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的远古文明-欧洲大陆上的谜题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永恒之城的起源之谜

    意大利人一向宣称他们的首都罗马是“永恒之城”,但罗马城是怎么来的呢?关于其起源问题,除了一个美丽的传说,至今没有可信的证据。

    在意大利著名的卡彼托林博物馆中,有一尊青铜母狼雕像,而狼身下是一对正在吮吸乳汁的男婴。母狼形象很高大,身材颀长精瘦,四肢健壮有力,脚爪紧叩地面,两耳竖起,嘴唇略张,牙齿微露,双目圆睁,直视前方,带着一股沉着、冷静与警觉。肚腹下的一对男婴仰着头贪婪地吮吸着乳汁,对周遭的一切恍若无知无觉。

    这座母狼铜像据说是公元前6世纪的作品,弥足珍贵;两个男婴是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添加上的,艺术价值不菲。二者珠联璧合,不但是上乘艺术佳品,而且向人们讲述了罗马城起源的故事。

    意大利半岛中部有一条台伯河,蜿蜒向西注入地中海,罗马城建在台伯河左岸的小山上,离入海口不远。据说,罗马城是由两个孪生兄弟——罗慕洛和勒莫建立的。他们是希腊神话中特洛伊英雄之一伊尼亚的后代。在特洛伊城被希腊人攻陷的时候,伊尼亚带领一些人逃了出来。他们经过长途跋涉和海上漂泊,来到了意大利半岛。伊尼亚的儿子后来在拉丁地区修筑了新的城池——亚尔巴龙伽城,自己当了国王。王位后来传了15代,一直传到依米多尔。依米多尔有个弟弟叫阿穆留斯,他通过政变篡夺了王位。阿穆留斯为了防止哥哥的后代报仇,下令杀死了自己的侄子,并强迫侄女去做女祭司。女祭司是不能结婚的,阿穆留斯以为这样一来就能使哥哥断了“香火”。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不久,被迫当祭司的侄女竟生下一对双生子。阿穆留斯又恨又怕,他立即下令处死侄女,并派一个奴隶把孪生兄弟扔到河里去。奴隶提着装着两个婴儿的篮子来到台伯河边,看着不断上涨的河水不敢靠近。他想,如果把篮子放在河边,不一会就会被水卷走的。就这样奴隶把篮子放在河岸上就回去了。万万没想到,篮子被河水漂起后,没冲多远就被岸边的一根树枝挂住了。河水退下后,篮子里传来了嗷嗷待哺的婴儿的哭声。恰巧一只母狼正好来河边喝水,它闻声走过来嗅了嗅篮子里的孩子,不但没有把他们当做一顿丰盛的晚餐,反而用自己的乳汁来喂他们。

    后来一个牧人发现了哥俩,于是把他们带回家抚养。牧人还给他们起了名字,一个叫罗慕洛,一个叫勒莫。牧人后经多方打听,知道这两个孩子是老国王的后代,于是一直对他们的身世守口如瓶。这对孪生兄弟在牧人的一手调教下渐渐长大,练就了一身好武艺。牧人看到时机成熟后,便把他们的身世和盘托出。于是,兄弟俩开始行动,领导亚尔巴龙伽人民起义,推翻了残暴的阿穆留斯。兄弟俩又找到了退居乡间的外公,并让他重新当了国王。

    后来兄弟俩不愿待在亚尔巴龙伽城,他们打算在昔日遇救的地方另建新城。新城建好后,兄弟之间却因为新城命名、由谁来统治等问题发生争吵,最后双方决定让神来作出选择。至于神意如何,则通过占卜测知。勒莫首先在自己的占卜地看到6只秃鹫飞过,便认为神选择了他。当他派人通知罗慕洛时,罗慕洛正看到有12只秃鹫飞过。一方声称先见秃鹫者为王,另一方则坚持以秃鹫的数目多寡定夺。双方爆发了一场舌战,激愤的谩骂导致格斗。罗慕洛杀死了勒莫,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新城市。“罗慕洛”后来的读音就成了“罗马”。这件事大约发生在公元前754年,这一年也是古代罗马纪年之始。

    当然,这只是传说。这个传说是如何形成的?它有多少历史真实性?罗马城市建立的真实情况到底怎样呢?史学家已经争论了百年之久,人们还是各执一词。

    罗马古城风光目前,我们关于罗马早期历史的知识,大部分来自古代史学家李维、奥尼修斯和普鲁塔克3人的记述。有关罗马起源的主要情节,他们3人的口径基本上是一致的。从这可以推断,早在他们之前,可能就有人对罗马的起源和早期罗马历史的传说做过一番删订、统一工作。一般认为,大约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关于罗马起源的传说已经被大家公认。直到16世纪,西欧的人文主义者才起来否定伊尼亚和罗慕洛的故事。于是,有不少学者开始对上古传说的真实性表示怀疑。17-18世纪,疑古之风已经走向极端,一切古代传说统统被斥为“胡编乱造”、“纯粹神话”。

    但是也一直有人持保留意见。一些史学家根据民间歌谣、语言学、铭文材料,认为这个传说是比较可信的。事实上,关于罗马建城的故事,肯定有许多情节是后人胡乱附会上去的。但也不能否认,传说多少会折射出历史的真实。因为,一切古老民族的历史几乎都是从夹杂着神话的传说开始的。

    但是,德国考古学家施利曼于19世纪70年代发掘出了一向被怀疑其真实性的特洛伊遗址,既然特洛伊并非荷马编写的神话故事而是历史真实,那么伊尼亚在特洛伊城破时逃到意大利是不是也有可能呢?

    也有一些史学家认为,罗马城的建立与拉丁人和萨宾人有关。拉丁人约于公元前2000年进入意大利的拉丁姆平原。在他们居住区附近还有其他印欧语族人:萨宾人、埃魁人和伏耳西人等等。他们建立了好几条南来北往的商道,其中较重要的一条穿过罗马诸山。在巴拉丁山脚下的渡口处,他们还派人常驻,并设卡收费,这里逐渐形成了一个交易市场,随着贸易的不断扩大,人们在这里设卡收费,在山坡上筑堡防卫,逐渐发展为罗马城的雏形。

    孰是孰非,尚无定论,看来有待考古证明。

    但是罗马人至今对那匹母狼怀有感激之情,他们将母狼视为“母亲之狼,并精制了一个饲养着一只母狼的永久性兽笼,置放于市政厅前面的显眼处,还将母狼的形象镌刻在罗马的城徽上。

    世界上最古老的圣坛

    1979年,西班牙考古学家埃奇加莱·巴伦迪伦和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人类学家弗里曼·克莱塞,在西班牙北部的埃尔朱育洞穴进行发掘时,发现洞穴入口处有一座原始人用泥土和石块堆砌起来的圣坛,圣坛底部的面积约10.96平方米,在它的中间有一条长达1.09米、宽0.78米的浅沟,沟里堆满了石制矛头、动物骨骼、贝壳和颜料。在沟的一头有个高0.51米的土石充填的黏土框架(框架用鹿骨、石板等加固),架顶上平放着一块重达1吨的石灰石板,石板上放置着一尊石雕像。石雕像非常古怪,它高0.36米、宽0.33米、厚0.21米。雕像中间有一道天然石缝,把所刻的脸庞分成了两边,右边是长着胡须的人的半边脸,左边则是凶恶的食肉兽(狮子或豹)的半边脸。

    根据放射性元素判断方法测定,这座圣坛是在14000多年前建成的,这是迄今所知的最古老的宗教圣坛,也是唯一的一座早在旧石器时代建立的宗教建筑。

    宗教的起源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世界各国学者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很不一致。根据现在所掌握的考古材料来看,宗教萌芽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到旧石器时代晚期才逐渐发展起来。当时原始人的生产力很低下,他们的实际知识还处在萌芽状态,而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庞大、复杂、神秘莫测的世界,在他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他们不能理解、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他们感到自然界中似乎到处都有威力无穷、不可捉摸的神秘力量在发生作用,他们在跟大自然斗争时,感到自己是渺小和软弱无力的,这样就产生了最古老的宗教观念。这座圣坛地面的石块磨得很光滑,这说明当年原始人经常在这里举行集体性的宗教活动。14000多年前的原始人竟然已经有了如此完备的宗教活动场所,这在世界上也还是首次发现。

    更令人奇怪的是那半人半兽脸型的石雕像。为什么原始人要把那尊石雕像的脸庞分成左右两部分呢?考古学家们的看法不一。有些学者认为,可能出于图腾崇拜,这是原始人类一种最早的宗教信仰,当地原始人可能认为狮子或豹与自己有亲缘或其他特殊关系,以狮子或豹为图腾,他们把狮子或豹当做神灵来尊敬和崇拜,这种崇拜既是迷信,又在当地原始人中起着维系集体、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作用。有些学者不同意上述看法,他们认为,这是由于在长期劳动过程中原始人类的体质和智慧都大大向前进化和发展了,他们已经有了较高的思维能力,尤其抽象思维能力发展更快,因此,这尊人脸与兽脸各半的石雕像,表明了当时原始人已经在认真思索人性与兽性在人类以及神灵中的表现,右边长着胡须的人的半边脸象征着人性之“善”;左边凶恶的食肉兽(狮子或豹)的半边脸象征着兽性之“恶”,这样,原始人就巧妙地把“善”与“恶”、“美”与“丑”糅杂统一在一起。这尊石雕像是原始人运用象征性的艺术表现手法创作出来的佳作。

    可是,令人迷惑不解的是:在近代和现代欧洲艺术品里,所谓象征方法还是一种十分时髦的表现手法,难道14000年前的原始人就已开始运用这种象征方法来进行艺术创作——雕制石像了吗?当时原始人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形象思维能力发展的情况究竟如何?这是有待深入探讨的一个谜。

    1998年7月的一天,法国职业潜水员昂利·库斯奎同3位潜水学会的会员,一起潜入地中海摩修奥湾40米深的海底。在海底,他们发现了一个黑乎乎的洞,洞口四周布满珊瑚。他们小心翼翼地潜入洞穴,艰难地在这1米宽的水下隧道中左右探索。

    约半个钟点后,他们来到了一个拱形洞窟,这里的水深仅及腰际,宽约60米,高2~5米不等。洞壁颜色白、蓝交杂,钟乳、石笋如林,景象十分奇特。

    他们手持电筒,沿着堆积方解石的滑溜溜洞底,一步步地向前挪动。突然,他们又发现了一个新的缺口。从缺口望进去,那里还有一个洞室,30米高的洞顶俯瞰着一个被岩壁包围着的小湖。这又是一处绝妙的洞窟。

    库斯奎把电筒放在一块大石上。灯光照在了洞壁上,在黑暗中他赫然看到了1只手的图案,他赶紧把洞内的奇妙图案一一拍了下来。

    2天后,库斯奎到照相馆去取洗好的照片,才发现图案上的手不止1只,而是3只。他想这很可能是古人留下的杰作,他查考了所有能找到的考古资料,可是却一无所获。

    库斯奎等人再次回到海底,这次他们大获丰收。在洞窟的西壁有一横排小马,是用像炭一样的黑颜料画的,画面上蒙着一层半透明的方解石。洞顶上有一幅巨角黑山羊图,还有一幅雄鹿图。东壁上画着2头大野牛和更多手印般的手掌,有的五指不全。还有一个猫头和三个企鹅图。有些图显然是部分或者完全重叠在一起,甚至还有怪异的几何符号。

    库斯奎把他的发现向法国的考古研究部门作了报告,但是专家们对此都表示怀疑,因为证据只是一些照片,况且法国东南部从未发现过什么洞窟壁画。幸亏史前史研究权威和资深潜水员让·库尔丹出来为库斯奎辩护,库尔丹曾在卡西斯湾发现过旧石器时代的遗骨、燧石和木炭等,他知道海底有许多洞穴在几万年前原是人类的居所,当时地中海的海岸线是在100多米以外,后来才给海水淹没的。法国海底考古专家让·克罗德也出面支持,认为虽然年代久远,在这一带寻找旧石器时代克罗马努人的遗迹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还是应先派专家去现场勘察,再下结论不迟。

    9月19日,库尔丹等专家随库斯奎潜入隧道。眼前的景象让库尔丹惊叹不已:“这是欧洲考古史上最重大的发现之一!我从未见到过这样一类的景象!”壁画不仅完全像库斯奎先前所描述的那样精美,而且这次使用的强力泛光灯还照出先前没有发觉的壁面。

    经过几天紧张的鉴定之后,再也没有人对此表示怀疑了。克罗德完全相信从洞中带回的资料。他说:“马、野牛、山羊等壁画和雕刻全部有着旧石器时代的特征,甚至是按照史前艺术惯例画出来的。例如,那时候画的野牛角总是弯曲或半弯曲的,蹄从来不画出来,腿总是缺掉最后的一截。这一切可以说明它们比著名的拉斯拉洞的画还要早。”

    克罗德的初步推断,不久便得到了实验室测定结果的支持。测验由里昂市全国科学实验所技师需克埃温主持,根据碳测年法测定,这批画已有18000多年的历史了。

    18000多年,已远远超出人类文明历史的极限,已变得十分遥远,科学家还能读懂这部“洞穴巨著”,还能破解这一史前之谜吗?

    米诺斯王国的神秘消失

    希腊神话传说中,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悲剧故事:很久以前,克里特米诺斯王的一个儿子在雅典被杀害了。暴怒的米诺斯便对雅典发动了一场战争,最后强迫雅典国王埃古斯签订了一项骇人听闻的条约:每隔9年(一说每年)雅典必须向克里特进贡7对童男童女。这些人被送到克里特后,即被当做食物让一个牛首人身的怪物——米诺陶洛斯逐个吃掉。传说,米诺陶洛斯为王后帕西法厄与一头公牛所生。国王为了遮丑,便请大建筑师达代罗斯在克诺索斯建造了一座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双斧宫殿,然后把那牛首人身的怪物藏在深宫中。

    雅典惧怕米诺斯的强大,万般无奈,只好按屈辱的条约按时纳贡。因此,每年进贡期限,凡有童男童女的父母们都害怕悲惨的命运会降临到自己的子女头上。到第三次进贡的时候,埃古斯的儿子,英雄忒修斯为了全国的百姓,决定作为7对童男童女中的一员到克里特去。

    忒修斯一行出发时,老国王给他们一面白帆,并约定,如果忒修斯平安回来,就悬起白帆。否则,仍像以往那样,挂上黑帆,可使人们远远一看就知道是失败了。

    忒修斯和童男童女们乘船来到克里特岛,米诺斯王召见了他们。当这位年少英俊的雅典王子出现在克诺索斯王宫的时候,米诺斯美丽的女儿阿里阿德涅公主立刻爱上了他,忒修斯也对公主一见钟情。阿里阿德涅偷偷地交给忒修斯一个线球和一柄魔剑,并透露了进入深宫的方法。忒修斯按照公主的指点,把线球的一端拴在迷宫的入口处,然后放着线通过曲折的路径来到米诺陶洛斯的藏身之地,用魔剑将这怪物杀死。之后带着阿里阿德涅和被当做贡品的孩子们一起逃离克里特岛。在归程中,他们忘了把船上的黑帆换成白帆。当埃古斯站在海岸上远远地望见张着黑帆的船只徐徐驶来时,以为儿子已死,顿时痛不欲生,随即跳海身亡。后人为了纪念他,便把这海叫做爱琴海。

    令人奇怪的是,这个悲剧故事中所提到的克里特的米诺斯王国,在希腊历史上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但它的传说却被描述得如此绘声绘色。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在地中海以东,希腊半岛以南,有一个多山的海岛——克里特岛。自古以来,它就是希腊的领土,是希腊最大的、也是离本土最远的一个海岛。

    克里特岛被海水所环抱,风光绮丽,气候宜人。除此之外,它似乎没有引起人们注意的地方。在希腊古老而光辉的历史上,克里特的地位被忽略,历史学家们对该岛遥远的过去几乎一无所知。但奇怪的是,克里特在希腊神话中却是一个赫赫有名、非同凡响的地方,它同许多传说中的大英雄人物有关。多年后人们吃惊地发现,克里特历史上最光荣的一页,正是以这些离奇古怪的神话传说为线索,才从地下发掘出来的。

    希腊的神话和传说(包括荷马史诗)举世闻名,深深地吸引了不少西方考古学家,他们认为,这些优美的故事很可能是古人根据一定的历史事件,经过艺术加工而创造出来的。

    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1822—1890年),依据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有关特洛亚战争的描写,在小亚细亚希沙尔里克丘陵(今土耳其西部、爱琴海沿岸一带)发掘出特洛亚古城的遗址。古希腊人在公元前12世纪初曾远征特洛亚城,与特洛亚人进行过10年战争。史诗《伊利亚特》描写了这次战争最后一年里51天中发生的事情。

    那么,传说中的克里特王国、米诺斯王和他的神秘的迷宫,是否真的曾在历史上存在过呢?谢里曼很想亲自揭开这个历史之谜,但他未能如愿以偿。

    克里特文明遗址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思等人来到克里特岛上进行考古发掘,决心把这个神秘王国的存在与否弄个水落石出。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在岛上发掘出好几座古城的遗址,另外还有大量的文物,证明克里特王国确有其事。

    在古都——克诺索斯的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座王宫的废墟,它占地约2万平方米,依坡而建,共有3层,还有地下室。宫中大小房屋共几百间,均由迂回曲折的廊道连接。王宫结构之复杂,实为罕见。学者们认为,这就是传说中的米诺斯双斧迷宫,因为在废墟中发现了双斧标志。

    在王宫的墙壁上,种种题材的壁画绘出国王和贵族妇女的形象。这些壁画虽历经数千载之久,但色泽仍然十分艳丽。

    考古学家们深入王宫的一个仓库,发现了许多一人高的大陶缸,里面装着粮食、橄榄油和酒。在另一些仓库里放着战车和兵器。一间外面包着铅皮的小室,贮藏着国王的巨大财富,其中包括无数的宝石、黄金饰物和印章。

    克诺索斯宫殿遗址不过,在出土的文物中,最有历史价值的莫过于那数万张刻有文字的泥版了。在这些泥版上,古克里特人用线形文字记述了国王的档案和重要事件。一块文字泥版上赫然写着:“雅典贡来妇女7人,童子及幼女各1名”。这不禁使人想起关于米诺斯王强迫雅典进贡童男童女的故事。

    1980年春,英国考古学家在雅典公布说,他们不久前的发掘,证明古克里特岛人在米诺斯时代有食人肉的习惯。在克诺索斯宫殿周围市镇中一所铜器时代的房屋里(传说这是半人半牛怪物的藏身之处),考古学家发掘出一些人的尸骨,尸骨上留下的刀痕同动物被宰杀后留下的刀痕一模一样。据辨认,这200多根支离破碎的人骨是8~11个年龄在10~15岁的儿童的骨头。

    英国考古学家认为,克里特人食人肉可能不是由于饥荒,而是出于某种宗教仪式。

    由此看来,雅典向克里特进贡童男童女的恐怖传说,并非虚构。我们不妨作个推测,即克里特统治阶层的成员,有吃人肉的习惯,也许米诺斯的某个儿子就是一个嗜食人肉的家伙。可能正因为如此,米诺陶洛斯才在神话故事中,被人描绘成为牛首人身的怪物,它表现出人们对这个吃人魔王的憎恶。

    经过多年不断地发掘,曾长期使人迷惑不解的神话中的米诺斯王国,终于露出些许端倪。

    现在人们才知道,克里特王国曾存在于大约公元前2300年—前1500年间(相当于我国的夏朝)。在最后的一二百年中,该王国的文化曾盛极一时,这正是米诺斯王朝时期,当时米诺斯称雄爱琴海,威震雅典。克里特岛雄踞欧、亚、非三洲之中心,是联系亚非两洲先进国家的纽带。米诺斯充分利用了这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造船业,并且建立了强大的舰队,这已为发掘出来的港口和造船厂的废墟所证实。

    据推测,米诺斯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海军的人。他的所向无敌的舰队,曾使他的国家能够同当时的发达国家——埃及、叙利亚、巴比伦、小亚细亚及腓尼基等,保持经常的贸易来往,并成为他建立海上霸权进行扩张和殖民的威慑力量。爱琴海诸岛纷纷向米诺斯称臣,迈锡尼一度沦为他的殖民地,雅典也得向他纳贡。据考证,克里特与埃及、巴比伦是同时发展起来的文明古国,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是重要的古文明的中心。

    令人不解的是,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克里特岛上的所有城市在同一时间内被毁坏,不久都从地球上消失了。

    今日的克里特岛历史学家对它的毁灭作了种种推测,有人说可能是大地震的发生,有人认为是希腊半岛的入侵者消灭了这个国家,也有人认为是岛上居民发动了人民起义。总之,它是在一场意料不到的劫难到来后被毁灭的,它的历史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只能被揉进神话之中了。

    土耳其卡帕多基亚的格尔里默谷地,看起来和月球表面很相似。这里的火山沉积物上矗立着奇形怪状的石堡。石堡是由火山熔岩硬化后,经风蚀雨浸而最终形成的。

    早在公元8世纪和9世纪的时候,这里的居民就开始开凿空石堡,将其改装成居室。人们甚至在凝灰岩体上凿出富丽堂皇的教堂,在其中供奉色彩绚丽的圣像。然而,卡帕多基亚真正引起轰动的发现埋藏在地下,那就是巨大的可居住成千上万人的地下城市。其中最著名的一座座落在今天代林库尤村附近。通往地下城市的通道隐藏在村子各处的房屋下面。人们在这里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到通风洞口,这些通风洞从地下深处一直延伸到地面。

    整个地带布满了地道和房间。地下城市是一种立体建筑,分成许多层。代林库尤村的地下城市仅最上层的面积就有4平方千米;上面的五层空间加起来可容纳1万人。今天人们猜测,当时整个地区曾有30万人逃到地下躲藏起来,仅代林库尤的地下城市就有52口通气井和1.5万条小型地道。最深的通风井深达85米。地下城市的最下层建有蓄水池,用以储藏水源。

    德米尔先生是地下迷宫——地下城市的发现者,这一发现纯属偶然。在代林库尤村,房子下面的地下室被用作冷藏室。有一天,德米尔在冷藏室偶然发现一个洞口,好奇心促使他向下挖掘……

    到今天为止,人们在这一地区发现的地下城市不下36座。其中并不是所有的都像卡伊马克彻或代林库尤附近的地下城市那么大,但都称得上是城市。现在人们已经绘制出了这些城市的俯视图。熟悉这一地带的人认为,地下城市的数量远不止这些。现在所发现的地下城市相互间都通过地道连接在一起。连接卡伊马克彻和代林库尤的地道,足有10千米长。

    不可思议的地下城市确确实实存在着,可谁是建造者呢?它们是什么时候建成的?用途又是什么?对此,人们有着不同的见解和推测。当然也有人举出具体的史实加以考证。史实之一是在基督教早期,这一新生宗教的信徒寻求避难并最终选中了这里。最早的一批大约在公元2世纪或3世纪,以后一直延续到拜占庭时期,也就是阿拉伯军队困逼坚固的君士坦丁堡(即今伊斯坦布尔)的时候。当时的基督教徒确实曾在这里避过难,然而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建造者,地下城市在他们到来之前就已存在。地下城市到底是谁在何时修建的呢?推测如下:

    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这一带的地基是由凝灰岩构成的,因为附近就矗立着火山。只要有黑曜岩,即火石,地基就很容易被凿空,而火山在这一地区并不鲜见。就这样,也许花了仅仅一代人的时间,地基就被掏空了。地下城市大多是超过13层的立体建筑。在最低的一层,人们甚至发现了闪米特时代的器物。

    闪米特人是一支古老的神权民族,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以前,他们曾在这一地区生活过。其都城哈图沙离代林库尤大约有300千米。闪米特人曾一度占领了古老的皇城巴比伦。最初的时候,闪米特的国王被看成是神灵,地位大致相当于古埃及的法老。闪米特人原本没有姓名,只是到后来才有了姓名。他们经常戴高帽子来装扮自己,这种帽子今天称作地精帽。戴这种帽子的人,全世界范围内都能见到,可见其传统之深远。这是人类想以此模仿外星文明使者和肢体不成比例的硕大头颅,称得上是一种爱美的表现。长期以来,对这种戴高帽的现象一直存在着许多曲解,其实,这在当时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时尚,并在一些地方,例如古埃及,通过雕塑和绘画被永久记录下来。

    有人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人类为什么要把自己隐藏起来?一个明显的原因是由于对敌人的恐惧。谁会是敌人呢?

    首先,假设地面上的敌人拥有军队,在地面上,他们肯定能看到耕种过的土地和空空如也的房屋。而地下城市里建有厨房,炊烟将通过通气井冒出地面,而被敌人发觉。人们无不知道,把呆在鼠洞般的地下城市里的人们饿死或者封死通气口憋死他们,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所以,人们恐惧的不仅仅是地面上的敌人,他们在地下岩石中开凿避难之所,是因为他们害怕能飞行的敌人。这个猜想是否有道理呢?

    当然有,闪米特人在他们的圣书《科布拉·纳克斯特》中就已描述过,所罗门大帝怎样利用一辆飞行器把这一地区搞得鸡犬不宁。不仅他本人,他的儿子,所有恭顺他的人,也都曾乘坐过飞行器。阿拉伯历史学家阿里·玛斯乌迪曾描述到所罗门的飞行并大致介绍了他的部族。当时的人类对于飞行现象产生恐惧,我认为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许他们曾被剥削、奴役过,所以每当报警的呼喊“他们来了”响起来的时候,人们就逃进地下城市。这和我们今天挖筑地下掩体防护自己的情形是一样的。

    上述说法仅仅只是一种猜测。这些地下城市到底因何而建,是何人所建,都还需要历史学家去研究。

    卡纳克石阵隐藏的秘密

    法国布列塔尼半岛的濒临大西洋的城镇卡纳克,是一块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地方。这里除了有巨石砌成的古墓,最吸引人的便是郊外那一片片整齐排列的石阵。

    长期以来,卡纳克石阵一直默默无闻,直到18世纪20年代才引起人们关注。这片石阵,据说曾有1万根石柱,而如今仅存2471根。它被农田分为36片,以12根一排向东延伸。最高石柱露出地面部分达4.2米的莱芒尼石阵,地处城北1.5千米。从这里再向北,便是卡尔马里石阵,它比前者要小,与其相邻的凯尔斯堪石阵就更小些了,长约400米,远远一望,好像正在接受检阅的一队士兵。

    对此,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少学者相信,石柱是凯撒大帝时代的产物。19世纪初,考古学家在卡纳克发现许多蛇崇拜的遗迹,这使人产生联想:那一条条逶迤延伸的石队或许是蛇的模拟图形。还有人推测,这个石阵是晒鱼场、市场、旅馆、妓院的遗址。现今甚至有人称它是外星人访问地球的飞船基地。

    1959年,专家们确认卡纳克为世界上最大的新石器文化发源地之一。

    卡纳克石阵正如对石阵进行了长期考察的英国考古学家欧文·霍丁霍姆所说,这个石阵就像金字塔一样,为人类留下了永恒的不解之谜。

    令人纳闷的是,这么大规模的石柱群为何在18世纪以前的历史记录中只字未提?这也是石柱群令人感到神秘莫测的主要原因。人们无法从文献中探知它的形成及作用,于是便开始了种种推测。

    有的说,卡纳克镇守护神可内利在公元前56年,为抗拒凯撒大帝的罗马大兵入侵而亲登镇北山丘,在奇迹般的神力作用下,将一个个追赶来的罗马人封死在原地,变成石柱。有的说,罗马人竖立石柱,是为了作为庇护帐篷的挡风墙。

    这些论调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石柱群之谜还有待于将来的解开,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经过放射碳14测试,这些石柱群早于公元前4650年便已经存在了。

    18世纪前,考古学家在法国的布列塔尼半岛上挖掘出的呈不规则排列的巨大石柱群是世界考古史上最神奇的伟大发现之一。这个被英国考古学家海丁翰教授称为“比金字塔更为神秘”的石柱群,无论从它们的重量、数量、高度和历史的久远程度来看,都足以取代英国沙利斯伯里平原上的石群,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巨石之最。

    神秘莫测的英国巨石阵

    在英国古老而广漠的平原上,矗立着许多奇特的巨石建筑,它们默默地在风雨中经过了几千年,注视着人间的沧桑,这就是令人百思不解的古代巨石阵遗址。这些雄伟壮丽的神秘巨石阵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观光者和众多为之困惑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建筑学家和天文学家。

    著名的巨石阵遗址位于英格兰南部沙利斯伯里。石阵的主体是由一根根巨大的石柱排列成几个完整的同心圆。石阵的外围是直径约90米的环形土岗和沟。沟是在天然的石灰土壤里挖出来的,挖出的土方正好作为土岗的材料。紧靠土岗的内侧由56个等距离的坑构成又一个圆,坑用灰土填满,里面还夹杂着人类的骨灰。这些坑是由17世纪巨石阵的考察者约翰·奥布里发现的,因此现在通常称之为“奥布里坑群”。坑群内圈竖着两排蓝沙岩石柱,现已残缺不全,有的只留下原来的痕迹。巨石阵最壮观的部分是石阵中心的砂岩圈。它是由30根石柱上两两架着横梁,彼此之间用榫头、榫根相连形成的一个封闭的圆圈。这些石柱高4米、宽2米、厚1米,重达25吨。砂岩圈的内部是5组砂岩三石塔,排列成马蹄形,也称为拱门,两根巨大的石柱,每根重达50吨,另一根约10吨重的横梁嵌合在石柱顶上。这个巨石排列成的马蹄形位于整个巨石阵的中心线上,马蹄形的开口正对着仲夏日出的方向。巨石圈的东北侧有一条通道,在通道的中轴线上竖立着一块完整的砂岩巨石,它高4.9米,重约35吨,被称为踵石。每年冬至和夏至从巨石阵的中心远望踵石,日出隐没在踵石的背后,增添了巨石阵的神秘色彩。

    根据科学家实地考证,巨石阵最早是建于新石器时代后期,约公元前2800年,那时已建成了巨石阵的雏形——圆沟、土岗、巨大的踵石和“奥布里坑群”。公元前2000年开始是巨石阵建筑的第二阶段,整个巨石阵基本形成。这个阶段的主要建筑是蓝沙岩石柱群和长长的通道。巨石阵的第三期建筑最为重要,约在公元前1500年,这时建成了沙石圆和拱门,巨石阵已全部完工,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雄伟壮丽的巨石阵遗址的全貌。需要指出的是,整个巨石阵的工程需要150万个工人,而在整个建筑过程中,始终没有用轮载工具和牲畜的痕迹。

    从现在看来,巨石阵的建筑规模和工程难度对于早期人类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它的建成比埃及最古老的金字塔还要早700年,然而究竟是谁建造了这雄伟的巨石阵,现在仍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当地早期居民凯尔特人建造的墓穴,也有人认为是古罗马人为天神西拉建造的圣殿,还有人认为是丹麦人建造用来举行典礼的地方,然而这些虚无缥缈的想象都没有确凿的证据。

    无数学者经年累月地找寻着巨石阵的建造者。学者们慨叹巨石阵与埃及金字塔一样的神秘莫测,有人提出巨石阵的建筑石料均是从160多千米外的地方运输而来,开采、运输、安放如此巨大的石块,必须具备高超的技术巨匠,于是他们认为巨石阵与金字塔出于同一位巨匠之手。

    学者们甚至使用了当前最先进的仪器设备考察巨石阵的奥秘,奇怪的是,他们发现巨石阵竟能发出超声波!古人在刀耕火种的时代怎么会知道超声波呢?

    学者们的考察研究又掉入了迷洞。无奈,他们只能把巨石阵的建筑光荣给予地球外的生物——外星人。

    巨石阵真是外星人建造的吗?没有证据否认,也无证据肯定。

    学者们除了苦恼于无法断定巨石阵的承建者是谁外,对巨石阵的用途也各说不一。

    有学者认为巨石阵是远古时代的天文观测仪器。持这种观点的当然是一些天文学者。的确,巨石阵的神秘色彩与天文学有异乎寻常的联系。早在200年前,就有人注意到巨石阵的主轴线指向夏至时日出的方位,而冬至的落日又在东西拱门的连线上。1965年,波士顿大学的天文学家霍金斯通过计算机测定,巨石阵的排列可能与太阳与月亮在天空运行的位置有关,而56个奥布里坑群则能准确地预报日食、月食。在他的《巨石阵解谜》一书中说道:“实际上,奥布里坑群组成的圆环可能曾被用来推测许多天体的运行情况。”他还推断祭司们是通过转动坑群标记来跟踪日月运行进行推算的。

    这种天文学观点曾轰动一时,得到不少人的支持,但是巨石阵究竟是否真的是天文观测仪还有争议。巨石文化专家阿特金森指出:当时蒙昧落后,没有任何先进计算工具的史前人类是不可能建造出如此精密的天文仪的。英国天文学家霍伊耳也提出异议:作为天文观测仪的材料为何一定要用难以开采的大砂岩而不是轻便的木材和泥土?这样不是要耗用大量的劳力吗?而且奥布里坑群中的人类遗骨也很难与天文学联系起来。再说,如果是高度发达的史前文明的结晶,为什么又消失了呢?这样人们又回到宗教这个传统观点上去,甚至有人把巨石阵与外星人联系起来。

    也有学者认为巨石阵是原始人狩猎的特殊装置。由于巨石阵的全部建筑时间都属于新石器时代,一些专家认为,巨石阵是猎取大型野兽的机关。他们认为由于当时的工具和武器都很原始,为了猎取较大的野兽,如猛犸、熊、河马、犀牛等,又不使自己受到伤害,人们就想出了这种办法。专家们认为,今天人们只看到巨石阵的残迹,当初它一定还有一些由木头、骨头和兽皮等制作的构件,由于年代久远早已不复存在。另外,残迹旁还有许多多余的石头,看来也有一定用处。由此他们的结论是,巨石阵很可能是一种狩猎、生活多种用途的设施。复原后的结构可能是这样的:

    巨石柱围着的是一个院子,在两根石柱之间留有洞口,其大小可以通过较大的野兽,在每个洞口的上方,有一块用木棍支撑的数千克重的大石头——“警戒石”。当猛兽从外面碰倒支撑木棍时,石头立即砸下来,打在野兽身上,同时发出警戒信号。

    院子内侧,紧对洞口的地方还安放了第二道防线,即一块巨大的“打击石”。当野兽闯过第一道防线时,站立棚顶的人,便牵动操纵绳,使打击石劈头盖脸地砸下来。

    院内的中央还建了一座二层小楼,是由圆木和一些巨石柱围建而成的,楼板铺在巨石柱的上面。为了便于监视大院及其周围,从楼板到第一圈石柱有木桥相连。

    当然,这种狩猎设施并非守株待兔地等待野兽来临,一般是在其中放置一些引诱物,如利用野兽幼仔的叫声作诱饵。为此,可以把捉来的幼兽拴在小院内两块巨石之间,让它头向着石缝,并不断地叫唤。兽群在听到幼仔的叫唤声后,会立即包围院子,并不顾一切拼命冲入院内。如果野兽未被砸死,楼上的猎人则投掷石块,将被困的野兽置于死地。

    击中野兽后,院内的人一方面把猎物拖进小楼的二层进行加工——剥皮、取出内脏、把肉分成小块。兽皮和肉等有用的东西放在楼上晾干、贮藏起来,而其他无用之物则扔到楼下作为诱饵,以引诱野兽进入圈套。每次狩猎后,他们又将迅速地把警戒石、打击石等恢复原状,以迎接下一次狩猎。

    更多的学者却说巨石阵纯粹就是古人举行祭礼的宗教场所。最早记载有巨石阵的《中世纪编年史》一书中,描绘的是亚瑟王的谋臣梅林用魔法把巨石阵从爱尔兰移到英格兰做墓地。学者们把巨石阵的石桌视为石棺,把高大直立的石条视为重大事件和人物的纪念碑。同时在空中俯瞰巨石阵时,能清晰地看出巨石阵是极有秩序地排列成了蜥蜴、鹰等动物的图案,谁又敢否认这些动物不是当时古人们心中的图腾?

    更有学者干脆把巨石阵视为一种文化,一种古人对巨石的崇仰与尊重。古人崇尚巨石般的坚毅威猛,向往巨石般的牢固与结实,是古人对心中理想的完美垒砌。

    众说纷纭,无法有一权威的推断。几百年来,人们陷入了对巨石阵不断探索的苦苦追求之中。

    马耳他巨石建筑之谜

    除了神秘莫测的英格兰巨石阵外,20世纪初以来在地中海上的马耳他岛也陆续发现了多处规模宏大、设计独特的史前巨石遗迹。这些不可思议的巨石遗迹的建造者是谁?在蛮荒落后的石器时代,他们为何耗费如此巨大的精力来建造这些巨石建筑?它的用途何在?人们百思不得其解。

    风光旖旎的马耳他岛作为古文明的一部分,巨石遗迹遍布世界各地。例如埃及的金字塔,复活节岛上的巨石建筑,英格兰的巨石阵,法国布列塔尼半岛的巨石遗迹……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据考证,这些巨石遗迹约建造于公元前3500年—前1500年间的石器时代。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关于这些古怪巨石建筑的来历和用途就引起了人们的种种猜测。中古时代的人们普遍相信,是魔鬼或巫师建造了这些巨石建筑,或者它们是由大洪水前地球上出现的巨人所建。也有人认为它们是古代塞尔特人的督伊德教祭司所建。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欧洲的巨石建筑是由失落的亚特兰蒂斯帝国所建。这些巨石遗迹究竟何时建立?由谁而建?因何而建?是庙宇、坟墓,还是所谓的古代“计算机”?学者们上穷碧落下黄泉,始终无法找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在所有的远古巨石遗迹当中,马耳他岛上的巨石建筑独具特色。与目标明显的英格兰巨石阵不同,马耳他岛巨石建筑的发现纯属偶然。马耳他岛是地中海上的一个小岛,面积246平方千米,位于利比亚与西西里岛之间。就在这个微不足道的小岛上,20世纪以来人们却接二连三地发现了30多处史前巨石建筑遗迹。其奇特的设计和宏大的规模,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兴趣,在欧洲掀起了“史前巨石建筑研究热”。

    1902年,马耳他岛繁荣兴旺的佩奥拉镇发生了一起轰动世界的大事。当时一群建筑工人正在为一家食品店盖房,其中有几个工人为建造一个蓄水池正满头大汗地凿着地下的岩石。突然,脚下的岩石露出一个洞口,待凿开一看,竟是一个通过凿通硬石灰岩而建成的宏伟的地下室。起初,工人们并没有在意,只是把凿下来的碎石、废泥以及垃圾堆放在洞穴里面,但其中一个颇有头脑的工人认为此事非同寻常,便向当地有关部门作了汇报。闻讯赶来的考古学家们对洞穴仔细地进行了挖掘和清理,一个规模宏大、设计独特的史前建筑逐渐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沉寂的马耳他岛由此一时名声大噪。

    马耳他的地下建筑这座巨大的石制地下建筑共分3层,最深处距地面12米,错综复杂,仿佛一座地下迷宫。它由上下交错、多层重叠的多个房间组成。里面有一些进出洞口和奇妙的小房间,旁边还有一些大小不等的壁孔。中央大厅耸立着直接由巨大的石料凿成的大圆柱、小支柱,支撑着半圆形的屋顶。整个建筑线条清晰、棱角分明,甚至那些粗大的石架也不例外,没有发现用石头镶嵌补漏的地方。它的石柱、屋顶风格与马耳他其他许多古墓、庙宇如出一辙,但别的庙宇都建在地上,这座建筑却深藏于地下的石灰岩中。由于构造奇特,人们借用希腊文“地窖”一词来形容它,意为“地下建筑”。

    这座“地下建筑”是“庙宇”还是“坟墓”?在生产力极其落后的石器时代,马耳他的岛民为何耗费如此巨大的精力来建造这座庞大的地下建筑?

    有人认为它是一座地下庙宇。在这座地下建筑中,有一个奇妙的石室,人们称之为“神谕室”。由于设计独特,石室内产生了一种神奇的传声效果,因此石室又被称之为“回声室”。这个石室的其中一堵墙被削去了一块,后面是状似壁龛、仅容一人的石窟,一个人坐进去照平常一样说话,声音会传遍整个石窟,并且完全没有失真。由于女人声调较高,不能产生同样的效果,设计者就在石室靠顶处沿四周凿了一道脊壁,女人的声音就沿着这条脊壁向外传播。正是因为有这个石室存在,考古学家断定这座地下建筑是一个在宗教方面有着特殊用途的建筑物,说不定它就是祭司的传谕所。此外,考古学家在发掘过程中发现了两尊侧身躺卧的女人卧像,还发现了几尊丰乳肥臀也许以孕妇作为蓝本的女人卧像。据此,考古学家推测,这里或许是崇拜地母的地方。由于整个建筑埋在地下,不见天日,因而显得阴森怪异。设想一下,当一个虔诚的原始人置身于这样一个诡秘幽玄的地下石室时,突然传来隐身人的说话声,他能不毛骨悚然从而对其产生敬畏之情吗?

    然而,这座建筑真的就是一座地下庙宇吗?事实并非如此简单。越往地下深层发掘,考古学家发现它越不像是庙宇所在,尤其是在一个宽度不足12米的小石室里竟然发现埋藏有7000具骸骨。这些骸骨并不完整,骨殖散落在狭小的空间中,说明是以一种移葬(即初次土葬若干年尸体腐烂成了骷髅后,捡拾骨殖到别处重新安葬)的方式集中起来的,这种埋葬方式在原始民族中很普遍。地下室难道是善男信女们的永久安息之地吗?

    根据挖掘出来的牛角、鹿角、凿子、楔子、两把石槌以及做精工细活用的燧石和黑曜石判断,再根据其建筑风格推测,此地下建筑约建于公元前2400年前后,当时岛上正处在石器时代。那么,岛上居民什么时候把骨殖放到这个地方来的?马耳他的居民又为什么要如此安放骨殖?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知道这座地下建筑在什么时候变成了墓地。兴许初建时它就兼有庙宇和坟墓的双重用途。也许这是一座仿效地上建筑而建的一座地下庙宇,也许它就是死者的安息之地。这些问题均无从回答,难以确定,很多解释也都在两可之间。

    继发现地下建筑后,马耳他岛又陆续发现了另外一些石器时代的石制建筑。1913年,在该岛一个名叫塔尔申的村庄发现了巨大的石制建筑。经考古学家鉴定,这是一座约在5000多年前建造的庙宇。庙宇占地达8万平方米,是欧洲最大的石器时代遗址。站在这座庙宇的废墟面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道宏伟的主门,通往宽敞的厅堂和有着错综复杂走廊的各个房间。整个建筑布局精巧,雄伟壮观,好多个祭坛上都刻有精美的螺纹雕刻。

    这种精心设计的巨石建筑遗迹在马耳他岛上不止一处。在哈加琴姆、穆那德利亚、哈尔萨夫里尼,考古学家们也发现了几座经过精心设计的庞大建筑物。它们都用石灰石建成,有的雕琢粗糙,有的琢磨光滑,有的建筑物的墙上有粉饰,有的则精雕细刻,各有特色。哈加琴姆的庙宇用大石块建造,里面发现了一些石桌,它们排列在通往神殿门洞内的两侧,有些石桌至今未能肯定究竟是祭台还是柱基。考古学家在神殿里还发现了多尊母神的小石像。这座建筑是最复杂的石器时代遗迹之一,许多谜团有待进一步考证。

    穆那德利亚的庙宇又是另一番景象。它大约建于4500年前,由于建在海边的峭壁上,可以在上面俯瞰苍茫无际的地中海。它的底层呈扇形,是典型的马耳他巨石建筑的特征。那些大石块由于峭壁的掩护,很少受到侵蚀风化,保存得相当完好。

    最令人感到神秘莫测的是名为“蒙娜亚德拉”的一座神庙。这座庙宇又被称为“太阳神庙”,它的结构很奇特,人们在惊叹之余又疑雾重重。一位名叫保罗·麦克列夫的马耳他绘图员曾对这座庙宇进行了仔细的测量,根据测量出来的数据,他提出一个惊人的假设:这座庙宇实际上是一座相当准确的太阳钟!保罗·麦克列夫指出,根据太阳光线投射在神庙内祭坛和石柱上的位置,可以准确地显示夏至、冬至等一年中的主要节令。而且,更令人震惊的是,这座神庙是在公元前10205年建成的,也就是说离现在已经有1.2万年了。在那个遥远的年代,神庙的建造者居然有那么高深的天文学和历法知识,能够周密地计算出太阳光线的位置,设计出那么精确的太阳钟和日历柱吗?

    不少学者的研究表明,马耳他岛上的巨石建筑的建造者们在天文学、数学、历法、建筑学等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这些庙宇有的本身就是可以判断节令的历法标志,有的甚至还可用作观测天体的视向线。另外还有人提出,这些庙宇能当做一部巨型计算机,准确地预测日食和月食。这是庙宇的真实面貌还仅仅是一种巧合?

    马耳他石器时代的巨石建筑遗迹使人们对名不见经传的马耳他岛刮目相看,同时又疑窦丛生:石器时代的马耳他岛居民真有这么高的智慧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他们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为什么他们在其他领域却没有相应的发展呢?是什么原因激发了他们建造巨石建筑的热情?这些“知识”又为什么莫名其妙地中断了?这一切至今仍没有人能够圆满回答。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