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精神-热爱祖国、为国争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四章 拳拳爱国,坚定信念

    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航天事业维系国家和人民的安危,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志存高远,甘愿奉献,不断增强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效国之行,共同铸就航天伟业,造福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

    航天精神体现的是一种国家至上的爱国精神。航天人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把个人的价值实现和国家利益的实现统一起来。以国家需要为最高需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航天人将热爱祖国、为国奉献作为行为准则,并把它落实在岗位上,体现在行动中。

    2011年6月初,平均年龄只有32岁的上海航天“天宫一号”试验队就已奔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有些队员还是刚办过集体婚礼的“新人”,来不及度蜜月,有的队员则因为“天宫一号”发射的推迟而推迟自己筹备多时的婚礼,“人间婚礼”让位于“宇宙约会”。

    2011年8月,上海航天“天宫一号”试验队员、镉镍电池主管设计师张璟进入酒泉基地,参与天宫一号发射前的试验工作。

    按照试验队的计划安排,他所分管的工作于9月前就可测试交付完毕,这样,对他10月2日举行的婚礼来说,时间绰绰有余。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由于“天宫一号”推迟发射,试验队决定对备份电池进行活化,这样,彻底打乱原先的婚礼计划。

    推迟婚期说起来简单,但上海的婚宴等早已订妥,喜帖也已发给无锡、常州、上海三地的亲戚朋友。家里人都在为办好这场婚礼而忙忙碌碌,忽然传来要推迟婚期的消息,让大家措手不及。

    但是,“天宫一号”是国家任务,以国为重是航天人应有的觉悟。面对天宫一号的艰巨任务与个人婚庆的冲突,张璟顾全大局,毅然决定推迟婚礼。于是,他在基地用手机耐心地做新娘的思想工作。恳切的态度终于得到新娘和家人的理解。

    这正是航天人“以国为重”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航天人始终把个人的发展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事业联系在一起,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忠于职守,忘我工作,贡献自己的聪明与智慧,成就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

    真正的爱国主义者不仅要有爱国爱民的热情,更要把爱国情感升华为爱国行动,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理想和事业融于祖国强盛的伟大事业中,努力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以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来体现个人的爱国情怀。

    可能有的人会说,我在普通的岗位上,如果为以国为重,为国分忧呢?柳传志说:“对于实质问题我们要分析清楚。爱国不是一种口号,不能用‘爱国口号’的‘调子’高低和声音大小来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爱国情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充满爱国情怀的人,但我首先更是一名企业家,企业家必须脚踏实地做事情,我与我的企业同仁必须明确我们怎样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爱国理想。”充分表现出一个企业家的爱国诺言。

    在其他领域中,我们同样可以以为组织分忧的形式来为国分忧。当组织发展好了,国家的税收有了保障,国家经济得到发展,这就起到了为国分忧的效果。

    为组织分忧就必须做到一切以组织利益为重,坚决维护组织利益。一个优秀的成员首先应该是视组织利益为第一的人。任何时候,他绝不会以组织的名义去牟取私利;任何时候,他都会保守组织的商业秘密,绝不出卖组织的利益。他不会因为报酬的高低而对工作敷衍了事,也不会因为工作任务的沉重而有任何怨言。每个成员都应该意识到自己与组织的利益是一致的,并且全力以赴地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领导的信任,在实现组织利益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作为一名成员,不要忘了自己的角色,你需要首先为组织争利益,而不是单纯为你自己争利益。

    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一种豪迈向上的民族精神在神州大地升腾激荡,一股爱国主义激情在亿万华夏儿女心中涌流。一股以国为重,为国分忧的航天精神正吹撒在每个人的心上,就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自己爱国的信念吧!

    爱国信念是力量之源

    爱国信念是力量之源,正是因为一腔爱国的信念,才使得航天事业中涌现一批又一批的爱国典型。他们把爱国的信念放在心中,实践在行动中。爱国的信念为航天人的行动注入了源源的动力。

    面对市场经济的诱惑和个人利益得失,航天人视祖国的航天事业为生命,从茫茫戈壁到浩瀚海洋,从科研院所到试验基地,从普通操作平台到指挥岗位,处处洒下了他们辛勤的汗水,留下了他们奋斗的足迹,涌现出以王永志、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等为代表的先进典型,不断激励航天人积极向上、奋发进取。

    全体航天人自觉坚持以国家的需要为最高需要,恪尽职守、爱岗敬业,以苦为荣、甘于奉献,开拓创新、团结拼搏,顽强奋战在航天任务第一线,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技难关,实现了技术发展的跨越,掌握了尖端技术发展的主动权,充分展示了新时期航天人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的崇高境界和时代风采。

    戮力同心、团结奋进。

    爱国信念是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出于对祖国深厚的爱,亿万中华儿女不论在经济社会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还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紧要关头,都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焕发出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一点在每一次航天项目中得到了集中体现。我们看到,在重大的航天任务面前。航天人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顽强奋战,最大限度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友爱互助、同舟共济。

    爱国信念不是抽象的,它生动地体现在人民群众的相互关系中。友爱互助、同舟共济,体现了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大家庭中人们彼此关爱、相互扶助、患难与共的血肉深情,是爱国信念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

    灾难无情,人间有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友爱互助精神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得到了充分彰显。在巨大的灾情面前,全国各省区市和社会各界积极伸出援助之手,向灾区人民送温暖、献爱心;从中央领导到广大群众,从企业家到普通员工,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天真活泼的孩子,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整个中华民族都心系灾区、支援灾区。

    勇于牺牲、甘于奉献。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爱国信念精神的激励下,个人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可以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可以勇敢顽强地面对一切艰难险阻,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不为任何困难所压倒。

    在航天事业的发展中,全体上下的航天人为了赶进度,不眠不休,有的人日日夜夜坚守在岗位上,有的人甚至累倒在工作岗位上,他们从未抱怨。再拿抗震救灾来说,面对极其惨烈的灾难,面对极其严重的困难,广大军民临危不惧、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哪里灾情危急就向哪里冲去,哪里有生死考验就向哪里挺进,哪里有受灾群众就向哪里集结,展现了中国人民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任何困难所压倒的勇气,体现了中国人民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爱国信念精神。

    航天事业让中华民族收获航天成功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伟大的航天精神。而充满时代气息的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精神,无疑是其中的精华所在。

    伟大航天精神尤其是其内蕴的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精神,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进步,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坚定爱国的信念,让它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忠于祖国,就是牢记使命,努力工作,为国建功。忠于人民,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以自己的全部工作为民造福。

    航天人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和坚决维护者,时时处处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大于一切、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位置上。

    对于航天人来说,他们的工作承载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他们的职责满载人民的梦想,他们是党和国家航天战略的执行者,承担着开拓航天的重要职能。特殊的地位和特殊的使命决定了航天人不同于普通职业者,其职业精神一定要与人民的富裕安康、党和国家的兴盛强大相联系,必须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捍卫国家利益放在职业精神的首位。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纵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深厚的爱国情感绵绵不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历代有识之士都把个人荣辱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作为特殊岗位上的人,航天人始终锤炼“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品格,更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服务人民为荣”的表率,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全社会率先垂范。

    作为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一辈子都在奉献,为的是救国,强国,富国,他始终把共产主义理想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他的一生是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倾尽心血的一生。

    在民族危亡时刻,面对日军飞机的疯狂肆虐,他树立了学习航空的信念;在学校,他选择多读一年书也要学习航空系,为的是建设祖国的空军;在贵州“乌鸦洞”,艰苦卓绝的进行研究和工作,把青春奉献给祖国的发动机研制工程;留学毕业后,他放弃优厚条件,毅然回国,投身祖国的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建设之中。吴大观同志为高尚的理想奋斗,有真正的信仰,他用一生的努力践行了自己心中的追求。

    为了响应祖国的需要他付出了一辈子的努力。在吴大观1997年8月14日的日记中写道:“既然你还活着一天,就应该为你的事业、工作操心一天,哪怕是微小的工作,哪怕是无法实现的工作。总之,一个人活着就应该为人民、为社会干活,不能坐吃山空,即使离休了,也应该做适当的工作。”一个已进耄耋之年的老人,身体虚弱,只能用一只眼睛看书写材料。但他依然坚持着读书和学习,82岁时,他写了11条“我国航空工业需要统一的认识”问题,在84岁、85岁高龄的时候,仍然撰文分析国内外飞机发动机研发的经验教训,阐述飞机发动机预研的重要性。他不止一次地说过:“不研制出自己的发动机,死不瞑目!”

    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他经得起考验,不怕挫折。他把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到对事业的追求,对祖国和人民的奉献之中,这种人生价值的实现是伟大的,他始终认为自己要勤恳,只有“笨鸟先飞”,才能更好地为祖国的航空发动机研究做出贡献。中国航空发动机走上了自行研制的道路,航空发动机事业从无到有,都离不开他的努力和推动。

    吴大观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忠于信仰,不仅实现了个人价值,更为祖国,为人民创造了不可估量的价值。这种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光荣的,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像吴大观一样具有航天精神的人不在少数,向他们学习,就是要学习他们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崇高信念和永葆忠诚的政治本色,不断增强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忧患意识、群众意识和法治意识,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持祖国利益至上,国家荣誉至上,始终保持对党、对人民的赤胆忠心。学习他们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的精神,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淡泊名利,不计得失,顽强拼搏,努力工作。学习他们艰苦奋斗、务实创新、团结协作的优良作风。

    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不一定要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平时应从小事做起,“莫以善小而不为”。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应当兢兢业业,勤恳做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崇高的人生信仰,把奉献放在第一位。具体就是要热爱工作,做好每一处细节,并持之以恒。不计较个人得失,通过努力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为单位,为社会创造财富,来实现自身价值。吴大观同志一生都坚持分析和研究,并能够虚怀若谷的不断学习,这也是我们广大党员应当树立的思想意识,不断充实和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工作。

    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我们不仅要心中时刻想着航天精神,还要付诸实际行动,用我们的行动来践行航天精神,用行动来表达对祖国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

    以热爱祖国为己任

    热爱祖国是指热爱祖国的国土、人民、国家的情感、思想和行为。爱国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早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时期,一批仁人贤者,怀着实业救国的梦想,投身于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建设之中,尽管他们筚路蓝缕,艰辛创业,仍难以改变中国的贫穷落后。但他们所体现出来的实业报国的拳拳之心,至今仍为后人敬仰。

    爱国主义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一种政治原则、道德要求,也是一种民族精神。作为政治原则的爱国主义,强调公民具有热爱和保卫祖国的基本政治责任和义务,有利于提高国家公民自觉地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政治素质;作为一种道德要求的爱国主义,要求人们把爱国、报国、兴国、强国、救国看作崇高美德,把卖国、辱国、祸国、乱国、叛国视为对祖国和民族的不道德行为,甚至是一种犯罪行为,有利于不断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作为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精神,它属于民族精神的核心部分,强调增强人们的国家意识、团结意识,强调激发民族志气,用奋斗目标激励人心,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能够不断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地升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品格,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凝聚人民的重要思想基础和不断追求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对中国航天人来说,1996年是一个“多事之秋”。这一年的2月15日和8月18日,长征火箭两次发射外星失败。严峻的形势把大家逼到了“失败不起,没有退路,只能成功”的地步。

    这年8月,35岁的张庆伟走马上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并在上任不到半年的情况下,担起了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责任人和发射队队长的重任。这是继1996年两次发射失败后以该院为主研制的长征火箭首次恢复发射卫星,国外舆论甚至评论说,中国航天人在西昌孤注一掷,如果这次发射再失败的话,则意味着中国的航天发射技术倒退了10年。

    临危受命的张庆伟深感责任重大,任务完不成,将带来不可挽回的巨大经济损失和政治影响。对他来说,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不能失败了,中国航天不能再失败了。第一次带领发射队就要去完成一次近乎苛刻的发射任务,张庆伟没有退缩,更没计较个人名利。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严格质量管理,带领全体研制人员团结一心,负重拼搏。

    除了要解决技术难题之外,张庆伟还要解决一个关键问题——人的问题。当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受“2·15”火箭爆炸的影响,原先发射队员住的宿舍不能住了,他就带领大家在简陋的房子前升国旗、唱国歌,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保证300多位发射队员不被之前的两次失败压垮,使整个团队始终保持了高昂的战斗力。

    张庆伟和同事们凭借果敢与努力,终于成功地将我国新一代通信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打赢了长征火箭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一战,为同年长征火箭后续5次发射连获成功开了个好头。

    是什么样的感情让张庆伟在失败的时候挑起重担,力解万难?是爱国之情。爱国之情是历经千百年陶冶的对祖国最深厚的感情。它不是抽象的东西,应该说内容丰富,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对养育自己的土地、对父母之邦的深深的眷恋和对祖国山川大地的热爱;其二,是对祖国独特的文明和文化传统的了解、热爱和传承;其三,报效祖国的情怀,维护祖国利益、尊严、荣誉的行动。

    爱国是“以热爱祖国为己任”的拳拳爱国之心。正是出于强烈的爱国主义的精神,多年来,各个领域优秀的建设者们不仅在发展经济,创造财富,为国家增加税收,为百姓提供就业机会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还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光彩事业,参与多种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这是惠及百姓,功在千秋的事业,这种主动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的行动,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以热爱祖国为己任实质上关涉到人的信念和理想。人生活在世界上有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从而有一个精神支柱和寄托。一个人的信念和理想在根本上支配了他的道德和法律行为。以热爱祖国为己任表明,祖国是我们神圣不可侵犯的家园,是我们生命的所来之处,也是我们生命的所归之处。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的利益,可以牺牲个人的利益。

    弘扬航天精神,就要将这种以热爱祖国为己任的坚定信念发扬光大,从历史的财富中寻找源头,从社会的进步中汲取力量,从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中获得启示。心系祖国命运,心系国家发展,心系人民福祉。只有进一步改革开放,科学发展,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五章 拼搏奉献,为国争光

    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飞天是全中国人的美梦,我国航天人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十年磨一剑,突破了航天技术,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

    不负重托,不辱使命,这是几代航天人身上流传的精神,正是这一精神的支撑,才有了他们为航天事业,为祖国利益而战。

    年轻的谭永华作为液体火箭发动机专家是在中国航天这块土壤里迅速地成长起来的,而随着他的成长,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1993年后,谭永华不仅成长为一名型号主任设计师,而且在行政管理上,也担负了设计室主任、副所长、所长等一系列重要职务。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但这没有让年轻的谭永华知难而退,反而成为他不断进取、挑战自我的最大动力。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全面启动,火箭发动机研制工作也随之展开。谭永华凭借着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吃透设计方案和要求,不断吸取精华,大胆采用高新技术和成果,显著提高了发动机的可靠性、安全性及环境适应能力,为载人航天工程提供了优质高效的发动机。这期间所经历的坎坷、遭受的磨难非一言一语可以说清。1997年3月15日的试车过程中,用于载人航天的二级火箭发动机发生爆炸。

    能否迅速地找到爆炸原因,举一反三,消除隐患,将直接关系着整个载人航天工程的总体进展。任务就像横在谭永华和他同事面前的天堑,压力撕扯着研制人员的内心!整整36个小时,谭永华和他的同事没有合过一会儿眼,初春山沟里夜晚寒冷的天气映衬着一张张焦灼的脸。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谭永华和他的同事经过努力,发现爆炸是由于发动机涡轮盘出现裂纹所致。对于隐患,谭永华他们没有让其轻易地通过。本着举一反三的原则,他们果断进行追查、调整,对我国各型号火箭发动机的涡轮泵加工工艺进行了改进。经过改进,用于载人航天火箭的发动机可靠性、安全性得到了很大提高,完全满足了要求。

    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每个航天人在进入航天事业的第一刻就有了这样的意识。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仍然要学习航天精神,顾大局,讲团结,促和谐。工作中,不回避矛盾,敢于作为。凡是有利于发展的事,要敢闯敢试,敢于拍板。凡是认准的事,要一鼓作气,锲而不舍,办成办好。要着力提高执行力和效能,努力为自己从事的工作献策献力。

    要苦干实干。按照所在组织发展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组织的战略定位和奋斗目标,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对影响发展的突出问题,要一个一个地解决;对制约发展的瓶颈,要一项一项地破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任务,要一件一件地落实。要努力创造机遇,倍加珍惜机遇,牢牢抓住机遇,扑下身子,早干、快干、多干,求实求效,努力实现事业的新发展、新跨越、新赶超。

    要始终保持“干一番事业”的冲劲与激情,树立“第二次率先”的壮志与雄心,常怀加快发展之心,善谋加快发展之策,多尽加快发展之责,努力向党和人民群众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要敢试敢闯、敢为人先,要脚踏实地、埋头实干,要甘为人梯、甘作奉献。在领导的位置上,就要有比别人吃更多苦、流更多汗的心理准备,就要有比别人尽更大力、作更大奉献的精神境界。每个人都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努力干出实实在在的政绩,干出不含水分的政绩,既造福今人,也惠及后人,使我们的事业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人民的评判。

    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同样需要我们强大的个人能力的支撑,因此应该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学习新理论,掌握新知识,总结新经验,不断增强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追求紧紧相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中国历史上,无论太平盛世或多事之秋,一天现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族英雄布满历史长廊。他们强调责任感,重视责任感,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紧相连,这是我们民族的良好传统。

    当今时代,面临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航天人更是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2004年10月19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伴随着长征三号甲火箭的阵阵轰鸣,坐落在火箭顶端的骄子——风云二号C气象卫星,与火箭一起直奔赤道上空36000公里的地球静止轨道。这是我国发射成功的第三颗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也是该型号的第一颗正式业务星。

    目睹着卫星升空而去,卫星总设计师李卿稍稍松了一口气。航天事业是李卿的理想,为航天事业奋斗是他爱过情怀的抒发方式。因整天忙于工作,李卿满脑子装的除了卫星还是卫星,以前喜欢唱的歌也不唱了,画也不画了,体育活动早就靠边,连喜欢的体育比赛也没时间看了。

    知李卿者莫过于妻子。知他对工作非常敬业,知他对事业执著追求,知他为了卫星付出一切也在所不惜。父亲去世时,他正在北京做试验,连最后的一面也没有见到。妻子因患心肌炎住了20多天的医院,而李卿却抽不出空来去医院看望她一下。直到妻子要出院了,李卿由于马上又要出差,只得打了个电话到医院,叫妻子自己乘出租车回家。当时妻子真的很生气,但最后她也只能叹口气:唉,谁叫他是搞卫星的呢!

    不仅如此,他连儿子也管得很少。儿子能考上大学,全靠自己的努力,李卿几乎没时间帮他复习功课。李卿常说,倘若儿子有个伤风感冒他可能全然不知,但只要卫星有什么“小毛小病”的,他马上就会知道。

    在李卿的心目中,卫星简直比妻子和儿子还重要,说他“一生挂星在心间”一点也不为过。这样的感情源自李卿为国争光的信念,源自他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追求紧紧相连的行动。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在各条战线上忘我工作、顽强拼搏,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50多年来,劳动人民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他们有的为保卫祖国冲锋陷阵,有的为保护人民奋不顾身,有的在艰苦地方开拓创业,有的在生产建设一线勇挑重担,有的在科技领域勇攀高峰,有的在文化园地辛勤耕耘,有的在体育比赛中为国争光……

    爱国主义历来是激励我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中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

    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不仅来自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认识,而且来自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热爱祖国,报效祖国,从来就是人们社会责任感最集中,最重要的体现。

    站在时代的今天,我们回望:一个民族要独立,要发展,不仅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还需要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需要一种更为博大深沉的民族精神。黄河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长城让我们永远刚强,“神舟”载人飞船使我们的天地无限宽广。“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传承了五千年的民族精神,正等待我们去发扬光大,使我们的明天更加辉煌。

    为了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兴旺,就让我们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紧相连,用激情点燃希望之火,用青春汗水浇灌成功之花。未来属于我们,世界属于我们,让我们弘扬航天人为国争光的奉献精神,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时刻准备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腾飞而努力奋斗。

    艰难险阻,不坠为国争光之志

    祖国的需要高于一切,祖国的荣誉高于一切,这是中国航天人心中高扬的旗帜。载人航天工程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国家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是在世界航天大国已经发展几十年后起步的。面对重重困难和严峻挑战,中国航天人响亮地喊出“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成功。”他们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奋力拼搏、挑战极限,用短短的13年的时间,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我们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就是要像他们那样,把对祖国无比深沉的热爱,化作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化作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

    开发太空、振兴中华,是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院长吴燕生永恒的追求。从事航天压力重、风险大,但待遇较低,有一阶段,“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不少年轻人另谋高就,院里曾出现人才流失的两个高峰期。虽然那时吴燕生收入菲薄,但总体部里老同志们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表现,让生性就踏实的他心态更趋于平和。他的硕士生导师、时任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范士合对他言传身教,悉心指导,希望他成为合格的航天接班人,并告诫他:坚定理想,脚踏实地为之拼搏;要有毅力,打好根基,抗拒外界诱惑;不要急功近利,要经得起挫折。吴燕生把这些牢记心头,当做鼓舞和鞭策。他心无旁骛,在基层和大家一起设计、操作,努力去弥补缺乏实践的“先天不足”。吴燕生回忆当时的想法时说:“不管有多少人走,不管别人挣钱多少,我只想做我喜欢做的事情,坚守而不动摇。”

    中国航天的成功不是空中楼阁,在这一次次光芒四射的成功背后,包含着国家对航天事业的高度重视,也包含着千千万万个航天人报效国家、为国争光而付出的艰辛。

    艰难险阻,不坠为国争光之志;任重道远,不变报效祖国之心。这从来都是有志之士的爱国情怀。说的远些,当初抗美援朝,英勇的人们解放军战士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不畏艰难险阻,披荆斩棘,抛头颅、洒热血为国争光。在那时,他们的身体,他们的生命,不是个人的,而是祖国的。他们的骄傲,他们的荣誉,不仅属于他们,更属于中华儿女的。

    说的近些,2008年奥运会上,我们的奥运健儿奋力拼搏,让中国国歌一次次在运动场上唱响。“作为一名运动员,一名体育工作者,肩负着祖国的重任,人民的期望。发奋训练,努力拼搏,为国争光是我的责任。”被称为“中国飞人”的刘翔这样诠释自己的志向。

    中国经济领跑世界,产品畅销全球,科技新发明日新月异,运动员奥运会争金夺银,外交使团国际会议折冲樽俎,维和部队执行联合国使命等,都在为国争光之列;再具体一点说,“两弹一星”横空出世,袁隆平杂交水稻大面积增产,梅兰芳让京剧走向世界,亚丁湾护航舰队劈波斩浪,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研制成功震惊全球,国际电影节捧回金熊、金狮,让每一个中国人扬眉吐气,豪情万丈,这都是为国争光。其中经历的艰难险阻我们无法一一细数,但那些在其中奋斗的人用他们的青春和热血时刻昭示。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即使我们是普通人,也应该立下为国争光的志向。这其中难免会艰难险阻,但要记得,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遭遇困难和挫折是正常的,关键是面对挫折时,应当拿出勇气和毅力迎接挑战,直面挫折,战胜自我,把每次挫折当作前进的踏脚石,最终走向成功的辉煌,实现为国争光的志向。

    创造奇迹,为国争光添彩

    热爱祖国、为国争光,是推进航天工程的不竭动力。航天工程作为国家级重大科技实践活动,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综合国力的反映,承载着民族的尊严,凝聚着人民的期盼,蕴含着国家的使命。广大航天工作者自觉强化国家使命意识,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个人选择与党的需要、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向祖国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创建于1970年12月29日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与酒泉、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并列的我国3大卫星发射中心之一,承担着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月球探测卫星等航天任务。

    40年前,第一批开拓者们从大西北茫茫戈壁,来到川西南大凉山峡谷中,在荆棘丛生、乱石遍地的深山沟里,摆开了征服太空的战场。从此,在西昌拉开了创造奇迹,为国争光的序幕。

    1984年4月8日,我国第一颗“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奔向太空。从此,这里成为创造中国航天奇迹的地方:

    1986年2月1日,长征三号火箭将我国第一颗实用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中国人从此告别了只能租用外国卫星看电视、听广播的历史;

    1990年4月7日,我国首颗国际商业卫星“亚洲一号”成功发射,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亚洲第一个步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国家;

    2000年到2003年,3颗“北斗”导航卫星先后发射,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建设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卫星翩翩飞出大凉山,向38万公里外的月球送去中国人民的问候。由于成功采用“零窗口”发射,使“嫦娥一号”节省了120公斤燃料,保证其在轨运行时间延长4个月,完成大量拓展性试验探测任务后实现可控撞月。

    2008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中继卫星“天链一号”成功发射,填补我国航天测控领域的空白,卫星在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中首次使用,使飞船的测控覆盖率由原来的12%提高到60%左右。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嫦娥二号”卫星再次完美演绎“零窗口”发射,为“嫦娥三号”卫星登月打下了坚实基础。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奇迹发生,与航天人为国争光的志向是分不开的。实践证明,爱国主义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夺取事业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要坚持用爱国主义教育广大官兵,把报效祖国作为神圣职责,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圆满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各项任务。

    有为国争光的志向,航天人艰苦奋斗,发挥了自身的本色和作风。广大航天人与苦做伴,以苦为荣,从科研院所到试验基地,从荒凉戈壁到浩瀚海洋,到处都留下了艰苦创业的足迹,洒下了不懈奋斗的汗水。历尽千难成此境,人间万事出艰辛。无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航天人力求创造奇迹。

    有为国争光的志向,航天人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那就是不畏艰险,顽强拼搏,不因遇到挫折而气馁,不因取得成功而懈怠,航天人在创造奇迹的过程中表现了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和义无反顾的战斗精神。实践证明,没有过硬的战斗精神,航天事业不可能勇往直前;没有过硬战斗精神的航天人,航天事业就不可能所向披靡。

    创造奇迹,为国争光,是航天人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重要保证。广大航天人紧盯世界科技前沿,坚持自主创新,科学求实,团结协作,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关键技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只要有了特别能攻关的毅力和能力,就能不断攀登高新技术的新高峰。

    创造奇迹,为国争光,是航天人无悔的选择。广大航天人不计个人得失,不求名利地位,默默无闻地战斗在各自岗位上,奉献了青春年华,奉献了聪明才智,奉献了热血汗水,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这种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永远是我们事业前进的动力、胜利的保障。

    §§§第六章 牢记使命,报效祖国

    崇高事业凝聚人心

    航天事业是一个凝聚人心的事业,为了实现一个伟大的目标,很多人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工作。

    当费俊龙、聂海胜两位宇航员在太空遨游的时候,在北京航天指控中心的大厅里也有一批人在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他们就是费、聂二人所在的航天员大队的战友们。虽然被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所关注的,仅仅是坐在“神舟”六号飞船中的两名宇航员,但是在地面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们,仍然恪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轮流值班,为太空上的战友们提供技术和心理支持。正像宇航员杨利伟说的:“不管是谁上天——不管是第一次的我还是这次的俊龙、海胜,都是我们大家一起上天。”

    这些地面上的千千万万默默无闻的工作人员和“神舟”六号飞船的宇航员一样,都是载人航天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所有的工作人员一条心,一股劲,为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圆满完成贡献着自己微薄的力量。这种精神贯穿在航天工作的整个过程中。

    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的背后,有一支无法让人忽视的队伍。这是一支新组建的队伍,三分之二的人是刚刚走出校门,第一次接触型号的航天新兵;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平均年龄只有32岁,但就是这支队伍攻克了交会对接这个世界级难题。

    36岁的朱亚力,从神舟八号任务启动以来就参与其中,见证了神舟八号从立项、研制到成功发射的全过程。他每天的工作简单到三点一线:单位—食堂—宿舍。当本刊记者问他,这么干图啥时,这个初见时还略带羞涩、谈到技术就两眼放光的“大男孩”,毫不犹豫地说,“我现在干的这份工作在中国来说,应该是技术难度最高的,能挑战这种高度真是特有意思!我图的就是这个。”

    2009年才组建的载人航天总体部,成立之初不足百人,不到两年时间,就扩大到400多人,其中大多都是来自国内一流学府的高材生。据统计,交会对接队伍中的博士生所占的比例接近40%,硕士以上学历的超过七成,更不乏放弃国内外高薪、厚职等条件的成熟人才。

    他们这样告诉别人,“我们干的是载人航天,神舟系列就是从我们手中放飞的。”“亲戚们都知道我是干载人的,都特羡慕我。”“能参与载人航天工程,我觉得自己特幸运,特幸福!”

    正是对航天事业的崇高追求,凝聚了许多像支持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的航天人。又比如,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大家更多地看到的是航天员的身影,但在他们背后,有七大系统十余万人工作的支撑。从事这项任务的每一个同志都要求自己,以最严、最细、最慎、最实的工作作风,以高标准、高质量的工作,实现任务指挥部提出的“成功发射、正常运行、安全返回、健康出舱”的要求和目标。他们的事迹也许从来没有在媒体上宣扬,他们的英姿也许从来没有在电视上出现。还有一些,由于保密缘故,没有人了解和知道他们。但正是他们的默默奉献,我们国家的安全才有了保证,他们是共和国的英雄。

    航天人因为同一个事业同一个目标凝聚在航天的事业中,这种精神体现在组织中,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组织凝聚力。组织凝聚力与使命感组织的凝聚力是衡量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相互影响的程度。组织凝聚力的大小,反映了组织成员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凝聚力越强,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越融洽,组织的整体目标和成员的个体目标越容易实现。具体地说,组织的凝聚力,是能产生使组织内部成员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的磁石般的吸引力,使成员自觉地、主动地为组织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力量。

    组织凝聚力不仅要求组织成员在顺境中恪尽职守,做好本职工作,不违章违纪、不以权谋私;而且在组织面临重重困难的逆境时,作为组织的成员也要能够一如既往地坚守岗位,作为干部要有能力团结一切力量,打好攻坚战。对于组织而言,组织的成员是组织蒸蒸日上的发展动力,组织的干部则是组织持续发展的生命源泉。因此,无论顺境、逆境,组织的每一名成员都应该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在大战中显现身手,在大势中建功立业。

    以航天报国为神圣职责

    我国的航天工业从她诞生的那一天起,就肩负起航天报国的历史重任,引领祖国不断发展壮大,推动航天产业不断创新图强。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牢记“航天报国”的崇高使命,饱含“航天报国”的爱国情怀,无私奉献,大力协同,顽强拼搏,为建设航天强国、铸就“蓝天长城”书写了彪炳史册的华彩篇章。

    以报效祖国为神圣职责。“航天报国”是航天人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航天报国”的实质是国家利益至上的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慷慨献身,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和光荣传统。牺牲与奉献是崇高的精神境界,是美好的人生追求,是成就事业的前提。

    杨宝奎,我国飞航系统总体设计专家。60多岁的杨宝奎身材魁梧、声音洪亮、博闻强记。他每年都要驻扎在戈壁滩做好几个月试验。10多年下来,有近一半的时间在大漠度过。

    一次,某重点型号研制进入决战阶段后,舵机带飞试验却出现了故障!作为该型号的总指挥,千百双眼睛都在看着杨宝奎,压力巨大,可想而知!

    艰苦的归零工作整整进行了100天。4月的戈壁滩,狂风四起,黄沙飞扬。杨宝奎带领队员在试验场地常常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别人劝他回到车上休息一会儿,他倔强地摇头拒绝。每天都是连轴转,身心憔悴,一百天下来,他瘦了十几斤!

    试验中,飞行状态非常好!然而在监控大厅的屏幕上却什么也没看到。杨宝奎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他一步跨出大厅,跳上车,火速赶往靶标处。当看到击中目标且穿靶而过时,他一下子就坐到了地上,一句话也没说出来,泪水夺眶而出。

    天道酬勤。突出的成绩和杰出的贡献,让杨宝奎和他的团队分别于2005年和200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鲜花荣誉纷至沓来,但杨宝奎淡然处之。他始终牢记:压力责任未敢忘,抓紧学习未敢忘。这是他对祖国的承诺,也是在艰难困苦中支撑他永不停歇的内心信念。

    同杨宝奎一样,在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在远望一号、二号、三号、五号、六号航天远洋测量船上,一个又一个“远望人”,为了尽好对祖国、对民族的大孝,而付出了自己的青春,放弃了与妻儿的团聚,舍弃了一次又一次报答父母恩情的机会。这样的情况在航天事业的发展中可谓常态。

    我国的航天事业,从诞生到发展,渗透了航天人的辛勤汗水和无私奉献。肩负振兴航天事业巨大使命的航天人,在完成一项项重大使命的过程中,形成了对航天事业的特殊情感,积淀了深厚的报国文化,造就了航天人特有的责任感、荣誉感、使命感和凝聚力。

    “航天报国”是航天人优秀文化的缩影,是传承航天人崇高精神的内在基因。当前,中国航天事业正面临重要的转型期,党和国家对航天事业高度重视,大力投入,中国航天事业充满希望,大有作为。

    广大航天人胸怀报国之志,把自身价值和航天事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修身、兴企、报国、富天下”,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大业,把个人奋斗融入航天事业发展,为国家富裕、民族振兴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航天报国”是航天人的精神家园,航天人只有始终践行“航天报国”的崇高使命,在拼搏中奋进、在奋进中拼搏,不断创新图强,才能真正实现几代航天人“航天报国”的伟大宿愿。

    神圣职责擎起报国使命。面对市场环境的新变化、商业模式的新特点、社会责任的新要求、管理工具的新运用,作为普通行业的普通员工,我们应该学习航天人的航天报国的精神,以报效祖国为使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爱国主义应从自身做起

    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对自己祖国最深厚、最纯洁、最高尚、最神圣的情感。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同促进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同维护国家独立和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献身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从事基础建设的人民靠着从自身做起,不计个人得失于的精神,靠着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奋斗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一切都只因为他们身怀一个信念,为了祖国奉献一切。这是航天人秉承的航天精神。

    马祖光把“为航天光电子技术发展做贡献”作为主导思想,建成了一个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实验基地。他为这个基地的建设鞠躬尽瘁,贡献了自己毕生的心血。

    在实验室建设上,为国家少花钱,多干事,把钱用在刀刃上,是马祖光带领全专业同志干事业的原则。在奖金很少的情况下,他调动了每一名教师的积极性。

    他们最初争取来的实验室用房是电机楼地下室的一个大仓库。站在这个满是灰尘、空荡荡的大仓库里,马祖光鼓励大家说:“咱们要吃猪肉,必须从盖猪圈开始,现在不是挺好吗?”

    刘国立现在还记忆犹新:“地下室阴冷潮湿,而激光设备又怕潮,我们每天要用 3台吸湿器24小时不停地吸,每天能吸出好几桶水。有一次暖气冻裂了,屋子里全是水和汽,光学元件受损了。马老师抚摸着这些受损的仪器都心疼得掉了泪……仪器受损后,我们都怪学校条件不好,有怨气,可马老师没向学校提出任何要求,没说一句抱怨的话。”

    在实验设备的购置和使用上,马祖光坚持认为:各课题组分散使用设备,各自为政,不考虑整个专业,需要什么就买什么,这是浪费。他说:“实验室的设备不属于任何课题组,要统一调配。买设备的资金要集中使用,不能重复购买设备。公家的钱不能随便花,实验室的设备每个课题组要交叉使用,谁也不能独霸。设备要有充分的利用价值,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如今这个传统一直保留下来,到现在各课题组还是交叉使用设备。

    马祖光精打细算,带领同事们硬是从科研经费中挤出数百万元购买仪器设备,他们的科研经费固化率达 50%以上。到1996年,他们自己筹款建的设备加之国家投资,已拥有50万元以上的设备近10台,其中有一台当时是亚洲指标最高的飞秒激光装置,是花38万美元从美国引进的。1996年,他们的仪器设备固定资产达1600多万元,占当时全校八大学院70个实验室的十分之一。

    马祖光从自身做起,带领自己的同事们为航天事业献出能量,为国家的事业献策献力。行动的背后是强烈的爱国使命。航天人用自己的行动在诠释爱国,在艰苦的历史岁月中凝结成了伟大的航天精神。今天,作为祖国建设者,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航天人的这种精神,从自身做起,从自己的岗位做起。

    1.要拥有不怕艰辛,勇于突破的雄心

    既然拥有了爱国的信念,提高自己的信心,在艰苦的环境下,我们就应该迎难而上,积极接受各种任务和挑战,遇到困难不打退堂鼓。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发挥余热,就应该明确自己的位置,在工作中积极面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难题,学习中开拓思路,敢想敢做,才能增长见识,努力在各方面塑造自己,深刻把握自己的角色和定位,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地摸索和总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才能突破自己,有更大的勇气战胜各种难关。

    2.要拥有扎根岗位的恒心

    我们在普通岗位的工作者,可能总感觉工作乏味而又枯燥,但只要你扎根下来,就会发现普通的岗位是最能锻炼人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我们更要坚持下来,抓住人生的机遇,实现理想和追求,真正担当起祖国建设者的重任。

    3.拥有干事创业、实现价值的决心

    作为祖国建设的生力军,就应该找准自己的目标定位,要多想点事业,通过不断学习和总结,走上一条让祖国富强的道路,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心思和精力全部投入到工作中去,要边干事、边读书,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习惯,自身的岗位就是我们成长最好的帮手,因此,我们要在“干”上下工夫,想干事、肯干事、干好事、干实事,才能促进自身的提高,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

    与祖国同成长

    个人只有把自己的人生追求融入国家的长远发展中,才能在国家发展的艰难关头留下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在追求中升华自己的人生理想,在奉献中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

    每一个个人都很清楚,自己的收益和国家的收益紧密相连,国家的利益就是自己利益的来源。个人只有把自己融入国家这个大家庭中,把自己的真才实学用于改善国家经营、改变产品性能、帮助国家占领市场,这样才能用上力、用对劲。“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因此,考虑国家的利益,实际上就是为自己的利益着想。

    1986年夏天,风华正茂的段增斌以优异成绩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意气风发地来到了中国航天六院11所,开始了人生的崭新历程。

    从分配到该所大发动机研究室的第一天起,段增斌就暗下决心:不断学习,埋头苦干,成就一番事业。工作中,他从不分分内分外,需要做的事,都努力完成好。他还利用一切机会向老同志学习。碰到不懂的问题,随见随问,随问随记;专心钻研相关专业的理论。经过刻苦学习,他的业务水平日臻成熟,在多型号发动机的研制中,解决了多项重大技术难点,屡建新功。尤其在载人航天火箭发动机的研制中,他从发动机系统设计、方案论证、关键技术开始攻关,一直坚守在设计、生产、装配、试验的最前沿,参与并组织负责完成了多项技术改进以及新研制项目,解决了方案研制阶段遗留的问题及薄弱环节,为发动机的研制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发动机研制工作的推进,段增斌从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走上了研究室主任的岗位。随后,段增斌走上长二F火箭副总设计师的岗位。那时,正是“神六”发动机研制工作的关键时刻。作为型号副总设计师,段增斌始终坚持对每一张图纸、每一个设计方案、每一个组合件严格把关。他对工作的要求非常“苛刻”,一丝疑点也不放过。为了掌握产品的第一手资料,确保万无一失,他经常和设计人员一起下厂,配合生产、装配、试验。

    多年的努力,为段增斌带来了许多荣誉。他的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多种奖项。他还先后荣获国防科工委二等功、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多种荣誉称号。

    从“神五”到“神六”,段增斌先后两次参与发射任务,亲眼目睹了火箭腾飞的壮举。他说,每一次在现场目睹发射都令他激动,仿佛在接受洗礼。

    段增斌用自己的行动说明了,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才能实现双赢的道理。优秀的个人应该意识到国家着想就是为自己着想,抱着主人翁的心态对待工作,因为这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高度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你以主人翁的姿态来工作,那么,你就不会拒绝国家安排给你的工作。你会认为这是表现自己工作能力,锻炼自己技能和毅力的一次机遇。有了这样的心态,你就会因工作做得出色而使薪水得到提升,即便没有,你综观全局的领导能力也会得到培养、锻炼和提升。

    为国家着想,以主人翁的心态对待工作,就要将自己的目标与国家的目标保持一致。在一个国家的前进过程中,国家的目标就担当船帆的领航作用,它直接影响着国家这艘船的航行速度和航行距离。但若单单有船帆,掌握好了方向,而船身行驶的太慢,国家也无法驰骋在市场的海洋中。如何让组织运转跟得上国家目标,只有像船帆说的那样,“还得配合好才行”。如何配合?就是将个人的个人目标融入组织目标。

    将个人目标融入组织目标,会使个人将注意力投向国家及部门的整体业绩,而不是自己的报酬和升迁。

    将个人目标融入团队目标中,可以增进我们对自己工作的认同,从而大大提高自己的工作热情和效率。

    作为组织的一员,我们应该主动工作、积极做事,努力维护、建设和发展好国家这个平台。作为一名渴望在事业上有所发展的职场人,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以主人翁的心态来工作。即便认为自己是打工的,也首先是给自己打工。这样,不但能把自己分内的工作干好,而且对自己的综合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提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