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是怎样来的
全世界基督教徒的传统节日——圣诞节。现在是许多国家和民族不可或缺的盛大节日,但有关它的来历却并无定论。
据《圣经》记载,在巴勒斯坦小城拿撒勒住着一位名叫玛丽亚的少女,玛丽亚因受圣灵感应而怀孕,生下一子取名耶稣。这位降生于耶路撒冷附近一座马棚里的小生命,即是基督教徒的救世主——耶稣。事隔三百多年,罗马教会规定:耶稣降生的这一天一12月25日为圣诞节。
但《圣经》里并未提及耶稣降生的具体日期,而罗马教会确定的圣诞日,又是在三百年之后。
公元354年,一本拉丁文史料记载:“主历元年12月25日,月望,耶稣降生。”
而罗马教会将耶稣降生那年定为公元元年,也是三百多年以后的事。在此之前,有关耶稣降生的日期并无文字记载。
可见,12月25日这个圣诞日,其可信度要大打折扣了。
现今大多数学者认为,圣诞节很可能来自罗马帝国时期的传统节日——太阳神节。罗马人认为,从冬至开始,每天夜短昼长,太阳给人带来的温暖日益增多,使人饱受阳光的恩赐。因此,太阳神节应运而生。而且,与基督教颇为相似的密司拉教主神太阳神的诞辰日恰好是12月25曰。
这是否是一种巧合呢?现在还无法来确定。
复活节及耶稣的裹尸布
复活节是基督教的重要节日,有关它的来历有这样一个故事:
耶稣被门徒犹大出卖而被捕,后被判处极刑,钉在十字架上。耶稣受尽折磨而死,他的门徒约翰用一块裹尸布将耶稣尸体裹起后放在一个石洞墓穴。三天之后,几名信女来墓穴吊唁,发现耶稣竟奇迹般地复活了。从此,这一天就成了基督徒的复活节了。
这一神话般的传说始终被基督徒信以为真。他们崇尚耶稣,信奉人死既再生的信条,把人的死亡视为身体消亡而灵魂却再生。
复活节早已成为基督教的一个重要节日。但是,包裹耶稣尸体的那块布的去向,却成了一段众说纷纭的话题。
距耶稣死而复生一千多年以后,在法国居住的夏尔尼伯爵对外宣称,他保存有耶稣罹难时的那块裹尸布。
虽然夏尔尼还未来得及讲出这块裹尸布保存下来的详细经过就溘然去世,但在基督教徒的心中已对此深信不疑。
此后不久,当这块说不清道不明的裹尸布在法国公开展出时,一方面引来大批朝圣者,另一方面也引起了宗教界人士的非议。1898年,在都灵大主教的主持下,对这块裹尸布进行鉴定,结论是,布上绘制的影像与圣经书上描述的耶稣受难形象一致,应是两千年前约翰那块裹尸布。
此后又过了一百年,当纪念裹尸布迁移都灵四百周年之际,来自美国的科学家,认为裹尸布上的耶稣图像是伪造的。
于是,这块包裹上帝耶稣的裹尸布真伪之争,已是越来越扑朔迷离了。
耶稣是人还是神
有关耶稣的生平事迹有这么一个传说:
大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初,在巴勒斯坦北部伯利恒地区的一个小镇,木匠出身的约瑟与农家少女玛丽亚结为夫妻。玛丽亚为约瑟生有四个子女,其长子耶稣自幼跟随父母,经常去宗教圣地耶路撒冷顶礼膜拜。
少年耶稣受宗教世习的熏陶,得益于父母的言传身教,自幼就对宗教道义兴趣浓厚,对世间民情体察入微。
长大后的耶酥对基督教颇有建树,他主张:“叫有权柄的失位,让卑贱者高升;叫饥饿的饱食,让富足的空手;凡自高的必降为卑,凡自卑的必升高。”耶稣的施教布道深得人心,犹太人视他为先知先觉的圣人。对于平民百姓而言,耶稣的出现,无疑是一个福音。但对上层统治集团,却是一个严厉的挑战。耶稣及其信徒追求的奋斗目标是人人平等、人人安康的“天国”,这与统治阶级的利益相冲突。
犹太当权者对耶稣既怕又恨,于是,他们抓住耶稣,将他钉死在耶路撒冷东郊橄榄山上的十字架上。
历史学家对耶稣是否真有其人提出质疑。学者们认为,所谓耶稣其实是基督教会塑造的“一个没有生命的偶像”,《圣经》中关于耶稣的各种传说大多都是虚构出来的。在迄今发现的所有历史资料中,还没有可靠的资料可以证实耶稣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
经过历史研究的学者认为,不是耶稣创建了基督教,而是基督教臆造了耶稣。耶稣是基督教徒心目中希望的“救世主”,是灵魂上的一种寄托。
耶酥究竟是人还是神,暂无定论,但我们能明确的是如果真有耶稣其人,那他就是现实中的凡夫俗子,如果只是虚构,那他只是虚幻中的神灵。
究竟有没有大西国
几千年来,在美洲、非洲和欧洲民间,广泛流传着一个很古老的传说:相传在那非常遥远的古代,地球上有一块独特而神奇的大陆——大西洲,那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森林茂盛,风光绮丽。在大西洲上,有一个历史悠久、具有高度发达文明的神奇古国——亚特兰蒂斯王国,即大西国。那里物产丰富,到处一派繁荣景象。在雄伟壮丽的古城里,宫殿厅堂林立,室宇栉比,建筑布局和谐,结构复杂。在墙壁上、天花板上绘有生动逼真的图画,雕镂和镶嵌工艺精细。那里居住着神秘的大西国人,他们通晓天文学、数学、水利灌溉以及冶金术,人们过着富裕欢乐的生活。那里是远古时代的“人间天堂”和“乐园”。 大西国人安居乐业几千年,后来军人篡夺政权,并企图征服地中海两岸。起初,他们动员了一支75万人的军队和战车,轻而易举地征服了除希腊以外的欧洲南部和除埃及以外的非洲北部,后来他们又进攻众神之王宙斯的领地——希腊,宙斯大怒,他放出雷电,顿时海啸汹涌,地震爆发,一夜之间,陆地沉没了,神秘的大西国从此消失了。
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大西国?它连同它的光辉灿烂的文明又究竟到哪里去了?,它的确切方位在何处?它消失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千百年来这些问题都引起了人们的苦苦深思,但时至今日,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不解之谜。
古巴比伦果真有"空中花园"吗
据说,在远古时代的巴比伦王国,有一座美丽的“空中花园”,并且还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相传在公元前6世纪,尼布甲尼撒二世娶了一个宠妃,名叫塞米拉米斯。她生于长于米底(今伊朗高原西部)。那里山峦叠嶂起伏,与巴比伦尼亚的一马平川迥然不同。这位来自异国他乡的公主每每想起故国的山川美景,总是不由得低头垂泪,娥眉紧锁。国王不忍心看着心爱的王妃郁郁寡欢,费劲周折终于猜透了她的心思。于是,国王下令仿照王妃故乡的模样,在巴比伦宫的西北角建了一座阶梯花园。这,就是他们的爱情堡垒、流传至今的“空中花园”。
这座“空中花园”是一座多层塔式建筑,有100多米高,每层内部都有砖拱、石板做成的斜坡式阶梯通向上一层。平台分成四层,层层相叠,每一层都用大理石筑成小径,上面栽植着各类世间所没有的奇花异草。建筑物内部以芦苇为中心,外部堆积厚厚的泥土,上面长满美丽的花草树木。整座花园树木掩映,鲜花锦簇,远看犹如悬在半空之中。从幼发拉底河引导出来的水流在花园内化成汹涌的喷泉,直射蓝天,形成一道道绚丽的彩虹。幽静的园区小道曲折蜿蜒地延伸着,小径旁的溪流汩汩流淌……
“空中花园”真的存在过吗?
大多数学者认为,“空中花园”是确实存在的,因为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许多历史著述中都有关于它的记载。比如,公元前1世纪中叶西西里岛历史学家狄奥多鲁斯,以及50年后在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在位时代著有《地理学》一书的斯特拉波,都曾先后描写过“空中花园”的情形。在今天伊拉克的首都,还有一座根据传说而复原的“空中花园”。
也有学者予以反驳。这些人指出:不少在自己著作中提及“空中花园”的古人,也仅仅只是从别人口中间接听到“空中花园”的情况,并没有亲眼目睹过实物。而亲自到过巴比伦城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大谈特谈巴比伦城的雄伟壮观以及巴比伦塔的凛凛雄风的同时,却对“空中花园”只字未提。这一点恰恰表明,古巴比伦城并不存在壮观的“空中花园”。
古印度的“哈拉巴文化”为什么突然消失了
20世纪90年代,印度考古学家在印度河下游的摩亨佐·达罗土丘,发现了沉睡了几千年的古域遗址。后来,学者们在印度河上游的哈拉巴又发现了一座此同时代的古城。两座古城的城址设计复杂、文物多彩,宛如一幅幅迷人的画卷,使人们看到了作为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古代印度高度发展的文化。这些古城文化被称为“哈拉巴文化”。
哈拉巴文化的范围分布很广,东西长1550公里,南北宽达1100公里,其范围比现今的巴基斯坦还要大得多。它的起止时间,却说法不一。目前的说法,是公元前2500年左右开始到大约公元前1750年灭亡。
哈拉巴文化的中心是雄伟、庄严的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两座城市。它们是上古印度文明的见证。哈拉巴城址位于旁遮普地区拉维河(印度河的支流)的左岸。摩亨佐·达罗城址位于信德省(今巴基斯坦境内)的拉尔卡纳县,靠近印度河的右岸。两座城市大小相等,周长大约都有4.8公里。城市由位于高岗上的卫城(统治者的居住区)和较低的下城(居民区)两部分组成。两座卫城面积相似,哈拉巴卫城围绕雄伟的砖墙,高达15米,市内占据相当大的面积,像一座坚固的堡垒。城北有一座大谷仓,还有作坊和两排劳动者的宿舍,据估计,这些宿舍可以容纳数百雇工和奴隶。摩亨佐·达罗的城市建设规模较哈拉巴略大,,遗迹保存最好,是印度河文明的典型城市。卫城的四周有防御的塔楼,中央是一个大浴池,长10.9米,宽7米,深2.4米。浴池的用途说法不一,或云为沐浴而建,或云为履行某种宗教仪式而建。
在浴池的东北有一组建筑群,其中的一座大厅长70米、宽23.8米,可能是这一地区最高统治者居住区。在浴池的西面有一个可能是作为大谷仓的平台,南面的一组建筑,则可能为会议厅。下城是居住区,规划整齐,主街又宽又直,达10米左右,可以同时并行几辆大车。在街道上,每隔一段距离备有点灯用的路灯杆,便于行人夜间行走。房屋主要用红砖砌成,房屋大小、高低和设备很不一致,有十几间的楼房,也有简陋的茅屋,在富人区还有用烧砖砌成的完善的排水设施。总之,两座城市的规模都很大,总面积都约有85万平方米,其居民数,据学者估计,各自都有35000人左右。两城所保留下来的文化遗物丰富多彩,在这里,既有刻有文字、图画的精美印章,还有计量重量的石头砝码、计算长度的介壳尺和青铜杆尺,也有金银珠宝、象牙装饰以及各种青铜工具、武器等。这些令人惊叹的文物,显示出上古印度人民高度的创造才能。
光辉灿烂的哈拉巴文化是举世罕见的,它表明印度河流域当时已经具有高度的文明。然而,就是这样灿烂的文化在兴旺发达了几个世纪后,到公元前1750年,却突然衰落,有些地区还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从此印度河流域哈拉巴文明之光熄灭了。
这些古老文明究竟是怎样毁灭的?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不解之谜。
亚马逊丛林中的印加宝藏究竟在哪里?
传说,在古代南美洲的亚马逊密林中,有一座神奇的黄金城,那里的金银翡翠堆积如山。古代印加帝国从这里运走了大批金银,用来装饰他们的宫殿和神殿。到了公元16世纪,西班牙人攻占了印加帝国,当看到那么多的黄金宝石摆在眼前时,西班牙人都惊呆了。后来他们打听到印加帝国黄金的来源,立即组织了探险队向亚马逊密林进发,希望找到黄金城,占有全部的黄金。可是这些探险队员不是被猛兽毒蛇吃掉,就是掉进了吃人部落的陷阱。再加上密林中有毒的瘴气,许多人都丢了性命,而黄金城还不知道在哪里呢。
终于有一支幸运的探险队找到了黄金城,还有一个传说中的黄金湖,可是到达黄金城时这支探险队的716名队员中,已经有550人把性命丢在了亚马逊的密林中。幸存者找到了价值300万美元的宝石翡翠,但是在听了哥伦比亚印第安族最后一位国王的侄子介绍后,人们才发现:和黄金湖里的金银珍宝相比,300万美元的翡翠宝石就好比是沧海一粟。
他向幸存者描述了一段那里神秘而传统的国王加冕仪式:新国王全身都涂上金粉,好像金人一样,然后跳入黄金湖中畅游,把身上的金粉全部洗掉。并且,那时臣民纷纷把黄金翡翠堆在他脚下,作为给他的献礼。新国王弯下身子,把所有的黄金全部抛进湖里,献给上帝。这种加冕仪式进行过无数次,致使湖底的黄金也越积越多。
这个故事使欧洲人一直难以忘怀。公元1545年,一支西班牙的寻宝队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从较浅的湖底打捞了几百件黄金用品,从此吸引了更多的人。1911年英国一家公司挖了一条地道,抽干了湖水。他们认为要把剩下的一层厚厚的淤泥清理干净,就可以看到黄金湖的全部宝藏了。但没想到,太阳把泥浆很快就晒成了又干又硬的大泥板。没办法,英国人只好回国去找钻探设备。但机器还没到黄金湖又充满了水,这次花费巨大的打捞宣告失败。
1974年,哥伦比亚政府派军队保护这个湖,从此,人们再也听不到黄金湖的消息了。
所罗门财宝究竟在哪
所罗门是以色列——犹太国的国王,在位约30年。所罗门统治期间,统一了以色列12个支派,国家和平,国力强盛,工农业发展迅速,商业兴旺发达。
据《圣经》讲,所罗门国王在首都耶路撒冷,用长达七年的时间,建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这一宫殿造型美观,工艺精湛,成了远近闻名的教徒顶礼膜拜的神殿。在神殿的祭坛上,摆放着藏有《摩西十诫》和《西奈法典》的圣箱。这圣箱被人们习惯地称之为“神圣约柜”。在古犹太人心中,这“神圣约柜”如同维系民族命运、国家兴衰的“镇国之宝”。
据说就在这个国宝的下面,有一条暗道通向一个很大的地下室,那里存有大量的金银珠宝。这就是传说中的“所罗门财宝”。
从公元前六世纪起,耶路撒冷经历了数百年的战乱,先后有巴比伦、马其顿、托勒密等国入侵。这些入侵者显然都是冲“所罗门财宝”而来,但这些“来客”无一人有幸见到财宝。
那么,这些财宝究竟藏在哪呢?
有人说,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巴比伦军队开进耶路撒冷之前,这些财宝就被转移到不被人知的一个暗道里。1876年,一名英军上尉在耶路撒冷郊游时,萝发现一条通往城里的暗道,他以为这里会有“所罗门财宝”藏在里面,可当他搜遍暗道,里面竟是一无所有。
据一些历史学家研究发现,所罗门在位期间,经常有船队远航,而每次回来都是金银满仓。后来,西班牙的一支考察队曾登上了被称为“所罗门群岛”的一片岛屿,岛上的居民全身尽佩有金银饰物。这一消息不胫而走,那些朝思暮想的寻宝者蜂拥而至。结果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去。
“所罗门财宝”究竟在哪,至今还是一个谜,等待着我们去揭开。
古印第安人的天文知识为何如此高深
15 世纪末以前,美洲的历史是独立发展的。远在西欧殖民主义者侵入美洲之前,印第安人就已创造出了十分灿烂的文明--堪与世界优秀文化媲美的玛雅文化、阿斯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尤为突出的是他們惊人的天文成就。
居住在南美安第斯山区的印第安土著居民基多人,在很远古的年代,就经过观察,认定基多城北的卡史贝一带是太阳每年兩次跨越南北半球的"太阳之路",并且设立了标记。后來,经过法国和厄瓜多尔兩国的科学家的测定,证明赤道的方位就在"太阳之路"的附近。
印加人还給許多星体和星座起了名字,并从观察天体中总结出自然界的规律。他们有太阳年和太阴年的概念。他們的太阳年每年分为12 个月,每月30 天,每年另加5 天; 而他們的太阴年则为每年354 天。
前印加时期的蒂亚瓦纳科文化,有一座以石造建筑而闻名的"太阳门"。整个建筑是用一块重达百吨的巨石雕成的,高2.5 米,宽达4.5 米,中央凿一门洞,门楣上有一些精美的、神秘的人形浮雕,有传說中安第斯世界造物主比拉科查像,以及其他各种图案花纹和符号等。据說每年9 月21 日黎明的第一道光总是准确地从太阳门中央射入。但這座太阳门却給我們留下了許多不解之谜,如当时的人們用什么方法雕刻這样巨大的石料,在没有轮制运输工具的条件下,它是怎样经过坎坷的山路运到广场并被竖立起來的,至今还得不到滿意的解答。此外,门楣上的图案又代表着什么呢?有人认为那些符号可能是一种当时的历法,但它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历法呢?
此外,在纳斯卡地区,有被世人称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纳斯卡地画。它們的用途是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許多科学家认为,地画是古代印第安人描绘的一幅巨型天文历法图,地画中的动物图像可能是各种不同星群形状的复制图,而那些长短不一、形状各异的线条则代表星辰运行的轨迹。
总之,古代印第安人的天文学充滿着无穷的奥秘。虽然有些人將他們的天文学成就与外星人的启示联系在一起,但他們神奇的天文学成就如何取得,至今仍是一个难解之谜。
“彩衣笛手”为何携走百余儿童
据说,在十三世纪初叶,德国哈默尔恩城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那年,城内发生了鼠害,大大小小的老鼠随处可见。老鼠肆虐,瘟疫流行,民不聊生。正当百姓愁眉不展,无计可施之时,一身穿五颜六色的彩衣人来到城内,这人声称可以驱走老鼠,解除鼠患,只是要市民支付相应的报酬。身受鼠害之苦的市民一口答应下来。之后,只见这位彩衣人拿出一只笛子,用力吹了起来,笛声响过,城内的老鼠竟蜂拥逃向城外,钻进威悉河后无影无踪。老鼠已经不见了,但城内市民却未能兑现事先的承诺,都不愿意舍出钱财。彩衣人一怒之下,又拿起笛子狠命地吹起来,只见城内相继有130名儿童,循着这笛声,随彩衣人一起,在城东哥本山附近陷进地下,从此踪迹全无。
至今,在哈默恩的一条街上留有一块石碑,记载着“彩衣笛手”与失踪孩子的故事。但碑上却并未写明这些孩子的去向。
于是许多人就猜测“彩衣笛手”是否是将这些儿童带入了地狱。
在此后的不断探索中,反对这种猜测,认为那只不过是一种思想道德方面的说教。而真实的情况是,那“彩衣笛手”试图将百余名儿童实施迁移,但在途中却因乘坐的船只在大海中沉没,不幸全部遇难。但这种观点也没有可靠的证据来证实其真实性。
这件事件已经过去了几百年,现在,当我们驻足那块石头之前时,许多人所想的,应该依然是这个故事是否刻意编造的。
法国历史上的“铁面人”之谜
铁面人”是人类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
1789 年7 月14 日清晨,愤怒的巴黎市民,成千上万地向巴士底狱奔去,他们呼喊着摧毁了巴士底监狱。在监狱的入口处他们发现了一行字,上面写着:囚犯号码64389000,铁面人。那么铁面人到底是谁呢?
据说在18 世纪,法国国王路易十五、路易十六都曾下令调查过“铁面人”,但调查的结果却无人知晓。只是传说路易十六曾明确表示,要严守“铁面人”的秘密。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对“铁面人”身份的猜测,众说纷纭,概括出来,有以下几种:第一种猜测认为,“铁面人”是路易十四的生父多热。第二种猜测认为,“铁面人”是当时的法官兼警察拉雷尼。第三种说法认为,“铁面人”是路易十四时期的财政大臣富凯。第四种观点是由法国历史学家托拜恩提出的。他认为“铁面人”是意大利的马基奥里伯爵。无论哪种观点,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 但同时也有很多的漏洞。时至今日,“铁面人”的身份依然是个谜。
德国纳粹为何屠杀犹太人?
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是德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屠杀犹太人呢?
有学者认为在欧洲歧视和迫害犹太人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问题。由于经济活动的成功以及宗教信仰的不同,犹太人横遭歧视。在古代就有犹太人要不时宰杀信基督教的小孩以祭祀的传说。后来希特勒也拾人牙慧,鼓吹犹太人有杀生祭祀的习俗。他利用欧洲长期存在的反犹情绪,对犹太人进行血腥屠杀。另外,犹太人历来善于经商,经济活动相当成功。希特勒早年从家乡林茨到维也纳时,发现城内的经济文化生活都被犹太人控制着,仿佛自己来到了一个外国的城市,就正是在这时他开始考虑反的问题的。
还有个别学者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分析希特勒个人经历对屠犹政策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比尼恩认为,希特勒在一次大战曾因英国施放芥子气中毒,福斯特尔医生以催眠治疗法治疗他的伤痛。他治疗时在幻觉中想到他的患有癌症的母亲是被犹太医生误诊而痛苦地死去。于是,他就不自觉地把母亲的死归咎于犹太医生布洛施。同时他又在幻觉中把对一个犹太人的恨与对全体犹太人的恨联系在一起。
另外,在纳粹德国是谁具体将排犹政策推向极端也有不同的看法。德国修正派历史学家推脱希特勒在其中负有的责任,认为是希姆莱在完全违背希特勒意志的情况下,下令从肉体上消灭这些犹太人。纳粹德国是因为迫于战局不利而日益孤立的处境才这样做。而另有些历史学家则明确指出这些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哈夫纳在《希特勒的含义》一书指出,希特勒一生有两个政治目标——称霸欧洲乃至全球和消灭犹太人。在纳粹德国,没有希特勒的命令,大规模屠杀犹太人决不可能发生。他大规模屠杀犹太人不是迫于战争的需要。这样做在军事上极为不利,一方面使忠于德国的犹太人成仇敌,另一方面极大地牵制了可用在战场上的兵力和物力。希特勒的罪行不是战争罪行,而是赤裸裸的谋杀。
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屠杀犹太人行径仍是让人难以理解的。
“秦坦尼克”号沉没之谜
1912年4月15日,载着1316号乘客和891名船员的豪华巨轮“泰坦尼克号”沉入海底,这一人类史上的悲剧轰动了全世界,被认为是20世纪人间十大灾难之一。
“泰坦尼克”号为什么会触冰沉没?在事发后有人提出了许多疑问。
据说在“泰坦尼克”号客轮沉没的前一天,曾接收到有关途中有冰山出现的通报,但该船仍在船长的指令下全速前进。甚至在已发现冰山的情况下,航速也丝毫未减。
另外,“泰坦尼克”号客轮上有两千多人,而救生艇只有16艘,只能装千余人。如果说是因为过分相信客轮的航运能力(该船有“永不沉没”之称),那它毕竟是首次航行,怎么就凭想当然呢?
据说还有一件奇怪的事。在“泰坦尼克”号客轮沉没之前,有位英国作家写了一本小说,小说的情节与“泰坦尼克”号客轮发生的事情,细节一致、厄运相同。书的名字叫《泰坦号沉没》,又是何其相似!
这是一种偶然巧合,还是一种科学预言,人们一时无法解释清楚。
另据“泰坦尼克”号客轮上的一位幸存者讲,如此装备一流、设计豪华的万吨巨轮,竞忘记了给了望人员配置望远镜,以至在出事前,了望人员未能及早发现冰山。
至今,“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仍如当初那样带着许多无法说清的疑问,及千余个冤魂沉入了海底。它的沉没之谜还有待我们努力揭开。
来历不明的水晶人头
迄今为止,世界上共发现了三颗水晶人头。有一颗陈列在大英博物馆。有一颗收藏于法国的人类博物馆里。还有一颗在一位英国姑娘安娜手中。
这三颗水晶人头是怎么来的?又是谁制作的呢?
保存在法国人类博物馆的那颗水晶人头,是人们在墨西哥的印第安族古城遗址上发现的。安娜手中的那颗水晶人头,是她随父亲、考古学家米西尔在拉丁美洲的洪都拉斯一座古堡废墟中挖掘的。而在大英博物馆陈列的那颗水晶人头,则是在民间收购上来的。
安娜手中的那颗水晶人头,其制作工艺十分精致。从外形上看,眼睛、牙齿、鼻梁、面颊等构造匀称,维妙维肖。考古学家米西尔,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水晶人头作了技术监定,他断言,这颗水晶人头是在四千年前制成的。
法国考古专家认定,现存法国的水晶人头是十四世纪的产物。但是,在二十世纪之前,墨西哥的印弟安人还处在原始生活阶段,如何会制作出技艺高超的水晶制品,对这一问题的解释,考古专家也一筹莫展。
大英博物馆陈列的那颗水晶人头,更是神奇它白天晶莹剔透,一到夜间,却放射出耀眼的银光,其面目则狰狞可怕。对于这颗水晶人头的制作年代以及它是何人所造?这还是科学家们尚在研究的问题。相信将来会有准确的定论。
马可·波罗做过扬州总管吗
马可·波罗是中世纪大旅行家,是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重要人物之一。公元1271年,他随父亲和叔父到达中国,居住了17年。在返回故乡之后,因参加的一场海战,兵败被俘入狱。他在狱中口述其在东方的见闻,由同狱难友为之笔录,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游记》称,当马可·波罗一行来到中国时,元世祖忽必烈隆重地接待几位远道而来的异国朋友。元世祖对年轻的马可·波罗尤为器重,派遣马可·波罗到全国各地巡视。在巡视至江苏扬州时,“曾亲受大可汗的命令,治理这城三年之久。”
马可·波罗自称治理扬州三年。也就是说他做三年的扬州总管。
后代学者杨忠玖先生则指出,如果马可·波罗在扬州做过行省长官或总管,那么,在《元史》或扬州地方志中都应有文字记载,在当地也应有遗迹可寻。可事实是,这些都一无所有。后来有人发现,《马可.波罗游记》的译本较多,其中有一译本写有,“奉大可汗命居住此城中三年”。如果只是在此居住三年,而未曾做官,那史书上没作记载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凡马可·波罗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为,都来自自己口述而成,这其中是否有误也就很难说了。尤其在众多的译本中,其说法常常不甚一致。
另外,甚至有的学者对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也曾提出过怀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