”的“清末四大奇案”。
“清末四大奇案”究竟指的是哪四大案,至今都尚无定论,我们所见到的各种解释都只是不同历史时期研究人员或大众百姓各自不同的理解而已。
八旗是什么时候创建的
八旗是何时创建的,有着不同的说法。有种说法说八旗创建于1615年(明万历四十三年)。其根据来自清太宗皇太极时纂修的《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该书在乙卯年(即1615年)条下记载:“原旗有黄、白、蓝、红四色,将此四色镶之为八色,成八固山。”固山是满族人的称呼,八固山即指八旗。这《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是清朝第二个皇帝太宗核准的,参加撰写的大多都是创建八旗时的当朝人氏。因此,这个说法应该是有很高的权威性。
而有种说法则说称八旗创建于1614年(明万历四十二年)。
这种说法是根据乾隆皇帝钦定的《大清会典则例》。该书记载:“甲寅年(1614年)……增设四旗,以初设四旗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增设之旗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合为八旗。”
而这《大清会典则例》偏偏又是编在专门记述八旗历史的《八旗通志》一书里,并且又是得到乾隆皇帝的钦定。因此,这种说法也不容置疑。
两种说法都有皇帝的恩准,那到底是哪个准确呢?有人指出,《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出书在先,而《大清会典则例》出书在后,这第二种说法有可能是有误。但这也只是怀疑而已。
北京猿人头骨化石失踪之谜
20世纪20年代,考古学家开始在周口店挖掘,发现了距今约60万年前的一些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定名北京猿人,正式名称为“中国猿人北京种”,现在在科学上常称之为“北京直立人”。
“北京人”化石一直保存在北京协和医院,1940年12月26日,日军占领了北平,美日战事一触即发。“头盖骨”若继续留在北平很不安全,于是有关人员经过多方努力决定,由领事馆安排、由美国人带出中国,暂存纽约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据当时公布的档案资料记载,北京人头盖骨转移行动按计划开始,由美国海军陆战队护卫,乘北平到秦皇岛的专列到达秦皇岛港,在那里登船,船名“哈德逊总统号”,预定12月8日抵秦皇岛。8日上午,列车抵达秦皇岛。此时,日本对珍珠港的空袭已经开始,随即,驻在秦皇岛山海关一带的日军突然行动袭击美军,美海军陆战队的列车和军事人员包括美在秦皇岛的霍尔姆斯兵营的人员顷刻成为日军的俘虏,包括头盖骨在内的物资和行李也从此不见踪影。
之后,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失踪之谜一直在破解之中,直到现在都未能如愿。1998年,包括有“北京人”之父之称的贾兰坡院士在内,14名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发起的“世纪末大寻找”同样无果而终。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到底在哪里呢?
有人认为它在运抵美国途中就已遗失;有人认为它已经成功送达,应该就在美国;也有人认为运送之时在秦皇岛落入日军手中,现在很可能在日本。但是,这些猜测都没有充分的证据令人信服。
《金瓶梅》的作者是谁
旷世奇书《金瓶梅》以西门庆、潘金莲为代表的人物和故事被无数中国百姓津津乐道。然而,化名为“兰陵笑笑生”的作者究竟是谁,却成为一个千古之谜。
多年来研究者们产生了以下六种说法:
王世贞说。有的研究者主要根据《明史·王世贞传》和《万历野获编》以及有关王世贞的身世、生平、籍贯、爱好、文学素养、社会经历、思想风貌、创作时间、生活习惯等,"与《金瓶梅》全书对勘",认为王世贞的影子完全摄在《金瓶梅》中",他应该是最有条件写此书的作者。
李开先说。有的研究者认为,李开先的身世、生平和"对词曲等市井文学的极深的爱好和修养"等,与前人对《金瓶梅》的说法不谋而合;作品本身证明它同李开先关系密切;把《金瓶梅》和李开先的《宝剑记》作比较,就会发现有不少相同之处。
贾三近说。有的研究者认为"笑笑生"是贾三近。因为在嘉、万年间贾三近的生平经历、文学素养、世界观和精神气质、笔名和《金瓶梅》全书所反映的内容较为相符。贾三近所作《左掖漫录》当是《金瓶梅》的原稿。
"吴侬"说。所谓"吴侬",是"生长在吴语地区,或是受吴语影响较深的人"的昵称。有的研究者从《金瓶梅》书中多次运用吴语词汇这一点来证明"改定此书的作者当为一吴侬",并一定是山东人。
民间艺人集体创作说。有的研究者认为此书是由许多民间艺人参加的、经过多人加工整理的作品。
屠隆说。有的研究者认为是明代万历年间文学家屠隆创作的。屠隆在《开卷一笑》中曾用过"笑笑先生"的代名,"笑笑先生"当为"笑笑生",而"兰陵"应为江苏武进,是屠隆祖先居住过的地方。他的书斋是"婆罗馆",正是取名于武进的古巷。并且从屠隆的籍贯和生活习尚看,也符合著《金瓶梅》的作者条件。他的遭遇和身世以及对社会的认识,都和《金瓶梅》中所揭露、鞭挞的相一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